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书本参考答案

历史书本参考答案

第八课
[课中思考题]
1.请思考: 做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这两个文件的引文,进行比较和概括。
《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中用法律限制王权、征税必须经过议会批准、保证议会各项“自由”权利等思想。
2.请思考:在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概括。
在责任内阁制下,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内阁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政治生活的什么状况?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唱词中所包含的信息,“降临到人世间的每个活生生的男孩和女孩”,指所有的有选举权的英国民众; “要么是一个小自由党人,要么是一名‘小托利”’,反映了两党制已经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分析唱词中的信息后,教师可继续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链接”中的相关内容,并介绍1832年议会改革后选举权逐步扩大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这段唱词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下半叶政治生活中民主化趋势的发展,人民取得普选权,两党制逐渐完善,在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状况。
[解析与探究]
1.请结合第4课所学知识思考: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提示:18世纪英国的内阁承担行政职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制建立在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上。中国明朝时期的内阁对皇帝负责,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和帮助皇帝起草对奏章的批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对军国大事没有决策权。
2.结合自《权利法案》颁布以后英国的各种制度,谈一谈你对维多利亚女王作为立宪君主的认识。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权利法案》对君主权力的限制,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地位、首相的权力和地位及与国王和议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规定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以是开放性的。
第九课
[课中思考题]
根据这段话,你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
提示:人都是自私的,所以需要政府来管理,以保障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政府由人组成,所以政府也需要外来的和内在的监督,防止个人或某个集团的专制。
[解析与探究]
请思考:丘吉

尔的一席话反映了美国政体的哪些特征?从这句话中,你能分析一下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吗?
提示:美国是总统共和制,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政府(内阁)要听命于总统。同时,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英国是责任内阁制,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掌握实际的行政权力。首相是内阁中的最高行政首长,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所以英国首相必须与内阁成员密切配合。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所以,一般来说,议会对内阁的牵制作用非常有限。
[自我测评]
1.美国开国元勋们在什么情况下创立了联邦制?
提示:在邦联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时。
2.如何理解联邦宪法中的分权和制衡原则?
提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美国总统和英国国王(或女王)的职权有何异同?
提示:美国总统有行政权、部分立法否决权,而且有全国最高军事指挥权。英国国王(或女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第十课
[阅读与思考]
想一想,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掌握了哪些权力?
提示:在行政权方面,皇帝有权任命首相及其他行政官员,也可免除他们的职务;在立法权方面,皇帝有召集立法机构开会和宣布延期结束的权力,法律由皇帝签署并颁布;军事方面,皇帝为陆海军最高统帅,有权统率全国军队并任命高级军官;在外交方面,皇帝代表帝国,拥有宣战、媾和等权力。总之,皇帝成为德意志帝国最高权力掌握者。
[解析与探究]
分析法国1875年宪法是怎样体现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的。
提示: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行使倡议并制定法律的权力,财政法案先在众议院提出再转交参议院表决通过。②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通过的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还拥有特赦权、缔约权、统率武装权及任命全体文武官员、接受外国公使递交的国书的权力,总统有权在征得参议院同意后提前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同时总统的权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非先经两院同意,总统不得宣战;总统所缔结的条约只有在两院通过之后才能生效


[自我测评〕
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提示:德意志帝国为君主立宪制;1875年的法国为总统共和制。 (1)相同点:两国议会实行两院制,都行使立法权;国家元首拥有行政权,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2)不同点:①德国议会权力受制于皇帝和首相,法国议会立法独立。②德意志帝国元首(皇帝)不须对议会负责,法国国家元首(总统)要向议会负责;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行政权,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内阁制约。③德意志帝国虽然是实行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实行两院制,但皇帝拥有绝对的实权,包括官职任免权、立法权、军权等,并能召集、延期或结束议会,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第二十一课
[课中思考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面这两段话,谈谈你对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并思考它怎样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原则。
提示:这两段话体现了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一方面,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将群众比喻成“诸葛亮”,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比喻成工厂的原料,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充分调查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才能形成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这就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另一方面,毛泽东把领导机关汇总综合分析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从而作出决策比喻成工厂的加工生产过程,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制造出产品,也充分说明了集中的重要性。而集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集中仍是为了发扬民主。这就体现了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
[解析与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提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自我测评]
1.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提示: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提示:

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4.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提示: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十二课
[课中思考题]
你怎样认识“文革”的危害?
提示:第一,国家政权遭到削弱,社会秩序非常混乱。第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使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第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破坏尤其严重。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文化大革命”,对科教文化事业的破坏影响深远。第四,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损害。第五,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并思考: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了什么?
提示:我国行政诉讼案件的增多说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日趋完备,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民”可以告“官”,这是人民民主实现的一个具体表现,反过来也是民主实现的有效保障措施,这也意味着对行政机关的法制监督和实现行政管理的民主化不断发展。
[解析与探究]
比较一下,1975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有何共同点?你怎样看待修宪问题?1954年以来我国多次修宪说明了什么?
提示:①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都是在极“左”思潮氛围下酝酿和修订的,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倾向;1982年宪法与1999年宪法都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国情,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建设等方面的成果的确认和巩固。②宪法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大法,是司法机关执法的最高依据,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保证。不断地修改以期达到更完善,对防止“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破坏宪法的现象有积极意义,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都必须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合法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③说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与时俱进,逐步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自我测评]
1.搜集资料举出“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事例,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提示:①事例资料可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平反冤假

错案”条,第21课“教学参考资料”中“‘文革’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破坏”条;②“文革”带来的经验教训之一,就是必须花大力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应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提示:平反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法制建设步伐大大加快, “立法驶入快车道”,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第二十三课
[课中思考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是什么?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何在?
提示:可参见“教材分析”相关内容。
2.你怎样认识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台湾统一意味着我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可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可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挫败外来势力阻挠中国统一的阴谋;台湾统一还将改变我国与日、美等国的关系,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
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不仅不利于祖国大陆的发展,对台湾的前途也是没有好处的。由于“台独”势力在台湾日益发展,外国势力也插手台湾问题,这将加大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所以,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
[阅读与思考]
阅读这两首诗,体会诗人的感情,思考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历史原因。
提示:从诗句中不难看出诗人的感情,重要的是“体会”这种感情。这种感情主要是对故土的怀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历史原因”包括内战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隔;一些国外势力阻挠中国统一,极力维持分隔的局面;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阻挠两岸的交流和统一。
[自我测评]
概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及其历史影响。
提示:关于理论,可参见本课第一个子目下的有关内容。其实践和历史影响主要是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也会对台湾问
题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十四课
[课中思考题]
你认为应该把意识形态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原则吗?
提示:不应该。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都有权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不但应该,而且可以和平共处。应该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干涉别国的内政。
[解析与探究]
1.材料一、二分别表明了苏联与美国的什么意图?
提示:材料一表明苏联极力利用“二战”提供的机会大肆扩张自己的影响,在东欧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战

后将确保自身的安全作为外交政策的重心,而在东欧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作为阻止资本主义扩张的屏障。材料二表明美国凭借在“二战”中急剧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认为自己当仁不让地拥有领导世界的责任和机会,并将努力谋求这种实质上的霸主地位。
2.根据材料一至材料四概括出美苏战时合作关系破裂的原因。
提示:①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建立帝国来维护安全,因此他极力在东欧扩张苏联的势力范围与影响,这种对自身安全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东西方关系的日益紧张。
②“二战”结束前夕,美国企图依靠其在战争中膨胀起来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全球性进攻战略,试图把整个世界纳入到它所希望的发展轨道中,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
③凯南认为苏联将在战后采取扩张政策,将尽可能多的欧洲地区置于苏联的控制下,这势必会破坏西方乃至美国的“自由”制度,夸大了苏联对于美国的威胁。
④争夺世界霸权是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但诺维科夫也片面夸大了美国对于苏联的威胁,认为美国正准备与苏联进行战争。战后双方缺乏合作的基础以及双方的互不信任,片面夸大对方给予自身的威胁,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自我测评]
1.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提示:美国:①在战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②1947年3月12日,以遏制“共产主义威胁”为核心的“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③实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的马歇尔计划;④将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实行货币改革,导致“柏林危机”;⑤为遏制苏联,于1949年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军事同盟。
苏联:①在战后以确保自身安全为外交政策核心,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与影响;②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实行了“莫洛托夫计划”,后来又成立了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③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冷战”从1947年开始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前后持续40多年,对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①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③两个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

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大规模的世界大战;④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大打代理人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第二十五课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提示:可先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归纳:这段话表明,联合起来的欧洲成为独立于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第三种力量的愿望已经基本实现,欧共体由于经济实力的增长,政治外交方面的独立倾向已日趋明显,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也更加强烈,在国际政治领域已慢慢与美国鼎足相处。
2.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中国得以冲破美国设置的种种障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
提示:“二战”后初期的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所把持,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但随着亚非拉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方面表明第三世界力量的强大,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阅读与思考]
请思考: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较,体现出美国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材料一声称美国领导资本主义世界(自由世界),表明了美国当时的霸主地位。材料二强调的是美国拒绝与中国交往。材料三中,尼克松明确表达了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目标。材料四表明美国要与欧洲建立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四段材料表明了美国对外政策的两个变化:一是从领导西方世界到与西欧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是从拒不与中国交往到力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是美国霸主地位的衰落,西欧的联合和实力的增强,长期以来封锁中国政策的失败,当时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的形势。
[自我测评]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世界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日本等“五极”。尼克松的话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一趋势?
提示: “二战”刚结束时,是典型的两极格局,美苏两国的抗衡决定着世界的形势。70年代以后,多极化的趋势日渐显露,形成了一些新的力量中心,冲击着旧的两极格局。
第二十六课
[阅读与思考]
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屈辱外交,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在当时有何意义?
提示: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新中国成立

初期,我国外交上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毛泽东根据中国特殊的历史、现实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作坚决斗争。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最明确的表示。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屈辱外交。
[自我测评]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政府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亚非国际会议上进行了实践。尤其是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使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不仅是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指导性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国与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2.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提示:在建国第一年,新中国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粉碎了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阴谋。50年代中期,外交方面的新成就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不仅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指导性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二是我国参加日内瓦、万隆两次国际会议所起的积极作用。日内瓦会议是中国代表
团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简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提示:总的来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20世纪60年代末

期以来,中美双方利益共同需要的结果。从美国一方来讲,它实行了20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但是到了60年代末,美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使美国被迫考虑改善中美关系,以牵制苏联。从中国一方来讲,也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当时,苏联陈兵于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重大威胁。而美国在亚洲战略上收缩和保守的倾向很明显,已不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在此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有利,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4.请举出至少三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提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2002年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十七课
[阅读与思考]
这段话反映了布什政府的什么外交方针?
提示:反映了布什政府“单边主义”的外交方针,是当今美国霸权思想的具体体现。 “9·11”事件后,布什政府以反对恐怖主义为名,继续宣扬自己的“单边主义”外交思想,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在世界各地插手别国事务,不断挑起局部战争和地区争端,如2003年未经联合国授权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外交方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成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解析与探究]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提示:如果同意多极化趋势论,可以通过列举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在多极化格局中更容易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利于实施中国的多元化外交战略。如果同意霸权稳定论,可以分析霸权对全局的稳定性能够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此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但教师应适当引导,如提示学生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哪种观点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自我测评]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及成因各是什么?
提示: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是:出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但多极化趋势已明显增强。成因可参见“教材分析”的相关内容。
2.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提示:本题的答案可参照教材最后一段: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

权主义强权政治;②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