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师范毕业踏上三尺讲台,当老师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也从当初边远山区的小学校教到了现代化的城区学校。每天和孩子们接触,每天做着最复杂的教育工作,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只是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认为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孩子的起跑线,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其实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二次大战时,一位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写给所有老师们一个请求,这其实也是所有家长们应该听到的话:“我是一个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事情,那毒气室是由学有专精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和大学生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疑教育是为了什么?就这些人都学了很多知识,很能干,但是杀人的时候居然这么狠,所以我们的教育失败在哪儿?这位校长说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你们的努力绝不能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是呀,对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来说,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我觉得在孩子成长中的人性教育,必须有父母全程的亲自陪伴,因为父母表现出来的善良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会给予孩子更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身边就碰到过一位父亲,他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十来年已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居然拍出十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十万元!笔者就想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缷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呢?

教育是有台阶的。所以家长们请记住: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应该作为现代家庭教育一条最重要的理念:即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师范毕业踏上三尺讲台,当老师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也从当初边远山区的小学校教到了现代化的城区学校。每天和孩子们接触,每天做着最复杂的教育工作,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确实是越来越重视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家长在浮躁与欲望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只是越来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发展,认为孩子的分数和所读的重点学校就决定孩子的起跑线,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其实是家庭教育认识中一种严重的偏差。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二次大战时,一位集中营幸存的中学校长写给所有老师们一个请求,这其实也是所有家长们应该听到的话:“我是一个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事情,那毒气室是由学有专精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和大学生枪杀并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疑教育是为了什么?就这些人都学了很多知识,很能干,但是杀人的时候居然这么狠,所以我们的教育失败在哪儿?这位校长说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因为你们的努力绝不能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读、写、算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具有重要性。 是呀,对一个没有人性的人来说,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我觉得在孩子成长中的人性教育,必须有父母全程的亲自陪伴,因为父母表现出来的善良以及对他人的帮助会给予孩子更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身边就碰到过一位父亲,他自己勤奋努力地挣下了万贯家财,却突然发现十来年已长大了的儿子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沉溺网络……,无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问题专家,居然拍出十万元说:你帮我教育好我的儿子,我就给你十万元!笔者就想告诉这位父亲:“你错了,教育孩子是你父亲不可推缷的责任,更何况对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又如何会被教化呢? 教育是有台阶的。所以家长们请记住: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这应该作为现代家庭教育一条最重要的理念:即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

以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为例谈人性化教育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讲述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个落魄但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在人生的低谷来到一所叫“池塘之底”的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而设置的寄宿学校任音乐 教师,并通过自己对学生真诚的关爱.用音乐打开了学生封闭的心灵。善良的马修用音乐触动学生的心灵。为他们此后的人生开启了一扇希望之门。 整个故事传达了温情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一群本性善良却非常调皮的学生,一位温和而爱护学生的教师,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框架。 在这个寄宿学校里,学生的调皮捣蛋让人感到恐怖,而所谓的“行动一反应”规则也让人寒心,如果有学生犯了错误,全校师生就立即集合,如果在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学生都要被关禁闭,而且取消所有的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高压管治和体罚禁闭使得学生加倍调皮和进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对教师和牧师进行人身伤害。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而且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师德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学业知识,即授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马修在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学校的学生后.他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学生的兴趣,教会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所面对的学生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也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地投入.并对学生充满关爱。 《放牛班的春天》用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电影探索严肃的教育问题.即人性化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青少年的心是脆弱而稚嫩的.如何精心呵护并培养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教育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总之,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在教育丁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感.是造就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的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自古以来.热爱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每一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本真地活着.无拘无束。但是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属性又往往逼迫人类在各种伦理道德规章制度的制约下。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的自由。当自由被剥夺时,成人一般表现为克制、忍耐和改变性的尝试,丽青少年则表现为叛逆、反抗和恶作剧。显然“池塘之底”的学生正处于后一种状态。事实证明.在这种状态下,对学牛管制得越严,学生的反抗就越激烈。校规校纪乃至体罚禁闭,都成为套在学生脖子上的难以忍受的精神枷锁.此时的教育只可能是无效的教育。 在故事开头.马修在得知学生乐格克设计伤害了马桑大叔后.他没有用所谓的“行动一反应”规则惩罚他,也没有关他禁闭,而是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让他通过照顾马桑大叔来弥补自己的过失。看到马桑大叔因为病情恶化而被送进医院后,乐格科内疚万分,不停询问马修马桑大叔会不会好起来。他的内心已经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比简单粗暴地责罚他更有效。这些学生都是可怜的,他们有的是孤儿。像佩皮诺。失去了父母,然而每周六都还在盼望着父母能来接他。他年纪小,孤苦无依,还要受像蒙丹那样的大孩子的欺负。还有的是单亲家庭。像莫杭治.单亲生活让他形成孤僻的性格。前一任学监说他是天使的面孔,魔鬼的心灵,警告马修要小心。他们都是些问题学生。而他们的这些问题却又都是社会或家庭造成的。他们被送到这样这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受到严格的管理和处罚。他们的不幸遭遇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他们受的不公平待遇导至他们设计伤害别人。而马修的出现则让他们的生活发现了改变。作为一个教师,马修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每一个学生.他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温暖学生孤寂的心灵。在学生编歌词取笑他时.马修没有惩罚学生.而是纠正学生的音准:在学生随意抛马修的皮包而被校长发现时.马修用善意的谎言让学生免受惩罚;当莫杭治在黑板上厕马修的肖像愚弄他时。马修没有用“行动一反应”原则惩罚他.而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 人性本质之一:人性本身固有的弱点就是贪图、恐惧、追求控制欲、追求完善、患得患失、目光短浅、怠懈、冲动、无节制等等弱点,交易者是个天生的失败者。 人性本质之二:人性的固有弱点,可以经过训练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弱化、隐藏这些弱点,让他们变得不严重,不至于影响交易,胜利的交易者都是训练有素、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人。 但他们依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人性的弱点。如果彻底克服了,他们就不是人了。 人性本质之三:一个坏习惯往往是一个惬心的习惯,自然就形成了;而一个好习惯往往是一个不太惬心的习惯,需要刻意的锻炼才能养成;好的东西简易被破坏,好的习惯随时间、背景、境遇的改变,也呈现出耗散结构;比如小学生做早操一板一眼,很认真,到了中学生,就开始有点变形、偷懒了,再到了大学生更是敷衍了事。 由于市场和人性的本质,推导出市场与交易员力量对比的悬殊性。 悬殊之一:市场的资本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资金及其无限,就好比和一个永远无法战胜的强大打架,退出的方式只有两种,放弃或者被消灭。交易者只能在局部、暂时、某个层面上能够取得一定的优势; 悬殊之二:市场的时间是无限的,而交易者的时间、精力和运气都是无限的,交易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有颠峰期,过了颠峰期,自然就走下坡路,无人例外。如果在过了颠峰之后,不限制交易头寸规模或者干脆功成身退,那么只有被市场消灭。 悬殊之三:交易者无法一次性胜利,但可以一次性失败。由于人性的贪图和盲目自我膨胀,当取得一次强大胜利之后,并不认为这是市场恩赐,而归结于自己的天才,于是无论赚了多少钱非但不会罢手,还是变本加厉。而一次满仓加上对市场偏见,就会带来灭顶之灾。赢无法快,输可以是瞬间。悬殊之

人性教育重在“泛”教而生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7629728.html, 人性教育重在“泛”教而生长 作者:赵禄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06期 摘要:人在一条路上走得太久,就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之所以在行走的道路上常常 感到举步维艰,甚至险象环生,就在于社会始终弥漫着对常识的无知和漠视之气,以及缺乏对常识应有的尊重和敬畏。教育亦如此。 关键词:教育;自信;教学;人性 初翻这本书,就被深深地吸引,言语之中透露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每个儿童的尊敬,对教师的引导。对于这本书,总体感觉是它的美不在语言,不在情感,而在于字里行间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传达出对人生的哲思、人性的理解,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可以说,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沉浸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体悟生命的过程。教育,就是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的勘探,作者李政涛教授的感悟具有代表性。总体而言,可以把作者有关人性教育部分分为四个部分。 一、差别教育 李政涛教授指出:人的独一无二,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者赖以自豪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够自信地宣告:我培养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我参与创造了他的独特。在史铁生《务虚笔记》中,他指出,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是来源于孩提时的一次“差别”体验。这种差别,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界定。事实上,教师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大多扮演着这种定义“差别”的角色。在史铁生的观念中,他更倾向于一种让人自卑的、绝望的差别。然而,在李教授的言辞之中,却流露着一种积极的、殷切的希望。他所希望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寻找自己人生意义的同时,为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路上给予一份差别自信。 曾经有一位校长对一个教师眼中的“不良少年”说道:“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这位不良少年从此按照州长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前进,终于在51岁成为纽约州的州长。这就是“差别自信”教育的典型。作为教师,我们总会在言辞中不经意地界定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是直接定性,比如,“看看你的同桌多优秀,你怎么就这样?”这样的批评,给予孩子的可能是一种扎根心底的自卑,倘若,换一种表达,“孩子,老师觉得你和你的同桌相比较,你一点也不差,是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够认真?”如此,学生会把现在的“不行”归结为自己可以改变的因素,即努力程度,而非个体智商。当然,为了建立“差别自信”,还可以这样说,“你的数学那么棒,那么老师相信你的语文也一定不会差,对吗?” 二、存在教育

人文性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论文

人文性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体现论文 “人”字的一撇一捺,寓示着人在生活中必须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把人际交往能力、人与人相处的能力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在我们的教育中是没有地位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如何与别人合作。我们的教育太缺少人文的东西。作为幼儿园,孩子在这里迈开第一步,如何让孩子一开始就接受具有人文性的教育更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并为之努力的。当前,人文性的教育大家口头上喊得比较热烈,但在具体的行动上真正能体现出的还很少。笔者认为,人文性教育应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切细微之处。 一、精心设计环境,处处现温馨 现在各幼儿园建设得十分漂亮,但在校园的小件设施的布置或环境的美化方面,许多都是按成人的视角来布置,能体现人文性的却不多。如在操场四周一般建有花坛,笔者有幸到一个幼儿园看到这样的布置:他们学校的花坛边不是像平常的用砖砌起,再用瓷砖装饰,而是用小木板做成了小板条凳,既起到了保护花木的作用,又便于幼儿操场活动时的中途休息,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再如在学校的走廊里,有的学校在墙壁上挂了一个个小书架,地上叠放着一块块小地毯,便于幼儿课间或午餐后休息时坐着翻看书,这样的布置既增添了校园的书香气息,更体现了对幼儿的人文关怀。可见,在校园的外观布置上,要处处以幼儿为主体,进行方便于幼儿的布置,营造出充满人文性的校园环境。 二、师生共写随笔,注重情感交流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幼儿,两者在活动中是互动的,活动中双方的感受、体验及时得到交流,才能有利于活动的完善,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写随笔,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得失,而教师在随笔中往往注重自己的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反思,很少注重幼儿的情感反馈,因此,师幼共写随笔不失为师幼交流的一个好方法。我们可以在一天的活动结束后,布置幼儿回家自己用画画的形式表示出自己一天中最有感触的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采用幼儿说家长写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体验表达出来,第二天带到学校,教师可利用晨间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

论英语教学的人性化与英语学习的人文教育化 摘要:人性化英语教学,就是要反对强行的灌输法以及其它违反人的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它要求尊重人性,尊重人的需要。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要做到富有人性化、人文教育化。只有这样,英语的教与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人性化;英语学习;人文教育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所谓人性化,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一切必须符合人的特点与需求。人性化英语教学,就是要反对强行的灌输法以及其它违反人的特性的英语教学方法。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语言教学也理应如此。语言教学活动应该将学生的“自我发现”、“内省”和“自尊”放在首位。几乎成了“世界语”的英语的教学更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摒弃“官本位”、“师本位”的压抑人性的观念,应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让他们在感受到英语学习是一种人生快乐的基础上自觉地确立一种努力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人文主义教育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性,以学生为主体。这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一、教学方法上1·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创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头脑,有思想,更具情感。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民主思想更是活跃。WTO的基本原则之一的非歧视性原则,加强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观念: 平等。非歧视性原则是平等政治观念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体现。也只有实施了非歧视性原则,才能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使他们更具创造性。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习气氛宽松,学习环境舒适,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积极地接受各种信息。一个身兼党政职务的英语教师更应该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有进取心并具冒险精神的新一代公民着想,抛弃心中根深蒂固的、阻碍社会发展的、扼杀人性的“高高在上”的思想,努力探索出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英语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培养、去发展。例如,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教师难以回答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平和地对待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欣赏https://www.wendangku.net/doc/1117629728.html,/的态度激发学生的热情。总之,教师应以“人”的方法处理“人”的问题,从而激发出“人”的新的需要与追求。切不可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势,更不该有不实事求是的作风。 2·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人性中的存在,特别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承认个体存在的独特性,那么教师满足学生其需要的方式也应具独特性。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健康科学中心(Texas Tech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Center)约翰W·佩利博士(John W. Pelley)在谈到学习类型与心理类型时,把心理类型分为如下四类:外向型(Extra-version)———内向型(Introversion );感受型(Sensing )———直觉型(Intuition) ;思考型(Thinking)———感觉型(Feeling);判断型(Judging )———领悟型(Perceiving)。佩利博士还分别分析了各种类型所具有的特性,并指出,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个人皆是一个个体,类型只是帮助了解个性以及学习风格的一部分。类型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人什么时候处于工作状态,什么时候处于玩闲状态。外语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的教与学更强调互动。英语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硕果累累。大多数行家们都强调,无论在英语教学的哪个过程、哪个环节上,都要把互动放到重要位置上。 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小组活动中,外向型的学生与内向型的学生要进行合理搭配,善于表达的与善于思考的要进行合理安排。在类似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觉得学习津津有味,妙趣横生,从而,英语学习能取得一定的人性化效果,英语学习的目标能更加圆满地实现。 3·将赏识教育放在首位。赏识教育是满足人性中的一种需求,它是走进生命、发现潜能、

浅谈人性化教育

浅谈人性化教育 摘要:学生是人,不是机器。上课时瞌睡,老师上前轻轻抚摸他的头发远远胜于大声的呵斥。作业没有上交,耐心地询问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老师合理安排时间,学生学习方法得当,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教学内容,尽量不要拖到课外,适当减少家庭作业,一样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做到了课堂教学人性化,师生关系人性化,学习也就变成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了。 关键词:人性化教育,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students is a person, not machines. When the class nap, the teacher come forward to gently stroked his hair, much better than loudly of reprimand angrily. Homework was not handed in, patience to ask can achieve better results. The teacher to arrange time properly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 is proper, can finish in class teaching content, as far as possible don’t delay to the classroom, reduced homework,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If do classroom teaching human, huma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rning becomes a very happy things. Keywords: human nature education,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lation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humanistic care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的话。 教育行家习惯于把“爱学生当作合格教师的底线,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衡量一位班主任是否合格,除了看其是否拥有一定的学历和能力外,最重要的是看这个班主任是否有“爱学生”的心。如果班主任连起码的“爱学生”的心都没有,那么这个班主任就不具备当“合格班主任”的条件,甚至严格的讲,不爱学生的班主任是不能做班主任的,同时也不适合做一名人民教师。 下面我就我的几年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做到人性化教育: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爱护每一个学生 记得我第一次当班主任的时候,班里来了一个叫王石(曾用名顽石)的

人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正确性在于:(1)它表明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的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主张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去理解人。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这样,就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韵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最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经典表述既是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也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这段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关于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在于离开人所生存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分析费尔巴哈入手,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彻底否定了抹杀人的社会性、阶级性和历史性,并从这种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单个人出发,将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马克思并不完全否认人类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对将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2.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收稿日期]2003-12-02 [作者简介]王志义(1956-),男,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2004年3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M ar.,2004 第33卷 第2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Vol.33 No.2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王志义 (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 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关键词] 古代人性论;西方人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新人性论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4)02-0038-03 人性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伦理学即道德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人性概念很复杂,几千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中、外哲学史上形成很多理论观点。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0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0、/羞恶0、/辞让0、/是非0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0。肯定/四德0之善是/四端0之心的扩充和发展。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0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战国荀子首先提出。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 伪之分0:/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0(5荀子#性恶6)。/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0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0的自然本性。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0(同上)。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0(同上)。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又为/化性起伪0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0的影响不及/性善论0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 # 38#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解读

人性、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 张海钟 [摘要]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人的基本性质或者属性。虽然现当代的一切人文社会科学都研究人性,但都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所以说,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心理学已经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性研究依托。心理学就是人性学。所谓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都是在现当代心理学影响下,以人为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人性化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人性化教育是对这些教育理念的最高概括。 [关键词]人性;人性化;心理学;人格;性格;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为了重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诚信社会,全面实现全民小康目标,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学者越来越关注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概念的研究。然而,当代的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文学则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谈论人性,使得人性成为一个缺乏统一定义的概念。同时,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教育、非智力心理能力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教育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呼之欲出,以人本、人文、人性、人格等作为关键词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专著、网络等媒体不断冲击着人的视觉,但是,人性化教育是不是就要不顾教育的现有物质条件和社会历史性,

无原则地“以学生为本”,无限制地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促使我们对人性、人性心理学、人性化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根据、策略等问题做多学科的思考和研究。 一、人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心理学理论总结 可以认为,自从有了学术(包括科学研究)以来人性问题就成为与人相关的一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要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对人性作出回答,或者换句话说,一切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是人性的科学家。 (一)古代东西方学者对人性的哲学、伦理学、教育学解释及其评价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人性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善恶方面。孔子在《论语》中认为,人“性相近,习相远”,虽然没有提出善恶问题,但却为后世的善恶争论提供了开端。“性相近”成为性善论的发端,“习相远” 成为性恶论的发端。自此以后人性善恶问题的争论贯穿一部中国学术史。有的学者如孟子、张轼、陆九渊、蔡沈、陈确、黄宗曦等认为,人性是善的,也即利他的,或者至少是利己不损他的。有的学者如荀子、韩非子则认为,人性是恶的,也即利己的,或者至少是损他而不利己的。有的学者如告不害、王令、苏轼、廖燕、严复等则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无善又无恶。有的学者如世硕、扬雄等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或者善恶混合。还有的学者如董仲舒、王充、荀悦、韩愈、司马光等认为,人性可以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从而提出性三品学说,以回避善恶问题。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然人性论,如老聃、庄周、陈亮、傅山等;性情论,如刘勰、王安石、罗钦顺等;人性即气质论,如王廷相、

点点绿意缀心育

点点绿意缀心育 发表时间:2018-05-18T14:30:46.240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作者:周晓敏[导读] 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264300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用科学而有实效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去,因势利导地促进各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绿色自由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机、活力,意味着健康、希望、幸福。这里,我要说的是,让心理教育也添一分“绿色”,让自然、和谐、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在一个绿色人文关怀见长、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里,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的“绿色”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创设自然、和谐的“绿色心理教育”环境 1.校园园林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心育老师,它能够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通过感染、模仿、认同的心理机制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并有趣味性,要能够诱发孩子们多种活动功能,激发孩子们多种心理需求,让他们迷恋校园、热爱校园。要使校园中“每一片绿都能怡情,每一面墙都能育人”,墙上的每一条标语都可肩负育人的职责,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以自然和谐的情境熏陶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生活。要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开展文明行为的心理养成教育,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尊师爱校教育、劳动习惯教育、讲究卫生教育等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漫步在校园,使人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无时无刻不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教育。 2.班级温馨化。班级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班级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个班级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班级绿色环境建设,创设一个科学、美观、童趣盎然、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心育环境。一个教室就是一片小天地,要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力争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班级文化要坚持开放原则,对所有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元素,进行无污染的包容和接纳。室内布置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要突出和谐育人的主旋律;窗台上的一盆盆小小的花草,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墙上的一句名人名言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彰显自由、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内涵 1.“绿色心育”是自由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自由快乐,使他们在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中成长自己,感受生命的美好。因为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踏青,才会发觉春天的美好,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观海,才会发觉海洋的壮观。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需要处理许多班级孩子间的小矛盾,琐碎但很重要,这时我们不妨退一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换一个角度来处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绿色心育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要多倾向于自由化教育,鼓励孩子追求自我,自己适应环境,自行解决问题,并从中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心理的能力。自由开放的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当然,并不是让孩子的思想行为毫无限制地为所欲为,而是要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出一套“心理规范”,在这套规范下,允许他们自行辨别善恶、是非、真假,甚至下决定。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栽种;给孩子一张画纸,让孩子自由描绘,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快乐的孩子。 2.“绿色心育”是人性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是赋予心理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心灵出发,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美,用人性的思想和方法去开展心理教育。人性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人格是心灵的语言,是教育的动力源泉。心理教育要非常注重人格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只有在融合的光合作用下,才能实现收获。教师进行教育要树立人性观念,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以信心;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师生、生生关系,创造一个开放的情感环境;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把握时机,善用语言,交流中没有老师、学生,只有心心相印的朋友,大家就像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在和谐地享受着生物链一样的心灵琼浆;要相信和解放学生、相信和解放教师自己、相信和解放心灵,让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人性美的感动中受到启发,心灵得到升华。 为了新时代教育的最高价值和出发点,愿父母、教师和社会的真爱,在自然、和谐、人性的氛围里,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时时刻刻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绿色素质教育的沃土中,幸福地成长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健康的一代绿色新人!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2]杨敏毅谢晓敏《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小学作文人性化评语的探索

小学作文人性化评语的探索 《小学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学科的重要特征。”在教学领域,如何具体贯彻人文精神,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不轻松的课题。而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一环。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们应该以“人”为本的规律,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许多小学教学的专家和广大小学教师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读写结合、音像作文等等。但这些成果需要有配套的教材,或设施,如何寻找一条适合各种类型教材的,能被不同学校和教师普遍接受的思路,一直困惑着我们广大的小语教研工作者和教师。根据显示学生盲目地跌入应付升学的怪圈,机械性写作的情况较严重;而针对这样的现状教师的评语仅仅是浅显地提出一些希望,或批评指正而已。缺少一种“知音似的交流”,未能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的呼声。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的评价存在差异,无形之中既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停滞不前,又不断拉大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局于文中寥寥数语的眉批,还是居于文末三言两语的总批,作文评语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作为作文指导的一个步骤,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容轻视的意义。就教师而言,学生是否达到自

己在作文指导时所提出的要求,自己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今后该如何确定作文教学的坐标,往往要通过作文评语传给学生;就学生而言,苦心经营的一篇小文,教师看后是否认同,有哪些优缺点,常需在评语中了解。可见,作文评语不仅是学生作文成绩的总结,也是教师作文教学成效的归纳,是联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中介。“改革评语”是当务之急。 作文点评是人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要“人性化”,要返璞归真。作文评语也应“人性化”,因为“评语是作文教学中体现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物化形式”“人性化的评语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作文人性化的提高” 为此,我以改革小学作文评语为突破口,提出“小学作文人性化评语的探索”这一项目,力求通过实践研究,试图站在与学生的角度,根据每个学生、每篇文章的具体情况,提出具体 ___,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作文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方式。小学生天真、单纯,他们在文中常常会真实流露各种情绪,教师对此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作文,而应把它看作是学生一颗颗跳动的心,一双双期盼老师帮助的眼睛。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情绪,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真情就在身边。

青春期性教育(男生版)

青春期性教育(男生版) 性器大小情结不要以为阴茎大代表性能力强,即使变曲亦不会妨碍性交。 男孩在青春期,最容易忧虑阴茎的大小。首先必须明了的是,阴茎大小并不影响性能力。 除了大小的问题之外,就是开头的问题,有些人阴茎向左或向右弯曲,这就和每个人长像不同一样,不必大惊小怪,国外的性教育书本上,甚至还刊载了数十种各式各样的性器,说明人类的性器真的是各有千秋的。 年轻的男孩,比较不清楚别人的性器是什么样子,无知造成不安,不安又引起自卑,怀疑自己太小、太短或者颜色太深等,这种自卑往往是庸人自扰而已。 大多数男性都有“短小情结”,总是觉得自己的性器太小,如果明白实际状况,自然就不会忧虑了。有许多报导喜欢列出男性阴茎的“标准长度”,这实在不是非常恰当的作法,尤其是“标准”两字,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在标准之下,就是异常。事实上,不管大小长短,性器的形状不会影响性生活,这是必须牢记的。 未尝过性快感乃人生最大遗憾,没有性欲更是极为不幸! 有些男孩经常抱怨阴茎不容易勃起,这些男孩别说是性经验,连自慰的快感也不曾有过,更严重的是,有人到了十八岁还不曾自慰,也没有性欲。 这种现象,多半由于在日常生活上,某方面的欲望无法满足所致。换言之,性器官的问题,其实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对女性的关心少男对女性胴体产生好奇心,父母毋须为色情照大惊小怪。小孩对性的关心,从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就已经具体化了。这个问题,是确立自我的第一步,父母亲必须谨慎回答。小男孩在上小学后,就会对小女孩产生好奇,透过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游戏,表现出他对性别差异的关心。 到了中学阶段,这种关心转移到色情照片上,实际上他想看的是女性的真实形体,只是没有机会。色情照片算是一种补偿,所以毋需严加禁止,愈是不准小孩看,可能使他们愈加好奇。有些母亲会要求丈夫,不准把成人杂志带回家让小孩看,这种行为在小孩心目中,反而成了伪善的表现。 母亲如果发现儿子有色情照片,必须了解,儿子已经到了青春期,相片能促使他性欲勃发,帮助他发泄性欲,如果一味禁止,只有百害而无一利。除非小孩对性暴力、性虐待之类的相片有兴趣,否则不用太过小题大作。 一旦性冲动时不可强迫他人进行性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人性、心理与教育

人性、心理与教育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撰 概括地看,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两大方面:一是先天禀赋与潜能,二是后天环境的教化、感染、学习与修养。有人侧重外在环境的影响,认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有人偏重主体内在的禀赋,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一、中国传统人性论与教育观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循道之谓教”。 明代学者薛瑄(公元1398~1464):“论性是学问大本原,知此则天下之理可明矣”(薛瑄《读书续录》卷六),“圣人之所以教,贤者之所以学,性而已”。(薛瑄《读书录》卷三)“教本于道,道本于性,性本于命,命者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也。”(薛瑄《读书录》卷一) 1、孔子的多面论述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2、孟子的性善论与存心养性说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3、荀子的性恶论与化性起伪说 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性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4、告子等的性无善恶论与环境决定论 告子:“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孟子?告子上》) 苏轼“夫善恶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苏轼文集》卷四《杨雄论》) 5、董仲舒、朱熹等的性二元论与扬善抑恶论 汉代杨雄(BC53~AD18):“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杨雄《法言?修身》) 董仲舒认为人性具有贪仁两性:“人之诚,有贪有仁。贪仁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朱熹用“理”取代了董仲舒的“天”,以之为万物本源。“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者,又各得之以为性”(《朱文公文集?读大纪》)。理

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的人性化 [前言] 距离中考只剩110多天了。学校给教师加压,教师给学生加压。从3月2日开始,早6:30开始上早自习,中午12:10到12:55学年前200名的学生还要上一节课,晚上要上晚自习到8:30,然后,学生回到家还要做各科作业到11:00多。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这种教育是摧残人性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发展人性的教育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人性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性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按这个定义,人性显然是一个历史范畴。这可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从古至今的"人性论"几乎都把人性视为永恒不变的"欲望"(比如:孔子的"食色性也",边沁的"趋乐避苦"、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最大化"等等)。其次,针对“应试教育”过度“科学化”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倡导教育人性化尤显重要。关键词:教育人性化 [主题] 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的趋势。教育人性化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理念,强调教育要素、教育教学过程必须符合而不是违背人类本性。由此,人性教育十分重要。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性教育,是一种对人性的理性体认、善性启发和追求人性真善美的教育。它作为一个教育过

程,强调的是,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深刻体认人性,并且具有真 善美之人性的人。过去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极左思潮和形而上学 盛行,人性和抽象人性论被划上了等号,人的不少合理需要被否定。虽 然“人性”作为意识形态忌语的历史已经结束,但其遗患仍存。突出 的表现是,很多人(包括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至今不仅在理论上不 知什么是人性,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人性意识和人性自觉性也相当低。仁爱、诚信、正义、良心等反映人性的“良知”、“良能”,常常会在 一事当前或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样的人性水准下,体认人性、培育人性的教育显得既重要又迫切。 一、人性教育是教育人性化的必要条件。教育人性化所要实现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教育。人性化教育有三个层次:在最低的层次上, 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无”,即学校教育中无詈骂、无威胁、无体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三无”的教育是非人性的 教育。在中间层次上,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有”,即教师对学生有笑容、有爱心、有亲情。这是教育具有人性魅力的条件,做不到“三有”的 教育是缺乏人性、人情的教育。在最理想的层次上,它要求教师充分 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当然,这里的“充分”仅具相对意义,而且具有理想性。以上三个层次之间 显然是“阶而升之”的关系。如果用这种由低到高的人性化教育层次衡量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不难发现,很多学校处于层次模式的中层甚 至下层。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存在着缺乏人性和非人性的教 育现象,其中包括扇学生耳光、揪学生耳朵、体罚学生等令人发指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