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一)

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一)

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一)
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一)

课题:配方法(一)

教学目标:1、知道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h) 2=m的方程,它的依据是数的开方;

2、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a) 2=b (b≥0)的方程;

3、在把(x-a) 2=b (b≥0)看成x 2=b (b≥0)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换元”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怎样的一元二次方程适用于开平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1、平方根的意义。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适合等于x 2=4的x 的值。 (x=2或x=-2),

二、新课讲解:

问题1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 + bX + c = 0 (a≠0)的一次项系数b、常数项c中至少有一个为0,那么就能得到那些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

(1) ax2 = 0 (2) ax2 + c = 0 (3) ax2+ bx = 0

问题2 怎样解方程ax2 = 0?(如:3x2 = 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x=0)

问题3 怎样解方程ax2 + c = 0 (a≠0)?

可以(1) x2-4 = 0,(2) 2x2-50 = 0,(3) 2x2+50= 0等方程为例,

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方程ax2+c = 0的解的情况:当a、c异号时,方程ax2+c =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a、c同号时,方程ax2+c = 0没有实数根。

例题解析:例1 课本例2

在讲解例1时注意:

1、对于形如“(x-a) 2=b (b≥0)”型的方程,教科书给出的例子是解方程(x+3) 2=2 。这时,只要把x+3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转化为x 2=b (b≥0)型的方法去解决,这里渗透了“换元”的方法。

2、在对方程(x+3) 2=2 两边同时开平方后,原方程就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指出,这种变形实质上是将原方程“降次”。“降次”也是一种数学方法例2 不解方程,说出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 1-3x2 = 2x2;(2)-4x2+1 = 0;(3)-0. 5x2-2 = 0. (通过训练,使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三种情况)

例2 解下列方程:

(1) (1-x)2 = 1;(2) (1+x)2-2 = 0;(3)(2x+1) 2+3 = 0;(4)x 2

-2x+1= 4.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1、直接开平方法可解下列类型的一元二次方程:x 2=b (b ≥0);(x -a) 2=b (b ≥0)。解法的根据是平方根的定义。要特别注意,由于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上述两式中规定了b ≥0。当b ﹤0时,方程无解。

2、求解形如x 2=b (b ≥0)的方程,实质上是“求一个数x ,使它的平方是b ”,所以用“直接开平方法”;对于形如(x -a) 2=b (b ≥0)的方程,只要把x+a 看作一个整体X ,就可转化为x 2=b (b ≥0)的形式,这就是“换元”的方法

五、作业:

习题1 A 组第1题

补充题:

一、选择题(每题9分,共18分)

将下列各题中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解是x=的方程是( ) A 、x 2+2=0 B 、x 2-2=0 C 、x-2=0 D 、(4x)2=2

2、若方程(x-4)2=m-6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6

B 、m ≥0

C 、m ≥6

D 、m=6

二、填空题(每题9分,共18分)

1、若x=2是方程a 2x 2-x+1=0的一个解,则a 的值是_________.

2、方程(x+2)2=8的根是______________.

三、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每题8分,共64分)

1、3x 2-27=0

2、x 2-0121=

3、(2x+5)(2x-5)=144

4、2(x-2)2=50

5、(3x-1)2=91

6、075)72(2

12=--x 7、3(012)322=-+x 8、(a-x)2=a 2+1

苏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上)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二) 1.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1.2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1.判定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称“HL”)。 2.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角平分线的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推论: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事斜边的一半。 1.3: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1.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 定理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定理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定理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从边: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矩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菱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菱形的4边都相等。 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菱形的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7.正方形的性质定理: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4条边都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正方形即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8.正方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1.4: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1. 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 定理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配方法 (教案)

配方法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3.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 1.凑配成完全平方的方法与技巧. 2.如何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教学过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形式: (1)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0(a≠0) (2)不完全一元二次方程是:ax2=0,ax2+c=0(a≠0) 2.对于前两种不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ax2=0(a≠0)和ax2+c=0(a≠0),我们已经学会了它们的解法.特别是结合换元法,我们还会解形如(x+m)2=n(n≥0)的方程.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例:解方程:(x-3)2=4(让学生说出过程). 解:方程两边开方,得 x-3=±2,移项,得x=3±2. 所以 x1=5,x2=1.(并代回原方程检验,是方程的根) 3.其实(x-3)2=4是一个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把原方程展开、整理为一元二次方程. (x-3)2=4,① x2-6x+9=4,② x2-6x+5=0.③ 4.逆向思维: 我们把上述由方程①→方程②→方程③的变形逆转过来,可以发现,对于一个完全的一元二次方程,不妨试试把它转化为(x+m)2=n的形式.这个转化的关键是在方程左端构造出一个含未知数的一次式的完全平方式(x+m)2. 5.配方: 思考:在x2+2x上添加一个什么数,能成为一个完全平方(x+?)2 添加一项+1,即(x2+2x+1)=(x+1)2

又如:∵x2+4x= x2+2x?2 ∴添加2的平方,即x2+4x+22=(x+2)2 ∵x2+6x= x2+2x?3 ∴添加3的平方,即x2+6x+32=(x+3)2 所以,总结以上规律:对于x2+px,再添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就能配出一个含未 知数的一次式的完全平方式. 6.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先将左边化为(x±m)2形式) 例:解方程:x2-8x-9=0. 解:移项,得 x2-8x=9, 两边都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x2-8x+42=9+42, 配方,得 (x-4)2=25, 解这个方程,得 x-4=±5, 移项,得x=4±5. 即x1=9,x2=-1.(检验,是原方程的根) 根据例题我们可以得出配方法的定义: 先把方程中的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再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然后用直接开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例题解析: 例1:解方程:x2-8x-8=0. 分析:把方程左边配方成(x+m)2形式. 解:原方程移项,得x2-8x=8 方程左边配方添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方程右边也添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得 所以, 例2:解方程:x2-8x+18=0 解:移项,得x2-8x=-18 方程两边都加(-4)2,得 x2-8x+(-4)2=-18+(-4)2 (x-4)2=-2. 因为平方不能是负数,x-4不存在 所以x不存在,即原方程无解. 例3:解方程:x2+2mx+2=0,并指出m2取什么值时,这个方程有解.

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全集

1.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1) 教学内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用“基本事实”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为依据,证明等腰三 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 主要教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直尺,作业纸 学情分析: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 在初中数学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证明的相关知识,你还记得吗?不妨回忆一下。 1、用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证明。经过_________称为定理。 2、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一般步骤有哪些?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理和证明的依据有哪几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初中数学中,选用了哪些真命题作为基本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外,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也都看作是基本事实。 5、在八(下)的第十一章中,我们依据上述的基本事实,证明了哪些定理?你能一一列出来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预习检查: 三、新课讲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2.2配方法(第1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数学上册 2.2配方法(第1课时)教案北师大版 配方法是继探索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的基础上研究的一种求精确解的方法.它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通法.因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比较麻烦,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需配一次方,所以在实际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不用配方法.但是,配方法是导出求根公式的关键,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常常用到配方法.因此,要理解配方法,并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本节的重点、难点是配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本节内容分三课时.在教学时,首先从前面两节课的实例引入求精确解.因为我们已经能解形如(x+a)2=b(b≥0)的方程,所以想到要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精确解时,是否可把方程转化为已经能解的方程,这时引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配方法的关键是正确配方,而要正确配方就必须熟悉完全平方式的特征. 教学方法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方法. 2.2配方法(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 2.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的进一步操作来增强其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把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 第一张:问题(记作投影片§2.2.1 A) 第二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 2.2.1 B) —第三张:议一议(记作投影片§ 2.2.1 C) 第四张:想一想(记作投影片§2.2.1 D) 第五张:做一做(记作投影片§2.2.1 E) 第六张:例题(记作投影片§2.2.1 F) 教学过程 Ⅰ.创设现实情景,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曾学习过平方根的意义及其性质,现在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做平方根?平方根有哪些性质? [生甲]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 用式子表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生乙]平方根有下列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是互为相反数的. (2)零的平方根是零.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师]很好,那你能求出适合等式x2=4的x的值吗? [生]由x2=4可知,x就是4的平方根.因此x的值为2和-2.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上两节课研究过的问题.(出示投影片§2.2.1 A) 如图,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 [师]由前节课的分析可知: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x2+12x-15=0.上节课我们已求出了x 的近似值,那么你能设法求出它的精确值吗?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3章测试题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3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将△AO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得到△COD,若∠AOB=15°,则∠AOD的度数是() A.15°B.60°C.45°D.75° 2.如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连结AD,BC,则α和β的关系是() A.α=βB.β>2αC.β<2αD.β=2α 3.如图,要拧开一个边长为6 mm的正六边形螺帽,扳手张开的开口a至少为() A.6 2 mm B.12 mm C.6 3 mm D.4 3 mm 4.如图,在⊙O中,直径CD⊥弦AB,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AD=AB B.∠BOC=2∠D C.∠D+∠BOC=90° D.∠D=∠B 5.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为⊙O上两点,若∠BCD=40°,则∠ABD 的大小为() A.60° B.50° C.40° D.20° 6.点A,B,C,D分别是⊙O上不同的四点,∠ABC=65°,则∠ADC=()

A .65° B .115° C .25° D .65°或115° 7.如图,某厂生产横截面直径为7 cm 的圆柱形罐头,需将“蘑菇罐头”字样贴在 罐头侧面.为了获得较佳的视觉效果,字样在罐头侧面所形成的弧的度数为90°,则“蘑菇罐头”字样的长度为( ) A .π4 cm B .7π4 cm C .7π 2 cm D .7π cm 8.如图,在半径为2 cm ,圆心角为90°的扇形AOB 中,分别以OA ,OB 为直径 作半圆,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A.? ????π2 -1cm 2 B.? ?? ??π2+1cm 2 C .1 cm 2 D.π2cm 2 9.如图,已知点A ,B ,C , D 为⊙O 的四等分点,动点P 从圆心O 出发,沿 OC —CD ︵ —DO 的路线做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APB 的度数为y 度,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 (度)与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 10.如图,MN 是半径为1的⊙O 的直径,点A 在⊙O 上,∠AMN =30°,点B 为劣弧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 A +PB 的最小值为( ) A. 2 B .1 C .2 D .2 2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1.如图,A ,B ,C 是⊙O 上的三点,∠AOB =100°,则∠ACB =________°. 12.同圆的内接正三角形与内接正方形的边长的比值是________.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教案

第2课时配方法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理解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一步体验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在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要使一块长方形的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与宽各是多少? 思考如果设这个长方形场地的宽为xm,则长为,由题意可列出的方程为,你能将此方程化为(x+n)2=p的形式,并求出它的解吗? 【教学说明】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并通过思考,用类比、转化思想方法探索出解这类方程的一种方法,导入新课.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交流活动时间,达到探索新知的目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说明】让学生阅读第6~7页探究内容,再完成下面的“想一想”. 想一想1.下列各题中的括号内应填入怎样的数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1)x2+10x+( )=(x+ )2; (2)x2-3x+( )=(x- )2;

(3)x2-2 3 x+( )=(x- )2; (4)x2+1 2 x+( )=(x+ )2. 2.利用上述想法,试试解下列方程:(1)x2+10x+3=0; (2)x2-3x+1=0; (3)x2-2 3 x=4; (4)x2+ 1 2 x-7=0. 1.依次填入:(1)25;5;(2)9 4 , 3 2 ;(3) 1 9 ; 1 3 ;(4) 1 16 , 1 4 . 2.解:(1)原方程可化为:x2+10x=-3,配方,得x2+10x+25=-3+25,即(x+5)2=22,∴x+5=±22,即x1=-5+22,x2=-5-22; 试一试1.请说说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怎样的?与同伴交流. 2.如果某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还能用配方法解这个一元二次方

苏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 压轴解答题(Word版 含解析)

苏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数学压轴解答题(Word版含解析)一、压轴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l: 1 6 2 y x =-+分别与x轴、y轴交于点B、C, 且与直线2l: 1 2 y x =交于点A. (1)分别求出点A、B、C的坐标; (2)若D是线段OA上的点,且COD △的面积为12,求直线CD的函数表达式;(3)在(2)的条件下,设P是射线CD上的点,在平面内里否存在点Q,使以O、C、P、Q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阅读理解: 如图,在纸面上画出了直线l与⊙O,直线l与⊙O相离,P为直线l上一动点,过点P作⊙O的切线PM,切点为M,连接OM、OP,当△OPM的面积最小时,称△OPM为直线l与⊙O的“最美三角形”. 解决问题: (1)如图1,⊙A的半径为1,A(0,2) ,分别过x轴上B、O、C三点作⊙A的切线BM、OP、CQ,切点分别是M、P、Q,下列三角形中,是x轴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是.(填序号) ①ABM;②AOP;③ACQ (2)如图2,⊙A的半径为1,A(0,2),直线y=kx(k≠0)与⊙A的“最美三角形”的面积 为1 2 ,求k的值. (3)点B在x轴上,以B3为半径画⊙B,若直线3与⊙B的“最美三 角形”的面积小于 3 2 ,请直接写出圆心B的横坐标B x的取值范围.

3.数学概念 若点P 在ABC ?的内部,且APB ∠、BPC ∠和CPA ∠中有两个角相等,则称P 是 ABC ?的“等角点”,特别地,若这三个角都相等,则称P 是ABC ?的“强等角点”. 理解概念 (1)若点P 是ABC ?的等角点,且100APB ∠=,则BPC ∠的度数是 . (2)已知点D 在ABC ?的外部,且与点A 在BC 的异侧,并满足 180BDC BAC ∠+∠<,作BCD ?的外接圆O ,连接AD ,交圆O 于点P .当BCD ?的边满足下面的条件时,求证:P 是ABC ?的等角点.(要求:只选择其中一道题进行证明!) ①如图①,DB DC = ②如图②,BC BD = 深入思考 (3)如图③,在ABC ?中,A ∠、B 、C ∠均小于120,用直尺和圆规作它的强等角点 Q .(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4)下列关于“等角点”、“强等角点”的说法: ①直角三角形的内心是它的等角点; ②等腰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都是它的等角点; ③正三角形的中心是它的强等角点; ④若一个三角形存在强等角点,则该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⑤若一个三角形存在强等角点,则该点是三角形内部到三个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其中

(完整)九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知识点一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注意一下几点: 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③是整式方程。 知识点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形式:ax2 + bx + c = 0(a ≠ 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知识点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使一元二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也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方程的解的定义是解方程过程中验根的依据。 21.2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 知识点一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如果方程的一边可以化成含未知数的代数式的平方,另一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开平方。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x1=a,x2=a .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形如x2=p或(mx+a)2=p(m≠0)形式的方程,如果p≥0,就可以利用直接开平方法。 (3)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要正确运用平方根的性质,即

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4)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①移项;②使二次项系数或含有未知数的式子的平方项的系数为1;③两边直接开平方,使原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④解一元一次方程,求出原方程的根。 知识点二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可以总结为:一移、二除、三配、四开。 (1)把常数项移到等号的右边;⑵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⑶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 ⑷若等号右边为非负数,直接开平方求出方程的解。 21.2.2 公式法 知识点一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如果b2-4ac≥0,那么 方程的两个根为x= a ac b b 2 4 2 - ± - ,这个公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利用求根公式,我们可以由一元二方程的系数a,b,c的值直接求得方程的解,这种解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2)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过程。 (3)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具体步骤: ①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a≠0),一般a化为正值②确定公

初中数学方法篇一:配方法

数学方法篇一:配方法 把代数式通过凑配等手段,得到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式是非负数这一性质达到增加问题的条件的目的,这种解题方法叫配方法. 【范例讲析】 1.配方法在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的应用 在求二次根式中的字母的取值范围时,经常可以借助配方法,通过平方项是非负数的性质而求解。 例1、二次根式322+-a a 中字母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经过配方,观察被开方数,然后利用被开方数必须大于等于零求得所需要的解。 2.配方法在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应用 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中,也经常使用配方法。 例2、化简526-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题型b a 2+一般可以转化为y x y x +=+2 )((其中? ??==+b xy a y x )来化简。 3.配方法在证明代数式的值为正数、负数等方面的应用 在证明代数式的值为正数或负数,配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例3、不管x 取什么实数,322-+-x x 的值一定是个负数,请说明理由。 点评:证明一个二次三项式恒小于0的方法是通过配方将二次三项式化成“2a -+负数”的形式来证明。 4.配方法在解某些二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解二元二次方程,在课程标准中不属于考试内容,但有些问题,还是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方法得以解决。 例4、解方程052422=+-++y x y x 。 点评:把方程052422=+-++y x y x 转化为方程组???=-=+010 2y x 问题,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 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正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5.配方法在求最大值、最小值中的应用 在代数式求最值中,利用配方法求最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求出所要求的最值。 例5、若x 为任意实数,则742++x x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配方法是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一种方法,也是推导求根公式的工具,同时也是求二次三项式最值的一种常用方法。 6.配方法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中的应用 配方法是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一种方法,也是推导求根公式的工具,并且也是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其用途相当广泛。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中也经常要应用到配方法。 例6、证明:对于任何实数m ,关于x 的方程()22231470x m x m m +-+--=都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点评:利用判别式证明方程根的情况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其实质上判断判别式的正负,一般都可以利用配方法解决。 7.配方法在恒等变形中的应用 配方法在等式的恒等变形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含有多个二次式时,经常把他们分别配方,转变为平方式。然后再进行解决。 例7、已知ac bc ab c b a ++=++222又知a 、b 、c 为三角形的三条边, 求证: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点评:配方法在等式恒等变形中的应用,经常会让我们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专题练习(解析版) 一、选择题 1.关于x 的一元一次方程122a x m -+=的解为1x =,则a m -的值为( ) A .5 B .4 C .3 D .2 2.某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当小明到达该路口时,遇到红灯的概率是( ) A . 13 B . 512 C . 12 D .1 3.已知OA ,OB 是圆O 的半径,点C ,D 在圆O 上,且//OA BC ,若 26ADC ∠=?,则B 的度数为( ) A .30 B .42? C .46? D .52? 4.如图,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4,以AB 为直径的圆交BC 于点F ,CF 为半径作圆,D 是⊙C 上一动点,E 是BD 的中点,当AE 最大时,BD 的长为( ) A .23 B .25 C .4 D .6 5.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 切O 于点A ,若70C ∠=?,则AOD ∠的度数为 ( ) A .40° B .45° C .60° D .70° 6.如图1,在菱形ABCD 中,∠A =120°,点E 是BC 边的中点,点P 是对角线BD 上一动点,设PD 的长度为x ,PE 与PC 的长度和为y ,图2是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其中H 是图象上的最低点,则a +b 的值为( )

A .73 B .234+ C . 14 33 D . 22 33 7.用配方法解方程2890x x ++=,变形后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2 49x +=- B .()2 47x +=- C .()2 425x += D .()2 47x += 8.设()12,A y -,()21,B y ,()32,C y 是抛物线2 (1)y x k =-++上的三点,则1y , 2y ,3y 的大小关系为( ) A .123y y y >> B .132y y y >> C .231y y y >> D .312y y y >> 9.如图,BC 是A 的内接正十边形的一边,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则下列结 论正确的有( ) ①BC BD AD ==;②2BC DC AC =?;③2AB AD =;④51 2 BC AC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0.关于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它开口向下;②它的对称轴是过点(﹣1,3)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③它与x 轴没有公共点;④它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3,0). A .1 B .2 C .3 D .4 11.如图,点P (x ,y )(x >0)是反比例函数y= k x (k >0)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以点P 为圆心,OP 为半径的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 ,若△OPA 的面积为S ,则当x 增大时,S 的变化情况是( ) A .S 的值增大 B .S 的值减小 C .S 的值先增大,后减小 D .S 的值不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三章概率的进一步认识复习

本章复习 【知识与技能】 回顾本章内容,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去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再归纳和总结试验频率与理论概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会与人合作,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1919275386.html,] 【情感态度】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去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 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去解决某些现实问题. 一、知识结构 【教学说明】通过回顾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 回顾:用树状图或表格求概率时应注意什么情况? 2.用频率估计概率. 如何用频率估计概率?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了解本章所学内容,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1.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当你抬头看信号灯时,是黄灯的概率是() A.1/3 B.5/12 C.1/12 D.1/2 解析:让黄灯亮的时间处于总时间即为抬头看信号灯时,是黄灯的概率.每分钟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共60秒,所以是黄灯的概率是5/60=1/12.故选C. 解答:C 2.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A.小明在10次抛图钉的试验中发现有3次钉尖朝上,由此他说钉尖朝上的概率是30% B.抛掷一枚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出现6的概率是1/6的意思是每6次就有1次掷得6 C.某彩票的中奖机会是2%,那么如果买100张彩票一定有2张中奖 D.在一次课堂上进行的试验中,甲、乙两组同学估计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的概率分别为0.48和0.51 解析: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概念,只是表示发生的机会的大小,机会大也不一定发生.A选项,10次抛图钉的试验太少,错误;B选项,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概念,机会大也不一定发生,错误;C选项,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机会的大小的概念,机会大也不一定发生,错误;D选项,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可知正确. 解答:D[来源学优高考网] 3.如图,图中的两个转盘分别被均匀地分成5个和4个扇形,每个扇形上都标有数字,同时自由转动两个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都落在奇数上的概率是() A.2/5 B.3/10 C.3/20 D.1/5 解析:列举出所有情况,看转盘停止后,指针都落在奇数上的情况数占总情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期末试卷试卷(word 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圆锥的底面半径为2,母线长为6,它的侧面积为( ) A .6π B .12π C .18π D .24π 2.如图,矩形ABCD 中,3AB =,8BC =,点P 为矩形内一动点,且满足 PBC PCD ∠=∠,则线段PD 的最小值为( ) A .5 B .1 C .2 D .3 3.某大学生创业团队有研发、管理和操作三个小组,各组的日工资和人数如下表所示.现从管理组分别抽调1人到研发组和操作组,调整后与调整前相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团队平均日工资不变 B .团队日工资的方差不变 C .团队日工资的中位数不变 D .团队日工资的极差不变 4.如图,P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称中心,以P 为圆心作圆,过P 的任意直线与圆相交于点M ,N .则线段BM ,DN 的大小关系是( ) A .BM >DN B .BM <DN C .BM=DN D .无法确定 5.将一副学生常用的三角板如下图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四边形ABCD ,连接AC ,则tan ACD ∠的值为( ) A 3 B 31 C 31 D .236.一元二次方程x 2=9的根是( ) A .3 B .±3 C .9 D .±9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在边DC 上,DE :EC=3:1,连接AE 交BD 于点F ,

则△DEF 的面积与△BAF 的面积之比为( ) A .3:4 B .9:16 C .9:1 D .3:1 8.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若△ADE 的面积为4,则△ABC 的面 积为( ) A .8 B .12 C .14 D .16 9.关于二次函数y =x 2+2x +3的图象有以下说法: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它开口向下;②它的对称轴是过点(﹣1,3)且平行于y 轴的直线;③它与x 轴没有公共点;④它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3,0). A .1 B .2 C .3 D .4 10.如图,在 O 中,AB 是O 的直径,点D 是O 上一点,点C 是弧AD 的中点,弦 CE AB ⊥于点F ,过点D 的切线交EC 的延长线于点G ,连接AD ,分别交CF BC 、于点P Q 、,连接AC .给出下列结论:①BAD ABC ∠=∠;②GP GD =;③点P 是ACQ 的外心;④AP AD ?CQ CB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如图是二次函数y =ax 2+bx+c 图象的一部分,图象过点A(﹣3,0),对称轴为直线x =﹣1,下列结论:①b 2>4ac ;②2a+b =0;③a+b+c >0;④若B(﹣5,y 1)、C(﹣1,y 2)为函数图象上的两点,则y 1<y 2.其中正确结论是(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配方法》

《21.2.1配方法》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仍然结合实际问题展开,重点讨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首先课本先讨论了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的依据是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另外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两类方程:x2=p和(x+n)2=p,后者可以看成是前者的推广.学习完直接开平方法后介绍了配方法,利用配方将一般式转换为可进行直接开平方法的形式,配方法也为后面推到公式法提供了方法依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知道形如x2=a(a≥0)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2.使学生知道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依据是数的开平方; 3.使学生能够熟练而准确的运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与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化归”“换元”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及运用类比进行学习的方法. 2.通过利用数的平方根得到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能够解答符合条件的一

元二次方程,同时为配方法的学习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熟练而准确的运用直接开平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教学难点】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x-m)2=a的解的情况,培养分类讨论的意识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问题1:在运动场正中间搭建一个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正方形舞台,那么这个正方形舞台的边长是多少米呢?(请设未知数列方程解决) 【解】设这个正方形舞台的边长是x米.列方程,得x2=144.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144=±12, ∴原方程的解是x1=12,x2=-12. ∵边长不能为负数, ∴x=12. 即这个正方形舞台的边长是12米.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 问题2:(1)将下列各数的平方根写在旁边的括号里. A:9( ±3),5( ± 5 ),49( ±7); B:8( ±2 2 ),24( ±2 6 ),14( ±14 ); C:3( ± 3 ),1.2( ±30 5 ),2( ± 2 ). (2).若x2=4,则x=__±2__. 【设计意图】通过对平方根的复习为本节课做准备,同时对平方根概念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诊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建议:在做第1小题时最好先让学生回顾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于第2题,根据平方根的概念求解,从而导出新课.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证明(三)(A)

北九上第三章证明(三)水平测试(A ) 1、四边形的四个内角中,最多时钝角有 A 1 个 B 2 个 C 3 个 D 4 个 2、四边形具有的性质是 A 对边平行 B 轴对称性 C 稳定性 D 不稳定性 3、一个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等于720 ,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A 四边 B 五边 C 六边 D 七边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 B 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C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D 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一个等腰梯形的两底之差为12,高为6,则等腰梯形的锐角为 A ?30 B ?45 C ?60 D ?75 6、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将此平行四边形分成全等三角形的对数是 A 2 对 B 3对 C 4对 D 5 对 7、 菱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性质是 A .内角和是360°; B. 对角相等; C. 对边平行且相等; D. 对角线互相垂直. 8、 平行四边形各内角的平分线围成一个四边形,则这个四边形一定是 A. 矩形; B. 平行四边形; C. 菱形; D. 正方形 9、 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CD ,AD=BC= a cm ,∠A=60° ,BD 平分∠ABC ,则这个梯形的周长是 A. 4a cm ; B. 5a cm ; C.6a cm ; D. 7a cm ; 10、等边三角形的一边上的高线长为cm 32,那么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中位线长为 A cm 3 B cm 5.2 C cm 2 D cm 4 二、耐心填一填:(把答案填放相应的空格里。每小题3分,共24分)。 11. 中,对角线相交于点O ,AC ⊥CD , AO = 3,BO = 5,则CO =_____,CD=______,AD =________ 12. 如图,在中,AB 、BC 、CD 的长度分别为2x +1, 3x ,x +4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13. 在△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AC 的中点,若△ABC 的周长为30 cm ,则△DCE B B

九年级上册数学配方法

(1)x 2=4 (2)x 2=16 (3)2x 2=32 (4)2x 2=82. (5)(x +1)2=0 (6)2(x -1)2=0 (7)(2x +1)2=0 (8)(2x -1)2=1 一、1.方程x 2=16的根是x 1=__________,x 2=__________. 2.若x 2=225,则x 1=__________,x 2=__________. 3.若x 2-2x =0,则x 1=__________,x 2=__________. 4.若(x -2)2=0,则x 1=__________,x 2=__________. 5.若9x 2-25=0,则x 1=__________,x 2=__________. 6.若-2x 2+8=0,则x 1=__________,x 2=__________. 7.若x 2+4=0,则此方程解的情况是____________. 8.若2x 2-7=0,则此方程的解的情况是__________. 9.若5x 2=0,则方程解为____________. 10.由7,9两题总结方程ax 2+c =0(a ≠0)的解的情况是:当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当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当ac <0时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方程5x 2+75=0的根是 A.5 B.-5 C.±5 D.无实根 2.方程3x 2-1=0的解是 A.x =± 3 1 B.x =±3 C.x =± 3 3 D.x =±3 3.方程4x 2-0.3=0的解是 A.075.0=x B.30201 - =x C.27.01=x 27.02-=x D.302011=x 3020 1 2-=x 4.方程2 7 252-x =0的解是 A.x = 57 B.x =± 5 7 C.x =± 5 35 D.x =± 5 7

人教版初三数学上册配方法练习

配方法练习 1 .若方程能化成x2= p(p> 0)或(mx + n)2= p(p > 0)的形 式, 贝U x= __ 或mx + n = _____ 2 .方程(x + n)2= m有解的条件是_______ . 知识点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 p(p >0的一元二次方程 1 . (3 分)一」元二次方程X2—4= 0的根为() A. x = 2 B. x = —2 C. x i= 2, X2=—2 D . x= 4 2. (3分)方程5y2—3= y2+ 3的实数根的个数是() A. 0个 B. 1个 C. 2个D . 3个 3 . (3 分)一」元二次方程x2= 7的根是__________ 4 . (3分)若代数式3x2—6的值为21,则x的值是— 5 . (8分)解方程:

x +(1)2y2—100= 0 ; ⑵(x + 6)(x —6) = 64.

知识点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 n)2= p(p > 0的一元二次方程 6. (3分)一元二次方程(x+ 6)2= 36可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 6 = 6,则另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 A. x—6= 6 B. x—6 =—6 C.x+ 6= 6 D. x+ 6=—6 7. (3 分)若3(x + 1)- -48= 0,贝U x的值等于() A. ± 4 B. 3 或—5 C.—3或5 D. 3 或5 8. (3分)卜列方程 中,不能用直接开平方法的是( ) A. x2—3 = 0 B.(x—1)2— 4 = 0 C.x2+ 2x= 0 D. 2 2 (x—1)2= (2x+ 1)2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8分) 14.若(X2+ y2—1)2= 4,贝y x2+ y2 = ______ . 15?在实数范围内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b = a2—b2.根据这个规则,方程 =0的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 (x + 2)*5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数学摸底试卷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亲爱的同学们请相信自己,沉着应答,你一定能愉快地完成这次测试之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次测试吧。祝你成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将图1所示的图案通过平移后可以得到的图案是( ) 2. 如图2,AB ∥CD ,直线l 分别与AB 、CD 相交,若∠1=130°,则∠2=( ) (A )40° (B )50° (C )130° (D )140° 3. 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3所示,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是( ) (A )b a < (B )b a = (C )b a > (D )无法确定 4. 二次函数2)1(2 +-=x y 的最小值是( ) (A )2 (B )1 (C )-1 (D )-2 5. 图4是广州市某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根据 图4,下列说法 中错误.. 的是( ) (A )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24℃ (B )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为16℃ (C )这一天中2时至1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D )这一天中只有14时至24时之间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6. 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22 2 )(n m n m -=- (B ))0(1 2 2≠= -m m m (C )422)(mn n m =? (D )6 4 2)(m m = 7. 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x ≥3的是( ) (A )1 = y (B )1=y

(C )3-=x y (D )3-=x y 8. 只用下列正多边形地砖中的一种,能够铺满地面的是( ) (A )正十边形 (B )正八边形 (C )正六边形 (D )正五边形 9. 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5cm ,侧面积为65πcm 2,设圆锥的母线与高的夹角为θ(如图 5)所示),则sin θ的值为( ) (A ) 125 (B )135 (C )1310 (D )13 12 10. 如图6,在 ABCD 中,AB=6,AD=9,∠BAD 的平分 线交BC 于点BG=24,则 E ,交DC 的延长线于点 F ,B G ⊥AE ,垂足为G ,ΔCEF 的周长为( ) (A )8 (B )9.5 (C )10 (D )11.5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8分) 11. 已知函数x y 2 = ,当x =1时,y 的值是________ 12. 在某校举行的艺术节的文艺演出比赛中,九位评委给其中一个表演节目现场打出的分数如下:9.3,8.9, 9.3,9.1,8.9,8.8,9.3,9.5,9.3,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______ 13. 绝对值是6的数是________ 14. 已知命题“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写出它的逆命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如图7-①,图7-②,图7-③,图7-④,…,是用围棋棋子按照某种规律摆成的一行“广”字,按照这种 规律,第5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____,第n 个“广”字中的棋子个数是______ 16. 如图8是由一些相同长方体的积木块搭成的几何体的三 视图,则此几何体共由________块长方体的积木搭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