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接触网资料 400道岔定位接触网线岔调整技术交底

接触网资料 400道岔定位接触网线岔调整技术交底


接触网资料 400道岔定位接触网线岔调整技术交底




400道岔定位接触网线岔调整技术交底

一、400道岔定位介绍

本工程道岔柱设置和标准定位的界定:“400道岔定位”交叉线岔一般应用于正线相关道岔,采用双腕臂进行定位,道岔柱的设置要求是安装在道岔区线间距400mm处。

由于支柱设在线间距400mm处,线岔交点的垂直投影在线间距600mm附近的两内轨中间位置,此时的弓网关系是一种最佳状态,所以可以认为道岔柱立于400mm的位置称为“标准定位”。

若在该位置设置道岔柱困难,可将道岔柱位置向岔头方向移动,设置线间距为0~300mm(此时应精心设计拉出值,确保不跑弓),这种情况可以认为“非标准定位”。注意道岔柱不能从两线间距400mm处向岔尾方向移动,因为采用双腕臂进行定位,不能保证定位器到限制管的距离要求。

二、始触区界定

始触区范围的设计规定:侧(正)线接触线距正(侧)线的线路中心距离为600~1050mm区域。该区域内的接触网禁止安装任何线夹,始触区的长度不应大于8m。受电弓始触区范围内,不应安装任何零件。

通过现场实测,始触区实际是2个区域的不完全重叠,即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的线路中心距离为600~1050mm的区域,可简称“侧线始触区”;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的线路中心距离为600~1050mm的区域,可以简称为“正线始触区”。

三、线岔交点位置

标准定位交点垂直投影的最佳位置应落于600mm附近的两内轨的横向中间位置;非标准定位的线岔交点应落于线间距350~600mm以内两内轨的横向中间位置。

四、交叉吊弦布置

顺线路方向交叉吊弦安装在始触区小开口侧(不含)至线岔之间,侧线交叉吊弦到正线线路中心的距离为550~600mm,2根交叉吊弦安装位置避开各自的“始触区”即可,2根交叉吊弦的纵向间距为600mm。道岔两侧工作支接触线全部装交叉吊弦,非支接触线不装(即每处线岔安装交叉吊弦2根至4根)。

设置交叉吊弦的目的是在垂直线路方向稳定线岔的交点位置,在两端拉出值的基础上保证上一支接触线在限制管中不因温度变化而卡滞。

五、拉出值及水平要求

标准定位的拉出值控制在400mm以内,一般为350mm,定位点处侧线的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20mm;“非标道岔定位”在定位点工作支拉出值仍控制在400mm以内,非工作支拉出值以保证线岔交点纵横向位置而定,一般不宜大于450mm,非支拉出值大于400mm时定位点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至少80mm(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

线岔前后2支接触线的

高度差要求:线岔前(道岔岔尾方向)始触区内,侧线接触线应高于正线接触线10~20mm;施工误差+10mm;线岔后(下锚侧)非工作支与工作支相距500mm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不小于50mm。

在轨道直股和侧股线间距800mm处,2支接触线应位于受电弓的同一侧。

六、限制管安装

1、线岔选用全部为700型。正线接触线在下,侧线接触线在上。

2、根据安装时的温度计算位于线岔下方。

接触线的偏移量ΔL=E0?L?(t即-t平)

E0:接触线的线胀系数,为17*10-6。

t即:安装时气温。

t平:设计规定的平均温度,为15℃。

L:线岔至中心锚结或无补偿下锚的距离。

当安装时气温高于平均温度时,线岔中点应位于接触线下锚方向;反之则位于中心锚结方向。

3、线岔安装完后,检查上面一支接触线与线岔之间的间隙。如间隙过大或过小,可通过增减线岔两端的垫片数量进行调整。使线岔管与其交叉的接触线间有1~3mm的间隙。

4、线岔管不应有变形,如有轻微变形应调直后方准安装。定位线夹与接触线连接处应涂电力脂,定位线夹螺栓紧固力矩为25~32N.m.

5、复式交分道岔采用交叉布置,两接触线应相交于道岔道岔对称中心轴正上方;交叉渡线两接触线应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正上方;施工允许偏差纵横向均为+50mm。

七、注意事项

1、作业过程严禁踩踏接触线或给接触线施加外力,以保证接触线的平直度和良好的高速弓网受流质量。

2、始触区内严禁安装任何线夹。

3、始触区附近各类线夹螺母均朝向离开支线条的方向,以防刮弓。

4、重点留意悬挂点拉出值和始触区。

5、现行施工规范和验标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道岔定位柱安装位置、交点投影位置、两工作支500等高和交叉吊弦的安装等技术要求上。验收人员容易形成理解的“误区”,引发验收争议,因此不能套用现行的规范和验标条文去解释“400道岔定位”交叉线岔。根据接触网弓网关系可知,不管线岔类型、标准如何,设计和施工都必须遵循“不跑弓、不钻弓、不刮弓”的原则,并满足时速设计要求。建设标准的执行程序明确规定,当设计标准高于规范时应执行设计文件要求,请各级技术人员向配合及验收人员做好解释工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