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教育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两条基本规律:一是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最主要的是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相互制约规律;

二是教育与教育对象的本质联系,最主要的是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国内)1、孔子:《论语》

(1)重视教育的作用(2)提倡“有教无类(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5)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2、《学记》—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2)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3)提出了教育教学原则(4)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辨证关系

(国外)1、苏格拉底的“助产术”:苏格拉底讽刺、质疑

2、柏达图的《理想国》:认为理想的社会应当由三个阶层构成,并且依靠四种美德维持。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

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美德,“知识就是美德”。

4、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阶段——17至19世纪

1、英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捷克夸美纽斯(人称“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1632年著《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3、英洛克的《教育漫画》、法卢梭的《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

4、德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5、德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多样化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

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中国的陶行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

1、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布鲁纳《教育过程》。

2、前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

3、法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第二章

教育的内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

经验的基本途径。

(1)广义:凡是有意识地以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所有社会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最狭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

(一)教育者---教育者不等于教师。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对整个教育活动起领导作用。

2、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帮助者和评价矫正者,对整个学习活动起着校正方向、调整内容、激发动力、教给方法的作用。

3、教育者的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规格,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的推进和教育反映着社会的需求和人才规格,因而教育者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发展质量。

4、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内容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控制着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

(二)受教育者(学习者)----不等于学生。广义的教育中,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在狭义的教育中,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学生。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其一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主动性、选择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思考主导自己的行为。

其二受教育者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除了继承、吸取以外,还有重组、创新、开拓的能力。

其三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受智力因素的制约,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两种因素都制约着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进行速度、效益和质量。

(三)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据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环境等。

原始教育的特点:1. 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 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

3. 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

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朝,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能脱离生产劳动从事教育活动。

2、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1、政治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2、政治和教育的作

用具有双重性。3、政治和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一、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一)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1、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制约教育的享受权

(二)制约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总是由统治阶级制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带有明显的政治性。(三)制约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往往是政治制度的翻版或浓缩。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作用。

此外,政治还会制约教育(主要是德育)的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经济与教育关系的性质:经济活动决定教育活动。

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经济状况构成了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教育的基础性条件:人力、财力、物力——需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经济水平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有制约作用。

3、经济状况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中主要是通过教育经费投入来体现的。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1) 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2) 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教育通过创新、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1、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环境因素: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和后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

1、提供发展的内容和方向

2、提供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作出一定的限制。

3、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

(三)教育因素(主要探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1、规定个体发展的方向,起引导作用。

2、具有促进和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2)专门性。(3)可控性。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产生的积极作用,它包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识活动和改造实践两个方面。

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教育如何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适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体的发展呈现两种顺序:一是自上而下的顺序即所谓“头尾法则”;二是自中心而边缘的顺序即“远近法则”。心理的发展也有顺序性,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能力(语言交往)、抽象思维;而每一种心理活动的发展也大致呈现出由简单而复杂、由低级而高级的顺序。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身心发展总的来看是连续的,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特征又有质的差异,这就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顺序性,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还要求作好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

二、适应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1、不均衡性: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发展不均衡-关键期;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2、差异性:相同方面发展水平、速度有差异;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

根据不均衡性,教师应抓住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根据差异性,教育应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三、适应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顺序和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与速度大体是相同的。

可变性: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教育和环境中的个体,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教师要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小结: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每种因素作用的大小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对不同个体的作用也不一样。不能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它们,必须将其置于系统中,用系统、整体、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

第四章

教育目的的定义:一定社会对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意义: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的尺度;决定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1)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2)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自由地得到发展。

2、社会本位论:(1)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2)教育只有一个总的目的,即教育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都得到某种激励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3)教育的结果由教育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政治经济制度—主要依据(二)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的发展水平。(三)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社会思想、道德);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2)智育: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

(3)体育: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

(4)美育: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劳育: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

各育之间的关系:

1、各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各育不能相互取代,应坚持各育并举。

2、各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各育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应坚持整体观点,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3、各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德育和智育的地位与作用更具有基础性。

第六章

教师职业的特点:1、教师职业的多角色性2、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3、教师职业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2、创造性: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表现在对教育教学运用、选择和处理上;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

3、长期性:

从教师劳动的社会效益来看:教师的劳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活动的特点一是周期长,二是见效慢。

从教师劳动对学生的影响来看:青少年学生某一具体的、局部的身心特点的发展变化也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的。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校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也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因而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具有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道德素养:(1)教师的“爱”(2)教师的教育责任感(3)教师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教师的知识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它们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两根支柱。合理的智能结构是合格教师素质的基础。

3、教师的能力结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迅速而正确的判断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现代教育更需要的是教育家式的教师而不是教学匠式的教师;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3、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稳定健康的身心素质----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5、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人:一个能动体;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需要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者结合成整体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新型师生关系:

1、民主平等——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教学相长——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

3、相互激励

4、尊师爱生-------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理解学生;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第七章

课程的概念:

广义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教学科目(即学科)。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的类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一)社会:(1)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2)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3)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二)知识:(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2)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3)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4)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儿童:(1)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2)对课程设置的制约。(3)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我国课程的具体表现:

一、课程的设计: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包括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的编制包括制定课程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三个层次。

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是选择具体教材和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教材是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学的书籍与工具。教材通常被称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分为:(1)文字教材:除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指导书)外,还包括学生的自学指导书,补充读物等;(2)音像教材:它包括录音磁带、幻灯片、电影片、录像磁带、音像磁盘等。

第八章

教学的定义:广义上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规律的定义:教学规律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基本教学规律:

(一)教与学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规律(二)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规律(四)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常用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要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人生观教育。

贯彻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

(2)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教育因素

(3)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性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的同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贯彻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3)适当补充乡土教材(三)启发式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

贯彻要求:(1)诱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使其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问发思;以理发思;以变发思;以情发思。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直观性原则: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生动表象,深刻的理解教材,发展学生认知能力。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依据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物直观手段,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2)充分利用语言、板书、板画的直观作用

(3)直观要与启发喜欢积极思维相结合

(4)指导学生自制直观教具

(五)循序渐进原则:按照科学系统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有计划、由步骤的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贯彻要求:(1)按教材系统进行教学(2)教学时突出重点、难点,主次有别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六)巩固性原则:教学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以利于有足够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或新的知识学习中.

贯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组织好复习和练习;教给记忆方法,发展记忆能力(七)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扬长避短,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九章

教学方法的定义: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建立在学生式主体地位之上;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语言性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五)以引导探索为主的方法:自学指导法、研究法

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

1、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1)特定的目标往往要求特定的方法去实现。

(2)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

2、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

目前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课程内容各有其特殊的性质和类型,它们所需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必然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此外,选择教学方法除了考虑不同领域知识差异外,还必须考虑同一领域内知识的具体差异。

3、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和学习基础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高效率。

4、根据教师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条件: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教师自身的条件,能为教师理解和驾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时,应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纳入考虑范围,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方法。

5、根据教学条件:主要是指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空间条件(教室、场地、实验室、活动室等)和教学时间条件等。

教学方法的应用:

1、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要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3、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4、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指教师与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历史上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阶段(16世纪—19世纪末):个别教学班级教学

第二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单一化多样化

(一)个别教学(二)班级教学(三)分组教学(四)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的定义:在同一时间、空间里,教师只与单个形式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形式年龄不一,程度不齐;教学内容各自有别,教学进度不一致。

评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效率低,进度慢,规模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班级授课)

1、定义: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特点:组织教学以课为单位;每堂课规定了一定时间和相对固定场所;课与课之间安排休息时间;每堂课只学习一门课程。

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现场教学、活动教学、开放教学

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一个教师在同一时空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环节:从学的角度:预习—听课—课后复习—练习—系统小结

从教的角度: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核评定

(一)备课:[1]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提高的过程;[3]备课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

备课的内容和要求:(三个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备课形式(三个计划):(1)学期(学年)教学计划(2)课题(单元)计划(3)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上课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对其它各环节起支配和调节作用;上课是一种创造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劳动。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既依靠教案,又超越教案,灵活使用教案。

上好课的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合适4、组织严密5、积极性高6、语言规范

要上好课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课堂体态语技能、课堂纪律管理技能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理解巩固应用;信息反馈;分析解决问题;检查教学效果要求:内容、题型、份量、要求、批改

(四)课外辅导—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时应注意的问题:要热爱、相信、尊重他们;必须从具体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点滴进步入手;要及时给予肯定。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检查方式:(1)平时检查(2)考试与考查

第十一章

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的定义:

广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狭义: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的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德育概念的内涵:1.德育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2.德育的实质是“育德”3.德育是“施教”与“受教”的统一

德育的功能:

(一)个体性功能:1、个体生存功能2、个体发展功能3、个体享用功能

(二)社会性功能:4、德育的经济功能5、德育的政治功能6、德育的文化功能

(三)教育性功能

德育原则: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4、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分成四类:即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

说理教育法:通过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讨论、参观

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寓教育于情境之中。包括:(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陶冶

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榜样示范法:运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教育目

的的一种方式。

要求:1)选好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实际段练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1)练习(2)制度(3)委托任务(4)组织活动

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品德修养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1)学习2)座右铭3)立志4)自我批评5)慎独。

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适当奖惩法:(1)表扬和批评——表扬不可滥,批评不可无。(2)奖励与处分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

心理咨询法

德育途径:1、通过教学活动进行德育;2、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通过课外与校外活动进行德育

班主任工作:1、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2、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

班主任的素质要求:1、思想素质—核心部分2、文化素质3、心理素质4、良好的身体素质班主任工作内容:

(一)全面了解研究学生(要注意全面性、经常性和发展性)

1、了解研究学生个人:思想、品德、个性、家庭等

2、了解研究学生群体:人数、年龄、性别比例、班干部状况、班风等

方法:观察法、谈话法、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

(二)组织学生建立班集体

1、开展班级活动,增强同学的了解和沟通

2、选拔和培养骨干,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新班级:班主任指定——考察过渡——民主选举

3、确定奋斗目标,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

4、开好主题班会,树立良好的班风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优秀生2、后进生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四)评定学生的操行:1、全面性2、具体性3、鼓舞性4、群众性5、富含感情

(五)协调教育影响:

1、统一校内外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

2、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

家访工作:家访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家访要经常化、全面化;家访要讲究技巧,切忌告状式的家访;根据需要选择家访方式;粗访、重访、特访

(六)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计划有: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

总结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班级活动的组织的基本原则:1、教育性原则2、趣味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实践性原则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附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学前教育功能 3.家庭教养方式 4.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5.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教育学复习资料--各章节重点(考试通过,超有效)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 教育的对象:不限于青少年,也包括幼儿、特殊儿童(主要是缺陷儿童)以及成人。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和条件:教育学的创立于16世纪—18世纪。 简述教育学创立的体系?(标志): ①对象: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范畴: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及其体系; ③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结果: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1)来源于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2)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教育学的发展:形成多种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强调定量研究 ②文化教育学:狄尔泰等;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 ④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等 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⑥批判教育学:鲍尔斯 5.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P25-27) 答: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 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能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学校教育是有那些基本要素构成的? 答:(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包括: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学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及教育的对象;教育影响,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方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2.教育被划分为几个阶段,及其特征+ 答:1)原始教育: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饥饿极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教育A奴隶社会教育:古代学校出现,教育阶级性出现,古代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离B封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是军事教育; 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P62-65) 答:现代教育的特征如下: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期末复习题2

《教育学》复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该项法律是【 B 】 A.《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的是【 C 】 A.弗兰西斯.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3.以下哪个功能不属于教育的文化功能【 D 】 A.传递功能 B.选择功能 C.交流功能 D.创新功能 4.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主要培养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和【 A 】 A.数 B.文 C.算 D.武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C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帕克 D.涂尔干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亦称【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C 】 A.本科化趋势 B.多元化趋势 C.时代化趋势 D.信息化趋势 8.学生发展的规律包括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 B 】 A.均衡性 B.差异性 C.渐进性 D.跳跃性 9.下列哪项不属于课程目标的功能【 D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测度功能 D.指导功能 10.有一种课程的目的在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这种课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家庭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家庭教育学》期末复习题 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因果关系的比较研究属于() A.情报研究b、调查研究C.实验研究d、行动研究 2.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婚姻家庭形式是() A.血缘家庭 B.普那路亚家庭 C.对偶家庭 D.一夫一妻制家庭 3.我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状况呈现出核心化趋势和() A.多极化趋势 B.小型化趋势 C.多元化趋势 D.联合化趋势 4.以下选项属于家庭的历史功能的是() A.生育功能 B.性生活功能 C.生产功能 D.抚养赡养功能 5.人们对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和认识是() A.教育手段 B.教育方法 C.教育观念 D.教育原则 6.支配着学前儿童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标、方向、手段、行为及方式方法的 是学前儿童家长的() A.教育观 B.人才观 C.儿童观 D.价值观 7.中国有句俗话“儿子是自己的好”,这反映了家庭教育是一种() A非正规教育B.充满亲情的教育C.稳定的持久性教育D.无所不在的教育 8.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称为() A.亲子关系 B.道德关系 C.母子关系 D.情感关系 9.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爱护孩子,鼓励孩子独立和树立个人特质,这种家长教养方式是() A.民主权威型 B.绝对权威型 C.娇惯溺爱型 D.忽视冷漠型 10.鲍尔特温将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概括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类,他划分的依据是() A.父母教养行为与儿童个性的相关研究 B.家长的人格特点 C.家长教养方式的基本向度 D.接受-拒绝 1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目的决定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向和() A.规格 B.效果 C.未来 D.希望

华师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体育以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几个因素作为它生产的基础。 4.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希腊 5.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教育学之父" 6.“教育上的哥白尼”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教育是使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7.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教学形式明了、联想、传统、方法。学生其勒尔和赖因将其分为: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总结、应用。 8.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教育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 10.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1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誉为希腊的“启蒙者” 12.教育学产生:生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最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 13.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和标志性事件:A.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C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4:.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 15.康德:格尼斯堡授课,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6.洛克:“白板说”,教育万能论 第二章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矛盾性:社会发展方向规定人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一致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2.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在宏观方面的理解 答:人、社会和教育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A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B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1 C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b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5.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A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材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 育。 3制度化的教育:是从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 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它是人类教育的高 级形态。 4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5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6隐性教育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7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8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 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9操作性教育目的: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 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 标。 10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1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 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 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13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 1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 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6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17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1记住并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提升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专业)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会区分教育与主要类似概念(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非常多样(父母、朋友、记者、教师等),具有教育性目的,具有相关知识,是一种规定。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对主体性的关注,未成熟性和可塑性是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自我控制水平。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功效,既包括功效的内容,也包括了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功效实现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程度和水平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 基本主张: 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 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 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国开(中央电大)《教育学》十年期末考试论述题库(分学期版) 说明:试卷号:1291。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答: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生活准则和品德规范等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两方面的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有其建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它即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也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这一原则在实践中要注重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第二,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 第三,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11分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教育中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 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0.联系实际阐述德育如何贯彻长善救失的原则。 答:德育教育中如何贯穿长善救失的原则: 所谓长善救失,就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教学过程要不断发现并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因势利导、促其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1)教育者应客观、公正、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恰当、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所长所短。 (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道学生的长短,更要能抑其所短,扬其所长。 (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结合实际论述部分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0.结合实际论述你是如何理解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答:我国本轮“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改变原来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强调学生参与学习,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社会实践等活动,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的过程。 (2)合作学习,强调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弊端,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强调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 1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期末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2004 - 2005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A卷) 、单项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 B. 《学记》 C. 《大教学论》 D. 《普通教育 学》 2.《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 洛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 杜威 3.提出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是强调教育 A. 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 B. 不受生产发展制约 C. 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 D. 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4. 实行双轨学制的国家以为代表。 A.英国 B.美国 C. 苏联 D. 中国 5.着眼于训练学生的心理官能,偏重发展智力的教学理论是 A. 传统的教育理论 B. 形式教育论 C.实质教育论 D. 现代教学论 6.儿童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B .凯洛夫 C .赫尔巴特 D .杜 7.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是 A .夸美纽斯 B .凯洛夫 C .赫尔巴特 D .杜威

( )15. 学生自发形成和组织起来的群体叫 )8. “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是 的中心思想 10.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立性 11. 在教学任务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 .发展学生的智力 道德品质 12.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搞好教学评价 )13. 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其具有 )1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是 B. 教师的正面教育 A.布鲁纳课程结构论的中心思想 B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核心 C .赞可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 D .赫尔巴特教学论 9.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 理解教材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A .教育具有社会性 B .教育具有相对独 C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D.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 C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D .形成学生科学世界观和 B .培养学生的能 A. 备好课 B. 上好课 C. 抓好课后的教导 D. A .社会活动能力 D .道德情感 B .自我教育能力 C .道德认 A. 班主任工作 C. 能动的道德活动 D. 学校教育和家庭的影响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教育目的不具有(B) A导向功能B激励功能C调控功能D评价功能 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 A价值判断B价值引领C客观描述D增值探索 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 A讲授法B演示法C实验法D研究法 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 A课堂活动B实践活动C交往活动D认识活动 5、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杜威D赞可夫 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 A教学活动B沟通C教劳结合D协调 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 A个别教学B复式教学C班级授课D分组教学 8、“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 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C) A巩固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 A经济收入B良好的公共关系C学校绩效D政治影响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广义教育包括____、____、____。(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______,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质量规格标准) 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___、___、___(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 5、教学是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6、____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 7、教师的素养包括_________(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____和____。(教育功能、管理功能) 9、____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专业情操) 10、____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课程性质)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3、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