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悯农解读

悯农解读

悯农解读
悯农解读

第一篇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一、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唐诗歌的创作与繁荣,做出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贡献。李绅的诗感情朴实、语言平易近人。李绅、元稹、白居易共倡导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可惜今已失传。李绅之所以为百姓申诉代言,成为悯农诗人,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虽出身于官宦之门,但六岁丧父,母卢氏教以经文;幼居乡间,十五岁其母赁屋于惠山脚下,命他从师苦读,使他目睹农民的苦难和社会的贫富不均,自然在诗中由衷喟叹。他的“悯农”意识贯穿一生。长庆四年(824),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任职期间他除暴安民,兴修水利,减轻民众的劳役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端州出现前所未有的生机。为表示和端州人民苦难同当,他准备终老岭南,把家眷从北方接来,船至端州附近七里滩,突然风雨交加,船行受阻。百姓听说李绅夫人官船受阻,都自愿前往拉纤,民众列队十余里,柱香跪拜迎接,李绅大受感动。这期间,李绅写下不少描绘民间疾苦、发泄心中哀怨的诗文。在贬谪寿春太守以及浙江观察使任上,他为民众除害救难,政绩斐然。李绅体恤民众、造福于民的功绩至今在民间流传。相传他任滁、寿二州刺史时,当时霍山多猛虎,采茶砍柴的农人常常遭虎害,设陷阱捕捉,藏弓箭捕射,仍无济于事,而李绅去后,山虎竟然不敢作祟伤人。老百姓编出这一传说,正说明李绅为官深得民心。

自中唐两百余年后,宋朝大诗人苏轼过境濠州,寻访由李绅作记的四望亭。苏轼感叹“记今存而亭废者数年矣”,特吟《濠州七绝·四望亭》诗:“颓垣破础没柴荆,故老犹言短李亭;敢请使君重起废,落霞孤鹜换新铭。”诗中流溢出淡淡的沧桑之感以及对“短李”的缅怀之情,而二百年后的故老还记得“短李”的故事,李绅足可笑眠地下矣!

为官经历: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二、作品背景: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朝廷权势日渐削弱。于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既要受中央政权的控制剥削,又要被地方割据势力压榨掠夺。双重的压迫,使他们饥寒交迫,

于是,农夫饿死田头、白骨露野的悲惨情景就在当前出现。李绅作为一个政治上有远见、生活上比较接近人民的诗人,就把这种生活画面摄入诗中,用诗歌反映出阶级对立。

三、诗词解读:

1.译文:

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仍在田间锄地。汗珠一滴滴的滴入田里。谁知道盘中的食物每一粒来的都是这么辛苦?

2.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四、超链接阅读:

(一)、.新乐府运动:

代表人物:

白居易、元稹、李绅等人。

新乐府诗,首创于杜甫,元结、顾况、戎昱、戴叔伦等相继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至元稹、白居易有意倡导,张籍、王建、李绅等大力创作,乃形成一个声势浩大,影响广泛的诗歌革新运动。元稹与白居易是好友,他们的政治见解,诗歌主张都比较一致。他们共同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白居易为成就最高者,而李绅功劳甚伟。

时间:唐朝元和年间(806~820)

含义:用新题写时事

背景: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安史之乱的危机带来了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积弊增多。在朝廷,宦官、朋党之间矛盾尖锐。在地方,藩镇叛乱、边患频繁,官僚、豪贵、大商兼并土地,百姓日刊一日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外诗坛现状不佳,大历、贞元年间形式主义诗风泛滥,自大历以来,不少是人的作品脱离现实。有的官场酬唱,粉饰太平,有的阿谀权贵,诗歌呈现一片衰竭现象,激起了一批诗人拯救的热切愿望。

新乐府理论:

1、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

2、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元稹等诗人或“寓意古题”,或效法杜甫“即事名篇”,以乐府古诗之体,改进当时民间流行的歌谣,积极从事新乐府诗歌的创作。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是他们的代表作。李绅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惜已无存。他的《悯农》诗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牛李党争:

1.牛党:

代表人物:牛僧孺(首领)、李宗闵等官僚集团

身份: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

2.李党:

代表人物:李德裕(首领)、李绅等官僚集团

身份: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也称“朋党之争”。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通过门荫取士。李德裕认为,公卿子弟从小就熟悉官场,容易掌握做官的本领。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

(三)、李绅的故事:

早在李绅登进士第那年,唐宪宗只给他一个国子监助教的官。他不乐意,便东归金陵在观察使李锜门下从事。李锜爱其才,让他掌书记一职。李绅性格刚正,察觉李锜抗命犯上便决定辞职,李锜一怒之下要杀李绅,李绅好不容易才逃出一条命。于是,李绅回家乡惠山寺读书,一读多年,至今存有李相读书台。后李锜被诛杀,李绅便有了忠贞的声名。正因为李绅艺文节操兼备,唐穆宗才进用他。唐朝皇室有重视文学艺术的传统,穆宗亦如是。尤让穆宗看重的是,是李绅肇始了一场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在朝野产生巨大震动。十年来,这一新的诗歌潮流产生深刻影响,它虽然揭示社会弊病,评议王政得失,但在帮助国君实现良善的政治秩序与改善社会环境方面,确实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乐府运动诞生于元和四年(809)。这一年,诗人云集的长安城内出现了一个身材矮小精悍的江南才子,他就是三十七岁的校书郎李绅。诗友同僚们戏称其为“短李”,“短李”一时间成为京城内外众人悉知的谑称。

(四)、李绅、白居易、元稹: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同为当时诗坛主将。元稹时任监察御史,李绅长其七岁,两人早已是老朋友了。贞元二十年(804)九月,李绅赴京应试,没上客栈,就寓居在元稹家中。那年落第,元稹在府中与李绅漫议艺文,将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讲给李绅听,李绅兴趣甚浓,作《莺莺歌》,元稹作小说《莺莺传》。这便是世人熟知的《西厢记》的故事。两人之间的交情到达难分难舍的境地。有元稹《长滩梦李绅》诗为证:“孤吟独寝意千般,含眼遥看一夜欢。惭愧梦魂无远近,不辞风雨到长滩。”

李绅与左拾遗白居易同年,而元稹与白居易又是莫逆之交。贞元十八年(802)元白二人同时举书,进而订交,以后诗坛上元白齐名。在长安,李绅与白居易自然也成为至交。三位当朝诗坛主将经常聚会品饮,切磋诗艺,议论时弊。白居易在探讨诗歌发展方向上似乎跟李绅更谈得来,因为两人都喜作语言平实、反映现实的诗歌。为此,白居易曾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并称“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李绅之字。看来,两人聚首喝几杯茶尚不过瘾,须同室而眠,日夜长叙不可。

(五)、悯农的诗歌故事

悯农(2)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3)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濠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见李绅,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

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只有悯农一二首别人们所熟知。

五、个性化解读:

通过李绅与杨万里的《悯农》对比来进行深入理解。

悯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1.写法共性:

a.让事实说话,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客观事实。通过这种反映来表现作者的倾向,而不作过多的议论。李绅的两首《悯农》,第一首叙述了农民顶着烈日不辍劳作的事实,让读者看到他们的辛勤,悟到作者的怜惜之心;第二首叙述了一方面荒地全开垦、到处植庄稼。另一方面,农民却食不果腹、抛尸露天的事实,告诉人们农民生活的水深火热,表现自己不忍目睹的复杂心理。而杨万里的诗则摆了这样的事实:年景不好、灾害接踵,而且又逢闰月,农民承受煎熬的日期自然延长。诗人为农夫的度日如年而揪心,读者亦在内心感到沉重的压抑……三首诗就是这样,作者不多说什么,不发表过多的议论,通过直观性的叙述,现示意图,这就使诗歌的题旨表现得很直接,也很有力。

b.是以画面感人。就是在叙述事实时,十分注意以诗歌“形象性”的特点,描绘画面,以画意来感染读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农村耕作者辛勤劳动的最典型的画面:“锄禾”,是指在种着谷物的田里锄土、松土。“日当午”,则从高处、从广阔的背景上衬托出“锄禾”的形象,突出劳动环境和条件的艰苦。这幅“日午锄禾图”,有人有背景,形象生动,主题非常突出。读者看到烈日当空,农民中午不能休息,劳动不止,流汗不息,心灵不能不引起震撼。“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是一幅巨大的图画,画面上有无边的绿野,也有暴晒的饿尸。这鲜明的对比,既动人心魄,又引人深思。杨万里的诗则描绘了一幅“灾田荒野图”,画面上,稻谷该黄不黄,荞麦空花被霜。一派荒凉景色揪着人心,农夫命运引人愁……纵观三首歌,各绘一幅画,画面凄惨,幅幅心寒。形象的画面蕴含着作者的诗心,作者的诗心又感应起读者的心灵。

2.写法区别:

李绅的《悯农》第一首,功在浅显,意则深远。诗人以“劝诫”为旨,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备加珍惜。于是便以非常通俗明畅浅显的语言,让读者看到劳动的艰辛,由此推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劝告语。可以说是用心良苦,语重心长。正因此,这首诗得到人们的广泛欣赏,流传很广、传诵久长,至今已成为妇孺皆知的至理名言。第二首则突出运用了对比手法。“春种一粒”与“秋收万颗”对举,用夸张语言说明遇到丰年,土地给农民的丰厚报酬,田里获得大丰收;然后,诗人又将丰收的景象、四海无闲田之景与“农夫犹饿死”现实对比,说明农民遭遇之惨。繁重的赋税、层层的盘剥,使农夫陷入悲惨的境地,荒年也好,丰年也好,他们都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对比产生的效力是巨大的,主题产生的震撼是铭人心骨的。

杨万里的《悯农》则用层层渲染、步步加深的写法:水稻遇到旱灾,粮食产量锐减,这是农民一层之苦;不怕干旱的荞麦却遇上早寒霜冻,结果“空花”无收,百姓本已艰难的生活又添新的困难,这是二层之苦;荒年农民已作好忍饥挨饿“度残岁”的准备,可又偏偏遇上闰月之年,农民要挨过灾年就更难了,这是三层之苦。杨万里就是这样渐渐蓄势,将农民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悯农之情抒发得酣畅之极。

第二篇

一、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二、超链接——白居易

(一)、白居易诗歌分类:

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白居易比较重视讽刺、闲适类。他认为讽喻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讽喻诗:讽喻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闲适诗: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显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于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感伤诗: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长恨歌》歌咏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讽刺,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酬谢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

杂律诗: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

(二)、白居易为官:

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整顿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唐穆宗政治荒费,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请命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堤”超链接: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为了贮蓄湖水灌溉农田而兴建的,以风光旖旎而著称。后来,人们以为这条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就叫它“白堤”。实际上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在旧日钱塘的门外石涵桥附近修筑了一条堤,称为“白公堤”,并作《钱塘湖春行》,如今已经无迹可寻了。

(三)、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每当良辰美景,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童弹奏《霓裳羽衣》、《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酌酒,兴尽而返。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四)、酿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做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一、诗词解读:

1.词语解析: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

②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⑦一道:一路。

⑧开:分开

2.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3.理解“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所表达的趣味

小娃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偷采白莲回”中的“偷”,表现的是小娃无邪、顽皮的特点。与“偷窃”的“偷”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可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不解藏踪迹”,体现的是儿童的纯真。正是这份“不解藏踪迹”的纯真,唤醒了人们童年的美好记忆。如若小娃“解得”藏踪迹,这个小娃就不再天真、不再弥漫着童稚的气息,就不再讨人喜欢,因为他已经沦为狡黠的“小贼”了。

4.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二、超链接——描写“儿童纯真的诗”

1.《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2.《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3.《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诗词背景:

《暮江吟》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绝,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微入画。”《唐宋诗醇》评:“写景奇丽,是一幅着色秋江图。”清代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丽绝韵绝,令人神往。”

二、诗词解读:

1.词语解析: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2>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3>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的是碧色

<4>可怜:可爱。

<5>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6>月似弓:上弦月,弯如弓。

<7>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2.理解“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真珠”“弓”形象的比喻。

“铺”:“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

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瑟瑟”:“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上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真珠”: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露珠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弓”: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3.译文:

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露珠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4.赏析:

《暮江吟》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三、超链接阅读:

《暮江吟》中的时间问题。

其一,《暮江吟》并非始终在写“暮色江景”。如果只从《暮江吟》的标题看,此诗似乎应始终歌吟“日落前后”的暮色江景。但诗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夜”字,以及“露似珍珠月似弓”,则明显地是在写“夜晚”。按《辞海》里的解释:“露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散发热量,使得地面或地物表面的温度低于气温(但仍高于0℃),而凝结在其上的水珠。常见于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由此可见,此诗标题与内容有不相吻合的地方,并非始终在写暮色江景。理解此诗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个特点,不能机械地只从标题去理解内容。有人认为,此诗的标题与内容中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是作者的疏忽或失笔。其实,这种情况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如杜甫的《日暮》就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草露滴秋根”;贾岛的《暮过山村》也从日落写到明月高悬。所以,不能完全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文学作品。

其二,《暮江吟》主要是写“暮色江景”。《暮江吟》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夕阳斜照在江面上的景色,这是最真实可信的暮色江景。后两句写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升的场景。诗中“九月初三”与“月似弓”上下紧扣,写的是黄昏时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九月初三”,点明时间,“月似弓”则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当然,这种景象只能在日落后不久才能看到,因而这两句主要还是写暮色江景,而不像有些书上说的那样是写“美丽的夜景”。

说后两句仍主要写暮色江景,有其科学上的依据。根据天文学常识,九月初三日,月亮位于太阳以东约45°,形状像个反C字形,即“月似弓”,日落后出现于西方、西南方低空中,可见时间局限于日落后2至3小时。从诗中看,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月亮的地平

高度不会很低。太低了,由于树木、建筑、雾气等影响就不会看到。据此,读者可以推测出,作者看到“月似弓”之时,当在九月初三黄昏,即日落后不久。从民用时间看,仍属于傍晚,即“暮”的范畴。

其三,《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的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珍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珍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一、词牌简介

忆江南:词牌名。据传它是唐代李德裕为悼念谢秋娘所作。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记载:“《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做《忆江南》三首,于是改名为《忆江南》。

二、时代背景: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白居易的家乡在河南,江南只是他做官之地。朝廷的朋党之争依然十分激烈,政治陷阱随时随地都张着大口等待着猎物。武元衡事件的阴影一直缠绕在白居易心中。元和十年(815年)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遣的刺客杀害。武元衡死后,整个长安人心惶惶,每个人都感觉到了人生的无常、世事的难料。官员们对长安的治安忧心忡忡。白居易上书极力要求严查杀死武元衡的凶手,被贬江州司马。由于害怕再遭到权归迫害,他不敢久留朝中,主动请求外任,于是,秀美的江南在公元9世纪与失意的诗人猝然相遇了。

三、诗词解读:

1.词语解析: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2.赏析: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

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可以看到的美景,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了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四、超链接阅读:

除了这首《忆江南》之外,白居易还有另外两首《忆江南》

(1)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简介:

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2)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简介:

这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这三首《忆江南》,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

15号刘帅

悯农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诗词解读:1.译文 2.赏析

超链接阅读

1.新乐府运动

2.牛李党争

3.李绅的故事

4.李绅、白居易、元稹

5. 悯农的诗歌故事

个性化解读:

通过李绅与杨万里的《悯农》对比来进行深入理解。

1.写法共性:

2.写法区别:

诗人白居易简介:

超链接——白居易

1.白居易诗歌分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2.为官

3.嗜酒

4.酿酒

池上

诗词解读:1、词语解析:2.译文3、.赏析

暮江吟

诗词背景:

诗词解读: 1.词语解析:

2.理解“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真珠”“弓”形象的比喻。

3.译文

4.赏析

超链接阅读:《暮江吟》中的时间问题。

忆江南

词牌简介

时代背景:

诗词解读: 1、词语解析:2.赏析:

超链接阅读: 1.除了这首《忆江南》之外,白居易还有另外两首《忆江南》

15号刘帅

等级 B+

稍作修改,即可达到A等级,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同学都拿到满分,帅帅,加油!^_^ 总体来看,内容很丰富,系统性也比较好,但是看提纲,还会觉得有点凌乱,可适当的标上项目符号,如一、二、三,使其条理清晰,一眼能看出框架。还有对于四首诗的解析详略比例有点失调,《悯农》写了很多,内容也很好,而《池上》则寥寥几语,可能后者可查资料比较少,也可做适当的链接,使内容充实起来。对此,可以自定一个模板,然后每首诗都按这个模板来,每首诗都从模板中的那些方面来做,这样就可以按照模板均衡用力。

对于细节,我提出一点建议:

1、个别段落注意首行缩进

2、诗的呈现最好居中加粗,使其明显突出;类似于新乐府理论那两条1、 2和后面超链

接中的a、b可以分别成段,使看起来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3、最后一个超链接既然就一个链接就没必要表上序号1了,给人错觉还有第2个链接

《悯农》读后感

《悯农》读后感 悯农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伯伯耕种的艰辛,反映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大家不妨来看看橙子推送的《悯农》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悯农》读后感【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因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

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悯农》读后感【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开《古诗80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 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这雪白的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们学习用的笔墨纸砚…… 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说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珍惜“盘中餐”,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锄禾人”。 《悯农》读后感【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读完悯农这首诗后,有很多很多的想法的想法要说出来:农民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悯农》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悯农》教案(附教学反思)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大班社会活动《悯农》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指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画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社会活动课,快来看看《悯农》教案吧。活动设计背景 1、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让孩子从小走进经典,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 2、在平时,班上还是有很多孩子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进一步了解农民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使孩子们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指导孩子仔细观察图画,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画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孩子词汇的运用能力。 4、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激发孩子热爱农民的情感。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节奏的诵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3.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准备 《悯农》flash动画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播放《悯农》flash动画:一个古代装扮的农民在种地。 动画片里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他穿的衣服、发型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看见他在干什么? 2、继续播放动画:一位诗人来到田间散步,看到农民在辛苦的种地,有感而发地念《悯农》。 又来了一个人在干什么?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 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代诗人李绅写的这首诗《悯农》 二、出示诗歌,分析欣赏诗句。 1.现在我们跟着动画片里诗人的节奏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2.帮助理解:“锄禾日当午” 的意思。 诗句里的“锄禾”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日”又是什么?(定格flash动画)看看画面,想一想“日当午”是什么意思? 3、(引导观察画面)有太阳的时候,农民在种地,出现什么情景呢? 说说“汗滴禾下土”这一句诗的意思。 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理解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悯农》读后感范文8篇.doc

《悯农》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伯伯耕种的艰辛,反映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大家不妨来看看分享的《悯农》读后感,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悯农》读后感【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 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 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 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 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 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 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 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 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

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悯农》读后感【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大家肯定很熟悉,这是李绅写得《悯农》。这首诗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浪费粮食,可是,你做 到了吗? 那天中午,我先吃鱼,白菜还没有动。为我们盛菜的奶奶过来问我“你的菜 还没有动吧?”我轻微点点头。奶奶又问道“你还吃不吃?”我当时真是丈二的 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还是答应了一声“是”。这时,老师走过来了,奶奶像 是找到了倾诉对象,口若悬河的对老师说“这一桌喜欢剩菜,浪费粮食”老 师不停地点头,并告诉我们不能剩饭了,我们答应了。这时,几个星期前的画面 快速的在我的眼前展开。 那一天,因为我和赵梓汝吃饭慢,所以那一桌只剩下了我们俩。一位奶奶的 动作,令我们俩非常吃惊。她拿着一个躺在馒头筐里的大包子,瞬间掰成了两半,其中一半就随手扔在赵英亦的盘子里了。这件事我们印象非常深刻,第二天,我 们跟同一桌人讲时,她们都感到不可思议。这时,她们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浪费 粮食的“榜样”。因为那件事过去很久了,而且这几个星期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

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谁知盘中餐读唐诗悯农有感300字

谁知盘中餐读唐诗悯农有感300字 谁知盘中餐读唐诗悯农有感300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诗词告诉我们:中午太阳当头,农民仍在锄地,一串串汗珠滴进了禾下土中。有谁知道餐桌上盘中的香米饭,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在中午,饭吃了一半,菜吃了一半,汤喝了一半就倒进了垃圾桶。有的甚至说不好吃,只吃了一两口,就不要了。一餐午饭,浪费的粮食和蔬菜多可惜呀!我不知道,这些同学知道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劳动得来的钱来之不易?据资料显示说,每年我国浪费的食物,可以供2亿人吃一年了。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浪费粮食,盘中的食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有吃、有喝过着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积极响应学校提倡的“光盘”行动,从自己做起,不浪费我们盘中的餐。 二年级:沈辰辰

谁知盘中餐读唐诗悯农有感300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诗词告诉我们:中午太阳当头,农民仍在锄地,一串串汗珠滴进了禾下土中。有谁知道餐桌上盘中的香米饭,一粒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在中午,饭吃了一半,菜吃了一半,汤喝了一半就倒进了垃圾桶。有的甚至说不好吃,只吃了一两口,就不要了。一餐午饭,浪费的粮食和蔬菜多可惜呀!我不知道,这些同学知道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知道不知道爸爸、妈妈工作、劳动得来的钱来之不易?据资料显示说,每年我国浪费的食物,可以供2亿人吃一年了。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浪费粮食,盘中的食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有吃、有喝过着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积极响应学校提倡的“光盘”行动,从自己做起,不浪费我们盘中的餐。 二年级:沈辰辰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读书笔记600字五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读书笔记600字五篇 从唐诗三百首领悟到的,既有那些诗人们孤苦愁郁的浅斟低吟,触动最深的,还是他们对这篇古老的神州大地的一腔热爱。关于《唐诗三百首》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今天早上,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读完后,我觉得里面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伟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也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和‘诗魔’之称。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意思是:多么茂盛的原山草啊,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岁岁循环不已。野火虽将那大片枯草烧得精光,一旦春分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速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虽然古道城荒,但青草滋生是它恢复了青春,行路人看见萋萋芳草而想起了离愁别苦,似乎着每一片草叶都包含别情。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我家后院有一株小草。一次,我在窗前画画,突然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株抬头挺胸的小草。它正在跟风雨战斗,风骄傲地说:“哈哈!小草你是抵挡不了的,我比你强多了,哈哈哈!” 小草轻轻发出声音,坚强地说:“我不怕,我一定会战胜你的。” “小草,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吧!”风洋洋得意地说。风呼呼吹着,不一会儿,小草断掉了。这时,我还以为小草就这样完了。第二天早晨,我起了个大早,吃完饭后,飞快地跑到后院。我很惊讶——小草活了,它又重新披上那绿色的衣裳,又重新抬头挺胸的站在地上。这时,我情不自禁的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以,我们也要像小草一样不向困难低头,不怕挫折的顽强精神,要让自己在生活中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是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 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是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 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

读《悯农》有感(含10篇)

读《悯农》有感(含10篇) 给你一篇读《悯农》有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在我小时候,我总听到一些比我大的哥哥或姐姐唱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这首诗,我一边学着唱,却不懂这首诗的意思。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悯农》这受诗的意思,这首诗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千万不能浪费。 读着这首诗,我就有一种惭愧之泉涌上心头,因为我常常浪费粮食,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就趁大人们不注意,把饭偷偷倒掉一些…… 我要感谢这首诗,是它们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珍惜,如果没有它,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的米饭浪费掉。 读了这首诗,我明白了,做人要学会珍惜,珍惜要从小事开始,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成果,假如世上的农民伯伯都恨大家不珍惜粮食,因而不种菜,不种稻麦了,那世界岂不是将饿死了!

啊,让我们共同手拉着手,向世界发出呼唤:珍惜每一粒米,共同维护地球粮食资源,不让它断绝。 希望你能喜欢这篇读《悯农》有感范文。 暑假里,老师布置我们阅读古诗70首,其中一篇《悯农》让我深受启发。 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这首诗大家都很熟,全诗是这样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地劳动,汗水滴在泥土里,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辛劳。读完诗,看完注释,我不禁羞愧起来,想起我以前吃饭总要剩下好多的饭菜,而且会掉很多米粒,妈妈常说我吃饭象在种米,吃不掉的饭菜都被妈妈当做垃圾扔掉了,想想农民伯伯那么辛苦地种粮食,我的行为有点可耻,不仅浪费了粮食也浪费了钱,我好惭愧啊!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一顿饭能吃多少就装多少,不再浪费粮食,不再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同学们,你们也加入到节约的队伍中来吧,我想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珍惜每一。粒粮食,那么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贫困人们,就不会再忍受饥饿,也会减少许多的犯罪现象,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读《悯农》有感

读《悯农》有感 读《悯农》有感1 暑假里,老师布置我们阅读古诗70首,其中一篇《悯农》让我深受启发。 这首古诗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这首诗大家都很熟,全诗是这样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的内容主要讲的是: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地劳动,汗水滴在泥土里,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辛劳。读完诗,看完注释,我不禁羞愧起来,想起我以前吃饭总要剩下好多的饭菜,而且会掉很多米粒,妈妈常说我吃饭象在种米,吃不掉的饭菜都被妈妈当做垃圾扔掉了,想想农民伯伯那么辛苦地种粮食,我的行为有点可耻,不仅浪费了粮食也浪费了钱,我好惭愧啊!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一顿饭能吃多少就装多少,不再浪费粮食,不再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同学们,你们也加入到节约的队伍中来吧,我想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珍惜每一。粒粮食,那么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贫困人们,就不会再忍受饥饿,也会减少许多的犯罪现象,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读《悯农》有感2 在我小时候,我总听到一些比我大的哥哥或姐姐唱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这首诗,我一边学着唱,却不懂这首诗的意思。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悯农》这受诗的意思,这首诗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千万不能浪费。 读着这首诗,我就有一种惭愧之泉涌上心头,因为我常常浪费粮食,一次吃饭的时候,我就趁大人们不注意,把饭偷偷倒掉一些…… 我要感谢这首诗,是它们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珍惜,如果没有它,不知道还会有多少的米饭浪费掉。 读了这首诗,我明白了,做人要学会珍惜,珍惜要从小事开始,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成果,假如世上的农民伯伯都恨大家不珍惜粮食,因而不种菜,不种稻麦了,那世界岂不是将饿死了! 啊,让我们共同手拉着手,向世界发出呼唤:珍惜每一粒米,共同维护地球粮食资源,不让它断绝。 读《悯农》有感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地落在庄稼地里……原来,我们吃下的每一颗米饭,都包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师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 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引:到了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生读:秋收万颗子。 2 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学习“夫”“饿”“死”。

《悯农》读后感

《悯农》读后感 《悯农》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WTT整理的《悯农》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悯农》读后感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很普通的诗,在我3岁的时候就会背了。今天,又读到了它,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田野里有一个头戴草帽、手握锄头的农民伯伯在辛勤劳作,火红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如雨滴进了禾下的泥土,他的衣衫全湿透了……这使我感到了我们吃的粮食确实来之不易,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白米白面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可是以前,我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剩饭、剩菜,随便糟蹋粮食,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每天的日用品,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们的学习用品……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我读了这首古诗,使我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悯农》读后感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开《古诗80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 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这雪白的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 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们学习用的笔墨纸砚哪一样不是工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说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珍惜盘中餐,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锄禾人。 《悯农》读后感3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是我们一年级学的古诗。当时,老

古诗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古诗读后感(一) ——《悯农》读后感 古诗《悯农》读后感:有一天晚上吃完饭后我们和王晟远一起出去散步,在路边的围墙上看到一幅宣传画,画面上一位农民伯伯正在烈日下锄地,他流了很多汗,那些汗水滴到盘子里变成了粮食,我们就跟他讲了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他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要流很多汗才能种出粮食,我们吃的食物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听了后王晟远很感兴趣,他现在已经会被这首诗了。 古诗读后感(二) ——《出塞》读后感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

悯农读后感400字悯农读书心得五篇

悯农读后感400字悯农读书心得五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开《古诗80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关于 《悯农》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悯农》读后感 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悯农读后感400字【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打开《古诗80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 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 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 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 勤耕耘,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这雪白的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 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 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 们学习用的笔墨纸砚......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 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说 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珍惜“盘中餐”,尊重那些 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锄禾人”。

悯农读后感400字【二】 我国的古诗众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们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悯农读后感400字【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 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作者简介] 李绅(772 -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 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 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 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 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 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 “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 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 年)任河 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 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 年)因 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 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 3 卷、《杂诗》1 卷, 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注释] 悯:怜悯。 禾:禾苗。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汗滴:汗水往下落。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餐,饭。 皆:都是。

《悯农》读后感10篇

《悯农》读后感10篇 悯农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伯伯耕种的艰辛,反映了粮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悯农》读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悯农》读后感【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悯农》读后感【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开《古诗80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 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这雪白的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们学习用的笔墨纸砚……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说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珍惜“盘中餐”,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锄禾人”。 《悯农》读后感【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读完悯农这首诗后,有很多很多的想法的想法要说出来:农民伯伯们种地一定非常非常的幸苦!所以我决定要多爱护节约粮食,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还要告诉身边朋

《悯农》的读后感

《悯农》的读后感 《悯农》的读后感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 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 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悯农》的读后感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开《古诗80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

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耕耘,无情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这雪白的大米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们学习用的笔墨纸砚,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说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希望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珍惜“盘中餐”,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锄禾人”。 《悯农》的读后感3 我读了李绅的杰出代表作《悯农》,这首古诗让我深深地了解粮食是来之不义的,让我懂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粮食,爱惜粮食。 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个不珍惜粮食的人,就是我的小表妹,平时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吃一半掉一半。每次都要浪费很多,我每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跟她说,她都会毫不在乎的说:“浪费这一点没关系”。有一次,我又看见她在浪费粮食,我马上说道:“妹妹呀!你现在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可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每一粒白米饭呀,都饱含着农民伯伯辛苦的汗水。他们顶着炎炎的烈日,不顾肚子

悯农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游子吟》 读古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古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知识。 从我会读书到现在,我已读了不少经典诗文,如《忆江南》、《赠汪伦》、《游子吟》等等,这些古诗文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首感人肺腑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 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我们就像是那小草,母亲便是那春天的阳光。母亲默默无闻地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我们做子女的,就算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那浩浩荡荡的恩情啊!诗中这位老母亲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针针线线倾注的是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呀!我的妈妈对我也倾注了不少的爱。从小到大我的扁桃体最容易发炎了,一点受不得凉。那是初秋的一天,我在奶奶家偷偷吃了一根棒冰,谁知晚上到家我浑身烫得象手捂子,耳朵烧得红红的,眼睛睁不开来。我只好告诉妈妈我吃棒冰了。平时最爱唠叨的妈妈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二话没说,背起比她少不了几斤的我就往诊所跑。伏在妈妈背上,后悔与感动交织在我的脑海中。妈妈的爱已化成一股退烧的清泉,流进我的心窝里……

悯农读后感

悯农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悯农读后感(一) 今天,我写完作业,重新阅读了《悯农》这首诗,令我深思。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很普通的诗,在我3岁的时候就会背了。今天,又读到了它,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田野里有一个头戴草帽、手握锄头的农民伯伯在辛勤劳作,火红的太阳晒黑了他的皮肤,汗水如雨滴进了禾下的泥土,他的衣衫全湿透了……这使我感到了我们吃的粮食确实来之不易,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白米白面渗透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们可一定要珍惜。可是以前,我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剩饭、剩菜,随便糟蹋粮食,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同样,任何劳动成果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汗水和心血。难道不是吗?我们每天的日用品,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袜,我们的学习用品……哪一样不是工人叔叔们经过无数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从一项小实验到成为伟大的事业,那就更不用说了,更何况创建更伟大更辉煌的事业? 我读了这首古诗,使我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尊重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悯农读后感(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

诗的意思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就是夏日中午时,猛烈的阳关炙烤大地,农民却头顶烈日,挥汗给禾苗松土、除草。在这我劝告人们,千万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因为这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要去浪费,也不要去糟蹋。虽然有的人他是这样说,但却不曾这样做,却一天天的在浪费。有一次,我看过这样的一个广告,每天每家浪费的食物已够灾区吃一年了!可知我们浪费的食物是多还是少!有些人只会浪费,觉得浪费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不足为事,就只那么一粒两粒的米饭再灾区那可都是宝,为什么到了一些人的手里却是草了呢?我觉得应该让那些浪费食物的人去耕地,让他种出成果来,然后再让他去看看人们浪费他辛辛苦苦用汗水所换来的劳动成果,被人浪费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会伤心吗?将心比心,如果被农民伯伯看见这一幕,他们该多伤心呀!自己辛辛苦苦种菜却换回了浪费和糟蹋。这样浪费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大的可耻。节省,才是美德。“节约是建造美好明天的唯一工具。”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一起节约吧!不要让浪费的行为出现在我们之间。 悯农读后感(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3岁孩童也会朗朗诵读的古诗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每当我读着这首唐诗《悯农》,我脑海就浮现出这样的一幕情景:农民们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辛勤地在田地里耕作,豆大的汗水一滴滴

悯农(二)

悯农(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

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

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悯农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悯农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悯农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悯农教学反思 一首古诗在不查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不论对于我们老师还是孩子都是很难理解的东西,尤其是刚升入大班的孩子在不理解意思的情况下学古诗就更不容易了。 《悯农》这首诗主要是要孩子同情劳动人民,知道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画面上画了一个极其干瘦的农民伯伯,一手拿锄头,另一手拿毛巾在擦汗。天空中有一个火辣辣的太阳,农民伯伯的身边都是禾苗。首先让幼儿观察,画面上都有什么,太阳是什么样的,禾苗是什么样的,农民伯伯又瘦又老,看上去很辛苦。认真的描述一番后在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一些印象。但在这里忽视了一点,看图时应让孩子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古诗时,老师先泛读,然后教幼儿一句一句地读。读古诗时教幼儿怎样断句,怎样读有韵律,看着孩子们摇着小脑袋学着我的样子背古诗,我真是从心里喜欢他们。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刚接新班,我对孩子们还不是很了解,他们也不太习惯我的教学方法,相信互相了解后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篇二:悯农教学反思 《悯农》是唐朝诗人李绅所作,全诗共四句,语言朴实无华,描述了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禾地里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呢!道出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表达作者热爱劳动人民及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这首诗告诉了人们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 这首诗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背诵诗歌外,还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要让孩子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让他们同情辛勤劳动的农民,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表示愤慨。 在教学《悯农》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运用挂图引导学生说了两次话。一开始我出示挂图(农民正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汗水直往下滴),我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这一提问给了孩子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