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季氏(鲁国大夫,冉有、季路的主人)准备去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学生)去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即冉有)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昔日先王封他为东蒙山祭祀主管,而且他的封地已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夫子(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个人都不想这样。”孔子说:“求!周任(古史官)曾经有过这样的话,说:如果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就去接受职务;如果不能,就该辞职。(假如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扶起,那又何必用那个扶瞎子的人呢?而且你的话说错了,让猛虎、犀牛从笼子中跑了出来,把灵龟、宝玉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颛臾,它的城墙坚固而且又靠近费(季氏的领地),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孔子说:“求!君子憎恶那种(嘴上)放弃说…想得到它?,但一定要为他的行为找借口的做法。我听说,对于诸侯或大夫们来说,不必担心贫穷而要担心财富分配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定。因为分配平均了,就没有贫穷可言;社会和睦,人口就不会不多;境内安定了,就不会出现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境外的人)仍不归服,那么就整修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附;如果远方的人来了,那么就使他们安定下来。现在由(子路)和求啊,你们两个人辅佐季氏夫子,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附;鲁国政权四分五裂又不能保全它,反而在国内谋划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氏氏的忧患,并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宫廷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粱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很尽心了吧!如果黄河北部地区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河东,迁移河东的粮食到河内;如果河东地区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的。但是邻国的百姓不会少一点,而我的百姓也不会多一点,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以打仗来做个比喻:(在)战鼓咚咚敲响,兵器刚刚交锋(的时候),(有人)就丢掉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的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了下来,用只是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那怎么说呢?”

梁惠王说:“不行,那只是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耕作)不违背农时,那么粮食就吃不完了;如果细密的网不进入池塘,那么鱼鳖就吃不完了;如果按一定的季节进入山林砍伐,那么木材就用不完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老百姓供养家人,丧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让每一家)有五亩地的宅院,又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可以穿上(轻软的)丝织衣服;鸡、猪、狗等家禽家畜,不要失去养育它们的时机,那么七十岁的人可以吃上肉了;(每家)百亩的农田,不要占用他们的农作季节,那么数口之家就可以没有饥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来反复教导他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背头顶(重物)走在路上了。七十岁的人有丝织衣服穿,有肉吃,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寒;这样做了却不能统一天下的事,还从来不曾有过。”

“(现在是)狗和猪在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去制止,路上有饿死的尸体还不知道开仓发粮赈救饥民;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责任,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用兵器杀死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两样呢?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那么这样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到您这儿来了。”

《秋水》

[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到来,很多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水流宽大到辨别不清两岸之间、河中小洲之间是牛是马。于是河伯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全都自己这里了。他沿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脸朝东看去,看不见海水的尽头。于是河伯开始改变了他(沾沾自喜)的脸色,仰视着向海若(海神)感叹说:“俗语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很多道理后,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了。?这句话说的就是我吧。而且我曾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识不多并轻视伯夷的德义,起先我不相信;现在我目睹了您难以穷尽的样子,如果我不到您的家门口就真是太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明白大道的人所讥笑了。”

北嗨若说:“井中之蛙不能跟它谈论大海,这是因为它被狭小的居处所局限了;夏生秋死的昆虫不能跟它谈论冰,这是因为它被时令所限制了;见识浅陋人不能跟他谈论大道,因为他被所受的教育束缚了。现在你从河岸出来,观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的丑陋,我将可以对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万条水流归人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可是(大海)不会满溢;海水从尾闾(排水口)泄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但(大海)不会空虚;春天、秋天大海的水量年年不变,水灾、旱灾对它都没有丝毫影响。这就是它远远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那是)不可能用量度来计数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而自我夸耀,我认为自己是禀受了阴阳之气,方得列形于天地之间。我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石、小树在大山上一样,我正觉得自己见闻太少,又凭什么自我夸耀呢?我盘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的湖泽中一样吗?盘算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就像稗草籽在太仓中一样吗?称呼事物(种类)数量的名号叫做“万”,人不过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在九州,凡有五谷生长的地方,车船通达的地方,每个人不过是天下人中的一个;这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末梢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连续统治的,三王(不断)争夺的,仁义之人忧虑的,贤士们操心的,全都在这(小小的九州)里了。伯夷辞让它凭它取得名声,孔子谈论它凭它显示渊博,这样看来,他们的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先前对河水的自我夸耀吗?”

《谏逐客书》

[译文]

我听说大臣们商议驱逐客卿,我私下里认为这样做错了。

从前秦穆公访求贤士,西边从戎地计取由余,东面换得百里奚,从宋国礼迎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了他们,(结果)兼并了二十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移风易俗,老百姓因此而富足,国家因此而强盛,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前来亲近归服,并且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了千里土地,(国家)至今安定强盛。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计谋,攻占了三川之地,西面并吞了巴蜀,北面收取了上郡,南面攻取了汉中,吞并了九夷地区,控制了鄢、郢一带,东面占据了成皋要塞,割取了肥沃富饶的土地,于是就离散了六国的合纵之盟,使他们面朝西来事奉秦国,这功业一直延续到今天。秦昭王得到了范雎,废掉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强化了王室(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对外)用蚕食政策逐步兼并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成就了功业。由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要是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秦国没有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获得了昆仑山的美玉,拥有了随侯珠、和氏璧这类的珍宝,悬挂着明月珠,佩带着太阿剑,乘坐着纤离宝马,竖立着用翠羽编成的凤形旗,树立着用灵鼍皮蒙成的鼓。这几样宝物,秦国一种都不出产,而您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可以用的话,那么夜光璧就不会装饰在朝廷上,犀角、象牙雕制的器物就不会成为赏玩之物,郑国、卫国的女子就不会充满后宫,而各类骏马就不会挤满外边的马厩,江南的金、锡就不会做成你的器用,而西蜀的丹砂、靛青也不能作彩绘的颜料了。凡用来装饰后宫、充塞堂下、使人心意高兴,耳目愉快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出自秦国然后才可以,那么嵌有明珠的头簪,镶着珠玑的耳环,东阿产的丝绸做成的衣服,五彩刺绣的饰品就不会进献到您面前;而那些随着时尚变化,打扮优雅、容貌艳丽、文静美好的赵国女子也就不会站在您的身边了。敲打瓦盆,叩击瓦罐,弹着秦筝,拍着大腿,呜呜地边唱边喊使人耳朵听了愉快的,是地地道道的秦地音乐。而《郑风》、《卫风》、《桑间》、《韶虞》、《武象》类乐舞曲,都是异国的音乐。现在(大王)放弃敲打瓦盆,叩击瓦罐而接受郑、卫的音乐,不再听秦筝,而要听《韶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快意的事当前,宜于观赏罢了。现在取用人材却不是这样。不问行不行,不管对不对,凡不是秦国的人就不要,凡是客卿的一律驱逐。这样那么就是,所看重的是美色、音乐、珠宝、玉器,而所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我听说土地广阔粮食就多,国土广大人民就多,兵器精良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任何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远;君王不拒绝众多的百姓,所以能使它的功德昭著。所以地不论东西南北,人不分异国他乡,四季(祭品)丰足美好,鬼神也就降赐福佑,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您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拒绝宾客而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把脚裹住而不敢进人秦国,这就是人们说的“借给强盗兵器,送给小偷粮食”的做法。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宝贵的很多;贤士不出生在秦国,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却驱逐客卿去帮助敌国,减少自己的人来增加对手的力量,在内把自己搞虚,对外又跟诸侯结仇,(这样下去)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译文]

呜呼!兴盛衰亡的规律,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造成的吗?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晓这个道理了。

世人说:晋王临终时,把三技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是我们的仇敌;燕王,本是我扶立的;契丹,原跟我相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而归附了梁。这三仇未报是我遗留的憾事。给你三枝箭,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庄宗受命并把箭藏在太庙里,从此以后,用兵时就派遣官吏用一副少牢礼祭告太庙,请出那三技箭,用锦囊把箭装起来,亲自背着它向前进击,等到凯旋归来,再把箭放进太庙。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木匣装着粱朝君臣的首级一起送进太庙,向先王交还那三支箭,并把完成遗愿之功报告先王时,他盛大的意志和气概,可说是够豪壮的了。可是等到仇敌已灭,天下已定,(仅仅是)一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方响应,庄宗即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叛离逃散,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逃往何处,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又是一种何等衰败的景象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容易吗?推究他成败的史实,还是都来自人的原因呢?

《尚书》说:“自满要招致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患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毁灭,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昌盛的时候,天下所有的豪杰,没有一个人能与他抗争;可是等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乐工就使他身处困境,而最终自身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在极细微的事上积累起来,而智勇又常常被所沉溺的事困惑,这难道仅仅限于伶人之类的事吗?

《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

安石陈说:昨日承蒙赐教,我私下以为跟您交游共处彼此相好的时日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政事常常不能契合,这是因为彼此所持的治国方法多有不同的缘故啊。即使我想竭力解释,最终也一定不会得到您的明察,所以(打算)简略地向您回复,不再一一自我辩说。可又考虑到承蒙您以厚意看待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宜简慢草率,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原谅我。

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看重名称和事实的关系。名称和事实的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事理也就清楚了。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侵夺原来官员的职权、滋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领受命令,在朝廷上议订法令制度(公开)讨论修正,再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去执行,不能认为是侵夺了官吏的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以兴利除弊,不能认为是惹事生非;替国家理财,不能算是与民争利;驳斥荒谬的言论,责难巧言献媚的小人,不能认为是拒绝劝告。至于怨恨和指责的人很多,那是我本来早就预料到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常常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而皇上却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也没有估量敌手的多少,只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抗争他们,他们怎么会不气势汹汹呢?(当年)盘庚迁都的时候,相与怨恨的是众多的百姓,不仅仅是朝廷士大夫。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就改变他的法令,这是由于他考虑过这样做是适宜的然后采取行动,并认定做得对而看不出有什么可后悔的缘故。

假如您责备我在位的时间长了,却未能帮助皇上大有作为,施恩泽给百姓,那么我是知罪了。假如说今天应当一切事都不去做,只要墨守前人的作为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没有机会见面交谈,内心对您不胜敬仰。

《论毅力》

[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顾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了,如果停了下来,这是我自己停了下来的。又比如平整土地,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只要前进,我也在往前进行。”孟子也说:“要有作为,就譬如掏井,掏到七八丈深,还不见泉水,仍然还是一个废井。”成败的规律,看看这两段话也就知道了。

《种树郭橐驼传》

[译文]

郭橐驼,不知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曾患有脊背弯曲的病,脊背弓起,弯腰而行,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他为“驼”。他听到这个称呼后,说:“很好,这样称呼我,本来就恰当。”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面。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大凡长安城里有钱有势的人家要修建观赏游玩场所的,以及自种自卖水果的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中供养。看橐驼所种的树木,却使有移栽的,没有不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看模仿,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是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又繁殖得快,只是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让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罢了。大凡要种的树木的习性:它的树根要舒展,给它培的土要平整,它根上的土要用原土,夯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以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去挂念它,离开它以后,就不要总回来看它。那栽种的时候,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待它,那栽完后,就像丢弃掉一般不再管它,那么它的自然的天性得到保全,而且遵循它的生长习性去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长得它高大茂盛秘密;我只是不抑制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窍门。其他种树的人就不是这样:种的时候让树根拳曲还换掉树根上原有的土;他们培土的时候,不是过量就是不足。假如能有和这样做相反的人,却又对种上的树木爱得过分,忧虑得过多,早晨看傍晚摸,一离开再回头看看。更殷勤的还要抓破树皮来验看树的死活,摇动树根来察看栽种得松了还是实了,这样树的生长习性就一天

天丧失了。虽说是爱护树,其实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树,其实是仇恨它。所以比不上我。其实我又能做

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您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当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可是我住在乡里,看到那些当官的喜欢烦琐地发布命令,好像非常爱护百姓,结果却因此给

人民带来祸患。每天早早晚晚差吏就来喊叫:上官有令,催促你们耕好田,勉励你们快播种,督促你们及

时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养育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击鼓把

人们聚集起来,一会儿又敲木梆把大家召来。我们小百姓停止吃饭去慰劳差吏,尚且没有空闲,又用什么

使我们的生产发展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生活困顿又人人疲惫。如果从这点看来,与我干得职业,大概有

相似之处吧?”

问的人赞叹地说:“这不是说得很好吗?我问养树,却得到了养民的办法。”

我记下这些事把它作为当官者的鉴戒。

《报刘-丈书》

[译文]

在几千里之外,得到您时常赐予的书信,慰藉我的绵绵长思,就已经很幸运了。何至于再劳您赠送礼品,那么不肖又将用什么回报您呢?您信中情意十分恳切,就您从不曾忘记家父的深情看,也就明白家父

怀念您也是深情的。至于您用“上司下属间相互融洽,才能德行与职位相称”来赞勉我,我对此倒有深切的

感触。要说才能德行与职位不相称,我自己本来就是知道的;至于不能被上司下属信任的毛病,那么在我

身上表现得更严重。

当今社会之所谓的“融洽”到底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有人不分早晚地用鞭子赶着马,到权贵家的门口恭

候拜谒。守门人故意不让进门,他就甜言蜜语奉承谄媚,做出女人般的媚态,取出袖子里藏的金银悄悄送

给他。守门人立即拿着他的名帖进去,而主人又不马上出来接见。那人在马棚里站在奴仆和马匹之间,难

闻的气味袭人衣服,即使饥寒酷热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开。接近黄昏,先前那个受贿金的人出来了,回报

来客说:“宰相疲倦了,谢绝会客了。客人请明天来吧。”一到明天,又不敢不来。半夜里披着衣坐等,刚

听到鸡叫就起来梳洗,骑马跑到权贵家的门口。守门人怒气冲冲地说:“是谁?”就答道:“昨日来过的客人。”守门人又发脾气说“你做客怎么这么急苦做什么?哪有这么早叫宰相出来接见客人的?”来客内心感到羞辱,强忍着对他说:“实在是没办法了,姑且容许我进去吧!”守门人又得到那人送的金银,就起来放他进门,

又站在昨天曾经站过的马棚里。侥幸主人出来了,面向南召见他。那人便惊慌地跑过去,匍匐前行到台阶下。主人说:“进来。”那人就拜了两拜,还故意迟迟不起来;起身后就呈上该奉献的礼金。主人假意坚决

不接受,那人就坚持请他接受;主人还是故意坚持不接受,那人又再三坚持请他接受。然后主人才命下人

收纳下。那人就又拜了两拜,又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又连作五六个揖后才退出。出来又向守门人作揖说:“承蒙官人您照顾我,改日来,希望不要拦阻我。”守门人又回了一个揖。那人大喜跑出。骑在马上遇到他

所交往和认识的人,就扬起马鞭说:“我刚从宰相家出来,宰相很看重我,很看重我!”并且胡编乱吹刚被

接见时的情形。就是他所交往和认识的那些人,心里也颇敬畏宰相看重他了。如果宰相又偶尔对别人说起:“某人很好,某人很好。”听到这话的人也内心盘算好附和的话,随着相公一起称赞他。这就是当今社会上

所谓的“上下融洽”。您认为我能这样么?

前面提到的权贵之家,我除了在一年四季中的节日去投个名帖之外,就终年不去一趟。间或路过他家

的门口,也是掩着耳朵,闭上眼睛,加鞭催马快跑过去,好像有人在追赶。这就是我偏狭的地方,因此常

常不被长官喜欢。我却更加不管这些,时常放胆说:“人生有命运安排的,我只要谨守本分罢了!”您听了

这些该不会讨厌我太过迂腐吧?

家乡人事多有变故,不可能不触动我这个客居他乡游子的愁思。至于您胸怀才能而处境不顺,则又令

我悲伤,感叹。老天赐予先生有很优厚的德才,不要说您自己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希望您轻易

抛弃它。敬请您安心等待吧!

《马伶传》

[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风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风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前赤壁赋》

[译文]

壬戌年(1082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子和客人在赤壁下乘着小船游赏,清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微波。苏子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陈风月出》中的诗章。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南斗和牵牛星之间徘徊留连。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色与天光连成一片。听任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去,浮游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浩浩荡荡恰如凌空驾风,不知道停在何处;飘飘然又如离开尘世而独立,长出翅膀化成神仙而登临仙境。

这时候,酒喝得高兴极了,就敲着船舷歌唱这一切,歌唱道:“桂木做的船啊,兰木制的桨,拍击着水中的明月啊,在流动的月光中逆流而上;我的心怀啊,怀念着那遥远的地方,心上的人儿啊,就在天的另一方。”有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着歌声伴奏起来。箫声呜呜,像哀怨,像思慕,像啜泣,像低诉。尾音婉转悠长,犹如连绵不绝的丝缕。这箫声使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落泪。

苏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整理衣襟端正而坐,向客人问道:“为什么要吹出这样的箫声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正是曹孟德的诗章吗?这里西望是夏口,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郁郁苍苍,这里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当他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不绝,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水酌酒痛饮,横持长槊吟诵诗章,的确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何方呢!

况且我和您只是在江面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与鱼虾做伴侣,和麋鹿做朋友;驾一叶小舟,举着葫芦做成的酒杯彼此劝酒,我们像蜉蝣一样在天地间寄托自己短促的生命,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我哀伤我们的生命只能存留片刻,羡慕那长江无穷无尽。我很想同飞仙一起去遨游,还想陪伴明月长存始终,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骤然得到的,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借箫声寄愁。”

苏子说:“您知道那流水和月亮吗?逝去的一切就像这江水一样,实际它从不曾消失,始终还是-江的水;时圆时缺的就像那月亮,但最终月亮本身既没有消减和增长。如果从万物变化的一面去观察,那么天地可以说竟然连一瞬间也不曾存在;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这一切,那么万物和我们都始终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又何必去羡慕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其所属,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必去取。只有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成为悦耳的声音,眼睛见到就成为悦目的颜色;获取它没有任何人来禁止,取用它永远不会竭尽。这才是天地给予人们的无尽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净酒杯,重新开怀痛饮。直到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酒杯和盘子散乱一片。这才互相枕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之中,东方已透出了白色。

《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来一位妻子,叫做武姜,她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惊吓,所以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姜氏)偏爱共叔段,想立他做君位的继承人,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即位,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得到制这个地方作为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城邑,唯命是从。”于是武姜就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人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祭仲对庄公说:“都邑的城墙超过三百雉(一雉长三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根据先王的法制,大都邑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不合法度,不合于先王的法制,您将忍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想要这样做,我哪里能躲避祸害呢?”祭仲回答:“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及早给她安排个地方,别让她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开来,是很难对付的;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根除,何况是您的这位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道义的事,必然会自己垮台,您姑且等着吧。”

过了不久,太叔命令(与自己接壤的)西部边邑和北部边邑亲附于自己。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忍受两属的局面,您打算对它怎么办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太叔,我请求您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想给他,那我请求您同意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贰心。”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己赶上(垮台)。”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城邑,并把势力扩大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了,共叔段的土地再扩大,就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行为不仁义,不会有人对亲近它,土地扩大了,将会崩溃。”

太叔修治城郭,聚集民众,修整盔甲、武器,配备好步兵和兵车,准备袭击郑的国都。夫人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听说了他们行动的日期,说:“可以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京邑的百姓叛离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到了鄢,庄公攻打他直到鄢。五月辛丑,太叔段离开郑国逃到了共国……

于是庄公就把姜氏放逐到城颖,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要再相见。”不久,庄公为这件事感到后悔了。颍考叔在颍谷担任封人,听说了这件事,就带上些礼物来献给庄公。庄公赐他用餐,他边吃边把肉夹出放在一边。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小人有母亲,她吃的都是小人做的食物,却没尝过国君赏赐的带汁的肉,请您允许我把这带汁的肉送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她食物,我恰恰没有!”颖考叔说:“冒昧地问,您说什么啊?”庄公对他说了其中的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颖考叔对庄公说:“您对这件事何必忧虑呢?如果掘地挖到地下的泉水,再挖个隧道去与母亲相见,那么谁还能说不是黄泉相见呢?”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大隧道中乐融融。”姜氏从隧道中出来时赋诗说:“大隧道外真畅快。于是作为母子又像当初一样。”

君子说:“颍考叔是一个真正的孝子,爱自己的母亲,并且扩展到庄公身上。《诗经》上说:孝子的孝无穷无尽,长久地赐给你的同类。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步步高翻译整理 (31~60) 3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主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32.管鲍之交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服事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33蜀贾卖药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其中)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其中)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要求多就多一点,不计较。于是(人们)争着到他那(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了。那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商人,前往他那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那专门进优质品的商人,中午时的店铺就如同在晚上,早晨有吃晚餐不足。 郁离子见了叹道:“当今为官的,也如此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个县的三个县官。其中一个廉洁却不能得到上司的提拔,他离任的时候,没有钱租赁坐船,人们都笑话他认为他蠢。其中一个选择方便获取的利益就取,人们

《宋史·袁甫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宋史·袁甫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袁甫字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 今之可惧者,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病者予药,尺籍之单弱者,市民之失业者,皆曲轸之。又告于朝日:“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道殣相望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此去麦熟尚赊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助费。帝亲政,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日:“卿久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甫奏日:“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不报。遂乞归,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帝问边事,甫奏:“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而清叟未至。甫奏:“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翼日,权吏部侍郎。又奏边事,和议令边患踵至,疏留中不行。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皆辞不拜。时边遽日至,甫条十事,至为详明。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谥正肃。 (节选自《宋史·袁甫传》) 【注】度牒:由官府发给出家僧道的凭证。唐宋时,官府可出售度牒,以充军政费用。 【参考译文】 袁甫子广微,嘉定七年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入朝奏对,论述说:“君临天下不能一日没有戒惧的心理。如今值得戒惧的是:端正贤良的人遭遇排斥,谄媚阿谀的人受任用,封闭了忠臣敢于进谏的门路,值得戒惧;战争发动以后,粮饷供应不上,国家基础一旦空虚,就会有内乱的忧患,值得戒惧……”接着请求严格把守边帅的选拔,合并大军的权力,兴修屯田的利益。调任提举江东常平。恰逢年岁大旱,紧急拿出府库的积蓄,派官员分头救济,饥民给粟米,病人给药,比较单弱的士兵,失业的市民,都加以扶持。又向朝廷报告说:“江东或者是大水之后干旱,或者干旱之后大水,加上连着几个月下雨雪,道路上饿死的百姓不断,甚至有全家一起死去。现在离麦熟还有一段时间,事势更加危急。”下诏发给一百道度牒资助用费。皇帝亲政后,迁任秘书少监。入朝觐见,皇上说:“你长期在外奔劳,一心一意的爱护民众,每次看你的陈述,都可见诚恳之情。”当时朝廷很担心边境事务,史嵩之任江西帅臣,极力主张议和。袁甫上奏说:“或许朝廷用人也太轻率了吧?”奏折送入后,没有回复。于是请求归乡,不批准。任命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弹劾袁甫做富沙守臣时贪赃六十万,汤巾等人又进行争辩,徐清叟也后悔了。没多久,改任婺州知州,没有到任。嘉熙元年,迁任中书舍人。入朝觐见,皇帝询问边防事务,袁甫奏道:“应当把长江上游的形势作为急事,议和恐怕会误事。” 当时徐清叟与袁甫同时被召见,但徐清叟未到。袁甫奏道:“台谏官根据传闻论说事情,最初有什么心思。如今人才遥远,像徐清叟应该在朝廷,他推辞躲避实在是因为臣的缘故,请催促他到朝廷。” 第二天,代理吏部侍郎。再次上奏边境事情,议和让边境忧患连续不断,奏折留在宫中没有答复。袁甫八次告病辞官,赐给一个月假,于是回乡。侍从官员联合上奏挽留他,不久任命为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都推辞不接受。改为嘉兴知府,都推辞不接受。时边防急报每天都有,袁甫条陈十件事,十分详细明白。代理兵部尚书,暂时兼吏部尚书,去世,赠官通奉大夫,谥号正肃。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

二轮复习之文言文翻译 第二课时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 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 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 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 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 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 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 自主检测,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张策,字少逸,敦煌人。唐广明末,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王行瑜帅邠州,辟为观察支使,带水曹员外郎,赐绯。及行瑜反,太原节度使李克用奉诏讨 伐,行瑜败死,邠州平。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太祖闻而嘉之,奏为郑滑支使。(节选自《旧五代史·张策传》,有删改) (1)大盗犯阙,策遂返初服,奉父母逃难,君子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与婢肩舆其亲,南出邠境,属边寨积雪,为行者所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知郓州。尝有揭帜城隅,著妖 言其上,期为变,州民皆震。俄而草场白昼火,盖所揭一事也,民又益恐。或请大索城中, 纮笑曰:“奸计正在是,冀因吾胶扰而发,奈何堕其术中?彼无能为也。”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徙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杜纮传》,有删改) (1)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无何,获盗,乃奸民为妖,如所揣,遂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小阅读翻译及练习答案

25.★和尚敬茶 【原文】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鸽异》) 【参考译文】 灵隐寺的某个和尚,凭借烹煮茶而得名,对烹茶的工具都精通。这样以后他储蓄的茶有几种,经常看客人的贵贱来烹茶进献给他;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不会全部拿出来。一天,有高官到来,那个和尚恭敬地拜见,拿出好茶,和尚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高官希望得到他的称攒,高官默不作声的样子。和尚感到很困惑,又用最上等的茶叶烹煮进献给他。高官已经喝完了,并没有称攒。和尚着急的不能在等待,鞠躬问道:“茶怎么样”高官拿着茶杯手一抬说:“茶太热。” 【阅读训练】 1.解释: (1)以:凭借,因为;(2)及:以及;(3)进:进献;(4)待:等待 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所蓄茶有数等蓄:含蓄 B.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恭:通“躬” C.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惑:迷惑不解 D.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热:热情

答案:C (A储蓄;B恭敬;D水的温度高,与“冷”相对。) 3.翻译: (1)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 那些最上等的茶叶,不是高贵的客人以及知心朋友,(僧人)不会全部拿出来。 (2)手自烹进,冀得称誉。 僧人亲自动手烹煮进献给(贵官),希望得到(他的)称赞。 3.概括文中僧人的性格: 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奉承拍马。 4.文末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应是() A.愉快、满意B.厌恶、不满 C.失望、沮丧D.仇恨、恼怒 答:C 31.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文言文之翻译 教

附件TR1: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一、同步知识梳理 知识点1: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 “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 “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知识点2: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7: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一、专题精讲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①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②,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③ (选自《唐语林》) 注:①畋:打猎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③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4分)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元史·杨奂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元史·杨奂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母尝梦东南日光射其身,旁一神人以笔授之,已而奂生,其父以为文明之象,因名之曰奂。金末举进士不中,乃作万言策,指陈时病,皆人所不敢言者,未及上而归,教授乡里。 岁癸已,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奂将行,言于楚材曰:“仆不敏误蒙不次之用以书生而理财赋已非所长又况河南兵荒之后遗民无几烹鲜之喻正在今日急而扰之糜烂必矣。愿假以岁月,使得抚摩疮痍,以为朝廷爱养基本万一之助。”楚材甚善。奂既至,招致一时名士与之议,政事约束一以简易为事。按行境内,亲问盐务月课几何、难易若何。有以增额言者,奂责之曰:“剥下欺上,汝欲我为之那?”即减元额四之一,公私便之。不逾月,政成,时论翁然,以为前此漕司未之有也。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世祖释召奂参议京兆宣抚司事,累上书,得请而归。疾笃,处置后事如平时,引筋大笑而卒,年七十。赐谧文宪。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奂不治生产,家无十金之业,而喜周人之急,虽力不赡,犹勉强为之。人有片善,则委曲称奖,唯恐其名不闻;或小过失,必尽言劝止,不计其怨怒也。所著有《还山集》六十卷、《天兴近鉴》三卷、《正统书》六十卷,行于世。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他的母亲曾经梦见东南方的阳光照在自己的身上,旁边一位神人将笔交给自己,不久杨奂就出生了,他的父亲认为这是文德辉耀的象征,因此给他取名为奂。金朝末年杨奂考进士落榜,于是作万言策,指摘当时的弊政,都是人们所不敢说的,没有等到策书奏上就返回家乡,在乡里教授学生。 癸已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发的礼节对待他杨奂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冠氏,因此得以相聚读书东平严实听到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考试各道进士。杨奥就试于东平,两道者试者中诗赋、策论第一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康访使。杨奂即将就任,对那律楚材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误蒙破格任用,以一介书生来管理财赋,已不是我所擅长,更何况河南经过战乱灾荒之后,百姓所剩无几,老子所谓治理大国应像烹调小鱼那样小心谨慎的比喻,正合于今日,如果着急而频加扰动,一定会糜烂。希望你给我一段时间,使得我能够安抚平息战争的创伤,作为为朝廷爱护恩养百姓的一点帮助” 耶律楚材非常赞许他。杨奂已经到任,招来当时的名士与他们商议,政事法令一概用简略便易处理。巡视河南辖境以内,亲自询问盐务每月赋税多少、难易情况。有人以增加盐税进言,杨奂责备他说:“盘剥百姓欺瞒朝廷,你想要我这样做吗?”于是他减去原税额的四分之一,官府百姓两相便利不过一个月,政事已经整顿完毕,当时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以往的赋税所长官从未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翻译解析

文言文基础知识之文言翻译解析 导读:1.三标准——信、达、雅 “信”,真实,不歪曲,不遗漏;“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2.五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

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请看2003年高考语文试卷16题,翻译划线句子。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①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②…… 首先“审”。分析①句的语境,太宗将杀“受馈绢一匹”的官僚时,裴矩当廷提出自己的看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也接受了裴矩的观点,教育“百僚”时讲了一段话,由此推断,“廷”、“面”是名词做状语,“遂”是竟然,“折”是反驳。分析②句,“恶”与“乐”是反义,“忠”与“佞”是反义,再结合全段可翻译。[] 4.十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如:①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好”原指女子的貌美,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质。(词义扩大)

文言文阅读——翻译

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语文组安彦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强化文言翻译知识的记忆,使学生能够科学思维,规范翻译,切实提高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翻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教师现场指导、分析、点评,再进行强化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做到对文言翻译的知识心中有数,对翻译不惧怕,能把知道的词句译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强化文言翻译知识记忆与方法运用,训练翻译思维,规范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能力。教学措施: 知识回顾、实践运用、指导点评、强化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那些因文言翻译错误而闹出的笑话。 请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让你忍俊不禁的答案: 1.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 2.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 解析:其实,第一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是词类活用,可理解为“用蹄子踢”,“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应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蹄子去踢老虎”。第二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代词,应该翻译成“你”,整句的意思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这是我的过错。” 以上的翻译出现了什么问题?大家还记得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什么吗? 二、知识回顾:(此部分让学生自己回顾,详细内容参见第一轮总复习P123-124)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3.“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古文字转换器 古文翻译_文字转换器

古文字在线转换器网址 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袖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灭篆体而形式稍有小异的“正体字”,一直流行于两汉、三国间,而且几乎独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 近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出土了东晋谢鲲的墓志,还能见到用的仍是这样的字体。 这种字体应当说都是隶、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也有未变。 用笔有圆有带长方的,那种字当时又称之为何名?这种“半篆半隶”的字形从秦昭襄王时代开始一直到西汉初(秦云梦简到汉马王堆帛书,还有笔法变化一方面的区别,例如∶生(篆)、上(变笔法未变结构),虽有些变化,在当时——在字体初变时一般人肯定还不太严格的,那种“蝙蝠式”的字形,决非单论结构,其他相似的情况也很不少,可以类推,可是到汉初,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虑的几小段。 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也同样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作为学术上篆、隶的不同定名的分野,自然是很值得重视的。

不过我现在还有两个问题想要问,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 我估计区别问题,是否有些矛盾了呢?事实上结构之变,光讲象形不象形,定然不够全面、之(笔法结构全变),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但并不太大,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仅仅是破坏象形而已。 二,今天看到的从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和湖南长沙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简帛书中发现其中字的结构有变篆体。 ”(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吴先生经过仔细排比研究,得出那样的科学论据来,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不待列举),因为其形式自秦到汉,肯定那种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蜀鄙之僧】世上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努力去做则困难的事会变容易,不努力去做则容易的事也会变难。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您凭着什么去?” 可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有惭愧的脸色。从四川到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无法到达然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 【齐桓公好服紫】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在那时,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所以紫色的衣料昂贵的厉害,但全国的百姓却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您自己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晋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那人说:"是."就在这一天,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过了很多天,国境之内也没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扶苏自杀】于是他们就一同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又伪造了一份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说:“我巡视天下,祈祷祭祀各地名山的神灵以求长寿。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带领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已经十几年了,不能向前进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立下半点功劳,反而多次上书直言诽谤我的所做所为,因不能解职回京当太子,日夜怨恨不满。扶苏做为人子而不孝顺,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错误,也应知道他的谋划。做为人臣而不尽忠,一同赐命自杀,把军队交给副将王离。”用皇帝的玉玺把诏书封好,让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使者到达之后,打开诏书,扶苏就哭泣起来,进入内室想自杀。蒙恬阻止扶苏说:“皇上在外,没有立下太子,派我带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疆,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只有一个使者来,您就立刻自杀,怎能知道其中没有虚假呢?希望您再请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后再死也不晚。”使者连连催促。扶苏为人仁爱,对蒙恬说:“父亲命儿子死去,还要请示什么!”立刻自杀而死。蒙恬不肯自杀,使者立刻把他交付法吏,关押在阳周。 【妄心】在市场上有一个特别贫穷的人,吃过早饭不知道晚饭还有没有。有一天偶然拣到了一个鸡蛋,特别高兴得去告诉他的妻子说:“我们有家当了!”妻子问他在哪里,这人拿着鸡蛋给妻子看,说:“这就是,只是需要十年之后,我们就完备家当了。”然后与妻子计划说:“我拿着这个鸡蛋,去管邻居借一只鸡,抚养它。等到这鸡长大了,我们取一只母鸡。拿回来生

文言文翻译

《王徽之看竹不问主人》 【原文】王子猷①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埽施设②,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 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③,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④。便令左右闭门,不听⑤出。王更以此 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注释】①王子猷:即王徽之。②施设:准备饮食。③犹冀还当通:还希望王献之能打个招呼。④大不堪:实在不能忍受。⑤听:听任。 【译文】王子猷有一次到外地去,经过吴中,知道一个士大夫家有个很好的竹园。竹园主人已经知道王子猷会去,就洒扫、设宴一番,在正厅里坐着等他。王子猷却坐着轿子径直来到竹林里,讽诵长啸了很久,主人已经感到失望,还希望他会派人来通报一下,可是他竟然径直出门去了。主人实在忍受不了,就叫手下的人去关上大门,不让他出去。王子猷因此更加赏识主人,这才留步坐下,尽情欢乐了一番才走。 【评析】竹林的主人本是对王徽之有赞赏欢迎之意,所以打扫门庭,准备好酒食,坐在大厅等候。谁想到王徽之却 并不曾理会主人的一片好意,自己看完竹林就准备走,这让等候已久的主人终于按捺不住那股怨气了。于是便强行 把王徽之留下了,而王徽之却为此而更加赏识主人,认为他们这样才是“豁达”的表现。 《史记·列传·滑稽列传》 [原文]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1)。出邑门(2),道飞其鹄,徒揭空笼(3),造诈成辞(4),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5),去我飞亡(6)。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7)。鹄,毛物(8),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9)。欲赴佗国奔亡(10),痛吾两主使不通(11)。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12)。”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13)!”厚赐之,财倍鹄在也。[注释](1)鹄:黄鹄,珍禽之一。(2)邑门:都门。(3)徒揭空笼:只举着空的鸟笼。徒,只。(4) 造诈成辞:编造一套欺骗的话头。(5)饮(yìn,印)之:给它喝水。(6)去:离开。亡:逃失。(7) 议:议论、讥笑。(8)毛物:生羽毛的东西。(9)信:诚实。(10)佗:通“他”。(11)此句是 说:痛心齐、楚两国大王之间的使节由此断绝。(12)受罪:领受罪罚。(13)信士:讲究忠信的人。 [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去楚国进献黄鹄。出了都城门,中途那只黄鹄飞走了,他只好托着空笼子,编 造了一篇假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竭,放出让它喝水, 不料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黄鹄 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来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了大王。想要逃奔到别的 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楚王说:“很 好,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进献黄鹄多一倍。 《柳秀才》 [原文]明季①,蝗生青兖②间,渐集③于沂。沂令忧之。退卧署幕④,梦一秀才来谒⑤,峨冠绿衣,状貌修⑥伟。 自言御蝗有策。询之,答云:“明日西南道上有妇跨硕腹牝⑦驴子,蝗神也。哀之,可免。”令异之,治具⑧出邑南。伺良久⑨,果有妇高髻褐帔⑩,独控{11}老苍卫{12},缓蹇{13}北度。即爇{14}香,捧卮酒,迎拜道左{15}, 捉驴不令去。妇问:“大夫将何为?”令便哀求:“区区小治{16},幸{17}悯脱蝗口。”妇曰:“可恨柳秀才饶舌{18},泄我密机!当即以其身受,不损禾稼可耳。”乃尽三卮,瞥不复见。后蝗来,飞蔽天日,竟不落禾田,尽集 杨柳{19},过处柳叶都尽。方悟秀才柳神也。或云:“是宰官{20}忧民所感。”诚然哉! 【注释】①季:一个朝代的末了。②青兖(yǎn):青州和兖州,都在今山东省。③集:落。后“尽集杨柳”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20200522181250)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书遂大进(2)平生于书 (3)文征明临写《千字文》(4)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秦青弗止(2)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 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 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1)啖粥而读:(2)辄以水沃面:(3)食不给:(4)乃至被谗受贬: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 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清史稿·李世熊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少负奇才,植大节,更危险,无所惧。于书无所不窥,然独好韩非、屈原、韩愈之书。年十六,补弟子员,旋中天启①元年副榜。兴化司李佘昌得其文,争元□主司,弗得,袖其卷去,日:“须后作元也。”典闽试者,争欲物色之为重。 甲申②后,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不见客。征书累下,固谢却之。凡守、令、监司、镇将至其门者,罕能一识面。闽中拥唐王监国③,用大学士黄道周荐,征拜翰林博士,辞不赴。尝上书道周,感愤时事。及道周殉节,上《褒恤孤忠疏》,时恤问其孤嫠。 顺治初,师入闽,帅遣某生移书,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祸不测,”世熊复之日:“死生有命,岂遂悬于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诸葛瘁躬之日,仅少一年;文山尽节之辰,已多一岁。何能抑情违性,重取羞辱哉!”时蜚语腾沸,世熊矢死不为动,疑谤旋亦释。 世熊既口文章气节著一时,名大震。辛卯、壬辰间,建昌溃贼黄希孕剽掠过宁化,有卒摘其园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驻马园侧,视卒尽过口行。粤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园,贼魁刘大胜遣卒扑救之,曰:“奈何坏李公居?”当时虽匹夫匹妇,无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积垒块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写其牢骚不平之概。尝诣西江,交魏禧、魏礼、彭士望诸子,相与泛彭蠡,登庐山绝顶。耿精忠反,遣伪使敦聘,世熊严拒之。自春徂冬,坚卧不起,乃得免。世熊山居四十余年,乡人宗之,争趋决事。有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年八十五,卒于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遗子女,抚育装遣之。馈遗其亲戚终身。又独建祖祠,修祖墓,编述九世以来宗谱。凡祭祀,必亲必谨。父墨量遇则减餐绝宴元旦展先人遗像则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盖其孝友出于天性耳。 (《清史稿·李世熊传》,有删节) ①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②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年号。此年发生了李自成、张献忠等甲申之变与清兵入关事变。 ③1646年,明皇族后裔唐王朱聿键在建宁(今福建建瓯)称监国。二十天后,朱聿键在福州称帝。 【参考译文】 李世熊,字元仲,宁化人。从小就有特别的才华,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经历过危险,但没有害怕的时候。在读书方面没有不贯通研究的,然而特别喜好韩非、屈原、韩愈的文章。十六岁的时候,补弟子员,不久就中了天启元年的副榜,兴化司李佘昌获得了他的文章,在主考面前替他争第一,没有办成,带走他的文章时说:“待以后再做第一名吧!”连在闽主持典试的官员,也争相以得到他的文章为重。 甲申后,自号寒支道人,归隐不见外客。征召他为官的书信连续不断,他坚决辞谢推却。

文言文翻译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周昌是沛县人,等到汉高祖在沛县起兵的时候,就追随沛公。跟从沛公入关,推翻强秦的统治。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命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前203),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周昌经常跟随汉王,并且多次击败项羽军。因此,在高祖六年(前201)时,周昌和萧何、曹参一起受封,周昌被封为汾阴侯。 周昌为人坚忍刚强,敢于直言不讳,自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是非常敬畏的。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祖休息时进宫奏事,高祖正和戚姬拥抱,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高祖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挺直脖子、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高祖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最敬畏周昌。等到高祖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而周昌在朝廷中和皇帝极力争辩,高祖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是在非常气愤的时候,(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期……期……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陛下您虽然想废掉太子,但是我期……期……坚决不能接受您的诏令。”高祖听罢,很高兴地笑了。事过之后,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上述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若不是你据理力争的话,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此后,戚姬的儿子如意立为赵王,年纪十岁,高祖担心如果自己死后,赵王会被人杀掉。高祖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满朝文武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问道:“皇帝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二人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对。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道:“对,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满朝群臣谁能担此重任呢?”赵尧道:“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强耿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人人对他都一直敬畏,因此,只有他才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于是高祖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您,你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辅佐赵王,您去担任他的相国。”周昌哭着回答:“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我扔给了诸侯王呢?”高祖说:“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去您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真是迫不得已,您就为我勉强去吧!”于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调任赵国相国。 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相国周昌让赵王推说身体不好,不能前往。使者往返去了三次,周昌都一直坚持不送赵王进京。于是吕后很是忧虑,就派使者召周昌进京。周昌进京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地骂他:“难道你还不知道我非常恨姓戚的小贱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周昌被召进京城之后,吕后派使者召赵王,不久,赵王果然来到了京城。他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迫喝毒药死去了。周昌因此也就称病引退,不再上朝拜见太后。三年之后,他也去世了。 范仲淹传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日:“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判国子监,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日:“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他日,论建都之事,仲淹日:“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帝问夷简,夷简日:“此仲淹迂阔之论也。”仲淹乃为四论以献,大抵讥切时政。且日:“汉成帝信张禹,不疑舅家,故有新莽之祸。臣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夷简怒诉日:“仲淹离间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党也。”仲淹对益切,由是罢知饶州。殿中侍御史韩渎希宰相旨,请书仲淹朋党,揭乏朝堂。于是秘书丞余靖上言日:“仲淹以一言忤宰相,遽加贬窜,况前所言者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乎?陛下既优容之矣,臣请追改前命。”明年,夷简亦罢,自是朋党之论兴矣。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日:“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政,天子率百官祝贺。仲淹极力劝谏这件事,并且说:“在家侍奉母亲,自有家人的礼节,只是与百官同在朝廷,面向南朝拜太后,不能作为后世的砖则。并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没有得到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 (范仲淹)被授予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的职务,被召回京,城主管固而监,调任吏部外郎、代理开封知府。当时吕夷简执政,提拔使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范仲淹呈上《百官图》指着它的次序说:像这样是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不按顺序(升迁),像这样是公正,像这样是偏私,何况提拔或降格任用大臣。凡是越级的,不应该全部把这些事交给宰相。“吕夷简不高兴。后来,讨论建都的事情,范仲淹说:“洛阳险要坚固,而汴梁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太平时期适合在汴京,如果有战事一定要在洛阳。应当逐渐扩大物资储备,修缮宫室。“皇帝问吕夷简,吕夷简说:“这是范仲淹不切实情的看法。“范仲淹于是写四篇论呈献(给皇上),大抵谴责当时的政务。并且说:“汉成帝相信张禹,不怀疑舅家,所以有王莽的祸害。我恐怕今天也有张禹,损坏陛下的家法。”吕夷简愤怒地驳斥道:“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他推荐任用的官员,都是朋党(排斥异己的政治集团)。”仲淹奏对更加急切,因此免职任饶州知府。殿中侍御史韩渎迎合宰相的旨意,请求写下范仲淹的朋党,把他们的名字在朝堂上揭露。在这种情况下,秘书丞余靖进献意见说:“范仲淹因为一句话触犯宰相,立刻加以贬谪、放逐,何况之前所议论的不是在陛下母子夫妇之间的事吗?陛下已经宽容他了我请求改变先前的命令。”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免宰相,从此关于朋党的议论流行开来。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