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浅谈《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浅谈《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浅谈《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浅谈《论语》中的管理沟

通思想

姓名:刘思捷

专业班级:中文一班

学号:130101115

目录

一、管理沟通概述

1.什么是管理沟通

2.管理和沟通的关系是什么

二、《论语》简介

三、《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1.沟通的前提是自我完善

2.做事之道与沟通技巧

3.做好一个管理者

4.从君子与小人看沟通的差别

四、总结

五、参考书目

一、管理沟通概述

1.什么是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是企业组织的生命线。管理的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过程。通过了解客户的需求,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2.管理和沟通的关系是什么

管理与沟通密不可分。良好的沟通意味着有效的管理。成功的管理则要通过有序的沟通促成。首先管理沟通是管理者更好的履行计划、组织、领导和空着等职能的润滑剂。同时在管理者扮演的十大角色之中沟通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有效的管理者必备的管理技能之一就是管理沟通。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问答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

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三、《论语》中的管理沟通思想

1.沟通的前提是自我完善

1)解剖自己——吾日三省吾身。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

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在的诚信。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

2)学会思考——三思后行。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并不

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

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3)学会忍耐——能忍则成。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

话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奸,也是小不忍。

4)自律为王——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对于自己不懂

的地方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自己尽量少说,那么抱怨就少了,自己不懂的方面多去见识下,谨慎自己的行为,后悔的事就会少了。说出的抱怨少了,后悔的行为也少了,那么就能从这样的经历中获得成功。也就是说我们要多闻多见,慎言慎行,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言多必失,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亦或是在企业沟通中,应当学会有所言有所不言。这样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也可以给人留下善于倾听的好印象。

2.做事之道与沟通技巧

1)广积人脉——近者悦,远者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

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封地于叶被称为叶公,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叶公向他请教怎样治理一个地方。孔子回答:“近者

悦,远者来。”告诉他要先让境内的人民欢悦无怨,于是远处的人就会慕名而来投奔。

2)守礼重信——不学礼,无以立。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

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扩大,真诚、文明、富有魅力的交往礼仪已成为扩大交流、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

不论是在企业外部沟通还是内部沟通中,守礼重信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这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3.做好一个管理者

1)善于决策——一以贯之。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

渊博的根本所在。那么,这个“一”指什么?书中没有讲明。

一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书中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

2)知人善用——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我们以为

是对的,结果往往是错的。”即使是多数人的眼光,也并不一定正确。在《史记》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的男子杀了人。有人告知曾参的母亲,曾参的母亲仍然平心静气织着布,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久又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理会,但是,等到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虽然曾参的母子之情深厚,而且曾参也确实不应该是为非之人,但是,三人所说皆相同,连曾母都不免要怀疑。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在面对失误时应当学会揭开表面的那层纱,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熟知各人的能力,分别委以胜任的职务。

3)掌握分寸——过犹不及。所有的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

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

一样的。管理者要适当控制信息传递的数量。对于管理者来说,不是沟通的信息越多越好,要注意信息的审查和清理,应该让下级知道的信息必须尽快传递,适用范围有限的信息则力求保密

4.从君子与小人看沟通的差别

1)“君子和而不同”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

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2)“小人同而不和”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

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论《论语》中的孝道观及其现实意义 提纲: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二、如何尽孝 三、再倡孝道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孝”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经典《论语》更是将“孝”提升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仁之本”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论语》中孔子的孝道观:仁是孝的本质,礼是孝的核心,并探究其对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2008年《杂文报》10月刊登了一组主要针对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以及脸色变化的调查数据。该调查一共调查了100位老人对后辈儿孙及100位后辈儿孙对长辈的表情及脸色。调查显示,有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着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情谊融融。这项调查让人想起《论语》中孔子关于“色难”的看法: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么?”子女孝的态度很重要,要竭力做到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几千年过去了,晚辈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有必要从经典中对孝道做一番回顾,以启发当前。 一、孝的本质与核心 在春秋时代人们的心中,父母和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我们要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于君主的恩赐,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尽孝、尽忠、重言诺。儒家学说的显着特点就是注重家庭和伦理,夫

《论语》中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四) 关于“哲学思想” (一)中庸之道 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评析】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尺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所谓的“聪明人”很多,中庸的人却很少见。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可以从思想上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道:“子张和子夏两人谁更强一些呢?”孔子说:“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评析】“过犹不及”是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头,子夏做得不够,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两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一是流于冒进,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狂狷之士,往往就是中流砥柱之人,在举世皆浊的时代,狂狷之士尤其难能可贵。 (二)为政以德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评析】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法制在治国中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有时道德能达到法制不能达到的效果,尤其是在主张“以人为本”的中国,它的意义更不可低估,由此可见,德治与法治应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2.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能治理得大体就绪,三年就能大见成效。”

《论语》中的管理

感受《论语》中的管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和言行的书,其中的思想便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源头。我们知道,《论语》是中国哲学的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的管理哲学和方法才是其精髓。并且这种管理哲学是基于对人的研究和影响的,也就是说,《论语》所显示的管理哲学正是适合《论语》所塑造的人群的。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的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的管理哲学。 《论语》中的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的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的中心地位。然而,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和利用。但是我相信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的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不过,《论语》的政治管理核心理念是以德治为内涵的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和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看,《论语》更多的内容像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规范。而正是这些治国的道理、从政的原则和为人的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的方法、途径和心态。方法基本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的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是纯粹仁儒思想的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贝y是对执政者心态上的要求。三个方面无不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的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是就人的好的品质和坏的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的目标时,很明确地说是“知命”、“知礼”和“知言”,更是直接是解决得人的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的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的《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的发展,是最高形式的利用;“有朋自远方来”,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的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的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是“利世、利人和利己”的三个层次,也确实如朱子之所言的“入道之门”,看《论语》全文,其实无外乎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论语》思想分类总结

一、孔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 具体有以下几层意思:一、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以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二、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三、“仁”表现在政事活动上,则要求仪容、态度庄重、恭敬,做事认真、谨慎,对人讲究信用,并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力成人之美,而不做损害别人利益的事。 “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是作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而提出来的。对于从政者,他提出要“爱人”,要“身正”,即讲求“德治”。孔子最看重的是“礼”,所谓“礼”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宗庙祭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还包括个人行为规范以及人与人之间、各个阶层之间所应遵循的规范。在孔子心目中,西周的“礼”已经很完备了,因此他主张取法周礼。追求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孔子还进一步提出了为政应以“正名”为先,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校正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当然这也是鉴于当时君不象君、臣不像臣的现实而发的。这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保守一面。 “礼”是外在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仁”偏重于内心自觉追求,不过,对“礼”的遵循仍要出自内心的自觉自愿,并且要以“仁”为心理基础,否则的话,“礼”就成为虚假的文饰,对此,孔子批评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反过来,行为不符合“礼”,却不妨害它符合“仁”,从孔子指斥管仲不知“礼”,而仍称许他“仁”,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可见,在孔子思想里,“仁”是更高的规范。 思考:你如何看待孔子的“礼”(克己复礼)? 二、孟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孔子将“仁”作为人的最高道德规范,但他没有说明人为什么要行“仁”,孟子的“性善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孟子看来,人的天性中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即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的萌芽。 孟子,名轲,字子舆,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生活在战国时代,在政治学说方面,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王道”思想。其核心是保民、爱民,具体做法是:制定百姓的产业,并实行低赋税的政策,使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3.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在中国古代伦理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被历代文人们大加赞扬的。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组成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天地君亲师,古老的祖训与名言,代代传承,直至今天。 古人怀着对天地对自然的敬仰,在今天,似乎已经被渐渐地忽视,由于人类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之心日盛,这些暂且抛开不提。君,今天看来,国,似乎更加切合实际。再往下,就是亲,此处的“亲”,自然指的就是双亲,是父母。 那么,究竟什么是孝道?古老的时代,孝道是“父为子纲”的强权,孝也是“卧冰求鲤”的感人诗篇,孝道也还是杀子救母的荒诞,那么今天呢?今天的世界,需要怎么样的孝,才是真正契合时代的孝呢? 即使圣贤如孔子,在不同的人问及孝时,给的都是不同的答案,与其说是后人所解释的,孔圣人因材施教,倒不如说是,因为孝本身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初识世事的孩童,孝就是乖乖听话,不让父母生气; 对于开始读书的学子,孝就是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担心;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划重点)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 一、为政以德 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 2.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①重教化,轻刑罚;②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③为政需正己;④举贤才;⑤取信于民;⑥讲究礼节。 3.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 二、克己复礼 1.克己复礼 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 2.礼与仁的关系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3.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爱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1)“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孝”)、尊敬兄长(“悌”)。 (2)“仁”的具体准则: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 (3)“仁”的具体表现: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等。“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4)“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 (5)要做到“仁”的途径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6)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 2.判断“仁者”的标准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 3.“仁”与“圣”的区别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五、君子之风 1.君子 所谓“君子”,即“文”(外在的行为表现)和“质”(内在的修养)兼美的人。

论语中的管理学

论语中的管理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众所周知的《论语》开篇文字,文字之浅显在《论语》中也不多见,尤其前两句广为传诵。然而,这段语意浅近的文字却道出了一个经理人面对不同境遇所应该持有的心态。 从字面上看,孔子首先说:“学到了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又时常得到实践,不是很愉快吗?”诚然,一个经理人,满腹才能而且能够得到企业任用,得到施展发挥的机会,自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这是一种际遇;接着,孔子又说出另一种情况,就是即便没有被任用,而能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来和我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因为,至少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不知”,即“我的才能不被别人认可或了解”,那么,孔子说也要做到“不怨恨”,要继续保持自信。 这段话不仅说明了一个经理人在不同境遇下应该保持的良好心态,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经理人,必须始终把“学习”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在不被人们了解的时候,不怨天尤人,而仍要学习;在被任用之前,要多接触社会,多接触同行、专家,把学习和交流作为乐趣;“学而时习之”当然是策划人的理想追求了,同时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被任用的前提是“学”,“学”的目的是被任用。

——在普遍追求实际利益的今天,能够像这样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学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曾经有许多年轻学生问我怎么提高管理技能和经营知识,我一般都要建议他先放下好高务远的想法,去企业打工,在接触企业实际的情况下,有所感悟。这其实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实践不是学习的唯一渠道,但如果缺乏实践的学习,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先学什么、怎么去学——这就是我常说的“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当然,孔子讲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是在他40岁之后,那时候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学说缺乏实际的政治环境,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的好机会,“人不知,而不愠”也有自我开脱的意思,这可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愿意看到的情况啊! 《论语》开篇,没有讲述什么人生大道理,而是开门见山讲做人的心态,不知是《论语》编纂者的良苦用心,还是仅仅是巧合。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中的修身思想

《論語》中的修身思想 按:《论语》中的修身言论,多为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显得异常平实;与《中庸》相比,很少有高深玄远之论;与《孟子》相比,则很少关于心灵的直接反省,而多论及品格德行。如果说《大学》、《中庸》都是综论性质的修身之作,那么《论语》则是随感而发式的人生箴言。由于该内容多接近日常生活,对初学者易于理解,因此我们将《论语》放在最前面。下面摘录《论语》有关修身的部分言论并按原书顺序排列。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学而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学而第一》)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学而第一》)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学而第一》) 子貢問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学而第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第二》)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二》)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为政第二》)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答案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已完成 1 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官学独大 ?B、私学式微 ?C、家学没落 ?D、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D 2 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不包括()。 ?A、官学 ?B、私学 ?C、家学 ?D、国学 我的答案:D 3 关于当前中小学人文教育的弊端,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选本教育取代经典教育 ?B、政治教育取代思想教育 ?C、应试教育取代人格教育 ?D、体验教育取代灌输教育 我的答案:D 4 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我的答案:√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已完成

1 文化的本质是()。 ?A、人化 ?B、教化 ?C、入圣 ?D、得道 我的答案:A 2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四书指的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B、《大学》《论语》《老子》《孟子》 ?C、《论语》《孟子》《老子》《庄子》 ?D、《春秋》《战国策》《论语》《史记》我的答案:A 3 关于不读经典的弊端,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C、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我的答案: 4 教育的功能是灌输知识。() 我的答案:× 5 国学的核心是人学。()

6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我的答案:√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 1 ()提出了知行合一之教。 ?A、王阳明 ?B、王重阳 ?C、王夫之 ?D、王德威 我的答案:A 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我的答案: 3 孔子与弟子编纂了《论语》,构成了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我的答案:× 4 “学而时习之”,孔子之学有“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

浅谈《论语》中的哲学艺术

浅谈《论语》中的哲学艺术 孔子不仅生前星霜屡变,死后更是升沉荣辱了两千多个春秋,极大地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跨度。而作为孔子人生的缩影,《论语》的哲学色彩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文学价值。所谓哲学,其本质是爱与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对我国古典哲学做出的贡献是绝非后世所能望其项背的。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无论立德立言,皆植本于“仁”。“仁”既是主观的思想,似乎对于坚信唯物主义,提倡无神论的我们来说,毫无取鉴之处。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恕而仁,求仁莫近焉”,亦尽是苍髯腐儒,皓首匹夫用来欺世惑众的精神鸦片,是封建礼教的糟粕,生产力滞后的罪魁祸首……难道不是吗?一切看来顺理成章,然而我还看到了,一千多年后在朝中腐朽的利益链蒂固根深之际,有人忘乎生死,舍命死劾;在犯境戎夷兵临扬州城下之际,有人挺身而出,与城共亡……如是之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若依今日的“先进”理论度之,绝计无法理解它的真正效力。当日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两字以释之,足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人的主观意识的能力。《论语》中的“仁”是对孔子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是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是一种与现代社会也依然相契合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在民族大义面前,无数人敢于献爱,只为追求更大的“仁”。 我曾听人抱怨说大学根本不应开设哲学课——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孩子如何懂得什么是哲学?哲学具有高度抽象性,是对人生经历的总结诠释。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是谓之“日进故动”,动则鹏程万里,翼若垂天之云;“无欲则静”,静则生物之息吹相滞。知者之乐,在乎自强不息;仁者之寿,在乎厚德载物。“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此“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这是《论语》中最具哲学价值的论述之一,极为深刻地对人生两大最高境界——智和仁的诠释。无论知者,仁者,都是孔子至高的人生追求——君子。关于君子之说,比比皆是,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咸于此注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质者,温润纯和,内化其中,如璇玑琼瑶,是人最基本的精神构架;文者,乃才气之豪华,如芳兰馥郁,是灵魂的外化和人格的辐射。此番“质”与“文”的辩证统一,再次展现了孔子哲学的反思性和深刻性,谓之智以臻大成,无半句矫揉做作。 (注:此篇为高中必修课本“名著导读”部分读书笔记)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中文五班裴梓伊 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旧制度已不复存在。当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文化代替旧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孝道,并应该赋予“孝道”符合时代的新的定义。 《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而其中孔子关于孝道释义及理解,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可以说: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但这种伦理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孔子决心恢复周礼实质上也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可以说,这种关于孝道的思想很好的维系了宗法制度,也为同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家族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帮助。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成为贯穿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所以,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孝道”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应发现其蕴育千年的结晶。“孝”深深地熔铸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但在当今社会,封建统治的思想束缚早已不在,我们用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呢? 首先我们要看到《论语》中关于孝道我们应该理解学习的方面。 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告诉我们应该学习父亲长辈合理的部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学习父母正确处事原则。这对未来的独立,对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又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论语·里仁篇》作为子女,要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这表现出子女应对父母关爱)而另一方面又要因为[其寿高]而有所恐惧(又表现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崇敬与依恋,为父母有一天要离去而感到恐惧和悲伤)

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河北唐山市迁西县新集中学冯艳红 《论语》是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 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过深远、持久影响的一部极有价值的典籍之一。全书共 20 篇、 492章。《论语》的字数虽然不多 , 但蕴含的思想内容卸颇为丰富。下面笔者就《论语》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谈一下自已的看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1 子曰 :"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式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释义 ) 孔子说 :" 由 ! 我把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教给你 ! 知道就知道 , 不知道就不知道 , 这才是明智的。 " [ 点评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 实事求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 正确认识自已。 2 子曰 :"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 ( 释义 ) 孔子说 :" 专心研治不正确的观点 , 就会有害了。 " [点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 , 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反之 , 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专心研治不正确的观点自然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而有害了。 3 子不语怪、力、乱、神。 ( 释义 ) 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等事。 [ 点评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最重要一点是坚持唯物主义 , 反对唯心主义。孔子不谈怪异、勇力、叛乱、鬼神等事 , 正说明了他是一个无神论者 , 坚持了唯物主义。 二、唯物辩证法思想 1 子曰 :" 有德者必有言 , 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 ,勇者不必有仁。 " ( 释义) ,孔子说 :" 有道德的人必是有好言辞 ,有好言辞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 点评 ]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孔子看到了道德与言辞、仁德与勇敢的关系 , 看到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 体现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子曰 :" 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 " ( 释义 )孔子说 :"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 , 必定会有目下的祸患。 " [ 点评 ]这句话说明如果不能对事物发展的结果作出预见 , 近期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带来惊慌和忧虑, 不能有准备的予以解决。体现了根据原因预见结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三十而立 , 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 , 七十而从心所欲 , 不逾矩。 " ( 释义 ) 孔子说 :" 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 , 完全成熟。到四十岁 , 已经不会陷入迷惑了。到五十岁 ,懂得了天命。到六十岁,巳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做到随心所欲 , 而又不超出应有的规矩。 子在川上 , 曰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 释义 ) 孔子在河边,说 :" 流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 [ 点评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人的成长、人生历程和流逝的时光一样 , 无不体现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4 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 释义 )孔子说 :"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 , 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 我选取那些好的方面来学习 , 找出那些不好的方面来改正。 "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和自我管理答案及解析

经典与人生(上):古今教育生态概论 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包括()。 A 私学 B 国学 C 家学 【多选题】下列哪一项是关于今天教育生态现状的正确说法?() A 官学独大 B 私学式微 C 家学没落 D 网教盛行 我的答案:ABC 得分: 33.4分 3 【判断题】物质文化层面、非物质文化层面和经典文化层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 我的答案:“得分: 33.4分 经典与人生(下):不读经十蔽 已完成成绩: 100.0分 1 【单选题】下面哪一项属于文化的本质?() A 、教化 B 得道 C 入圣 D 人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多选题】不读经典的弊端包括()。 A 、只知有我,不知有人 B 只知有心,不只有物— C 只知有人,不知有天 D 只知有己,不知有群 我的答案:ACD 得分: 25.0分 3 【判断题】人学是国学的核心。() D 我的答官学 ACD 得分: 33.4 分 ()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灌输知识是教育的功能。()我的答案:X得分:25.0分 为学之道(上):学是为己,还是为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下面哪项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正确理解?() A、勤学以致用,古之学者为人 B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 C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要知行合一 D孔子之学,非仅仅求知,更在修身 我的答案:BCD得分:33.3分 2 【判断题】孔子之学“觉”的意思,先觉觉后觉可以从“学而时习之”中表现出来。()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华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是孔子与弟子编纂的《论语》。()我的答案:X得分:33.4分 为学之道(下):为学之态度及方法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孔子曾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A吟而诵之 B觉而悟之 C明而识之 D 默而识之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对“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情况不太会发生 B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C 一个人学习多年后也没有做官,余生也基本上也没有机会了 D —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我的答案:AC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孔子之道的内容。()我的答案:“得分: 25.0分

《论语》中的天命观

《论语》中的天命观 内容提要:"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贯注"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重要源头;第二部分,着重讲述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的天命观,目的在于阐明在孔子那儿"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将天命在人心中牢牢的矗立起来;第三部分论述了人之为人对天命应有的三个态度:体认、敬畏、持守,人应该在道德的行为中确定生存的目的和意义。 近代以来,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场地震,中国的"天"在下降,"天命"在陨落,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一夜之间坍塌了大半。灾难之后,如何在原有的废墟之上,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之家,这不仅是精神建筑师的重担,也是故土之子的责任。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出于"整理国故"的目的,而是想找回一些我们已经失落的"家"的感觉。 一."天命"梳理 "天"字,在殷商时代早就有之,但并非有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尚书·商书·盘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谨天命。罔之天之断命,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1] 在殷商时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间的一切。天是在周时才受到格外的重视。<<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2] 天的本意是"颠",即指人的头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对其的注释是:"……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于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3] 许慎在说及天的本意时无外乎人的头顶,而天的注释却显得深厚凝重。在注释的底层有一种建构,即对天的一种意义建构,在周时便赋予天与"帝"不同的内涵。周人的这番努力为未来的新天进行了新的意义奠基。周人的新构建与其重视天文学,重筮占,重农业的传统息息相关,共同养成了对天的考查,思考,认识和崇拜,同时又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他们对天的新构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天的权威重点放在"命哲,命吉凶,命历年" (<<尚书·周书·召诰>>)

《论语》中的管理

感受《论语》中得管理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思想与言行得书,其中得思想便就是中国管理思想得源头。我们知道,《论语》就是中国哲学得颠峰之作,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其中得管理哲学与方法才就是其精髓。并且这种管理哲学就是基于对人得研究与影响得,也就就是说,《论语》所显示得管理哲学正就是适合《论语》所塑造得人群得。一个深受《论语》思想影响得民族,必然适应《论语》所推行得管理哲学。 《论语》中得管理思想历来为众多政治家所运用,尤其就是自西汉儒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论语》为核心得儒学便始终占据着政治管理得中心地位。然而,历来《论语》中得管理学都就是被用来治天下了,并没有被企业界所广泛研究与利用。但就是我相信在当下得企业管理之中,《论语》管理思想同样具备不可替代得价值。也许我们做不到赵普所说得“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我们肯定能够从《论语》中寻找到适合当下企业管理得思想。 大略地说,《论语》就是一部政治管理哲学著作。不过,《论语》得政治管理核心理念就是以德治为内涵得人治思想,并且对于在位者、从政者与立志从政者都从个人修为上提出具体得要求,所以从表面上瞧,《论语》更多得内容像就是为人处世得道理与规范。而正就是这些治国得道理、从政得原则与为人得规范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参考价值。 《论语》末章《尧曰》,明确提出治国得方法、途径与心态。方法基本就是采用带有法家思想得制度来约束人,途径则就是纯粹仁儒思想得爱护人,而所谓“宽、信、敏、公”则就是对执政者心态上得要求。三个方面无不就是关乎一个“人”字;至于从政得原则,即所谓“尊五美,屏四恶”,也都就是就人得好得品质与坏得行为而言;最后一章讲个人修为得目标时,很明确地说就是“知命”、“知礼”与“知言”,更就是直接就是解决得人得事了。而最后一句“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更加直接地回归到“知人”得本源上来。 为何“知人”就是本源问题?我们可以回到《论语》开篇得《学而》第一章来。“学而时习之”,就是讲自身所学能够运用于社会得发展,就是最高形式得利用;“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自身所学能够得到世人得认可并使其受到教化影响;最不理想得就是“人不知”,世人不理解,那么也可退而修为自身。很明显就是“利世、利人与利己”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从《论语》中解读“孝”的内涵 【摘要】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在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德教育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2﹞ 今解释为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一天,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礼来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段表现出“仁”、“礼”与“孝”是一体的,礼的规定体现仁的要求,而“孝”的要求是践行“礼”。在宗法制社会中的“礼”,不仅在家庭生活中有效,当其扩展到政治生活中时,“礼”便成了“礼治”的核心。 总之,“孝”在儒家思想中举足轻重,是仁的根本,礼的内核,忠的外扩。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分别就“孝”与伦理、教育、政治的关系做一简单梳理,更明确的理解“孝”的内涵以及作用。 一、“孝”是规范人伦的根本

儒家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学,它包括培养人、造就人、完善人几个方面,在儒家文化中的人是伦理关系的主体,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素养。而“孝”是一切道德标准实现的前提,它又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戚邻居、师长同学等等社会关系中人情伦理。要实现人际伦理的规范就必须了解何为人伦规范,怎样做符合人伦规范,那么,以“孝”做起便是起点。 《论语》中对父母真诚、奉养之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3﹞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4﹞ 这两段话分别是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只是说能赡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犬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敬,赡养父母和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与自我管理期末考试(20)姓名:陈静班级:默认班级成绩:分 一、单选题(题数:70,共分) 1颜回去世之后孔子用了六个字褒奖颜回,是(分)分 A、 勤学好思孝敬 B、 箪食瓢饮无改 C、 不迁怒,不貳过 D、 慎思之,笃行之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2子曰:(),学则不固。(分)分 A、 君子见善则迁 B、 君子不重则不威 C、 君子克己复礼 D、 君子无友不如己者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答案解析: 3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事亲之道0(分)分 A、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B、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D、 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4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勤政思想。()(分)分 A、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B、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C、 子路问政。曰:无倦。 D、 以上都对

5佛教戒三毒,三毒指的是()。(分)分 A、 食、色、性 B、 贪、痴、狂 C、 贪、嗔、痴 D、 贪、欲、妄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6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出自()。(分)分A、 《论语》 B、 《大学》 C、 《中庸》 D、 《孟子》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句话怎么理解()(分)分 A、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想得到官位俸禄,这太简单了 B、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得到官位俸禄,这惜况不太会发生 C、 一个人学了多年以后,还没有想到官位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关于今天的教育生态现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分)分 A、 官学独大 B、 私学式微 C、 家学没落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的论文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论语》孝道孔子 【论文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尚书》上对孝的解释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孑l子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就是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敬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圆可见孝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的内容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此外《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丧葬及其丧葬的礼节问题也被孔子认为是孝敬父母的延伸。 “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所以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喔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阎释,即“敬”。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了,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驳斥了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孝”的概念,认为孝不仅仅是能够供养父母,还必须要敬,要对父母有一片孝敬之情,孔子在这里着重强调了“敬”。羊羔跪乳,乌鸦反哺,那是一般动物的本能,而人类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初级阶段,把妥善安置父母的衣食住行问题作为孝顺的最高境界,就未免愧对于“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称谓了。孑l子认为在养父母的同时必须对父母“敬”。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ft恃奉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在孔子及儒家看来,孝敬父母不仅要“养亲”、“敬亲”,还要提倡“安亲”。所谓“安亲”.就是说子女在父母生时立身行道,不犯刑律,不做冒险的事,不做不义的事,以免父母为自己的过错和安全担惊受怕。《论语·里仁》提到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131(p17)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孑l子构架了一个生命的轮回的框架,子女不改变父母生前奉行的准则,继续继承他们的事业或者是遗愿。“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因此这是一个自觉性太强、时间又长的过程,是需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