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汇总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汇总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汇总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考试简答题(答案)汇总

1、山药蛋派、荷花定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

A.“山药蛋派”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十分注重作品的社会功效,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格,他们的作品既具有“问题小说”的特点,也具有大众化、民间化的特点。“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有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等。

B.“白洋淀派”的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歌颂劳动人民的纯净朴实的美好品德,或记录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人情美、人性美,形成了共同的朴素自然、清新柔美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的、韩映山、房树民等。

C.“茶子花派”是一个乡土化与诗意化相结合的文学流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情的表现,努力追求一种风俗画和田园诗的风格。其代表作家主要有周立波、周健明、谢璞、孙健忠、古华、叶蔚林、韩少功、谭谈、彭见明等。

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的特点?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用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他的小说中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从来不紧紧围绕着一两个主要角色来展开情节,而是继承宋元话本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众生般的农民形象,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

3、《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批评?A.作品虽然也写到了农村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但“这个斗争,并不是摆开阵势两边旗鼓相当地打起仗来……”,并不你死我活的,而作品最成功的部分,是新的时代环境中农民们的日常生活。B.作品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不是合作化的带头人王金生,而是热衷于个人致富的党员范登高,以及“糊涂涂”、“常有理”等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落后的富裕中农。在赵树理看来,所有的农民都是可以改变的。

4、为什么说孙犁的创作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

如果说每个作家的创作道路都有前期和后期之分,那么,赵树理在他的前后期创作中几乎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而孙犁的变化则是十分明显的。当然,孙犁创作的变化不是以“建国”或“解放”为界,而是“文革”为界的。孙犁在50年代的创作的《山地回忆》、《秋千》、《小胜儿》、《正月》、《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

继续保持着他在40年代创作《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吴召儿》、《村歌》等小说时形成的清新优美的文风,保持着对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的追求热情,被认为是“荷花淀派”的创立者。文革中,孙犁不得不搁笔。但新时期以后,他又以愤世嫉俗、特立独行的评论、杂文等散文创作,迎来了他的创作艺术的又一高峰,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孙犁的变化虽然是从文革后开始的,但实际上,1956年,他在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一部小说《铁木前传》时,就已经有所预兆,已经体现出了孙犁在精神上的困惑。

5、《铁木前传》中的小满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铁木前传》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女性是谁呢?显然不是九儿,而是小满儿。但是,小满儿却是一个爱打扮、爱漂亮、不安分、不上进的个人主义者,即使作者对她充满同情和希望,她自身也存在着进步的可能,但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更不能成为歌颂对象的。

6、简要说明《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的异同。

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的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如果说《暴风》是一支时代主旋律的奏鸣曲,《山》则是一首充溢着泥土芬芳的田园抒情诗。《暴风》是他参加东北解放区的土改工作队的收获,其创作心态是与土改运动时暴风骤雨的工作激情一致的。而为了创作《山》,他先回乡体验生活,后又带着全家回乡安家,不但亲身参加了合作运动,还与家乡的农民结下了浓厚的友谊,其创作心态是与还乡目睹家乡变化时的喜悦心情相吻合。

7、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

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

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8、李月辉与刘雨生都是《山乡巨变》中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李月辉和刘雨生,一个作为清溪乡党支书兼农会主席,一个是清溪乡常青农业合作社的社长,都是土生土长的新一代先进农村干部的代表,也是作者要歌颂的主要人物。李月辉头脑清醒,注重实效,遇事善于思考,沉着稳重,不急躁冒进,注意联系群众,为人随和宽厚,又讲究工作方法,被人们戏称为“婆婆子”。但对于农业合作化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是清醒的,也是赞同的,却性格绵软,老是担心“性急出岔子”,“贪多嚼不烂”,主张“从容干好事”。而刘雨生则是一个公而忘私的典型,为了办社,即使是家庭离异也矢志不逾,然而,在合作化初期,“他自己心里对互助合作,也有点犹豫。互助组到底好不好?他还没有想清楚。”堂客的离去,也曾使他一度灰心丧气。

9、“亭面糊”与陈先晋都是《山乡巨变》里“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的代表,他们有什么不同?

小说中的“亭面糊”(盛佑亭)是“中间人物”的代表,也是作者在小说中着重表现的人物。他出身贫农,勤劳善良,坦率天真,也乐于为公家做事;但又随遇而安,爱打小算盘,无主见,随风倒,好吹牛,爱骂人,还贪嘴,总想发威风却毫无威信。特别突出的是好虚荣。

贫农陈先晋与“亭面糊”的情况十分相似,然而,他不再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而是更多地代表了当时农民的真实思想与心态。祖上几代人都曾发狠做活,却越做越穷,直到解放后分到土地,发家梦都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他自己在犁耙功夫方面是一把好手,儿子大春和孟春、女儿雪春都是青年壮劳力,如果自家单干,肯定可以先富起来。但是,现在却号召入社,要上交土地,几代人的梦想又将成泡影。对于这位老农在精神上的痛苦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同情,充分表现了老一代恋土的农民在走向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时艰难的心路历程。

10、《创业史》在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有什么经验或教训?

梁生宝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作者以“当时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为标准刻意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理想,集中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所应有的优秀品质,既克己奉公,又朴实憨厚。

《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作者塑造梁生宝形象时,主要是从理念出发,把他描写成过于理想化的人物。当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实际状况发生矛盾时,人物性格的发展就产生了困难,同样,当作者局限于以当时的政策来衡量和判断丰富的生活现象,将农村中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都简单归入两条道路斗争之中,并以此作为全书惟一的主题时,作品所希望反映出历史宏大画卷的理想,也必然成为空想。因此,《创业史》最终没能完成,除了作家受到迫害、过早去世等原因外,主人公性格发展与历史进程的矛盾,以及作家的创作理想与社会生活的矛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夸大路线斗争、阶级斗争而使作品陷入困境的现象,在十七年时期并不在少数。当时近距离反映农村社会主义运动的作品,大多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存在着作家主观意识的超前性与生活认识的局限性的矛盾。

11、《创业史》中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是三个什么样的人?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郭世富是一个富裕中农,曾靠给人家打工为生,后来因意外的机遇发了家,“是梁三老汉顶羡慕的人”,然而也是一个“不识字的经济专家”,工于心计,处世圆滑,善于见风使舵,精于在买卖中做手脚,“是蛤蟆滩最令人难琢磨的一个人”。他有心与互助组较量,却知道时时提醒自己“不张狂”,集中表现了农民的狡猾。姚士杰是一个富农,他继承了父亲“铁爪子”的为人之道,更仇恨共产党断送了他做地主的梦想,却主张“好汉厉害,不在脸上,在心里头”。因此,他与郭世富一样能干,却比他更心狠手辣。他奸污了妻侄女素芳,还唆使她嫁祸于梁生宝,是小说中最为肮脏、阴险的人物。如果说,郭世富是农村中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自发势力的代表,姚士杰是暗藏在农村中阴谋破坏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阶级敌人,那么样,郭振山则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郭振山曾经是一个从土改积极分子,因为斗争积极、工作认真而当上了村长,但有了个人发家的资本后,便对互助组运动产生了抵触情绪,不但觉得党员难当,更是嫉妒梁生宝的成绩,最后蜕变为了“革命的局外人”。

12、《布礼》是怎样表现“革命无悔”的主题的?

小水以“意识流”的手法,穿插着描绘了主人公钟亦成在1949年投身革命、1957年却因一首小诗受到了十分荒唐的猛烈批判,被打成右派而倍感冤屈的经历。但无论如何,他坚信“革命、流血、热情、曲折、痛苦,一切代价都不会白费。……他宁愿付出一生被委屈、一生坎坷、一生被误解的代价……也毫无个人的怨恨,更不会看破红尘。他将仍然为了自己哪怕是一度成为这个伟大的、任重道远的党的一员而自豪,

而光荣。”“也许,这只是一场误会……党是我们的亲母亲,但是亲娘也会打孩子,但孩子从来也不记恨母亲。”这样“革命无悔”的主题在新时期之初是很有代表性的。

13、简要说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思想意义。

A.在刻画林震的工作热情时,作家勾勒出三个各有特点的官僚主义者形象——专横跋扈的王清泉、回避矛盾、忙忙碌碌的韩常新和对工作缺乏热情的刘世吾,具有“政治小说”(“官场小说”)的意义。

B.在官僚主义者的形象中,刘世吾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但他并没有彻底麻木,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性的批判官僚主义,而具有了深邃的哲理意义。

C.小说并没有止于欣赏林震的理想主义热情,而是通过林震的经历说明生活斗争比书本更复杂,具有“成长小说”的意义。

14、简要说明王蒙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布礼》、《蝴蝶》到《杂色》的风格变化。

上述几部小说集中表达了他在反思革命中的丰富思考,从坚定中不乏伤感的《布》到追问中不乏悲怜的《蝴蝶》,再到因为豁达而开朗的《杂色》又回到交织了伤感与迷惘的《相见时难》,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的复杂情感:既无怨无悔又若有所思,既渴望多方面揭示革命“异化”为悲剧根源,又不忍挖的太深。

15、王蒙描写过哪些青年革命者形象和干部形象(各说出两个以上)?他们各自都有些什么特点?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通过一个刚到组织部工作的青年干部林震的见闻,展现了满腔的理想主义热忱遭遇了官僚主义无情现实,进而提出了这样发人深省的问题,究竟是林震太幼稚还是组织部的官僚主义力量太强大?

《蝴蝶》作品通过一个红产党员高级干部张思远在政治运动中的浮沉和家庭生活的变故,揭示了他的微妙心态“他怕失去他的领导职务,决不仅仅因为生活上的优厚条件,他怕失去党,失去战斗岗位,失去伟大队伍中重要位置。

16、为什么说80年代以来的革命叙事呈现出了众声喧哗的特色?

A.既有《芙蓉镇》和《古船》对居心叵测的人们利用革命以营私的无情揭露,也有《白鹿原》和《长恨歌》对革命其实改变不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深长思考,

B.更有《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以及《英雄无语》这样缅怀革命、讴歌英雄又有所感伤、有所困惑的浪漫主义新浪潮。

C.这些不同的主题表明:当代作家对于革命的思考已经成功超越了前辈作家充满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色彩的革命颂歌,进入了更丰富、更阔大的文学境界:既有对于历史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也有

对于革命与日常生活、革命与农民性的独到思考。

17、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

A.在“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下,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而只是聪明地截取了三个横断面,三幕戏相对独立,多达70多个人物长达半个世纪的命运变迁,浓缩在“裕泰”这所普通的茶馆之中。

B.采用“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成功地表现了重大的主题。

18、《红灯记》中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讲述的是怎样的“革命家史”?

A.先以李奶奶炸雷般地对李铁梅说“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开头,接着,是“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的思绪难平的大段唱腔进行厚重煽情的铺垫蓄势。

B.然后,是作为全剧核心的长达80多句的掷地有声的大段念白,把情绪绷到了最大张力,再接一段“闹工潮”的唱段,把诉说家史之“痛”导向希望后继有人的绵绵不绝的情感渠道。

C.最后,李铁梅顺势而进,接过红灯唱出“打不尽豺狼绝不下战场”的誓言,把观众情感推向高潮。19、举例说明《沙家浜》中的阿庆嫂是一位什么样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

阿庆嫂是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她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送出情报,组织相亲掩护和支援受困的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灭取得胜利等。

20、简要说明《智取威虎山》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的特点。

《智取威虎山》是一种双线并行的复线结构,一条是小分队乘胜追击,发动群众,准备决战;一条是杨子荣打进匪窟与敌周旋,最后双线合一,杨子荣和小分队及群众里应外合端掉匪窟。这样的结构使得故事脉络分明,结构紧凑完整,剧情发展波澜不断,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21、为什么说《车站》在艺术的探索方面比《绝对信号》走得更远?

A《车》明显借鉴了西方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认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

B明显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的主旨赋予新的内涵。

C《车》最重要的艺术创新,还在于剧作家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

22、同样集中于一个场景的剧作,《天下第一楼》与《茶馆》相比有什么不同?

《茶馆》通过对在“茶馆”这一具有社会性的开放场景中形形色色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旧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到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三个时期的社会风云变幻,诅咒了给人民带来灾难的黑暗年代,为吃人的旧社会敲响了丧钟,具有深刻的思想主题。

《天》并不试图通过小场景来折射不同大时代的社会风云,它的“面”并不宽,其独到之处在于“深”,即笔锋探向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从而试图揭示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的人物深层的心理结构,并传递出剧作家对人生内涵的悲凉感悟。

23、《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什么样的完全不搭调的故事?作者是怎么安排的?

“暗恋”讲的是生命垂危的江滨柳躺在病中回忆早已失散却40年不渝的恋情,优美而感伤;“桃花源”则是改编的古典名篇,活色生香的春花与无能丈夫及偷情汉子亦古亦今纠缠不清的闹剧,世俗又戏谑。

既是“戏中戏”,又是互扰、互接,正是这一种看似完全不和谐的艺术构思,却将两组迥然相异的人物,两个完全无关的故事混乱搭接起来,看似无序,实则暗合了当下世人的生活体验和潜意识,达到奇妙的统一,获得一种新奇、复合、多义的审美效果。

24、“归来诗人”(或称“复出诗人”)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

“归来”的诗人主要指由于政治等原因自50年代以来陆续离开诗坛、现在又重新回来的诗人,故又称“复出”的诗人。“归来”的诗人大多以个人的坎坷经历来印证历史的“曲折”,在创作上呈现出某些共同特点:普遍具有凝聚着历史沧桑感的“归来”主题,带有“自叙传”的性质。20余年的痛苦历程,使诗人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更为真切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因而其创作也变得深沉和真挚,更富于理性色彩。离乱和践踏并不能摧毁诗人对于人们和土地的热爱,这一主题在许多归来诗人的创作中,又常常表现为伤感情绪。

25、“崛起的一代”主要指哪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崛起的一代”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涌现的青年诗人,特别是以食指、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文革”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反叛各变革意味的“朦胧诗人”。另外,还包括一批在延续“十七年”时期诗歌主流传统的同时又重新高扬五四启蒙精神的诗人,如雷抒雁、张学梦、叶延滨和杨牧等。他们的作品都存在某些共性,即对图解证治概念的厌烦,敢于直面当代人复杂与丰富的思想情感。“朦胧诗”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文革”的“地下诗歌”是其滥觞,食指(郭路生)是这一代青年中较早进入思考者行列的代表。

26、北岛为什么会被诗意地比喻为“北方的孤岛”?

北岛的诗歌常常表现一个清醒的、孤独的觉醒者的自我描绘与内心表达,描绘孤独落寂形影相吊的情景。北岛的孤独感以一种整体情绪意识充满、浸透在诗里。如《岛》的开头几句也许正是他自身形象的写照,这种孤独彷徨的总体情绪自始至终萦绕在北岛心头,只是在不同的季节发出不同的变奏而已。

27、如何理解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

海子的创作以抒情诗为起点,他将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验,凝结成一个个质朴、单纯的世界,对大自然怀有不可置疑的感恩之情。

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也是他的感恩之情的集结。

28、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共同特点?《平凡的世界》与《人生》相比,又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路遥的《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都是描述小说主人公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经历苦难和挣扎的作品,小说表现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意识和巨大的悲剧力量。

《平凡的世界》具有更为宏大的史诗性的格局。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

29、简要描述贾平凹《浮躁》、《废都》和《秦腔》的主要成就。

A、《浮躁》无论外在文化景观还是追踪人物内在心态根系方面,都呈现出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浮躁》的整部作品有如贾平凹笔下的卧虎石雕,圆融一体,气韵生动,抽象而丰富。

B.《废都》表达了作家对都市生活的没落感和荒诞感。在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西京城里,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本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但是,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喧嚣红尘的裹挟,让他们放弃操守,也颠覆了他们的文化追求,显示出90年代初期市场化浪潮冲击下的文化崩溃。

C.《秦腔》则是一首在外部力量冲击和内在价值瓦解夹击下的乡村生活的挽歌。作品通过清风街近20年来的演变,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给农村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农民与土地和家乡的疏离,昔日被视为血脉的乡情,也在利益化的时代被消解;在影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曾经被视为秦人心声的传统艺术“秦腔”也日趋没落;世纪之交的乡村,正在遭遇空前的发展危机和精神危机。

30、《古船》对现实生活复杂性的描述和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古船》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作家以全知全能的视角纵观洼狸镇的曲折与艰难,同时又随时变化视角,以隋抱朴的眼睛默默观察这一切,让隋抱朴成为洼狸镇苦难的见证者和心灵的承受着。洼狸镇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大地的缩影,几十年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幻都在这个小镇汇聚。

《古船》对我国传统文化中复仇意识落后性的揭示,结合了有关民族历史进程和国民性的思考。不论是同态复仇,扩大化残忍化的复仇,都是人类复仇意识发展历程中惨剧的重演。女性自杀的“有局限性”复仇,对恶势力是一种独特的有力控诉。以理智来约束复仇冲动的人物形象,填补了《原野》中所没有的一类正面人物的空白。

31、为什么说《白鹿原》是将日常的乡村生活场景与宏阔的时代风云水乳交融的典范?

作品从白嘉轩六娶六丧所造成的困境开始写起,以相当的篇幅表现了乡村的土地买卖、盖房拆屋、耕作收获、成婚生子、建祠堂办学校、入祠堂拜祖先、正风俗惩孽子等乡村故事。在探索长远的民族生存之谜的动机指引之下,那些原本是微不足道的民间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际关系、地气民风,在作品中都获得了相当的位置。同时,作品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勾勒出从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农民运动、国共相争、抗日战争,直到十年内乱的侧影,气势雄浑厚重。

32、《檀香刑》以起自山东的义和团运动为背景,描述了占领胶东半岛的德国人在修建胶济铁路时,引发了与当地民众的激烈冲突,地方戏曲“猫腔”艺人孙丙,被迫充当了反抗的头领,因此要遭受县令钱丁、刽子手赵甲施行的名为“檀香刑”的酷刑。围绕着檀香刑,作品是如何表现他们各自的计划的?

A.实施檀香刑的刽子手赵甲一心想要把这难得的机会用足,要恪尽职守,向世人亮出自己的一手绝活。B.主持檀香刑的县令钱丁则存有恻隐之心,想要做手脚,让孙丙死得快一点,少受折磨。

C.而“猫腔”艺人孙丙却执意要通过接受酷刑的过程来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不仅不接受钱丁的善意,而且还要将这场酷刑变成生命最后的狂欢。

33、为什么说王琦瑶似乎就是上海弄堂阶层的灵魂和精神的代言?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代表着上海女人的一种类型,而上海与女性有着天然的的联系,上海为女性提供了施展的空间,女性是上海这座城市中一道最耀眼的风景,女性和上海一样鲜活时尚,丰富多彩。王琦瑶带领读者走进了上海的民间形态,“上海的弄堂总有着一股小女儿情态,这情态的名字就叫王琦瑶。”王琦瑶似乎就是上海弄堂阶层的灵魂和精神的代言。

34、简要说明作家是如何通过王琦瑶的命运展现上海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的。

《长恨歌》用一种温婉舒缓的笔调,一种都市民间的视野,通过王琦瑶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近半个世纪的上海历史就在她的一举一动、一衣一食间缓缓划过。

王琦瑶早年选美和住进爱丽丝公寓的辉煌、中年生活窘境的落寞、晚年与年轻的老克腊的二度青春,都与上海的兴衰历程形成了不期而遇的同步。王安忆以女性的眼光考量20世纪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上海,写出了个人化的对城市的感觉和体悟,用一个追求繁华而不得的一个女人沉浮悲欢的一生,表现了女人与城市的关系,演绎了一段远离主流社会话语的上海平民史。

35、铁凝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代表作是什么?

A、铁凝创作的第一个时期大致从1975年至1985年,代表作是《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风格主要表现为清纯、灵动、柔曼。

B、铁凝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大致从1986年至1990年,代表作是《麦秸垛》《玫瑰门》,风格主要表现为冷峻、厚重、成熟。

C、铁凝创作的第三个时期大致从1991年至今,代表作是《孕妇和牛》《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笨花》,主要风格为深沉、明朗、温润。

36、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

“玫瑰门”即生命之门,也是女性之门。门内是女人的本能天性和精神欲求,门外是风云变幻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动荡。作家借“门”的隐喻,展示女性在历史中的尴尬处境。小说中表现了两性与同性之间的精神较量和战争,展现了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却压抑苦闷,心灵变异,痛苦不堪的女性。她们空守着一片精神的荒园,像玫瑰一样经历风吹雨打,几番挣扎,却难道枯萎凋残的命运。

37、《玫瑰门》是怎样表现司猗纹的心理扭曲的?

A.司猗纹18岁的初恋昙花一现,被囚禁在父母之命的无爱婚姻里,受尽浪荡丈夫的肆意践踏和公婆的鄙视。解放后追求妇女解放,没料到刚离了婚,新的结婚对象就暴死了。

B.文革中她主动交出财产,力图重新做人,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最终仍是受挫,终于导致了她心理的畸变和疯狂的报复,不惜用自己的“恶”去争得生存的权利。

C.她对庄老太爷实施性侵犯,改写了不对等的家庭关系;以偷窥儿媳竹西与大旗的偷情,获得某种心理优势,控制了家庭大权;以陷害妹妹改变在政治斗争中的劣势。

38、先锋小说先后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请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简要描述其变化过程。

先锋小说在1985年前后形成,并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坛。1984年,马原发表的短篇小说《拉萨河的女人》“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也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

到1987年,由马原开创的先锋小说在形式实验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在余华、苏童等先锋作家笔下,小说的思想性,尤其是有关历史批判与人类存在状况的创作主题开始受到了格外关注。与此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克服了以往先锋小说的“唯新”论色彩,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融合。

39、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简要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

《冈底斯》讲述了探寻“野人”、观看“天葬”、顿珠婚姻等三个故事。交错叙述的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既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忽而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篇的叙述主要由“自报家门”和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构成,显得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这种还原的叙事方式,正隐含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观念的颠覆意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冈底斯》其实是一部作家依据自我的精神真实展开的叙事实验,对当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观和历史决定论构成了颠覆与挑战。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

40、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残雪运用了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制造了一个超验的、梦魇班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世纪末”的生存困境。

虽然篇幅短小,却已经具备了残雪小说一些基本特征,如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魇班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等。

41、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

当疯子以启蒙着的形象出现时,以自残为表征的启蒙仪式却遭到了一群疯人的耻笑。群众自身“疯癫”形式的表现,即是对于启蒙者的不理解,也是愚昧的国民性表现。因此,《一》在对人物存在状况的考究中,表明了余华关注启蒙问题的视域转换:不是从民族国家的角度,而是依据个体的生命体验,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史的合理性。这一启蒙叙事正是先锋作家重视生命个体的具体表现。

42、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哪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每种类型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将“形

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

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问题。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和《四月三日事件》等。

43、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哪三种叙事策略?每种策略各说出一篇小说。

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即,将历史拟人化,并对这一拟人化的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C.在“精神化叙事”时期,叙事场景大多具有明显的虚拟性质,处处渗透着形而上的精神意念,那些逼真的细节叙述在这种超现实的叙事场景中清楚地表明了自身的精神属性。如《往事与刑法》、《一九八六年》等。

44、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作品。A.“文革”后出现的反对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的、有着鲜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暴露“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的文学作品,史称“伤痕文学”。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或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等。

B.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并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的文学作品,史称“反思文学”。如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或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白桦的《啊,古老的航道》、王蒙的《蝴蝶》、古华的《芙蓉镇》等。

C.以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文学作品,史称“改革文学”。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或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等。

45、结合“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等关键词,说明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变化。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等人,他们的作品基本风格被评论界概括为描写“原生态”、“生活流”、“零度情感”,即冷静地“关注人的生命内部奥秘,关注人的生存本体意义。”这样,它实际上已经“与自然主义文学的生殖意识发生暗合。”这样,它就以鲜明的“欲望叙事”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原则,以“零度情感”而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重情的叙事风格。而它的重要现实意义在于:关注底层的生存状态,关注欲望在人生悲剧中的意义——它也因此而成为文学“世俗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底层写作。”

46、为什么说方方在新写实小说的阵营中显得相当特别?

方方发表于1987奶奶的新写实小说代表作《风景》,虽然也有关于底层阴暗人生的冷峻刻画,但作家本人是更倾向于强调“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地位的底下”才是导致那些底层人的心理阴暗的社会根源。当她在关于《风景》的创作谈中指出“该责难和痛恨的是生长七哥们的土壤。”时,她其实已经站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因为批判现实主义从来就是将人的堕落认定是社会的不公所导致的。此后不久,她于1990年有发表了具有深刻反思意味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祖父在父亲心中》,对造成两代知识分子不同命运的时代与环境因素进行了追问。她于200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也仍然是反思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成果。因此,方方在新写实小说的阵营中显得相当特别。

47、简要说明刘恒与苏童小说“欲望叙事”的异同。

刘恒、苏童在刻画欲望支配人生、欲望扭曲人性、欲望困惑人心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表现出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思潮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刘恒作品在突出人生悲剧的欲望意义的同时写出了欲望的躁动与生命的虚无,也就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虚无意识对“新写实小说”的浸染。

苏童作品颠覆了传统批判男权主义的反封建主题,进而凸显了欲望之谜:“不明白为什么每逢阴雨就会想念床第之事”,“不明白女人到底是什么东西。”

48、简要说明杨朔、秦牧与刘白羽散文的不同特点。

A.杨朔散文以诗为“神”,在当时众多散文媚上媚俗盛行的情况下,以精湛的构思、典雅的格调而“一枝独秀”,并表现出“通讯化”、“小说化”的特点。

B.秦牧散文知识信息丰富,题材广泛,平中见奇,夹叙夹议,以富有个性的语言直抒胸臆或发挥议论。也

注重语言的推敲,善于运用精彩的比喻。但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有些内容有粉饰之嫌。

C.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是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中的两大重要因素。多引用古人诗句,借诗的意象表达作者追求时代精神的强烈情感,情感也常常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式的浓烈,常常表现出骈散结合和抑扬顿挫的特点。但有失之抽象与直露、带有说教味道的毛病。

49、简要说明余秋雨散文中“仪式感”的审美特征。

余秋雨曾经阐释过仪式所具有的“象征性、拟态性、观赏性”等审美特征。

所谓象征性,是指仪式中的活动,不是现实生活和精神活动中某些规定情绪的原生性再现,而是一种替代,以此物替代彼物,如用面具来指代神鬼等非扮演者自身的角色。

所谓拟态性,是指在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同时,它又在制造一种模拟和重新现实的假象,以假定性的存在作为仪式的前提。

所谓观赏性,是指仪式所进行的程序和活动中,融入某些形式感很强的城市,从而获得了形式的审美意味,让观看者和参加者在感性参与中领悟到审美活动的魅力。

50、简要说明金克木与张中行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A他们的创作蕴涵着作家的细腻型和评论家的思辨性等元素,极大丰富和扩张了散文的题材和表现力。

B金克木的散文,思路开阔,富于,无论怀人记事抑或评事理论,都谐趣横生,洒脱自如,严肃中总是浸润着诙谐。

C张中行的散文,总体格调是古风古韵。在行文上更具文言的韵味,简洁而蕴藉,颇有文言的精粹特征。

51、简要说明余秋雨与韩少功的散文风格的异同。

A.余秋雨的散文擅长以游记的方式,发掘作家所面对的自然景物和文化遗址的人文内涵,彰显其穿越历史沧桑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启迪,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被学界誉为“文化散文”的开创者。

B.韩少功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题材古今中外,语言恬淡优雅,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各色人等,无一例外地以本色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雕琢与修饰。

52、简要说明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创作上的文学成就。

在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上,金庸独辟蹊径,力求突破传统武侠小说那种陈旧的创作模式。他一方面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新武侠小说中,摒弃旧武侠小说中存在的糟粕;一方面又借鉴“五四”新文艺和西方近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还灵活运用了一些现代电影和戏剧中表现手法。中西古今的丰厚学养,

使金庸武侠小说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理想境界。

53、简要说明《笑傲江湖》的主要特点和成就。

《笑傲江湖》气势雄伟,笔力豪放,思想内容深厚,艺术表现精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是一般武侠小说难以企及的,小说的主人公令狐冲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和博爱情怀的侠义之士。

《笑傲江湖》仿佛给读者展示了一座人性的炼狱,里面既有人性的堕落,也有人性的美好,从而使我们在这个恶的世界里既感受到善的伟大也看到爱的希望。其中,令狐冲和任盈盈的美好恋情更是九曲回肠、春光无限,令世人心生羡慕。

54、为什么说《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神雕侠侣》描述的是杨过、小龙女之间一段生死相许,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金庸还写了李莫愁、武三通、公孙止、裘千尺、郭芙等人的恋情,塑造了许多“情痴”形象,把各式各样的恋爱心态都呈现在读者眼前,把爱情的悲苦和甜美写到了极致,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那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神雕侠侣》是一部爱情圣典,人物情爱的夺目光彩在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小说中的“侠”和“武”,所以,它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写情的代表作。

55、《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在人们熟悉的武侠小说世界里,基本上都是“武”和“侠”两者皆备或是各有偏重,但《鹿鼎记》中既没有武功高强、义薄云天的武林侠客,也没有出神入化、高深莫测的奇妙武功,更没有令人眼花缭乱、拍案叫绝的武打场面,武侠意味非常单薄。

金庸费尽心机塑造了一个非侠客的奇人韦小宝,围绕着他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清朝康熙年间政治风云,游戏笔墨中蕴涵着一定的历史意趣,所以《鹿鼎记》看起来“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

56、1966年,梁羽生曾化名“佟硕之”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是如何谈他们两人的不同的?

A.在风格上,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名士气味甚浓;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较重,是现代的“洋才子”。

B.在人物上,梁羽生写名士风流比较有一手,但写邪派怎么样写都不够精彩;而金庸写恶人、坏人比写好人成功,写邪派比写正派成功,《书剑恩仇录》写四大恶人,一个比一个精彩,但写好人君子,段誉啊,不够精彩。

C.在艺术上,梁羽生擅长写文采风流、豪迈脱俗、纵性任情、笑傲公卿的名士型侠客,他们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情操高洁,深受读者喜爱。

57、简要说明梁羽生武侠小说的主要特点。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多写正邪两派之间的斗争,常将故事背景放在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并将正邪之争与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军事斗争联系在一起,这样,他的某些作品甚至更像是历史小说,“有着历史的真实性,讲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场面宏大,动人心魄,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民族情绪。

58、为什么说《浣花洗剑录》在古龙的武侠小说创作历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浣花洗剑录》的内容奇特,思想精妙,溶入了古龙对生活真谛的理解,表现了古龙对上乘武学的参悟。《浣花洗剑录》思想底蕴深厚,小说语言充满诗意,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境界高深莫测,是难得一遇的佳作。它已经显示了古龙小说创作的特色与风格,是古龙小说创作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9、在人物塑造上,金庸、梁羽生和古龙小说主要有什么异同?

在人物塑造上,金、梁小说多“侠客”形象,但金庸小说人物性格复杂,具有一种反传统精神,小说人物亦正亦邪,危步于道德的悬索之上而不能失其坠,具有“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的复杂、矛盾性格。古龙笔下多“浪子”形象,传统道德观念薄弱,注重个性的张扬,没有正邪的生硬划分,也没有“名门正派”与“旁门左道”的对峙,有的只是人物情感和性格的内在冲突,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真实本性。

60、简要说明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纽约客》的主要特点。

《台北人》“反映了台湾上层社会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历史遗弃者的精神悲剧,也展示了个性生命的抗争和反抗,展现了“台湾各级同胞的“乡愁”以及无根的一代、流浪的中国人的漂泊之苦和失根之痛。”

《纽约客》中自始至终将自己的想象、记忆、梦幻和文学与“家”紧密地纠缠在一起,将人在多种身份冲突中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理还乱的艰难抉择演绎得格外悲壮和复杂。这种被集体放逐于台湾孤岛又再放逐于国门之外的双重放逐的家园意识,已经远远超离了古代文人离家和思家之苦的传统家园意识,构成了当代台湾小说双重放逐的家园意识新传统。

61、《台北人》是如何表现白先勇的故园离愁的?

事实上,《台北人》中,城市空间的对立不仅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结构模式凝结着白先勇的故园离愁。

首先,是城市形态空间的扩大与狭小的对立。

其次,是城市经济的富裕与贫穷的对立。三是居住方面的对比。

62、简要说明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的成就和特点。

《白玉苦瓜》对中西文学的改铸、融合,首先来自西方现代哲人的启迪。随着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对艾略特创作的接受和理解,余光中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反叛传统”又“并不忽视传统”的双重性特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白玉苦瓜》之所以能对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文学采取一种整体的观照视角,也得益于这一时期余光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回溯历史,余光中发现,我们祖先创造出的文学中呈现出的某些特征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一种内在的同构关系。他指出“在象征主义诸多特质之中,最令我们主义的两项”中的一项,便是“官能经验的交融”,而在中国古代诗人“李贺的诗中也充分表现了”这种“特质”。这证明,不仅“传统”与“现代”之间是有着汇通之处的,而且在中西文学之间也是有着明显的平等的对话的可能性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