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颅多普勒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阳性1例

经颅多普勒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阳性1例

经颅多普勒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阳性1例
经颅多普勒检测大动脉炎患者脑动脉微栓子阳性1例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简介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简介 经颅多普勒(简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动脉环上的各个主要的动脉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学参数的一项无创性脑血管疾病检查方法。主要应用低频脉冲多普勒技术,通过特定的透声窗。直接记录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为无创性脑血流循环的研究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具体临床操作便利、重复性好,无创检查等优点,为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经颅多普勒是目前对脑动脉硬化诊断最直接、最简便、无创伤性又较客观的一种诊断方法,判断脑动脉硬化程度及脑动脉硬化后诱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TCD检查是诊断脑动脉痉挛性头痛的首选检查方法。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对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脑血管痉挛,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脑血管畸形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 二、因不明原因的头痛,如神经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疾病临床症状性头痛。 三、头晕、眩晕。主要包括动脉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内耳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四、其它: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脑血管动力学监护。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临床应用简介 (一)关于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 TCD检测到的正常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最常用的参数是收缩期血流速度峰

值和平均血流速度。经研究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流速度峰值呈减低状态。血流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左侧和右侧差异较小,双侧MCA和ACA 的血流速度相差大于14%应视为异常。统计研究认为女性较男性血流速度快,认为年龄和性别在确定脑血流速度正常值时起重要作用。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TCD诊断 在TCD的临床应用中,对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烟雾病、放疗引起的动脉狭窄,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炎。血流速度增快是动脉局部狭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改变, TCD只能诊断管径减少超过50%的颅内动脉狭窄。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多年临床研究结果总结得出,如果年龄在60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降低,收缩期流速峰值的临床诊断意义上升,单凭这一血流速度指标即可诊断动脉狭窄,误诊较少。但当血流速度处于诊断的临界值时,参看两侧流速是否对称及是否有频谱紊乱将尤为重要。 关于一侧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并高出对侧30%以上,同时伴有涡流频谱,对诊断血管狭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它高度提示该部位血管有局限性狭窄。两侧血流速度是否对称只是在一定意义上很重要,因为我们总结发现有60%左右的病人常常是双侧同时发生颅内动脉血管狭窄病变,在两侧血流速度均增快并达到狭窄诊断标准时,可诊断双侧动脉血管狭窄,而此时两侧血流速度差在诊断狭窄程度上有一定价值。 (三)颈内、颈外和颈总动脉狭窄的TCD诊断 颈内动脉是颅外颈动脉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最好发部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颅多普勒临床应用范围

经颅多普勒检查临床应用指征 一、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1、脑动脉硬化,明确判断脑动脉硬化的部位及严重程度。 2、脑供血不足,判断脑供血不足的部位(血管)及严重程度。 3、脑动脉狭窄,判断脑动脉狭窄的部位(血管、节段)及程度. 4、脑血管痉挛,判断其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5、脑血管意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确定脑血管意外的部位(血管)及其程度。对缺血性 脑卒中可了解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以便判断预后。 6、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系统疾患,判断病变部位(血管)性质(缺血、闭塞、痉挛)及 程度。 7、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确定,除临床症状,颈椎X线片外,经颅多普勒 的检测是重要依据。 8、脑血管畸形,包括脑血管的动静脉瘤、脑动脉瘤,可判断病变部位及其节段。 9、蛛网膜下腔出血,判断病变部位(血管)及其程度。 10、锁骨下盗血综合征。 11、对临床疾病的病因学诊断 12、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 二、头痛的病因学诊断: 1、诊断头痛病因包括神经血管性头痛及其类型(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不对称), 颈肌紧张性头痛,脑血管病(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及闭塞等)引起的症状性头痛。 2、头晕、眩晕的病因学诊断确定头晕、眩晕病因包括功能性眩晕,椎基底动脉缺血 性眩晕(颈性眩晕)、梅尼埃病(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的耳源性眩晕)等。 3、脑腔隙性梗死的病因学诊断确定脑腔隙性梗死(腔隙性缺血灶、散在性脑腔隙灶) 的病因。如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缺血、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三、脑血管功能状态评价: 1、WILLIS环的功能状态及侧枝循环功能状态。 2、在各种生理状态及各种药物影响下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舒缩反应的评价。神经功能状 态对脑血管功能的影响。 3、病理状态下的脑血管功能状态,包括病理状态下选择脑血管手术时机。 四、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 外科手术前后的疗效观察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五、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1、危重病员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2、神经外科手术病员术前、术中、术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护。 3、急性脑血管意外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护。

多普勒超声监测微栓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微栓子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作者:范进, 李倩, FAN Jin, LI Qian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南京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210002 刊名: 医学研究生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EDICAL POSTGRADUATES 年,卷(期):2010,23(9)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40条) 1.Junghans U;Siebler M Cerebral microembolism is blocked by tirofiban,a selective nonpeptide platelet glycoprotein Ⅱb/Ⅲa receptor antagonist[外文期刊] 2003(21) 2.Dittrich R;Ritter MA;Kaps M The use of embolic signal detection in multicenter trials to evaluate antiplatelet efficacy:Signal analysis and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e CARESS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reduction of emboli in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 trial 2006 3.单梅芳;黄志东;黄怀宇氯吡格雷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微栓子信号的影响[期刊论文]-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09) 4.Poppert H;Sadikovic S;Sander K Embolic signals in unselected stroke patients:Prevalence and diagnostic benefit[外文期刊] 2006(08) 5.Orlandi G;Fanucchi S;Fioretti C Characteristics of cerebral microembolism during carotid stenting and angioplasty alone[外文期刊] 2001(09) 6.Skjelland M;Krohg-Srensen K;Tenne B Cerebral microemboli and brain injury during carotid artery endarterectomy and stenting[外文期刊] 2009(01) 7.Nadareishvili ZG;Beletsky V;Black SE Is cerebral microembolism in mechanical prosth-etic heart valves clinically relevant 2002(04) 8.Kofidis T;Fischer S;Leyh R Clinical relevance of intracranial high intensity transient signals in patients following prosthetic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外文期刊] 2002(01) 9.Russeu D The detection of cerebral emboli using Doppler ultrasound 1992 10.朱武生;刘新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10) 11.Wong KS Is the measurement of cerebral micro-embolic signals a good surrogate marker for evaluating the efficacy of antiplatelet agents in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2005(03) 12.Serena J;Segura T;Castellanos M Microembolic signal monitoring in hemispheric acute ischaemic stroke:A prospective study 2000(04) 13.王晔;顾慎为经颅多普勒应用于脑循环中微栓子监测方法学探讨[期刊论文]-疑难病杂志 2007(05) 14.Siwka U;Ariane L Prevalence and time course of microembolic signa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外文期刊] 1997(02) 15.顾慎为;王晔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经颅多普勒及脑微栓子监测的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05) 16.Massimo D;Silvia A;Isabella S Microembolic signals with serial transcranial Doppler monitoring in acute focal ischemic deficit 1997(07) 17.Daffershofer M;Ries S;Schminke U High-intensity transient signal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监测的临 床意义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选研究对象为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纳入病例数为12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所有患者均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将结果显示阳性的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低分子肝素钙)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微栓子信号阳性率、微栓子信号数量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前,两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微栓子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微栓子数量、微栓子阳性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应用的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信号检测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signal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in detect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Method:The subjects wer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 with a total of 120 cases. All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informed consent of this study,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All patients underwent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und emboli detection, and the positiv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low molecular heparin calcium) and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1:1 ratio. The positive rate of positive signals, the number of micro emboli signals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3 months and 6 months.Result:Before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microembolus quantity, the positive rate of micro emboli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microembol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microemboli positive rate (P>0.05);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number of microemboli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MES was less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wo groups of adverse events compared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micro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1418185753.html,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旭王允洁王桂荣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8期 微栓子为缺血性卒中发作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其实时监测意义重大。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微栓子监测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动态地检测循环中的微栓子,大量文献报道关于TCD微栓子监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中的研究价值。本文就微栓子监 测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发展史 1990年,SPENCER等[1]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脑血流监测中发现,血流中通过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体颗粒可被TCD检测到,其称为微栓子信号(MES)。1995年,Stroke发 表了关于MES诊断标准的专家共识[2]:MES出现于血流频谱中,短时程( 2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检测机制 多普勒超声的反射强度以振幅反映。TCD 发出的超声波波长大于红细胞直径,故超声波 遇到红细胞会发生散射,而探头所接收到的只是直接返回部分的声强。由于微栓子的直径和密度具有与红细胞不同的声阻抗,当血流中出现微栓子流动时,较多的超声波会被反射。反射的强度与血液和微栓子的声阻抗差成正比,即两种物质的密度差越大,所接受到的反射声波信号就越强,在视频或音频中就会出现高声强信号。TCD所探测到的高声强信号除与栓子性质有 关外,还与栓子的大小及数量有关,微栓子越大,信号越强;微栓子越多,信号越密集。因此,理论上认为循环中的微栓子可被TCD检测到[4]。 3 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方法与意义 3.1 监测部位与方法主要检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以大脑中动脉最常用。联合检测,对判断栓子来源意义更大。心源性栓子在3个部位均可检出,颈动脉分叉处栓子可在同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检出,而颈动脉虹吸部的栓子只能在同侧大脑中动脉检出。每根血管的检测时间最少为15 min,一般为30~60 min。微栓子计数一般采用每小时栓子个数来表示。测量微栓子的基本指标有栓子持续时间、栓子速度及栓子信号强度[5],信号强度以dB 值计算。3个参数相互关联,其中信号强度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最高,使用最广泛。信号强度为栓子与背影血流多普勒频移值的相对比值,且受多普勒频率等一些技术指标的影响。但不能仅凭信号强度鉴别栓子的大小和性质。Markus等[6-7]认为,最重要的是栓子的dB阈值。dB 值越高,重复性越好,结果越稳定。采用各种自动栓子检测仪进行比较,结果认为不同机型应有不同的dB阈值。此外,dB阈值还受所研究对象的影响。一般心源性栓子信号强,在心脏搭桥术和心脏换瓣术后,采用较高的dB阈值可适当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特别是无症状患者,由于信号强度较弱,则应适当降低阈值,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TCD地临床地的应用

实用标准文案 TCD的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脑动脉的解剖: 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腔后在脑底部通过前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而互相吻合,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1、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是: ①、大脑中动脉(MCA):MCA是颈内动脉段最粗大的分支,分布范围广,分两大支:皮质支和中央支,中央支主要分布于基底阶级内囊,皮质支主要供应皮质部、的血供。 ②、大脑前动脉(ACA):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末分支中较小的一支。两侧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前上方与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的变异较大,约占21.05%。 ③、大脑后交通动脉(PCoA):PCoA位于脑底丘脑下部,与大脑后动脉相连,是Willis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梁大动脉系统压力的主要渠道,当颈内动脉系统压力高于椎动脉系统时,血液经后交通动脉流向椎动脉系统,否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④、眼动脉(OA):OA是颈内动脉系统的第一分支,眼动脉的最重要分支是视网膜中央动脉。

⑤、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较长,易发生栓塞 2、椎基动脉系统:椎基动脉系统由左右椎动脉和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 的基底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小脑、脑干及大脑枕部的主要血液来源。 ①、椎动脉(VA):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 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桥脑橄榄体中或下端从椎动脉发出,距基底动脉下端为1~2cm。小脑后下动脉的行径是弯曲的,最多有六个弯曲。 ③、基底动脉(BA):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并而成,主要供应脑桥、中脑、部分延髓区域及小脑部分半球、小脑颞叶下部及枕叶内面。基底动脉的供血范围广,分支数量较多。 ④、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一个终末分支,分为皮质动脉和中央动脉。中央动脉主要供应丘脑、丘脑下部、膝状体以及大部分中脑。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面蝶鞍上方的脚尖池内,为一多角形动脉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脚尖窝四周。大脑动脉环变异较大,具有典型动脉环的人群仅占50%。

TCD临床应用

TCD的临床应用 第一部分脑动脉的解剖: 脑部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进入颅腔后在脑底部通过前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而互相吻合,组成一个特殊的结构――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1、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在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是: ①、大脑中动脉(MCA):MCA是颈内动脉段最粗大的分支,分布范围广, 分两大支:皮质支和中央支,中央支主要分布于基底阶级内囊,皮质支主要供应皮质部、的血供。 ②、大脑前动脉(ACA):MCA是颈内动脉两个终末分支中较小的一支。两 侧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前上方与前交通动脉相连。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的变异较大,约占21.05%。 ③、大脑后交通动脉(PCoA):PCoA位于脑底丘脑下部,与大脑后动脉相连, 是Willis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衡梁大动脉系统压力的主要渠道,当颈内动脉系统压力高于椎动脉系统时,血液经后交通动脉流向椎动脉系统,否则出现相反的现象。 ④、眼动脉(OA):OA是颈内动脉系统的第一分支,眼动脉的最重要分支 是视网膜中央动脉。 ⑤、脉络膜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较长,易发生栓塞 2、椎基动脉系统:椎基动脉系统由左右椎动脉和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的基 底动脉组成。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小脑、脑干及大脑枕部的主要血液来源。 ①、椎动脉(V A):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主干动脉。 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后下动脉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桥脑橄 榄体中或下端从椎动脉发出,距基底动脉下端为1~2cm。小脑后下动脉的行径是弯曲的,最多有六个弯曲。 ③、基底动脉(BA):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并而成,主要 供应脑桥、中脑、部分延髓区域及小脑部分半球、小脑颞叶下部及枕叶内面。基底动脉的供血范围广,分支数量较多。 ④、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一个终末分支,分为皮质 动脉和中央动脉。中央动脉主要供应丘脑、丘脑下部、膝状体以及大部分中脑。 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脑底面蝶鞍上方的脚尖池内,为一多角形动 脉环。围绕在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和脚尖窝四周。大脑动脉环变异较大,具有典型动脉环的人群仅占50%。

TCD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疾病的诊断

TCD的临床应用及常见疾病的诊断 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简述: 1、大脑皮质 大脑半球的表面所覆盖的一层灰质即为大脑皮质。每个大脑皮质又可分为5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岛叶。每叶又可分为3个面,即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 大脑皮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大脑皮质的机能区大部分均由该动脉供血,也有部分血液来自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各叶的血液供应如下: 额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由大脑前动脉供血,底面由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 顶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由大脑前动脉供血。 枕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及底面由大脑后动脉供血。 颞叶:外侧面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内侧面及底面由大脑后动脉供血。 2、基底节和内囊 基底节为大脑半球深面的一群灰质团块,由尾状核和豆状核所组成,豆状核又分为壳核和苍白球。内囊把纹状体分隔为两个核团,内侧为尾状核,外侧为豆状核。因此内囊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为一白质纤维结构分为前股(在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后股(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及膝部(前股与后股相遇处)。 基底节和内囊的血液供应均来自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基本无关。基底节与内囊的前部由大脑前动脉供血。中部由大脑中动脉供血。后部则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基底节和内囊为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目前认为基底节和内囊出血,实际上大部分是在壳核出血,壳核为豆状核的外侧部。这部分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供应基底节和内囊的动脉也是血管被栓子阻塞的好发部位。各个血管包括大脑前动脉的返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均可受到阻塞,而产生不同的脑梗塞的临床症状。 3、脑干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所组成,脑干的动脉主要由椎─基底动脉供应。 中脑的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脉络膜后内动脉、四叠体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丘脑穿动脉和脉络从膜前动脉。 脑桥的动脉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