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__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反思

远大二中杨金洁

音乐是由倾听到收听而存在,听觉既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一种艺术,同时又是我们音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音乐教学中,听觉训练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综合音乐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听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听觉分析来提高在节奏、旋律、音乐风格与多方面的技能与能力。

在实施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听觉艺术的培养的确有所提高,但我们往往忽略听觉艺术本身应体现的学生意识的觉醒,而仅仅作为一种外在要求,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品质,让学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那如何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呢?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探讨课,力求创设丰富的情景,以听觉为先导,让学生充分感受听觉艺术的迷人魅力。

一、听中思,让心中有耳

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音乐的足迹布满了各个领域,学生接触音乐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所以在音乐欣赏中,我们经常会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要欣赏的音乐与一些美丽的画面相结合,本意是让学生视听结合,但有时往往是学生的视觉得到了满足,而忽视了听觉艺术,本末倒置。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纯粹地听,从方式方法上进行改变,这种以突出音乐本身的特点,用音乐来创设情境的做法,远比用画面更能激起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与喜爱,让他们在听中品、听中思、听中说,在听赏审美中发展内心的听觉,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实践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是明显的。

二、听中学,让歌声更美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给学生完整的音乐形象,从整体入手。因此,在歌曲教学中,我们应突破传统唱歌教学惯用的“识谱——唱词——处理表演”模式,凸显音乐教学听觉领先的特征。以“听赏”作为学习歌曲的主要途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每一遍听赏时给予适当的设问,而不是枯燥地反复听。这样,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水到渠成,并把曲谱视唱简化为哼唱,从而走出了为知识技能所累的牢笼。通过不同形式的听赏,学生对歌曲的把握也有很大提高,声音控制也有很好的效果。“学、辨、动、唱”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得到愉快的体验与表现。

三、听中创,让情感更浓

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课程目标,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这也显示了音乐教学对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密切关系。引导学生聆听并体验歌曲意境,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创编表演,从而使学生在创作表演中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毫无目的地任意开放,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教给每一组活动的方法,并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使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得到同步发展。如我所教的一节课中表演的听音乐画旋律线,他们在平时画旋律线的方法上加入了创新意识,组成梦境中的图案用身体跟着音乐的起伏画旋律线,感觉真的像小船在海上飘摇,既形象又有创意。因此,只有当学生真正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中去,他们的情感才会进一步得到升华,其丰富的情感体验才会在一次次潜心创作中得以提高和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要强调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该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缺乏音乐美感,依赖单纯说教,忽视音乐整体形象,枯燥的音乐知识讲授和机械的技术操练等,都违背听觉艺术认知规律,严重影响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只要把听觉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把音乐课上好,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音乐,懂得音乐。

感知规律在教学指导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感知是对知识的最初步的认识,但又是不可少的开端,它是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基础。遵循感知规律,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感知规律?根据感知规律的分类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方法来提高。 关键词:感知规律直观教学提高效率 正文 感知规律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 (一)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 1.运用感知的强度律 强度律刺激物是产生感知的动因,而刺激物成为动因的条件之一是适当的强度。感知的材料必须达到适当的强度(物理强度和生理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但不可太响,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教师在制作、使用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由于对象各要素的强度不同,则各要素的感知效果也有差异,除了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外,刺激物的相对强度也会影响感知效果。强度较大的要素可掩蔽那些强度较弱的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那些强度弱的但是重要的因素。比如,在喧闹的教室,甚至很大的声音也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在安静的课堂,轻微的讲述也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要注意课堂纪律。 2.运用感知的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鹤立鸡群,也是属于这类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那么为了使感知的对象显得突出,增强感知效果,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用红笔,区别字形时用彩色笔标示,定理、标题用粗体字;在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这也要求教师讲课不能平铺直叙,要重点突出;声音要有变化,朗读时要有起伏,要突出重音,必要时甚至突然停下来,造成差异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注意。 3.运用感知的活动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课堂上讲课的声音要抑扬顿挫,并配合适当的手势动作,以手势、动作达到增强感知效果的目的。当然,这不是说在讲课时“动”的越多越好,多余的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起消极作用。此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要体现出活动变化的状况。 4.运用感知的组合律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根据接近原理,在教学中从时间上进行合理的组合就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语言流畅,语句间要有必要的停顿。在空间上接近就应事先妥善设计板书的位置、顺序、式样等,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使学生一目了然。在内容上体现接近原理就要做到讲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注意归纳总结。根据相似原理,讲课和板书都应该是类别清楚。根据闭合原理,讲课要注意范园,不能无边无际。为了体现好的连续,讲课就要有系统性。按好的形态这一组合规律,必视要做到通俗化。讲课也是如此,通俗就易懂。(二)运用感知的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感知的协同律指出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也指同时运用强度、差异、对比等规律去观察对象。往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对音乐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这几句话,说是实施建议,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个教学理念,是我课堂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众所周知,要想充分发挥听觉的作用,就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而这个安静的环境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我的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做一个聪明活泼型的音乐教师,课堂上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够爱上音乐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音乐教学是一个广泛而专业性极强的领域;而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接受了很短时间的专业培训,换句话说,我们的专业技能技巧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欠缺。来自各方面的条件又都不允许我们放下一切,去专修我们的专业不足,而恰好在众多的不足之中,我们每个人又都有着相对的强项,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判断自己,为自己的课堂定好位。恰倒好处的展示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能够被你的强项所吸引,因而从心里喜欢你,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自然学生也会爱上你的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巧妙设计导入,紧紧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一个好的导入,它可能是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游戏,也就是说,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具备一个共同的宗旨:必须从音乐出发,能够深深的吸引学生。下面举一个实际教学中的小例子。例如在上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一定都特别爱听故事吧?老师今天就要带你们去故事林里游玩,那里有精彩的故事在等着我们,(放课件),可进入故事林必须学会下面的本事:接下来就是学本事拍拍小手跺脚飞飞;也就是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过程中,学生高高兴兴的就掌握了。 其次,音乐教学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各学段学生的音乐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各种音乐能力(如音高感、节奏感、嗓音等)更是因人而异。各校、各班的音乐基础也有差别。因此,要承认学生个体的音乐能力、学习基础的差别,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考虑到各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既要满足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兼顾音乐基础较差学生能够逐步跟上,缩小差距。为此音乐教师要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差异情况,以便心中有数,区别对待。如:对于音乐基础乐理知识较好的学生或嗓音正处与变声期声音不好,教师就尽量避免让他唱;而是着重在旋律、节奏创作上加以辅导,使这部分学生在每次的音乐课上都能很积极参与,并主动向大家展示,增强了自信心。对于嗓音挺好,音乐基础不太好,所以教师在每次的音乐课上都尽量避免提问较难的音乐知识;简单而又好回答的音乐知识就专门提问他,如遇到较难唱的歌曲就叫他给大家演唱,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这样使不少的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改变了过去学生一到音乐课上就没有声音、学习音乐兴趣不浓的现象。所以通过以上两例,我认为音乐教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特别是对音乐学习能力较低、甚至音乐能力有某些缺陷的学生,更要给予帮助和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要防止发生歧视、甚至剥夺音乐能力有缺陷的学生参加音乐活动的现象。对有特长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帮助他人的音乐学习。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和改正错误。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课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教学中要提供孩子表演的机会,培养孩子这种做人的勇气。 教师要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师生的情感与歌曲的情感达到共鸣。“音乐教育的根本机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领悟歌曲情感,歌唱时运用多种手段,声情并茂的表现歌曲情感。这样的范唱又怎么可能不打动学生呢?现在,我们的教学手段先进了,大多数的教材歌曲都可以从网上下载范唱、伴奏;也有的学校定制范唱带,这样学习歌曲时,教师再不必边弹琴边范唱了,大家可以有更宽泛的空间展示你对歌曲情感

初中音乐八年级《艺术歌曲赏析》教学设计

《艺术歌曲赏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喜欢艺术歌曲,通过对艺术歌曲主题的学唱和赏析,了解其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2、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小夜曲》.的主题体验和感受其中的音乐情绪和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歌的美与旋律的珠联璧合,体会和感受艺术歌曲的风格特色。 2、体会演唱形式的变化与伴奏织体的多样性,对该艺术歌曲的烘托和渲染,来感受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1、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音乐一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在人类绚丽多彩的音乐舞台上,有很对人一以他们自己杰出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挚爱,用生命谱写了不朽的乐章,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出示音乐家头像)让我们记住他们的面孔,感谢他们留给我们巨大的音乐财富。 2、今天我们有机会聆听大师的音乐作品,音乐为我们搭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用心与大师们交流。 视频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片段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片段 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片段 柴可夫斯基舞剧《天鹅湖》片段 以上这些作品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你熟悉作品的名字吗? 生:回答“乐圣”贝多芬、“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钢琴诗人”肖邦等。 师:美妙的音乐让人叹为观之,其艺术魅力令人无法抗拒,有人说:音乐是上界的语言,果真如此吗?你们听-------(播放女生合唱:《乘着歌声的翅膀》) 师:这首女生合唱曲用了海涅的诗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谱曲,美妙的诗句和动听的曲调的完美结合,加入女生甜美的音色,再配上精致的钢琴伴奏,犹如天籁之音,让我们如醉如痴,仿佛梦境。今天就上我们呈乘上歌声的翅膀一起感受艺术歌曲的魅力。 (二)新授 艺术歌曲:(课件)是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的窗前唱、奏的情歌,多情而动听,这首小夜曲是舒伯特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 师:说到艺术歌曲;我们就不能不提起“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你知道舒伯特吗?(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生:学思考后回答问题。介绍舒伯特的一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师:你能从艺术歌曲的四个方面来理解这首小夜曲的艺术性吗?出示谱例:(略) 学生赏析并作品分析: 每一乐句都有间奏,且间奏是前一句的模仿,有应答和呼应的效果,表达了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期待,节奏; 第一第二段歌词用同一旋律,在一连串轻柔的三连音343的引导下,引出了旋律。变化音的

巴赫音乐创作及风格

“巴赫”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小溪”,但在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的眼中,这个名字更像是不可能被超越的高山,无法完全触及的海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的集中代表,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 1685年,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是几百年来巴赫音乐家族的第五代,基督信仰和音乐艺术,是这个家族给予巴赫的丰富产业,也是他日后达到艺术巅峰的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1700年入教堂唱诗班学习;1703-1708 年担任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教堂的管风琴师;1708-1717年担任魏玛公爵的宫廷管风琴师,后升为乐长;1717-1722年担任安哈尔特-克腾的宫廷乐长;1723-1750年担任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乐长。在莱比锡的27年是巴赫音乐创作最旺盛,作品艺术成就最高的时期。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器乐作品:古钢琴《平均律曲集》48首、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以及晚年作品《赋格的艺术》;室内乐6首小提琴独奏奏鸣曲、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4首管弦乐组曲、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借鉴意大利大协奏曲的形式)等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音乐史自中世纪以来,声乐处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使器乐作品创作有长足的进步,从而和声乐并驾齐驱,带进古典主义时期器乐音乐的繁荣。 在宗教音乐领域,巴赫的作品更为丰富,管风琴作品《众赞歌前奏曲》大约170首;其中声乐作品康塔塔200多首(23首为世俗题材)和《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等充分展示了巴赫的音乐戏剧才能。其中《马太受难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情感的壮丽的史诗般的戏剧”(强力推荐),是他的代表性作品。巴赫的宗教声乐作品一方面体现了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从世俗人性观念出发对信仰的解释,其中所揭示的心理情感的深刻程度是同时代音乐家所不及的。 巴赫的音乐创作与德国音乐艺术传统的紧密联系,德国管风琴音乐、新教的众赞歌是他艺术创作的基础。巴赫一生虽然没有离开过德国,但通过抄普学习的习惯,涉猎了当时许多其他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在艺术创作上融合了意大利、法国各种体裁风格的艺术成就,并在在复调音乐中锤炼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强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亦是如此,它在遵循艺术发展的普遍法则的同时也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构成音乐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即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艺术所运用的声音,是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现象中,经过特定的方法挑选和概括出来的有组织的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 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声音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一个事实:音乐是靠听觉来感受的,也就是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但它不同于同样是以声音材料为基础的语言。音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仍是基础,是关键”。 三、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它是“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呈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呈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该作品的整体形象”。音乐的这种特征与电影和戏剧艺术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使整个艺术作品得到完整的实现,而必须把一定的时间作为前提。在此过程中,只是我们的欣赏视角改变而已,美术作品在时间中的状态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音乐艺术却相反,它是随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更好的呈现给欣赏者。 四、音乐是一门空间的艺术“音乐中的空间,是听者在感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是一种由欣赏者脑中派生出来的想象空间,它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当时所处在的实际空间不同。因为音乐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变动性,所以音乐不会象其他艺术那样直接给欣赏者展示空间性。这种听觉造成的空间和由视觉造成的空间以及由知觉造成的空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五、音乐是一门表情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它们可能是一种情绪、意境的反映;可能是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和发展;还可能是某种乐思的概括。音乐以声音为媒介,从而体现出其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因此,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情感。 六、音乐是一门形象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6]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它既看不见,又不具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只是一种依靠人的听觉才能被感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所以说音乐这一门类的“形象”是比较特殊的。当然,由于音乐最擅长的是抒发情感,抒情手法就成了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最主要手法,因此,音乐的形象艺术与情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产生了自我情感的跌宕起伏,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并从中受到熏陶。所以,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满足审美需要,进行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审美价值是音乐最根本的价值,音乐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其教育价值。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心得 这几周上了一节有关音乐艺术特征及作品鉴赏的通识课,在老师的穿针引线的指导下,学到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欣赏了很多好听的,耐人寻味的歌曲,知道了许多音乐方面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以及他们不为人知的艰难创作历程,同时学到了很多的有关音乐专业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真是获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这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有它自己的所长,又有自己的局限。就是说,音乐与其他同类艺术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所运用的声音,是从客观世界里的各种声音现象抽象、挑选出来的有组织的一群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有时它还包括一些经过选择、加工的噪音。 二、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要了解音乐的特性,必须了解声音、听觉感受和听觉表象的实质,也即从感性基础进入到音乐审美意识的全部过程。有时它还通过全身的感觉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三、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特别是在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中表现得更清楚。一首乐曲,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发展,以及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 四、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通过演奏、演唱,才能为人们所感知而产生艺术审美效果。表演,应该说是音乐的二度创作。 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许多有意义的内容,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也欣赏到了许多著名的曲目,感觉真的很不一样。不像以前总是很盲目的去听歌,根本什么都不了解,一味地追求流行音乐,把很多经典的音乐遗忘了。在后来的课上,我们又听了许多的西洋交响乐。我觉得听这些交响乐又和传统的民族器乐不同,应该有文化的差异,而且交响乐是很多器乐一起演奏,表现出来给人复杂的情感和磅礴的气势。当老师给我们详细介绍每一个作品后,我懂得了要了解了一首歌或者一首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了解当时作者的心理状态,自己融入到当中去,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作者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作者的作品。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外,我们更要透过音乐思考背后深层意义。比如通过作品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音乐给我们的更多的也是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培养我们高尚、健康的兴趣追求。在我们紧张大学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操的培养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能使我们的心灵清澈明亮,生活更加愉悦美好。

音乐创作的类型有哪些

音乐创作的类型有哪些 对于标题音乐,可强调通过标题的启示,使现实与感情思想更易结合起来。 ②歌曲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 ③戏剧性音乐。 包括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如舞剧、歌剧等,主要是对剧中人物性格、活动、反应作出创作者的主观评价,转化为感情表现及体验,并将其运动过程固定为具体的形式。 这时,音乐是另一艺术的感情体现,而该艺术就成为音乐的具体形象表现,至于其主次关系则因情况而有不同,其思想性内涵往往由该艺术直接反映出来。 即兴创作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作曲家也就是演奏(唱)家,亦称为即兴表演。 最早出现于古代音乐初创时期,但迄今仍在世界各国音乐中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即兴创作因时代、民族而有不同的传统。 它是作曲家(或演奏家)根据瞬间的感受,使音乐内容具体成形的创作活动,并随着创作者的演奏水平与现场发挥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即兴创作的特点是富于激情,现场发挥,灵活多变,但时间短促,缺乏推敲的余地,不易尽善尽美。

因此,在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分成创作与演出两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代演出实践中,仍保存即兴创作成分的,如东方某些民族的音乐以及西方的爵士音乐等。 西方某些现代作曲家有时也强调即兴创作的因素,如偶然音乐与一些先锋派的作品,着意在强调音乐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上,其基本含义已有所不同。 所谓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的对象已经满足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既可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二、目前可以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和各省直辖市主管部门备案部门申请登记,数字作品形式的著作权归属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自办的第三方登记中心或有可信第三方支撑的能够证明作品备案存证时间的机构,三、可选择融合和集成各种数字版权技术和权威时间戳公证处公证邮箱等可信第三方群支撑的支持的大众版权认证保护平台进行音乐创作作品自主存证和首次发布智能认证,取得作品归属权初步证明,需要时,通过司法鉴定,增强证据的法律效率是核心保障。 音乐创作的IOS软件软件名称:音乐创作英文名称:BeatPad软件类型:音乐软件软件版本:4.6.2软件语言:英语,中文等软件大小:162.00 MB软件现价:¥30.00(请以iTunes实时价格为准)支持系统:需要iOS 4.3 或更高版本支持终端:与iPhone、iPod touch、iPad兼容,已针对iPhone 5 进行优化。 猜你感兴趣:1.音乐创作是怎样的2.音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3.流行

音乐教学如何体现听觉艺术感知规律

音乐教学如何体现听觉艺术感知规律 一、一首歌曲的学会过程 音乐教学如何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老师们在课堂上天天都在操作,但是怎么样去遵循这个艺术规律?这是教师一定要了解,而且必须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跟大家先分享一个课例,宁夏大学有五十个小学老师组成的国培班。参加国培班的老师想了解音乐教学如何跟听觉结合起来,那么首先就要先切入两个专题,一个是欣赏教学怎么让听觉发挥作用,一个是唱歌教学怎么遵循听觉艺术规律。我让老师们做了这样一个体验,首先让他们都闭上眼睛,再给他们放一首歌,这首歌有人可能听过,有人可能没听过,都没关系,不需要知道这歌是怎么回事,它是谁创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大家就共同先听一首歌——《老师我想你》。让他们都闭上眼,放松身体。听的过程中就只有一个要求:注意力稳定在音乐音响上!这是李存老师上《走进西藏》时说过的话。老师们就非常放松的听这首歌曲,听了一遍后我发现其实多数人对这个音响有感觉。之后再睁开眼睛再听一遍,这遍可以想一点跟音乐有关的,至于怎么想,没有具体要求。听第二遍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跟着音乐唱或打拍子,心灵外显的一些东西就都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是老师们被这个音响感动了,听觉在他们身上起作用了。最后听第三遍的时候提出要求:跟着音响边听边唱,实际上这个在教学中有一个名字——模唱。随后,我要求老师们把谱子拿出来,但是没有歌词,就是一个乐谱。听第四遍的时候,我要求老师跟着音响唱歌谱,唱的时候不要只注意音符、休止符,所有的音乐要素,表情记号、速度、力度,哪个地方要换气等等都要注意。所以这一遍老师们唱的很好听、很感人,哪个地方强一点,哪个地方舒展一点,老师们全都表现出来了。 所以,老师们要注意,读谱的时候千万不要隔断,不要把技术和音准都抠下来解决,解决完了以后再去听音乐。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总喜欢单抠这个,单抠那个,不把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但是,我们会看到很多国外的教师,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在这点上表现的特别明显。有一次,一个美国某个领域的音乐教育中心主任,到八中上了一节初一学生的课,那个老师就是当时现发乐器——竖笛。一节课只吹了三个音: do , re , mi ,孩子们一节课就吹了一个三拍子的小曲。一开始,很多老师都觉得这节课最多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持笛,然后把音学了,能够吹出声音来就不错了。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竟然能够按照乐谱吹出一首小曲来了,这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究竟要求了些什么呢?他要求只要你一吹出声音来,那个声音就要有音乐的感觉,哪怕只有几小节,也一定要带着音乐走。所以,我们的老师在让学生做这件事和那件事的时候,总是没有内在联系,学生始终在割裂着理解音乐,肯定会把握不住音乐的整体性。如果我们把音乐比作一个成形的东西,有的时候老师在抠西瓜籽,有的时候又把东西切成块,但始终都没有认识到西瓜的完整性。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就要把音乐贯穿始终,在读谱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与音乐相关的要求,只要一出声音,就带着音乐走,这样才能达到音乐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普通心理学》:感知规律的运用

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形式 要进行直观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提供实物或实物标本,可以演示实验、组织教学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事物的真面目。教师还可以提供模拟实物形象的感性材料,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等,有目的地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教师讲课离不开语言,可以利用语言的描述唤起对事物的表象。言语虽然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但它不如实物、图片等鲜明,而且,如果教学中只有言语这一种形式,不免太单调,很难使小学生在一节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如果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言语与呈现实物或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感知会更精确、全面。 进行直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仪器,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VCD机、DVD 机、计算机等。运用教学仪器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信息,使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得感性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规律。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 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616579734.html, 20世纪—21世纪初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作者:刘懿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是对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点的概述。分析艺术歌曲在整个民族音乐艺术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从民族特殊性、扩大选题、诗歌源头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写作技巧角度论证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规律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歌曲创作;创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国音乐文化具有深厚久远的歌唱传统,这些传统决定了声乐体裁在我国专业作曲家流派中的特殊性。声乐体裁往往是中国作曲家艺术探索的中心,从古至今艺术歌曲的音乐体裁一直是探索的主要对象之一。众所周知,音乐理论紧跟实践运用;因此,研究者们对中国声乐作品发展进程的众多体裁感兴趣,也是合情合理、显而易见的。 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艰难历程就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考量,但是,也可以在不同题材研究的基础以及在这些题材历史继承性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考量。艺术歌曲创作最重要的意义是编写了整个民族文化历史,其中民族性占首要地位。20世纪中国的许多专业作曲家就 是以歌曲和抒情歌曲作为开端,开创了他们的事业。 贺绿汀的创作,以聂耳、冼星海、刘志、刘雪庵等人的创作为中心。对于后一代的作家来说这些音乐创作前辈们至今意义犹存。近十年的现代作品和珍贵的艺术作品创作都明显露出了周期性表现,并证明了这种周期形式的现实性和前景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展现20世纪到21世纪初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特征,以及对民族音乐创作、东西欧音乐传统风格的影响。我们将讨论该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音乐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着汉语不同方言中的语音对旋律特征的影响程度,并把声乐作品中的作曲和戏剧创作变成具体的思维形象,以及复杂结构、题材和修辞方面的民族音乐思维元素。 20世纪同时也是中国成就西方音乐思维和作曲技术的时代。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音樂发展史中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在1920-1930年代,第一批民族作曲家开始了他们的创作。中国音乐教育奠基人为萧友梅(1884-1940),他是中国第一位专业作曲家,在国外受过音乐教育的他,也开始在自己的作曲中利用和发展西方作曲技术。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音乐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无论高低贵贱,我们都有欣赏音乐的自由.无论你是高兴或悲伤.当你真正用心去聆听音乐的时候.你就会忘记生活中的种种得失.尽情沉静在美妙的音符之中. 音乐是一种心灵的产物.音乐是内心感情的一种宣泄.因此音乐往往会引起共鸣.会勾起你的喜怒哀乐.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就是在他失聪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试想失去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贝多芬的伟大正是在于他用心去聆听这个世界,聆听自己的命运.所以他才能写出那么震撼的交响曲.贝多芬正向一个音乐精灵,在他身上我们看到音乐的两个属性-灵性和神奇. 我是个感情很丰富的男孩子.我认为通常这样的人对音乐的热情会比较高.因为音乐本身是种很感性的东西.出于对音乐的喜爱我选择了音乐欣赏课.这对我来说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有了种突破.也纠正我对音乐的一些狭隘的理解.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通俗流行音乐充满了吸引力和号召力.这是因为符合了年轻人的口味.但盲目追求流行的同时我们也丢失了一些东西.流行中的确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也有很快餐的音乐.现在终于知道老鼠爱大米有多可笑了. 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和静下心来聆听高雅艺术还是在音乐欣赏课.那么的震撼.感觉心灵受到洗礼.忘不了美妙的钢琴曲的声音. 我真的喜欢钢琴的声音.同时我也觉得自己的欣赏水平的提高. 在感受音乐的同时,我们更了解了许多的音乐家.其中有天才莫扎特.和音乐之父贝多芬.上面提过.不过他是让人感受最深,心灵震撼最大的一个人.我觉得他太伟大了. 贝多芬的一生是充满了艰辛与痛苦,但他同样是幸福与永恒的.因为有音乐伴随他的一生.更影响他的后代. 当然我是无法用音乐评论家的角度去分析他的音乐,我只能用心去感受,试图能与贝多芬音乐的灵魂接触,对于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来说,音乐是生命,贝多芬同样如此,音乐是让人欣赏的,但贝多芬耳失聪后,仍对音乐那种至死不悔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仍不断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音乐篇章。此时此刻,音乐是有灵魂的,它飘忽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热爱音乐,更爱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那份感情。 音乐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甚至能拯救人的生命。当然伟大的音乐只能由伟大的音乐家来创造,或许这话过于绝对了,但有一点,音乐是值得我们去付出的,也只有我们去付出了,才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音乐,才会让音乐家的生命永恒,让音乐的天使留在我们的身边。每个音乐人都希望有贝多芬那样的成绩,但音乐又是自私的,而是在于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贝多芬的创作过程也是令人惊讶的,他善于捕捉每个音乐细胞。我想音乐与贝多芬已经合为一体了。贝多芬是音乐,音乐亦是贝多芬。音乐的升华就是生命,或许有一天当我们去拨弄那把无玄琴时,才发觉音乐就在我们身上。其实音乐无所不在.关键我们缺乏发现的眼光.就是因为音乐的灵性和神奇吧.所以不是没个人都能成为音乐家.

大学生音乐鉴赏

《大学音乐鉴赏课》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中西方音乐作品,体会作品的思想、背景、情感和精神,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情怀,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的素质。 【教学方法】作品赏析贯穿全课,老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参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深入浅出,解决理论难点问题。 【教学内容】音乐理论常识、中西方音乐发展史、中西方音乐作品赏析、中西方音乐之美及不同特点。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 【讲授内容】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什么是美为什么学习音乐 【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师仔细讲多做示范 【时间分配】理论占一半时间欣赏占一半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音响幻灯图像 【要求】掌握音乐的概念音乐的起源 一、音乐课堂要求: 1、付出热情听音乐 2、由于音乐是流动的音符在空中进行,所以尽量用“心”来听、 来感受,体验音乐这一人类最美的语言,用心灵感受美的魅力。 3、“音乐鉴赏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拓展学生创造 性的思维,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应积极开动想象的翅膀,进入一个个音乐的殿堂里,感受不同的美感;而不是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来限制美妙的想象力。 二、什么是音乐?音乐的起源? 1、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形式且诉诸听 觉的艺术。由于它在时间中展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因此被称为时间艺术。同时,由于声音对应于人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靠听觉来完成,所以又被称为听觉艺术。音乐包括的范围有声乐、器乐、歌剧、舞剧。 2、音乐的起源:音乐是怎样起源的呢?对这一问题,有各 种各样不同的解释。这些说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劳动学说:在原始社会的集体劳动中,人们为了统一步伐,提高效率,发出“吭唷吭唷”声,这便产生了音乐的节奏。 (2)鸟鸣学说:人类从自然音响中求得灵感,从而创造出了优美的音乐。从蜘蛛那里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那里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那里学会了歌唱。 (3)语言学说:人类在感情激动时所产生的语调大都成为旋律,所以,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三、什么是美?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感知觉规律,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如果感知材料过于细小,声音过于微弱,就不容易引起有效的感知,教学中要求讲述的音量不要过低,板书字迹、图片内容不要太小等等,就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强度,使学生看得清,听得见,比如:有的教师板书字迹太轻、太细,坐在后面的学生无法感知,弄得课堂上乱哄哄的,效果很不好。 2.差异律.这条规律表明,对象和背景在颜色、形态和强度等一个方面的差别愈大,知觉的对象就愈清晰的显现出来,对对象的感知就越清晰。因此,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能很好地感知对象,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如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蓝墨水写,我们教师批改作业时就用红墨水写,又如,在阅读时,我们把重要的地方划上各种标志等都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在教师讲述上,教师运用声调的变化,使重要的内容从其他内容中突现出来,成为鲜明的感知对象;在直观教具的制作上,教师要注意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状、运动或静止等方面的差别,突出重点和关键,容易被学生感知到重点和难点。 3.对比律.这条规律表明,两种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或先后出现,由于大脑皮层的相互诱导作用,往往使一个人对它们的差异感知变得特别清

晰,因此,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所要感知的某些对象及其性质,可以把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如颜色对比、形状对比、声音对比、人物对比、性格对比等等,例如:鲁迅的《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性格对比,前者显得忠厚老实,后者更突出其尖酸、刻薄、自私等性格。还有闰土的前后对比等,通过对比加深对材料特点的感知。 4.活动律.这一规律是指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刺激物呈现着运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效果,一般说来,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把这一规律应用在活动教具的制作上,便于学生对磁力、重力、加速等现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活动的教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5.经验律.知觉具有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事物的特性。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一个人的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就越完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理解是一种知觉,必须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这个原理,教师讲解新教材时,如果能适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的已有表象,就会有效地帮助学生完善地、迅速的产生知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复习旧教材入手过渡到学习新教材,由旧教材引到教材,无形中就是应用了感知觉的规律。在直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通过演示幻灯、图片等平面图,以提问题的形式有意识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

幼儿音乐教育作业答案

《幼儿音乐教育》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律动是幼儿在音乐伴随下通过动作所做的韵律性活动。 2、音乐感受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它关系着一个人从审美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感受音乐的程度。 3、音乐听觉表象是音乐中音的高低与节奏相互关系所造成的表象,在音乐活动中,听觉表象的形成与发展,和感受音乐以及与对音乐的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4、儿童诗歌是一种用精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5、舞蹈: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 6、音乐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向幼儿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启发引导幼儿在对音乐艺术美的体验感受中受教育。 7、教育活动的设计:是为幼儿的培养与发展所作的规划与安排。 8、音乐艺术:是使人们从享受美、抒发感情中得到教益的艺术。 9、美感:美感是指人们对美的一种认识感受和反映,它涉及意识活动的许多方面,如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多种心理活动。 10、音乐审美能力的概念:音乐审美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音乐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 11、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也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良好方式。 二、填空题 1婴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人材} 2培养幼儿的音乐听觉能力,培养{音乐感受能力},培养{节奏感},培养{音乐表达能力} 3、审美主体在长期多次审美活动中,才能逐步形成审美意识和发展审美意识,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多方面。 4、婴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把孩子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优秀的人材} 5、婴幼儿美感教育的主要特点{兴趣性,形象性,情感性} 6、音乐艺术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演唱]、[演奏])和[欣赏]几个方面

《音乐创作》简介以及论文题目范例

北大核心《音乐创作》 Musical Works 核心期刊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ISSN:0513-2436 ?CN:11-1658/J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创刊时间:1956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题名称:音乐舞蹈 出版文献量:5550 篇 ?总下载次数:318902 次 总被引次数:3511 次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0.138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0.042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详细咨询:任编辑联系人:见百度用户名

2016年12期 目录 独白 郭鸣; 2-4 声声慢 沈纳蔺; 5-14 春醒 张泽艺; 15-26 苍原弦音 张昕; 27-29 敖包之梦 朱慧; 30-43 雪·界 李珺; 44-55 春寒Ⅰ 张大鹏; 56-59 春寒Ⅱ 张大鹏; 60-68 春寒Ⅲ 张大鹏; 69-79 雨霖铃 张大鹏; 80-83 现代音乐创作的启示——听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四场音乐会有感项筱刚; 84-86 宋词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评析 张伟芳; 90-92 戏曲唱腔与传统民族声乐的起源和发展 李秀珍; 93-94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时代文化特征 蒋鸣; 101-102 论《彝族舞曲》的艺术特色及演奏技法创新 魏薇; 103-105 音画境缘——重解《夕阳箫鼓》与山水画 孙燕; 106-109 合唱作品《归园田居》的音乐分析 黄祖平; 110-113 原生态歌舞乐拟态展演的特征与价值 黑力; 114-116 现代语境中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存承与流变 杨光; 117-119 南京本土音乐体裁分布及研究现状述评 周烨; 122-124 广西黑衣壮民歌音乐风格特点解析 申婷; 128-130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

为什么说音乐表演是第二度创作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是赋予音乐以生命的创造性的行为,其本质意义就是如何真实地再现原作,如何使音乐作品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如何把握好“二度创作”,如何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演是技术与表现力完美的结合,是音乐表演获得其独特品格的基础和保证;表演者应该在自我创造性与原作风格之间找到更好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表演既能体现作曲家的原作风格,又具有自己的创造性,还能给听众以美的享受。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它不仅要忠实地再现原作,而且还要通过表演创造,对原作加以补充和丰富,甚至超出作曲家的设想,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通过视觉感受的乐谱转化成用听觉感受的音乐,把潜在的音乐美变成现实可感的音乐美。 一、音乐表演二度创作的本质及意义 在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中,音乐创作,即作词、作曲是第一个创造过程,称一度创作。而音乐表演是第二个创造过程,它与音乐创作相分离并获得其自身的独特品格后,就被人们称作“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一度创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即音乐表演必须对以乐谱形式存在的音乐作品进行认真的浅析,并作出准确的解读,以此作为二度创作的依据,而音乐表演的最终结果则表现为对音乐作品的准确传达和作品本身的精确再现。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其本质意义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一度创作的忠实再现上。尽管音乐表演是建立在音乐作品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按照谱面完整演奏就是“二度创作”,如果这样理解,“二度创作”就完全陷入了单一的机械演奏中,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抽掉了音乐的灵魂。人们之所以喜爱音乐表演,是因为音乐表演是由不同个性的人所进行的有创造性的表演活动,人们欣赏的不仅仅是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去欣赏音乐表演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的再现。有些杰出的表演创造,甚至会超出作曲家的预想,使得作品的内在深意和作品的精髓体现得更加鲜明。 另外,音乐表演作为音乐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一方面担负着创造性地再现音乐作品的使命,另一方面还担负着通过表演提高听众审美情趣的使命。俄国文艺批评家谢洛夫曾说,演员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他“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作者所想的,此外,演员所说的一切都好象是他自己的即兴,所有这些思想感情都是一瞬间在他身上出现的。演员的演技完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并且补充了新的诗意,这样,所体现的思想可能甚至在戏剧创作时都没有这样完美。” 二、器乐表演中的二度创作 器乐演奏是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与实践。音乐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它的演奏之中,存在于以音调方式将它的思想内容展示给听众的过程之中。可见,演奏是音乐作品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作曲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想用乐谱写下之后,这些乐谱标记便是固定的,但接下来把这些标记转化为音响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