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理名词大集合

地理名词大集合

地理名词大集合
地理名词大集合

1、湖泊:hupō (Lake),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按成因

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湖泊称呼不一,多用方言称谓。中国习惯用的陂、泽、池、海、泡、荡、淀、泊、错和诺尔(淖尔)等都是湖泊之别称。

外流区域的湖泊都与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进也能排出,含盐分少,称为淡水湖,也称排水湖。中国著名的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

内流区域的湖泊大多为内流河的归宿,湖水只能流进,不能流出,又因蒸发旺盛,盐分较多形成咸水湖,也称非排水湖,如中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较高的纳木错湖等。

中国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迹湖(如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海迹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蚀湖(如云贵高原区石灰岩溶蚀所形成的湖泊)、冰蚀湖(如青藏高原区的一些湖泊)、构造湖(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镜泊湖)等。

2、尺度效应:随着空间尺度的改变空间数据经过聚合或分组后对分析结

果产生影响的过程。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数量地理学(二级学科);由于尺度不同研究对象特征所产生的相应变化。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景观生态学(二级学科)

3、定义1:暴露于空气中而又不受太阳直接照射的湿球温度表上所读取的数值。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

湿球温度,也称热力学湿球温度。湿球温度是标定空气相对湿度的一种手段。

4、TSP,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同类的其它简称常见的有 TSP、PM10、PM2.5等。它们都是指粉尘微粒。总悬浮颗粒物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物质,如:风扬起的灰尘、燃烧和工业烟尘。二次颗粒物是通过某些大气化学过程所产生的微粒,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5、混合层(mixing layer )定义:气象要素(特别是位温)随高度分布趋于均匀的大气边界层。

6、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之比。也可表示为湿空气中水蒸气分压力与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之比。

7、风向玫瑰图是在极坐标图上绘出一地在一年中各种风向出现的频

率。因图形与玫瑰花朵相似,故名。“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圆,圆上引出16条放射线,它们代表16个不同的方向,每条直线的长度与这个方向的风的频度成正比。静风的频度放在中间。有些风向玫瑰图上还指示出了各风向的风速范围。

8、大气稳定度等级空中某大气团由于与周围空气存在密度、温度和

流速等的强度差而产生的浮力使其产生加速度而上升或下降的程度。中国现有法规中推荐的修订帕斯奎尔分类法(简记P·S),分为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六级.它们分别表示为A,B,C,D,E,F.确定等级时首先计算出太阳高度角按表B1查出太阳辐射等级数,再由太阳辐射等级数与地面风速按表B2查找稳定等级。

9、云量观测包括总云量、低云量总云量是指观测时天空被所有的云遮蔽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族的云所遮蔽的成数,均记整数。估计云量的地点应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部分天空为障碍物(如山、房屋等)所遮蔽时,云量应从未被遮蔽的天空中估计;如果一部分天空为降水所遮蔽,这部分天空应为被产生降水的云所遮蔽。

10、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 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大气圈以地球的水陆表面为其下界,称为大气层的下垫面。它包括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等,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大气的影响

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气温是气候最主要的要素,故这也是下垫面对大气的影响主要方面。对于低层大气而言,由于几乎不能吸收太阳辐射,

而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成为它的主要直接热源。此外,下垫面还以潜热输送、湍流输送等方式影响大气热量。

二是对大气水分的影响,大气中的水气也是来自下垫面。

在相同气象条件下不同下垫面表面温度有很大差异,下垫面的绿化能够有效改善了局部微气候;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对于下垫面表面温度来说起主导作用。

影响气候

下垫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陆差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因热力性质不同,陆地比海洋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要大2)海陆位置不同的地区水热状况存在差异

2、洋流的影响:暖流对大气底部有加热作用,形成降水;寒流有冷却作用,降水偏少,但易形成雾

3、地形的影响:海拔高的地区比海拔低的地区温度低;坡向对降水也有很大影响。

11、水文年指与水文情况相适应的一种专用年度。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1)选择供给河流水源自然转变的时候,即从专靠地下水源转变到地面水源增多的时候;

(2)根据与地面水文气象相适应的时候,即选择降水量极少,地表径流接近停止的时候。因此,每一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是不同的,但为便于整编计算起见,实际划分时仍以某一月的第一日作为年度开始日期。

水文年:按总体蓄量变化最小的原则所选的连续十二个月,据此,跨年度的水量可减至最低限度。

12、自毒作用:某些植物可以通过地上部分淋溶,根系分泌物和植株残茬等途径来释放一些物质对同茬或下茬同种或同科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自毒作用(Autotoxicity)。

自毒作用是一种发生在种内的生长抑制作用,连作条件下土壤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植物残体与病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植物有致毒作用,并连同植物根系分泌的自毒物质一起影响植株代谢,最后导致自毒作用的发生。

常见自毒现象:茄科、葫芦科、豆科、菊科、石刁柏和桃等作物是最容易发生连作障碍的作物,究其原因即于自毒作用有关,目前已从根系分泌物中分离出许多自毒物质,其中大多为酚酸类化合物。这些物质通过影响细胞膜透性、酶活性、离子吸收和光合作用等各种途径来影响植物生长,

同时,根系分泌物的组成成分及数量于土壤状况很有关系,营养不均衡对连作障碍有其直接作用的方面,亦可能胁迫改变了根系分泌物种类和数量,从而间接地影响植物生长。

13、星下点在遥感中星下点指的是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的投影点(或卫星和地心连线与地面的交点),用地理经、纬度表示。当卫星在星下点进行摄像时,影像的几何畸变最小。

14、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有关规定及现行有关国标中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民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以上定义中要注意:

1、卫生防护距离是针对无组织排放的;

2、其距离是从排放有害气体的生产单元算起,不是从厂界算起。

在环评过程中,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染纠纷,减少影响范围。

级差是指你计算出来的防护距离,如果是46米,那100米以内的级差为50,最终的防护距离就应定为50米。100~1000m以内级差为100,就是说如果计算出来的是240,则确定的防护距离为300米。

级差可以理解为卫生防护距离的取整方法,根据计算值取整,为

50,100,200,300,400,500,……900,1000,1200,1400……根据

GB/T13201-9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的方法计算。这个教材上有:

例如:1、根据GB/T 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时,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或等于1000m时,级差为100m;超过1000m 以上时,级差为200m 因此,所有可能的卫生防护距离就是: 0,50,100,200,300,4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 如果计算出来的卫生防护距离在两个级差之间,取大值。如果有两种污染物,单独计算并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相同,则提一级。否则,取距离大的作为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

2、计算题:

(1)计算的HCL和HF的卫生防护距离为10m和80m,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为多少?

答:计算为10m,对应的防护距离为50m;计算为80m,对应的防护距离为100m; 50m与100m不在同一级,则不用提级,防护距离仍为100m。

(2)计算的HCL和HF的卫生防护距离为1180m和1960m,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为多少?

答:计算为1180,对应的防护距离为1200m;计算为1960m,对应的防护距离为2000m。

两个不在同一级,也不用提级,防护距离取距离大者,为2000m。

(3)计算的HCL和HF的卫生防护距离为80m和90m,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为多少?答:对应的级别分别都是100m和100m,两个级别相同,结果提高一级为200m。

15、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

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斑块是有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底)在性质上或外观上不同的空间实体。斑块还可指在较大的单一群落中散在分布的其他的小群落,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景观尺度上的斑块通常为某一生态系统。

16、倒虹吸当渠道与道路或河沟高程接近,处于平面交叉时,需要修一建

筑物,使水从路面或河沟下穿过,此建筑物通常叫做倒虹吸。倒虹吸主要有竖井式。这种形式施工简便而且便于清除泥沙。倒虹吸有箱形和圆形两种。物理上水往高处走的现象是一种水利工程的技巧,倒虹吸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工程中。

17、垭口按《辞海》解释,垭是高大山脊的鞍状坳口,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从四川盆地的成都到青藏高原一路走去,大大小小的垭口不下数千个,不少垭口自古以来便是民族往来物质交换的必经之路。更多的垭口则是西南季风向亚洲东部耕云播雨的最好通道,它们还不少动物东去西往和南移北进的通途,动物们的迁徒游走又为不少植物的异地繁衍提供了运输工具。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因山地阻隔而安静寂静,每个垭口都是一个门坎,这道门既意味着交流。不甘沉寂的生命每每迈过门坎,经历一次重生。垭口是高原上常见的一个词,常为高山大岭的交通孔道。垭口在地理意义上指的是山脊上呈马鞍状的明显下凹处。当地人不是为了登山而登山,他们只是要翻过垭口,

用最短和最省力的路途进山和出山,垭口的风会特别大。

18、厄尔尼诺(西班牙语:El Nino),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圣婴”,因为这种气候现象通常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发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语是“男孩”之意,El是定冠词。这现象往往持续好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影响范围极广。厄尔尼诺相反的自然现象称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厄尔尼诺形成的前兆包括: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19、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在"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将要重点进行开

发建设的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四大工程,被称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其中除南水北调工程外,其他三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

20、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

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数年至数万年以上)。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

21、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

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

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

22、土壤潜育化是指土壤长期滞水,严重缺氧,产生较多还原物质,

使高价铁、锰化合物转化为低价状态,使土壤变成蓝灰色或青灰色的现象。广泛分布于江、湖、平原,如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太湖流域、洪泽湖地区,以及江南丘陵区的山间构造盆地,以及古海湾地区。潜育化土壤较非潜育化土壤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土壤的生物活动较弱,有机物矿化作用受抑制。易导致稻田僵苗不发,迟熟低产。

23、灰色系统理论1982年,中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创立的灰色系统理

论,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用“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相应地,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24、分形理论1967年他在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英

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著名论文。海岸线作为曲线,其特征是极不规则、极不光滑的,呈现极其蜿蜒复杂的变化。我们不能从形状和结构上区分这部分海岸与那部分海岸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种几乎同样程度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说明海岸线在形貌上是自相似的,也就是局部形态和整体态的相似。在没有建筑物或其他东西作为参照物时,在空中拍摄的1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与放大了的10公里长海岸线的两张照片,看上去会十分相似。事实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连绵的山川、飘浮的云朵、岩石的断裂口、布朗粒子运动的轨迹、树冠、花菜、大脑皮层……曼德布罗特把这些部分与整体以某种方式相似的形体称为分形(fractal)。

25、比例尺地形图可以分为大比例尺地形图、中比例尺地形图和小

比例尺地形图三类。

大比例尺地形图指1∶1万—1∶10万的地形图。它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其中以1∶1万和1∶5万地形图用途最广。1∶1万地形图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本用图。县、地级制定

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开发自然资源的和综合利用都可以从图上取得各种数据,并进行布局。1∶5万地形图用于铁路、公路的选线和重点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布局等;并在地质、水文、自然资源的普查和综合考察等业务中是必要的地理底图。

中比例尺地形图指1∶20万—1∶50万的地形图。在军事上可提供战区情况,在经济建设方面作为编制各种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的底图,并可作各经济部门进行经济总体规划用图。还是各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用图。

小比例尺地形图指1∶100万普通地图。它在质与量上都与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有了较大的区别。小比例尺地形图在军事上是编军区形势图和专门挂图的底图,在经济建设上是供研究国家基本自然条件、资源综合利用及改造开发的总体规划和编制全国性的各种专业地图的底图。

26、积温(accumulated temperature)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

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 表示。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 值)。其他积温: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表示严寒程度,用于分析越冬作物冻害。日平均土壤温度或泥温的累加称为地积温,用以研究作物苗期问题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称日积温,用以研究某些对白天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的热量条件。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10C积温分别是:1600,3400、4500、8000。

27、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

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因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4.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5.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6.传染扩散(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8.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10.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与地理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直链型关系。 11.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 12.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类型: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究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13.和谐文化生态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14.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通常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 一是人地关系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传统。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以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传统。 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各种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间组合、人文事象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名词。洪堡、李特尔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6、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年。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和竺可桢,他们于1909年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创办了最早的地理杂志--地学杂志。 7、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8、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景观、文化整合。 9、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10、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11、功能文化区:指在非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12、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13、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5、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环境条件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16、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17、文化景观: 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 18、环境感知:指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受其环境及文化的影响,而在人们头脑中必然形成的一种印象。 19汤因比“挑战与迎应战”原则:挑战与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2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 21、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2、布莱克的人口增长“五阶段”模式的内容: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阶段。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扩张至最快后减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 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 (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 ?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 ?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 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 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4)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5)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5.简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近代人文地理学: 公元前500年左右,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 汉司马迁著《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卷, 汉班固著《汉书》中专辟《地理志》,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 (2)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引进和发展: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竺可桢等, 竺可桢等人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地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得到了发展, (3)文地理学的发展: .1949-1979年,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时期,

人文地理试题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人文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首创“地理学”(Geographe)这一名词的是希腊学者。 A、希罗多德 B、希波革拉第 C、柏拉图 D、埃拉托色尼 3.编著了我国第一批地理教科书。 A、竺可桢 B、胡焕庸 C、张相文 D、李旭旦 4.制度文化亦称为文化。 A、社会 B、政治 C、经济 D、法律 5.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 A、接触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6.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 A、自然因素 B、行为因素 C、气候因素 D、海拔因素 7.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的行为。 A、出生地 B、定居地 C、迁入地 D、迁出地 8.1934年,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理论。 A、寇尔 B、布莱克 C、兰迪 D、诺特斯坦 9.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内部不同属性之间的比例关系。 A、人地系统 B、生态系统 C、社会系统 D、人口系统 10.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人口压力说,二是说。 A、食物短缺 B、食物过剩 C、宴享 D、需求 11.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农业。 A、狩猎 B、采集 C、定居 D、迁移 12.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与生产能力过剩。 A、需求不旺 B、需求过旺 C、需求稳定 D、需求波动 13.种族是指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A、文化形态 B、社会形态 C、自然体质 D、心理素质 14.一般认为,是语言产生的唯一源泉。 A、思维 B、劳动 C、行为 D、心理 15.以下属于宗教传播方式之一的是。 A、交流和转教 B、经商与贸易 C、武力侵略 D、文化侵略 16.以下属于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的是。 1 / 5 A、资源价值 B、收入水平 C、距离远近 D、感知环境 17.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界限。 A、移动 B、通勤 C、地域 D、网络 18.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是。 A、区域 B、国家 C、地区 D、世界 1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提出了世界战略重点“陆缘”学说。 A、麦金德 B、马汉 C、柯恩 D、斯皮克曼 20.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系是。 D、印欧语系C、闪一含语系、科依桑语系A、汉一藏语系B得分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名词解释

1.大气圈:指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它是一种混合物,由干结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主要成分 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其组成和密度的优越性使它更适合生物包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水圈:地球上除了存在于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河 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主体是世界大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也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 3.生物圈:地球是上存在有生物并受其生命活动影响的区域,或生命存在的地表部分叫生物圈。包括大 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达20km。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 4.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 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 5.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 山岛和珊瑚岛。 1.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按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部分挥发物。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2.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过程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沉积岩主要类型有碎屑岩类,粘土岩类,生物化学岩类。3.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 称为变质作用,其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 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 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或: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5.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 段。沉积岩的成岩过程:原有沉积物不断被后续沉积物覆盖而与上层水体隔离,有机质在厌氧环境中分解产生各种还原性气体,碳酸基矿物溶解为重碳酸盐,某些金属元素的高价氧化物还原为低价硫化物,软泥中水的矿化度增加,介质由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沉积物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次生矿物,胶体脱水陈化为固体,碎屑物经压缩,胶结作用固结成为岩石。 6.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 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包括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和垂直运动(块体的升降运动)。 7.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形迹。 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扭应力三类,分别形成压性,张性,扭性构造。层状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后构造运动表现明显,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8.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9.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褶曲,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 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 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 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11、名词解释: 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 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8、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学 ?geography ?地理科学?Geographical science ?文化转向? culture turn?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文化?? cult ure ?文化区?culture area?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 ?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景观?Cultural la ndscape ?区域学派、?Area school ?景观学派、Landscape School ?生态学派、?Ecological school ?区位学派?Location school ?数量学派? Quantity schoo?环境学派?environmental school?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 terminism ?生态论?Ecological theorym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of ?文化史层? Layer of history?李旭旦?LiXuDan ?胡焕庸?HuHuanYong ?吴传钧?WuChuanJun ?A·洪堡?A · Humboldt?K·李特尔?k. LiTeEr ?拉采尔?pull in darfur ?人地关系论?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theory ?人地关系矛盾?contradiction of population and land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地理区位论?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区位?? location ?区域?area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

名词解释: 1.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 学科。 2.人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 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低于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3.人地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起源以来存在的客观关系。 4.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之间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狭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5.文化源:文化进步,文化地理环境质量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的地区。 6.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 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7.形式文化区: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 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8.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 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9.乡土文化区: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 识。 10.文化传播与扩散:指某种文化从一地区扩散到另一地区,从上一代传递到下 一代,包括扩散、交流、传承等意,是指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过程。 1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 大的过程。 12.接触扩散: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 扩散过程。 13.等级扩散: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 的扩散过程。 14.刺激扩散: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播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是指而摈弃了 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15.迁移扩散: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是指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流派 regional geography 区域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 文化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 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 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 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 计量-空间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很多 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 激进主义地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 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 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 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 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旧) 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新)

后现代地理学 post-modernism geography 代表人物:索哈(E. Soja) 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地理学 实证主义地理学 注意两点: 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 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结构主义地理学 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 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 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方法和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我向”思维, ?第二个特点是诉诸情感;——情感性和多样性 ?第三个特点是感悟性。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解释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意义 提倡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其最重要的社会目的是开启人性。 段义孚在《逃避主义》中说,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提供不寻常的、富有成效的认识自然和文化的视角;其二就是让读者对世界多一份希望。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教学文稿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 复习材料一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 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 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学geography地理科学Geographical science 文化转向cult ure turn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文化 culture 文化区culture area文化扩散cultural diffusion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 ology 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 区域学派、Area school景观学派、Landscape School 生态学派、Ecological school区位学派Location school 数量学派Quan tity schoo环境学派environmental school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 ism 生态论Ecological theorym 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of文化史层Layer of history李旭旦LiXuDan胡焕庸HuHuanYong 吴传钧WuChu anJun A·洪堡A · Humboldt K·李特尔k. LiTeEr拉采尔pull in darf ur 人地关系论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theory 人地关系矛盾contradiction of population and land 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地理区位论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区位 location 区域are a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期末复习大全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期末 复习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 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是相对于自然景 观而言的,是经过人类社会改变而获得显著新特征的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 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 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 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8、人种:即人类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 传特征的人群。 9、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缘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 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10、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化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聚集、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13、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14、城镇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 15、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16、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7: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18、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