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帖式称呼

帖式称呼

帖式称呼
帖式称呼

姓 己身具帖

同姓己身具帖

杂姓己身具

姓 妻具帖

同姓妻具帖

女子请本宗

子请

本宗

本族外亲

己身具帖

本族外亲

妻具帖

女子请本宗外亲

母 族 己身具帖

母 族

妻具帖

子请

母族

族外亲

己身具帖

母族外亲

妻具帖

妻 族

妻 族 外 亲

妻族外亲

亲 家

具 帖

亲家具帖

亲属间的称谓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 (1) 1.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亲属和亲戚 (1) 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 (2) 3.什么是血亲,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2) ? 4.什么是堂亲 (2) ? 5.什么是姻亲 (2) ? 6.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 (3) ?二.亲属间的称谓方法 (3) ? 1.堂亲间的称谓方法 (3) ? 2.表亲间的称谓方法 (4) ?三.亲属间的称呼方法 (5) ? 1.对父母的亲属的称呼方法 (5) ? 2.夫妻间怎样称呼对方的亲属 (5) 3.对表亲的称呼方法 (6) 4.最重要的几条称呼方法小结 (7) 5.亲属间的称呼方法一览 (7) 四.答网上有关亲属间称呼的17问 (10) ?快过春节了,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对亲属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的讨论。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颇有收获。但是,我发现有的文章只介绍了常见的一些称谓和称呼,更多的文章只是讨论特定的亲戚怎样称呼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称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因此,我想把这种称谓和称呼根据规律把它们表格化,通用化。我觉得还挺实用,因此,把它发表出来,供参考。我估计可能有错,所以,真诚欢迎网友们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善。 我这篇文章是用北方人的称呼方法写的。对南方人不一定适合。但是,感谢秦始皇,他搞了个“书同文”,所以,称谓方法在全国是相同的,因为不论你在祖国的南方或北方,对“外祖父”、“姨母”、“舅父”这些称谓的理解是一致的。知道了称谓,称呼方法也就解决了。只是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方法罢了。比如:在我的老家(冀东)把伯父称为老爹;在东北称为大(da4)爷;在陕西称为大(da2);在广东则称为大伯。又如,对外祖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称“姥爷”,但是,在陕西称“舅爷”;在广东则称“阿公”。 另外,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没有那么多,所以,没有那么多样的亲属可称呼。不少人肯定不能静心琢磨这些事。但是,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需要,欢迎在评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欢迎阅读 称谓语、禁忌语、委婉语 称谓语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古代称谓语 2.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称地望 杜少陵(杜甫) 韩昌黎(韩愈) 现代称谓语 1.亲属称谓

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旁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伯、叔、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姐、嫂子)。 2.社交称谓 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 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 职称:工程师、教授、讲师等 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A 等; “小”“老”“薄”“贱”“敝”“鄙”“愚”“寒”(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小女、小可;老夫、老朽;薄技、薄酒、薄面;贱姓、贱内;敝人、敝处;鄙人、鄙见;愚兄、愚见;寒舍、寒门。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敢问、敢烦。?? “劳”(烦劳,请别人做事所说的客气话):劳驾、劳步。 常用敬词 “拜”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叨tāo” 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 “奉 惠 玉(如玉成、玉体) 垂(如垂询、垂爱) 雅(如雅正,雅意)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2~3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词汇与文化

浅谈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内容摘要 从亲属称谓语的产生过程,进行亲属称谓语的界定。以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称谓语实例,详尽的展示亲属称谓语的分类及特点。从实例出发,讲解亲属称谓语中的特殊分类—称呼语,阐释称呼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示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增强交际的顺利性。从社会现状出发,提醒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关键词:称谓语的界定分类及特点《红楼梦》称呼语外化用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经历历史潮流一次次的冲击、涤荡和淘汰,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被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国”、“文明礼仪之国”等。正如我们的美称一样,我们的民族在礼仪上有许多的讲究,就说这亲属之间的称谓语,在不同地方就有许多不同的称呼,从古至今,也有了许多的变化。称谓语的界定,称谓语的正确用法需要我们去好好的探究。 有了语言就有了称谓语,但在书面上第一次出现“称谓”的字样,据有关学者考证,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①这里的“称谓”,意思也就是对人的称呼,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同。但究竟什么是称谓语,古代汉语中似乎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称谓渐渐有了广、狭两种定义,广义包括所有人或事物的名称,而狭义则是专指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因为它除了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体现一些特殊内容,比如,称谓语能够体现交际者双方之间具有的某种关系,以及交际双方身上所具有的一些固有特征。称谓语之下还要特别分出一类“称呼语”,在某些情境下,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称谓语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中国有句俗话:“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意思是说人类有人类的语言,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但是动物的语言指的是,通过某种叫声进行传递消息、求偶、进食等活动,并不是语言交流,更不是用称谓语打招呼。称谓语完全是适应人类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初产生之时,为了寻找食物和生存空间,必须和他人进行合作,简单的信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传递,而复杂的信息就必须通过语言来交流,而身在母系氏族社会中,不同的人在氏族中有不同的分工,地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称呼语因此产生,称谓语也就渐渐发展完备了。 亲属称谓语在不同的文化国度中,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被分为“类分法”、“叙述法”两种类型。类分法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表明尊卑辈分。叙述法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以及同一辈分的长幼排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内容摘要: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本文试图分析这两大系统内的泛化缺环现象、使用方法、交际策略及面临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关键词:汉语称谓语;泛化;缺环;使用方法;问题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恰当的称谓语能够使交际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使本人和对方感到尴尬,严重时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近年来,关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大量的著作对称谓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对汉语称谓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说明不多,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阐述这种语言现象及问题。 汉语称谓语分为两大子系统:亲属称谓语与社会称谓语。本文将论述二者的使用方法及面临的问题。 一、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方法 汉语亲属称谓可谓是名目繁多,复杂多样。汉语亲属称谓的语义功能非常细致,可以用来区分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近亲与远亲、长辈与晚辈、已婚与未婚、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甚至生存与死亡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交际的需要,汉语称谓语有逐渐泛化的趋势。在阐述称谓语泛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澄清这样一个事实,即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通的客观存在。语言的模糊性同语言的含混性不是一回事。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要消除语言的含混性,力图提高语言的精确性,还要减少某些模糊性。但实际上,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在社会生活中,却要承认这种模糊性。在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消除这种模糊性,还要利用这种模糊性。而称谓语的泛化即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潘攀是这样对亲属称谓的泛化下定义的: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成员。如小孩称年老长辈为“老爷爷”,即使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与Grice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不符,即不真实但却符合汉文化人际交往时注重“情”的准则,对人热情关心和自谦尊人。称谓语的泛化利用语言的模糊性达到了促进交际的目的。如“叔叔”、“阿姨”、“大叔”、“大婶”、“大爷”、“大娘”,还有“解放军叔叔”、“大姐”、“大妈”等亲切的称呼。亲属称谓还可以泛化衍生出一批社会称谓词语,如“打工妹”、“空姐”、“的哥”、“军嫂”等,甚至扩大到非人称的事物,如“老天爷”、“母校”、“母语”、“太阳公公”等等。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 ◎王瑞敏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问题,顺便提及它与称谓语的关系,以期对称呼语有进一步的认识。关键词称呼称呼语语用功能称谓语 一、称呼语 (一)称呼语的研究历史 在言语交际中,称呼语(又叫称呼,指面称,包括普通名词、专有名词、人称代词等指称方式。)起着指称功能及角色定位作用,界定双方的话语角色关系,为进一步的话语建构规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关系。按照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称呼语的运用应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根据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不同的人际关系,在特定语境中正确认知角色关系,遵循社会所期望的话语角色的言语行为规范。本文将以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为重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称呼语有更明确的认识。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美国语言学家布朗和福特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布朗(1988)认为,称呼的用法与交谈者之间的身份差距及亲疏程度相呼应,即语用分析中的地位原则和亲疏原则。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地描述;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二)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区别 有人把称呼语叫做称谓语,但二者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称呼是动态的语言使用中的一种面称。《现代汉语词 典》也对称呼语作了解释: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显然这种面称是专指能够在口头上当面称呼人的独立的称代性词语。 称谓是静态语言系统中的称代性词语,是在言语交际中可以用来称呼人的一些称代性成分。《现代汉语词典》对称谓这个术语作了这样的解释:“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其他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等。 称谓语不仅仅是对交际对象的直接称谓和他称称谓,而是作为一种交际手段被赋予了许多语用功能。首先它作为一种社会指示语,体现了讲话者之间一种相对应的社会关系;还可用作语码转换的手段来标志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作为礼貌策略来改变和谈话对象之间的社会距离。选择适当的称谓语可以帮助讲话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顺利地传递给交际对象。 称谓与称呼的关系有时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称谓“父亲、母亲”在口语中就称呼为“爸爸、妈妈”,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称谓与称呼并不是相等的。同样的社会人际关系,要选择一个适当的称呼,会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制约。 (三)称呼语存在的文化土壤 称呼语对民族文化的依赖性很强,文化中亲疏、上下、敬谦等关系往往蕴含在称呼语的运用中,积淀成词语的社会规约意义。日常交往中的称呼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家庭成员和亲属间的称呼,一是社会上人际间的称呼。称呼语是一个敏感的开放的语汇系统,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都会引起称呼语语义及其功能的变化,大多带有丰富的感情及时代色彩,对认识具有导向作用。因而,就单个称呼语来说,形式与内容,即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相对单纯的或者说是静态的;但在语境中,在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所指是不定的。在这个层面上,称呼有了变异运用的灵活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中说过:“语言又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文化,这表现为它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了人类文化, 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类

称呼语与称谓语

第三课、称谓语 ●一、称谓语的概念 所谓称谓语,简单地说,就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 ●二、称谓语的类别 1.亲属称谓语 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指的是亲缘关系,属于亲缘关系的称谓语叫作亲属称 谓语。 2.社会称谓语 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要涉及人们的身份、地位、职业等,表示人们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称谓语叫作社会称谓语。属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友邻关系称谓语一般也归作社会称谓语。 ●亲属称谓(只用在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语 拟亲属称谓(用在社会上成员之间)就是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看成亲属,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他们。EX:人们有的时候直接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如:叔叔、伯伯、姐姐、哥哥等,但更多的时候把亲属称谓和词缀相结合来称呼别人,如:老大姐、大侄子等。 ●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 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做成图状)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女士、小姐、太太、夫人、阁下、陛下、殿下、总统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但遇到是副职时,出于礼貌,我们习惯把“副”省略,但军衔我们则不加姓氏。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例如,谦称自己:小可、属下、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贱内、犬子、家严、家慈、舍弟等。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可打印修改)

中外称呼语的区别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越来越 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地位非常显著,但是由于历史文 化等差异,中外称呼语的区别非常大。下文就中外称呼语的不同进 行讨论,以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促进中外文 化的更好交流。  中国社会的称呼方式极为复杂,因为它既受传统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上下有异,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封建社会的宗法血亲关系,以及差序格局的社会现象合为其服务的伦理道德的影响,又受血亲关系(长幼尊卑及疏密程度)、社会地位、职位高低、职业、性别、年龄乃至场合等因素制约。而在西方,称呼语则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西方人际交往相互"称呼"时,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地位及交际双方是"权势"关系还是"平等" 关系。 中外称呼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中外对亲人的称呼。在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孩子一定会叫自己的父母“爸爸” “妈妈”或者更加尊敬的称呼“父亲” “母亲”。当然,中国古代对父母的称呼也不同于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就有“爹”“娘”、“阿玛”“额娘”。然而,在国外,孩子对父母的称呼却大不一样,他们通常就直接叫父母的名字,或者 是“Dad” “Mom”。如果我们问中国的小孩:你们敢当着你爸妈的面直呼他们的名字吗?我估计百分之九十甚至更多的小孩的回答是

不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样对他们是大不敬,如果他们做了,就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对于比自己年长的或者是辈分较高的家人,中国人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直呼其名的。但是在国外,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叫名字听起来会更加亲切一些。例如,在美国,会听到他们叫自己的姐姐Jane,叫自己的爸爸Dan,叫自己的叔叔Edward,叫自己的奶奶Rose等。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他们会把称呼和名字一起使用,比如uncle Joe。 还有就是在现代汉语中,中国人向来崇尚长幼有序、长尊幼卑的法则,亲属称谓大都能把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辈分,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年龄的大小及血亲或姻亲。如在中国,我们对亲人的称呼种类非常多,“舅舅”“舅妈”“姑父”“姑妈”“姨爹”“姨妈”“表姑”“表舅”“堂姐”“表姐”“三哥”“四嫂”“表兄”“姨姐”等等,中国对亲戚的尊称非常繁琐。而在英语里的这些称谓则比较笼统、模糊,一词多义,覆盖面广。他们的称呼很简单,“sister”“brother”“uncle”“aunt”等。如sister同为姐妹一词,但是年龄大小却不易区分;grandmother既指奶奶又指外婆;uncle可指叔伯、舅、姑父;cousin则有着更加广泛的含义,可指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西方对亲人的称呼不像中国一样严格按照长幼尊卑来区分。 第二,社交上的称呼的差异。尽管,生活中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于一些和我们关系非常好的朋友我们常常会直呼其名,但是在重要场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往往不会直呼其名。在汉语中,我们大

人类及称谓词汇

跟我记单词---人类及称谓 human n.人,人类 mankind n.人类,人 generation n.一代(人) crowd n.人群 crew n.全体人员 folk n.人们,民族 adj.民间的 guy n.家伙,人 individual n./adj.个人(的) people n.人们,民族 person n.人 personal adj.个人的,亲自的personality n.个性 population n.人口 race n.种族 racial adj.人种的,种族的savage adj.未开化的,野蛮的 n.原始人,粗鲁人 age n.年龄,时代 v.变老,上年纪 aged adj.年老的 adult n.成人 elder n.年长者,老人 adj.年长的,资深的youth n.青春,少年 teenager n.13~19岁的青少年child n.孩子(复数children)kid n.小孩 childhood n.童年 boy n.男孩 girl n.女孩 maid n.少女,未婚女子,女仆baby n.婴孩 superman n.超人 giant n.巨人,大力士 adj.庞大的,巨大的 man n.男人,人类 woman n.女人,妇女 male n./adj.男性(的) female n./adj.女性(的) mister n.Mr的全写,先生mistress n.主妇,女主人;情妇 Mr abbr.先生 Mrs abbr.夫人 boyfriend n.男朋友 girlfriend n.女朋友 gay n.<美俚> 同性恋者 adj.快乐的bride n.新娘 bridegroom n.新郎 maid of honor女傧相,伴娘 best man 男傧相,伴郎 host n.男主人 hostess n.女主人 guest n.客人,来宾 master n.主人 servant n.仆人 gentleman n.先生,绅士 lady n.女士,夫人 Madam n.女士,夫人 relative n.亲戚 ancestor n.祖宗,祖先 parent n.父亲(或母亲) mother n.母亲 father n.父亲 dad n.爸爸 son n.儿子 daughter n.女儿 brother n.兄弟 brotherhood n.手足情谊 sister n.姐,妹,姐妹grandmother n.(外)祖母grandfather n.(外)祖父grandchild n.(外)孙;(外)孙女grandson n.孙子,外孙granddaughter n.孙女,外孙女uncle n.伯伯,叔叔,姑父, 舅舅,姨父, aunt n.伯母,婶婶,姑母, 舅妈,姨母 nephew n.侄子,外甥 niece n.侄女,外甥女cousin n.堂(表)兄弟姊妹step-father n.继父 step-mother n.继母 half-brother n.同父异母或同母异 父的兄长或弟弟 half-sister n.同父异母或同母异 父的姐姐或妹妹husband n.丈夫 wife n.妻子 housewife n.家庭主妇

女性称谓词变迁趣谈

女性称谓词变迁趣谈 摘要:称谓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新中国的成立,时代、社会的变迁,称谓词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随着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历史,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关于女性的一些称谓词发生了尤其显著的变化。本文拟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数例称谓词变迁做一分析,并试图思索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人们的心理和思想观念的变迁。 关键词:女性;称谓词变迁;自我意识的觉醒 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为了区别亲疏远近或者表示某种等级高低而定的一套严格的相互称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所以,就特别注重称谓之间的亲疏及等级,所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不同的称谓等级彼此之间区别相当严密森严,难以跨越。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外开放以来国外思想的融合渗透,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观念的席卷进入,新的家庭结构形式的出现与新的社会观念的形成,许多称谓词出现了新的含义,或发生了含义的泛化、变迁,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称谓现象。本文旨在现当代的社会背景下,择取几例较具代表性的称谓词的变迁现象做一特征分析,并试着探究其原因所在。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称谓词的要求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妇女的地位只是由于其婚姻关系而存在,是基于其配偶的身份而确定自己的身份。在男性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未婚从父,已婚从夫,已婚女子的身份只是丈夫的附属,她的称谓只能随着丈夫身份的不同而不同,比如丈夫被称为哥,她就是嫂,丈夫被称为叔,她就自然变成了婶。更有甚者,一位妇女即使自己经营商业,在她生活工作的周围环境中,也依然会被看作老板娘,不被称作老板。 随着受教育的普及,女性越来越多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其成就与贡献也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肯定,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与经济的愈来愈独立,她们不再依附于丈夫而生活,她们以更加独立自由的身份出现在以往男权主导的社交场合中,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渴望以独立的身份被社会所认可。因而有了独立的姓名权, 孩子随母姓的现象普遍存在。女性与男性作为平等的交际主体有自己独立的职业称谓、职务称谓和姓名称谓。这是对血缘宗法观念的否定, 也是对男权中心思想的冲击。 从叔叔,婶婶对应到叔叔、阿姨的对应,从哥、嫂子对应到哥与姐的对应,种种现象都可以看出对女性的的称呼不再以男性为本位,这种变化背后也反映出时代观念的变迁,人际关系和民族文化心理也在发生着巨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某女士和丈夫一起参加一项社交活动,在过去往往会被介绍为XX夫人,现在却通常会被称作XX女士或小姐。

亲属间的称谓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 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 (1) 1.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亲属和亲戚 (1) 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 (2) 3.什么是血亲,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2) ? 4.什么是堂亲 (2) ? 5.什么是姻亲 (2) ? 6.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 (3) ?二.亲属间的称谓方法 (3) ? 1.堂亲间的称谓方法 (3) ? 2.表亲间的称谓方法 (4) ?三.亲属间的称呼方法 (5) ? 1.对父母的亲属的称呼方法 (5) ? 2.夫妻间怎样称呼对方的亲属 (5) 3.对表亲的称呼方法 (6) 4.最重要的几条称呼方法小结 (7) 5.亲属间的称呼方法一览 (7) 四.答网上有关亲属间称呼的17问 (10) ?快过春节了,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对亲属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的讨论。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颇有收获。但是,我发现有的文章只介绍了常见的一些称谓和称呼,更多的文章只是讨论特定的亲戚怎样称呼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称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因此,我想把这种称谓和称呼根据规律把它们表格化,通用化。我觉得还挺实用,因此,把它发表出来,供参考。我估计可能有错,所以,真诚欢迎网友们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善。 我这篇文章是用北方人的称呼方法写的。对南方人不一定适合。但是,感谢秦始皇,他搞了个“书同文”,所以,称谓方法在全国是相同的,因为不论你在祖国的南方或北方,对“外祖父”、“姨母”、“舅父”这些称谓的理解是一致的。知道了称谓,称呼方法也就解决了。只是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方法罢了。比如:在我的老家(冀东)把伯父称为老爹;在东北称为大(da4)爷;在陕西称为大(da2);在广东则称为大伯。又如,对外祖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称“姥爷”,但是,在陕西称“舅爷”;在广东则称“阿公”。

关于同志称谓

Student Name: 滕达Student ID. 43784053 Course: CHIN7160 Due Date: 19 OCT 2015 概说“同志”作为称谓词的变化及其原因 在英文作业中,笔者探讨了澳大利亚最普遍、最万能的称谓“Mate”以及使之流行于这片土地上的根源“Mateship”。受之启发,不禁思考在中国环境下,是否也有这样的曾为此存在。 抛却“哥们儿”、“美女”这些不论,因为它们就好比英文作业中讨论过的“Buddy”“Pal”一样,于意义根源上并无文章可做。事实上,就Mate在澳大利亚语言文化中的地位来说,并没有其他语言的称谓词可与之并论,但如果非要为之在中国的语言和社会背景下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语言现象,想必我们须流转时空,来研究一下那个在中国曾经“一呼百应”的称谓——“同志”。 “同志”一词,由建国兴起,广泛传播,发展迅速,并随着中国政治变动而随之产生语义色彩的强化。其应用广泛度由八十年代开始减弱1。由于年龄与社会经历的差异,“同志”引起的理解和认知分歧,引起语用学学者的关注及研究。在笔者生活、成长的年代,“同志”一词已鲜有耳闻。同龄人对于“意识形态”的普遍反感,以及对其“同性恋”的新含义普遍接受,也让这个称谓词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本文中,笔者出于兴趣,探讨“同志”作为称谓词的起源和发展。尝试将其发展规划为不同阶段,并从中分析其迅速兴起、迅速衰退的原因。 一、“同志”的起源 “同志”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应用可以说是比较广泛,最早记载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国语》中2:“同性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即“思想、志向相同”的基本意义,而从未用作为称谓词。“同志”作为称谓的语言现象,实际上是外来语传入结果。 近代西学东渐之际,日本学者翻译了很多西方的人文经典作品,并由此创造出很多新词汇加入到日本语中,这些新词大都有关政治、经济的发展改革,如政策、方针、共和等等,并也随后由中国的维新运动开始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同1Scotton, C. M., & Wanjin, Z. (1983). Tongzhi in China: Language change and its conversational consequences. Language in Society, 12(04), 479. 2张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同志” 称谓的演变." 现代语文: 上旬. 文学研究 12 (2013): 128.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 2012-01-12 19:43:14| 分类:生活常识| 标签:亲属称谓称呼|字号大中小订阅 (ttp://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133534.html,,李谦) 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亲人、什么是亲属和 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 3.什么是血亲,什么是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 4. 什么是堂亲 5.什么是姻亲 6.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 二.亲属间的称谓方法 1.堂亲间的称谓方法 2.表亲间的称谓方法 三.亲属间的称呼方法 1.对直系亲属的亲属的称呼方法 2.最重要的几条称呼 3.对表亲的称呼 4.亲属间的称呼方法一览 5.答网上有关亲属间称呼的17问 快过春节了,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着对亲属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的讨论。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颇有收获。但是,我发现有的文章只介绍了常见的一些称谓和称呼,更多的文章只是讨论特定的亲戚怎样称呼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称呼问题还要复杂得多。因此,我想把这种称谓和称呼根据规律把它们表格化,通用化。我觉得还挺实用,因此,把它发表出来,供参考。我估计可能有错,所以,真诚欢迎网友们提出修改意见,以臻完善。 我这篇文章是用北方人的称呼方法写的。对南方人不一定适合。但是,感谢秦始皇,他搞了个“书同文”,所以,称谓方法在全国是相同的,因为不论你在祖国的南方或北方,对“外祖父”、“姨母”、“舅父”这些称谓的理解是一致的。知道了称谓,称呼方法也就解决了。只是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称呼方法罢了。比如:在我的老家(冀东)把伯父称为老爹;在东北称为大(da4)爷;在陕西称为大(da2);在广东则称为大伯。又如,对外祖父,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称“姥爷”,但是,在陕西称“舅爷”;在广东则称“阿公”。 另外,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没有那么多,所以,没有那么多样的亲属可称呼。不少人肯定不能静心琢磨这些事。但是,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需要,欢迎在评论栏提出来,我们共同商量一下对他们的称谓是什么,然后你自己就可以根据当地的习惯选择对他们的称呼方法了。

汉维属称谓词对比分析

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是把原来的亲属称谓词转用到社会上,增加新的义项,对不月年龄不同关系的人使用不同称呼的方法。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称谓”和“称呼”这两个概念。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引称”。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的称呼,又称为“对称”或“面称”。例如︰维吾尔族社会习惯于把结婚入门的媳妇称做自己的女儿,把女婿称做儿子。亲家之间相互特别尊重对方,在引称中姻亲兄弟姐妹释谓前要加l写eyin以区别于同胞兄弟姐妹。而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把姻亲的兄弟姐妹区分为小姑子、小姨子或大舅子、小叔子等,对称中一律称为自己的兄弟姐妹。从亲属称谓和称日中,我们多少可以感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窄,仅限于与自已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亲属称呼的伽范围很广,既可用于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也可用于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人,且使用称目的随意性很强。但并非所有的亲

属称谓都能当做称呼来使用,有的维语亲属称谓uluY b0啪 (高祖)aw憎(曾孙)qowro(玄孙)等就不能转变为称呼。 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原形转称法(亲属称谓原形不变,词义增加新的义项);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亲属称谓词词形词义都有变化)。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补充性的。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中,由原形转称法构成的称呼,绝大部分是核心家庭的亲属称谓。常见的有︰bowa(祖父)、mona(祖母)、dada(父)、apa(母)、qong dada(祖伯父)、qong apa(祖母、伯母)、kiqikdada(叔祖父、叔父)、kiqikapa(叔祖母、叔母)、??(兄)、ini(弟)、aqa(姐)、singil(妹)uka(弟、妹)、bala(子女)、oYul(儿子)、垮zI忮儿)、naw 份(孙子)、yangga(嫂)、taYa(叔、舅)、hamma(姑姆、姨妈)等。由改形转嵇法构成的亲属称呼量很少,使用范围有限。如儿童称呼父母同辈且有子女的人,男性为批(父)+x>dadax;女性为apa(母)+x>apax;儿童称同辈年长未婚男性为aka(兄) +x>akax;女性为aqa(姐)+x>aqax。年长妇女的尊称为 apa(母)+y>appay,祖父母同¥人的称呼,男性为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摘要:本文从称呼语的概念和作用入手,结合中西方称呼语误用的具体实例,进一步从三方面引出中西方称呼语差异的一般规律,进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差异背后所反应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的意义与必要性。 关键词:中西称呼语;差异;文化因素;意义 一、引言 称呼语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彼此间当面招呼对方时使用的名称。称呼语的正确使用不但能够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还能够帮助避免误解和语用失误并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所以,对于中西方称呼语的对比研究具有实际的意义和重要性。根据人的社交群体的亲属关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之间,包括直系、近亲及远亲 2.朋友、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关系密切及关系一般的熟人 3.非熟人的其它社会关系来阐述中西方称呼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差异背后所体现的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二、中西方称呼语语用失误实例 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英语教师走上讲台,然后对着全班同学说“Class begins.”,这个时候班长就说“Stand up.”,接着同学们起立并且异口同声地说“Good morning, teacher.”,这时候老师会说“Good morning, students.”,最后班长说“Sit down, please.”。这样的情景不知重复了多少次,而且好像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意识到teacher 和student 在英语中是根本不能用作称呼语的。 另外几个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她宁愿留学生直呼其名,而不愿领受“奶奶”的尊称。因为在英美文化中,即便真是耄耋老人,只要他头脑清醒,也不愿听陌生人喊他“老爷爷”或“老奶奶”。与此相反,在操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呼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而并没有侮辱他人的意思。可是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可容忍的。一个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分恼怒。

越南语论文:浅谈越南语中的称呼词

越南语论文:浅谈越南语中的称呼词 【摘要】越南作为中国的邻邦,在语言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中,称呼词既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也较大程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探究越南语中的称呼词,越南语与汉语称呼词的差异,以及称呼词反映出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越南语;称呼词;文化差异性 在汉语和西方语言广泛使用人称代词作为称呼词的今天,越南语却大量使用亲属名词作为称呼词,而且亲属名词大有取代人称代词的趋势。在两国文化博大精深的背景下,汉语和越南语的称呼词都非常丰富,可以看成一个开放系统。因此探究越南语中的称呼词以及越南语与汉语称呼词的差异是十分有趣又十分复杂的工作。 一、越南语中的称呼词 (一)人称代词 (二)亲属名词 1.直系亲属:ky(高祖父母),cu ong,cu ba(曾祖父母),ong,ba(祖父母),cha,me(父母),ban than(本人),con(儿子),chau(孙子),chat(曾孙),chut(玄孙)。 越南语中称呼父母的词很多,称呼父亲:cha,bo,thay,tia,ba,cau,等称呼母亲:me,bu,ma,bam,mo,u等。

2.平辈:anh em chi em ruot(兄弟姐妹),anh em chi em con chu con bac(堂兄,堂弟,堂姐,堂妹),anh em chi em con di chon gia(表兄,表弟,表姐,表妹)都称呼为anh,em。 3.外亲:ong ngoai(外祖父),ba ngoai(外祖母),cau(舅父),bac(大舅),gia(大姨),di(小姨),在交际中,越南语也和汉语一样有亲属名称+排行的称呼,比如:co tam(八姑),cau ut(小舅),anh hai(二哥)。 4.夫妻互称:越南语中夫妻互称非常多:nha toi,minh,nha,cau,mo,bo no,anh,em,……不同年龄段,夫妻互称也会发生变化。 越南语中,一些用以指夫妻关系的词是不能用作称呼的,这也是越南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越南人民在交际中的观念和习惯的体现。当在交际中必须在外人面前提及丈夫或妻子时,往往不直接称呼,而称为nha toi(我家那位),ba no (他娘)等,甚至夫妻间互称也用其他叫法。如年轻夫妻常叫名字或称“anh”“em”,在农村和山区,受落后思想影响,人们羞于直呼夫妻,常称为dang ay(那边的,你),丈夫有时称妻子为co(姑娘),甚至“缺词称呼”。有了小孩或年龄渐老后,夫妻互称更多样化,常降低一两个辈分来称呼,比如:thay no(他爸),bu no(他娘),thay con thanh (阿青他爸),bu thang bao(阿宝他娘),ba no(他奶奶)……

尊称词

尊词是表示发信人对受信人的尊敬之情而附加的称谓词语,它在表示发信人与受信人的关系方面不表示很实在的内容,主要表示对受信人尊敬的感情和态度。以前贯用的尊词如“大人”等,国内现在很少用了,一般直呼表示关系的称谓即可。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台、港、澳和海外华人中,传统用法依然流行。 现在常用的尊词有“同志”、“先生”、“女士”、“吾兄”、“仁兄”等等。尤其是“先生”,用得极为普遍,弹性极大,对没有适当称呼的受信人,用“先生”称呼他,一般不会错。“吾兄”、“仁兄”普遍用于对平辈的尊称。 关于称谓的知识与选用的学问,不仅在书信中需要,在其他礼仪性的应用写作中都需要。对于重人伦、讲名分的中国人来讲,称谓之说是一个不小的文化系统,上表家族关系称谓表、亲戚关系称谓、师友世交关系称谓可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人伦间各种关系的称人和自称。(二)提称语 提称语是用来提高称谓的语词。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公职位,即在社会(包括国家机关,社会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企业公司等)中的职务、职称、地位。如主席、总理、部长、局长、校长、主任、经理、董事、会长、秘书长、理事等等。如果受信人有过两种以上的职务(或职衔),甚至同时身兼数职,这就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称呼。选择的原则是视书信内容与受信人的哪个职位关系密切。如受信人从前是寄信人的老师,现在当了局长,而寄信人的书信重点叙师生情意,那么这封信的称谓就应以表示师生关系为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人的社交礼仪十分重视师生、同学、同乡等早年的情谊,民间习俗无论对方职位、境遇有何变迁均以早年交情为重点,如上例中的受信人虽然是局长,但因为曾经有过师生关系,写信人哪怕是公事,选用“老师”作为公职称谓的习俗依然十分流行。。

介绍和称呼教案

介绍和称呼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社会交往中日常见面称呼、介绍礼仪。 教学重点: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自觉运用介绍和称呼礼仪规。 教学难点:在社交场合中,正确运用介绍和称呼礼仪规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知识使人变得文雅,而交际使人变得完善。 ——乔·富勒人在社会生活中,是难以离开与其他人进行交往的。一个人如果不同其他人进行任何交往,那么他不是一位神,就是一只兽。 ——亚里士多德 二、讲授新课 (一)、介绍礼仪 介绍是人际交往中人们互相认识、建立联系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在互相陌生的人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和沟通作用。恰当得体的介绍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也为进一步的交往下打下基础。 介绍可分为自我介绍和他人介绍。 1、自我介绍礼仪 (1)自我介绍时要等待适当的时机。 (2)自我介绍时要分场合,如果是礼节性地认识一下,或在多人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则仅需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如果是带有自我推销性质的自我介绍,那么容上则应详细,可以包括、爱好、理想、人生信条、优缺点、主要业绩等。总

之,应让对方知道这些情况:介绍者的身份、职业.自我评价。 (3)在做自我介绍时,语言应该简洁,使人听得懂、记得住。若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则更能给对方留下深到的印象。声音应该亲切、清晰、谦恭友好,音量不要太大或太小,语调不要死板,更不能油腔滑调,应平缓自然。表情应自然大方、友好、诚恳、面带微笑。自我介绍有“三自”方针,即自识.也就是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评价,做到真正认识自己;自谦,在态度上,表述过程中,不要太过分,不要自夸,对自己优点的表述最好用概括性的语言;自嘲,自嘲也就是一种自信,用贬低自已抬高别人的语言来进行自我介绍,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自我介绍,往往更能体现出一个人宽广的胸襟。 2、他人介绍礼仪 (1)为他人做介绍时.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卑者先行”,即首先要确定被介绍人的主次尊卑关系,然后根据此关系先介绍卑者,后介绍尊者。公认的介绍顺序是:先为女性介绍男性,先为年长者介绍年轻者,先为职位高者介绍职位低者,先为主人介绍客人。但也会出现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介绍一位年轻女性和一位年长男性认识时,就不能遵照先女后男的原则,而是要将年轻的女性先介绍给年长的男性。 (2)介绍人介绍的容不宜过于简洁或过于繁杂,过于简洁,例如只介绍,不足以使双方较全面的认识,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介绍只能徒劳无功;过于繁杂只会引起他人的反感.结果适得其反。介绍的容包括、职务、工作这几项基本情况即可。同时在被介绍人同意的前提下可以简单地表述一下与被介绍人之间的关系,以便于被介绍双方的相互信任和了解,但介绍容不要过多地牵涉自己。 (3)介绍人在介绍某人身份时,要注意分寸。不应故意过分对被介绍人颂扬,这样会引起他人的抵触情绪。 (4)介绍某人时,要注意手势的使用,正确的手的姿势为抬起前臂,五指并拢伸直,手掌向倾斜,指向被介绍人。千万不要用手指指向被介绍的任何一方,这代表着极其不尊重被介绍双片。 (5)被介绍人在介绍人为之作介绍时,应面向对方站立。目视对方,面带微笑,以表示结识对方的诚意和对对方的尊重。 (6)被介绍人在介绍人介绍完毕后,应向对方问好,最好是双方握手问好。

英文书信中的称呼语及敬语

一、称呼语(Salutation) 英文书信中的称呼语有多种形式: 1.在不知道收信人姓名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称呼方式: Dear Sir(to a man if the name is unknown) Dear Madam(to a woman whose name is unknown) Dear Sir/Madam(to cover both sexes) 如果是寄往某公司的信还可用“Dear Sirs”。但注意不要写成“Dear Madame”,Dear madame为法语,意为“夫人”,多与姓一起用,也不要用“Dear Mister(Mr.)”和“Dear Friend”作称呼语。 2.在知道收信人姓名的情况下,有以下几种称呼方式: Dear Mr Smith(for a man) Dear Mrs Brown(for a married woman) Dear Miss Jones(for a single woman) Dear Ms Todd(Ms does not reveal the marital status of a woman)

下面以“Winston Smith”(温斯顿·史密斯)为例看一看几种称呼方式及其意义。 ①“Dear Mr Smith”:用于以前有过联系的情况。 ②“Dear Smith”:仅用于男性上司对他熟悉的下级的称谓。 ③“Dear Winston”:用于彼此关系密切的情况。如果与Smith 先生很熟悉,见面时就称呼他的名字,那么写信时也可这样称呼,否则不可。 在给女士写信时,称呼语的用法比对男士就更要复杂些了。如写信给“Jane Brown”女士,可能会有“Dear Miss Brown”、“Dear Mrs Brown”、“Dear Ms Brown”这几种情况。用哪种更合适,了解对方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记住按“收信人喜欢的方式称呼”这一原则。如果来信上的署名是“Jane Brown”,回信时称呼语就该写成“Dear Ms Brown”;如果署名为“Jane Brown(Mrs)”,称呼语就该为“Dear Mrs Brown”。这是因为有的人比较正统,她们不愿别人把“夫人”、“小姐”这两个概念搞混,便在她们署名的后边注上(Mrs)或(Miss)以提示对方。 在亲属、亲友的信中常看到“My dear”、“My dearest”、“My darling”这样的称呼语。长辈给晚辈写信时,即使为同性别,也常用称呼语“My dear”。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