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成功教育的探索(转载)

成功教育的探索(转载)

成功教育的探索(转载)
成功教育的探索(转载)

转载:

成功教育的探索

(2011-03-25 09:44:40)

渭南市临渭区孝义一中罗明

成功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让学生自我激励,挖掘潜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施于积极的期望、讲求正确的方法、给予学生于充分的展示机会,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把握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情况,通过“遵循个性”、“快乐学习”、“袖珍探索”、“形式丰富”等四者有机结合,尝试课堂研究性学习,力求超越课堂、超越教材、超越教师,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微型探索体验快乐遵循个性情境交融成功教育

新课程,倡导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追求“主流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形成了与之配套的内容体系与实施建议。诸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向导和顾问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核心的问题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归还给学生,是把探索的过程,全部的经历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堂研究性学习随之应运而生。但实践证实,仍存在误区。表现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但教师的引导、促进者的作用却弱化了;课堂是活跃,但讨论方向轻易失控,基

础知识点无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于形式化,一是假问题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二是“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三是“合作学习”则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依然是少数人在独领风骚。

课堂研究性学习,不得不面对以下棘手的问题:

如何突破课堂时、空有限性的瓶颈?

如何突破研究性学习中探究的严谨、单调、枯燥乃至结果不确定性带来的压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

如何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如何让学生感知身边事物,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联想、猜测,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

如何既活跃了思维,内化了方法、技能,又突破“模拟”的牢笼,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培养了创新意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我个人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微型探索

基于课堂的有限时空,学生有限的知识积累、经历体验及心智不成熟状态,在课堂研究性学习中,贵在指导学生把握“探究三步骤”:①是什么?明确发现、描述问题;②为什么?探究问题的成因;③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必须做到:①尽量缩小探索的范围,让学生明确方向易于收集、查阅资料,迅速进入问题实质;②注重探索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均能只要“伸伸手”,就能摘到“桃”;只要“跳一跳”,就能摘更大“桃”;

③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最大限度发挥其创造潜能,激发自主探究的积

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七年级“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教学时,利用学生在此前基本把握的一般方法,初步具备综合各种方法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具体操作为:设计探究问题情境,即请你或研究小组结合自己情绪波动、身心变化状况以及校园的学习、生活,收集成长中的自己及同学们的身心各种烦恼与困惑,并充分收集、利用散见于刊、杂志、书籍中的权威心理测试、咨询的表格等进一步了解自身状况,并就测试结果谈谈如何正确熟悉自我。最后撰写调查告,提供给所在的学校等有关教育部门决策参考并接受咨询。

教师导学:①阅读教材,并建议学生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②从互联网上搜索有关文字、图片、心理测试表格等等资料;③走访有关人员;④建议从“我心目中的我”、“长大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探讨;⑤研究小组分工协作。

从自己身心变化出发的设计,探索范围小,方向明确。设计本身无标准答案,不同办法均可,而且手、脑并用,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不同程度学生均有出色表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本次研究性学习需四课时、历时15天,一课时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二、三课时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第四课时为学生分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突破课堂、教材框题的局限,学生均能从某一角度出发,发现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及解决办法。虽稍显稚嫩,思维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挖掘,但展示了“学生超越教师”的一线曙光,总体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的。

二、体验快乐

闻名教练米卢的“快乐足球”的理念,把中国足球队带进国人期待了几十年的世界杯赛场。2004雅典奥运女子羽毛球单打冠军张宁说,正是由于她视打球为快乐,才能战胜学习、练习、生活中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压力,最终登上奥运冠军的奖台。因此,教学应从爱好、好奇心入手,快乐学习。好奇心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没有丝毫爱好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借助古诗词、照片、图片、漫画、歌曲、猜谜、录像、新闻、文艺作品片段、影视故事、绝对挑战、名家访谈等手段,通过“亮点”、“热点”、“焦点”、“新鲜点”、“疑问点”等外在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育好奇心;通过让思想政治学科展示生活之美,探寻人生的鬼斧神工的伟力之源,让学生爱思想政治,达到愿学、爱学、乐学;通过教师导学的特定现实问题情境的难度梯度设计,同时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成绩、进步,让学生经常体验到自主探究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卢梭

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七年级“成长中的我”,第一部分“熟悉自我”部分时,当今活跃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许多炎黄子孙,在“善于熟悉自我”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形成一道为亮丽的风景线,不失为亮点,引起世人颇多瞩目。适时补充他们成长历程,借鉴浙江电视台“人生AB剧”的演绎形式,面对人生的“关口”,两种乃至多种可能的选择,引导学生感知、参与、分析、联想、整理、归纳。实践教学反馈,学生均能从各自有限的人生经历、认知出发,尽情畅想,纷争、碰撞不断,课堂气氛极其活跃、说服力强、自我教育效果好。

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加速,形成一系列热点话题。诸如知识经济、互联网、9.11事件、伊拉克问题、世界各国大选、巴以冲突、欧洲联盟、东南亚联盟、中国应对WTO、西部开发、三峡工程、振兴东北计划、一年一度的“两会”直击、台湾问题、科学发展之路、循环经济、中美关系、股市风云等等极大吸引了世人的眼球。上述富有挑战性的热点为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九年级“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第四部分“熟悉国情爱我中华”的研究性学习,起到了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潜移默化地熏陶了爱国情操,初步形成了全球意识。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占据美国软件销售市场份额的60%以上。印度的班加罗尔、海德拉巴与马德拉斯是闻名于世的印度软件业的“金三角”。这些“新鲜血液”给予世人震撼力的同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九年级“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维护世界和平”的研究性学习中,将会带给学生更多的研究性比较思考!

我国天然植被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控制污染、防止生物灾难、生物多样性利用和再生能源等多方面具有巨大价值,每年生态系统效益高达11万亿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粗放式经营、掠夺式开发以及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外来物种的引入等等,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恶果。据统计,每年因外来物种入侵的经济损失,美国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我国仅因微甘菊将吞掉伶仃岛、凤眼莲欲困死云南

滇池、飞机草要霸占西双版纳……等等几种主要外来物种经济损失达574亿人民币,生物入侵给我国造成损害的总数有多大?负责中国入侵生物现状调查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解炎博士说:“估计比美国还要大。”

置疑:请你为总理分忧,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九年级“熟悉国情爱我中华”中“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的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疑引学,激发学生爱好、求知欲望,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取得成功,更有助于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潮流、投身现实社会,无形中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得到培养。此外,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会“换位思考”,全方位感受各种人生角色,为今后健康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三、遵循个性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教育名家吕型伟先生这段发人深省的言论,精辟地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然后,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才能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宏愿!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发展……,不是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是在独立思考中得出来的。”

所有这一切要求《思想品德》当务之急,不能无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不能强求课堂整体一致,而是以人为本,遵循规律,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把

学生分成小组和班级两个探究层次,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研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长有个过程,答应学生前进的步伐参差不齐,乃至于在成长中犯错误;教师需要耐心、细心、精心引导学生不断在点滴的成功以及错误、失败、挫折中成长;切不可急功近利,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社会大工程。

以人为本、遵循个性,“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学生务实有效地探究,突破“形式主义的牢笼”,达到“解放教师”,进而在《思想品德》课堂研究性学习中真正做到“解放学生”,张扬个性!

四、情境交融

课堂研究性学习可以以个人或研究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出现,可以是演讲法、调查告、读图绘图、小品表演、问题竞赛导学法等形式进行。

演讲法,它要求就某一观点或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情怀。步骤为搜集材料,自拟题目,撰写演讲稿。自由发言的时间为3分钟左右,自由提问、答辩的时间为5分钟。建议:每次4人在班级演讲为宜,全体同学就演讲者风度、内容准确、创新意识、语言表达、逻辑性等方面评分。最后,师生共同简评。

调查告,要求通过观察现象、查阅资料或参观访问等方式积累材料,并加以综合整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具体操作参考演讲法的实施建议。读图绘图,具有典型性、简易性、启发性。诸如结合教材等各种媒体中典型的漫画、图片试做分析阐述蕴含的道理;绘简图说明课程标准、教材中所要求把握的知识或道理。

小品表演,将教材内容用小品形式表现出来。诸如前面提及的“知道青春期心理

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设计,最后可以通过小品表演的形式把研究性学习结果生动再现出来。

问题竞赛导学法,通过“探究三步骤”实施,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然相应地把握了课程标准、教材所要求把握的知识点,完成教学任务。

现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七年级“成长中的我”中“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学为例谈谈“问题竞赛导学法”具体尝试。

借鉴中心电视台大型互动节目——“开心辞典”的主考官形式,设计“问题竞赛导学法”。

首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在阅读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悟,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题目,考考其它同学和老师。

竞赛要求:分八个小组合作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问题的设计。每次一个小组为主考团,小组成员互为智囊团成员,组内民主分工所主持哪一类问题的提问、讨论;由主考团上讲台主持全班的发问、讨论;每一主考官碰到困难,小组成员互相支持、协助,亦可以求助其它同学、老师;最后,根据同学们参与讨论的情况,民主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学习小组”,给予表扬。

设计问题思路:①“拿来主义”指参考教材中各种栏目现成的问题等;②阅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寻找所有现象、概念、观点乃至疑问点,设计“是什么”、“为什么”、“列举”、“怎么办”、“比较两个知识点异同”等类问题;③在阅读基础上,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时事要闻等,设计“生活现象辨析、质疑”类、“想象”类、“组合”类等。

根据以上思路试设计范例问题如下:

什么是自尊呢?

为什么说虚心是自尊自信的表现?

试举几例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我们青少年怎样“创造成功的记录”。

“维护国家尊严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这种想法对吗?你认为中学生应怎么做?

6、“自尊”与“自负”有什么不同?

7、当代闻名儿童作家严文井,年轻时假如没有强烈的自尊心,请你想象一下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8、“自尊”+“自信”等于什么?

评判标准:问题是否穷尽教材、生活中相关的现象、知识、感悟;

问题及回答是否科学、严谨、完整;

问题及回答是否富有创意;

问题及回答是否表达清楚、自然、准确;

小组成员之间是否密切协作、支持。

其次,当主考官主持发问、讨论时,教师根据学生把握情况、课堂时间进程等,弹性动态调控课堂教学内容。此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冷场”,一方面,运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南风效应”等的原理,调动非智力因素,鼓励学生重在参与;另一方面,视教学情况,适时调用课件储备的相关多媒体素材,营造特定的情境。或适时调用教师问题库,动态调控研究性学习难度,让不同学生都学有所获。

最后,巩固新课。本环节需5分钟左右,师生综述本课时知识及学习感悟、反思;简评主考官、评出“最佳学习小组”。

以上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学生对象的不同,还应有其它的教学形式。通过丰富的形式,力求给学生常新的感觉的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心’,自然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总之,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以人为本,减负而不减效,我个人认为唯有充分利用学生学习主阵地——课堂,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生活实际、学生情况,通过“微型探索”、“体验快乐”、“遵循个性”、“情境交融”四者有机结合,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理念的培养,实现研究性学习从课外到课堂的跨越,课堂研究性学习一定能让学生自我激励,挖掘潜能,最终形成学生自己争取成功的内部动力机制,提高教育和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育部文件

《创新教育论纲》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

《教育学教程》杨乃虹主编

《更新教育观念,搞好课程改革》

《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关于给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518172487.html, 关于给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思考 作者:刘正丽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37期 摘要:近年来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趋向紧张,教师的一些合法权益未被真正保护,因此教育界呼唤给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笔者认为,教师享有教育惩戒权的前提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并正确区分教育惩戒权和体罚,不能把教育惩戒权简单等同于体罚。 关键词:教育;教育惩戒权;教师 近年来,教育界呼唤给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呼声日益高涨,究其原因,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家长的关系趋向紧张,教师的一些合法权益未被真正保护。近来,我国发生多起教师被无理殴打和教师因为惩戒学生而遭到不合理处罚的事件,如:四川乐至中学一位高三班主任因为没收学生手机,高考结束后惨遭家长找人暴打;安徽陈瑶湖中心学校一名教师自杀,事前曾与学生家长发生矛盾甚至被家长扇耳光;山东五莲二中一位女教师因为用课本抽了逃课学生,被停职一个月、新学年取消聘用,甚至被纳入五莲县信用信息评价系统“黑名单”,后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才撤销对该教师的追加处理……诸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对学生的各项保护日益全面,对老师的保护却还处于薄弱状态。长此以往,就导致了教师害怕惹祸上身,只把教书看成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工作,只敢“教书”,不敢“育人”。“纵观当前的教育实践,当一味地摒弃教育惩戒,一味地表扬、赏识、鼓励、认可时,教师们猛然发现面对许多新出现的教育问题自己束手无策,尤其是随着学生及家长法律意识的增强,教师们越来越不敢管了[1]。”笔者曾经在四川遂宁某高中的一个高二班级实习,期间真是“痛不欲生”,班上纪律极差,学生不把师放在眼里,在班级里公然玩手机、绣十字绣,老师们却无可奈何,学生对老师们的不敬,让老师真的做不到“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人民日报也曾发声: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给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刻不容缓。 所谓教育惩戒权,是“指学校和教师为了维护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依据教育法赋予他们的教育权力,针对违反学生行为规范、破坏学校纪律的学生而行使的一种教育管理权[2]。”教育惩戒权并不代表教师就可以随便体罚学生,要落实这一权利,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自身的品德都不过关,学生和家长肯定不会信服你,甚至会轻视你。最近网上爆出了补习班老师叼着烟用教鞭抽打辱骂学生迫其下跪的视频,让人愤慨不已,这种人真是枉为人师。作为老师,必须具备各种素质。首先要具备本学科的知识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自己对学科知识不过关,那是无法教学生的。其次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要学会包容学生的各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莽撞地一把抓。如果

关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思考

关于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思考 突然看到文章《400耳光的反思》:在前不久举行的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是这个著名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的最好成绩。有报道说胡丁琦这个钢琴才女是被父亲胡东振400耳光打出来的。一时间,大家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育人过程中的“赏识”与“惩戒”的反思。立马我翻阅起这方面的资料,让我也不禁思考了起来。 就像电视剧中的正反面人物一般,周弘无疑是正面人物,他的赏识教育一经报道,立刻引起了无数叫好,短时间内就成了未经普遍性验证的真理;而胡东振的400巴掌,尽管打出了一个同样出色的世界冠军,却只能引发激烈的争鸣,就像反面人物一般令人费解了一番。 我们这样看:有一块土坯,害怕火烧,在进窑之前偷偷从车上溜了下来。它想:就凭这暖暖的太阳,何愁晒不硬呢?这个办法既舒服,又保险,何必忍受那烟熏火燎呢?于是,它固执地躺在地上,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有砖出窑了,红红的,硬硬的。土坯不羡慕,也不着急。它感觉自己也在渐渐变硬,只是没有那耀眼的红色。可是土坯不明白,不经过锻烧怎么会有红色呢?如果仅仅是没有红颜色也就罢了,有一天,一场雨下来,土坯支持不住,变成了一摊泥。又过了几日,风吹雨淋,就再也找不见土坯的踪影了。不经千锤百炼,怎能坚硬如钢,害怕艰苦挑战的人,是经不住风雨考验的。那些逃避困难的人,是无法成就辉煌事业的。 现在大街小巷都在谈论赏识教育——“你真棒”等等语言充满教育充满家庭充满社会!“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确实如此,大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孩子呢?孩子也在“赏识”激励下能茁壮“成长”!不过中国孩子遇到”挫折“(比如高考失利、学习波折等)后会“跳楼”等等,这种现象是不是值得我们探讨呢? 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就会发现,教育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所以既 要赏识,又要挫折,而且矛盾要平衡,这个尺度不好把握,把握好了,孩子发展就会很不错.在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外国有位作家,很小的时候写了首儿童诗,母亲认为精彩极了,不吝赞美之辞;父亲却说糟糕透了,这使他感到委屈。在以后成长岁月中,他一有进步,哪怕是点滴成绩,都会被母亲捕捉住,给予不遗余力的赞扬,作者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信心、勇气与希望。而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厉,对缺点、失误,不留情面地指出来,有时还大声斥责,作者从父亲身上获得的是清醒、理智与谦逊。再后来,作者成为知名作家,完全明白了父母的用意,他深感自己很庆幸,既有一个懂得欣赏自己的母亲,又有一个十分严厉的父亲,不然,很难成才。 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这没有错,但赏识过了头,效果适得其反,孩子容易产生虚荣、自傲的心理,很难接受不同意见,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如今的独生子女,大人娇惯的多,在学校里不受点儿挫折教育,将来怎么走上社会?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认为,教育应是十八般武艺,欣赏、激励、批评、惩罚等等,缺一不可。这可谓真知灼见。世界上没有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面对知识、能力、性格、经历、家庭都不一样,而且思想不断变化着的中小学生,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都需采用。 现在,家长、教师都已感受到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我以为,这与没有把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关系。该赏识的时候不去赏识或赏识不到位,该批评的时候批评缺失或者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做做思想工作甚至体罚学生。学生犯了错误,要批评教育,但批评应讲究方式方法,道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即使要惩戒,也可以采取聪明的办法,寓尊重、期待、激励、教诲于“惩戒”之中。赏识也好,批评也罢,甚或惩戒学

家庭教育课题研究

家校联动、亲情互动 让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长的源泉大汶河开发区贾戈初级中学 2007年9月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非常重要。在教育中要依据家长,孩子的特点深入挖掘家长及孩子自身潜力,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恰当的手段,有效利用合理的资源与教育平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多种作用,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显出巨大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身体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残品;一个学校如果不重视智力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次品;一个学校,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心灵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危险品!”一个国家能否富强要看他的素质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取决于心灵教育的程度,而父母是心灵教育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当今的中国家庭是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模型。为了唯一孩子的前途,大多数家长不知如何爱护自己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完美无误型:孩子遇到挫折只会一味指责; 2)过多干涉型:事无具细,都要参与管制; 3)过分呵护型: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小,家长能承担的工作全部替代孩子完成; 4)望子成龙型: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5)拔苗助长型: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 6)经验衡量型:用自己的经验与经历来衡量孩子。 由于家长的不正当教育,致使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存在一定的弱点,表现在: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孩子惟我独尊而且任性;孩子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孩子消费超前,道德滞后;孩子依赖性大,各种能力差;孩子有孤独感,独生子女经常自己独处,社会交往能力差。 基于上述现象,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与延伸。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子女经常望洋兴叹,不知如何下手。很多家庭迫切需求家庭教育机构出现,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贾戈街道初级中学清心驿站应运而生。作为亲子教育机构,贾戈街道清心驿站的出现不失为当地人民的一大幸事。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实施了适当地引导,对家长进行了教育手段的优化,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生活质量。 二、指导思想: 1、以相关的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不是孤立分离的。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从整体的观点来研究家庭教育的容、方法、手段、模式,考虑评估及实验过程中人与事等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师能根据教育学理论,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衡量,做到顾全大局,不出偏差。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 探索与研究 单位:承留二中 负责人和撰写人:周卫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教育处于转轨期,而初中生则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随着信息化大潮扑面而来,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较严重,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师生关系也不甚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手段也还陈旧,造成学生难教、教学被动的局面,特别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性格、习惯、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起伏较大的阶段,因此,家校结合全方位教育孩子显得十分迫切。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家长角色的错位,流于形式的家校合作,导致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家长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与地位,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策略也十分必要。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调查证明,我国家庭教育明显滞后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全国各地时常会出现一些青少年比较极端的犯罪行为,并且呈上升趋势,以沿海发达地区为多,说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家庭有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证明:我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在家长身上。当今世界各国对家校合作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都十分重视。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综上所述,对于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搞好学校、家庭之间的有机结合,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关键词: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津贴当代教育智慧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 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经过学习实践,笔者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 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 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写建筑,笔者请家长带学生参观柳州的桥;写游记,笔者带 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箭盘山奇石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事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 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 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 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作文训练序列化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 在作文的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 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 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 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 1.口头作文。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演讲辩论、一次活 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2.单项训练。可安排人物的描写单项训练,景物描写单项训练,场景描写单项训练,还有叙事、构思、选材、线索、结构、思维、想象等等训练点。单项训练一定要全面透彻,即使在单 项训练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中学三年的训练总安排。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八年级逐步开始进行说明训练,九年级着手议论性的训练,但整个中学阶段仍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鼓励个性作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 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

关于教育惩戒的几点思考-教育文档

关于教育惩戒的几点思考 1 惩戒的历史性与时代性 1.1 惩戒的历史性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和惩戒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有记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这“夏”、“楚”就是古代用以惩戒学生的的树条。在《易经》中“蒙”卦初六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中体现的“小惩大戒”思想,也肯定了教育中惩戒的积极意义。不仅在国内,国外亦有相关思想体现,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而且也是必要的”。由此可见,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惩戒的意味。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教育不仅意味着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按照社会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显然,“教育”之舞,是戴着“惩戒”的“镣铐”跳的。 1.2 惩戒的时代性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教育改革,到近些年的“赏识教育”、“情感教育”、“爱心教育”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国遍地开花,原本的惩戒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教育”的“舞姿”越来越丰富,“舞艺”也越来越高,“镣铐”却越来越跟不上改革的“舞步”,显得力不从心。原本的惩戒观已成桎梏,有些教育从事者要么觉得无法把握好新形势下教育惩戒的内涵,消极放弃惩戒,抛弃“镣

铐”,要么错误的理解了教育惩戒的外延,奇舞飞扬,最终找不到北,对社会和自身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镣铐”坏了,舞还能跳多久呢?由此,我们更应理清教育惩戒的内涵与外延,否则会对我们教育管理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会产生很大的阻碍。 2 惩戒的概念辨析“惩”即惩处、惩罚,是其手段。“戒”即戒除、防止,是其目的。惩戒体现的是手段和目的统一,是以惩促戒。惩戒不同于惩罚,惩戒强调教育效果与目的的达成,而惩罚往往只注意负性强化的取得本身。惩戒也与体罚不同,体罚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服从管理而采取的、用强力征服或强制手段迫使学生服从管理的行为,或者教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采取的惩罚措施,其程度超出了法律所能接受的界限,给学生的合法权利造成侵害的行为”。[1] 体罚是惩戒中最极端的一种,既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又严重违背教育人道主义根本原则,因而是违法行为。 “惩戒”的教育性目的更强,更易于被人们理解和付诸实践,因而也更符合当前教育环境下倡导的教育制裁的实质目的。[2] 我国实行教育惩戒的前提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劳凯声等认为,教育领域内的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范行为施予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其中的“否定性制裁”是指“通过给学生的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可以看出,惩戒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本质上同期望、激励、表扬等

对当前教育惩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对当前教育惩罚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作为教育来讲,是不应该有惩罚的;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讲,是不应该没有惩罚的;作为一个受教育者来讲,最希望是没有惩罚的。 三个现象与一则案例 一、现象一、我们也常常能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 的学生,因为什么事被老师批评了,想不开,做出很极端的举动。现在中 小学教育中也并非没有惩罚,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 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二、现象二、现在老师们非常普遍地有一种感觉,不敢批评孩子。说到“教育不 能没有惩罚”,老师们眼睛都直了,瞪大眼睛惊讶地看着我,说现在谁还敢 批评、惩罚……在那里,刚有个14岁的孩子自杀,因为这个学生往老师身上甩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 三、现象三、曾经有一个博士找到专家,说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 丢了8个。专家问,你是不是丢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 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丢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 的。那怎么办呢?专家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 第二天让他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 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 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 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案例、有一次,鄂老师 到二年级上课。班上一个男同学作业本丢了,他拿着一张纸说:“老师,这一张纸不能写作业。”旁边的同学听了,拿出一本作业本给他。他却理直气壮 地说:“我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不想写作业。老师不能强制他写作业。于是,鄂老师允许他语文课都可以不写作业。五分钟的作 业,同学们很快做完了。第二次上课,鄂老师布置了两道作业题。同学们 都在认真地写作业,他东看看,西看看,走上来说:“老师,我要写作 业。”“不行呀,你这张作业纸怎么能写作业呢?”第三次上课,老师仍然 布置了少量的作业。这一回他可着急了,“老师,我要写作业”。“你可以不 写作业呀”。“那不行,别人都写作业,我不写就要落后了。”这时,鄂老师 说:“想写作业了吧,那你前面的作业呢?”这位学生拿出早已写好的作业交给老师。于是,鄂老师让他高高兴兴地去写作业了。从那以后,他每次都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隔代家庭教育研究的指导研究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隔代家庭教育研究的指导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不少家庭的小孩由于父母外出等原因无法照顾他们,只能托付给隔代的长辈来监护,因此隔代教育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就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来研究隔代教育的利弊,针对弊端,寻求对策。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需要掌握隔代教育的利弊和现状,并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作用。针对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危害做出相应的措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研究过程 1、利用校报、橱窗、黑板报等平台进行大力宣传、研究隔代教育; 通过周一的政治学习时间,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献;专门召 开班主任工作议会,通过宣传、学习和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尤 其是班主任充分认识到研究隔代教育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 意义,从而为下一步的班主任工作由经验单向型向实践理论复 合型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确定研究的课题《隔代家庭教育的指导研究》,分解明确,分层 落实,责任到人。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通过科学论证,开展走访 调查,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建立档案并反复挑选几个家庭为跟 踪对象。 3、调查情况重点跟踪,写成个案资料。从几个重点跟踪调查的家

庭中研究教育得出结论:隔代教育互有利弊,有利之处是隔代 长辈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 方面强,能够耐心的听从孩子的叙述,并能够把自己从生活中 累计的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社会阅历传递给孩子。但弊端是隔代 长辈一般会格外的疼爱孩子,并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之中,事事迁就孩子,这样容易养成孩子任性脆弱、骄横跋扈 等性格缺陷。物质层面的关心多,精神层面的关心少。他们更 需要严父的约束监管和慈母的安抚慰藉。这些方面隔代长辈通 常无法理解无法办到,从而导致他们心理情感上的荒芜和失落,走向不正确的道路。 4、利用家长学校优势,构建立体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质量。 定期举办家教辅导讲座或报告会,对学生家长、学生进行法制 教育,增强学生家长、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懂法、 用法。如此这般的构建出的立体化教育体系,有利于那些看来 有点“缺陷”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隔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改变。 同时把那些祖辈父辈请进家长学校进行专门培训,讲授有关教 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际沟通学理论等,通过培训,使他 们懂得了小学生情感心理上的需求,掌握了心灵沟通技巧,提 高了家长的教育素质。 (三)研究成果 1、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科学 发展观。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运转,可以说学生是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的事迹和理念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制定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宗旨,招收当地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生产劳动。晚上由儿童团员请当地农友到工学团办的茶园里谈论天下大事,还由儿童团员讲故事,当小先生。后来这种“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

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8页文档资料

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 一、惩罚与惩罚教育 惩罚是对过错行为的处罚或制裁,是人们为了保证法律和社会规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对违反法律和规范的行为采取的手段[1]。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给惩罚下的一个定义。心理学上一般认为惩罚是指反应后出现的能够抑制那一反应的事物。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会使机体产生对罚的恐惧,从而可抑制人或动物去进行那些会带来惩罚的活动[2]。关于惩罚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奖励和惩罚”辞条中有这样的表述:“惩罚是对犯有错误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分。”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将惩罚教育界定为“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与奖励相对,为学校德育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有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削弱受罚行为动机、达到改正的目的,也有利于维护校规校纪[3]。综合以上的论述:惩罚是对个体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刺激或剥夺愉快刺激,从而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的矫正行为。惩罚教育则是教育者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受教育的不良表现或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采取的一系列否定性或剥夺式的教育措施。 惩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易经》认为,在儿童的启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反倒不利,适度的“小惩”可以达到“大戒”的效果。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的天性,但是并不排除使用惩罚。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4]。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倡导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强调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不受惩处的保护。在各级各类文件中从不提及惩罚教育,更

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惩罚中的一种形式)。舆论界对教师使用惩罚不当造成学生伤亡的事件更是大肆宣扬报道,致使教师谈“罚”色变,对学生在校的不良表现和错误行为听之任之,不予严厉地惩处;教师在学生和家长中丧失了威严,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大大地打了折扣。那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呢?有人说,对个别表现差的学生应该要惩罚,言下之意就是对那些学习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就不能予以惩罚了。这种观点不符合个体心理成长的规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受惩处的体验,有的还成为自己事业成功的激励和鞭策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是必要的。 二、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老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可见,在教育中实施惩罚是十分必要的。 1.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教育中需要惩罚 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不可缺少惩罚教育。增强学生规范意识、树立是非观念需要惩罚。教师对直接犯错的学生施以惩罚,使学生产生不愉快情绪体验,引起焦虑和畏惧,扼制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没有犯错的学生产生警戒和威慑,使他们不敢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他们增强规范意识和是非观念。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也需要惩罚。如今的青少年多是在家庭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使得他们认为生活就是一帆风顺的,以致于面对挫折时没有任何的承受能力,而惩罚教育能告诉他们真实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从而提高他们的耐挫力。增强学生承担

家庭教育课题研究PDF.pdf

家庭教育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1、从国际角度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美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高度重视全民教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夕,就设计了帮助父母养育孩子的“空中摇篮”。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认知发展学说”,就是以儿童出生以后的家庭教育为起点而深入研究的。 2、从国内角度看,我国的家庭教育源远流长。中国南北朝后期的文学家颜之推就撰有名著《颜氏家训》。我国的“幼教之父”陈鹤琴写过专著《家庭教育》。近年来家庭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 3、从中国教育的现状角度看,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家庭教育步入“误区”的新现象已经显现。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溺爱型”、“粗暴型”、“放纵型”等不良类型;重哺育、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家庭教育的失误呼唤新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研究。 4、中国的教育“综合失衡”。我国的学校教育条件迅速改善,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也急剧上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极不平衡。青少年出现的孤僻、自私、攻击、骄横、厌学等现象,根源在家庭教育,“板子”往往打在学校教育上。中国教育“综合失衡”的科学解决,亟待从家庭教育溯源,从搞好家庭教育入手。(二)家庭教育研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树立家庭教育新理念。更新“重养轻教”、“树大自直”等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家庭教育新理念。

2、改善家校关系。学生入校后,家庭教育往往过早的“淡出”教育圈。学生出现错误后往往家校关系紧张。家庭教育研究为少年成人成材搭建了平台,要促进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效果。 3、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家庭教育研究要充分挖掘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课题的界定与假设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 1、“一级层面”-----父母。我国的宪法、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由于亲子关系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研究应首先应该把父母定格在“一级层面”上。 2、“二级层面”-----祖辈。家庭是青少年第一个而又重要的学校。祖辈“越俎代苞”和参与现象的出现,也应列为家庭教育研究的“二级层面”。 3、“其他层面”-----家庭其他人员。家庭构成的其他人员,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或多或少的影响教育的效果,也应列为家庭教育研究的“其他层面”。 (二)课题研究的科学假设: 1、家庭教育的水平影响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观念影响教育的“走向”。 3、家庭教育模式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4、科学、和谐、人文化的良好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冯秀莲 就每个人的生活时间来看,生命中的三分之二也是在家庭中度过。因此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一般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怎样教育孩子,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最初的痕迹,好的家庭儿童教育观就能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塑造美好的心灵。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研究中,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严重后果。近几年,有不少熊爸熊妈,采取棍棒教育的典型事例。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份的溺爱,捧在手上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知如何爱孩子,而一味娇惯、包办代替,造成目前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下降,阻碍了儿童的正常发展。高尔基讲过: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每一位家长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子女,决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事,而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

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太切。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了孩子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是独立的人。有一种定势思维和习惯势力在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发表时间:2015-04-24T10:40:08.74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4月总第174期供稿作者:唐春玲 [导读] 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唐春玲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第三中学341700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经过学习实践,笔者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写建筑,笔者请家长带学生参观柳州的桥;写游记,笔者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箭盘山奇石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事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 作文训练序列化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在作文的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 1.口头作文。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演讲辩论、一次活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2.单项训练。可安排人物的描写单项训练,景物描写单项训练,场景描写单项训练,还有叙事、构思、选材、线索、结构、思维、想象等等训练点。单项训练一定要全面透彻,即使在单项训练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中学三年的训练总安排。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八年级逐步开始进行说明训练,九年级着手议论性的训练,但整个中学阶段仍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 鼓励个性作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缚了手脚,他们战战兢兢地揣摩教师心目中好文章的标准,因此,作文中便充斥着伪圣的假话、成人的语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作文丧失了自我。其实,学生年龄不同,认识水平各异,而且性格爱好特长经历各种各样。他们对于同一事物,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往往不同,写作过程中的选材、谋篇、布局、立意、修改无一不是个体的主观行为,就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与色彩。好的文章往往是因为涂抹了个性化的色彩,才有了与众不同与感人至深的力量。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我们教给学生写作的种种手法,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文章。而是要“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呢? 1.要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学生的思想尽管不很成熟,或许还不很正确,但是正表现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时代特征,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是非标准,自己的好恶衡量所有的学生,要多宽容,哪怕学生的观点有点偏激,只要教师给予适度的指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尊重和保护。教师的责任是发现学生写作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更好地发展。 2.多角度观察思考,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想象之鸟一旦放飞,创新的芽便会破土而出。 4.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多肯定学生大胆使用一些并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哲理性语言,独特的句式,独创的句子,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作文个性的同时,同样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创新不等于一味标新立异,不等于让不健康的甚至反动的言论大行其道,学生的个性创造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四、一枝独秀为哪般——网络构筑作文交流和发表平台 传统作文教学不够重视作文交流,而美国《提高写作技能》一书开宗明义地表明,“写,是为了有效的交流”。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是作文交流的极好平台,须充分利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