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探讨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探讨

区域案例?||?Regional case 236

1.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为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LID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LID 的技术思路为:采用“源头控制”的生态技术代替传统的“末端处理”技术。

2.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1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传统排水设计思路 “以排为主,利用滞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1)道路排洪压力大

随着城市扩张、硬化路面比例增大,自然地面比例逐渐减小,硬化路面极小的透水率,加剧了城市暴雨内涝的产生,加大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压力。

2)路面径流污染严重

路面雨水径流中含多种污染物和交通垃圾,比如汽车排放的油污和重金属、

融雪剂等。城市道路的雨水径流携带污染物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

3 雨水资源流失严重

我国的雨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流失严重,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2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海绵城市道路的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湿地等 LID 设施,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3.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3.1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透水铺装率不足 30%,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接纳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汇集路雨水,不能实现有效的雨水排放。

海绵城市道路从源头、中途和末端进行雨水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的控制,一部分通过LID设施下渗,一部分排入雨水管,经净化、处理的雨水最终排入水体,采用透水性铺装路面,道路绿带低于路面,入渗能力强,有净化、储存功能,停车场和广场采用LID设施,结合周边绿地净化、下渗。

3.2海绵城市道路与道路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3.2.1机动车道

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和中下面层采用非透水性材料,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

3.2.2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渗入土壤,以达到避免路面积水、调节道路表面的温度和湿度、涵养地下水分等目的。

3.2.3人行道

透水人行道的工作原理主要为:面层吸水、基层下渗、底基层排水、地下储水四个步骤。

4.2.3 路缘石、雨水口和路肩边沟

1)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雨水径

:流通过地表漫流分散地流入绿地或集中流入雨水口 ;立缘石的标高大于周围地表,雨水一般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

2)雨水口

在传统雨水口的基础上加设截污装置(截污雨水口、截污检查井或截污树池等)得到新式截污雨水口。截污雨水口的截污装置由截污铁蓖、截污挂篮和托架构成。LID 设施的雨水口设置绿化带中,雨水口的高程应介于下沉式绿地的最低点高程和路面高程之间,路面径流雨水通过豁口立缘石进入截污雨水口过滤。

3)路肩边沟

路肩边沟可采用植草沟形式,是种有植被的景观性的地表沟渠,呈长条形,一般种植本地草种。可以收集、输送、净化和排放径流雨水。

3.2.4道路绿带

分车绿带可采用的 LID 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并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3.2.5停车场

在停车地面铺设草坪砖或透水砖,并在停车场周边及车位之间辟建绿化林带,种植树冠宽大的庇荫乔木,利用树木作为车位与车位之间的隔离防护绿带。

3.3海绵城市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城市道路与城市绿地相接时,在绿地中,雨水通过 LID 设施进行调节、渗透转输、净化和储存。

1)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地区,优先选用储存技术。雨水通过排水管直接进入城市绿地内的池塘或雨水湿地中,沉淀、过滤、净化和存储,达到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2)对于暴雨、洪涝多发地区,优先选用雨水储存和调节的技术。雨水径流通过排水管进入调节塘,在调节塘中沉淀、过滤、分流,以削减峰值流量,然后从排水口流入湿塘或雨水湿地中,若雨水流量超出存储容积,再经出水口排向下一个末端技术设施。

3)对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优先选用雨水截污净化、渗透和调节等技术设施,通过下沉式绿地、渗井和渗透塘下渗排水,通过雨水花园、湿式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截污净化雨水,通过调节塘调控雨水,削减峰值流量。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 “海绵城市”理

论与实践[J]. 城市规划,2015,06:26-36.

[2] 张剑飞,李晶晶. 基于LID理念的海绵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研

究——以常德姚湖公园为例[J]. 中外建筑,2015,07:104-10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姓名:林云华,1981年3月5日出生,女,湖北宜昌人,最高学历硕士,职称: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城乡生态规划,乡村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等,邮寄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第二作者:邢悦 1991.08.11 女 湖北黄冈 研究生 低碳城市与绿色建筑 430068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探讨

林云华 邢 悦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

【摘?要】?针对城市由雨水引发的径流污染和城市洪涝等问题,本文探讨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总结了不同?LID?设施在海绵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海绵城市?LID?生态设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