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张斌_外审稿

张斌_外审稿

张斌_外审稿
张斌_外审稿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题目:“城乡移居”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研究

姓名:张斌

学号: 1101213151

院系:汇丰商学院

专业:西方经济学

研究方向:卫生经济学

导师姓名:冯艳教授

二〇一四年六月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

在中国老龄化与城镇化的双重背景下,虽然老年人并不是“城乡移民”的主要力量,但却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人群之一——他们的健康和养老问题,既是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又是老龄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中“城乡移居”特指老年人居住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行为。然而,孤寂、不自在等等因不适应新环境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伴随此类移居行为而来。那么,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中国的老年人的城乡移居行为,是否为其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呢?如果存在,在不同人群中是否有所不同呢?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年两期调研数据,通过构造平衡面板数据,针对城乡移居行为对老年人健康影响这一论题展开实证研究。本文在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的框架下,采用PSMDD的计量方法设计实证模型,并分别使用混合OLS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和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1、城乡移居行为对老年人健康存在负面影响;2、在有过城乡移居行为的老年人群中,负面情绪的水平更高;3、这种负面影响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城乡移居行为在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老年人群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在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则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1、个人和家庭成员应该更加谨慎地对待老年人的城乡移居行为;2、家庭成员和社区应该充分重视城乡移居老年人的情绪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的疏导和关怀;3、针对有城乡移居老年人展开心理疏导工作时,需要重视群体性差异,对敏感人群进行特殊关注。

关键词:城乡移居,老年人,健康

目录

第 1 章序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老龄化 (1)

1.1.2 城镇化 (2)

1.2 问题定义 (4)

1.3 研究动机及意义 (5)

1.4 研究内容 (6)

第 2 章研究综述 (7)

2.1 国外文献综述 (8)

2.2 中国文献综述 (12)

第 3 章理论分析 (14)

3.1 理论基础 (14)

3.1.1 Lawton老年生态学理论 (14)

3.1.2 移居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 (15)

3.1.3 Grossman健康需求分析框架 (16)

3.2 研究假设及理论分析 (18)

第 4 章数据与方法 (21)

4.1 数据简介 (21)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22)

4.2.1 城乡移居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22)

4.2.2 城乡移居老年人在移居后是否会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 (27)

4.2.3 城乡移居行为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 (28)

4.2.4 对内生性问题的进一步考虑 (28)

4.2.5 稳健性检验 (29)

第 5 章结果与讨论 (31)

5.1 回归结果及分析 (31)

5.1.1 描述性统计 (31)

5.1.2 城乡移居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32)

5.1.3 城乡移居老年人在移居后是否会出现更多的负面情绪 (37)

5.1.4 城乡移居行为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在不同人群中是否存在差异 (38)

5.1.5 回归结果稳健性分析 (41)

5.1.6 总结 (43)

5.2 模型局限 (44)

5.2.1 遗漏变量问题 (44)

5.2.2 样本选择性偏误 (44)

第 6 章主要贡献、政策建议及展望 (45)

6.1 主要贡献 (45)

6.2 政策建议 (45)

6.3 展望 (47)

参考文献 (48)

致谢 (50)

表目录

表2-1 研究“移居对健康的影响”的实证类文章研究方法对比 (10)

表4-1 差分内差分法原理示意 (23)

表4-2 模型一主要变量说明与释义 (26)

表4-3 均值T检验中有关情绪变量的说明与释义 (27)

表4-4 模型二中的新控制变量说明与释义 (30)

表5-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2)

表5-2 匹配前后移居组合对照组个体特征差异及检验结果 (33)

表5-3 城乡移居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回归结果 (34)

表5-4 移居组与对照组老年人负面情绪均值T检验结果 (37)

表5-5按教育年限分组回归结果比较 (38)

表5-6 按性别分组回归结果比较 (40)

表5-7 ADL、教育年限的分性别均值T检验结果 (41)

表5-8 “距离最近医院的公里数”的均值T检验结果 (41)

表5-9 模型二回归结果 (42)

图目录

图1-1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例,1982-2012 (2)

图1-2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数及城镇化水平 (3)

图1-3 移居的不同类型 (5)

图3-1 Lawton老年生态学原理示意图 (15)

图3-2 移居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作用机制 (15)

图3-3 中国国情下城乡移居行为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原理示意图 (19)

第 1 章序论

1.1研究背景

1.1.1老龄化

“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相对减少、年长人口数量相对增加的人口现象。根据普遍接受的国际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自19世纪50年代最先出现于法国之外,许多西方国家也都陆续出现了老龄化现象,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1]。

中国人口众多,医疗条件的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广泛推广等诸多因素,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见图1)。根据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96%,按以上国际标准衡量,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11月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共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7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9.39%,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图1-1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比例,1982-2012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时间短、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等特点,并呈现出发展的阶段不均衡性、区域不平衡性、超前性、国际性与特殊性等特征[1],给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和农村养老等方面压力巨大,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我国21世纪上半叶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

1.1.2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反映某一国家和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

除了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自然城镇化外,由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也成为快速城镇化的重要推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不仅仅表现在收入差距上,更有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城镇更高的收入、更全面的社会福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中国自建国以来,城镇化进程取得重大成就(见图2),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建国初期,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中国城镇人口

数仅占总人口的13.26%,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城镇化水平已高达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一至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图1-2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数及城镇化水平

然而,虽然从城镇人口、空间形态标准来看,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化质量并没有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自从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目标以来,城镇化质量问题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人口城镇化”慢于“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所需解决的基本问题。所谓“人口城镇化”是指让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能够“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真正成为城里人”。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基本城镇公共服务上,使这部分人

口享有与原有城镇人口同等的权利。

而受制于我国长久存在户籍制度弊端,及中国过去三十年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忽视,城乡移民已成为城镇居民中亟需被关注的一个群体:他们虽然进城求学、工作、甚至定居,却很难落户,因此,在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上,与原有城镇人口差距巨大;另外,现在的城镇针对这部分人口采取的支持政策甚少,他们并没有正真融入城市生活。

十八大以后,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如何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提高城镇化质量、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幸福度和满意度、以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对政策制定者们提出了重大挑战。

1.2问题定义

“移居(Relocation/Residential Mobility)”,也称“居住迁移”、“迁居”,是指发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经常性居住地点的变换与转移。这种行为既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移居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在Wiseman等人提出的概念框架中,按照距离、动机、空间类型等标准对移居进行了分类:按照距离可以大致分为短距离迁移和长距离迁移两种类型;按照迁移的空间类型,可以分为大都市内部的迁移、从非大都市区到大都市区的迁移、从大都市区到非大都市区的迁移三种;按照迁移动机,则可以分为环境指向型、援助指向型、回归迁移型等多种类型[2]。

图1-3 移居的不同类型

“城乡移居”,则是以空间位置为分类标准的一种移居类型。理论上来讲,城乡移居应该包括“城到乡”和“乡到城”两个方向的移居行为,但在本文中,“城乡移居”特指中国老年人经常性居住地点从农村地区变为城镇地区(城镇或大城市)的移居行为,不包含相反方向的移动。

1.3研究动机及意义

健康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的重要基础。同时,作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健康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而对于中国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来说,因其健康折旧加快、累积的各种健康问题凸显、对医疗卫生服务和其他照料资源的需求更多,健康对其自身、家庭,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都尤为重要。

而在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双重背景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口进入城镇生活。虽然他们并非我国城乡移民的主力,但这种老年人口的城乡移居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规模性的社会现象。

伴随老年人口的城乡移居行为,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近些年出现的社会养老新问题[3]。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和家庭注意到,虽然城镇的生活环境为其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孤独、不开心、不自在等诸多负面情绪却深深困扰着城乡移居的老年人,甚至有家庭发现,老年人在进城“享福”后,身体

状况却表现的不如从前。在新闻报道和文献中,农村老年人进城后的不适应问题也被广泛提及。但是,针对中国老年人城乡移居行为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多给出定性的描述。

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展开定量研究就非常有必要:因为如果城乡移居行为的确给老年人健康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那么就必须对这一现象予以重视,对这类人群予以特殊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的定量研究,对我们更加理性地对待老年人的城乡移居行为、为此类老年人制定更为有效的养老方案、节省社会医疗和养老资源、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明显的政治、经济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即针对以下两个问题展开实证研究,以期为我们更好地应对老龄化挑战、更快更稳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言献策。

1,老年人的城乡移居行为是否对其健康状况存在负面影响?

2,城乡移居行为对不同类别老年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1.4研究内容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年两期调研数据,通过构造平衡面板数据,针对城乡移居行为对老年人健康影响这一论题展开实证研究。本文共分为6章,各章内容分别为:

第一章为序论。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定义、研究动机和意义。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主要文献,对文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主要结论等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第三章为理论分析。本章针对本文拟研究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研究假设,并从理论层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第四章为数据与模型。本章详细阐述了在实证研究中使用的数据、实证中对数据的处理过程,以及实证模型的设计原理。

第五章为结果与讨论。本章展示了针对研究假设的实证分析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同时也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为贡献、政策建议和展望。本章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阐释了本文的主要贡献,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第 2 章研究综述

在许多国家,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因此,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为众多学者所关注。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卫生经济学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用健康资本和健康生产理论[4],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

在众多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因素之中,经济学家们开始特别关注一个因素——老年人的养老安排。虽然国内外学术界没有对于养老安排的统一定义,但纵观相关文献,它至少应当包含老年人“在哪儿养老”、“由谁照料”、“由谁供养”三个维度。其中“在哪儿养老”重点讨论老年人的居住场所或居住地对健康的影响:如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农村养老还是城市养老、以及本文重点关注的移居等话题;“由谁照料”则重点讨论老年人的日常照料资源由谁提供对健康的影响:如由养老院或者专业的照料机构提供,还是由共同居住的配偶或子女提供等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由谁供养”则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对健康的影响问题。本文将重点综述养老安排的第一个维度——“移居”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图2-1 老年人健康的众多影响因素

尽管广义的移居行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多种类型[2],但在老年人的移居行为中,最为常见因而也被广泛研究的是如下三类:1)不同养老机构间的移居2)居家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的移居3)不同个人住所间的移居[5],其中第三类移居类型又包含多种子类型,如从大都市地区到非大都市地区的移居、小范

围移居到物质条件更好的住所的移居、或者本文关心的农村到城镇的移居等等。除此之外,部分文献还研究了同一养老机构内的移居[6]。

尽管老年人的移居行为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存在的社会现象。然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传统养老观念的差异,这一社会现象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而针对不同国家的文献所研究的移居类型也存在差异:在发达国家,老年人在经济上更加独立、思想上更为开放、对子女的依赖程度更低,机构养老模式近年来被广泛推广,由居家养老转变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不断增多,因此,前两类移居模式更为普遍,在第三类移居中,从大都市地区到非大都市地区(包含大城市郊区和乡村)的移居类型更为常见;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经济独立性差、居家养老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机构养老暂未得到广泛推广,因此前两类移居模式并不普遍,在第三类移居类型中,快速城市化以及巨大的城乡差距,决定了老年人从农村向城镇的移居成为主要的居住迁移模式。

本文重点关注中国从农村到城市的移居行为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虽然这种移居模式与前两类移居模式不尽相同,但二者同为养老安排的改变,均存在对老年人的健康的潜在冲击。因此,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对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设计都有很多借鉴之处,这里将分别针对国外不同类别的移居模式和中国城乡移居模式对健康影响的文献进行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在发达国家,老年人的移居现象,很早就被广大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到。而移居行为对老年人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则成为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重点讨论的话题。早在1945年,Camargo和Preston就针对移居与老年人健康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并得出了由居家养老变为机构养老的移居行为会造成老年人死亡率上升的结论[7]。

尽管很多理论支持移居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但相关实证研究未能就移居给老年人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一假设给出统一的结论:有些研究证实移居行为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确实存在;有些研究的结论却并不支持这种负面影响的存在性;甚至有部分研究证实,移居对于健康存在

某种程度上的正面影响。

除了单纯研究移居对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外,诸如自愿性移居与非自愿性移居对于健康影响的差别、移居前后环境变化的程度对健康结果影响的差别、移居对于健康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移居者本身的特点是否影响移居的结果、移居的成功要素等等逐渐被加入实证研究的框架之中,该领域的议题逐渐丰富。

该领域的文章所选取的健康变量涵盖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生理维度既包括反应客观身体状况的指标,如死亡率、发病率、ADL功能受限、因病卧床天数、住院天数等等,又包括反应主观身体状况的指标,如自评健康等,心理维度包括反应老年人心理状况的诸多指标,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抑郁程度等等。本文关注移居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因此重点综述以身体健康指标为主要被解释变量的文章。

相关文献按照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基线研究法与实验法。基线研究法的做法是:观察移居者在移居前后的健康指标变化,从而判断移居行为对其健康的影响;实验法的做法是:寻找特征类似的两组人分别组成移居组和对照组,他们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发生移居行为,通过两组间健康指标的对比,判断移居行为对于移居者健康的影响。相比于基线研究法,后者更易于得出移居与健康间的因果关系[5]。在实证文章中,根据获取移居组和对照组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借助自然灾害或政策性搬迁、旧城改造等项目,观察受其影响而产生移居组和移居组周围未受政策影响的对照组之间健康表现的差异。因为这类事件本身的发生与否、发生在哪里,基本可以认为是外生性的,因此,基于这种事件产生的两组样本可认为基本满足实验法中随机分配的要求,他们之间可比性更强。但是基于此类事件的发生获取的样本量通常较小、且仅局限在某一地区甚至机构内,代表性稍差。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大范围人口调研数据,从被调研人群中找出已经发生移居行为的个体组成移居组,未发生移居行为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健康类指标的差异。因为移居与否是一种事后观察的主动行为,两组样本间存在自选择性的可能性更大,因此,通常很难满足实验法要求的随机分配原则,组间可比性稍差,在分析时需要尽可能多的控制个体特征因素,有必要时采取一定的计量手段,

减小样本的自选择性带来的影响。但是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样本量较大,研究个体的分布更广,代表性更强。

表2-1 研究“移居对健康的影响”的实证类文章研究方法对比

下面按照文献所用实证方法分类,对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综述:

(一)基线研究法

Lieberman(1961)利用基线研究法对860位在不同养老机构间移居的老年人进行了研究,他对比了该组人群在移居前后死亡率的差别,结果显示移居后该群体的死亡率显著提高[8]。Costello和Tanaka(1961)采用类似方法对454位移居者进行研究,给出了一致的结论。但后又学者指出,在以上两份研究中,观察群体移居前后死亡率的时间截取长短并不相同,因此对该结论提出一定质疑[5]。

(二)实验法

(1)基于特殊事件

Killian(1970)利用美国加利福尼亚某一州立医院关闭其部分分支机构的事件,

对比研究了600位受此影响被迫移居至其他医院的病人与未移居病人在死亡率上的差别。在控制了病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诊断结果、住院天数之后,结果显示,尤其对于老年人群体,移居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

类似地,Brand和Smith(1974)的研究发现,相比于对照组未移居的69位老年人,因城市改造项目被迫移居的68位实验组老年人在失调指数上得分更高,并且进一步指出,移居对于女性、白人、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严重[10]。

20世纪90年代,瑞典三篇与旧城改造这一城镇化进城相关的同领域文章(Danermark 1985;Ekstrom 和Kullberg 1987;Oresjo 1988)亦支持上述结论。

与以上两篇研究给出不同结论的是,E.Cohen和Poulshock (1977)利用1972年发生于美国Wilkes Barre地区的洪水对灾民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研究,结论不支持灾后被迫短暂移居对死亡率造成的负面影响的预期[11]。

Eckert & Haug(1984)利用美国正在发生的城市改造项目,找到并研究了一组在城市酒店间非自愿移居的老年人在移居前后的健康情况。研究发现移居对于老年人自评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均无负面影响[12]。

Dimond, McCance & King(1987)也借助美国某地正在进行的工厂扩建,研究了一组非自愿移居的老年人在移居前后健康的变化。研究发现,在移居后的6个月到2年间,移居者的抑郁程度下降、生活满意度提高、有所担心的事物数量在一句后6个月内下降最多、孤独感没有变化。总的来讲,这一发现否定了移居对健康造成负影响的假设[13]。

(2)基于大规模人口调研数据

Lawton和Cohen(1974)利用地区性调研数据,在控制了个体期初身体健康、社会人口学特征后,利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了移居对于一系列健康变量在移居1年后的影响。该实验法中的移居组为574位主动移居到硬件条件更好的住所的老年人,对照组为324位未移居的老年人。研究发现,尽管移居者在对生活的信心、对居住条件的满意度、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对现状的满意度等5个变量上有所提升,但是移居者在功能性健康指标上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从而说明移居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文章指出,部分样本因为死亡在

第二期调研时丢失,移居对于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14]。

Ferraro(1983)利用美国全国性的调研数据,以残疾、ADL功能、生病卧床及生病住院天数四个被解释变量为健康指标,研究了移居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该研究结论支持移居对于健康存在负面影响的假设。并指出,负面影响存在与否,关键在于移居是否为老年人自愿的行为,在非自愿的前提下,移居行为才会导致老年人健康变差。同时,他还指出,新居住地的硬件条件和社会支持是成功移居的关键因素[15]。

与以上研究结论不同的,Wittels和Botwinick(1974)对比研究了一组自愿移居到新公寓居住的健康老年人与未移居对照组间一年内死亡率的差别,结论不支持移居将提升老年人死亡率的假设[16]。

Choi(1996)利用美国人口老龄化全国调研数据(LSOA),研究了移居行为的原因和对健康的影响。在针对移居的健康结果进行研究时,在控制了样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年限后,作者采用逐步OLS回归法,定量研究了移居行为对医次数提升、住院次数提升、功能性指标下降、ADL/IADL受限等多个健康指标的影响。结论显示,移居行为对移居者健康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17]。

Chen和Wilmoth(2004)利用同一调研数据(LSOA),采用Heckerman两部法控制样本选择性偏差后,分别研究了移居对于老年人健康在短期和长期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期初健康状况和老年人社会互动特征后,移居会造成老年人短期ADL和IADL受限的增加,即健康变差,但是进一步研究指出,这一现象仅存在于因为健康状况选择移居的老年人之中。而在长期,移居对于健康状况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18]。

2.2中国文献综述

与国外就这一话题的实证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的现象不同,国内就这一领域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城乡移民”现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但发表的相关文章仍以定性描述为主;具体到老年人城乡移居行为对健康影响的问题,尚无国内文献进行定量研究,仅有的少数文献均只是定性描述了城乡移居老年人“进城”后所面临的问题。

李珊(2010)在其文章中对中国城市移居老年人特点、分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她认为,根据老年人移居的原因,可将移居老年人分成四个主要类型,分别为“投靠子女型”、“支援子女型”、“追求生活品质型”和“落叶归根型”,其中前两类为移居的主要类型,但特点各不相同:

“投靠子女型”的老年人,多为原来生活在农村或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因其子女在城镇安家立业而进行移居。这类老年人往往因为无退休金、医疗保险等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位于从属地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移居老年人,他们在适应城镇生活方面遇到的挑战性更大。

“支援子女型”的老年人,多为原来生活在小城镇或其他城市,退休后为更好的享受天伦之乐或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移居到子女工作城市的老年人。这类老年人在经济上更为独立,甚至可以为子女或自己在移居城市购置住房,他们多刚刚进入老年期,并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够更加积极的适应城市生活。

同时她提出,相对于在本地长期居住的老年人,移居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其中与城乡移居的老年人更为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 由于医疗保险受户口制度牵制,移居老人在迁入地很难享受医疗保险,部分农村移居城市的老年人在医疗费用方面要完全依靠子女资助。

2. 由于城乡之间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差异巨大,农村移居城市的老年人需要更长时间适应城市生活。

3. 移居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小、生活多以子女为中心、孤独感上升。

4. 针对移居老年人的社区正式服务种类少、作用有限[3]。

张斌话规则——抢跑

张斌话规则——抢跑 内容拍摄场景及要求 实拍 一、我们常把田径场上的短跑比赛称为飞人大赛。场上风驰电掣的竞技,让我们欢欣鼓舞、激动异常,因为我们看到人类突 破极限的努力,在赛场上淋漓尽致的展现。 在展现人类速度极限的飞人大战中,运动员冲过终点线的时间,常常以0.1秒,甚至0.01秒来计算。如果没有这些小 数点后的数字,人们很难说清楚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他们的差距太小了,小到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肉眼已经无法分辨出 来。 素材 二、小片:1976年,在蒙特利尔举办的第21届奥运会上,男子110米栏的决赛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随着发令枪响, 运动员们如离弦之箭,飞奔而出,跑在前面的四名运动员几乎同时冲过终点。 比赛刚一结束,在看台上的终点摄影技术人员立刻取下胶片,在显影液里浸泡一下,然后送到裁判席,运动员冲过终 点线的瞬间被清晰地定格在电脑屏幕上,裁判根据这个影像,才最终确定运动员的名次。在接近1分钟的等待后,大家终于 知道了冠军的名字,他就是法国运动员德律。 实拍 三、在那场比赛中,法国人德律以13.30秒获得冠军,他比亚军仅仅快了0.03秒,眨一下眼睛的时间都不到。我们知道, 人的极速反应时间是0.1秒,如果不是科技手段的帮助,谁能分清哪个是第一,哪个是第二呢? 短跑比赛选手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小,场上任何一个失误,哪怕是一点点的心理波动,都会影响到比赛的结果。为了取 得好成绩,抢跑战术成为短跑选手在场上斗法的重要手段。早在1912年的第五届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克雷格就连续8次抢跑, 把对手搞得精神紧张,筋疲力尽。抢跑战术的普遍运用,常常使飞人大战变成疲劳心理战。不使用抢跑战术的运动员,承担 着强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不知道哪一个人会使用抢跑战术,哪一枪才需要拼尽全力,比赛节奏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完全 处在被动的状态。 - 1 -

QSY 1134-2008 产品驻厂监造规范

1.1.1.1.1.2 Q/C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134-2008 产品驻厂监造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urveillance at the Supplier 2007-××××-××××发布2007-××××-××××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发布

Q/Y 1134-2008 目次 前言 (1)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缩略语 (2) 4 各方责任 (2) 4.1买方责任 (2) 4.2监造方的责任 (3) 4.3供方责任 (3) 5 监造工作的等级 (3) 5.1 A级 (3) 5.2 B级 (3) 5.3 C级 (4) 6 通用要求 (4) 6.1监造方的资质 (4) 6.2监造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 6.3监造工作的基本要求 (5) 6.4检测仪器设备 (7) 6.5监造的档案文件 (8) 6.6安全 (8)

Q/SY 1134-2008 前言 本规范的目的旨在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产品驻厂监造提供指南。本规范建立了一套通用指南,涉及买方、供方和监造方三者之间用于产品驻厂监造的要求。各方的作用和责任应在买方和供方,以及买方(此时称为委托方)和监造方的合同中予以约定。 本规范依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产品驻厂监造管理规定》制定,并参考采用API RP 5SI的相关内容。 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管理与节能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北京康布尔石油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石油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北京隆盛泰科石油管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石油工业井控装置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吉林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石油工业防腐保温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抚顺石化检测监理研究中心。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瑞华、王欣、马秋荣、王渤、贾延彪、张斌、赫连建峰、苗一。

张斌话规则-古典式摔跤跪撑规则0520下午定稿

张斌话规则——古典式摔跤跪撑规则 No. 内容要求 实拍1 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希腊、埃及、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 古希腊人非常崇尚摔跤运动,传说神话中的英雄捷谢伊,也就是雅典民主奠基人,从雅典女神那里学来了摔跤规则,从而发展了摔跤运动。当时有人这样说:“摔跤是最完善、最全面、最协调的一项运动,它是全部体育运动的结晶。”古希腊有许多著名的哲学家、诗人和军事将领都是摔跤手,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就是当时的摔跤名将。 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帝国出兵侵略希腊。占领者在征服希腊之后,将自己国家原有的摔跤和希腊式摔跤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创新,产生了希腊罗马式摔跤。当时,正是历史上的希腊的古典时期,这种摔跤也就被称为古典式摔跤,沿用至今。 素材2小片:从1896年开始,古典式摔跤就出现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经过100多年的演变,古典式摔跤的规则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古典式摔跤运动中,规定是很严格的。在比赛中,不允许采用窒息、致痛、反关节等伤害性动作,不允许抓手指, 不允许用腿进攻,也不允许进攻对手下肢,还不允许抓对方衣服。只能用手、手臂去抓握或搂抱对手的头、颈、躯干和上肢。 实拍3在如此严格的规则下,自然造成了古典式摔跤易守难攻的特点。最初的摔跤,取胜规则只有一个,只要把对手摔倒,双肩着地,失去抵抗能力,就算胜利,没有时间限制。所以,实力相当的时候,往往采用消耗战,当体力消耗差不多的时候,奋力一搏。 没有时间观念的古典式摔跤运动,显然不能适应现代人的节奏,需要改变规则,把每场比赛限定在6分钟。有效的时间管理,让古典式摔跤向现代体育运动跨出了一大步,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选手的消极防守越来越多。在易守难攻的古典式摔跤比赛中,防守的难度小很多,只要坚持到比赛结束,至少可以不输给对手。这对于实力稍差的选手来说,应该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就是实力相当的选手,这也是比较保险的打法。所以,赛场上经常是防守多于进攻,两个人就像太极拳表演一样,比赛乏味。 为了限制消极防守,让双方能够近身角斗,激烈较量,古典式摔跤比赛规则做了多次修改,其中就包括消极跪撑规则的引入。

《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防治规范》市地方标准.pdf

《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防治规范》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 任务来源:2015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由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提出和归口管理, 项目编号为20151090。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起草单位:北京建业通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城市排水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大兴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海淀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主要起草人:曾新霞、吴宝玲、李东勇、康凯、李伟、颜培岩、刘新娜、陈松洲、王金川、魏然、 董杰、陈昌彦、苏兆峰、张斌源、李国良、李雪华、王卫军、宗海霞、马则忠、罗铮、王炬炜、钟 鎛、颜丹平。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为规范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工作,提高管理水平,2013年6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在总结 近年来北京市开展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研究,在国内率先编制印发了《北京市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项目管理指南(试行)》。该指南在市、区相关项目的实践中得到了应用,初步规范了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随着近年来检测项目管理的不断深入实践,有关内容仍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将该指南转化为地方标准,进一步将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评估的管理规范化。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城市地下管线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信息和公共服务,是现代化城市运行的基本保证,被称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北京市地下管线历史悠久,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形成了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各类地下管线总长度约15.5万公里。随着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体制市场化改革,形成了众多的地下管 线权属单位。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 据近些年地下管线事故原因分析,由于大量地下暗挖工程施工扰动等原因,易引发地下管线周边形成空洞、土体疏松、富水异常等土体病害,使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失稳和管线断裂,造成地下管线事 故和道路塌陷事故,给城市运行和公共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2013年全年,本市因土体病害引发的地下管线事故共1237起,约占地下管线事故总数28%。例如:2013年12月17日北京东四环外环方向大郊亭桥南辅路发生路面塌陷,塌陷面积约百平米,深四米,分析其塌陷原因主要是给水管道破损跑水,造成管线周边水土流失形成大面积空洞。因此,树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 开展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评估,及时发现土体病害影响地下管线运行的安全隐患,采取措施,预防地下管线事故和道路事故发生,对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具有积极意义。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2008年,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在国内率先对北京市重点地区路段开展了地下管线周边土体 病害检测工作,连续每年组织对重点路段开展检测工作。近年来,大兴、西城、朝阳等区市政市容 委也相继开展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评估工作。同时,北京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快轨公司、北京市燃气集团、北京市电力公司、北京市热力集团、北京市排水集团等地下工程建 设单位,在进行地下结构施工前、施工中和地下结构完工后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道路及管线周边土 体病害进行检测,为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和道路交通运行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目前,北京市各部门、区县和单位陆续计划组织开展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项目。在各单位组织实施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此类项目的规范性文件,项目委托单位、 检测单位和监理单位在项目的实施、监管、考核和验收等阶段缺乏明确可控的依据,各检测单位的现场检测作业、成果表述方式等不统一,影响了检测质量和检测成果的应用。2013年6月,北京

第三章-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 第三章语音和音系 第三章的学习目标: 1、语音学、音系学 2、国际音标 2、语音的最小单位:音素、音位 3、语音的属性、音质的声学分析 4、发音器官、元音和辅音 5、音位和音位的聚合 6、语流音变 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1、什么是语音? 《简明现代汉语》(张斌主编:15页)“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相互沟通思想感情主要依靠语言,而语言又是通过语音来实现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2、什么是语音学(phonetics)?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写的《现代语言学词典》(267页):“研究人类发音特点,特别是语音发音特点,并提出各种语音描写、分类和转写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语音和音系的区别和联系 一、语音学和音系学 1、什么是语音? 《简明现代汉语》(张斌主编:15页)“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相互沟通思想感情主要依靠语言,而语言又是通过语音来实现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2、什么是语音学(phonetics)?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写的《现代语言学词典》(267页):“研究人类发音特点,特别是语音发音特点,并提出各种语音描写、分类和转写方法的科学。” 语音学一般有三个分支:a、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发音器官如何产生语音;b、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研究口耳之间传递语音的物理属性;c、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研究人通过耳、听觉神经和大脑对语音的知觉反应(同上:267页)。 仪器语音学(instrumental phonetics)是用各种物理设备,如测量气流或分析声波的仪器,来研究上述三个方面的任一方面,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语音自然属性的三个环节:发音—传递—感知,分别对应于生理—物理—心理。 语音学一般有三个分支:a、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研究发音器官如何产生语音;b、声学语音学(acoustic phonetics),研究口耳之间传递语音的物理属性;c、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研究人通过耳、听觉神经和大脑对语音的知觉反应(同上:267页)。 仪器语音学(instrumental phonetics)是用各种物理设备,如测量气流或分析声波的仪器,来研究上述三个方面的任一方面,这三个方面也就是语音自然属性的三个环节:发音—传递—感知,分别对应于生理—物理—心理。 1 2 3 4 5 6

从贿赂门到潜规则

从贿赂门到潜规则 2009年09月27日08:57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0) 如果商业环境没有重大改变,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与销售员之间的灰色默契就不会解除。现在披露的“贿赂门”依然只与监管力度有关。 文|CBN记者王林 参与调查|CBN记者郭颖哲杭晓琳王林金晶王娜徐涛昝慧昉王泓超商勤硕制图|陈杨 看来跨国公司在中国“流年不利”—又一家明星公司在中国陷入贿赂丑闻,这已经是10个月以来的第四次了。 这次的“倒霉蛋”是可口可乐。与前几次大公司向官员行贿的老套故事略有不同,这次可口可乐公司的有关人员扮演了“甲方”—受贿者的角色,行贿方则同属商业公司。 9月14日,可口可乐公司亚洲最大瓶装厂—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数名负责广告投放的员工涉嫌受贿被警方调查,随后涉案人员被移交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行贿方据称是与申美合作的广告公司。为获得广告投放,他们被指向可口可乐的这个瓶装厂有关人员行贿可能高达1000万元(具体数据尚未披露)。《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可口可乐亚太区公关部门负责人Kenth Kaerhoeg承认,公司两名前雇员因涉嫌向供应商索取回扣现已被拘留,但Kaerhoeg否认了此前有关这两名员工涉及对政府官员行贿的报导。 “目前此案仍在警方调查过程中,我们正积极配合警方的调查工作。其它具体信息,我们现在无法披露。敬请谅解。”这是9月21日,申美公司对《第一财经周刊》采访要求的回复全文。 一家著名4A广告公司国际饮料公司项目组的策划主管对《第一财经周刊》描述了申美员工可能的受贿路径—一般总公司(比如可口可乐)会指定几家广告公关公司作为它们宣传活动的代理,随后在地方活动上,有可能会要求申美这样的合资公司继续与这些全国性广告公司合作,但申美也可以向总公司建议选择地方上的广告代理公司或者是分一部分业务给地方代理公司。 “这里面就是地方代理公司的活动空间了,它们通常并不规范,很愿意使用回扣或者是赠送股份的方式,让类似申美这样的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同意分出地方活动业务给它们。”这名主管称。 “事不过三”的底线已经被突破,显示中国政府针对商业领域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强。10个月之前,德国西门子被指控向10个国家(包括中国)的官员行贿,以获得各种合同,其中包括身份证和医疗设备等项目;今年7月生产石油和核电厂专用设备的美国加州公司

央视名嘴张斌桃色事件 暴露华丽外袍下的肮脏...

央视名嘴张斌桃色事件暴露华丽外袍下的肮脏... 央视名嘴张斌桃色事件暴露华丽外袍下的肮脏 公元2007年12月29日,离2008年如此之近,就在2007年,尘埃落定之时。那些所有的新闻,黑窑,华南虎,矿难,3377,贝布拖,既将远去的时候。央视??我们的伟大的央视!给2007添下了不平凡的一笑。胡紫薇大闹CCTV,揪出央视名嘴张斌的桃色事件,上演一出六国大封相的闹剧。观看视频,发现胡紫薇女士的风度不是一般,简直是无与伦比了,那干练的风衣,加上胡紫薇娇好的面容,优雅的谈吐,怎么着就象是一场经过精心排练的大戏。而戏中的主角是张斌的桃色新闻,受害者是胡紫薇,她在侃侃而谈的时候,还不忘引用法国外交部长的话,态度显得从容不迫。讲丈夫的诽闻就象是讲一个故事那样的淡定,没有愤怒,没有谩骂,她只是在讲述,讲述一种现象,一种中国人的价值观,她冷眼看她丈夫,是如何地玩弄女色,又冷眼地看央视,直接就要榨出央视那身华丽外袍下面的肮脏来。我觉得胡紫薇是优雅的,优雅的令人心疼。在二小时之前知道了张斌跟另外的女人保持不正当的关系之时,居然先说的是要祝福观众朋友们,如果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如此的淡定,如此的从容,那绝对是比破口大骂更加的具有杀

伤力。当我们看到张斌,目瞪口呆象个木偶的时候,我们知道,好戏正式上演了。历时2分多钟的闹剧,之中没有暴力,没有哭泣,有的只是质问与控诉。控诉的不仅是他的丈夫,而是全央视,甚至是全中国的男人!中国在没有价值观输出之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大国。改革三十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完全扭曲,男人以玩弄更多的女人为荣,女人也以傍更多的有钱男人为傲,世间沦落至此,夫复何言!央视这袭华丽的外袍,在胡紫薇两分多钟的视频之下,全然崩溃。我们伟大的央视,在二年前赵老师的名言中黯然消魂。现在,在张斌的桃色新闻中,再度被聚焦在全国人的目光之上,多少罪恶假你而行,央视!赵安导演、水均益醉闹夜总会、刘楠事件、段暄、毕福剑。。。。等等,我们央视总是能够引领生活的时尚前沿。在娱乐圈潜规则被张钰引爆的时候,我们期待央视的潜规则也能被胡紫薇引爆。张钰性录象带事件让我们好好地了解了娱乐圈是如何的自娱又娱人,胡紫薇的暴汗视频希望能够也能有这样的结果。那就是??把央视那些华丽的名嘴后面的肮脏不堪的东西给榨出来。看看他们,都是哪些料,让全国的人看看,央视?这个垄断着全国电视台的怪胎,里面是如何的黑暗与肮脏。胡紫薇大闹CCTV,揭开了央视的冰山一角,这场大戏是正剧前的开胃酒,而真正的大餐,现在才开始上演。张斌的第三者是谁,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出击,当50亿预算的央视大楼,飙升

DB61/T 1089-2017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规范

ICS13.100 W 09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T 1089—2017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61/T 1089—2017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评估内容及要求 (2) 5 评估方法 (7)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评分表 (9) I

DB61/T 1089—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申敏、李江平、魏兴、刘花维、赵江平、张斌、彭少巍。 本标准由*******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中心 地址: 电话:029-******** 邮编:

DB61/T 1089—2017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的内容、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内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企业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带储存设施)、储存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达到国家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烟花爆竹生产、批发经营企业和中型规模以上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估。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 9007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应急能力评估 capability Assessment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 对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综合能力的评估。 3.2 应急预案 emergency plan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最大程度减少事故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准备工作方案。 3.3 应急准备 emergency preparedness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科学、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 3.4 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 针对发生的事故,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GB/T 29639—2013 ,定义3.3]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