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一、伊奥尼亚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因其三个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都出生和活动在米利都城而得名。

1.泰勒斯的“水”和“灵魂”。

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从亚里士多德起,他一直被尊为整个西方哲学的始祖。关于泰勒斯的哲学思想,我们今天知道的一切几乎全都来自亚里士多德。

据记载,泰勒斯的哲学思想可归纳为两个命题。

第一,大地浮于水上。

第二,“灵魂是一种具有活动能力的东西。”

2.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和“对立”。

阿那克西曼德(Anaksimandros,盛年约在公元前570年)是米利都人,泰勒斯的学生。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Apeiron)是一个中性形容词,意为缺乏界限,没有规定(peiras)的东西。即在性质上没有规定,也在形状上没有规定。

阿那克西曼德说万物的本原和元素是“无定”,“无定”是唯一的、永恒的、能动的、内部包含着对立的实体。它是一种在数量上和形状上不定的、有形体的质料,却不是具有固定性质和形状的水或气。“无定”是不朽的,不可摧毁的,是神圣的。

阿那克西曼德由此认为事物的生成过程是通过永恒的运动分离出对立面。

3.阿那克西美尼的“气”和“凝聚和疏散”。

阿那克西美尼(anaksime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46-545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米利都学派最后一位代表。

阿那克西美尼说——

“本原”是唯一的、无限的弥漫宇宙的迷蒙之气(aer);

由于气的凝聚及疏散,生成了所有的事物:运动永在,气是神;

灵魂是气。

阿那克西美尼对自然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点:

(1)开辟了用量的不同(凝聚和疏散)解释事物性质的差异的新途径;(2)坚持了用有形体质料来贯通一切的原则。

古希腊哲学把自然看作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是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恩格斯)

(二)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哲学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出生在米利都以北的另一个商业城邦——爱菲斯(或以弗所)的一个贵族家庭。据说他写了一本《论自然》,今仅见其残篇。

赫拉克利特把“流变”作为主线来贯穿于本原问题之中。

1.“变”的普遍性——“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肯定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赫拉克利特哲学的前提。“赫拉克利特在某处说,万物皆变,无一常住。他把存在的事物比做一条河流,声称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柏拉图)

2.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决定万物极其运动变化性质的基础和本原则是火。火产生一切,一切都统一于火。他说:万物都等换成火,火又等换为万物,犹如货物换成黄金,黄金又换成货物一样。与米利都学派前辈们不同,赫拉克利特旗帜鲜明地把自己这种观点与宗教愚昧公开对立起来,明确宣布这个万物自同的

世界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的分寸熄灭。

3.“逻各斯乃人所共有”。

“逻各斯”(logos)或“道”是赫拉克利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赫拉克利特logos一词主要指火及万物的变化所必须遵守的尺度或比例、平衡关系方面的规律。“逻各斯”是“火”这个本原所固有的共同属性,也是支配一切、人所共有、普遍起作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对“逻各斯”(logos)这一概念的发现和理论表达,揭示了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在以后西方哲学的发展中成为“规律”的概念,并作为“逻辑”、“学科”等词的词根。

4.“变”的源泉——“正义就是斗争”。

他明确指出:正义就是斗争,万物都是由于斗争和必然性而生成。战争是万物之父,亦是万物之王。赫拉克利特觉察到任何变化的根源都在于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

5.“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循环与平衡。

赫拉克利特恪守着古希腊种族的古老信念,把变化总体看做是循环与平衡。他也认为“火”的转化自身就呈现出一种循环和平衡,是周而复始的过程。

6.“事物的本性惯于掩盖自己”。

赫拉克利特强调:如果人们不能正确地理解感觉和语言材料,被耳闻目睹的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真正的本质。因为“事物的本性惯于掩盖自己”。他宣称:“如果不听从我而听从这个逻各斯,就会一致说万物是一,那也就会是智慧的。”

赫拉克利特的流变哲学,列宁赞誉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以毕达哥拉斯为创始人和首领的,集政治活动、宗教信仰和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团体。

毕达哥拉斯(Puth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532年)早年曾就学于阿那克西曼德,熟悉了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中年后回到南意大利克罗托内城,招收门徒,组织社团,积极从事政治和学术活动。

毕达哥拉斯学派不是从有形体的某种质料中去探索万物生成和存在的本原,而是对现存事物的一种共同属性——数量进行抽象,并以这种不具形体的、抽象的量作为构成宇宙的质料、万事的模式。与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相比,毕达哥拉斯的无形态质料标志着另一不同哲学倾向的萌芽。这种数目哲学重视理论概括,是人类思维的又一胜利。

亚里士多德说:“与这些哲学家同时甚至更早,那些被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就深入研究了数学;他们是最早推进这门知识的人。通过对数学的研究,他们认为数目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因为在所有的本原中,数目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在他们看来,同火、土、水相比,数目的属性是灵魂、理性或机遇。其它事物也都可以用数目来表示。此外,他们还看到,音阶的特点和比率也在数目之中,而且,所有别的事物表明,它们的整个本性是对数目的摹仿,在整个自然界,数目是第一位的。因此,他们便认为数目的元素便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界不过是和谐与数目而已。”这段精辟的叙述,即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为本原的基本哲学主张。

“数目”毕达哥拉斯学派既把数看作存在物的质料因,又拿来描述存在物的性质和永恒状态。他们力图用“数”的基本观点来解释其它一切现象。

据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条基本的格言:

“什么最智慧?——数目。”

“什么最美好?——和谐。”

“和谐”概念对后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学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和谐”学说的

提出反映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宇宙万物统一现象的直观把握以及对于道德完善、社会公允等理想状态的追求;他们也承认事物对立面的存在,且还把对立作为存在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派对“灵魂”问题作出较多研究。传说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发现灵魂轮回的人。毕达哥拉斯派还提出了“灵魂尘埃说”和“灵魂和谐说”来回答“灵魂是什么”的问题。

毕达哥拉斯派的学说和精神不同倾向的混杂,在数学、哲学、天文、伦理学、音的学等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也为后来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开了门户。

三、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

爱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承先启后的流派。

(一)奠基人色诺芬的一神论思想

色诺芬(Ksenophanes,盛年约在公元前540-570年)定居在希腊半岛西部的爱利亚。他写过一些叙事诗、讽刺诗和哀歌。

色诺芬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关于神:色诺芬主张单一的、非人化的、不动的神,理性上的神,思想上不自相矛盾的神(反对希腊神话的神人同形论)。

关于万物生成:色诺芬认为所有生成的和生长的东西皆出于土和水。

关于真理认识:色诺芬在对待真理的问题上,持怀疑论倾向。他认为:“既无人明白,也没人知道,我所说的关于神和一切东西是什么,因为纵使有人碰巧说出最完备的真理,他也不会知道。对于一切,所创造出来的只是意见。”

(二)创始者和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

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是爱利亚人。据说是色诺芬的学生。巴门尼德接受和改造了色诺芬关于“神”的思想,创立了著名的“存在”哲学。

1.真理道路——存在是唯一不动的。

巴门尼德对“存在”(to on)的规定大致如下:

第一,存在是永恒的,不是生成的。他提出了两方面的论证:首先,从来源上看,“存在”不是生成的。不可能生于存在,或者生于非存在。其次,从时间上看,“存在”也不是生成的。所谓“存在”,既不是过去曾经存在过,也不是在将来才会存在,而是整个地现在存在着。

第二,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他说“强大的必然性四面八方包围着它,象锁链一般将它紧紧捆绑。”

巴门尼德把把存在和不变的真理结合了起来,认为“作为思维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是对理性认识、概念认识的本质的第一个规定,后来被简化为“思维存在同一性”。第四,“存在”是一个具有形体的东西。“存在着一个最后的边界,…存在?因此而在一切方面都被封闭,有如一个滚圆的球体,中心到各边都距离相等。”

2.意见道路——对立是万物生成的本原。

巴门尼德认为,明和暗、热和冷、火和土是两种性质相反的对立的本原。在他看来,生命的产生也是对立面的统一,“因为女神处处鼓励着充满痛苦的分娩和交配,把雌性送给雄性,雄性交与雌性去偶配。”

“存在”是真理的对象,“不存在”是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提出“真理”和“意见”两条认识道路或两个世界划分学说,并从这个新的角度来回答存在与非存在、运动与静止、单一与众多、感性与理性等问题,对后来的思想家,尤其是对柏拉图影响很大——从一个方面奠定了本体论哲学产生的基础;开创了逻辑论证这一西方思辨哲学的主要方法。

(三)保卫者芝诺对存在哲学的辩护

芝诺(Zenon,盛年约在公元前464-461年)一生长居爱利亚城,据说是巴门尼德的义子和得意门生。芝诺在哲学上以为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作辩护而知名。芝诺的辩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二是,使用的方法都是归谬法。

1.论证单一否定众多

一、从无限大与无限小的角度否定众多;二、从有限与无限的角度否定众多。承认众多就会出现体积上既无限大又无限小,数目上既有限多又无限多的矛盾,所以,“存在”就只能是单一,不能是众多。这就是芝诺所要得的结论。

2.论证静止反对运动

一、“二分法”;二、“阿基里追龟”;三、“飞矢不动”;四、“运动场”。

亚里士多德在经验范围内逐一反驳了这四个论证,认为它们全是错误的。恩格斯分析了运动的概念,他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运动。”列宁也说:“运动是不间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运动是矛盾,是矛盾的统一。”

芝诺的论证方法奠定了论辩辩证法的基础。黑格尔称他为“辩证法的创始者”。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揭示的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辩证性质,描述运动、对立的现象,正面肯定矛盾;芝诺的论证主要是在逻辑上论证概念矛盾关系,从概念上暴露运动的矛盾本质,反面揭露矛盾。

(四)修正完善者麦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和修正

麦里梭(Melisso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左右)巴门尼德的学生,出色的政治家和海军统帅,个人美德广受赞誉。

麦里梭修正巴门尼德“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的永恒无限性出发来论证其它性质。“因为任何事物,如果它不是整个存在,就不可能永恒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该是单一的;因为如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将会相互限制。”

麦里梭从否定虚空存在的角度来证明“存在”是不动的。虚空是不存在的,“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一切都是充实的。

麦里梭对巴门尼德的另一个修正是否认“存在”有体积。他说: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单一的东西,就必定不具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因此而不再是单一的了。

通过爱利亚派三代思想敏锐、语言锋利的哲学家反复辩难,理性认识和思辨方法在哲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自然哲学

(一)恩培多克勒的元素学说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盛年约在公元前444-443年)是西西里岛上阿格里琴托人。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追求者,并写过《论自然》和《净化》两个诗篇,今仅见残篇约450行。

在希腊哲学史上,恩培多克勒是第一个主张多种元素问本原的人,因而带有综合和过渡的性质。他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的有形体质料说,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和宗教观点,也接受了巴门尼德的“存在”理论。他认为永恒不动的“存在”不是单一的,也不仅仅是思想的对象,而是构成万物的四种基本元素。

1.六本原说——“四根”与“友爱”、“争吵”。

火、土、水、气这四重“根”(rhizomata)是万物从单一变为众多,又从众多回归单一的本原。此外,还有“处处对称”、毁灭性的“争吵”以及“同宽同长”的“友爱”。这两种大小相同但作用相反的

力量,交互消长,轮流坐庄,形成了宇宙万物悠忽生灭,不停流转的总画面。“友爱”和“争吵”把运动给予了元素。元素不断进行交替变化,一时由“友爱”而集聚,一时又因“争吵”而分离。

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的差异在于元素结合的不同比例。他以优美的诗笔写道:“首先请听真,万物有四根:宙斯照宇宙,赫拉万灵源,还有爱多纽,伴同奈斯蒂,抛尽自己珍珠泪,浇灌万物生命泉。”(作为火的宙斯和作为气的赫拉,作为土的爱多纽和作为水的奈斯蒂)

2.宇宙起源和生物进化思想。

恩培多克勒认为宇宙和生物的生成发展过程源于多元素的冲突和分离。

恩培多克勒阐述了一种朴素的生物进化论思想:他把生物的进化分为四代,所有动植物的不同种类都是由它们之中混合的量的差异而相区别的;人也是在不断的进化中生成和完善起来的。3.同类相知和流射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生成的事物(动物、植物、土、海、石头、铜、铁)中都同样有流射物(aporroai)存在。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通道。当某物适合于那些感觉的通道时,感觉就产生了。

进而,恩培多克勒提出“同类相知”说——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与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我们是用土看土,用水看水,用气应神圣的气,用火视昏暗之火,用友爱待友爱,用争吵对可悲的争吵。”

知识和感觉同一或密切相关;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

人用血液来思想;因为在血液中,所有部分的各元素都非常好地混合在一起。

4.灵魂轮回说。

作为一名奥菲教信徒,恩培多克勒相信“灵魂不死”说,他宣称灵魂是从别处来到肉体寄居的,它是一个被神的命令所逐出的“完完全全的流浪汉。” 恩培多克勒认为灵魂原初纯洁,堕入肉体后就沾染了血液带来的罪恶,不得不在辗转投生于不同的生物体时忍受惨痛的轮回历程。

恩培多克勒的思想是哲学与宗教、科学与迷信的混合物,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体。

(二)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理论

阿那克萨戈拉(Anaksagora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在希腊哲学史上,他因完成了两项业绩而具有重要地位:

他把哲学从外邦第一次带到了希腊本土;

他第一次把“理智”(或“努斯”nous)和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spermata)引进了本原说。1.“同素体”与“理智”

阿那克萨戈断言有两个本原,即无限的实体和理智。

无限的实体:他称为“种子”或“同素体”(homoiomereiai)。他说,在结合而成的万物中有着一切种类的许多成分以及万物的种子。这些种子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他认为,“种子”具有如下主要的性质:

第一,它们是无限的。阿那克萨戈拉的“无限”有多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种类上的无限。其次是数量上的无限。最后是分割上的无限。

第二,它们是永恒的。阿那克萨戈拉认为“事物必然是从存在中,即从已经存在的东西中生成,但由于这些东西太小,我们觉察不到。”

第三,它们是同质的,看不见的,各个部分都相同的“同素体”。阿那克萨戈拉说:“同质的东西,如肉、骨头等是元素,气和火则是这些东西和所有其它的种子的混合。因为它们每个都是一切同质的东西的聚合,只是看不见而已。”

第四,它们是混合而存在的。除理智外,每一事物中都有另一事物的部分,一物的本性被认为是它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的本性。在有些事物中也有理智。

“理智”: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需要理智的作用运动,结合成万物。

“理智”是无限的、自主的,它不与任何东西相混合,而是单一的、自为的。如若某物与理智相混合,会妨碍理智,使它不能独立自为地支配混合物。

“理智”发动着混合种子的分离和结合,形成万物。阿那克萨戈拉坚决反对使用“生成”和“毁灭”的字眼,而代之以“混合”和“分离”

2.异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与符合说相反的对比原则,相反相成原则,他认为:感觉由相反者生成,由热知冷,由咸知淡,由苦知甜。

阿那克萨戈拉坚持感觉来源于物质对象的作用,认为仅靠感觉不能把握真理。

3.宇宙学说和生物理论。

阿那克萨戈拉推断存在多个世界。他解释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形成。他说明动植物的产生。他指出手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阿那克萨戈拉断言,由于有了手,人就成了最为聪明智慧的动物。”

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学说,成了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而他的“理智”学说,则被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发挥。整个地说,在阿那克萨戈拉的自然哲学中,朴素的“种子”理论占了上风。

五、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师]留基波(Leukippo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430年)据说曾经和巴门尼德一起研究过哲学,但观点不同。

[生]德谟克利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就学于留基波。他一生游学四方,知识渊博,著述甚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老师的思想都包含在学生之中,以德谟克利特的名义展开的叙述,实际上是他们共同的见解。

(一)原子(atom)和虚空(to kenon)

在万物本原问题上,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虚空”说。这是对以前各派哲学的总结和发展。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与虚空,或者说存在与不在。

“原子”的基本性质是:内部充实、没有虚空;

不可分割(在希腊语中,atom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东西”);

“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数量无限;

在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相互区别。

(二)宇宙生成说

德谟克利特把原子的旋涡运动生成宇宙和万物称为必然性。在他看来,以原子在虚空中的这种旋涡运动而构成的宇宙数目无限,大小不同。

“世界是这样生成的:在广阔无垠的虚空中,许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彼此聚集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旋涡运动。在旋涡中,物体相互撞击,以各种方式不停地旋转,继而开始分离,相似的物体就和相似的物体结合起来。但是,当它们的数量众多以至无法再进行均衡的旋转时,轻的物体就象筛选似的被抛到周围的虚空里,其余的则留在中心,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协调运动,产生出第一个球形物体,这物体象一层内部包含着各类物体的壳。当进行旋涡运动时,由于中间部分的反作用,周围的壳变得十分细薄;由于与旋涡运动的联系,相邻的原子就不断地流到一起。这样,地球就产生了。早先呆在中部的原子就居住在那里。再者,包含万物的那层壳也由于外部物体的吸引在增长。随着它在旋涡中的运动,它吸入所以它所碰到的东西。这些纠合在一起的物体,有些就组

成一个物体,起初十分潮湿和泥泞,但随着它们跟随整体的旋涡一起旋转,就逐渐干燥起来,并成为天体的基础。”

德谟克利特认为每件事物都有一个原因,并且每件事物都根据必然性产生;他否认偶然性的存在,把偶然性斥之为人们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而捏造出来的东西:人们自己虚构出偶然性的幻影,为自己的无有理智辩护,须知理智按其本性来说就是反对偶然的。

(三)影像论

德谟克利特用影像(eidola)来说明感觉的产生。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会产生;相反,如若没有影像撞击感官,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

关于认识问题,德谟克利特看到了感觉的重要性和不足,看到了理性优于感觉又不能脱离感觉。他说:“有两类知识,一类是真实的,另一类是模糊的。模糊的一类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真实的知识明显地与此相区别。”又说:“可怜的理性,你从我们这里获得证据,怎么又试图推翻我们感性了呢?我们的失败就是你的末日。”还说:“甜和苦是约定的,热和冷的约定的,颜色也是约定的,真实的存在只有原子与虚空。……实际上,我们没有确切地把握什么,而只是根据我们身体的状况以及透入身体之中或留在身体之内的那些东西去感知变化。”

(四)灵魂学说与幸福理论

德谟克利特用原子理论来回答灵魂的构成问题。“灵魂是由精细的球形原子构成的,并且是使动物运动的东西。因此,德谟克利特宣称灵魂是一种火或热的东西。原子的形状同原子本身一样无限多,他就把那些球形的原子叫做火和灵魂,……他们认为灵魂就是使动物身上产生运动的东西。因此,他们视呼吸为生命的标志。”

德谟克利特认为:要真正使灵魂安宁,就必须克服欲望、节制享乐、淡薄名利。他说:幸福不在于占有畜群和金银,灵魂才是一个人善恶品质的寄居地。所以他主张要做正义、合法之事,广结善缘,普施德惠,追求神圣的智慧的东西,才能净化灵魂,得到幸福。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顶峰。他创立了原子论哲学,虽然形式朴素,但其基本精神却是科学的。列宁把它看作是哲学唯物主义理论在历史上最典型的代表,它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马克思说:“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到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43-429年),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它的鼎盛期。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使文化发达的雅典群星交辉、百花争艳、学术文化盛极一时。哲学达到了希腊哲学的高峰。

一、智者的社会伦理思想

智者派是雅典民主制的直接产物。智者,原文是Sophistes,来自sophia(智慧)。在古代,大凡有学识、有才能、具有某方面专长的人士都被称做智者。公元前5世纪,“智者”开始专指一批收费授徒、教授修辞学、论辩术的职业教师。

“自然论”与“约定论”之争

表一“自然论” “约定论”

内容认为伦理准则、法律制度和社会地位是天生的、自然的。所谓正义与非正义、荣誉和耻辱、虔敬与亵渎,事实上都是法律造成的,是各个城邦自己这样看的。凡一国视公平正义者,只要它信以为然,那就是公平正义的。

对象人们好奇于自然界,产生了自然哲学。智者们好奇于社会起源和社会现象,对国家的产生、伦理准则、法律制度等问题进行探索。

目的自然哲学家寻找事物的基础和本原,并以此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生成和运动。智者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概括、提炼,从中找出一般性的原理。

手段智者一般致力于当时可取得实际效用的逻辑、语法、修辞、论辩等学科的研究,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其他比较著名的还有普罗狄库斯(Prodikos)、希庇阿斯(Hippias)、安提丰(Antiphon)、斯拉西马库(Thrasumachos)、克里底亚(Kritias)等。

智者们崇尚感觉、主张怀疑、批判宗教偏见、抨击习惯传统,提出“约定论”。

智者派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学派。他们之间无论在政治立场上还是思想观点上都有极大的差异。

随着雅典的民主制度由于自身的严重缺陷逐步衰落,智者的发展也渐入末流,完全不顾事实,一味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为我所用,堕落成无聊的文字游戏和诡辩。智者末流成为诡辩家的同义词,在历史上声名狼藉。柏拉图称他们为“批发或者零售灵魂粮食的商人。”亚里士多德谴责他们说,“智者的学说是一种貌似哲学而并不是哲学的东西”,“智者的技术就是毫无实在内容的似是而非的智慧,智者就是靠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赚钱的人”。

(一)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公元前490-410年)德谟克利特的学生,向他学习过哲学和修辞学。他第一个宣称自己是智者,他的著作皆已佚失,仅留下三条残篇。

1.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普罗泰戈拉最著名的命题,它的完整形态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它存在时,事物存在;它不存在时,事物不存在。” 命题中的“人”是指活生生的、感性的人,是人的个体,事物对于你就是它向你显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向我显现的样子。它一反传统的神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能动性。它将冷热、好坏等性质看作是人的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事物性质的客观性。

2.人类社会约定生成论

普罗泰戈拉认为:为了保存自己,免遭伤害,人们便相约聚集在一起,产生了城邦;宙斯派赫耳墨斯给人类送来尊敬和正义,每个人都分有正义及其它政治德性,作为治理城市的原则、友谊与和睦的纽带,社会和国家就这样产生了。城邦起源于人类自我保存本能的观点开近代社会契约论之先河,人人都有德性和治国能力的论点为民主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3.方法论。

普罗泰戈拉的另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是:方法论。普罗泰戈拉第一个提出关于万物都有两个互相对立的说法,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给出一个反命题,而且两者皆真。这是一种对矛盾必然性的揭示。

(二)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Gorgias,约公元前483-375年)他是一个政治活动家,在修辞学、演讲术方面造诣很深。高尔吉亚留传下来的著作有《论自然或非存在》、《海伦赞》、《帕拉梅德斯辩护词》;分别讨论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的问题,其中以讨论哲学问题的《论自然或非存在》最为重要。高尔吉亚是通过逻辑推论揭露别人论点中矛盾的能手。

在《论自然或非存在》一文中,高尔吉亚针对爱利亚派的“存在论”提出了三个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令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这三个论证从否定方面证明了存在和不在的不可分割性,同时说明了思维矛盾的必然性,是对人们思辨能力的一种训练和提高。

二、苏格拉底的德性论

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9-399年)接受了智者哲学的积极方面,即反对传统观念、迷信和信仰,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同时否定个体,要求普遍,贬斥感性,在哲学史上树起了理性

主义的大旗,因而比智者更精密、深刻,为柏拉图博大精深的体系开辟了道路。人们常常以苏格拉底为界线,把早期希腊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这位哲学家不图富贵,不谋名利,无意仕进,只关心人们心灵的改善,探求德性的精确。苏格拉底留下了许多佚事和道德格言,但却没留下任何著作。关于他及他的思想都是靠别人记录下来的,主要是阿里斯托芬、克塞诺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一)自然哲学的摒弃

苏格拉底全面否定了自然哲学,否定了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引向了相反方向。

第一,自然哲学家们在最根本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自以为是,让人无所适从。第二,自然哲学家们所提出的水、气、火、骨肉等自然物体根本不是关于事物实在和生成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宇宙形成的条件。第三,苏格拉底指出,自然哲学家们以感官见到的事物作为根本是不可靠的,必须用理性去思考对象。第四,自然哲学从不寻求那个把事物安排得象现在这样极其美好的力量。也不承认任何神圣的力量。(克塞诺封:《回忆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对世界原因的真正的探究,并不是要找出某一个物质本原,而是要发现那个把世界万物安排得如此合理,如此井然有序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善。

苏格拉底觉得研究天体,研究宇宙的人愚不可及,要紧的是人自身的问题。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心灵,是自己,认识自身中的善,即人的德性。德尔斐庙门楣上所题的铭言“认识你自己”被苏格拉底纳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从把自然当作对象,转而把自己当作对象。这是西方哲学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

贬斥感性,推崇理性,摒弃自然、专注德性——是苏格拉底从对自然哲学的批评中得出来的结论。(二)“德性即知识”

德性是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包括节制、正义、虔敬、勇敢等品质,每个人都潜在地是有德性的;另一方面,德性是自身中的善,是有益的东西,勇敢、节制、正义等品质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实行,才是有益的,真正是善的,否则只能为恶。

苏格拉底由此推出:德性即是知识,知识亦即德性。他说,“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 他说:“无人有意作恶。避善趋恶并不是人的本性。”

知识是什么?

知识必须从它的反面开始:“我自知我无知。” 我们所知道一切关于个别事例的知识,都算不得知识,实际上是无知。只有普遍的知识,才是绝对、永恒的知识。

把道德与知识等同起来,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第欧根尼?拉尔修据此苏格拉底称为:“伦理学的创始人”。

苏格拉底把知识与道德即真与善绝对等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根据他的说法,一切德性都是在灵魂的理性部分被发现的。结果,他在把德性看作知识时取消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因而也取消了激情和性格。”

(三)问答法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正确的普遍知识。它一般被概括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定义。

所谓反讥(eironeia),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的矛盾,迫使他承认对原来自以为十分熟悉的事物实际上一无所知。辩证法也就缘此而生。

所谓归纳,即是通过人们对片面意见的层层否证,走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实际上反讥、不断挑剔错误本身即是向真理前进。这是辩证法的进程。

所谓诱导,即通常所说的助产术。它通过启发、比喻等方式帮助对方说出蕴藏于自己意识中的思想,进而考察这些思想的真伪。这是辩证法得以逐步行进的手段。

定义,就是对德性的共同性质作出概括性的说明,从而牢牢把握它。苏格拉底自称是助产者,不会生出真理的婴儿,真理存在于寻求的过程之中。这是辩证法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列宁这样说过:“人类认识的二重化和唯心主义(=宗教)的可能性已经存在于最初的、最简单的抽象中。”古希腊哲学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发展就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三、小苏格拉底学派

哲学史一般把除柏拉图以外的其他苏格拉底的学生所组成的派别称作“小苏格拉底学派”。其中重要的有麦加拉学派、犬儒学派和库兰尼学派。

(一)麦加拉学派

麦加拉学派因创建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而得名。其创始人为欧几里得(Eukleides,约公元前450-380年),重要代表有欧布里德(Euboulides,公元前4世纪)。

麦加拉学派的重要特点是把苏格拉底的“善”和爱利亚学派的“存在”相等同,善即是存在。善是不动的。只有思想才能认识“善”,感觉是骗人的。

为了说明可感事物的不真实性,欧布里德提出了许多有名的论辩,如“谷堆辩”、“秃头辩”、“隐藏者辩”、“有角者辩”、“说谎者辩”等。麦加拉学派常被称为诡辩学派。

(二)库兰尼学派

库兰尼学派因创始人阿里斯底波(Aristippos,公元前435-350年)出生在地中海南岸非洲的库兰尼(Kurene)城而得名。

库兰尼学派的特点是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快乐,善即是快乐。寻求快乐和愉快是人的最高的本质,是人的本性;凡使人愉快者就是好的,一类快乐并不高于另一类快乐;快乐的价值由程度强弱和时间短长决定;每当快乐来到,就要尽量享受。

这种浮夸的快乐论其基础是感觉主义原则。库兰尼学派反对抽象思辨,注重实用。把逻辑学和物理学看成是达到伦理学的手段,认为我们只知道事物对我们“显得”怎样,而并不能认识它“是”怎样。被列宁批评为“把作为认识原则的感觉和作为伦理学原则的感觉混淆起来了”。

(三)犬儒学派

犬儒学派因其创始人安提斯泰(Antisthens,约公元前444-360年)在一个名叫居诺萨格(Kunosarges)的体育场中讲学而得名。因为Kuno就是希腊语“狗”的意思。“犬儒”这名称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方式。

犬儒学派的特点是把苏格拉底的“善”规定为节制、禁欲。他们认为,善即是德性。其特性是:人应当按照自然而生活,摒弃名誉财富、婚姻、家庭乃至生命,对身外之物一无所求,对苦乐无动于衷。

德性的本质是自制。德性是单一的,是可数的。一旦获得便不可能再失去。最愚蠢的莫过于寻求感官的享受,尤其是爱情。后世人们把举止怪僻、玩世不恭的作风称做“犬儒主义”。

犬儒学派在理论上有唯名论的倾向。他嘲笑柏拉图的理念论:我确实看见了一匹马,但我可没看见“马”的理念。犬儒学派的禁欲主义为晚期希腊的斯多亚派所发展。

四、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雅典名门望族之后,亲戚朋友多系政治显贵,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决心从事哲学研究。苏格拉底被处死以后,柏拉图逃出雅典,游历长达12

年。

柏拉图回到雅典后,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西方第一座哲学学院。学院积极介入当时的政治活动,为希腊各城邦培养执政者,提供政治咨询;学院开展哲学、数学及其它正处在分化过程中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讲授,成为当时希腊的学术研究中心。据说学院建筑物上就题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准入内。”

柏拉图是古代希腊哲学中,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中最大的哲学家之一。著作主要的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篇》。柏拉图的著作大都用对话体裁写成,文体优美,情趣盎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一)理想的国家图案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伯罗奔尼撒战后,社会斗争尖锐,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和信仰都濒于解体,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民主政体又把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判了死刑。这使柏拉图对一切政体表示绝望。他写道:“一切现存的国家都治理得不好,它们的政制,若不采取剧烈的措施和很好的机遇是不能改革的。”他本着强烈的政治抱负,立志改造雅典社会,建立新的政体和道德准则。为此,他勾勒了一个所谓真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国家的蓝图——理想国和哲人王。

柏拉图认为,灵魂由理性、激情、欲望三个部分构成;正义的人让理性统治灵魂、借助激情抑制欲望。

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理想国由三个阶层构成;统治者、军人、人民。这是神用金、银、铜、铁三种不同质的金属分别制造的。它们与灵魂的理性、激情、欲望这三部分相应。统治者之德性是智慧,军人之德性是勇敢。这两个等级要用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与诗修养心灵,为养成集体主义精神,这两个等级还要过军队般的生活,没有私产、没有家庭、实行公妻。第三等级的人民从事物质生产,服从前两个等级的统治,即人民之德性是节制。如果三个等级各自具备了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德性,统治者借助军人治理人民,那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否则,就是不义。

柏拉图详尽地考察了历史上已存在过的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这四种政体形式,认为贵族政体是理性占主导,最接近理想国家。

柏拉图写道:“除非是哲学家们作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的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在第七封信中他强调说,为社会和个人找到正义的唯一希望是在真正的哲学中,否则人类的烦恼得不到缓解,直到或者是真正的哲学家们掌握政权,或者是由于某种奇迹,政治家们成为真正的哲学家。

柏拉图所谓的真正的哲学就是他的理念论,而真正的哲学家就是掌握了理念论,能维持城邦的最佳状况即至善的人。

(二)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

柏拉图认为:存在是知识的对象,具体事物是意见的对象。他将合本质与现象为一体的世界分割为二重,把认识的二个层次外化、对象化为两个世界,在可感世界之外构造了另一个理念世界。柏拉图结论道:“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存在着;……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是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实在。”

理念,希腊原文idea和eidos,都出自动词idein(观看),最根本的意义是“可见的东西”,即形象。柏拉图把它纳入哲学体系,规定为:“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类事物即有许多个理念,理念所构成的总体即是理念世界。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抽象,柏拉图却把它变成了“单个的存在物”。

可感事物理念

众多的;单一的,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

相对的,美中又丑,善中有恶;绝对的,丝毫不含其它杂质;

永恒变动,生灭不已永恒不动,不盈不缺;

是感觉的对象,从中只能获得意见,即感性认识是思想的对象,从中可获得知识和真理。

可感事物则是理念的派生物,理念是可感事物的根据。

在理念论里,概念和个体第一次被这样鲜明地对立起来,而且让人们信服概念是更深刻、更恒久、更本质的东西。

柏拉图认为,理念派生万物的途径有两条:

1.分有(metheksis)。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乃是由于它们分有理念的缘故。理念是根据,个别事物分有它而获得自己的存在。柏拉图说:“假如在美之外还有其他美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就只能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自身。对于所以其他事物来说也是这样。”

2.摹仿(mimesis):通过一个造物主(demourgos)摹仿理念创造出具体事物。柏拉图提到:“木匠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使用的床、桌子及其它事物的。有三张床存在,一是自然之床(即床的理念)、二是可感之床、三是画家的床。画家的床是画家摹仿可感的床制作出来的,而可感的床则是木匠摹仿床的理念制造出来的。”

“摹仿”是有造物者的“分有”,“分有”则是无造物者的“摹仿”。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实际上是理念与“分有”、“摹仿”其事物这样两个层次。理念给个别事物以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理念的摹本。

留基波、德谟克利特以物质性的原子作为终极元素;柏拉图将思想性的理念作为终极元素,再通过“分有”、“摹仿”这样的途径派生出万物。被列宁誉为“永远不会陈腐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

(三)学习就是回忆

柏拉图把世界分割为两重,因而面临两个问题——

(1)理念与可感世界如何联系?“分有”、“摹仿”说。

(2)我们如何认识理念?“回忆”说。

1.知识不是由对象在心灵中产生的,所有的理念都是在出生前知道的,但灵魂在出生时,由于受肉体的污染,遗忘了一切;

2.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都不过只是回忆而已。”(柏拉图《曼诺篇》)

3.回忆理念必须依靠感觉(看、摸或其它感觉),最适宜的感觉是审美;(因为眼睛是最锐利的器官,美最可爱也最易为视力所见。)

4.对美的爱是灵魂的主要功能与灵魂回忆理念的途径和条件。它表现为二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癫狂。它是一种忘我的形态,是灵魂的一种直观,对实在的直接把握。哲学家的灵魂见到尘世的美,就能回忆起上界真正的美,。柏拉图认为,这是爱的癫狂。

第二种形式是理智的进展。在《会饮篇》中,柏拉图把从对个体美的感觉到回忆起美的理念,勾勒为一个有序的过程。哲人通过对这种美的观照而获得不朽。它是一个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是爱的终极和更神秘的胜境。

柏拉图的回忆说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与宗教神学难解难分,另一方面,它把知识的源泉从外部对象转移到心灵自身,“返身自求”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的拓荒。

(四)世界的层次与理智的功能

(见表二)

(五)对理念论的自我反思

在《巴门尼德》的前半部分,柏拉图以“巴门尼德”为代言人,讨论了以“少年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理念论的缺陷。

1.究竟哪些事物存在着理念?

2.理念究竟怎样存在?

3.具体事物怎样分有理念?

表二世界的层次与划分人之理智相应的四种功能

由太阳主宰(1)影像

它指阴影;其次指在平滑磨光的物体上反映出来倒影子类;一切艺术品;

影像对具体事物的摹仿,是“摹仿的摹仿”,最不具有实在性。(1)猜测。

它的对象是影像,是理念的摹本的摹本;

由此产生的是偏见和成见。(“洞穴”比喻)猜测、信念两类合之产生——意见;

(2)具体事物

它包括动、植物及一切人造物。

具体事物是影像的原本,又是理念的摹本。(2)信念。

它的对象是具体的个别事物;

由此产生的是感性认识。信念产生的感性认识不具有可靠性和确实性。(柏拉图所指“只注视许多美丽的事物却看不到美自身,也不能跟随引导他们到达美自身的人”)

由“善”理念主宰(3)数的理念

它指数理科学即几何、数学及其同类学科的研究对象。(3)理解。

它的对象即是数的理念。

理解是信念和思想的中间物:运用理智的人尽管使用了可见的图形,可他们思考的却是它们所摹仿的理念;理解活动的成果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它离不开假设,前提真假难以确定,上升不到“善”

的理念,所以它没有真正理解对象,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理解、思想两类合之产生——智慧。

(4)伦理价值方面的理念

它是指人的理性凭着辩证法的力量所认识的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终端是“善”的理念。(4)思想。

思想的对象是伦理价值方面的理念。它比理解更精确、更真实。

在整个过程中,理性活动不借助可感事物的帮助,而只是通过理念进行研究。从理念开始,从理念到理念,并归结到理念。

理性活动的结果是获得真理性的一般认识,其终端是认识“善”理念。

理性是哲学王心灵所独有的功能,而真理性的普遍认识,对最高善的认识,是哲学王的知识。“善”的理念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源泉。理念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并且还从“善”的理念中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本质。但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理念和对立于感觉的“善”究竟是什么,柏拉图除了歌颂的词藻并无实质性的规定。

(六)理念之间的分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多次说过,好奇(thaumazein)是哲学的起源。对理念之间的联系感到奇怪促使柏拉图进一步探求它们的究竟。

理念之间的联系,柏拉图也称做“分有”。但这个“分有”与具体事物对理念之分有的“分有”含义有实质性的差别。个别事物对理念的分有,其含义是指理念给个别事物以存在的根据,而理念之间的分有乃是指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理念之间的分有与联系是同义词,旨在陈述范畴联结的思想。”在《智者篇》里,柏拉图选择了六个最普遍的理念来确定理念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存在”、“不存在”、“运动”、“静止”、“相同”、“相异”。它们也被叫做种(genos)。哲学史上通常把柏拉图对这六个最普遍的理念的关系的研究称为“通种论”。经过推论,通种论的结果是:存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分有;不在、相同、相异可以互相分有;它们都与运动、静止相分有;存在与不存在亦可以互相分有;只有运动和静止不能互相分有。这证实了柏拉图所谓的理念间关系的第三种可能:有的可以结合,有的不行。

柏拉图说存在和不在互相统一,互相联系。否证了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在者不可言说的”的教条,把存在和不在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成为古代概念辩证的典型。黑格尔称赞说:“这乃是柏拉图哲学最内在的实质,和真正伟大的所在。”芝诺的辩证法是一种否定形式的辩证法、消极的辩证法。真正的辩证法的创始工作是柏拉图在其理念之间的分有论中完成的。

(七)摹仿创世说

在一般被认为是晚年著作的《蒂迈欧篇》中,柏拉图提出一个新的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的联接模式:“创造者根据永恒存在的理念作模式,通过摹仿这类模式创造出宇宙。”这就是摹仿创始说。它典型地说明:唯心主义最终得陷于神秘主义而难以自拔。

柏拉图的“神”不是后来基督教意义上的人格神。神创世界并不是随意的,神不是全能的。

总而言之,理念论是一个特殊历史形态的唯心主义理论;柏拉图所开拓的思辨精神开辟了西方哲学所独具的面貌;他在创造理论论过程中所思考的各种问题,如个别和一般、感性和理性、现象和本质等等,成为以后西方哲学所不断探索的永恒的问题。

在柏拉图的学生中,真正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学说的是那位主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

第三节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322年)17岁时,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院学习、研究以及教学,被称为阿加德米的“努斯”。公元前335/4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并在雅典城东北隅的吕克昂体育场创建了自己的学校——吕克昂学园。据说他习于和弟子们在散步时讨论各种问题,所以人们又称他们为漫步学派(Peripatikoi)。

希腊古典时期后期,政治上、军事上新旧交替的动乱,以及丰富深厚的希腊文化遗产,培养和造就了亚里士多德这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亚里士多德历来被认为是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他一生著述宏富,广泛论列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学、美学、历史、数学以及当时所有的一切其他自然科学的内容。现通行的贝克尔所编亚里士多德文集(柏林,1831-1870年)共收集亚里士多德著作46篇,据说他的著作多达1000多卷。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缺乏柏拉图对话的那种绚烂色彩和华丽词藻,但是,由于语言的洗练以及表述的明确,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思辨的深度和逻辑的力量,而且,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更加具有时代的气息。

在方法上,亚里士多德对全部问题进行归纳、集结,逐一分析各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对每一个词的多种意义严格仔细地加以区分,从多种意义上说明一个概念,即“一词多意”,总汇式的方法成为亚里士多德总结古希腊哲学,形成哲学思想的根本手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矛盾与混乱。黑格尔曾指出:“我们不必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去寻找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亚里士多德提出科学分类法——

表三根据所包含目的的不同根据所研究对象的不同

理论知识

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神学”

研究对象不能运动并和质料分离;

数学

研究对象既不能运动也不能分离存在;

物理学

研究对象能运动但不能分离存在。

实践知识

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伦理学

政治学

创制知识

为了创作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poietike,或译诗学

艺术的目的在于创作,“美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善”。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分类不包括逻辑学。在他看来,逻辑学只是一门工具,是帮助我们进入知识王国的一种工具,所以,后人把他的6篇逻辑学论文汇编在一起,冠之以《工具论》(Organon),

是十分恰当的。

一、行而上学

“形而上学”这个词并不是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他叫做“第一哲学”,有时也称作神学。《形而上学》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只是一部哲学论文的汇编。(汉译“形而上学”一语,源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

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全部思想的理论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有不同等级,即“经验”、“技术”和“科学”或“智慧”。唯有最高级的知识是非功利的,亦即不是为了其他事物或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被追求的知识,它本身是自在自为的,它自身就是目的,这就是“智慧”,第一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

“形而上学”或“第一哲学”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原因论,2.存在论,3.实体论,4.神道学(或神学)。

(一)原因论

第一哲学研究的是“第一本原和根本原因”。所谓“本原”,乃是万物所由以产生,并因之存在,最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自己哲学中,则更多地使用另一个词,以代替“本原”一词,这就是“原因”(aitia)。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原因”是一切感性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形而上学根据和条件,如果没有这种原因,一切感性事物就无法存在和生成。亚里士多德的原因论就是对以前哲学家们关于本原学说的概括和总结。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本原”,可以归结为四种缺一不可,相互关联的原因:

质料因,事物构成的根基;“质料”,是事物在运动变化中始终维持存在的因素。(大理石就是质料)

形式因,事物何以是的原因;“形式”,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定义,即事物的类本质。(雕像就是形式)

动力因,运动自何处来;“动力”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雕刻家就是使石头变成雕像的动力因)

目的因,事物何所为的原因。“目的”是事物生成变化所企求的目标和运动发展的终点,在人的行为中就是善。(散步为了健康)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因、目的因和动力因同一,四种原因实际上归结为两种原因——形式因和质料因。(事物所由以构成的质料自身缺乏一种内在的运动。但这种动力因并不总是外在的,他认为,最简单的四种元素——土、气、水、火——都具有内在的运动能力,火的本性是向上运动,土的本性是向下运动等等。)

亚里士多德对以前的古希腊哲学家,特别是对柏拉图,在理论上作了分析批判,他指出:德谟克利特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原子,柏拉图则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单一的、自足的理论。两者都是片面的,无法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德]没有形式或目的,质料本身也就可不能存在;事物的最根本因素不是个别事物,而是形式。[柏]理念或形式离开了质料根本就无法自存,没有分离存在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具有试图将一般和个别联系起来的辩证的思想因素:他认为一般和个别不能割裂,一般即存在于个别之中。

形式和质料的关系:

形式和质料的分离只能在认识中发生;

在认识中,形式先于质料;

形式是现实(energeia),质料是潜能(dunamis);

形式和质料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关系中可以相互转化。(相对于建筑物,砖块是质料,而相对于泥土,砖块是形式。)

亚里士多德的等级系列的宇宙模式:等级体系的最底层是“原始质料”是“一切性质都剥除后还剩下来的东西”;最高的存在,最完满的存在是“完全现实性”——“隐得来希”(entelekheia),即人的积极理性,无质料的纯形式(即思想)乃至神的观念。

“潜能”和“现实”是指事物存在的两种方式——

现实是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实现了自己本质或目的的事物;

潜能是事物还未实现自己的本质和目的,但具有能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

运动是由潜能向现实转化的中间过程。

亚里士多德用这一对范畴,来阐释形式和质料的关系说:“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因为质料能够取得自己的形式,当它一旦现实地存在时,质料也就在于它的形式之中了。”

(二)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解释“存在”(to on)概念时,将“存在”分为两类:一是在偶然意义上的存在,另一是在本然意义上的存在。

在偶然意义上的存在,是事物的偶性,即属于某一事物、但并不必然属于该事物的性质。(“有教养的建筑者”之“有教养”)

在本然意义上的存在有十种,和各种范畴所表述的一样多。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十种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这十种范畴囊括了事物的所有实质性的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特殊科学所研究的只是存在的某个方面,或者说存在的某个部分,而第一哲学研究存在本身,即“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在本性上属于存在自身的属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指出,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实体,是指所有存在的中心点,即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相反其他一切事物都依存于它的本质。

(三)实体论

“实体”(ousia)概念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

表四

形而上学的实体形式和质料存在于思想之中,是本原,是多中之一;种和属,事物的普遍概念。即理性实体

属于第二实体质料潜在实体即纯质料

纯质料是一混沌的无任何规定性的理性假设,是一个等同于“无”的“有”;

形式现实实体即纯形式——第一哲学的研究任务

纯形式(隐得来希)既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本质,事物运动变化的第一动因和至善,又是思想自身。

自身即主体,却不作为属性,是个别事物。

即感性实体

属于第一实体形式和质料结合而成的

个别事物

感性实体:“实体,从这个词的最真实、最原始、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指既不能被表述于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事物。”

理性实体:“实体的含义有两点,其一,指不能被表述于任何其他事物的载体。其二,它是使某物是某物的“何以是”,是具有可分离性的一切事物的形式或类属。”

亚里士多德说:“确定分离的纯形式的存在方式乃其本质,乃是第一哲学的任务。”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对象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达到了统一。亚里士多德就明确指出:“就没有质料的事物而言,思想和思想的对象没有什么两样,它们是同一的,即,思维和思想的对象是同一的”。

对亚里士多德将实体和形式——普遍概念,在思维中统一起来的原则,黑格尔评价甚高,他指出: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点;人们不能希望认识比这更深刻的东西了。”

(四)神道论(或神学)

“神”(theos)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最高范畴。神是一种最高的实体——即永恒的、不动的、和感性事物分离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对“神”的定义是:神是有生命的、永恒的、最美好的存在,生命和连绵不绝的永恒属于神。

1、“神”就是思想。亚里士多德的“神”非人格化的神,而是理性神,亚里士多德有时就把“神”叫做“努斯”(nous,理智),把“神”看作是“思想的思想”;

2、人通过形而上学的静观(theorein),短暂地体会到“神”这个永恒的最美好的实在。静观乃最愉悦、最美好的活动;

3、“神”永远处于最美好的状态中。“神”本身是一种永恒地思维他自身的思想。

4、“神”自身是自足的、自在自为的,是一切实体的最后根据,其他一切事物都必以神为条件才能获得有限的现实性。

在亚里士多德的词汇里,第一哲学与“神学”同义,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永恒不动的,和质料分离的神圣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乃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不仅是关于本原和原因的学说,而且是关于“作为存在的存在”、关于分离的实体,关于永恒不动的神圣实体——神的学说。他融汇总结以往的哲学复杂学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又难免交错抵牾。

二、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的著作十分丰富,可以归结为四个问题来论述:1.自然观,2.运动观,3.宇宙观,4.灵魂观,人们又把灵魂论称作“心理学”(psychology)。

(一)自然观

表五

“存在着的事物” 自然事物

“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

动植物及其部分,最简单物体:火、气、水、土等;具有内在的自我运动的能力;

没有任何人的意识的参与;

自然事物具有自身内在的本质特性,

人工事物

作为其他原因的结果而存在的事物;

人工物品,如床、桌子等;不具有内在的自我运动的能力;

带有明显的人为作用的痕迹;

“自然”(phusis),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是指一切有质料、能运动的事物,是一切能引起动变、并趋向于某一目的的事物,以及具有内在动变特征的事物的总称;自然,是宇宙万物所固有的自我运动能力和内在的本质特性。

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

1、自然事物的目的是该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因;自然目的就是该事物自身。他说,“如果一事物是从某一内在的本原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过程,达到了某一目的,那么,就是由于自然”。

2、目的与形式同一。他说,对目的因的研究,也就是对形式因的研究;目的是一切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本质。目的性是与规律相当的概念;一切符合目的的自然事物,会在其运动过程中,

表现为“永远如此”或“通常如此”。

(二)运动论

运动的定义:

在“潜能—现实”学说中,运动(Kinesis)是一种尚未达到、而正在趋向目的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说:“运动乃是具有运动能力的事物的潜能的实现。”

正在趋向现实,但并没有完成

“尚未完成的现实” 达到了现实,运动过程完成

“变成现实的潜能” 完成了的现实,即“完全现实性”

“隐得来希”

运动的分类:

表六以形式划分以等级划分

广义的运动指生成和消灭;

狭义的运动指性质的变化,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移动。高级运动

低级运动

运动的条件:

1、运动是不能和自然事物分离的,运动总是某物的运动。

2、自然事物的运动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空间、虚空和时间是运动的必要条件。

表七

空间1、空间存在,空间是一切物体所在的居所,是自然事物运动的前提;

2、空间分两种:具体空间。为人所感知,是物体不能移动的内部界限,和物体的体积同样大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某一有限的空间之中。

宇宙空间。宇宙本身不存在于任何空间之中,宇宙便是整个空间,只能作旋转运动。

间时间是“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目,而且是连续的”。

时间的特点1、时间和运动相联系:①运动是时间存在的基础,人由于感觉到运动从而感觉到时间;②时间是对运动前后的计量;③时间和运动可相互计量(天体运动是计量时间的尺度);

④运动存在于时间之中。

2、时间不等同于运动:①时间是单一的,运动是多样的;②运动是客观的,时间带有主观成分(意识)。

3、时间是连续的,时间是永恒的。没有开端,没有终结。

4、一切有动静变化的事物都存在于时间之中,永恒的事物超出了时间,不受时间限制。

5、时间和人的意识相联系,没有人的意识,就不存在时间。

亚里士多德把时间视为绝对均匀流逝的连续性,把空间视为不动的三维的绝对框架,此观点对西方哲学和科学影响深远。

(三)宇宙观

宇宙的基本构成元素——四元素、四性质、四关系、第五元素

亚里士多德的“元素”(stoikheion)是指:“在种类上不可再分为其他类的、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基本组成部分。”

构成自然事物的四种元素,由轻至重分别为:火、气、水、土,轻者居上,重者居下;

四种元素由于相对重量的本性差别,产生趋向各自特定位置的自然运动,如火由本性向上运动,

土由本性向下运动;

四种元素可以相互转化和生成——从对立中来,或到对立中去;

对立因素有四种:热、冷、湿、干,即元素的四种性质。

四种元素相应形成四对关系:火是热和干,气是湿和热,水是冷和湿,土是冷和干。

通过对立的变化,四种元素可以相互生成、转化:气生水,水生土,土生火,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第五元素——以太(aither):是在本性上能作圆周运动的元素(宇宙中的天体运动),比只能作直线运动的四种元素要优越。

宇宙的模式——两个世界、地心说

由以太构成的“天界”:恒星的世界,恒星是永恒的,匀速圆周运动的。

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地界”:地球中心说;地球(土)的表面是水,水上面是气,气上面是火,在火之外存在着55层天。

(四)灵魂观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所有的生命活动的形式及生理功能。

1.灵魂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是一个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躯体的完全现实性”。

2.灵魂和躯体的关系怎样?

躯体是灵魂的潜能,灵魂是躯体的现实,是一切有生命的躯体运动的源泉和目的因;

灵魂有其独特的性质,生命实体是作为质料的躯体和作为形式的灵魂的结合,灵魂不能脱离躯体而独立存在。

在灵魂和躯体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生命实体的精神内容,又重视生命实体的物质基础。

3.灵魂有些什么功能?

①营养灵魂或植物灵魂;最低级的灵魂形式,具有吸收营养和繁殖的作用。

②感觉灵魂或动物灵魂;具有三方面能力(感觉能力,欲望能力,运动能力)。

③理性灵魂或人类灵魂;最高级的灵魂形式,作用是理性和思维能力。人类灵魂是营养灵魂、感觉灵魂和理性灵魂的三者统一,因而比其他灵魂具有更大优越性。

①较高级的灵魂包含有较低级灵魂的作用;

②较高级的灵魂的作用不能归结为低级灵魂的作用;

③低级灵魂不具有高级灵魂的作用。

感觉是一种撇开感性对象的质料而只接受感性对象的形式的能力。①感觉的发生依赖于外在对象的影响,只在感性对象的刺激下产生;②感性对象是不依赖感觉而存在的个别事物;③感觉具有局限性,如感性对象对感官的刺激过分强烈,就会破坏感觉器官,从而失去感觉。

理智(nous)分为积极理智和消极理智两个部分。

表八积极理智消极理智

积极理智指思想自身,即思想和思想的对象同一,亦即事物的本质(理智思维它自身,且对象存在于理智之中);

积极理智永恒(其他一切灵魂能力都不永恒,不能脱离躯体单独存在,随躯体死亡而消失);积极灵魂纯粹,能够和躯体分离。消极理智指思维能力,即接受理智对象的能力,是一种潜能;消极理智被称为心灵“白板”:在它尚未思维时,并非现实。即它自身无任何形式。

黑格尔说,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把“我们今天所谓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最明确地说出来了”,并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的顶点,就是在他那里所能找到的最富于思辨的东西”。

阅《苏菲的世界》 浅谈西方哲学

阅《苏菲的世界》,浅谈西方哲学 署名:高红09022158 摘要: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了解了各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对世界与个体的思维方式,走进哲学的世界,其实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西方哲学是一部值得人探索的,浏览多方面的图书与资料,从希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的兴起,每一步都让人从哲学的思想中得到启迪。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 苏菲世界的简述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开启人思维的书,我花了好长时间读了一遍,但似乎有种飘忽忽的感觉,似懂非懂吧!内容太多了,结果也没发现太多,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为了更加的读懂“苏菲的智慧”,还看了《苏菲的世界》电影,开始对苏菲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产生了很多构思,开始问:“我是谁?”“来自哪里?”“存在的价值?”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

西方哲学发展史

西方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共同历史源头。 一、西方哲学史的历史分期 黑格尔:运用了“代”、“期”和“段”这样三级分期法。 罗素:基本上沿用了黑格尔的历史分期法。 对西方哲学史可作以下划分: 古代哲学(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哲学) 早期(前苏格拉底时期) 中期(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时期) 后期(后亚里士多德时期) 中世纪哲学(西欧封建社会哲学) 前期(教父哲学) 后期(经院哲学) 近代哲学(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哲学) 以意大利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英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法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以德国哲学为中心的发展时期 现当代哲学(19世纪中期以来) 前期(19世纪中后期) 中期(20世纪前期) 当代(20世纪后期至今) 二、西方哲学史的主要进展 1.古希腊罗马哲学 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之前是古希腊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无限的空气”。 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毕达哥拉斯。爱非斯学派是古希腊又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主要代表性人物:赫拉克利特。 爱利亚学派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主要代表性人物:巴门尼德、芝诺 巴门尼德:“存在”概念是对一切事物所有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存在属性的抽象。芝诺:论证存在的唯一和不东,否定“多”和运动。 古希腊哲学的繁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来论哲学 克服了以往从具体感性事物中寻求本原的局限 恩培多克勒:“四根说”:水、气、火、土。 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论”:“种子”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利特: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哲学的中期发展阶段,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到亚里士多德为止的时期。 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人成为与自然并列的哲学主题。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班级:研究生一班(S11E01) 姓名:杨海源 学号: 课程班级:西方哲学史②班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在有限的这一学期时间选修完了这门课程,但让我说学到了、精通了多少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我觉得思维还是停留在一种印象的脚步,因为我觉得西方哲学史的确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很深奥。尤其是对于我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长大,又信仰佛教的我,有时更加有点难以理解西方的观点。哲学就是对世界和人的根本问题的无穷追问、终极思考。它的特点是大而深、但并非无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因为太复杂,我们不会去深究,但哲学家却专门思考这些不可深究的问题。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冒险,学习西方哲学史就是跟随西方大哲去经历思想的探险,在这种探险中了解当时人们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从而获取智慧,提升思想水平,开拓智力空间,挑战传统观念,颠覆陈腐价值。所以我认为学习这门课有利于我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我们每个人树立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引导我们解决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最理想的向导。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学习过中的认识,谈几点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后的体会。 一.生命的意义 这个古老的问题难倒了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曾有位作家轻松而又激情的做出了回答:“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放手去做”。我们很多

人很多时候,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他给了我们这个一直存在最大争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实现自己的理解才是生命的意义。很多次,我也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我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又为什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诱惑的世界里苦苦挣扎,越想弄清楚就越糊涂,人世间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明白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也不例外,花半辈子时间读书,忙来忙去就是为了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这样的生活不痛苦吗有些人生来就富贵,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四挥霍与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生活又有何意思我们佛教中说人的一生便是一个轮回,但也仅仅是一个轮回罢了。每次想到这句话时却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人的生命是否会有下一轮回?或许没有人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是这一世的轮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的生命似乎太过渺小,似乎尚没来得及折射出太阳似得光芒,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一生的确是太短暂了,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的意义在哪里?生命止于何处,人该如何对待自己有限的一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可贵的,更有人说,生命的确宝贵,但最宝贵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人的生命的长短可以用时间来衡量,但对信念的执着和奋斗精神是人世间任何测量单位都无法计算的。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

西方哲学史学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1. 古代哲学 (1)古希腊早期 泰勒斯 巴门尼德(爱利亚派,存在论) 赫拉克利特(辨证法创始人之一) 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 (2)古希腊中期 普罗泰戈拉(智者) 高尔吉尔(智者) 苏格拉底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巴门尼德》《理想国》《智者》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3)古希腊晚期 伊壁鸠鲁(幸福主义伦理学) 芝诺(斯多葛派)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 2. 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1)基督教神学 拉克坦修《神圣的原理》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2)天主教哲学与经院哲学 达米安 贝伦迦尔 安瑟尔谟 高尼罗 阿伯拉尔 《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我的苦难史》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3)英国经院哲学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 司各脱(实在论)《牛津评注》 (4)文艺复兴时期 伊耶 乔尔丹.布鲁诺(自然哲学家) (5)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3. 近代哲学 (1)英国经验论之萌芽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绝对君主制》《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2)法国唯理论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3)英国经验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4)法国启蒙运动 皮埃尔.贝尔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是以黑格尔终结西方传统哲学为标志的。 近代哲学被康德和黑格尔结束。 4.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实证主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 判》《未来哲学原理.》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汇总

历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32位哲学家说过的108句话(2016-01-20 20:20:08)转载▼ 标签:西方哲学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分类:西方哲学l 古希腊罗马哲学家 1.苏格拉底 n认识你自己。 n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n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2.柏拉图 n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 n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 爱好。 n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3.亚里士多德 n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于生存。 n没有疯狂的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n一个人的尊严并非在获得荣誉时,而在于本身值得这荣誉。 4.西塞罗 n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n一切顺乎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 n死亡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

5.奥勒留 n你的心也许会破碎,但人们却依旧会像从前一样生活。 n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n当身体依旧健壮时,就已在人生之路上蹒跚踉跄,这是灵 魂的羞耻。 l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6.奥古斯丁 n需要面前无法律。 n日光穿透污云浊气,自己却一尘不染。 n习惯如果不加抗拒,很快变成必需品。 7.阿奎那 n我是我所是。 n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n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 身上。 l 近代早期西欧哲学(14-18世纪) 8.蒙田 n理智一旦产生,支配它们,那便是美德。 n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

n你所说的一切,都应符合你的思想,否则就是恶意欺骗。 9.笛卡尔 n我思故我在。 n怀疑是理性的始祖。 n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10.帕斯卡 n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n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n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n社会的疯狂竟然如此不可避免、以致一个不疯的人不得不以疯狂的形式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发疯。 11.斯宾诺莎 n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自由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 n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n上帝的意志是无知的避难所。 12.培根 n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n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n人的智慧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它把自己的本性掺杂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我今天看完《西方哲学史》之后的第一感觉。这是我最艰难看完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所幸现在将它看完了。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你看懂了这书吗? 我的回答恐怕将很让你失望。因为以我目前的底蕴来看这书是不可能看懂的。可以这么说这书我看得一塌糊涂。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几乎它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么些字所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看的《西方哲学史》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部,作者是英国的罗素。这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是讲这同类问题的书中最经典的。如今市面上,有很多个版本。即使是这个罗素这个版本的也有是选译的。而我是照全文来看的。 我一直很疑问,甚至直到现在将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是一样疑问。这疑问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难道哲学就真是像我们在高中政治课上所学到那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吗?如果真是,我还是无法理解。 坦率的说,就是连咋们中国自己的哲学我也不太清楚。更何况本书的内容是西方的呢。所以我自己的底蕴是不足以使我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认为我能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但是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原因,一就是我之前已经说过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是哲学;二是关于之前的哲学的定义。哲学是涉及多门科学的,我自己本身对于数理方面的一直是不大感兴趣的。这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西方的历史文化等背景,这不是我们只在中学时学世界历史认识了西方的一些重大人物就能理解的;四,本书从卷一古代哲学的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写到卷三近代哲学的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的最后一章逻辑分析哲学。时间上穿插几千年,地点上写遍整个西方。确实是作为对西方历史文化没有一定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读懂这本书的。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一下本书的作者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伯爵了。不读这本书,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西方哲学史结业论文 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1.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其哲学意义在于: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2.对于我来说,认识你自己的意义就是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灵魂。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花花世界的种种诱惑和牵绊识人们迷失了自我,竞争过度的学习生活使人们无心也无暇欣赏关心别人的内心世界,来自外界和内心的喧嚣使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感情交流机会也日渐减少,过多不符合人们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东西堆积起来,使人们的心越来越疲惫老化,不愿也没有更大的精力思考,一味沉浸于网络、电视、游戏等对深度思维要求更少的消遣活动中,可能过着一种机械式的没有理想缺乏思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美国一位学者的册子中所提出的娱乐至死现象的浅度延伸。 这样的现状提醒人们现在急需重新拾起照顾好自己心灵的技能。作为人类,同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善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大至人生、职业,小至学习,一个人要想有所建树,在做一件事前必须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时刻提醒激励自己,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这样才有可能会成功。 二、西方哲学史导论学习感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 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 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 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 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整理打印版

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琳 绪论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 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一、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 二、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2.阿那克西曼德 3.阿那克西美尼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三、赫拉克利特 四、爱利亚学派 1.克塞诺芬尼 2.巴门尼德 3.芝诺 4.麦里梭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 一、智者派 1.普罗泰戈拉 2.高尔吉亚 二、原子论者及其先驱 1.恩培多克勒 2.阿那克萨戈拉 3.留基波 4.德谟克利特 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1.苏格拉底 2.小苏格拉底学派 3.柏拉图 四、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 一、伊壁鸠鲁学派 二、斯多葛学派 1.早期斯多葛学派 2.晚期斯多葛学派 三、怀疑主义 1.早期怀疑主义 2.晚期怀疑主义 四、新柏拉图主义 1.斐洛 2.普罗提诺 3.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教父哲学 一、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1.“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 2.超理性的信仰 3.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二、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经院哲学一、实在论与唯名论 1.“共相”问题的由来 2.安瑟尔谟 3,最初的唯名论者 4.阿伯拉尔 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 三、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 1.罗吉尔·培根 2.约翰·邓斯·司各脱 3.威廉·奥卡姆 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二、宗教改革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 一、弗兰西斯·培根 二、霍布斯 三、洛克 四、英国自然神论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 一、笛卡尔 二、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 1.伽桑狄 2.马勒伯朗士 三、斯宾诺莎 四、莱布尼茨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 一、贝克莱 二、休谟 第四章18世纪法国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法国自然神论者 一、伏尔泰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第三节法国唯物主义者 一、狄德罗 二、拉美特利 三、爱尔维修 四、霍尔巴赫 第五章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及批判哲学的 形成 1.“前批判时期”的自然观 2.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 二、批判哲学的认识论:《纯粹理性批判》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4.未来形而上学的方法 三、批判哲学的道德哲学:《实践理性批判》 1.道德问题的提出 2.道德律 3.自由 4.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和道德宗教 四、批判哲学的美学和目的论:《判断力批 判》 1.康德两大批判的对立及调和的努力 2.审美判断力批判 3.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第三节费希特和谢林 一、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行动哲学 1.对康德哲学的批判 2.知识学的基本原理 3.理论知识的基础 4.实践知识的基础 二、谢林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 1.对费希特的批判和“绝对同一性”的提 出 2.自然哲学 3.先验哲学 4.艺术哲学 第四节黑格尔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总结和开拓 二、逻辑学 1.存在论 2.本质论 3.概念论 三、应用逻辑学 1.自然哲学 2.精神哲学 第六章近代哲学的终结及向现代哲学的过 渡 第一节青年黑格尔派与费尔巴哈的直观唯 物主义哲学 一、“实体”和“主体”之争 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学和直观的唯物主 义 第二节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的感性学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的辩证法 第三节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 二、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 三、克尔凯郭尔的存在哲学 第四节实证主义哲学的滥觞 一、孔德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 二、穆勒的归纳逻辑及其运用 三、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后记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 感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想 虽然上学期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一些哲学的知识还不是完全弄明白,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感觉自己对这些哲人的思想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而这学期在继续学习现代哲学过程中,慢慢对这些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我对以前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大半学期下来,感觉学习现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史轻松很多,因为它从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例如,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等,这说明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本身。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感悟最深的三位哲学家的一些思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的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因而他认为要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意志,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自己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先是对于个人来说,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当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甚至是苦难,想想我们8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可悲之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在百万就业大军激烈竞争中勉强找到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该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对工作,房子等的欲求,更应奋起。让快乐、幸福、爱与善填满自己的心以消除人生痛苦,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对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对生活没

最新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西方哲学史复习思考题 填空题 1、毕达哥拉斯关于世界本原提出了“”的命题,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关于艺术中人体比例,提出了定理。 2、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悖论是:二分法、、和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3、奥古斯丁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安瑟伦提出了上帝存在的“证明”。 4、阿奎那·托马斯的著名著作是《》和《》”。 5、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名论者,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认为“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质”,这被称为“”。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物质实体的身体具有广延性,心灵实体具有思维性,两者各自独立,互不相干,被称为心身论。 7、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8、欧洲大陆唯理论哲学家有笛卡尔、和。 9、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名著作是《》,分析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发展阶段。他的政治学说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了的理论,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理论论证。 10、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哲学是从绝对出发,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比康德更彻底。而谢林哲学则是从绝对出发,把哲学转向客观唯心主义,为后来的黑格尔哲学打下了基础。 参考答案: 1、数是世界的本原、黄金分割; 2、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飞矢不动; 3、知识、本体; 4、神学大全、反异教大全; 5、奥康、奥康剃刀; 6、天赋观念论、二元论; 7、贝克莱、休谟; 8、斯宾诺莎、莱布尼茨; 9、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主权在民;10、自我、同一。 1、苏格拉底在道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的著名命题。他的概念辩驳的辩证法,被称为“”。 2、柏拉图提出的“四德说”,包括、勇敢、节制和等四种德性。 3、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伦理学,提出了幸福生活的目的是“的无病痛和 的无纷扰”。 4、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提出了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主张是信仰与理性可以并存与一致,但信仰却理性,知识为信仰服务。 5、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由开创、由把其系统化、体系化。 6、笛卡尔认为人的理性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人生下来理性直观的能力,从而获得哲学及科学的最高原则(范畴或公理)。这被称为“论”。他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方法。

西方哲学史论文(大作业)

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作者:马原野学号:13121163 摘要: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但不同伦理学家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将幸福与感官快乐等同起来,有的相反则把快乐与道德对立起来否定感官快乐,追求禁欲主义,还有的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些观点,主张快乐与德性结合,欲望、意志受理性支配并围绕"幸福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这一中心命题着重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达到幸福的条件、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如实施德性教育,个体道德和公共道德结合,幸福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等,这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在今天也将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关键词:幸福观德性至善评价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时代背景 自给自足的城邦生活和哲学探索由自然转向人本身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富有奴隶主和自由贫民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温和民主制”的思想,也就是说抑制最富有阶级,扶持贫民,强化中层阶级。这正是亚里士多德认同的公正的体制,通过这种公正的体制,城邦生活可以有序、稳定的进行,公民会获得平等的参与政治的权力、受教育的权力,在拥有了平等权力的同时,公民会完善自身的德性,追求幸福、至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的扬弃体现在,苏格拉底虽然关注人自身,但他更注重的是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根据,他的伦理思想仍然具有一种抽象性,并没有把伦理问题置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而亚里士多德关于伦理的思想更具有现实性,他把关注的目光置于现实社会,人们的各种德性都是根植于城邦生活之中的,也是与城邦生活密切联系的。 二、什么是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关于人的概念,只有有意识的人才能认知到幸福,亚里士多德正是基于人和人性的认识提出了他的幸福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关

[罗素,哲学观,哲学史]浅谈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

浅谈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他于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 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 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西方哲学史》全称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 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作者把哲学家既看作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全书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取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书上、下两卷约 80 万字,但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罗素在书中对哲学所注入的史的观念是一大特色,所以本书的全称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他不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还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所以国外有学者把此书视为历史著作也是情理之中),这是

罗素《西方哲学史》前三章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第二章前苏格拉底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的生成是的“无定”分化,万物的消亡则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3、认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他第一次明确的表达了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2、认为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的哲学观点的联系: 从他们的各自观点看,他们都认为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或者说万物可用一个原因来说明,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 大凡看到哲学这个词,脑子中第一个反应,便是枯燥,这和我们所受的应试教育有关,记不住的概念,选不全的多重选择题,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释什么什么的正确性。事实上,这个学习的结果,只是让我们记住几个概念、条条纲纲的八股特点区别,实在无助于我们哲学气质的培养,哲学思维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学气质和思维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义,也就是正义,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哲学是什么?罗素给了一个既模糊又明晰的定义。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罗素接着给出了科学的概念,科学是指一切确切的知识,而神学则是超乎确切。罗素在“确切的”、“教条”这几个字下面都打了着重号。而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块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块无人之域就是哲学。个人认为:罗素这个分法和中国象棋盘很象,科学是汉界,神学是楚河,而哲学则是中间的鸿沟。()当然如果你的思维是动态的,你应该已经想到了,中国的阴阳太极图才是罗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鱼是科学,黑鱼是神学,而白鱼和黑鱼似连非连的那部分挤撞区就是哲学。白鱼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学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学”,黑鱼的眼睛是的,则表示神学也许有一定成分的“科学”,这个比喻解释罗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当,但个人认为,这有助于摒弃非此即彼的

中国试思维。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