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数学本科毕业论文1

(完整版)数学本科毕业论文1

定积分中的几何直观方法与不等式的证明

摘要:一些高指数的不等式,如果借助算术—几何均值不等式或者通过分解因式再进行放缩的话,一般都要分与进行讨论证明,往往证明起来很麻烦,若借助数学分析中的定积分来进行证明的话,会大大简化其证明工序,也很简单,灵活的选取合适的初等函数进行定积分,再求和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高指数;不等式;算术—几何均值;定积分;数列

1 引言

文[1]中给出了一个不等式: 11

2(11)21n

i n n i

=+-<<-∑

() (1)

田寅生对(1)进行了指数推广,其结果是 命题1【2】 设且,,,则有

1111111[(1)1]1111n

p

p p k n n p k

p p --=+-<<-+---∑

(2)

文[2]的证明方法是借助于算术—几何均值不等式,分与进行讨论证明,读者不难看出,不仅过程繁琐,而且对其证明思路难以把握。文[3] 中

利用微分中值定理给出了它的另一种证法。 文[4]借助定积分的方法,给出了一种很自然的证明【4】:

命题1的证明【4】 当,时,对于,有,即

两边取积分,得

1

111

11(1)k k k p p p k

k k dx dx dx k x k

+++<<+?

??, (3)

即得

11111[(1)](1)1p p

p p

k k k p k

--<+-<+- (4)

对(3)两边分别求和,即得

111

1111[(1)1]1111n

p

p p k n n p k p p --=+-<<-+---∑

(5)

命题1得证。

该证明方法简单自然,几何意义直观。不等式(3)的几何意义是:如图1,以为边的曲边梯形的面积介于两个矩形的面积之间,根据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即知上面不等式中三部分分别代表了它们的面积。

(图1)

在文[5]中,又把(1)式推广为: 命题2【5】 已知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则

1111

1221

()()n

n i n i a a a a a d d a +=-<<-+∑

(6)

其证明方法与文[1]本质上是一样的。本文将借鉴[4]中方法,即利用定积分的几何直观方法,把有关结果作进一步的推广。

2 主要结果

下面借鉴文[4]中定积分的的方法,把命题2推广为 定理1 设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则

1111111111111()()(1)(1)n

p p p p

n n p p

i i

a a a a d p a d p a ----+=-<<-+--∑ (7)

为证明定理1,先证明下面的引理 引理1 设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则

1111111()(1)p p

k k p p

k k

a a a d p a --++<-<- (8)

证明 因为数列是等差数列,且,所以该数列是一个单调递增的正数列,又因为,不妨令,则有 即

(9) 对(9)两端在上取积分,有

1

1111

11k k k k

k k a a a p p p a a a k k

dx dx dx a x a ++++<

?? (10)

1111111()1p p

k k

p p

k k d

a a d a p a --++<-<- (11)

由(11),即得

1111111()(1)p p

k k

p p

k k a a a d p a --++<-<- 定理1的证明 由引理1可得

(12)

对(12)式的两边同时求和,得

1

1

11111111()(1)n n p p

k k p

k k k a a a d p ----+==+<--∑∑ 即

111111111()(1)n

p p

n p p

k k

a a a a d p --+=-<--∑ 故有

111111

111()(1)n

p p

n p p

k k a a a d p a --+=<-+-∑ 同理,由

(13)

对式(13)的两边同时求和,可得到

1111111()(1)n

p p

n p i i

a a d p a --+=-<-∑

故定理1得证。

引理1的证明中几何意义十分明显,参见下面的图2。

(图2)

如果注意到函数()是下凸函数,利用关于下凸函数图像的下列两条几何性质:

性质1 任意两点间的弧段总在这两点连线的上方;

性质2 曲线总在它的任一切线的上方。

那么可以对引理1中的不等式(8)进一步精细化,得到

定理2 设为等差数列且,公差,,,,则

1111111

111111()()2(1)2p p p

k k k p p p p k k k k d a a a a p d p a a a ---+++++<-<--- (14)

证明 因为()是下凸函数,由上述两条性质,得

11111()()

()'()()()()()k k k k k k k k k

f a f a f a f a x a f x f a x a a a +++++-+-<<+

--

即得

111111111111()()p p

p k k k k k p p p k k k k

a a a x a x a a p x a a a -+++++-

--<<+--

(15)

对(15)两端在上积分,得(14)成立。

定理2证明的几何意义,可参考下面图3。

(图3)

推论1 当,时,有

111111111(1)[(1)][](1)(1)2(1)

p p p

p p p p

k k k k p k k k ---++<+-<--+-+ 该结果显然比(4)式更为精细。

3 应用例子

例1【1】 试求11

1

123

1000,000

x =+

+++

的整数部分.

解 由(1)式,得 于是可以判断,故。

例2【1】 试求的值,式中

111

10,00010,0011,000,000

x =

+++

. 解 由命题1,可得 所以。

例3 设3331111232010

x =+

+++ ,求不超过的最大整数. 解 对本问题,如果运用命题1或命题2将无法计算,我们运用定理1便会迎刃而解,(),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由定理1,可得

11113

3

11(2011

1)20101111113

3

x --??-<<-+ ??

?-- 即

所以。

例4 设3

3

3

3

2

2

2

2

1

1

1

1

27

29

31

2003

s =+

+

++

,求的近似值(绝对误

差不超过).

解 记数列是以为首项,公差的等差数列,那,这里,由定理1,得

222211113

3

3

3

23

111(2005

27

)(2003

27

)222(1)

2(1)

27

3

3

s --

-

-

-<<

-+

--

由绝对误差不超过0.06,而14.512-14.454=0.058<0.06,故s 可以取14.454到14.512任何一个数即可,不妨取s=14.49。

4 其它应用

在文[6]中,作者给出了二次根式的一个不等式: 命题3【6】 设,则

y x p p y p x p +++≥+++ (16)

当且仅当x=0或y=0时,(1)的等号成立。

原证比较简短,但我们更关心的是不等式(16)是如何得到的,换言之,这类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几何意义?

考虑函数与,,则由,得 即

p x p y p y x p -+≤

+-++ (17)

由于不等式(16)与(17)等价,而不等式(17)具有鲜明的几何意义,

它的左右两端分别代表两个曲边梯形的面积 (如图4)

(图4)

事实上,许多重要不等式都具有类似的几何意义,如不等式 () (18)

就可以利用

()?

?

?≤+≤+x

x

x dt dt t dt t 0

002

111

11

(19)

来认识其几何意义。

由此可知,通过对一些简单的不等式积分,可能获得另一个不是十分明显的不等式。

下面例子选自《高等数学附册·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一书,我们将用利用定积分的几何直观方法进行新的证明,并改进其结果。

命题4【7】 设,证明

(20)

文献[7]关于不等式(20)的证明思路是:

1

11000(1)1111p

p

p p p dx x x dx dx x x x =-=-+++??? 而,故有,因此

由此可知(20)式左侧的不等式成立,至于(20)式右侧的不等式,那是显然的。

另证 因为()是下凸函数,函数在点的切线方程为,根据下凸函数的

几何性质,有

(21)

当,时,有,将(21)中的换成,得

(22) 再对(22)两端在上积分,立得结论成立。

下面改进不等式(20)两端的常数,将得到如下更加精细的结果: 推论2 设,则

103211

max[,]114(1)12(1)

p p p dx p p x p +<<-++++?

证明 考虑函数在点的切线方程为,而函数的两个端点、的连线方程为,根据下凸函数的几何性质,有

(23)

将(23)中的换成,得

(24)

再对(24)两端在上积分,得

103211

14(1)12(1)

p p dx p x p +<<-+++? 再结合命题4所证,故得

103211

max[

,]114(1)12(1)

p p p dx p p x p +<<-++++?。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兴华. 数学分析的方法及例题选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4 [2] 田寅生. 一个不等式的指数推广及应用[J]. 中学数学月刊,2003(9)

[3] 刘玉琏等. 数学分析讲义练习题选解(第一版)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4] 胡付高. 一个不等式的简证及其几何直观[J]. 中学数学,2004(2) [5] 田寅生. 一个不等式的推广、加强及应用[J]. 数学通报, 2004(2) [6] 赵思林. 关于二次根式的一个不等式及应用[J]. 中学数学, 2007(9)

[7] 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高等数学附册, 学习辅导与习题选解[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