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唐代卷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唐代卷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唐代卷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唐代卷

《易经》思想理念与智慧治国、平天下

《易经》思想理念与智慧治国、平天下 (一)什么是理念 生活中个人“行事必思,三思而后行,思维定势;思而言、言必行、行必果。” 经商治国亦如此。经商需要有自己的经商理念与定位,治理一个国家,更要有治国理念与定位。 什么是理念?《辞海》对“观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中国大百科全书是这样阐述理念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该词源于古希腊文,原意为形象。或指思想的理念,或指客观的理念。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一种离开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中世纪经院哲学称理念为共相。康德将一些超经验的概念称为理性的理念,必须设定的理想。黑格尔称之为一种客观的理性或精神。” 我们时下使用"理念"如此之频繁而普遍,显然已失去了原意,以致新修订的《新华词典》给出解释,把理念定义为观念、概念、想法或思想。 理念作为哲学术语,希腊文idea和eidos翻译而来的外来语,原意为形象,或指思想的理念,或指客观的理念。最早引入"理念"这一术语的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在他看来,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形”,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因此,柏拉图的理念不过是被抽掉了物质基础的概念,是被绝对化、神秘化了的概念。 如今,“理念”一词在中文里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其涵义已非仅仅一个“idea”所能表达。越来越多的人将“理念”与英语中的“concept”(概念、意像、意念)、“mind”(心意、意见、思想)、“theory”(创论、理论、立说)、或者“philosophy”(哲学、哲理、正理)画上了等号。根据“理念”在本文中的涵义,可以用英语单词“ideology”来表达,意思是(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种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意识形态如今,“理念”一词在中文里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其涵义已非仅仅一个“idea”所能表达。越来越多的人将“理念”与英语中的“concept”(概念、意像、意念)、“mind”(心意、意见、思想)、“theory”(创论、理论、立说)、或者“philosophy”(哲学、哲理、正理)画上了等号。根据“理念”在本文中的涵义,可以用英语单词“ideology”来表达,意思是(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种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意识形态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 理念作为哲学术语,原意为形象,或指思想的理念,或指客观的理念。最早引入"理念"这一术语的是柏拉图。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在他看来,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形”,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把理念指作理性领域中的概念。康德借用柏拉图的术语,用“Idea”表示理性理念,他认为,理性是根据原则来认识的能力,通过概念在普遍中认识特殊。理性原则一般是共相、思维,这是就它以无条件者和无限者作为它的对象而言。理性的产物是理念。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表述:“理念是自在自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观性的绝对统一。理念的理想的内容不是别的,只是概念和概念的诸规定;理念的实际的内容只是概念自己的表述,象概念在外部的定在的形式里所表现的那样。而且概念还包括这种外部形态于它的理想性中,使它受自己的支配,从而保持它自身于其中。” 黑格尔认为思维的产物一般地就是思想,但思想是形式的,思想更进一步加以规定就成为概念,而理念就是思想的全体——一个自在自为的范畴。因此,理念也就是真理,并且唯有理念才是真理。理念是具体的,也是发展的。作为自身具体的、自身发展的理念,乃是一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目录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二)…………………………()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三)…………………………()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四)…………………………()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五)…………………………()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六)…………………………()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七)…………………………()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八)…………………………()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九)…………………………()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十)…………………………()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一)

帝王陵墓,实际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合称为陵寝。我国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三千余年,其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共有帝王五百余人。至今地面有迹可寻、时代明确的帝王陵寝共有一百多座,分布在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区。所以我国的帝王陵寝不仅数量众多、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而且布局严禁、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夏商 大约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从这以后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造豪华的宫殿,还要建造死后够享乐的宏大的陵墓。 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划出一定的地带作为保护、控制的范围,称为陵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有周密的规划布局。陵区的设置在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陵区一般都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商朝从汤立国到盘庚,共经历十世十九王。这些帝王陵墓没有历史记载,至今也没有发现。根据《史记》的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再未迁都",在这期间共立了八世十二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商代后期盘庚迁都以后的帝王都埋葬在安阳洹水以北,武官村与侯家庄一带,隔河与小屯宫殿区相对。洹河的南岸是宫殿区、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北岸是王陵区,总面积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陵区内已经发现的大墓有十三座,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五座,西区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后并没有使用的空墓。由于文献资料不足,不能够考证它们各自的墓主。这些大墓中只有几座的墓道之间有互相打破的现象,但绝没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见,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这里。墓道有斜坡状和台阶两种。墓室和墓道的面积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 1217 号墓,墓室平面呈亚字型,总面积达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规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着棺椁葬具。椁室平面是方形或亚字型。椁室的底部铺设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着花纹图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我的中国梦手抄报内容

我的中国梦手抄报内容 2013-04-02 10:47 来源:互联网作者:佚名 ?[ ?标签: ?手抄报 ?初中作文 ?] 我的中国梦手抄报内容: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小编整理了我的中国梦手抄报内容以供同学们参考和阅读,关于我的中国梦手抄报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人生如船,梦想是帆,每个人都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梦,可每个人的梦又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抗日时的中国,那是因为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政治腐败。所以,先贤顾炎武早就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因为,国家好,大家才能好! “中国梦”里,有“强国”也有“富民”。“中国梦”里,有期盼也有实干。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同样,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够美丽,才够坚实。 专家认为,以家国情怀为特征的中国梦有别于以个人奋斗为特征的美国梦。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矢志不渝追求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的一个个梦想成为现实,圆了民族独立梦,圆了百年奥运梦,圆了航天航海梦,也圆了房子、汽车、上学、养老的百姓梦。世界还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我们的民族曾经历尽苦难,但那与汉武帝、唐太宗时代的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民族复兴梦召唤着我们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仰,又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就一定能够拥抱美丽的中国梦!中国梦是全中国人民的梦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学号:xxxx 姓名:xxxx 专业:xxxx 学院:xxxx 日期:xxxx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要想成教于国必须守孝悌、施仁慈。一家仁,一国才能兴仁,一家让,一国才能兴让。《大学》又分别以尧舜和桀纣为正反两面的例证揭示了修身和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继齐家、治国之后的第十章,平天下是《大学》修为的最高目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由内向外生发扩展的过程,即从修身、齐家、治国到最后的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伦理中很重要的思想。平天下的基础在齐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要从整饬家庭伦理开始: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一家一族不太平,无以让国家和天下太平。《大学》能从小见大、从微见著,认识到起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人生修为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你厌恶上级那些对你不好的行为,就千万不要再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你所厌恶的下级那些毛病,千万不要故伎重演地用来面对上级。后面的先、后、左、右与前面的上下是相同结构,正好构成共同环境空间,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纬度。意思是说,所有这些都要合乎絜矩之道。这样,一个君子才具有平天下的可能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中正之心。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语气词。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我的中国梦手抄报资料同心共筑中国梦文字稿

我的中国梦手抄报资料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中,“人”无疑是关键要素。“中 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 为人民造福。”讲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也指明了中国 梦的动力源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勾勒出的美好 图景,最终统一于人民梦的历史语境。“大河没水小河干”,近 代中国的百年奋斗,不断证明着一个朴素道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唯有将个人之梦寄托于 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梦想才有成真的可能。 在中国梦的雄壮交响中,无论是实现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还是追求普通个体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 是最催人奋进的旋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从实现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构建覆盖13 亿人的保障体系……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伟大的中国梦, 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 在这个意义上,“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中国梦,最终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梦想汇 聚而成。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 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 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出彩机会的渴望, 正是中国梦最富生命力的构成。

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也都是梦想的筑造者。如果说,“大河没水小河干”阐明的是命运共同体逻辑;“小河有水大河满”,则揭示了发展进步的动力机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体梦想的实现,正是国家梦想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必备条件。 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淮海战役战场上一望无际的手推车,见证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安徽凤阳小岗村18个鲜红的手印,标注着人民改革的精神。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是创造历史不竭的源动力。正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支持,尊重了人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出人民的无穷力量,我们才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释放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 历史证明,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每一个人的奋斗努力,都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促进全面小康的共建共享,最大程度动员全体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就能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就能在逐梦之路上始终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金立慧,201031060313 10级林学院旅游管理系3班 2011-11-20 浅谈中国古代管理智慧 摘要:中国管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博大而精深,尽管当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其主要内涵皆附着于各种文化流派,散见于诸家学说之中。《易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源头,也可以说是中国管理学之源头,对中国古代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诸子百家中,最有影响的要算是儒、道、墨、法、兵五家学说,其中儒、道、法三家应用得最为广泛,为大多数领导者所采用,因而也发展得最为成熟。 关键词:东方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学儒家道家墨家中国古代管理学的特征 既要谈论中国古代管理智慧,我们必须先分清楚中国古代管理学基本内容和特征,只有先了解这两方面,我们才能更好的欣赏中国古代管理智慧的魅力之处。 首先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东方管理学是以东方文化为背景,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哲学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以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为比较对象,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目标,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效率最大化、互利多赢、科学发展观为理念或管理手段,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东方文化理想的组织文化软实力,以期塑造和提升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发展模式的”系列管理方法与理论实践。「1」东方管理学包括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伊斯兰教的管理思想、印度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思想等,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东方管理学中的核心和精髓。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东方管理学中的精髓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源自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历了又《易经》到先秦的百家争鸣,最终确立以“儒”为核心思想的演变过程。管理学在中国古代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但是当时各类学说中所阐述的“治人治国之道”皆附着于各家各派的学说著作之中。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易中天)

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 易中天 我认为中国智慧包括三个部分:政治智慧、哲学智慧、人生智慧。今天主要是讲政治智慧。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和周公的政治智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里曾说过,人类就和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自己的童年时代。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被称为是正常的儿童;一种是早熟的儿童;还有一种是粗野的儿童。马克思说古代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没有说谁是早熟的儿童,也没有说谁是粗野的儿童。我个人认为,中华民族是早熟的儿童。这在《周易》的辩证法和周公的政治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周易》的辩证法思想 《周易》的“周”和“易”,每个字都有三层意思。“周”的第一个意思是“周代”或者“周文”。夏、商、周这三个朝代也代表三个民族,即夏民族、商民族和周民族,《周易》的第一个“周”字就是“周民族”或“周朝”;第二个意思是“周全”、“周到”,把自然、社会、人的种种现象都概括进去;第三个意思是“周而复始”。对六十四卦解释是《易经》的主要内容。六十四卦从乾卦开始,乾卦就是天,第二卦是坤卦,就是地,从乾坤两卦开始转到六十三卦,就是“既济”,“济”就是成功了,“既济”就是已经成功了。第六十四卦是“未济卦”,意思是还没成功。《周易》从乾坤两卦开始演变,讲整个自然、社会、人的变化,变到六十三卦,说“成功了”,最后告诉你没成功。没成功怎么办?从乾卦开始再运动,周而复始。 “易”这个字也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简易、简单、容易”,《周易》只有六十四个符号,非常简单;第二个意思是“变异、变化”;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易”这个字有三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日月为易”,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白天变晚上,晚上变白天,这是易,这是变;第二个解释是“易”这个字的形状源自蜥蜴,变色龙变来变去,所以它又是变;第三种解释,易就是倒水,把这杯水从这倒进去这叫易,还是变。不管哪种解释,易就是变,变就是不变。《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世界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这些思想产生于公元3千年前,根据易传的说法,《易经》的产生应该是殷商之际,就是“武王伐纣”的前后。 (二)周公的政治智慧 我们今天很多思想,实际上三千多年前就已经萌芽了。公元前3000年前发生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武王伐纣”。根据史书的记载,武王出兵是在子月,就是1月份。灭掉殷纣王是丑月,即2月份。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车、飞机、导弹、坦克,主要靠步行。胜利为什么来得这样快?这是周人要思考的一个严峻政治问题。谁思考?周公。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文的叔叔。“武王伐纣”三年以后,周武王就一病去世了,继位的是他儿子周成王。因为当时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他儿子周成王接位,因其年幼而周公摄政,所以这个问题就由周公来思考。 1、周公的第一个政治智慧:以人为本 《诗经》里有一首诗,传说是周公写的,写的是他参加一次典礼。这个典礼是祭奠周人的祖先,就是祭祖。周人战争胜利了以后,就要祭奠祖宗。结果那些打败仗的商人,就是殷人的遗民们,也穿着周人的衣服参加祭奠。周公当时就想,若干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会不会穿着人家的衣服去参加人家的仪式?我们的胜利来得这么容易,我们的政权能巩固吗?我们周王朝能够做到长治久安吗?他不能不想这些问题,他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殷

中国历代朝代帝王表

中国朝代帝王表 (夏朝--清朝) 夏朝(约前2070-1600年,共471年) 历代皇帝:大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商朝(约前1600-1046年,共555年) 历代皇帝:汤、太丁、外丙、中壬、伊尹、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 西周(约前1046-771年,共276年) 历代皇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共王姬繄扈、周懿王姬囏、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周宣王姬静、周幽王姬宫湦、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共550年)其中:春秋(前770-476年,共295年)、战国(前475-221年,255年) 历代皇帝:周平王姬宜臼、周桓王姬林、周庄王姬佗、周厘王姬胡齐、周惠王姬阆、周王子姬颓、周襄王姬郑、周王子姬带、周顷王姬壬臣、周匡王姬班、周定王姬瑜、周简王姬夷、周灵王姬泄心、周景王姬贵、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周王子姬朝、周元王姬仁、周贞定王姬介、周哀王姬去疾、周思王姬叔、周考王姬嵬、周威烈王姬午、周安王姬骄、周烈王姬喜、周显王姬扁、周慎靓王姬定、周赧王姬延、周惠王姬杰。 秦朝(前221-206年,共16年) 历代皇帝: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嬴子婴。 西汉(前202-公元8年,共195年) 历代皇帝: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

刘弗、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奭、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新朝(公元8-23年,共16年) 历代皇帝:新帝王莽。 玄汉(公元23-25年,共3年) 历代皇帝:更始帝刘玄。 赵汉(公元23年-24年,共2年) 历代皇帝:汉帝王郎。 赤眉汉(公元25-27年,共3年) 历代皇帝: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公元25-36年,共12年) 历代皇帝:公孙述。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 历代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2014-5-4(崔茂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崔茂崇2014-5-4 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1)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2)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3)“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4)“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道家治国思想的几大要素(灰色的字是我想删掉的内容) 一、海涵宽容,虚静处下。 “道法自然”,这在治国上,就要求统治者做到海涵一切,虚怀若谷,宽容包纳,不以一人之智为智,而以众人之智为智,谦卑居下,永不自满。在上者虚静无为,在下者循理而为,各不逾矩,彼此相安。由此可见,统治者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任人之能,是道家主张建立和谐统治秩序的重要前提。 二、顺遂民情,因循为用。 在治国上,道家主张顺遂民情,也就是顺从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用道德仁义等外在力量去强行改变什么,规范什么。在道家眼里,治民如同种庄稼,要顺遂其性而深耕细芸,否则带来的只是报复,意味着治国上的彻底失败。可见,顺民之情,因循而用,是道家所极为推崇的治国之重要秘诀。 三、去奢节俭,省刑慎罚。 道家认为治国的重点是统治者必须首先从自身做起,而统治者的修身又必须以按“道法自然”的原则以恢复人自然本性为要务。这落实到具体细节上,一是要节俭,二是要知足常乐,进而荣辱皆忘。三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法令刑罚手段在治国上的巨大局限性,反对以暴力强制的方法进行管治。 四、实腹虚心,愚民为术。 道家认为社会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组成的,回复人的自然本性,固然首先取决与统治者“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但同时也要求民众无知无欲,返朴归真。指出只有双方共同致力于“无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生活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立起朴素自然的社会管治秩序。因此,道家主张对广大民众采取愚民政策,既不能诱发民众的物质欲望,也不能使其拥有知识,更不能让其关心国家大政方针。 五、贵柔守雌,以弱制强。 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是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派对待事物,掌握主动的策略原则,也是道家治国思想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使道家的治国理念 与方法带有浓厚的阴柔特色。 4、“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 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 、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 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遍认为 “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 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文化虚无主义者,是一批讲实用、求功利的技术官僚。 他们轻视前人的文化创造,仇视礼乐文明,必欲灭绝而后快之。这种观念意识,体现在法家的治国思想中,便是主张禁锢思想与言论自由,提倡“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提倡用强权“统一思想”、“禁锢言论”。 理国家取得成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经济发展,军力增强,即所谓富国强兵,具体地说,富国强兵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前提,共同促进。要强兵,首先必须富国,“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在富国的基础上,法家提倡强兵,认为这是保证国家安全的根本条件,也是国家强大、君主专制统治巩固的显著标志。 6、论述一下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家治国的哲学原理。“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不可言说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这种自然属性,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 在道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该顺应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方式,即追求最纯真的自然——“朴”的状态,反“朴”归真,而切不可勉力人为,以致“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 1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艺观点。所谓知人是指了解说话人或作家;论世是指了解说话人或者作者的生平经历。该观点强调的是在接受文学作品之时必须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经历、时代背景,从而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2.精诚由中:汉代王充提出的观点。“中”指内心,“精诚”指真实的感情。这是王充要求作家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3.不平则鸣:唐代韩愈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说明作家之所以表达内心情感,是由于受到包括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等一系列因素引发的。它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并影响到欧阳修的“穷而后工”。 4.兴趣说:宋代严羽提出的观点。所谓兴趣,就是钟嵘提出的“滋味”、司空图提出的“韵味”,指诗歌所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兴趣的由来与“妙悟”和“别材别趣”分不开。 5.性灵说:清代袁枚提出的文艺观点。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二、判断分析题 1.钟嵘提倡“直寻说”,因此他完全反对在诗歌中用典。(×)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钟嵘以滋味说为核心,系统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特征的认识。为了使诗歌具有滋味,就应该直接表达作者的亲身感受,因此,他提倡直寻; 第二,钟嵘提倡直寻说,但并完全反对用典,而是反对过分讲求用典。因为,用典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2.白居易的“六义”说和《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意思完全一样。(×)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毛诗大序》中的“六义”说是对《诗经》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归纳和分类,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六个方面,其中,风雅颂是内容上的分类,赋比兴是创作手法; 第二,白居易的“六义”说主要指比兴,同时主要是强调诗歌的寄托和讽喻,即强调诗歌描写社会内容,发挥政治的功能。所以二者所谈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3.元好问论诗提倡刚健之风,讽刺秦观诗是女郎诗,这完全正确。(×) 答:该说法错误。主要理由是: 第一,元好问作为北方少数民族诗人和理论家,其民族和地域的审美要求有别于南方,因此,他论述诗歌,特别提倡刚健之风,由此他批评秦观的诗歌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 第二,作为诗歌风格的两种基本类型,阳刚和阴柔都是美的,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元好问的批评不完全合理和正确。

关于中国梦的手抄报内容

关于中国梦的手抄报内容——我对中国梦的理解梦想在长城脚下放飞,希望在我们脑海中点燃。黑暗中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去向。记得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从不怀疑,由于梦想只要经过奋斗,就可能变成现实。哪怕没有成功,我们也不后悔,由于我们最少奋斗、努力过。“我的中国梦”,和“梦”联系在一起的“国”不再空洞,和一个个“我”联系在一起的“梦”不再抽象。这里的“中国梦”不是一串漂亮的宏观数据,不是畅销书榜单上“大国崛起”,不是外国媒体派送的花篮或炮制的标签,它属于每个平凡的中国人。“国”,要为每个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正义的土壤,为他们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公道上升提供最大保障。而“我”,要在改变本身命运的进程中相互守望、共同担当,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注入更多自信、暖和与希望。物质日渐富足,国力延续提升,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行将走完,“我的梦•中国梦”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自由与开放,也更多闪烁出精神需求的光芒。正如《开学第一课》讲述的那样,今天的梦想不一定都是宏大叙事,袁隆平“干到九十岁,种出亩产一千公斤杂交水稻”是梦想,高原上的藏族小女孩喜欢舞蹈、以后想当个舞蹈老师也是梦想。梦想也不一定都那末自我、那末“本土”、那末物质,创造财富是梦想,用手中的财富回馈全球、影响全球也是梦想。或许,现在“我的梦”中还有一些迷惘,“中国梦”中也还有太多需要自我完善和提升的地方,但每个梦想都值得尊重,并应当取得被同等放飞的机会。我的梦想是当一个可以治病救人、拯救生命的医生。我的妈妈是一位医生,所以我知道当医生有多累。但我更知道当妈妈成功救治了一个患者是,心中的快乐和自豪是难以想象的。我希望能有很多具有这些梦想的同学,大家能够一起努力。说不定未来的中国将会减少很多悲伤痛苦,多出很多欢歌笑语。为中国出份微薄之力。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中国梦”,就似乎每个人都可以仰望星空,星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更加丰沛的人生,也照亮更加灿烂的中国。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由国家级教学名师、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讲授。这门课程现有12讲内容,分别是“《周易》经传的智慧”,“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超越的智慧”,“墨家的思想”,“《孙子兵法》浅讲”,“法家与名家概述”,“《史记》浅讲”,“魏晋玄学之风”,“佛家解脱的智慧”,“宋明理学的境界”,“明清之际思潮”和“中国文化的精神特征”。尤以重彩浓墨,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先秦诸子——儒、道、墨、兵、法、名家的智慧与情采,依次评介了中国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先秦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教、宋明理学、明末清初思潮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总结了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该课程采用散点透视的方式,对典型著作、流派与人物的进行了深度地评析,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与价值。 下面我将以“儒家德性的智慧”这讲内容为重点,谈谈我的所学和所想。 经过周公和孔子的改造,《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由于《乐》经不传,《诗》、《书》、《礼》、《易》和《春秋》为中国传统的五经,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教育的本源。五经的精神偏重在人文的实务方面,同时也保留了古代相承的宗教信仰的最高一层,对于天道的敬畏,所以中华的人文精神是人和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相接相处的精神,她是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一种情怀或者一种文化理想。我想这与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和谐思想非常吻合: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

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的具体含义,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由此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的内容是在吸取我国古代思想智慧的基础上整合中外思想的一种升华。 孔子教育我们,我们一定要懂得天赋与人的宝贵精神。他一方面敬畏天道,一方面又发掘了一种改造自然的人文精神。一方面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方面强调我们内在的一种精神——德,孔子把德转化为我们人的内在性的一种道德的自觉,他认为德是天赋予我们人的,是将人区别于禽兽,异于他物的一种内在的本性,这个本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仁德。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也是在强调德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本性。这使我联想到:当今社会,很多人都丢失了德性,更不用说内心的自觉性。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去挥霍的贪官们,他们在违背法律的同时,更是丢失了人本应有的德性,丢了中华民族的思想。 孔子讲礼、讲义、讲规矩、讲周礼,他的最大的贡献,是把仁爱这样一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价值系统奠定了下来。而当今社会上,不法商家完全丢失了“信”这个做生意最本质的东西,一个“三聚氰胺”事件使曾经家喻户晓的乳制品企业三鹿集团轰然倒下,几十年来树立的优秀品牌资源瞬间土崩瓦解,双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 在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即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礼治和德治 1、礼治思想 儒家礼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一是竭力维护宗法伦理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于维护宗法伦理观念,这也是“礼治”的最核心要素。在中国的皇权统治中,君臣父子关系是主要的构成要件,在宗法制度下,君臣、上下、长幼、贵贱都有严格的等级序列,礼就是用来维护这种等级序列的最有效的工具,因为“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治就是借君臣、上下、长幼之规则,来维护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国家、家庭、家族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二是宣扬“性善论”。儒家相信人性本善,祟尚道德修养,重德教。主张“养民”以“宽”为主,宽猛相济。孔子曰:“为政以德”,孟子倡导“仁政”,认为“不以仁政,不能乎治天下”。这就是说,儒家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统治者布德于九州、牧民于四海,对臣民进行礼德教化,臣民要修身养性、尊尊尚德、休浴圣化,老老实实依‘礼’行事,做统治者的顺民。”三是主张贤人治国。礼治思想主张“贤人政治”,即统治者都是真龙、天子,是真理的化身,是圣人、贤人,是“替天行道”者,亦即要用贤能之士治理国家,而绝不能让恶人当道,从事政治。 儒家的“礼治”国家治理思想在维护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礼”的治理作用。中国有王朝更替的历史,研宄每一新兴王朝的开国史不难发现,礼乐几乎都是其开朝初期整治的首要,目的就是以礼乐来规范社会关系,实现有效的统治。 2、德治思想 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来看,“德主刑辅”、“为政以德”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尤以儒家的德治思想最为典型,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治观念奠定了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理论框架。其思想要点有:其一是为政以德。即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才能为天下人所认同,并被天下人所效仿,正如孔子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是讲为政者若具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人民就会拥戴他。毋庸讳言,儒家的礼治、德治思想的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乏合理因素的存在,并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赋予儒家德治思想新的内涵,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