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简答题

2011年江西省中小学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简答题

1.简述课程的概念与课程类型
2.简述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3.简述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4.简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5.简述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6.简述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7.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
8.简述课程组织的要素与原则
9.简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10.简述课程实施研究的取向与特点
11.简述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
12.简述我国课程管理模式的变化
13.简述课程改革的背景
14.简述教师角色的变革
15.简述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
1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7.简述备课的三项工作和三个计划
18.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9.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20.简述教学原则的含义以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21.简述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22.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2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6.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27.简述教学评价的类型
28.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29.简述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常见的教学模式
30.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31.简述班主任工作任务具体内容
32.简述班主任的角色多样性
33.简述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3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35.简述班主任的教育幸福来源
36.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37.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39.简述班级危机管理的阶段
40.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4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42.简述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及特点
43.简述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遵循的原则

简答题
1.简述课程的概念与课程类型
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指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还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当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
课程类型指的是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1.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
2.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
3.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
4.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表现形式划分)
2.简述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1. 社会需求
2. 学科知识水平
3.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 课程理论
3.简述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

养目标的影响。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有:
1. 学习者的需要
2.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3. 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4.简述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与评价建议。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目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以下三种观点:
1. 课程内容即教材
2. 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 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5.简述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1. 直线式与螺旋式
2.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3.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6.简述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类型有:
1. 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
2. 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划分)
3. 显性和隐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划分)
4. 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划分)
5. 可预设和不可预设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划分)
7.简述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
1. 课程目标
2. 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 社会发展
4. 科学文化知识
8.简述课程组织的要素与原则
课程组织的要素主要包括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课程组织的原则
1. 连续性
2. 顺序性
3. 整合性
9.简述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目标评价模式的步骤:
1. 建立课程计划的目的和目标
2. 按照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界说每一个目标
3. 确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指行为的情境
4. 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
5. 设计获取学生行为记录的方式和使用的计分单位
6. 收集反映学生行为变化的有关信息
7. 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作比较
10.简述课程实施研究的取向与特点
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

不能变的,课程实施过程显得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计划是可以变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况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显得灵活、多样、能充分运用自身的权力创造性地实施课程。
创生取向认为,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持这种取向的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能根据实际的教育情况,引导学生创造出新的课程。
11.简述课程评价的CIPP模式
CIPP评价模式认为,教育活动中所需的评价应该是广义的,不限于确定目标是否达成,评价应该有助于方案的管理与改进。评价的最大的目的在于为学校行政人员、校方领导以及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信息,以便在必要时对方案加以修正。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1. 背景评价
2. 输入评价
3. 过程评价
4. 成果评价
12.简述我国课程管理模式的变化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 国家层面的课程管理。国家主要对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进行统一规划、调控,而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一些具体的课程决策权力
2. 地方层面的课程管理。地方层面的课程管理主要是省级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的开发、编制与实施的管理。
3. 学校层面的课程管理。学校层面是三级课程管理中的最低层面,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最终在学校中通过师生的参与、实践才能实现。
13.简述课程改革的背景
1. 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国际背景。
(1)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
(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3)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的、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
(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
14.简述教师角色的变革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

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教学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5.简述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6.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2. 上课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简述备课的三项工作和三个计划
三项工作
1. 备教材
2. 备学生
3. 备教法
三个计划
1. 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
2. 单元(课题)教学计划
3. 课时计划(教案)
18.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1. 目的明确
2. 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
3. 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启善导
4. 语言艺术
5. 教学进程组织严密、节奏紧凑
6. 板书规范
7. 态度从容自如
19.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原则不同于教学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教学过程中固有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学原则不同,它是由人们制定的,是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与反映。
20.简述教学原则的含义以及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4. 巩固性原则
5. 量力性原则
6.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因材施教原则
21.简述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主要有:
1.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
2. 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3.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
4. 注重学生的心理及其学习动机的激发
5. 注重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网络资源平台的运用
6. 继承和借鉴国内外的教学实践经验
22.简述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授法又被称为讲演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各种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讲解、讲读、讲述、讲演、讲评五种方式。
2.

谈话法。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3. 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它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
4.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展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5. 参观法。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或经验的方法。
6.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或设备,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
7. 练习法。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践活动法。
8. 实习法。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9.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探讨,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10. 发现法。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并总结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所提出来的,包括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发现学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
2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 教学任务
2. 教学内容
3. 学生年龄特征
24.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规律指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的联系。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教学规律中高层次、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规律。
2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心理准备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效果
26.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意义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

最终达到目标。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诊断功能
2. 反馈调节功能
3. 区分和鉴别功能
4. 激励功能
5. 导向功能
27.简述教学评价的类型
1. 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2. 按照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
4. 根据评价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28.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功能,就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原则
3. 主体性原则
4. 一致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5. 定期性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6.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29.简述教学模式的内涵以及常见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常见的教学模式:
1. 范例教学模式。范例教学四阶段: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相互关系的阶段;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
2.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4.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5.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30.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课外活动和课余活动等全面负责,把班级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
31.简述班主任工作任务具体内容
1. 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
2.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人格教育、情绪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个性教育
3. 学习指导包括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生活指导包括人际交往指导、个人生活指导、人生安全教育和闲暇生活指导
5. 人生规划包

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拟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实践人生规划
32.简述班主任的角色多样性
1.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2.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
3.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
4. 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5.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33.简述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当某种身份具有几种互相矛盾的角色期待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的原因有:
1. 不同的人对班主任的期望不同,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2. 他人对班主任的期望和班主任的自我期望之间的冲突,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3. 班主任的受制约性与自主性之间的对立,导致班主任的角色冲突
班主任面对角色冲突,首先要掌握角色分寸,把握班主任的工作边界。第二要注意角色转换,提高角色转换能力。
3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与要求
1. 高尚的思想品德
2. 坚定的教育信念
3. 对孩子炽热的爱心
4. 较强的组织能力
5. 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精神
6. 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7. 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35.简述班主任的教育幸福来源
1. 源于对生命独特性的尊重
2. 源于对生命互动性的关怀
3. 源于人的生命意义的实现
36.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 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3. 有一定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37.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8.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9.简述班级危机管理的阶段
1. 危机预设
2. 危机防范
3. 危机确认
4. 危机控制
5. 危机善后
40.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 学生主体原则
2. 因材施教原则
3. 集体教育原则
4. 民主公正原则
5. 严慈相济原则
6. 以身作则原则
41.简述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 说理教育法
2. 激励法
3. 榜样示范法
4. 角色模拟法
5. 暗示法
6. 契约法
7. 惩戒法
42.简述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及特点
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内涵:班主任工作艺术是班主任教育思想、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风格和教育机智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与体现。其主要特点有
1. 个人表现的独特性
2. 表达的情感性
3. 运用的创造性
43.简述班级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遵循的原则
1. 生命性原则
2. 个性化原则
3. 开放性原则
4. 生成性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