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反思

《望大陆》是小学语文11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是台湾诗人于右任的代表作。从诗文的字里行间渲染出浓浓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以及对台湾回归祖国大陆的深切期盼。

本节课我采用“以读代讲”、“从读中悟”、“个人自学与同桌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诵读中去体会、感受诗文的情感。一堂课下来,自己细细反思,发现了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一、背景介绍不完善。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学生对于写作背景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那么也就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课前能积极去查阅相关资料,但所查资料并不完善。课堂上,针对我向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角色转换”的情景想象问题,就与“作者与家人分隔两地,至死不能相见”这个背景资料相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并没有把这个背景点出来,加之我的问题过于笼统,致使学生不能明白题意,最终什么也回答不出来。

二、指导朗读的基础没有打好。

这是一首很简短的诗,在让学生读的时候,我只是指导了学生正确的读、流利的读以及有感情地读,但是在对于诗的停顿、重读轻读这方面,却忽略了正确的指导,学生不懂得应该在何处停顿、何处重读、何处轻读,进而在有感情朗读的时候没有完全深情地展现这首诗的韵味。

三、情感渲染上,教师自身的情感不到位。

一堂课,学生的情感是需要老师的渲染和升华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只有教师的情感融入进去、升华到位,学生才能在无形中被教师所感染。这堂课,由于我自身备课不充分,导致语言不够流畅,情感升华不到位,表述出来的语言太过平淡,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四、课堂上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

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有的学生回答问题频率过多,而有的学生却连一次手都没有举过,而我也没有叫起来回答问题。这样就无法全面到每一个学生,检测不到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每当上完一堂课,我总会有很多新的收获和反思,语文教学确实是一项精深的艺术,这其中必然少不了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我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勤加钻研,认真学习。

张华

2014年9月17日

《桂花雨》优秀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以桂花香为线索,描写了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让作者深深地思念、怀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清主次的能力。 4、想象画面,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摇花乐”,以及领悟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 重点:抓住课文中主要内容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在与文为本对话过程中感悟,体验,从而得到语言训练,受到情感熏陶,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2、创设情境,依据图画再现,角色表演和想象画面等途径,把学生引入课文具体情境中,把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画面。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识“桂花雨” 1、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走进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进入了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篇散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2、质疑“桂花雨”是什么意思呢?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花回答。 出示句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欣赏课文插图,指导朗读 3、再读课题,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让我们深深地吮吸一口桂花诱人的香味,美美地读课题——(学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读好课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课文,由课题质疑,营造阅读期待。 (二)学习课文,理解感悟 1、体味“桂花香”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桂花的什么让作者久久难忘? 学生朗读交流。 学生展示读书成果。(预设:桂花香、摇花乐、花雨美、母亲对桂花的关注、桂花茶、桂花糕等) 师:那么在这么多的难忘中哪个画面在琦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预设摇桂花,下桂花雨的情景)学生板书自己的成果 学生重点读: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桂花树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

望大陆教学设计语文S版教案

望大陆教学设计语文S 版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读了读题,你想到些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怀念家乡的古诗,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3.诗的作者是于佑任,读了课文你知道他是在哪儿写这首诗的,又是哪儿人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作者: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 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后人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还在“高”字旁划了一个圈,强调登高遥望大陆的心情。另一张纸所书即本文内容了。 4.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情,怎么体会到的 5.交流

梅花魂教案

6 梅花魂(以文带文课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通过批注式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伸出墙头的梅花》,感悟梅花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演讲《望大陆》 过渡:于右任老先生的《望大陆》让我听到了他对着土地爱得深沉,同样在我们上节课《梅花魂》的学习当中,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他无限的乡愁,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梅花魂》感受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能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通过批注式阅读《新语文主题阅读》中的《伸出墙头的梅花》,感悟梅花的品质。 三、温故而知新(回顾复习) 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与外祖父有关的几件事?分别是什么? 过渡:通过作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但是,大家真正走入老人的内心了吗?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一)自学导航一 思考: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说明梅花魂的话,用“——”画出,并批注自己的理解。 生交流。 1、出示赞美梅花的语句。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花开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过渡:读了这几句话,你能想到古人描述梅花的诗句吗? 2、出示《梅花》《红梅》两首诗,生齐诵。 3、从古诗中感受梅花的精神。师生合作读 师: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生:《梅花》 师:旁的花,大抵是春暖花开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师:它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生: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4、从课文中感受梅花的精神。师生合作读 生: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师: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生:旁的花,大抵是春暖花开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师: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齐:外祖父喜爱梅花,就是喜爱梅花的精神。 过渡:梅花魂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吗? 5、出示句子,播放歌曲《红梅赞》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讲解《红梅赞》是影片《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寻求革命信奉和高尚幻想,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绝不动摇,最后含笑走上法场,倒在一片梅花残暴的处所,歌曲唱的是梅花,实是夸奖江姐。 那么你的记忆中有像江姐那样的人吗? 6、出示有气节的中国人以及图片 7、诵读民族魂 师: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 生:文天祥、赵一曼、杨靖宇、朱自清 师: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

望大陆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二、学习诗歌 1、自读课文,小组内相互学习生字新词,师再检查。之后再次读课文,读通顺、流利。

2、指名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读通顺,指正。 3、学习体会诗歌1、2小节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什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大陆) (2)指名学生读1、2 小节,评价 (3)师生交流得出要带着舒缓、悲伤、绵绵的思念、低沉等语调读这篇课文。(4)指导朗读读1、2小节诗词(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5)学生读1、2小节诗词(学生自读,点名读,指导读,全班读,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4、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在中国大陆,要他有生之年却没办法回到中国大陆) 5、学习齐读第三小节 (1)男生读第三小节诗词 想:诗人都望到什么?(见到“天”“地”望不到边,给人视野宽大,心胸开阔感觉)(2)指导学生看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盼望统一)(3)齐读最后一句诗词。

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望大陆 同步练习

语文S 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望大陆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一、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葬我于________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②山之上,国有殇________! 2.选择正确的解释。 望:①向远处看;②探望;③盼望、希望;④名望。 A 重阳节那天,爷爷带我登山望远。________ B 今年风调雨顺,丰收在望。 ________ C 那位抗日英雄是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________ D 每个星期天,我都要去看望奶奶。________ 故:①缘故、原因;②原来的、旧的;③事故;④死亡。 E 故地重游,他感到格外亲切。________ F 李爷爷今年8月病故,终年八十九岁。________ G 雾太大,为防止事故,高速公路暂时关闭。________ H 会议准时举行,无故缺席者将通报批评。________ 3.阅读《梅花魂》完成练习。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mò mù)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______在怎样的境(jìng jìn)遇里,______有梅花的秉(bǐng bǐn)性才好。” (1) 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 墨________(mò mù)梅 境________(jìng jìn)遇 秉________(bǐng bǐn)性 (2)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他们________历经多少磨难,________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

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在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一组表现华夏儿女对祖国母亲赤诚而炽热的爱的情怀的课文。《明天更辉煌》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一首赞歌,全诗充溢着为香港回归祖国而无比兴奋、鼓舞的浓浓深情。 根据教材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认读缀、汁、荆、棘 4个生字;会写辱、觅、缀、汁、荆、棘、伐 7个生字;掌握骨肉分离、自强不息、企盼、耻辱、寻觅、点缀、乳汁、炎黄子孙、荆棘、步伐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诗句领悟文章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诗歌第三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表达出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香港回归给作者和全国人民带来的无比喜悦的激动之情;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诗句深刻领悟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是最后手段和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会场照片。(看书上插图一。) 思考: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吗? 谈话:1997年7月1日零时,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香港终于回归了!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人们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倾吐着自己激动的心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

的一首诗歌,它是献给香港回归之日的(板书副标题),题目是明天更辉煌 (板书正题目)。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把句子读得通顺,在文中的逗号、分号、句号及顿号处有恰当的停顿,把握诗歌的情感。 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让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尽量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2、和学生一起分析字形、字音、字义。教师做好纠正。 (三)教师范读。 (四)细读。 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课文有三个小节,各写了些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诗二首教案

《诗二首》教学设计 圣人涧小学郑旭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着两首诗,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理解是的内容,想象诗的意境,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背诵着两首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去了台湾。 到了晚年,他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在他去世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原本是一首无题诗歌,生前并未发表。1964年于右任先生辞世后,是他的秘书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日记中发现了这首诗。这首诗一经披露,就不胫而走,为人们争相传颂,于是有人将这首无题的心灵悲歌或命名为《望大陆》,或称它为《国殇》板书:望大陆于右任 二、诵读中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思考:(1)诗人有什么嘱咐?(死后葬于高上之上,可以望大陆)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因为诗人的故乡在中国大陆,在他有生之年却没办法回到中国大陆) (3)你们从中体会到什么?那如何读出来呢?(读出深切的思念,读出不能回去的悲伤) 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已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望大陆》资料《望故乡》(精品)

《望大陆》资料 《望故乡》介绍 《望故乡》是辛亥革命元老、教育家、爱国诗人于右任晚年在台湾所写的诗句,这位陕西乡党在晚年,涌动着一股浓浓的乡愁。不论是人生功业还是书法成就,于右任都令人隔着历史长河而长久仰视。 他是一部大书,于右任一贯提倡诗体解放,对作诗提出“韵不可废,体不可拘”的八字方针。而他自己也是率先身体力行的。一九五七年,他在台湾诗人大会上说:“我们的诗,三百篇后,由汉魏而六朝,量少变,至唐而变生多体,变也;宋词,变也;元曲,变也。每一变的初期,皆为诗体的解放,内容的扩大。”他认为诗体的变化,就是诗的革命。他说:“诗的体裁,必须解放,伟大的天才、伟大的思想,决非格律所能限制的。即以李杜而论,我觉得,他们伟大的成就,是他们的长歌,他们的新乐府。他们的崇高地位,不是作风美备,而是对前代诗风的革命精神,而是由于这种革命精神所产生的领导作用,假使他们不在这条路上发展,而仍是走前代的道路,他们也不过清新如庾开府、俊逸如鲍参军而已!近人作诗,动言效法李杜,我认为真的效法,应当效法他们的这种革命精神。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拿诗的格律来适应我们的思想,不可拿我们的思想来适应诗的格律,犹之我们当因脚的大小来做鞋,不应当因鞋垢大小来削脚。” 《望故乡》不愧为于先生一生中的峰巅之作,也是他的千古绝唱。先生欲将血泪寄山河。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当选中国新一届总理后,在举行的第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对两岸关系的看法”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

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于右任先生的这首《望故乡》诗,并说“这是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以“激情山河的千古绝唱,令世界中华儿女裂腹恸心”相评价,可谓贴切。 临终之迷编辑 于右任临终之谜: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过了一会儿,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猜测了几个答案都被于右任摇头否定了。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故乡》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安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中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地感念先生。

《祖国统一大业》 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本节知识在初中的历史、政治甚至语文学科中都曾接触过;而且平时的生活中也时有所闻。可以说,这块知识是学生自认为比较熟悉的内容。但可能会受已有知识体系的影响,不愿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更不愿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现实进行联系,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活化历史思维以及培养学生学史、用史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和田地区二中李佳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和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这些知识,既属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又属于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到许多时政热点;既属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绝好素材,又属于近几年高考历史及综合能力测试的热点。因此,本节教材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1、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及回归的过程.认识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2、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表现,理解党和政府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所

采取的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树立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3、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气氛,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国家统一意识,以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四、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2)教学难点:认识“一国两制”理论和祖国完全统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而是领悟历史,感受现实。 五、教学方法 ①教法:以主线整合资源;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是语文S版第11册第2单元的古诗诵读篇目。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政治诗,与平时我们教学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诗不同,诗人采用“创景抒情”的方法——通过创设的意象来表现情感:“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的内容从“清末的社会现状”到“复杂情感”再到“急切愿望”,对学生而言理解比较难。 【学习者分析】 学习本诗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爱我中华为主题下的《开国大典》、《望大陆》、《三海关》、《太阳与士兵》这五篇文章,并通过反复地朗读,感受到了每篇文章的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所以学生在大体把握本首诗的情感上会比较容易。但这首诗是小学阶段难得一见的的政治诗,再加上本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本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朗读背诵并默写《己亥杂诗》。 (2)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⒉过程与方法 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小学高年段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望大陆 》教案

《望大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读了读题,你想到些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怀念家乡的古诗,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3.诗的作者是于佑任,读了课文你知道他是在哪儿写这首诗的,又是哪儿人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作者: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

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 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后人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还在“高”字旁划了一个圈,强调登高遥望大陆的心情。另一张纸所书即本文内容了。 4.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情,怎么体会到的? 5.交流 6.这是何等的悲切之情啊,它撼人心魄,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快遍了海峡两岸。两岸的同胞吟诵着,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再来感受十三亿中国人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 三、拓展交流 1.与课文主题一致的文章你还知道哪些?交流一下。 2.于先生其它的诗:“长恨天涯隔一水,头白鸳鸯各自飞,两岸心声都是泪,一寸相思一寸灰”。 3.香港于2019年祖国,澳门于2019年也回归祖国,两地与祖国大陆实行一国两制,繁荣安定,两岸人民迫切希望祖国统一,党和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对这些情况了解太少,交流一下。 4.学了本文你内心有些什么想法,或有些什么话要对台湾人民或领导人讲,简要地写一写。 四、小结: 教学反思:

望大陆教学设计

《望大陆》教学设计 朝阳七校:陈秉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推敲词句,感悟诗歌格律、韵味美的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 1、教师引出作者:50年前的1月12日,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位老人身患重病,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这位身在台湾,心系祖国大陆的老人就是于右任先生。 2、于右任个人资料介绍。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著名的现代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二、初读诗文,感悟诗句古朴、伤感的韵味 1、学生自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重点生字:“殇”,字音(s hāng),字义(指少年未成年而死),国有殇的意思是:

国家有死后不能魂归故里的人。 2、再度诗句,读出诗句的节奏 “兮”字的意思是语气词“啊”,将“啊”字换入诗中对比读,体会换成“啊”以后感觉诗句的浅显平淡,缺少“兮”带在诗中的古朴、伤感的韵味。所以不能将“兮”字换成“啊”。 三、解诗意,走进作者孤独、沉郁的内心 1、解题意,“望大陆”——远望、眺望大陆。 2、同桌互读诗句,互讲诗意。 a生互读互讲b汇报 3、作者在诗中望大陆要望的不仅仅是——大陆,更是祖国、故乡。 4、体会作者的孤独。(补充资料:于右任1949年到台湾,1962年写这首诗,已经13年没有回大陆。)作者在大陆有他曾经71年的回忆,在故乡有他的亲人——妻子、女儿、亲戚、朋友……。 5、理解诗人对家人的思念。 师:诗人生活富足,身居高位,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为何要“望大陆”“望故乡”? 补充资料:1958年,在与妻子结婚60周年即将来到的金婚前夕,他从保险箱中取出夫人早年为他缝制的布鞋、布袜,抚视良久,老泪纵横,提笔写下了《忆内子高仲林》一诗: 两戒河山一支箫,凄风吹断咸阳桥。 白头夫妇白头泪,留待金婚第一宵。 体会于右任先生对家人的思念。 6、师:难道作者就是想看一看祖国大陆吗? 生体会作者想的不仅仅是望一望大陆,其实诗人渴望回大陆、回故乡。

作文范文+宝岛台湾在我心中作文

宝岛台湾在我心中作文 【篇一:宝岛在我心中】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第我就是台湾……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熟悉而亲切的《七子之歌——台湾》在我的耳边回荡着…… 我用什么来形容你呢?可爱的宝岛台湾!像宝石?不,你比宝石更加耀眼;如流水?不,你比流水更加清澈;如一首歌?不,你比一首歌更加婉转动听;似储存多年的女儿红?不,你比女儿红更加悠久而香醇……你到底像什么呢?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来取代你!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你是中国唯一的——宝岛台湾! 站在中国地图旁,看着上面标注的台湾两个字,眼前仿佛又出现了书中记载的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台湾本是祖国身体的一部分,与大陆同根同祖,后来由于列强争霸,几次与祖国大陆骨肉分离,台湾曾经被荷兰殖民者整整统治了五十年!整整五十年!那是屈辱的五十年!在五十年里,台湾人民过着奴役般的生活,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661年4月,郑成功才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终于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成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敬仰。1985年台湾又被日本侵略,在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英勇的抗日战争,终于收复了台湾。台湾同胞欢天喜地,庆祝回归祖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受降主官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台湾人民

《望大陆》赏析

《望大陆》赏析 第一、这首诗在构思方面以虚写实,情、景、事有机结合。作者设想安葬,想象死后魂魄远望,想象魂魄恸哭,想象远望之景,想象孤魂寂寥,这些都是虚写,实际上表现生前活着时的痛苦。作者明确实写了自己的悲哀情感,暗示虚写了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现状。读者可以通过诗中明确地抒情,在头脑里再现出一个活生生的慷慨悲壮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此诗在音韵节奏方面特点突出,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句式上,长短错落,读来时慢时快,恰当的表达了感情。前两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咏叹意味。“葬我于高山之上兮”反复出现,表达出愿望的迫切与郑重。诗中的“兮”字起到了调整语速、渲染感情的作用。“大陆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中“兮”表达了无限的失望与遗憾。这两节中还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大陆”“故乡”接连而出,表现诗人一心系之之情。从情感发展上看,“望我大陆”所传达的情与“大陆不可见兮”所传达的情又截然不同,构成突转,发人深思。第三节每句三字,音步一致,节奏分明。四句诗紧锣密鼓式地排列,读来沉郁顿挫。前两句使用叠音词“苍苍”“茫茫”,渲染了景象的寥廓,音韵上也具有美感。整首诗押韵鲜明。首节二四句“陆”“哭”押“u”韵,低沉郁闷。后两节押“ɑnɡ”韵,末节还句句押韵,浑厚慷慨。 第三、全诗用语自然生动。如“高”字,出语自然天成,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站的越高,望的越远,这是常识。诗人一定希望葬的更高些,那样会望得更远,了解更多,更能缓解思恋之苦,满足思恋之需。作者情之急、情之浓全被这一字传出。 于右任素仰屈原之为人,尤爱读《离骚》。他曾以“骚心”为笔名,可见其意。 一九五六年,他在中国台湾的一次诗人节聚会中说:“我是发起诗人节之一人,我们为什么以端午节为诗人节,当然是纪念屈原的。所谓纪念屈原,一是纪念其作品的伟大,一是纪念其人格的崇高。屈原的作品,无论造词、立意,都为中国诗人开辟一广大的境界。刘勰在《辨骚》内说:‘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关于屈原的人格,哀民生之多艰,恐美人之迟暮。学人忧国,死生以之。司马迁说他:‘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所以纪念屈原,是纪念他衣被万世的创作精神,及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于右任不但在诗歌内容上继承了屈原爱国爱民的思想传统,悃悃款款,矢志无他,写出了他对国家兴亡、民族盛衰的感慨,就是风格上也继承了骚体的传统。《望大陆》就是杂用骚体及乐府歌体来写的:诗以复沓形式反复唱叹,纯粹是古风的形式,“天苍苍,野茫茫”是借用于《敕勒歌》,“山之上,国有殇”则是仿效屈原《九歌》中的《国殇》。 诗中无限悲痛地抒发了先生对故乡、对大陆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达了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心声。

《望大陆》教案

望大陆 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有家不能回的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齐读课题,读了读题,你想到些什么?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怀念家乡的古诗,一起来复习一下。 二、学习新课 1?请一位同学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2.交流: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3.诗的作者是于佑任,读了课文你知道他是在哪儿写这首诗的,又是哪儿人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介绍作者: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国民党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国民党去了台湾。晚年,于右任孤居台湾,在大陆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然而,盈盈一水的台湾海峡无情地割断了于老先生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亲人不能见,他过着凄凉冷漠的生活。 1964年,于右任先生在台北病逝。后人从他的遗物中发现两张字条,一张上书:“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旁注:“山要最高者,树要最大者”。还在“高”字旁划了一个圈,强调登高遥望大陆的心情。另一张纸所书即本文内容了。 4.了解了这些背景后,我们再来细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于老对故乡的深 情,怎么体会到的? 5.交流 6.这是何等的悲切之情啊,它撼人心魄,在人们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快遍了海峡两岸。两岸的同胞吟诵着,不禁潸然泪下,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再来感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乡愁》。 2、学习“知人论世、揣摩意象”的学诗方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反复朗读。 1、师: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就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的笔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乡愁又成了那一树令人牵肠挂肚的梅花。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眼里,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初识作者。(出示课件,齐读作者简介) 3、请大家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注意,仔细地读上一遍,力争读得字正腔圆。 4、指名读。学生以“准确流利、字正腔圆”的标准评价。 5、师: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气,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师范读。学生划节奏。学生评价(“节奏、语调”)。 6、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味道”。齐读诗歌。 二、授之以渔,体会诗情。

1、讲授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方法 ⑴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理解作品。 如:王维喜好信奉佛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杜甫安史之乱之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⑵揣摩意象诗人把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体景象上面,这种“寄情思于物象”的表意之象叫做诗的“意象”。学诗就要揣摩“意象”。 2、这首诗有四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人生的哪四个阶段?内容上是什么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时间顺序) 诗人把人生这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意象上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让我们“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诗人余光中。 ⑴出示诗人的生平资料。指名读资料。 (2)师:“距离”产生乡愁,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说说这四节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距离”,怎样的情景? 同桌讨论,交流。 (“这——那、外——里”) (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

【语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上册6语教科第4单元望大陆【教案】教学设计

《望大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学生独立认识“兮”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过程与方法 重点品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新授 (一)自学生字,品析诗歌

1.注意字的音和形。(学生自学后教师针对个别字再详细讲解。)“兮”“殇”都是一声;“殇”是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等诗人死后,要把他埋葬在高山之上,他可以随时望大陆。)(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因为诗人的故乡是中国大陆,他深深怀念大陆,思念故乡和亲友,可是在他有生之年却回不到中国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5)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7)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

八年级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是一组抒写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艾青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余光中凭海临风怅望大陆的孤寂身影;戴望舒的深沉抚摸,舒婷的激情歌唱;莱蒙托夫漫步在浑厚而宽广的俄罗斯大地,休斯沉浸在悠长的历史河流里……这些蕴涵着诗人深沉炽烈情感的诗歌,曾经感动了无数读者。宜从朗读人手,反复品味、积累诗中名句,让深沉热烈的爱国情怀随着经典名句走进学生心灵。 【阅读教学设计】 诗两首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一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提示: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