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紧扣书本,超详细)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紧扣书本,超详细)

高2017届B部陈施宇提供o(≧v≦)o~~好棒

必修二经济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一)背景

“刀耕火种”使得生产效益十分低下

(二)概况(过程)

1、“铁器牛耕”的出现:春秋战国

2、汉唐“铁器牛耕”的发展:

①汉: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大大增加,出现曲柄锄(中耕)、大镰(收获)、耧车(播种)

②东汉:耦犁(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③唐:曲辕犁

(三)影响

1、积极: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消极: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贫者无立锥之地】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一)内容

赋税: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徭役:水利、交通、国防、城市、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征战、戍边、守地

(二)影响

1、积极方面:①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帝国的繁荣富强

②使得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2、消极方面:赋税徭役使农民失去或离开土地。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引发社会动乱,导致王

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①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②农耕技术: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③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私营手工业

1、特点:自然经济,自给自足

2、概况:(1)家庭手工业——农民家庭、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有时进入流通领域

(2)田庄手工业——地主田庄、门类齐全、自给自足

3、结果: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

1、工官:(1)内容:①盐铁垄断②皇家工场专门负责

(2)特点:垄断性、奢侈性、技艺水平高、封闭性

(3)影响:①利---技艺水平高

②弊---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难以推

广,传承封闭,往往导致失传

2、匠户:(1)含义:中国古代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

(2)演变历程:①唐代:工匠定期服役②宋代:官府强制役使

③元—清:“匠籍”(明代轮班轮作)④清代顺治:废“匠籍”

(3)影响:①积极:统治者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

②消极: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

【纺织业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原料:麻葛丝工具:骨梭骨针

商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周代:称为“妇功”、“国有六职”

汉代:品种多、技艺高、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丝绸之路);素纱襌衣

唐代:私营作坊出现;官营规模大

宋代:棉花种植、棉纺织技术推广

元代: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明代: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先进的冶金技术】

1、冶铜业: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

②汉:铁业官营开始用煤做燃料;供风动力:自然通风--人力--畜力--水力;

供风技术:皮囊鼓风--马排鼓风--水排(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装置

③南北朝:灌钢法;④北宋:以煤做燃料的明确记载

【陶瓷业的成就】

1、制陶业:(1)原始时期:彩陶、黑陶;(2)唐代:唐三彩

2、陶--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制瓷业:

(1)发展历程:①东汉:青瓷;②唐代:釉下彩绘、青瓷白瓷并行发展

③宋代:名窑众多;④清代:发明粉彩瓷器工艺和珐琅瓷。 (康熙、雍正)

(2)瓷器外传: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

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一)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发展: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③唐代发展: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商旅往来

频繁);

④宋元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

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繁荣:出现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二)阻碍:旅途盗贼为患

【市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严格监督:①秦代: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②汉代:“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市定位

(二)南北朝:①草市形成,设草市尉

②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离城镇稍远,位于交通便利地点,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三)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四)宋代:①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②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市的种类:草市、夜市、晓市

③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庙会集市

(五)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工商业的管理】

【海禁政策】

问:为什么实行海禁政策?

答: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免受威胁(倭寇,反清,荷葡);②统治者盲目自大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兴起背景

归纳: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鸦片战争后: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手工棉纺织业破产为标志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和城市手工业遭受打击,洋行大量增加;买办、买办化的

商人开始出现

3、中国经济的独立性逐步丧失: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兴起概括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二)概况: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

兴起

(3)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企业

3、代表企业:方举赞,孙英德创发昌机械厂,陈启源创继昌隆缫丝厂

4、特点:(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地域发展不平衡,集中于沿海地区

(3)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4)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到一战------近代民族工业的第一次高潮

(一)原因:⑴列强资本输出、商品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⑵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⑶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提出实业救国

(二)表现:

1、具体:张謇

2、总体:1895年到1913年,资本在10万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

(三)意义: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第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一)原因

1、辛亥革命的推动

2、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3、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表现

1.总体:厂矿和资本增加,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2.具体:(1)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2)面粉业: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

(3)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发展,重工业有一定的增长。

(三)特点:(总)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

1、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独立完整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

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机器设备完全依赖进口

2、薄弱性: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传统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短暂性: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四)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实现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1927--1936

(一)原因

1、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1)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农工商、交通业

(2)实行币制改革***

2、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二)表现

1、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2、1935年后,工业各行业发展局面普遍较好

***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935年)

①目的:为了防止白银外流,稳定政府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②内容: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不得使用白银;白银国有。

③影响:积极:这次币制改革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

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消极: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1、含义: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而形 成的资本形式。

2、特点:(1)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具有垄断性;(2)与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具有买办性

(3)与本国封建势力相结合,具有封建性

3、代表:四大家族(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陈立夫)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一)抗日战争时期

沦陷区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内迁民族工业,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荷尽已无擎雨盖)

(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困境

原因:1、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1)内战的破坏;(2)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

(3)官僚资本的压迫;(4)繁重的捐税负担

2、美国的经济侵略(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表现: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

第三课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在夹缝中生存】 (一)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二)具体原因:

半 1.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1)限制机器进口;(2)利用特权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的植 (3)发动战争,摧毁民族工业

性民 (4)抗战胜利后,美与国民政府签订条约,并减免进口税

质半 2.封建势力的束缚:(1)没有获得政府承认,听任封建势力摆布

决封 (2)各级政府用苛捐杂税勒索

定建 3.国民政府的阻碍:(1)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

(2)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或收买、敲诈甚至没收 等方式公开吞噬民族企业

【在斗争中求发展】

(一)斗争原因:三座大山阻碍发展;自身壮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利益

(二)斗争对象:①帝国主义、②封建主义、③官僚主义

(三)斗争表现:1、罢市、游行抗议;2、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3、捐款捐物,支援抗战;

4、反对国民党的独裁政治

(四)斗争结局及原因:

中国民族工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 一定的依赖关系,斗争具有妥协性,着注定了他们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两面性 ①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②另一方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具有妥协性 初步发展 短暂发展 日益萎缩 短暂春天 产

生 萧条

***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某些条件

2、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

4、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2、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3、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一)初期:良好开端

1、《论十大关系》

(1)时间:1956年4月;人物:毛泽东

(2)内容——十大关系

(3)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内容:①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②提出了当前党人民的主要任务(二)中期:困难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原因:(1)社会主义建设刚起步……理论和思想上缺乏认识

(2)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影响:(1)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2)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生态环境被破坏

(4)国民经济混乱,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三)后期:局部调整 ,“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年始于农村,并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四)成就:①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②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③石油实现自给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一)国民经济状况:瘫痪半瘫痪

(二)调整和整顿

1、1971周恩来的调整和整顿

2、1975邓小平的调整

(三)影响: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50-70年代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工作重点的转移】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1991

(一)背景:①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二)内容—经济上

1、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工作重点:“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生产力

3、改革:

宏观上: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解决党政企问题

(三)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对内改革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到底要改什么?“变改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革革

内容(核心):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不不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变改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质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公有制

经营方式: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意义: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土地改革(所有权发生改变:变为私有)

2、1956年三大改造,农村生产合作社(所有权发生改变:变为公有)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4、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

第三课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一)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国内:政治风波,经济低谷,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一)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年奠定思想基础

1、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③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是否)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⑤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

⑥发展问题: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2、意义: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中共十四大1992年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框架,目标具体化

1、内容(1)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2)怎样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②国有企业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四)试点: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五)中共十五大总结深化

内容:1、确立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2、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结果

总体: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①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②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③经济增长迅速

计划经济体制行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调节作用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

①强调走自己的路,学习外国,不照搬外国。②明确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

④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保证)

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部走的战略。⑥坚持开放;一国两制;和平发展。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居室建筑的演进】

【习俗风尚的变革】

第二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

一、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的原因

1、外来技术传入的推动;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思想观念的转变;

5、国人智慧,爱国意识、民族精神的推动。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第三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报业的发展】

【广播影视的普及】

【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一)发展历程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二)影响

1.积极影响:(1)可以高度互动;(2)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3)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2.消极影响:(1)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2)网络沉迷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西方学者的“封建社会”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是一种国家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社会”,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组织。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

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个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价值,价值分为五个部分,税金,租金,利润,劳动价值,和企业家才能。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个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1、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2、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3、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

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

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

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

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

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世界市场的含义:

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是: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具体原因:是资本主义扩张性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条件: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技术等

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分散的文明】

(一)起源: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农业革命”

(二)文明概况:

★1、古代五大文明摇篮(文明区域):

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南欧爱琴海沿岸★2、世界五大区域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

南亚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伊斯兰教文明、东亚儒家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

(三)特点:

①封闭性;②地域性和独立性;③参差不齐

(四)分散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局限;②自然环境阻隔;③缺乏技术和动力

***“文明”1、含义:文明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为标志的关于社会进步的概念

2、判断标准:文字的使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进步、各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类型:①横向:物质、制度、精神

②纵向:农耕、工业、信息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文明的连接】15世纪末~16世纪初

***价格革命

(1)含义:随着贵金属大大量流入,西欧市场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2)影响:加速了社会分化和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

一步发展,价格革命也成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原因条件

1、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必

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东西方的传统商路,造成商业危机。然

社会根源:西欧渴望获得东方的黄金和商品性

精神动力:宗教上,西方国家渴望到东方传播基督教

2、条件:知识积累:地理学的发展,地圆学说的提出,地图绘制的进步可

技术进步: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西欧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能

政府支持: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性

个人因素:哥伦布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和为航海事业做出的努力

社会进步:各个文明区域的发展

(二)概况:迪亚士、达伽马向东航行(葡萄牙);哥伦布,麦哲伦向西航行(西班牙)

(三)影响: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史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史(总影响)

1、经济政治: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的社会分化和封建制

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2、国家关系、社会生活:

(1)各地区各民族联系日益紧密,各地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社会经济和生活

(2)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3、文化上:

冲击了西欧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冲击了教会神学

***用多元史观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全球史观: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逐渐连成整体

文明史观: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

现代化史观: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路和资产阶级壮大之路

革命史观:是殖民掠夺之路

社会史观: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扩张对中国影响及中国反应?

对中国的影响:(1)不断骚扰我国东南海疆,葡萄牙强租澳门、荷兰侵占台湾;

(2)当然来自其他地区的商品如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传入中国,丰富了中

国人的生活。

(3)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现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

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

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

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世界为一个整体,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把人类历史发展看成一个整体,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人类活动的相互联系

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一、殖民扩张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和掠夺性

2、具体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