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的准备

(1)政治方面,战时政治体制的确立。

天皇制军师法西斯政权建立后,公开撕去民主色彩,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对外实行军事侵略。1936年8月7日,日本举行五相会议,通过了《基本国策刚要》,明确确立了“军师国防相辅相成”的方针。对外一方面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对内指导和统一国内舆论,使在突破非常局面上能巩固国民的决心。总纲领:以全面进攻中国作为中间突破口,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的侵略扩张总纲领。

(2)经济方面,战时经济体制的形成。

第一,是政府通过法令颁布的优惠提供,这种强制和诱惑相结合的两手政策推动了经济和军事工业的大发展;

第二,进行企业改革和调整,把一些中小民用企业合并为大型军火联合企业;

第三,把对外经济贸易纳入军备的轨道。

(3)军事方面,战时准备的完成。(军费、军队数量)

(4)思想宣传方面,大力宣扬忠君爱国的武士道精神。(煽动战争热情,宣扬“八弘一宇”的侵略之道)

(5)外交方面继1933年3月退出国联后,在反共产国际的阴谋下进一步加强与德意法西斯勾结;对英美采取两手策略,一方面维持表面上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其妨碍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计划,1936年1月提出了海军吨位数应达到与英美相等要求遭拒后,退出伦敦海军会议。

2、用事实说明卢沟桥事变是怎样演变成为中日全面战争的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各界纷纷作出反应。

1)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实行全民族抗战,乃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人民、军队、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军的侵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2)国民党先是提吃了一个战和不定的方针。一方面表示要抗战,另一方面又在日本“局部解决”与和谈阴谋下幻想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随着形势的日益严峻,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卢沟桥事变已退让到了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这次谈话表明了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坚定立场。

3)同时全国其他各界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支援抗战。

日本方面:一方面为了欺骗世界舆论,争取时间调遣军队与中方进行谈判。一方面加紧战略部署。7月1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立即从日本向华北增兵。并发表增兵声明,同时要求各界支援,作全面侵华动员。此后,大批日军及飞机、大炮、坦克由日本、朝鲜和中国东北源源运至平津一带。7月20日,日本侵华战争的部署完成,中日交涉停止。日本进一步发动全面进攻。7月21日日本炮击宛平城和中国驻军,26日攻廊坊,廊坊陷落。当天日军要求29军撤出北平,宋哲元发表自卫通电。誓与城池共存亡。28日,日本集中兵力攻打南宛,南宛失守。宋哲元根据蒋命令撤出北平至保定。29日北平陷落。30日天津陷落。之后,日军向江南地区进攻,侵略火焰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

总之,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各界作出了积极抗战行动。为全民抗战奠定了基础,同时,日军在此之后,大举进攻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蒋介石庐山谈话

卢沟桥事变(见“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于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谈话,表示对日应战。1937年7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及各部长正在江西庐山举办庐山暑期训练团及谈话会。8日,蒋介石得到了日军挑衅的报告,即在军事上作了紧急部署,命令在庐山参加训练团的将领孙连仲等下山,率军援助河北。10日,外

交部长王宠惠从庐山回到南京,向日本大使提出书面抗议。12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说明中央不屈服、不扩大的方针,命令他就地抵抗。

四个条件::“①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②冀察行政组织,不客任何不合法之改变。③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④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

蒋介石的谈话确定了南京国民政府准备抗战的方针,得到全国的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表声明,支持蒋介石的这个谈话。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通电拥护国民政府的对日主张。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也都赶去南京,参加商讨抗日大计。自此,全国掀起了团结抗日的新高潮。

3、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内容(5个部分、4个条件)并评论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第二,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第三,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

第四,希望和平解决,但固守我方立场;

第五,到最后关头只有抗战到底。

四项原则:(一)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

(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

(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

(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受任何约束。

没有将卢沟桥事变作为全面战争的起点来看待问题,企图争取局部和平,之后有没有按谈话内容做抗战准备,从而导致日军大举进攻后前线的失利,但是它表明了国民党抗战的坚定立场,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形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并且对初期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中共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内容(3项奋斗内容、4项诺言)

内容:1)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首先须切实地迅速地准备与发动民族革命抗战,以收复失地和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

(2)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

(3)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首先须切实救济灾荒,安定民生,发展国防经济,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

诺言:1)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2)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3)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4)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7、红军的改编(多少人、几个师、师长)新四军的改编(时间、人数)八路军的改编

红军:8月25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9月11日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新四军: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活动在南方八省边界十八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总共10300人。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共46000人:

A、第115师以原红一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林彪,下辖第343、344旅

B、第120师以原红二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贺龙,下辖第358、359旅

C、第129师以原红四方面军为主编成,师长刘伯承,下辖第385、386旅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全民抗战为主要目标的合作,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大部分中小地主,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种特点产生两种作用:一是有利于组织全民族抗战,保证抗战的胜利;二是由于阶级成分广泛,势必导致统一战线内部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2)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统一的政治纲领,导致抗战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战场,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

(3)统一战线中最大的两个党都是有经验教训,有武装,有政权的政党。这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不会轻易被日本人的拆台阴谋所破坏,也不会因国民党的限制和反叛而导致分裂。

(4)有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是由战争的性质决定,日本为非正义性,中国是民族自卫战争,得到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支持与声援。

作用:

(1)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起了中国国内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同时吸引了海外侨胞、炎黄子孙对祖国抗战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必胜信念,它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2)为中国人民革民力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政治局面,同时,也使中共摆脱了差一点被国民党消灭的国内战争。中共以此为起点,也以此为条件,加上政策方针的正确,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很快的、猛烈的发展和壮大。这不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和平取代了国内战争,引起来世界各国的关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抗战初期日军的作战计划和国民政府的战时措施(5个战区、国防参议)

日军作战计划:在华北,以平津为基础,两周攻陷大同,一个月占领山西,然后南下占领河北、河南等;在华中、华东:十天占领上海,三周攻陷南京,一个月通过武

汉;在华南,相机攻占广州,然后北上,速战速胜,三月内灭亡中国。国民

政府战时措施:

军事方面:

(1)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密令第26路军中的两个师,由平汉路北上,向石家庄集中,第40军洪炳勋的一个师及84师向石家庄集中,命令宋哲元迅速前往保定指挥并

令其从速购置国防工事;

(2)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调集了73师抗击日本;

(3)淞沪会战打响后,国民政府迅速建立了临时的军事机构和作战体制。把中央政治会议改为国防最高会议,建立起最高统帅部即军事委员会,任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

元帅。军事委员会于8月20日召开会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A河北、山东

北部,蒋介石;B山西、察哈尔、绥远,阎锡山;C江苏南部、浙江,冯玉祥D福

建、广东,何应钦;E山东南、江苏北,蒋介石。1938年划分为10个,1941年

11个,1945年12个),组建正面战场;

(4)在南京、上海之间修筑三条工事,设立国防参议会。

政治方面: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抗战民主措施:第一,采取了缓和国内矛盾的措施,承认了中共的合法性,同时给了国内其他各党派一些民主权益,这些措施换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颁布了抗战建国纲领,这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各方面施政的总依据;第三,设立了国民参政会。

10、1938.3.29——4.21国名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的内容及其评价(不完整,大家自己补充)大会内容:

一、制订和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确定了抗战救国的总方针;

二、决定改变领导体制,实行总裁制,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

三、成立民国参政会;

四、就中央和地方的组织形式和党政关系进行了规范,设立三民主义青年团和中央调查统计局。

12、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评价

1.战争结局:重大战役打了275次。敌军死伤70万人。俘日军4万五千多人。炸毁汽战车300多辆,26膄军舰。我军死伤135万人。

首先,这一时期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主要战场,它大量消耗了日军军事力量,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美梦。其间共费时15个月。致使日军伤亡44万七千七百多人。损失飞机725架,舰船百余艘,消耗军费92亿3千多日元。

赢得了时间向后方转移,工业内迁,客观上掩护了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多数部队的作战是努力的,尤以平津保卫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娘子关战役、台儿庄战役为代表

这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也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同时也有重大的失误:

1、在抗战路线方面,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不发动人民群众抗战。

2、作战方针方面,执行的是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不能在防御中主动出击,往往是等

待日军集中,再迂回包围,攻击。

3、此外,军事上的错误也是丧军失地的一个大原因,单纯防御,军队间配合不足。

4、最后,军队的素质差,装备差,战斗力差,意志薄弱。还有一部分军队贪生怕死,

打败战。

13、洛川会议的内容(分析形势、制定任务)及其确定的总任务、具体任务

中心议题:1.分析形势,确定任务

2.制定和颁布了《抗战救国十大纲领》

总任务: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具体任务:(1)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的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抗战的核心,用极大的力量去发动人民群众运动,以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战民族统一战线。(2)党的工作中心应该放在敌后战区,八路军的主要作战区域是晋、察、冀三省。军队的任务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注重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3)处理与统一战线关系的原则:在保全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保持独立自主。在保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保持中共在政治、经济上的独立自主。

14、中国共产党处理统一战线关系的原则

保持中共党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独立自主权。

原因:(1)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权是马列主义,也是中国阶级斗阵的基本原则;(2)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权是中共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1924-1927年与国民党的合作,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放松了对国民党的警惕,导致合作破裂;

(3)保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权是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复杂的阶级关系所决定的。

并不是阶级矛盾已解决,而是下降到次要位置,特别是国民党还不能以平等的地位与其他阶级政党相处,还未彻底放弃反共反人民立场,抗战路线比较片面。在这些问题面前,若中共无独立自主原则来处理本党与统一战线的关系问题,不仅不能发展自己,恐怕整个战线也无法保持下去。

15、抗战时期中共党为何采取敌后游击战争

这是由新的国情、友情、敌情和中共党领导军队的任务决定的。

(1)从全面抗战战局看,抗战开始后,日军大举进攻,不断扩大作战区域,为抵抗这种进攻,就不仅需要正面战场的正规战,还需要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以牵制日军行动,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从中共的力量来看,八路军、新四军既弱于日军,又少于国民党的军队,稍有不慎,就有被日军消灭,被国民党暗算的危险,这就告诉中共及其军队正面战场的正规战、阵地战不适合,必须选择敌后游击战这一方针。

(3)由于日均占地广,兵力不足,是日本占领区内留下很多空白点,国民党军队也无力顾及这些地方,这就为敌后游击战开展提供了条件。

17.王明右倾错误的内容及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内容(4个方面)

王明右倾错误的内容:1)抹杀统一战线中阶级差别,否定独立自主的原则。

(2)反对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反对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3)违背党的组织纪律,擅自保持个人主张和意见。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内容:1)讨论了争取党的领导权问题,全会一直认为实现我党的领导权是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批判了王明的两个“一切”,即“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主张。

(2)进一步肯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方针。号召全党学习军事,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否定了王明对这一问题的错误主张。

(3)会议强调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了右倾错误,重申了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改组了长江局,把长江局认为南方局,由周恩来任南方局书记。

18、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日本方面:

(1)占领了几乎华北全部和华中的长江中国下游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国内仍保留着对战争的狂热和战争力量。

(2)缺点也表现出来,首先,战线长,兵力分散,十五个月的战场伤亡巨大,导致兵力不足;其次,经济实力不足:1)日本是一个小国,它提供不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长期的战争费用。2)日本资源贫乏,财源有限3)日本低估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战争准备只有三个月,超出三个月后将难以支撑;4)日本靠牺牲其他经济部门来发展军事工业,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合理结构,触犯了经济发展必须平衡发展的客观规律,长时间下来导致了经济发展失衡。

(3)日本政治局面出现不稳,战争政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集团为战争疲惫,内部出现分化。日本已经没有能力进行战略进攻了。

中国方面:

(1)在初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和巨大的损失。

(2)中国的潜在优势开始表现出来并开始发挥作用:1)由于抗战的进步性,使得国共两党的关系非常融洽,2)中国仍然据有广阔的后方和大的抗日根据地,虽然战争减员上百万,但是人口众多,兵源多,补充迅速。3)国际反映固然复杂,但从总的方面来看,

对我国是有利的。以上这些因素就决定,抗战15个月后的中国的优势作用将不允许日军继续横行,中国也无法立即进入反攻使日军转入败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3个近卫声明诱降国党、华北扫荡、华中清乡)

(1)在政治上:1938年1月12日,“第一次近卫声明”宣称“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1938年11月3日,“第二次近卫声明”称“虽国民政府,亦不犯绝”,日本对国

民政府由武力征服改为政治进攻。1938年12月22日发表“第三次近卫声

明”提出“阐明同新生的中国调整关系的总方针”。企图在政治上诱降国民

党。

(2)在军事上:加强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华北采取"扫荡"政策,在华中进行“清乡”

政策。强力打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

( 3)在中国沦陷区扶植建立伪政权:A、伪满洲国1932年3月19日B、蒙古自治联合政府1939年9月C、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40.3.3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12)+维新政府(1938.3)

20、列出3个日本在华沦陷区的头目及政权

(1)伪满洲国,爱新觉罗·溥仪

(2)汪伪国民政府,汪精卫

(3)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2月14日,日本侵略者扶植汉奸王克敏、王揖唐等在北平成立伪政权。

(4)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云端旺楚克(云王)

(5)伪广东省政府,主席由陈公博兼任。

21、国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及会后国党发布的反共文件(《异党问题处理办法》等3个文内容:1939年1月。

(1)关于抗战:蒋介石强调国内外情况对抗战“日趋有利”,“国家危险已经过去”,表明国民党不再需要努力对日作战了,这是日本侵华政策变化对蒋集团产生的影响。“确定长期抗战方略”是这次全会的中心议题,“加强团结”、“积极奋斗”、“努力建设”三项努力目标。加强国民党自身,强化一党专政机构及其对前方后方和敌后的控制,是“建国”

基本内容。

(2)关于党务:今后应力谋“本党新力量之增加与培养”,同时应“力谋党的下层组织之健全”,力求“理论之领导”以统一国民思想。

(3)关于政治方面决议案:决定成立国防最高委员会并通过了组织大纲,,它指挥党政军各机关,蒋介石任委员长。

(4)基层方面:要彻底清查与整理户籍、保甲、健全保甲制度。

(5)关于国共关系:确立了防共限共的方针,设立了“防共委员会”。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的方针政策,表明抗战期间国民党反动性一面上升,表明它的抗战由比较积极到比较消极的转变。但由于日蒋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和人民的压力,国民党仍在抗战,也不敢公然破裂国共合作。既抗日又不放弃妥协,既反共有不凡彻底决裂,是五届五中全会后国民党两面政策的基本特点。

反共文件:《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处理异党实施方案》等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共产党加以限制。

(1)政治上:加紧反共宣传,制造谣言、假文件攻击八路军新四军是不听指挥,阴谋推翻政府。

(2)经济上: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禁止贸易,断绝交通。

(3)军事上:派遣军队到敌后,制造摩擦,派特务潜入根据地进行有计划破坏。

22、国党3次反共高潮的时间及军事进攻的目标

(1)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是在1939年12月-1940年4月,军事进攻的主要目标是陕甘宁边区、山西新军、晋冀鲁豫太行区。

(2)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生于1940年10月-1941年3月,顶点是制造了皖南事变。(3)国民党第三次反共高潮发生于1943年7月-8月,军事进攻目标是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关中地区

2.日本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的派遣部队,带领者是谁。守卫卢沟桥的是?

事变发起者:清水节郎、一木清直等。日军:驻丰台日军河边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

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师长冯治安旅长王治邦,团长吉星文

9、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与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反共内容

五届五中全会:

声明共产党抗战的目的是为了壮大自身力量,篡夺领导地位,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蒋介石:《唤醒党魂、发扬党德与巩固党基》报告,《整顿党务之要案》的讲话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如《限制异党党活动办法》、《异党问题处理办法》、《沦陷区防范共产党办法提案》,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对共产党加以限制:

(1)政治上:加紧反共宣传,制造谣言、假文件,攻击八路军、新四军不听指挥,阴谋推翻政府。

(2)经济上: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禁止贸易,断绝交通。

(3)军事上:派遣军队至敌后,制造摩擦,派特务潜入根据地进行有计划破坏。

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形成了《对中共问题之决议》。

(2)《本党同志对中共问题之工作方针》

《双十协定》内容:

主要内容:

(1)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以对话方式解决一切争端。

(2)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3)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

(4)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对国民大会及其他问题进行商讨后再作决定,制定新宪法。(5)中国共产党承认蒋介石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国的合法领导地位。

这样一来,两党实质上并没有解决两党之间的核心矛盾,未能改变分裂局面。在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不久,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定,宣告第二次国共合作破灭。

(3)停战协定(1945.12.1-1946.1.10)双方代表及协议

双方代表:国:王世杰、张群、邵力子共: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马歇尔以调停身份参加内容:

中华民国国军及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不论正规部队、民团、民兵、非正规部队,或游击队,应实行下列命令:(一)一切战斗行动,立即停止。(二)除另自规定者外,所有中国境内军事调动一律停止,惟对于复员、换防、给养、行政及地方安全必要之军事调动仍属例外。(三)破坏阻碍一切交通线之行动必须停止,所有阻碍该线交通线之障碍物,应即拆除。

(四)为实现停战协定,应即在北平设一军事调处执行部;该执行部由委员三人组成之,一人代表中国国民政府,一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一人代表美国。所有必要训令及命令,应由三人委员一致同意,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名义经军事调处执行部发布之。

(4)旧政协五项协议

A、关于政府组织问题,通过《政府组织案》

B、关于施政纲领问题,国民党主张以抗战救国纲领为施政纲领遭反对,最终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案》

C、关于军队国家化问题,达成《军队问题案》

D、关于国民大会问题,最终达成《国民大会案》

E、关于宪法问题,最终通过《宪法草案案》,达成包括国会制、内阁制、省自治制、三原则

11、内战爆发时间(1946年6月26日),内战第一阶段特点

特点: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7年间的第一阶段国共内战,共产党称之为土地革命、十年内战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而国民党则称之为剿匪。共产党自认为进行革命的目的是通过将没收的地主资产分发给农村的贫雇农,从而改变农村贫富极度悬殊的经济状况而产生的战争。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先后动用优势兵力对共产党的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步步为营,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之为“流窜”),从江西瑞金战略转移至陕西延安,损失惨重。

(1)1946.6.26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中共分四部突围

(2)进攻华东解放区

特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中共的战略防御全面进攻,1946.6.26-1947.2

重点进攻,1947.6 进攻山东解放区(45万兵力)、陕北解放区(23万)

12、人民解放区转入反攻原因及部署

原因:(1)争取抗战的主动,在一年多的防御战后,虽消灭了国民党军队100多万,但一直处于被动防御阶段于我方是不利的,如果不及时在力量对比发生有利变化时改变这种局面,国民党军队将重新布局,发动进攻,人民解放军就有重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革命根据地的覆辙。

(2)为了扩大战争的成果,因为只有变防守为进攻才能打破国民党继续将战争引向解放区、破坏解放区的计划,才能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3)只有把战场引向国统区才能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的统治,瓦解国统区的人心与统治,扩大革命成果影响,从而形成了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部署:分为内线进攻和外线进攻两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外线进攻

外线进攻的部署:两翼牵制,三军配合

两翼牵制: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发动进攻,将敌人引入渤海之滨;西北解放军进攻榆林,将敌人逼至绥远也就是把华北敌人推向东西两方,造成华北中心地带的空虚,就在敌军两翼挖开心腹地带暴露之机。

三军配合:刘、邓大军实施中间突破,直趋大别山;由陈粟率华东解放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豫皖苏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陕鄂地区。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阵势,互为犄角,逐鹿中原。

13、减租减息

减租减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标准:二五减租一分减息

这是一种削弱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其的政策

实行原因:

(1)最根本的是为了适应国内团结抗战的总任务,适应中共统一战线的总策略

(2)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土地问题上面临的最迫切、最危险的问题是让中国的土地属于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的问题。

(3)中共党同国民党达成了政治上合作,若没有相应经济合作政策,就难以保持这种政治上的合作关系,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为了稳住国民党抗战,争取地主阶级留在统

一战线内部,所以就要对国民党代表的阶级作经济上利益上的让步,否则这种关系就难以保持。

作用:农民收回了一部分劳动成果,减轻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

保留了地主剥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调动了根据地内部各个阶层的积极性

14、团结抗战的方针问题

(1)提出原因:A、相持阶段到来,日军加紧进攻根据地,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战-新的政治军事形势。中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必须坚持团结抗战。B、这是由民族利益决定的,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国民政府强大的军队对抵抗日本侵略具有重要意义

C、革命利益,中共代表绝大多数被压迫人民的利益,但发展还不够用,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打败日军、与国民党抗衡的程度,需要进一步发展。

D、民心所向,必须坚持团结抗战(海外侨胞、国内同胞、国际社会)

(2)内容: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发展进步势力,就是要放手发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抗日斗争和民主运动,放手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地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发展共产党的组织到全国。进步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柱。发展进步势力,是一切革命工作的基础,是有效地争取中间势力和孤立顽固势力的基本条件,是这个政策中三个环节的中心一环。

争取中间势力,主要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这三部分人。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中间势力包括了国民党中的多数党员,中央军中的多数军官,多数的杂牌军军官,各抗日小党派等。中间势力各依其阶级性的不同,对土地革命、对民主、对顽固派的态度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可以同共产党合作抗日。共产党应该而且可以争取他们作为反对日本侵略和孤立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的同盟者。争取中间势力的主要条件是:(一)共产党有充足的力量;(二)尊重他们的利益;(三)对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步地取得胜利。争取中间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任务。中间势力往往可以成为进步势力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和恰当的政策。

孤立顽固势力,主要是孤立抗战阵营内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的代表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他们是当权的统治者,在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合作抗日和摧残进步势力的两面政策。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之,既要坚持团结抗日,争取他们继续留在统一战线内,又要同他们的反共言行在思想上、政治上、直至军事上进行坚决的斗争。只有同顽固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才能限制和缩小他们实施反动政策的范围,使进步势力得以发展,使顽固派承认进步势力的地位;才能有效地争取中间势力,而使顽固势力陷于孤立。在对顽固势力的斗争中,必须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有理,即自卫原则,体现了斗争的防御性,决不无故进攻人家,也决不可在被人家攻击时不予还击。有利,即胜利原则,体现了斗争的局部性,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有节,即休战原则,体现了斗争的暂时性,决不可无止境地斗下去,必须适可而止。这些原则,同样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的。坚持这些原则,就能使这种斗争分寸适度,取得成效

(3)意义:是中共、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原理,结合国共两党的实际而制定的;它反映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了无产阶级坚定的斗争。这一原则的艺术性体现了中共党敢于并善于斗争的智慧;这一方针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交替的条件下,武装了全党,为坚持抗战、防止时局倒退做了必要的准备。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中国历史资料

一、单选题 1.北京人哪一种古代人类属于直立人阶段 B.山顶洞人 C.丁村人 D.金牛山人 2.物种起源不属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A. 女娲造人 B.上帝造人 D.亚当和夏娃 7.下列鲁庄公不属于五霸之一。 A.齐桓公 B.晋文公 D.楚庄王 8.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诸子百家中实力最强的两家是儒家和墨家。 B.儒家和道家 C.儒家和法家 D.法家和道家 9. 秦朝采用的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A.老子 C.墨子 D.孔子 10.在汉代以前,汉民族称作华夏。 11.“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在位期间。 A.汉高祖 B.汉文帝 D.汉武帝 12.黄巾大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 A.张鲁 B.张修 D.于吉 13.秦汉文化中能体现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不包括《史记》 A.马王堆帛画 B.万里长城 C.秦陵兵马俑 14.印刷术不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A.《九章算术》B、造纸术的改进D.《神农本草经》 15.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是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16.南朝皇帝中,最后被隋朝俘虏的皇帝是陈叔宝 A.刘裕 B.萧衍 D.萧统 17.以思想领域为依据,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魏晋时期是玄学。 A.尊奉宗教 B.独尊儒术 D.百家争鸣 18.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A.《齐民要术》 B.《禹贡地域图》 C.《缀术》 19.建安年间,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悲愤诗》 D.《七哀诗》 20.到了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直接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B.秦 C.汉 D.魏晋南北朝 21.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这是因为隋“得天下”是以外戚身份辅政篡权 A.利用农民起义之时机 C.以武装政变方式夺取皇位 D.利用土族和庶族地主的矛盾 22.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是翻车、筒车 23.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 24.负责官吏选拔的唐朝中央行政机构是吏部 25.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26.对中日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高僧是鉴真 27.隋唐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各项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造纸术发明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历史讲座讲义(一)

中國歷史講座講義(一) 主講:李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近代現代史知識講座資料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97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五次全國代大會止,共150多年的歷史。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共和國成立以前為中國近代史,共和國成立後為中國現代史(又或稱當代史)。如果我們再細分的話,可以分為:滿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四個時期。我們這次講座基本上是按這四個時期,分四段進行。同時要說明的是我們講座的內容是來自內地現行中學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的《中國近代現代史》教材。 一、清朝後期的近代中國(1840-1912年) 歷史發展的概要: 從17世紀中期開始,資本主義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流。19世紀前期,主要的方國家相繼進入或完成工業革命,先後成為強國。相對方社會的發展,中國雖然在清前期出現過繁榮程度遠愈於西方的「康亁盛世」,其後的社會經濟也有不小的發展,但在亁隆晚期起,清朝開始從頂盛轉向衰落。嘉慶、道光年間,清朝的衰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道光帝統治時期,清王朝實際上進入了後期。當時,英國已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西方頭號強國。為了擴大

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場,英國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1840年,英國藉口林則徐銷煙,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後在美國、法國脅迫下又簽了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中國社會開始淪為政治上失去獨立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半封建的社會,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的戰敗,一方面警醒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學習西方,面向世界;另方面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洪秀全發動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太平天國不自覺地肩負起時代所賦予的反對封建主義和反對外來侵略的雙重任務。太平對外國列強開展了慘烈的鬥爭,打破了西方列強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正在清朝面臨嚴重統治危機時,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權益,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果清朝再次戰敗,簽訂四國《天津條約》和三國《北京條約》,同時俄國也乘機鯨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也隨著列強侵略中國的步伐加速解體。這樣,中國政治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西方列強相繼完成工業革命,並正在過渡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世界的經濟繼續高漲。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時,咸豐帝病死,同治帝繼位,慈禧開始掌握清政府實權。清政為借用列強先進的軍事力量維謢其統治,而列強又意識到只有依靠清政府,才能維持在華的利益,促成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此後,雙方為著各自的利益,出現暫時「和好」的局面。就在此時,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號召,從60-90年代相繼創辦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何年何月何日?它的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答:⑴1949年10月1日。⑵、国内意义: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期。国际意义:它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伟大意义?这次会议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⑴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⑵主要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⑶意义: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变化[略] 3、请回答下列关于建国后党的历届会议上的有关问题: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怎样的总方针? B、党的“十三大”何时召开?它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①1987年在北京召开;②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新,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C、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各是何时召开?各作出了什么决定? 答:①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决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党的“十五大”1997年召开,决定:把邓小 1 / 4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黄金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 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 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 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 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 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 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 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 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古代历史。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一、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2.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 2.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3.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四、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1.公元前771年,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4、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二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币制、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七、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2.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汇总

2011年自考中国现代史讲义---1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五四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性质:思想与文化的启蒙运动 目的: 烛照中国旧文化体系 建立新文化,改变人们的精神 救国 参照系:西方文化 二、核心精神:人文主义 三、主要内容: 深入批判封建文化 揭露封建文化与封建统治的“ 同谋” 关系 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对人的奴役和扭曲 倡导人性的解放 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 破除对人的贵贱等级之分 四、重要阵地: 1915年9月15日问世的《青年杂志》(上海陈独秀创办主编) 1916年第二卷开始,更名《新青年》 第二节新文学意识的觉醒 五四文学开始自觉调整和追求自身的发展道路 确认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和特征 自觉地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先声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与旧文学的决裂 二、白话文学的建立 对文言文学的否定 对白话文学的构想 白话文学的初步尝试 诗歌《尝试集》 小说《狂人日记》 三、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 关注世俗的、个体的普通人生 改良社会,呼唤新时代 文学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一致 四、文学本体意识 四分法——对文体独立性和自身特性的觉悟第三节新旧文学观念的交锋 一、与保守派的斗争 二、对《学衡》派的反击 三、对《甲寅》派的反击 四、新文化阵营内部发生的思想演变 第二章鲁迅 第一节鲁迅的思想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少年知世人、青年知国事 二、“人立而后凡事举”——弃医从文

三、《狂人日记》——伟大的觉悟者: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 鲁迅小说的总主题 五四文学革命的宣言书 鲁迅文学创作“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二节鲁迅小说成就 中国现代小说始于鲁迅,成熟于鲁迅。因此鲁迅被称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其三部短篇小说集分别是: 《呐喊》(1918-1922 15篇) 《彷徨》(1924-1925 11篇) 《故事新编》(1922-1935 8篇) 一、《呐喊》《彷徨》的启蒙主义意义 鲁迅小说的总主题:暴露以家族制度及礼教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 吃人” 本质。 农村经济的衰败、文化的腐朽 下层民众精神病苦、奴性、文化成因 知识者的群像 二、《阿Q正传》 僵死衰朽世界的象征:未庄 精神胜利法:阿Q的个性及其社会意义 三、《呐喊》与《彷徨》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人物 细节 语言 第三节鲁迅杂文创作 一、杂文是鲁迅创作中量最大的门类,主要有:

八下中国现代史按分期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 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 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 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复习资料03708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影响: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及革命派在这一问题上的主张: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2.革命派控诉清政府卖国媚外的罪行,强调救国必先推翻清王朝;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治疗社会的捷径;革命就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革命派还反驳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会招致天下大乱和帝国主义干涉之谬论。 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特点:1.放弃了“左派国民党”运动的旗号,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2.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2.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特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改造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事并举的总路线,实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1.他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他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2.它是旧式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点。特别是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改革方案。3.它对儒家经典给予严厉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4.它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5.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地位。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2.五四运动官方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群众性的革命。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山了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1.指导思想: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洋务事业:a.兴办近代企业。江岸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比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b.建立新式海陆军。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 A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3.帝国主义在中国办报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的根本目的是( D ) A、宣传自然、科学的思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帮助中国建立民主政治制度 C、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的愚昧落后 D、为帝国主义制造侵略有理的舆论 4.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D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5.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 )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中国第一次被西方打败 C、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6.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 D )。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7.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C )。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8.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 C )。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9.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C、帝国主义列强改变了侵略中国的策略 D、西方列强主观上没有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意图 10.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宣告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 D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2.近代中国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D ) A、李鸿章 B、魏源 C、郑观应 D、林则徐 13.最早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D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1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A )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15.鸦片战争爆发前,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优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含义是( B )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近代文化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 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