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牛山何必独沾衣 典故详解

牛山何必独沾衣 典故详解

牛山何必独沾衣  典故详解
牛山何必独沾衣  典故详解

浅议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牛山霑衣”典故的注解

摘要:典故往往是诗歌中最精微含蓄的部分,给典故作注则是辅助阅读的必要准备。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牛山霑衣”典故的注解没有区别不同版本,截取出典原文前半,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不仅注解应有的功能丧失殆尽,而且不利于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诗意。

关键词:《唐诗宋词选读》典故注解牛山霑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九日齐山登高》诗下注⑤这样标注“牛山霑衣”的典故——《韩诗外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

这段关于“牛山霑衣”典故的注解并不完整,它只是截取了《韩诗外传》相应部分的前半段。编选者这样作注,很有可能是他们认为,注出这些就已经足够学生领会典故的含义了,而且,一些鉴赏《九日齐山登高》的文字大都只截取前半段。但是,普通中学生真能领会苏教版的这种注解吗?且让我们看看这段注文的字面义:

“齐景公在牛山游玩,向北眺望齐国大地,说:多么壮美的国家啊!草木葱茏,山川相缭。假使自古以来就无人死去,那么我将离开这里而去往何处呢?说罢,俯下身子哭泣,眼泪打湿了衣襟。”

这段字面义看似流畅简单,推敲起来却十分费解。齐景公为什么哭呢?如果看到他赞叹江山壮美,就直接认为他是因为留恋大好江山而哭泣;那么“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从何说起呢?为什么自古以来无人死去,齐景公就生出了“去此而何之”的悲叹呢?可能有人会说,结合《九日齐山登高》全诗内容,不难发现齐景公是因留恋江山美景、为自己终将一死而哀叹流泪的。这种说法会不会是我们一厢情愿?普通中学生真能够自行获得这种认识吗?对于这些追问,如果我们从学生角度考虑,回答起来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

参照《韩诗外传》该典故原文:“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而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笑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苙而立乎畎亩之中,惟农事之恤,何暇念死乎!’景公惭而举觞自罚,因罚二臣。”据国子、高子附和之语,齐景公泣下沾襟乃是“不欲死”的因由方才显豁,学生看至此处,方能借助国子、高子的话猜出景公哭泣的原因,才能真正明白,原来齐景公是一个贪生恶死之徒。这样,“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的内在逻辑就好理解了:(江山如此壮丽,当真是人见人爱)如果自古以来就无人死去(我也就可以不死),那么,还什么地方值得我离开这里去往别处呢?(但是何曾有过不死之人,眼前的无限江山于我而言,终归也是过眼云烟,岂不痛哉!)齐景公就是以这种假想的方式,委婉表达出贪图眼前江山、不欲终归一死的复杂而又悲伤心情。

考之载有本典故的另两部典籍——《晏子春秋》和《列子》。玆节录与书注相对应的内容比较:

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

齐量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美哉国乎!郁郁芊芊,若何滴滴,去此国而死乎?使古无死者,寡人将去斯而之何?”(《列子·力命》)

不难看出,在《晏子春秋》和《列子·力命》的相应节选中,一个是“去此而死乎”,一个是“去此国而死乎”,齐景公留恋江山权位贪生恶死的心情是相当显豁的。事实上,选注和鉴赏《九日齐山登高》的各家在选取“牛山霑衣”的出典与引用上是区别对待的。一般选《晏子春秋》、《列子·力命》的,就节选到景公的话结束:如安徽师范大学余恕诚教授在《〈九日齐山登高〉注解与赏析》中用的是《晏子春秋》,只节选到“去此而死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中收录了曹中孚先生的赏析,曹先生用的是《列子》,节选到“去此国而死乎”。选《韩诗外传》的,往往是节录典故全文,如王碧莲选注的《杜牧选集》。各家之所以这样区别对待,笔者认为,正是因为《晏子春秋》和《列子·力命》中齐景公的话明白晓畅,不妨碍读者理解景公的心情;《韩诗外传》中,齐景公委婉了一下,如果没有下文作为参照,则景公的心曲,学生着实不易了解。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牛山霑衣”的典故注文只节选到景公的话结束,那么还是用《晏子春秋》和《列子·力命》为好;如果要用《韩诗外传》,则最好注出全文。

这个典故后半段的主角是晏子,他讥笑“怯君”与“谀臣”,认为如果古往今来无人会死,那么齐国始祖太公仍将在位,如今齐景公就只能披蓑戴笠在田间辛苦劳作,哪里能像现在这样,闲游山水感叹生死呢?晏子不仅指出齐景公贪生恶死想法的错误,而且直斥景公此番痴心妄想的可笑。在这个典故中,齐景公因人生无常,无法永享江山而落泪悲伤;晏子认为,人事有代谢,自古而然,空想不死,不惟自增烦恼,是极其愚蠢的。就“牛山霑衣”典故而言,齐景公是解读的一个层次,晏子是解读的另一层次,因此,应给出全文,让学生自己体会、涵泳。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1、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3、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7、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 9、青眼 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唐杜甫《短歌行》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1、柳营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引用历史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此外,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绊的正义之士,或指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与合作。 二、引用神话传说。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人”暗示了在外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出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达返回故国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称月亮;“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典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

古诗词常见典故;常见字、词意思;常见意象代表的情感

一、古诗词常见典故 1、秦晋:两姓联姻 2、谢家:A、人有风度 B、居家环境幽美 3、梨园:戏曲艺人 4、抱住:坚守信约 5、班马:依依惜别 6、问鼎:篡夺政权 7、请缨:杀敌报国 8、双鲤:书信 9、昆山玉:杰出的优秀的人才 10、折桂:科举及第 11、巴歌:鄙俗之作 12、白衣苍狗:世事变幻无常 13、高山流水:A、知音 B、乐曲高妙 14、莼羹鲈脍:A、家乡风味 B、思乡之情 15、还珠:为政清廉 16、吴钩:宝刀、利剑 17、南冠:文人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18、采薇:A、隐居生活 B、坚守节操 19、执牛耳:A、盟主 B、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20、咏絮才:非凡才华 21、柳营:纪律严明的军营 22、青鸟:信使 23、逐鹿: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24、怀桔:孝顺双亲 25、烂柯:离家年久 26、秋水:盼望的迫切 27、献芹:A、赠人的礼品菲薄 B、所提的建议浅陋 二、古诗词中常见字、词意思

1、熏风:暖风暖风熏得游人醉 2、东风:春风 例:东风不与周郎便 3、江海心、松桂心:归隐山林的想法 4、萧瑟:风吹树叶的声音 5、蹉跎:浪费光阴,虚度时光 6、北海:苏武牧羊,民族气节 7、春花秋月(春花秋叶):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例:春花秋叶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8、幌:窗帘,帐慢 9、津:渡口 10、郭:城郭 11、轩楹:轩,长廊楹:柱子 例:去郭轩楹敞。译,离开城郭长廊开阔 12、望机、机心:世俗之心 13、息机:归隐之心 14、恐:担忧 例:泥深恐阻寄书人。译,道路泥泞,害怕阻碍了寄信人前行的路。 15、耿:微明的样子 例:细云新月耿黄昏。译,黄昏天上微明,有一弯新月伴着几缕细云。 16、醉墨痕:诗人写的诗。(古代诗人喝酒后经常即兴写诗) 17、委波:起伏的水波 18、绮:带花纹的席子。 19、松桂发:发,茂盛。 20、侬:我 21、残照:残阳 22、坼:裂开 例:A、吴楚东南坼。译,吴地楚地从洞庭湖东南分开。 B、梅花坼晓风。译,梅花在晓风中开放。 23、身:自身,自己 例: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译,梦中不知道自己是寄居,贪恋一会儿欢愉的生活。 24、酒绿(绿酒):自己酿的酒 25、画角:乐器,军中报昏晓、振士气的乐器。 25、至听:极其动听 26、征鸿:信使 27、短篷:船 28、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

三十六计调虎离山的故事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调虎离山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调虎离山原文】: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注释 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按语 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

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调虎离山典故】: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5.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6.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8.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9.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1.射天狼天狼,星名。古人以为主侵掠。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2.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13.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

高三语文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二)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2) 鉴于语文考试中,文学鉴赏的重要性,先将余下的一些古诗词常用典故补齐,权当备考及日常欣赏之用。 31、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32、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3、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34、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5、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36、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

三十六计传世典故锦囊妙计

三十六计*传世典故锦囊妙计(一) 原文注译 原文 六六三十六1,数2中有术3,术中有数。阴阳理4,机5在其中。机不可设6,设则不中7。 注释 1、六六三十六:《嘉祐集.太玄论下》:“太玄之策,六六三十六。”计,计谋,策略。军事谋略六大类,每一大类包括六小类,六六三十六个计谋。三十六之数,从易经数理。 2、数:易数。天地变易生之理。 3、术:方法,手段,权谋。 4、阴阳理:事物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 5、机:机变,天机,机会。 6、设:主观生造。 7、中:成功、实现。 译文 六个六构成三十六这个变易之数,数的变易中包含术法,术法中包括数的变易。阴和阳交替运作,运作中生化出天然机变。机变是天然的,不可人为设计,人为设计的,是无法运作成功的。 按语注译 按语 解语重数不重理(1)。盖理,术语自明;而数,则在言外。若徒知术之为术,而不知术中有数,则术多不应。且诡异权术,原在事理之中,人情之内。倘事出不经(2),是诡异立见,诧世惑俗,而计谋泄矣。 或曰:三十六计中,每六计成为一套。第一套为胜战计(3),第二套为敌战计(4),第三套为攻战计(5),第四套为混战计(6),第五套为并战计(7),第六套为败战计(8)。 注释 (1)理:易理,事理,客观情况。(2)不经,不合实际,不合常规。(3)胜战计:具备充分打胜仗条件下的计谋。(4)敌战计:具有抗拒力量条件下的计谋。(5)攻战计:可以谋攻取胜条件下的计谋。(6)混战计:处于混乱局势条件下的计谋。(7)并战计:兼并战条件下的计谋。(8)败战计:以劣势对优势条件下的计谋。 译文 解语注重变易之数,不注重变易之理。变易之理,可以在各计的解语中揭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古典诗歌的意象就不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情。 “燕”的意象。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尽态极妍,形神俱似。 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2)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三十六计成语故事

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 自认为军事防备十分周密,别人不会轻易进犯时,其斗志就会容易放松,从而麻痹轻敌;平时常见的事物,看惯了不容易起疑心;暗藏深机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相互矛盾,相反,它常常暗含在公开张扬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互相为用的道理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亲率三十万大军准备平定东土。 一日,行至大海边,只见眼前白海滔天,茫茫无际,唐太宗内心惧怕,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传报有一个近居海边的富户请求见驾,并声称已经准备好了三十万大军的过海军粮。 太宗大喜,急忙率百官随富户来到“屋”内,百官也纷纷入座,开怀畅饮。谁也没有注意,这件神气的房子已经渐渐移动开来了。不久风声四起,涛声如雷,良久不止。太宗惊起。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禁愕然,目之所及皆是茫茫海水,原来大军已经航行***之上了!这正是薛仁贵策划的“瞒天过海”之计。唐军征东,军队的士气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大因素。如果士兵因渡海不适应,导致心惊胆颤和体力下降。那么,不用敌人攻击,整个部队的战斗力也就丧失的差不多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攻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分散它后再打,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打击气势衰落的敌人。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令田忌为将,并起用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大军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他说:“目前魏国的军队已经把邯郸围上了,现在去救已经晚了,现在魏国精兵顷国而出,若我们直攻魏国,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于是田忌率军队直接向魏国都城冲去。魏国主力全被派往围攻邯郸去了,国内军力空虚,根本无法阻挡齐军。魏惠王急令庞涓撤军回国。庞涓接令后,日夜行军向回赶。在路上中了齐军的埋伏。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 当敌人的动向已经明了时,而盟友却举棋不定,观望的时候,应该诱导自己一方盟友攻击敌方,自己尽量不出兵或少出兵。这样势必使盟友受到了损失,但却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 满军攻打明朝,但被袁崇焕击退。皇太极为此日夜难安。 为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定下了“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皇帝疑心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朝官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洲订下密约,放满军深入内地。崇祯大怒,将袁崇焕斩首。这样一来,明朝再无可用的大将之才了,而袁崇焕十几年来辛苦建立起来的防线土崩瓦解。他手下的将士也被此事伤透了心,纷纷解甲归田,明朝军队的士气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皇太极借崇祯之手,除掉心腹之患,为满军入关,实现霸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

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何谓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基本解释】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分类 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1、【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2、【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高考古诗词常见典故归纳

高考古诗词常见典故归纳 (1)斑竹: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的代称。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人。” 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4)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15)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16)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唐白居易《欲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1、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3、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7、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 9、青眼 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唐杜甫《短歌行》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1、柳营 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三十六计故事》整本书阅读教案

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 《三十六计故事》读物推荐教学设计 ——川主寺第二小学杨荣花 阅读计策: 《以逸待劳》、《隔岸观火》、《走为上计》 议题: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用抓关键词、勾画、归纳的方法浏览几个故事,快速简单归纳几篇计策故事的内容并完成表格。 2、通过对几个故事的了解,学习古代战争中英雄谋略制胜的智慧,激发同学们对《三十六计故事》这本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并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生活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介绍读物 1、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倾听能力。边听故事边猜猜: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听发生在什么时候,主人公是谁以及主人公干了一件什么事PPT 板书:空城计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老师讲了这么长的故事,同学们只用一句话就把内容归纳出来了。这就是阅读这类故事的小技巧:把故事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勾画圈点都行,做上记号,再把这些关键词归纳成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概括出故事的内容。 板书:阅读小技巧:抓关键词归纳

同学们刚才听的空城计,就是老师给大家推荐的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丛书《三十六计故事》里的第三十二计PPT 板书:《三十六计故事》 这本书是对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的总结,详细介绍了战争中的谋略(计谋策略),以及在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制服对方以取胜)的智慧。智慧囊里诠释了三十六计的现代含义,同学们可以把书中的智慧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同学们还记得空城计中的主人公吗PPT他不是以实力战胜敌人的,而是了解司马懿的心理,以谋略胜敌。同学们觉得他的谋略智慧吗在古代,有很多像空城计一样制胜的谋略,同学们想不想读读这些既充满智慧又能取胜的谋略呢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 板书: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智慧 二、阅读故事交流古代战争中谋略制胜的原因 用老师刚才推荐的阅读方法,小组内阅读故事,并用笔勾画圈点出关键词,这也是一个小技巧。板书: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最后完成表格。PPT 师检查小组阅读、勾画以及表格完成情况。PPT 以逸待劳:板书:以逸待劳战国末年王翦技高一筹灭楚国智慧启示:如果情况对自己很不利,就不要盲目地与对手硬拼,而要退一步养精蓄锐,等待最佳时机。 隔岸观火:板书:隔岸观火东汉末年曹操隔岸观火灭袁氏兄弟,收服公孙康。 歇后语: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 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智慧启示:当敌方正在发生矛盾冲突时,我们要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走为上计:板书:走为上计秦朝末年刘邦冒死赴鸿门宴,意识到危险一走了之。(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智慧启示:看到对自己形式不利就要赶紧逃走。保存实力,为东山再起做准备。

(完整版)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

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