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第八章意志

一、单项选择题

1.意志最重要的特征是()。

A.有确定的目的B.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C.坚韧D.随意动作

2.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属于动机斗争的()。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3.小明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出去玩,这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4.小明在择业时面临多重选择,这种冲突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5.“进退维谷”是一种()式的动机冲突。

A.双趋B.双避C.趋避D.多重趋避

6.教师鼓励学生要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别惧怕困难,这是指意志的()。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7.对于胆小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意志的()。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8.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9.遇事没有主见,是因为缺乏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自制性

10.有的人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

11.“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意志()品质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

12.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今日事,今日毕”,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独立性

13.“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

14.与动摇性和执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15.一个男人想结婚,但又怕结婚后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多重趋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避冲突

16.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A.果断性B.坚韧性C.自制性D.自觉性

17.善于把已经开始了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A.意志的坚韧性B.遗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觉性D.意志的自制性

18.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是有很多人吸烟,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有()。

A.任性B.优柔寡断C.动摇性D.盲从E.怯懦

2.意志行动的过程有()

A.准备阶段B.动机斗争C.确定目的D.选择行动方法和方案E.执行决定

3.关于意志与认知、情感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B.意志不能够调节情感

C.人们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需要意志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D.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

E.情绪情感与需要是否满足有关,与意志没有关系

4.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

A.与克服困难相联系B.以随意运动为基础C.有目的D.受无意识支配

三、填空题

1.意志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四、判断题

1.人的一切有目的活动都属于意志行动。

2.人的意志行动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

3.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没有决定的执行采取的决定就没有任何意义。

4.所有的意志行动都是指需要克服困难的行动。

5.认识是意志产生的前提。

6.情绪只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7.认知和情感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意志可以反作用于认知和情感过程。8.“胜不骄,败不馁”是意志对人的情感的调节、控制作用。

心理学-第八章 意志

第八章意志 一、单项选择题 1.意志最重要的特征是()。 A.有确定的目的B.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C.坚韧D.随意动作 2.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属于动机斗争的()。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3.小明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出去玩,这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4.小明在择业时面临多重选择,这种冲突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5.“进退维谷”是一种()式的动机冲突。 A.双趋B.双避C.趋避D.多重趋避 6.教师鼓励学生要克服和战胜重重困难,别惧怕困难,这是指意志的()。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7.对于胆小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意志的()。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8.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9.遇事没有主见,是因为缺乏意志的()。 A.自觉性B.果断性C.坚持性D.自制性 10.有的人在行动中畏缩不前,惊慌失措,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 11.“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意志()品质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 12.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今日事,今日毕”,这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独立性 13.“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B.果断性C.自制性D.坚韧性 14.与动摇性和执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15.一个男人想结婚,但又怕结婚后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A.双趋冲突B.多重趋避冲突C.趋避冲突D.双避冲突 16.一位演员刚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但上台演喜剧时仍能谈笑风生,反映了其意志的()品质A.果断性B.坚韧性C.自制性D.自觉性 17.善于把已经开始了的事业进行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是()A.意志的坚韧性B.遗志的果断性C.意志的自觉性D.意志的自制性 18.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还是有很多人吸烟,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A.自觉性B.自制性C.果断性D.坚韧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有()。 A.任性B.优柔寡断C.动摇性D.盲从E.怯懦 2.意志行动的过程有() A.准备阶段B.动机斗争C.确定目的D.选择行动方法和方案E.执行决定 3.关于意志与认知、情感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B.意志不能够调节情感 C.人们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需要意志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1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范畴来看,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来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与教实际上是对同一过程的不同理解,要知道教师该如何教,首先就要理解学生该怎样学,故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多选题)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试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及阶段特点。)一、作为独立学科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而这个科学基础就是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后,该书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认为教育心理学因教育需要而产生,其研究是以了解人性及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为取向的。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世

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

2009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心理学第七章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识的()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A.觉知性 B.能动性 C.目的性 D.社会历史性 2.()是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 A.前意识 B.潜意识 C.下意识 D.焦点意识 3.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更容易引起()。 A.有意注意 B.注意转移 C.无意注意 D.注意分配 4.()是一种不同的意识形式,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识和良好的状态。A.催眠 B.白日梦 C.冥想 D.睡眠 5.绝大多数的梦都会发生在()阶段,波消失。 A.入睡期 B.潜渡睡眠期 C.中度睡眠期 D.快速眼动睡眠期 6.()是常说的摇头丸,既是兴奋剂也是轻微的致幻剂。 A.可卡因 B.MADA C.咖啡因 D.苯丙胺类 7.意识的()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和认识事务的本质规律。 A.目的性 B.社会历史性 C.能动性 D. 觉知性 8.认知资源理论是由()提出的。 A.谢夫林 B.布鲁德本特 C.特瑞斯曼 D.卡尼曼 9.在睡眠的()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脑电波主要以△波为主。 A. 入睡期 B.潜渡睡眠期 C.深度睡眠期 D.中度睡眠期 10.注意有两个特点他们是指向性和()。 A.集中性 B.概括性 C.抽象性 D.具体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意识的特征有()。 A.觉知性 B.能动性 C.社会性 D.目的性 E.社会历史性 2.意识的水平有()。 A.焦点意识 B.下意识 C.无意识 D.潜意识 E.前意识 3.下面属于无意识状态的是()。 A.催眠 B.睡眠 C.白日梦 D.冥想 E.幻觉 4.注意的品质有()。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E.无意注意 5.注意的功能有( )。 A.调节和监督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6.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分为()类型。 A.愉快型 B.焦虑型 C.痛苦型 D.消极型 E.积极型 7.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 A.人做梦主要在这个阶段 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 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出现 D快速眼动 E.肌肉完全瘫痪 8.催眠状态是一种()。 A.特殊的意识状态 B.意识恍惚状态 C.睡眠状态 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9.常见的兴奋剂有()。 A.苯丙胺类 B.咖啡因 C.摇头丸 D.尼古丁 E.可卡因 10.药物成瘾的因素主要有()。 A.生物学因素 B.心理学因素 C.认知因素 D.社会因素 E.文化因素

第八章意志

第八章意志 一、填空题 1、( )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2、动机有( )、( )、( )三种功能。 3、想参加队又怕影响学习,这类矛盾心理是( )。 4、在意志行动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是( )信号系统。(2000年填空题) 5、在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提出,人类的行为是在( )的指引下进行的。 6、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随着( )发生而变化的。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7.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往往与( )相联系。 8.“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是一种( )冲突。 9.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认为,( )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和源泉。 10.班杜拉认为,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对自己从事该项活动胜任与否的判断有关。他把这种个体对自己是否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之为( )。 11.最早进行归因理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 )。 12.韦纳在使归因理论系统化的同时,把影响成败的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因素源,稳定性和( )。 13、善于迅速地辩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的意志的( ) 14、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是( ) 15、与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2001年、2002年选择题) 16、与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17、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18、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19、在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强调( )的作用。 20、主张归因决定动机的是( ) 21、毕业生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那种冲突的表现( ) 22、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终于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 ) 23、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那种意志品质弱的表现( ) 24、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就注意培养他的( ) 25、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生具备( ) 26、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体现在动机理论中属( ) 二、名词解释 1、意志: 2.动机: 3.双趋冲突: 4.双避冲突: 5.趋避冲突: 6.意志的自觉性: 7.意志果断性: 8.意志的自制性: 9.意志的坚韧性: 10.归因: 11、自我效能感:

第一章_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d)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d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c)。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a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a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d )。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以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a)。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b(b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c )。

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意识状态 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多选) 1.觉知性。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2.能动性。 3.目的性。 (单/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这是什么性)。 4.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 (很难理解,不太能考) 1.焦点集中。 2.下意识。 3.前意识。 4.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 二、无意识 (一)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1.催眠。 2.白日梦。 3.冥想。

第二节注意(本章重点) 一、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点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它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选择的对象上。 (二)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有特性。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有特性 ....。 (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和监督功能。这是注意最重要和最富有意义的功能。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二是无关动作停止;三是呼吸运动变化。 (五)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2.衰减理论。 3.晚期选择理论。 4.认知资源理论。 5.双重加工理论。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注意的发生主要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强度大

第八章学前儿童意志_学前心理学

学前儿童意志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意志的概念,理解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以及意志的主要心理成分,了解学前儿童意志的发生发展,掌握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方法。教学重点:什么是意志 学前儿童意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教学过程:讲授法观察法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意志 (一)定义 是指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 的心理过程。 (二)基本特征 1、明确目的 2、意识调节行动 一是发动,二是制止,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3、克服困难 包括内部困难和外部困难 二、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一)意志与认识过程 1、意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2、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二)意志与情绪 1、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意志可以使人的情感服从意志的要求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 (一)态度兴趣 态度是认知与情感有机结合的产物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二)需要 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动机以及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四)抱负水平 主要来源于个体对自己的评价 (五)意志品质 1、独立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性 四、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有意运动的发生及特点 (二)萌芽时期的表现 (三)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 1、需要发展的特点 l 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l 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2、动机发展特点 l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l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l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3、自觉行动目的的发展特点 逐渐能提出比较明确的行动目的 4、坚持性的发展 行动过程的坚持性是学前儿童意志发展的主要指标 四至五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 五、学前儿童意志的培养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 (二)鼓励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三)启发自我锻炼 (四)鼓励孩子做的每一件事 (五)通过实践锻炼孩子的意志 (六)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C 【解析】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A 4.A 【解析】 桑代克的联结说、华生的习惯说、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联想一反射说、格式塔的完形说、勒温的场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一同化说等等。 5.D 【解析】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 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6.C 7.D 8.D【解析】 l9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政治经济的发展、普及教育的改革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展开,都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9.D 10.D 【解析】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11.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而非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A 【解析】 维果茨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13.B l4.A l5.C 16.A 【解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7.D 【解析】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18.D 【解析】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以本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独立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19.C 【解析】 研究趋势:①在理论思想方面,外因论和机械论被逐渐克服。②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③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④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⑤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⑥分析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⑦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20.C 【解析】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占优势。30年代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21.D 【解析】 扩大教育内容不是教育心理学学科的任务。 22.D 【解析】 巴甫洛夫的联想~反射说,加里培林的学习活动。 23.B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动机.态度.需要.体验 .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字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 .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个性变化.智力变化 .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习得动机.外在动机.社会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 、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自我实现、自我意识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双因素理论、激活理论、归因理论、认知理论 、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能力需要动机信念 、需要是指()。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获得性需要就是()。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缺失需要自我实现 、动机就是()。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 1、1903年,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题的专著出版了,它的作者是【 B 】P9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2、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作者是以下哪一位心理学家【 C 】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桑代克 D.斯金纳 3、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作者是【 B 】 A.皮亚杰 B.桑代克 C.弗洛伊德 D.华生 4、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D 】P9 A.18世纪 B.19世纪 C.19世纪中叶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5、上世纪60年代初,由谁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 B 】P10 A.斯金纳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布卢姆 6、布鲁纳在1994年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以及【 A 】P11 A.社会文化研究 B.家庭环境研究 C.学校环境研究 D.班级气氛研究 7、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哪里引进的【 B 】P12 A.俄国 B.西方 C.日本 D.澳人利亚 8、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B 】P12 A.陶行知 B.廖世承 C.潘菽 D.蔡元培 9、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形成于【 C 】P10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0、学科心理学成为教育心理学组成部分是在【 B 】P10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众多,其中核心内容是【 B 】P5 A.教学过程 B.学习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12、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涉及【 B 】P7-9 A.三大方面 B.四大方面 C.五大方面 D.六大方面 13、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C 】。P9 A.19世纪20年代以前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D.20世纪80年代 1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C 】P10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起 1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C 】。P4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心理学》第七章考试重点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B.内在动机C.需要D.诱因(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B.口渴C.寻求水源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课后答案学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考查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2.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赫尔巴特 B.霍普金斯 C.桑代克 D.卡普杰列夫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 ) A.《教育心理学》 B.《科学儿童心理学》 C.《实用教育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搭配恰当的一组是( ) A.桑代克——联结说 B.格式塔——场论 C.勒温——完形说 D.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6.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主要受到的影响是( )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社会学 C.心理测量学 D.程序教学 7.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并被誉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 A.巴普洛夫 B.奥苏伯尔 C.皮亚杰 D.桑代克 8.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 A.18世纪中期 B.18世纪后期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9.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赫尔巴特 B.莫依曼 C.詹姆斯 D.桑代克 10.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 A.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习动机 C.教师的工作压力 D.教师的社会地位 11.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在学的研究方面担负的任务是( ) A.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分类 B.阐明学习的过程 C.阐明有效学习的环境 D.揭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12.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13.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是( ) A.1879年 B.1903年 C.1907年 D.1913年 14.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时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15.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我国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心理学家是( ) A.廖世承 B.陈鹤琴 C.潘菽 D.朱智贤 16.《人是教育的对象》的作者是( ) A.乌申斯基 B.赫尔巴特 C.杜威 D.斯金纳 17.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 ) A.研究心理现象 B.对心理进行测量 C.获取心理数据,区分心理高下 D.研究、揭示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等 18.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不明确,意见分歧大 B.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庞杂,体系零乱 C.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不明 D.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技术不够到位 19.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7心理学第七章复习重点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本章重点: 1、动机的概念、功能与产生; 2、动机的种类; 3、社会性动机; 4、动机理论; 5、情绪情感的界定与种类; 6、情绪情感的表达; 7、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概念: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二、动机的产生: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 1、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三、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性质不同划分。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划分。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划分不同。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中等强度动机效率最高

(2009.4)10.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称之为() A.生导动机 B.内在动机 C.需要 D.诱因 (2006.7)11.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下列哪项属于找水喝的诱因?( ) A.水 B.口渴 C.寻求水源 D.喝水 (2008.7)11.在活动难度较大时,动机强度越强,工作效率水平( ) A.低B.高C.中等D.不变 (2006.7)1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加大会表现得()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2006.4) 10.在困难复杂的学习或工作中,其活动效率与动机强度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中度最适宜 D.两者无关 (2006.4 名词)诱因 (2009.7 名词解释)24.动机 (2008.4 ,2007.4简答)动机的功能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一、交往动机: n概念: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 n 产生的原因有合作、情谊、归属。 二、成就动机: n概念: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其结构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n 成就动机的特征: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A.教学方法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选.)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试题及答案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教一学过程的三种过程是( )。 A.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B.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互动过程 C.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思考过程 D.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 )。 A.初创时期 B.发展时期 C.成熟时期 D.完善时期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4.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5.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效传递的主要信息是( )。A.教学过程B.教学手段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6.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7.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 ),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 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二、填空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_____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这一因素对学与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来体现的。 3.在宏观上,教一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_____等四种主要的变量。。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_____、预测和——的作用 5.影响学与教的教师因素主要有_____、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_____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6.教学环境包括_____和_____。

第八章 意志

第八章意志 教学目的: 1、识记意志的概念、特征、品质。 2、掌握意志行动的分析。 3、了解青少年意志的特点及培养。 教学重点:意志行动的分析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内容如下: 当学生围绕教学材料进行认知信息加工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困难和挫折,学生正是在排除干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过程中表现出主体实现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的决心和力量。这就涉及到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意志。意志是心理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却又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心理现象。意志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意志行动的过程是什么?青少年学生的意志特点何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这便是意志这一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意志概述 一、意志的实质 (一)什么是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为了获取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而认真听课,刻苦学习;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工人、农民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忘我地劳动;科技人员为了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而呕心沥血、刻苦攻关;战士为了保卫国家,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等等。人在这些活动中所进行的确定目的,按照所确立的目的去调节、支配行动,并在行动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使预定目的得以实现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的表现。 意志反映了人在认识和变革主、客观现实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的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意识能对来自客观现实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这是意识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表现;二是人的意识能主动地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人的意识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动作用于客观现实,构成人所特有的意志行动。恩格斯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这说明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联系在一起。意志调节、支配行动,又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做意志行动,意志与意志行动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首先,意志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心理过程,而意志行动则是显露于外的;其次,意志调节支配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必须包含意志因素,没有意志就没有意志行动。同时,意志又必须通过意志行动表现出来,没有意志行动的意志不是意志,只能是一种空想。 (二)关于“意志自由”问题 关于意志的实质,长期以来;学术界存在着尖锐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人类究竟有没有所谓的“意志自由”。 西方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完全否认意志的存在,他们把人的行为归结为“剌激一一反应”(S-R)的简单公式,认为人的反应是机械地被外界刺激物所决定的。他们不但否认意识,而且否认人的意志自由,因而是错误的。

社会心理学 第8章 群体影响

第8章群体影响 纲要:①群体的概念;②社会助长作用;③社会懈怠;④去个体化;⑤群体极化; ⑥群体思维;⑦少数派影响;⑧群体利弊 一、群体的概念。“将他们视为我们”a观点:群体成员间存在互动/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b观点:不同群体可满足人类不同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社会认同需要) 二、社会助长的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1.纯粹他人在场。唤醒能够增强任何优势反应的趋势。唤醒:身心处于激活状态。唤醒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社会唤醒效应:他人在场→唤醒→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简单行为/妨碍复杂行为。 2.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他人的影响效应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人群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拥挤会增强唤醒状态。 3.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①评价顾忌:观察者在场使我们焦虑的原因在于我们想知道别人怎么评价我们。②分心:因他人在场/刺激出现,导致注意力在他人/任务之间的分配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引发唤醒(大脑皮层兴奋、肌肉紧张状态)。③纯粹在场。 三、社会懈怠。 1.人多未必力量大。个体一旦受到他人观察,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增加,这样社会助长作用就发生了;个体一旦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就会减少,社会懈怠就发生了。策略:使个体成绩可识别化。 2.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较常见,但是表现形式没有个人

主义文化背景那么强烈。反社会懈怠的情况:当赋予群体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当群体成员因为成功而获得奖励、当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队伍看做“团队”的信念时,社会懈怠程度就会减弱,保持小规模的群体也可以。 四、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1.群体失控:法不责众。社会助长表明群体能引发人们的唤醒状态,社会懈怠表明社会群体会分散责任,一旦唤醒和责任分散结合到一起,常规的约束就会变小,后果可能令人震惊。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不仅引发唤醒状态,还使成员身份模糊化(“匿名感”),个体评价降低,人们注意力集中在情境上,把行为归责为情境。匿名性:由群体、昏暗灯光、戴墨镜、互联网等使知觉到的匿名性增强、去个体化,因而使人更愿意欺骗、自私自利、粗暴言行等邪恶的冲动;匿名性使人们自我的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线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唤起和分心活动:较小的唤起状态或者分散注意力的事件可能会成为更放肆行为的前奏。 2.弱化自我察觉。自我察觉是去个体化的对立面,自我察觉的人也不太可能做出欺骗行为。“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小心去个体化” 五、群体极化: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 1.“风险转移”的案例。群体讨论通常可以强化其成员最初的意向。 2.群体对我们观点的强化。①很多研究验证了群体极化现象;②生活中人们往往和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进而强化原有态度,在学校群体极化、社区群体极化、互联网群体极化、恐怖组织群体极化等例子中体现出来; 3.对极化的解释。①信息影响,基于接受了事实的证据而产生的影响。听到他人观点、积极参与讨论都会导致态度转变(极化);在中心路径说服中,人们看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