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初唐四杰作品风格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

诗人用乐府古题作为诗题,大多已失去了古义。这一种体式的诗,很难分类,可以列入“乐府诗”一类,也可以列入“五言律诗”一类。

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这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托“古意”,实抒今情。它的题材、用语与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诗的写法近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唐诗镜》中说:“端丽不乏风华,当在骆宾王《帝京篇》上。”《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语:“通篇格局雄远,句法奇古,一结更绕神韵。盖当武后朝,淫乱骄奢,风化败坏极矣。照邻是诗一篇刺体,曲折尽情,转诵间令人起惩时痛世之想。”《批点唐音》中说:“此片铺叙长安帝都繁华,宫室之美,人物之盛,极于将相而止,然而盛衰相代,唯子云安贫乐道,乃久垂令名耳。但词语浮艳,骨力较轻,所以为初唐之音也。”闻一多先生将《长安古意》称为“宫体诗的自赎”。

自汉巍六朝以来,产生过不少以长安、洛阳为背景,描写豪门贵族、公子王孙、侠客倡优生活的作品。在这首长篇七言古诗中,诗人用传统题材写自身的感受。以铺陈的笔法,描绘当时京都长安的现实生活场景,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写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及内部倾轧的情况,深寓讽喻之旨。同时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寥之感和牢骚不平之气,也揭示了世事无常、荣华难久的生活哲理。

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在狱咏蝉、易水送别。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是骆宾王陷身囹圄之作。公元678年(唐高宗仪凤三年),屈居下僚十八年,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被捕入狱。其罪因,一说是上疏论事触忤了武则天,一说是“坐赃”。这两种说法,后者无甚根据。前者也觉偏颇。从诗的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来看,显然是受了他人诬陷。闻一多先生说,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宫体诗的自赎》)。这几句话,道出了骆宾王下狱的根本原因。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被抨击者当然要以“贪赃”、“触忤武后”将他收系了。也正因为如此,骆宾王才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可以说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是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诗人首先从禁所的古槐写起,运用晋代殷仲文仕途失意及西周时召公明察狱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

初唐四杰的贡献

在唐诗史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唐太宗喜欢宫体诗,写的诗也多为风花雪月之作,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大臣上官仪也秉承陈隋的遗风,其作风靡一时,士大夫们争相效法,世号“上官体”。

在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仍在诗坛占有统治地位的时候,“四杰”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来反对初唐诗坛出现的这种不正之风,接着其余三人也都起来响应,一起投入了反对“上官体”的创作活动之中。

他们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的台阁移向了广阔的江山和边塞,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当时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水诗,像王勃的《腾王阁》;或为抒发登临送别的感慨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以及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边远戍的,描写征夫思妇的,与表达对不幸妇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高而位卑,使他们比较接近社会现实,所以常用诗歌对某些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四杰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五言律在“四杰”之前已有出现,唐初诗人王绩(王勃系王绩侄孙)曾作过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杰”的时候,五律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他们的作品中被逐渐的固定下来。“四杰”以多数量、高质量的诗篇为稍后于他们的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对“四杰”十分敬佩。

离别诗词鉴赏

送别诗词鉴赏专题 南海区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高二语文组王海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送别诗词的意象等特点、体悟其情感类型、掌握其常用的表达技巧和方法,学习鉴赏送别类诗词,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探究,从分析送别诗意象入手,引导学生领悟送别诗的情感特点和写作技巧,从而学会鉴赏送别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送别诗歌的离愁别绪和送别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 送别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采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营造氛围 一、导入课题 师:之前我们在唐诗宋词选修中对诗歌进行归类,诗歌从题材上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咏史诗等,那么刚才这首歌词,从题材上看应该属于那类诗呢?明确:送别诗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别离”是人间最难舍的一种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送别诗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鉴赏这类诗歌。 二、分析特点 鉴赏一首诗词,该如何判别它是否属于送别诗歌呢?这首《长亭送别》同学们是如何得知它是送别诗的,从哪些方面可以作判定?(提示:判别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可以通过题目、特定意象等,判定送别诗同样可以从标题、意象入手。) 明确:送别诗词判定方法 1、通过文题判定,送别诗标题中常有“送”“别”“赠”等标志。 2、更重要的方法是通过送别诗歌中的特定意象判定。 送别诗词中常见意象:(习俗物象、时间意象、地点意象) 物象 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歌:“阳关三叠”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李欣)“朝闻游子唱离歌”(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 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风:《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时间: 夕阳、日暮:《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代诗人列表及其作品风格

唐代诗人列表及初唐四杰作品风格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其作品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对初唐浮艳诗风或较单一的体制有所突破和革新。四杰仕宦不显而才华横溢,慷慨有志。他们反对绮靡文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其创作在形式上虽未完全摆脱齐梁遗风,但内容与气骨方面已大有突破。王、杨工于五言律诗,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曲辞。但是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经不存在了,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因为每一个古代乐府曲调,都有一个规定的内容。例如《孤儿行》是描写孤儿生活的,《从军行》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杨炯做了这首五言律诗,用了这个乐府古题,但诗的内容已不同于汉魏时代的《从军行》,可知初唐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生平简介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徒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误。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琳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莆齐名,也称“李杜”。 2、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3、白居易(772 —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早年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地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 ),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七十五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古代送别诗高考诗歌鉴赏》学案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教学参考 1011 0948 《古代送别诗鉴赏》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送别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把握送别诗抒发的情感与的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与内容 1.请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初步感知鉴赏的方法: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 ——送别诗鉴赏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一、认识常见意象 1.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3.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汇总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汇总》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

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所作《感遇诗》和边塞诗,内容丰富,刚健朴质,现实性很强,实践了他的理论主张。以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扫荡齐梁余风,开启了一代新风。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论唐代离别诗的意象美 姓名:杨洋学诗歌号:200721010240 指导教师:刘敏 摘要:一诗歌方水土养一方文化,每个朝代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氛围,有其突出的文化倾向,故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唐朝开放的文化环境使诗歌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诗歌离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域而离诗歌别亲人、恋人、友人。古时交通不便,路途艰险,通讯落后,正所谓“一别心知两地秋”“中间消息两茫然”。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诗歌无助。从古至今时代的更迭,人物的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得代抒代言。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艺术效果。 关键词:地点意象时间意象物象主题朦胧意境无穷 一、离别诗中诗歌的意象 举目望影,泪沾衣襟。离别诗中的情感大多饱含依恋不舍、哀婉伤感凄悲之情,读之令人心生愁绪、潸然泪下。而诗歌离别诗为什么会有这种魔力,诗人又是怎样来渲染这种离别的思绪,从而使人读之心生感触,泪涕纵横呢?这就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意象了。这些意象本身诗歌便具有一定的悲伤感染力,再加之作者的修饰,以及历代文人的青睐,便使之成为离别诗不可或缺的一道情感风景线。下面我们分类来看看,离别诗中的意诗歌象有哪些。 (一)地点意象 诗歌 现代人对于礼节的观念比之古人却是淡化了许多,没有古人来的重视来的心诚。古人对于送别就是相当的重视。通常是相送十几里,梁山诗歌伯与祝英台便是很好的例子,祝英台归乡,梁山伯也是相送了十八里。而到了分别之处时也是遥相挥手,举目眺望,直至身影隐没与地平线之下,也还在独诗歌自掩泣暗诉忧伤。 既然相送,那么便会有分别的地方。古人选择分别的地点有其独有的特点。先前说古人重礼节,相送路诗歌程很远,因此在选择分别地点时,通常会选择能够休息的地方。比如长亭、谢亭、客舍、西楼等。 那么如果道路没有提供诗歌休息的地方怎么办呢?那也只好相送到不能再继续相送的地点了,如南浦、岔路旁、津渡头等。这些地点要么是需要更换交通工具,要么是要分道扬镳,古诗歌人通常以此地点作为分别的地点。

历史上的各朝各代居士一览表

1 六如居士--明·唐寅 后山居士——陈师道 柳泉居士——蒲松龄 东坡居士——苏东坡 历史上的居士 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女诗人);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 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 龙丘居士——陈季常(唐诗人) 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一佛居士——郑侠(北宋文学家)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山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唐代诗人简介及其代表作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复习——离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宋人好词,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教学要求 1、把握离别诗风格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离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离别诗。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内容及主题倾向】: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特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 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 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 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 。突破齐 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 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骝马。 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李峤(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在《新唐书》中,唐朝宰相中有苏味道。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 沈佺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贺知章(659~744),越州永兴(浙江萧山)人。人称四明狂客,贺季真,诗狂。其诗富于感情,不拘一格,清新自然。代表作:咏柳、回乡偶书。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属江苏)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把大唐引进诗歌朝代的,也许正是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

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一览表

中国历代着名诗人一览表 巍巍中华五千年出现了数不清的风流人物和诗词名家,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下面就跟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都有哪些着名的诗人吧。还可以点击相应链接查看其代表作品,希望对您鉴赏古文化有所帮助! 一、先秦至隋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时楚国贵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放逐,自沉汨罗江而死。 2、荆轲(?—前227),战国时卫国人。卫人称为庆卿,燕人称为荆卿、荆叔。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不中,被杀。 3、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击败。 4、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即汉高祖。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5、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介绍及代表作】 6、李延年(?—约前90),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汉音乐家,善歌,又善创新声。 7、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

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官至丞相,封魏王。 8、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 9、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治今山东潍坊西南)人。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10、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 11、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三国时期着名诗人。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12、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13、左思(约250—约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文学家。相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14、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诗品》中称他为“隐逸诗人之宗”。 15、吴隐之(?—414),字处默,濮阳鄄城(今属河南)人。曾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使已经热烈的气氛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及作品汇总

高考语文复习必知:中国古代著名人物及作品汇总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11.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最有名。是“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的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唐代著名诗人简介 1、王勃(650、675),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为四杰之首,被誉为诗杰。积极开拓诗歌的表现领域,从题材内容到格律形式都有新的探索,显露了新的独待风貌。文名甚高,对近体诗有所建树,为唐诗发展做出了 一定的贡献。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蜀中九日。 2、杨炯(650~692),弘农华阴(陕西)人。人称“杨盈川”,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以边塞征战诗著名,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风格雄健豪放,气势轩昂,很有气魄。张说谓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代表作:从军行、出塞。 3、卢照邻(632?695),幽州范阳(河北省涿州)人。自号幽忧子,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杨炯誉之人间才杰。擅长诗歌骈文,尤擅七言歌行,意境清迥。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代表作:长安古意、咏史四首、紫骆马。 4、骆宾王(638~),婺州义乌(浙江义乌)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世称''王杨卢骆”。内容广泛,格调高远,多感叹个人遭遇,抨击社会现实之作。代表作:咏鹅、易水送别。 5、李阶(约645~约714),赵州赞皇(河北)人。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宫廷诗人,诗多咏物。代表作:风。 6、沈性期(约656、713),相州内黄(河南内黄)人。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律诗之祖。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邙山。 7、宋之问(约656'712),汾州(山西汾阳)人。人称宋学士,与沈俟期并称沈宋,律诗鼻祖。尤善五言诗。重视平仄、声律的协调,对偶句式的工整。为文賦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完成了五七言律诗的定型,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在声律方面有重要贡献。明确划开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代表作:渡汉江、度大庾岭。 8、陈子昂(661'702),梓州射洪县(四川射洪)人。被誉为诗骨。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

离别诗串词

离别诗串词 (文章一):经典古诗文朗诵送别诗组合兼串词经典古诗文朗诵送别诗组合兼串词四(1)班2xx、5 甲: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乙:我们的古诗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其中的送别诗文犹如阵阵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甲:送别诗像一杯酒、一首歌,又像一道风景,悠悠流长(以酒话别)集体: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xx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乙:酒逢知己千杯少,只须总有离别时。喝完了酒,老朋友步出酒店一路相送,千叮咛,万嘱咐,还是难以表达心中的留恋。(以话送别)女生: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男生: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甲:送君千里总须别,但愿小船慢点开。小船啊,请开慢点,再慢点,让我再看一眼我的故人(以歌相送)(九九艳阳天伴奏)赠汪伦李白女生:李白(那个)乘舟将欲行(哟),忽闻岸上踏(呀么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合唱: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男

生:李白(那个)乘舟将欲行(哟),忽闻岸上踏(呀么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合唱:桃花潭水深千尺(呀),不及汪伦(呀)送我情。乙:船儿越走越远,渐渐消失了,可我还是依依不舍地站在鹤楼上,久久不忍离去。(以目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xx。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甲:有人说,三千年来的中华诗词中拥挤着太多的游子,上演着太多的别离。乙:他们求取功名,保家卫国;甲:他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乙:他们近下江南,远涉边疆;甲:他们行行复行行,相逢又别离…… 甲乙:因而,他们的诗中不仅有见落叶而悲秋,闻归雁而思亲的个人情愫;更有魏晋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的投影。现在,我们走进那一场场情真意切的别离,领受那一位位伟大诗人的风采。乙:送别诗像一杯酒、一首歌,又像一道风景,悠悠流长(以酒话别)集体: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xx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乙:酒逢知己千杯少,只须总有离别时。喝完了酒,老朋友步出酒店一路相送,千叮咛,万嘱咐,还是难以表达心中的留恋。(以话送别)女生: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男生: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甲:送君千里总须别,但愿小船慢点开。小船啊,请开慢点,再慢点,让我再看一眼我的故人赠汪伦李白女生:李

杜甫诗词全集,大全

杜甫 〔712 ─ 710〕 杜甫,字子美,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杜甫便生于巩县,乃为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世称其为“杜少陵”。其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三十五岁以前,漫游各地。天宝年间至长安,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其寓居长安〔今属陕西〕近十年,未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黑暗政治有较深认识。天宝末期,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参军小职。 及安史之乱,安禄山军陷长安,其逃至凤翔,谒见肃宗,授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往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又称其为“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反映出当时政治腐败,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刻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其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其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 ──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唐代诗人杜甫交游考略◇唐朝著名诗人、诗圣──杜甫◇唐代诗人杜甫之死◇杜甫死葬何地? ·杜甫诗全集卷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