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脑脊液置换术

脑脊液置换术

脑脊液置换术
脑脊液置换术

脑脊液置换术

(一)作用原理

通过腰穿反复排行脑脊液,同时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加快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降低颅压,减轻对脑膜和神经根的刺激,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排除,能迅速缓解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同时因注入生理盐水,使颅内压保持相对稳定,又稀释了脑脊液,如果还向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可起到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二)操作方法

一般在发病后1~5天内进行,实施步骤:①术前半小时先给甘露醇和/或速尿降低颅内压;②常规腰穿;③腰穿成功后先测初压,而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再向椎管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5~10ml,如此间隔2~3分钟重复一次,使置换总量达到20~30ml,根据需要可达50~60ml,最后1次注入地塞米松或抗生素生理盐水。每隔1~2天置换一次,一般不超过7次。亦可进行不等量置换,即注入总量较放出总量少5~10ml。

(三)注意事项

1.基础治疗要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置换,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镇痛、脱水降颅压、抗纤溶药物及抗感染等。

2.灭菌消毒除严格无菌观念外,熟练操作,变换穿刺部位以减少同一椎间隙的穿刺,可以防止和减少感染,也有利于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

3.体位注意轻度缓慢转变体位,身体尤其头颅不宜过度弯曲。

4.放液速度用细穿刺针(7号),放液速度宜慢,放液过多过快时,易导致低颅压,影响颅内环境的稳定。

5.置换量一般等量置换,一次置换量不宜超过50~60ml。椎管内注射也要缓慢。

6.术中监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大小,一旦病情恶化,立即停止放液。

(四)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①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头痛剧烈,脑膜刺激征明显,一般止痛剂无效;②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意识障碍在发展而又无偏瘫体征时;③脑室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尤其中脑导水管以下积血时。

2.禁忌症①深昏迷、呼吸困难、高热的患者。②有颅内血肿、占位病变、中线移位或脑疝表现者。③首次腰穿压力低于正常、头痛剧烈者,提示枕骨大孔疝的可能,不宜采用。④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五)并发症

按照严格的操作方法,掌握好适应症,通常是安全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②偶有诱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暂时性截瘫甚至脑疝死亡者。

脑脊液常规

1.项目名称 脑脊液常规 (1)标本处理 1.标本送验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2)一般性状检查 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雾状浑浊、微黄浑浊、绿黄浑浊、灰白浑浊等。脓性标本应立即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染色检查细菌,并应及时接种培养基。 1)红色: 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损伤,应注意: (1)将血性脑脊液试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 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的时间已超过4h。如上层液体澄 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见到。 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2)黄色: 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 脑脊液也可呈黄色。但前者呈黄色透明的胶冻状。 3)米汤样: 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 4)绿色: 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 5)褐或黑色: 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肉瘤。 (3)潘氏(Pandy)球蛋白定性试验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 5%苯酚溶液: 取纯苯酚25m1,加蒸馏水至500m1,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 取试剂2—3m1,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l一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十):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十):白色浑浊。 强阳性(3十):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十):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4)细胞计数 1)细胞总数 [器材及试剂] 1.细胞计数板; 2.红细胞稀释液(配法同血液红细胞稀释液)。

脑部引流手术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文章导读 所谓的脑部引流术,医学上称为脑室穿刺和引流术,这其实是一种神经外科手术,相信绝大部分人对这种手术都是很陌生的,其实这种手术作用很强大,比如有的人出现颅内高压,就可以通过脑部引流术进行治疗,另外针对脑内出血的情况,做这种手术也很有必要,那么脑部引流手术具体是怎么做的呢? 脑部引流手术步骤: 1.颅骨钻孔穿刺法 (1)用龙胆紫或亚甲蓝液在头皮上划出正中矢状线,再以选定的穿刺点为中点划出头皮切口线,切口长度一般为3cm。皮肤以3%碘酊及75%乙醇或皮肤消毒液两次消毒,覆以无菌手术巾,并用切口膜或缝线固定于头皮上。 (2)用0.5%普鲁卡因做局麻。全层切开头皮及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向两侧分离后,以乳突牵开器牵开。做颅骨钻孔。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 (3)以脑室穿刺针或带芯引流管经电凝过的皮质按预定方向穿刺入侧脑室。针头或引流管穿过脑室壁时可感到阻力突然减小,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如需保留导管引流,则用镊子固定引流管,以中号丝线将引流管结扎固定于头皮上。 (4)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切口。引流管接消毒过的脑室引流瓶。切口及引流管各连接处以消毒纱布妥善包扎,防止污染。 2.颅锥穿刺法 为减少手术创伤,近年来有人倡用细孔锥颅穿刺。锥颅工具有普通手摇钻或专门设计的颅锥,现以上海长征医院设计的套式颅锥为例介绍其操作方法。套式颅锥由带有T形手柄和刻度的三刃颅锥及3/4开槽的套管和固定螺旋三部分组成。 (1)在头皮上标出穿刺点后,常规消毒,铺巾,麻醉。以尖刀在头皮上刺一小孔。根据X线片测出的颅骨厚度,将套管用固定螺旋固定在颅锥的相应部位,用颅锥连同套管锥透颅骨和硬脑膜。 (2)拔出颅锥,保留套管。将带芯脑室引流管按穿刺方向经套管插入脑室,待有脑脊液流出后,拔出套管。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接脑室引流瓶。 此法不需切开头皮钻颅,简便快速,损伤小。锥颅后拔出颅锥保留套管在骨孔内,可防止头皮软组织与骨孔错位,穿刺针或引流管可沿套管顺利穿入脑室,避免了一般细孔锥颅的缺点。 3.经眶穿刺

体液常规和生化操作规程及临床意义

脑脊液常规检查 一、标本的采集: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小瓶(或试管)中, 每瓶1~2ml即可,第一瓶做细菌学检查,第2瓶做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3瓶做细胞计数。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化验,一般不能超过1小时。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 1、细胞破坏或沉淀,与纤维蛋白凝集成块,导致细胞分布不均 而使计数不准确; 2、细胞离体后迅速变形乃至渐渐消失,影响分类计数; 3、葡萄迅速分解,造成含糖量降低; 4、细菌溶解,影响细菌的检出。 二、一般性状检查:外观颜色及透明度。 1、血性标本的区分:离心后,上层液体为黄色,隐血试验为阳 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出血已经超过4小时。如上层 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沉降于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 所致的新鲜出血。 2、黄色:除陈旧性出血外,在脑脊髓肿瘤所致脑脊液滞留时, 也可呈黄色。黄疸患者的脑脊液也可呈黄色。 3、米汤样:由于白(脓)细胞增多,可见于各种化脓性细菌引 起的脑膜炎。 4、绿色:可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 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侵犯脑膜的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 6、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微混。 三、潘氏球蛋白定性试验: 5、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 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6、操作:取饱和石炭酸溶液2~3ml,置于小试验管内,用毛细 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7、结果判断: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弱阳性(呈微白 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阳性(灰白色云雾状或 白色浑浊)、强阳性和最强阳性(白色絮状沉淀或白色凝块)。 8、注意事项: (1)红细胞过多时,须离心沉淀,吸取上清液进行试验; (2)试验中所用试管和滴管必须十分洁净,否则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3)饱和石炭酸试剂如不纯,可引起假阳性反应;室温低于10℃,饱和石炭酸饱和度低,亦可引起假阴性结果。 四、临床意义:正常多为阴性。有脑组织和脑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炎等等。脑出血时多呈×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阳呈性反应。 五、白细胞计数: 1、对澄清脑脊液:小试管内放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

脑脊液置换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脑脊液置换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4-07-09T11:09:01.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1期供稿作者:王振顶 [导读] 脑出血患者由于颅内出血导致的颅内压升高以及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病变[2],一旦发生病情都比较危急,需要及时治疗。 王振顶(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474150) 【摘要】目的:观察和研究脑脊液置换术在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接收的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在进行脑脊液置换术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住院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比对照组要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对脑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脑脊液置换术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102-02 脑出血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出血量大的可采用手术治疗[1]。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脑脊液置换术在针对脑出血的治疗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上。本研究针对我院接收的脑出血的患者实施脑脊液置换术做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在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间接收的58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随机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9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脑出血。5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的年龄为26~79岁,平均年龄(47.5±6.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症状)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的是常规治疗的方式,在患者入院后让其保持充分的休息,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降压、止血等。治疗组的患者在实施上述应用的基础上再进行脑脊液置换术做治疗。患者在进行脑脊液置换术之前需要进行头部CT扫描以便了解脑部水肿及血液的情况,在进行置换术之前的30分钟要加用脱水剂一次,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下做腰穿术,将脑脊液进行成功放流,如果出现滴速(一般为6~8滴/分钟)过快可以暂时将针芯做短暂停留以控制滴速。每次放出的脑脊液为5毫升,然后再缓慢将等量的0.9%的生理盐水进行等量置换,然后间隔5~10分钟之后行二次等量置换,每次脑脊液置换术的总量控制在30毫升左右,不可超过50毫升。另外在置换术过程中应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抽搐或者脑部再出血可能是因为滴液量过大引起,同时也需要注意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置管不得在体内超过16天。 1.3疗效判定 显著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症状消失,脑脊液恢复正常状态,没有出现并发症;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脑脊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未见改善,脑脊液未见变化,甚至有加重的情况出现。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做分析,一般资料使用(x-±s)表示,两组间对比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比较有差异时(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情况对比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临床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要短,平均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治疗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详见表一。 表一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情况对比(d) 2.2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治疗组29例患者中有21例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总有效率达到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2.41%,比较有差异性P<0.05,详见表二。 表二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情况对比(n) 组别例数显著有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29 21 6 2 27(93.10) 对照组 29 14 7 8 21(72.41) 2.3并发症发生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2例患者出现脑积水,1例脑血管发生痉挛,对照组发生17例并发症,其中有7例患者出现脑梗死,5例患者出现脑积水,5例患者脑血管痉挛。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脑出血患者由于颅内出血导致的颅内压升高以及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等病变[2],一旦发生病情都比较危急,需要及时治疗。针对脑出血患者使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虽然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一般会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机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出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管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1、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枕角进行穿刺。 2、目的:①抢救因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颅内高压危急状态的病人,如枕骨大孔疝;②自引流管注入造影剂进行脑室系统的检查,注入同位素核素检查,以明确诊断及定位;注入抗生素控制感染;③脑室内手术后安放引流管,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脑粘连和蛛网膜粘连,以保持日后脑脊液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此外,引流术后早期还可起到控制颅内压的作用。 3、护理要点: ①引流管的位置:待病人回病房后,立即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连接引流袋,妥善固定引流管及引流袋,引流管开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②引流速度及量:术后早期尤因注意控制引流速度,若引流过快过多,可使颅内压骤然降低,导致意外发生。因此,术后早期应适当将引流袋挂高,以减低流速度,待颅内压力平衡后再放低。此外,因正常脑脊液每日分泌400-500ml,故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颅内感染病人因脑脊液分泌增多,引流量可适当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平衡。 ③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不可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应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范围,活动及翻身时应避免牵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多表明引流管通畅;若引流管内无脑脊液流出,应查明原因并通知医生处理。 ④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颜色、量及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呈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脑脊液中有大量血液,或血性脑脊液的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有脑室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需紧急手术止血。脑室引流时间一般不宜超过5-7日,时间过长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混浊,呈毛玻璃或有絮状物,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全身及局部表现。 ⑤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脑脊液逆流入脑室,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必要时作脑脊液常规检查或细菌培养。 ⑥拔管:开颅术后脑室引流管一般放置3-4日,此时脑水肿期已过,颅内压开始逐渐降低。拔管前一天应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24小时,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有否颅内压再升高的表现。若病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应立即放低引流袋或开放夹闭的引流管,并告知医师。拔管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拔管后,切口处若有脑脊液漏出,也应告知医师妥善处理,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 规范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培养。 3.标本 3.1标本类型脑脊液。 3.2 标本采集由临床医师以无菌要求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2-3ml,盛于无菌容器中送检。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能产生自溶酶,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离体后也易于死亡。因此,脑脊液无论涂片或培养,必须于采集后立即送检。 3.3 标本拒收标准 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未用无菌试管留取。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切勿放冰箱,否则影响检出率。 4. 试剂、仪器 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

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步骤 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 6.1.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外观浑浊或脓性脑脊液可直接涂片,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应3000r/min离心10-15分钟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就、镜检。根据染色及形态特征,常可初步提示细菌的种类。 6.1.2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6.1.3 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取脑脊液的沉淀物作墨汁负染色,或取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置于35摄氏度培养2~5日,根据菌落特性,涂片染色镜检作出报告。必要时可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

脑脊液常规详细

脑脊液常规详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 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 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脑脊液置换术

脑脊液置换术 (一)作用原理 通过腰穿反复排行脑脊液,同时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蛛网膜下腔,以加快蛛网膜下腔积血的清除,降低颅压,减轻对脑膜和神经根的刺激,促进血管活性物质的排除,能迅速缓解头痛和脑膜刺激征,减少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同时因注入生理盐水,使颅内压保持相对稳定,又稀释了脑脊液,如果还向椎管内注入地塞米松,可起到减少渗出,预防蛛网膜粘连,有助于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二)操作方法 一般在发病后1~5天内进行,实施步骤:①术前半小时先给甘露醇和/或速尿降低颅内压;②常规腰穿;③腰穿成功后先测初压,而后缓慢放出脑脊液5~10ml,再向椎管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或人工脑脊液5~10ml,如此间隔2~3分钟重复一次,使置换总量达到20~30ml,根据需要可达50~60ml,最后1次注入地塞米松或抗生素生理盐水。每隔1~2天置换一次,一般不超过7次。亦可进行不等量置换,即注入总量较放出总量少5~10ml。 (三)注意事项 1.基础治疗要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置换,如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镇痛、脱水降颅压、抗纤溶药物及抗感染等。 2.灭菌消毒除严格无菌观念外,熟练操作,变换穿刺部位以减少同一椎间隙的穿刺,可以防止和减少感染,也有利于防止脑脊液漏的发生。 3.体位注意轻度缓慢转变体位,身体尤其头颅不宜过度弯曲。 4.放液速度用细穿刺针(7号),放液速度宜慢,放液过多过快时,易导致低颅压,影响颅内环境的稳定。 5.置换量一般等量置换,一次置换量不宜超过50~60ml。椎管内注射也要缓慢。 6.术中监测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大小,一旦病情恶化,立即停止放液。 (四)适应症及禁忌症 1.适应症①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头痛剧烈,脑膜刺激征明显,一般止痛剂无效;②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意识障碍在发展而又无偏瘫体征时;③脑室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出血,尤其中脑导水管以下积血时。 2.禁忌症①深昏迷、呼吸困难、高热的患者。②有颅内血肿、占位病变、中线移位或脑疝表现者。③首次腰穿压力低于正常、头痛剧烈者,提示枕骨大孔疝的可能,不宜采用。④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五)并发症 按照严格的操作方法,掌握好适应症,通常是安全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②偶有诱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暂时性截瘫甚至脑疝死亡者。

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基本原理 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是专门设计从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体液引流系统,它可以安全、有效地将血性或感染性脑脊液引流干净,或术中行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快速降低颅内压,增加手术野显露,减少脑牵拉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目前,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系统在临床使用中已显示出优越的效果。微创、闭式、稳压、脑脊液充分引流是其最大的特点。 主要适应证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感染 脑脊液漏 颅内病变的显微手术 术后残血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颅脑损伤与血管性病变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治疗SAH的关键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快速廓清SAH患者的脑脊液,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明显。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的病人,可以提供充分的脑脊液引流。 脑脊液漏 操作步骤 严格无菌条件操作 调整体位 穿刺定位 消毒铺巾

穿刺 置管 软管固定 连接三通延长管 连接集液袋 术后注意事项 A、注意引流量及速度,避免引流过度,防止继发枕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引流量应控制在10-15ml/hr,即每天引流量250-350ml左右为宜。 引流速度控制在2~5滴/min,大约10ml/h,引流量控制在每日150~200ml,大部分患者留置时间为1周左右 B、严防颅内感染,应严格注意无菌技术,置管后用无菌膜隔离污染源以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严格控制置管引 引流时间;定期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检查,一旦达到治疗目的应及时拔管。一般留置时间3-7天,最多不超过14天,否则应行脑室分流术或其他治疗。 C、注意病人体位和集液袋高度,绝对卧床,但可左右翻身,变动体位时,暂时夹闭引流管,变动后集液袋高度要随之改变,以避免脑脊液引流急剧增多,引起脑组织可能移位。积极消除引起颅内压急剧变化的因素,如控制病人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术后注意事项 D、积极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电解质紊乱;每天观察脑脊液的量和颜色,看有无沉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常规使用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以防止颅内感染。 术后注意事项 E、可适当使用静脉保养液每天冲管一次;当引流不畅时,找出原因,并加以处理,必要时更换和放置导管。皮肤出口处保持干燥,每1-2天换药一次。 F、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时,可酌情对症处理,一般在拔管后症状可自行消失。 术后注意事项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及注意事项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基本原理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是专门设计从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体液引流系统,它可以安全、有效地将血性或感染性脑脊液引流干净,或术中行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快速降低颅内压,增加手术野显露,减少脑牵拉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目前,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系统在临床使用中已显示出优越的效果。微创、闭式、稳压、脑脊液充分引流是其最大的特点。 主要适应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病变的显微手术术后残血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脑损伤与血管性病变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治疗SAH的关键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快速廓清SAH患者的脑脊液,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明显。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的病人,可以提供充分的脑脊液引流。脑脊液漏 禁忌症可疑的颅高压,脑疝患者。后颅窝占位病变。休克等危重病人或不能配合的患者。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 操作步骤严格无菌条件操作调整体位穿刺定位消毒铺巾穿刺置管软管固定连接三通延长管连接集液袋 术后注意事项A、注意引流量及速度,避免引流过度,防止继发枕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引流量应控制在

10-15ml/hr,即每天引流量250-350ml左右为宜。引流速度控制在2~5滴/min,大约10ml/h,引流量控制在每日150~200ml,大部分患者留置时间为1周左右B、严防颅内感染,应严格注意无菌技术,置管后用无菌膜隔离污染源以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严格控制置管引引流时间;定期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检查,一旦达到治疗目的应及时拔管。一般留置时间3-7天,最多不超过14天,否则应行脑室分流术或其他治疗。C、注意病人体位和集液袋高度,绝对卧床,但可左右翻身,变动体位时,暂时夹闭引流管,变动后集液袋高度要随之改变,以避免脑脊液引流急剧增多,引起脑组织可能移位。积极消除引起颅内压急剧变化的因素,如控制病人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等。术后注意事项D、积极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电解质紊乱;每天观察脑脊液的量和颜色,看有无沉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常规使用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以防止颅内感染。术后注意事项E、可适当使用静脉保养液每天冲管一次;当引流不畅时,找出原因,并加以处理,必要时更换和放置导管。皮肤出口处保持干燥,每1-2天换药一次。F、有神经根刺激症状时,可酌情对症处理,一般在拔管后症状可自行消失。术后注意事项G、拔管注意事项:如放管<=72小时,可以拔管后压迫5分钟,用无菌纱布覆盖,如果>72小时拔管,一般要求无菌状态下对引流管引起的窦道缝合1-2针。

检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

一 生物安全制度 1、医务人员 1 每1-2年做体检一次 并接受乙肝疫苗接种。 2 每1—2年检查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水平 发现乙型肝炎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3 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好工作服 不允许在实验室进食和吸烟。 4 检验人员在工作前后和被污染后 应用肥皂和流水清洗 必要时由消 毒液浸泡双手 每季度抽查检验人员的手 并做细菌培养一次。 2、环境消毒隔离 1 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 清洁区要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操作有 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 如紫外线灯 排气 扇等操作区的工作台及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 有污染时随时消毒 每周大扫除一次。 2 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 采血结束用消毒液擦拭操 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 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一次 每月空气细菌培 养一次 紫外线强度定期测定。并做记录。 3、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 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 不得外溢污染。 4、静脉及末稍采血 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巾一带一消毒 所用止血带及纸垫每日消毒 末稍采血一人一片一管 杜绝交叉污染。 5、一次性医用器具包括采血针 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微量吸血吸管 应严格做好领发登记 注射器先浸泡消毒后由供应室一对一调换 统一处 理 其余一次性器具浸泡消毒后装入污物袋送焚烧炉焚烧。 6、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操作前必须洗手必须戴好帽子与口罩 操作台和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洗手 必要 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 酒精、碘酒瓶每周更换消毒两次。 7、凡是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标本及疑有黄疸的血标本 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 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 放在规定区域内 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 污染面。 8、溢出试管外的血液 应立即用碘酒棉签擦拭干净 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 并注意试管有无破裂。 9、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用流水冲洗,挤出血水,应立即用碘酒消毒局部。 10、实验室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吸取标本 离心振荡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 防止自身和实验室受污染。 11、已检查标本与容器分别浸泡于施康1号消毒液(2000mg/L)中两小时后 标本倾弃 一次性容器送焚烧 重复使用的经清洗消毒和灭菌后再使用 均 要有记录。有毒化学试剂和放射性试剂使用后要经无害化处理 防止污染 环境。 12、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3、三级医院必须设置清洁区 污染区 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 如紫外线灯 排气扇等。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 1.目的 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 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 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 4.1脑脊液理学检验: 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 (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 4.2.1【原理】 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 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 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 透明无变化(一)阴性 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 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 白色浑浊(++)阳性 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 白色凝块(++++)最强阳性 4.3【注意事项】 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4.4【参考值】 正常人多为阴性,偶有极弱阳性反应。 5、脑脊液显微镜检验: 5.1细胞总数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如细胞数很少,可用此法,用滴管吸取少量充分混匀的脑脊液于血细胞计数池内,等待2~3分钟后,用低倍镜 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数,将其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1.2稀释计数法:如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很多,可用此法。于小试管内加红细胞稀释液0.38毫升,再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混匀的 脑脊液20微升加入小试管中,混匀后将其滴人血细胞计数池内,然后用低倍镜计数四角的四个大方格中的细胞总数并乘以50〓106。而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细胞总数。 5.2白细胞计数 5..1.1直接计数法:用吸管吸冰醋酸后轻轻吹出,使管壁附着少许冰醋酸。用此滴管吸取混匀的脑脊液数滴,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四角及中央共五个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数(包括间皮细胞)。总数乘以2〓106即为每升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待其中红细胞完全溶解后充入血细胞记数池内,计数

脑脊液置换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摘要】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置换后的疗效。方法对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脊液置换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经脑脊液置换后头痛迅速缓解,1例好转,10例治愈出院。结论脑脊液置换可明显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自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病。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治疗上常规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缓慢。我院自2000年2月~2003年2月对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术,可明显减轻患者自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例,男4例,女7例,年龄18~60岁,平均39岁,均为首次发病。11例均经头颅CT及腰穿确诊,有高血压病史3例。临床表现:头痛11例,呕吐11例,颈项强直11例,克尼格征11例,神志清4例,嗜睡5例,烦躁2例,血压高3例,双侧瞳孔缩小2例。活动状态发病6例,休息状态发病5例。11例均无肢体瘫痪。头颅CT:枕池、侧裂池伴第四脑室积血3例,枕池、侧裂池积血6例,蛛网膜下腔广泛积血2例。 1.2 方法全部病例入院后即绝对卧床休息,给适当脱水、降颅压、止血、钙离子拮抗剂等治疗。发病1~4天开始治疗,颅内压高者先给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脉滴注。1h后常规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腰穿,穿刺成功后测量颅内压,针芯半堵针孔,控制滴速、缓慢放出脑脊液4~5ml,再缓慢注入等量新启用的无菌生理盐水,1~2min后再缓慢放出。如此反复多次,共置换20~25ml脑脊液,每次腰穿放出脑脊液总量多于注入生理盐水总量5~6ml,最后注入地塞米松5mg,术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术中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呼吸、脉搏、瞳孔变化。每周置换2次。 2 结果 5例嗜睡,3例置换后第1天清醒,2例第2天清醒,2例烦躁当天安静,7例患者清醒后仍有头痛,再行脑脊液置换即感头痛明显减轻。如此每次置换后头痛均减轻至逐渐消失。2例治疗1次后,1例治疗3次后,5例治疗6次后,2例治疗7次后头痛完全缓解、精神正常,住院15~48天,痊愈出院。l例治疗3次后仍有头痛,因经济困难,好转出院,追踪观察1年后生活自理。脑脊液改变:颜色由血性逐渐变为淡黄色澄清。细胞学改变:红细胞(++++)转为(-)。生化改变:蛋白质量由升高恢复至正常。压力改变:首次治疗压力均高,渐至正常。 3 讨论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多由于出血后颅内压增高及血液对脑膜、动脉刺激所致。单纯采用止血、脱水、降低颅内压、防止血管痉挛等治疗,不能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等症状减轻缓慢或难以减轻,已有报道认为[1]腰穿放出脑脊液,再用等量生理盐水置换可迅速降低颅内压,清除大量血液,并能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轻脑膜刺激

2014年护理资格知识:脑室穿刺引流术后一般每天引流脑脊液量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脑室穿刺引流术后一般每天引流脑脊液量不超过 ( E ) A.100mL B.200mL C.300mL D.400mL E.500mL 2.需要日间用蓝钢笔,夜间用红钢笔书写的是 ( E ) A.医嘱单 B.病程记录 C.入院评估表 D.住院评估表 E.病区报告 3.X线照片上所指的关节间隙,代表解剖学上的 ( E ) A.关节腔 B.关节囊 C.关节软骨 D.关节囊和关节腔 E.关节腔和关节软骨 4.护理评估时,收集资料的内容不包括: ( C ) A.病人的年龄、民族、职业 B.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反应 C.家庭成员婚恋史 D.病人的生活方式 5.禁忌使用鼻饲法的患者是 ( E ) A.口腔手术后 B.破伤风患者 C.昏迷患者 D.人工冬眠患者 E.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者 6.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术后并发盆腔脓肿的最简单的确诊方法是: ( B ) A.腹腔穿刺 B.直肠指检 C.X线 D.大便检查 7.急性肾衰竭常见于 ( C ) A.大量激素应用 B.严重颅脑外伤 C.大面积烧伤 D.急性阑尾炎 E.肾挫伤 8.婴儿增添辅食应避免 ( C ) A.根据月龄增食 B.由少量开始 C.几种食物同时增添

D.喂乳以前添加 E.上午增添 9.水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C ) A.组成人体 B.参与新陈代谢 C.增强抵抗力 D.润滑作用 E.调节体温 10.下列哪项不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 ( B ) A.保持安静,减少搬动或过多刺激 B.预防感染 C.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血氧分压在正常范围 D.保证热量供给,维持正常体温 11.对器官移植患者的出院指导,下列哪项最重要 ( C ) A.定期复查 B.饮食宜富含营养易消化 C.长期坚持按时服用免疫抑制药 D.注意适当休息 E.注意保暖防感冒 12.患者颈椎损伤时应立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 A.迅速作颅骨牵引 B.立即送手术室复位 C.给氧、输液、使用呼吸机 D.牵引时床尾抬高25~30cm,以保持颈部中立位 E.定时翻身,翻身时头颈不动,躯体翻动 13.机械通气时,吸痰操作错误的是: ( D ) A.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 B.吸痰前,结合翻身、拍背使痰液从周边肺野向中心集中C.吸引负压不超过19.6kPa(200cmH2O) D.用吸引口鼻腔的吸痰管再吸引气道 14.有关胃镜检查术前准备的描述,错误的是: ( C ) A.检查前禁食、禁水6小时 B.检查前24小时内避免做消化道钡剂透视 C.幽门梗阻病人禁食24小时 D.取左侧卧位 15.关于一般成人脑脊液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脑脊液总量为100~160ml B.每日产生脑脊液400~500ml C.脑脊液总量约占颅腔容积的10% D.脑脊液总量约占颅腔内血流量的10% 16.“面色黑”的特点,不包括 ( C ) A.属肾虚 B.属水饮 C.属湿热

神经外科脑脊液引流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脑脊液外引流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脑音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密闭系统持续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EVD)和腰大池外引流(LD)。 其主要目的是将血性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有时也用千监测和控制颅内压以及经引流管注射药物。 美国平均1年约有4万余次EVD[1],而我国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EVD和LD也广泛用千我国神经外科。 —、外引流的分类 EVD和LD系统由体内引流管和体外引流装置组成。理想的外引流系统应具有设计安全合理,安装和使用简单、材质柔软和组织相容由仔以及较少发生并发症等特点。大部分引流管的内径为1.0~2.Smm,外径为2.0~4.0mm。引流管材质可分为硅胶、聚氯乙烯(P VC)、聚氨脂和浸溃了抗菌素的硅胶等几种。它们各有特点:硅胶管柔软、)厕应性好,有弹性且可弯折,能最大程度减少放置、经导管治疗和取出等操作造成的组织损伤;聚氯乙烯和聚氨脂管较硬,j劂应性比硅胶管差,但价格低廉。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等抗菌药物浸溃的硅胶导管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抗菌药物浸溃组1.3%与对照组6.6%I p <0.0001),并显著延迟EVD相关颅内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的中位时间(抗菌药物浸溃组35d与对照组l O d,P=0.0091f]。 EVD和LD的外引流系统通常是靠脑脊液自身压力来调节引流量大小,但临床已开始应用可调节流量和监测颅内压的新型外引流系统。该系统借助电动引流泵控制脑脊液流量,可设置每小时流量,具有自动报警、避免颅内压大幅波动、有效避免过度引流或引流不足的作用[3]。它可实时监测脑室内压和颅内压波形,可用来判断脑)厕应性。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l.EVD适应证[4-13l:EVD的主要目的是释放脑音液、监测颅内压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l)急性症状性脑积水或脑出血的脑脊液释放和外引流,如伴意识下降的脑出血和脑室出血、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占位导致的急性梗阻性脑积水;(2)急性脑损伤的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和治疗性脑脊液外引流;(3)神经肿瘤围手术期预防小脑幕切迹上痐和术前松弛脑组织;(4)正常压力脑积水测定脑音液压力和脑音液释放试验;(5)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6)脑室炎、脑膜炎的抗菌药物或其他疾病的经脑室药物治疗。 颅内压监测的适应证:(l)所有有望挽救生命的颅脑创伤(心肺复苏后GCS3~8分),并有脑血肿、挫伤、肿胀、脑痐或基底池受压等异常CT扫描结果;(2)CT扫描正常的重型颅脑创伤(TBI)患者如入院时有2个以上的下列特征:年龄>40岁、单侧或者双侧特定运动姿势或收缩压<90mmHg(l mmHg=0.133k P a)[14]。 2.LD的适应证[l3,15-17]:LD的目的与EVD基本—致,但特别强调需首先排除严重颅内压增高,才可行LD。主要包括:(1)部分Fisher3 ~4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部分脑室出血;(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治疗;(4)脑脊液漏的辅助治疗;(5)为使脑组织松弛的颅内肿瘤图手术期准备等。 (二)禁忌证 l.EVD的禁忌证:EVD无绝对禁忌证,出凝血功能障碍及穿刺部位的皮肤感染为相对禁忌证。 2.LD的禁忌证[18]:脑痐为LD的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l)颅内压严重增高者;(2)穿刺部位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造成腰椎穿刺或置管困难者;(3)全身严重感染(如:严重脓毒症)、休克或濒千休克以及生命体征不稳的濒死者;(4)高颈段

脑脊液常规详细

常规检验 颜色检查 (CSF) [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蛋白定性试验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 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 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 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细胞分类 (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