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

第一部分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1.课程的定义

基本含义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安排。

2.与课程有关的概念

(1)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挑选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2)学科

学科有两层意思:一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类;二是指教学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的体系的基本单位。

(3)科目

狭义的学科就是指教学科目,语文、数学等就是一个个科目。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中分科取士的名目。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有总的学校课程标准,相当于“课程计划”,又有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教学大纲”。我国当前的课程标准就是指学校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主要包括五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3)教科书

教师和学生用来教和学的主要材料。

2.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第一种形式——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是抽象的课程。

第二种形式——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第三种形式——理解的课程,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是一种观念的课程,但体现的是教师的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第四种形式——运作的课程,是指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不仅体现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第五种形式——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三)课程的历史发展

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知识本位课程指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课程论。

儿童本位课程指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

社会本位课程指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突出强调社会当前需要的课程论。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1)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由于它是分门别类的设置,所以又被称作分科课程。

(2)亦称分科课程,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门学科各具固有的逻辑和系统。

(3)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

(1)指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亦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以活动作为全新的组织要素,打破各个破裂的知识壁垒。

(3)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亦称“学科课程”,一般认为分门别类设置的课程,就叫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1)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2)通过合并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领域的学科,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之中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

4.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潜课程”或“潜在课程”,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社会学家的著作中,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种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国内大多赞同隐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形课程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

显性课程:

(1)显性课程是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与隐形课程相对,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的课程。

(四)影响课程的基本因素

1.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1)学制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学校以及各种级别的学校之间的组织和比例关系。(本书)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亦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7页)(2)课程传统

即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延续性,这种延续性总会以某些方式表现出来,并继续发挥作用。(本书)

(3)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既包括人们早期的课程思想,涉及课程内容的来源、课程的性质、课程编制、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诸方面,直接指导着人们制定课程的行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含义

1.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它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本书)

2.教育宗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宗旨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关系:

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率、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其关系图见课本:第62页。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般来讲,社会、学生和学科是课程目标形成的源泉。当前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学术性是课程的基本特征。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课程促进学生个体成长的价值,课程的核心是情感、认知与学生行动的整合。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

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1)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绅士教育: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的好坏、有用无用十分之九是教育决定的,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关系到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但是洛克更注重的是教育对个人幸福、事业、前途的影响,显示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一旦绅士受到了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很快就上正轨了,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壮、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2)行为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点是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性。

(3)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又称为“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4)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映的同质性。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映形式,而不是实现规定的结果。艾斯纳把它和教学性目标作了区分。

教学性目标:艾斯纳在课程计划中区分的两种不同教育目标之一,是指在课程计划中预先规定好学生在完成一项活几项学习活动后所应习得的具体行为,旨在使学生掌握现成的文化,通常是从既有文化成果中引出的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般了解)

1.学习者的需要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个原则:民主性原则;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原则;教育先行原则。

3.学科的发展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

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特定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即如何看待学生、社会和学科三者的关系?优先考虑的是什么?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通过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程工作者,对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评估,以便了解学生的教育需求,并确定各种需求之间的先后顺序。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三个要点:

第一,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第二,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第三,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总之,课程内容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精心选择出来的人类文明的精华成果,是经过改造和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

(二)课程内容的取向

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知识本位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课程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形式。

2、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课程内容的选择大致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确定课程价值观,其核心是回答“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第二,确定课程目标,这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

第三,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即确定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者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

第四,确定课程内容,即确定与特定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2.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1)注重基础性

(2)贴近社会生活

(3)尊重学生经验

(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

1.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故又称课程组织的要素,简称组织要素。

宏观上,施瓦布:基本构成: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

中观上,古德莱德:范围、连续、序列、整合。

微观上,主题和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

2.一般地,课程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地组织起来的知识,特制学科知识和技能;一类是没有经过学者系统地组织和处理的实际知识。

3.教育心理学

见课本75页图。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一般可通过记忆获得,又称“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又称技能,是个人无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垂直组织又称纵向组织、序列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又称横向组织,是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

3. 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4. 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采取环环紧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

螺旋式又称圆周式,是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门课程内容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

第二部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定义及其要素

1.教学的定义

(1)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本书定义)

(2)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3)教学: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实践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32页)

(4)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统一活动。广义的教学与教育同义。狭义的教学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页)

(5)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6)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2.教学基本要素

三个基本要素:

(1)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

第二,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第三,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

(2)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责权主体。

(3)教师

3. 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学生是认识教学内容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生认识和掌握的客体。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的主要矛盾关系。

师生关系有业务关系(教与学的分工合作)、伦理关系(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和情感关系等。

(3)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主客体关系。

(二)教学的本质及其争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论工作者开始对教学本质问题进行独立探索,掀起了教学本质观的大论争。在关于教学本质的大讨论中,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本质观,例如,有学者把教学本质观归纳为: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同一所、实践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和价值增值说。(李定仁、徐继存著:《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9-76页)

1.特殊认识说

这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本质观。其基本观点是,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有其特殊性,具体说,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特殊认识形式,教育性、间接性和有领导是它区别于其他认识活动的主要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即教学认识,是为了解决人类总体文明发展与个体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而在教育系统中开展的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经过选择和

加工的人类文明精华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这就是教学认识说的基本结论。

教学认识的主要特征:

首先,教学认识是学生个体认识活动;

其次,有教师教师教学认识的重要特征;

再次,教学认识具有间接性;

最后,教学认识还有发展性。

2.发展说

其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其具体表述,不尽相同,褒贬不一。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的基本目的和重要功能,从这个角度说,他有合理性,突出学生发展这个主题,更具时代意义;但把教学概括为发展,无法把教学与其他事物区分开。

3.实践说

其基本观点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体说,有的把教学视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转变和塑造的活动;有的则视为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

4.交往说

其基本观点是,教学时特殊的交往活动。关于教学与交往的关系,有多种不同认识,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背景,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的把交往视为教学内容乃至目标。交往本质说主张,交往就是教学,教学即交往。这种观点从关系角度来把握教学本质。

三个基本维度:过程、功能和关系。

(三)教学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学及其特征分析

古代广义教学:原始社会

专门教学一般指学校教学,是伴随学校的诞生而出现的。一般认为,学校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我国在夏朝已有学校。

古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第二,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第三,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第四,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2.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教学的形成

现代教学萌芽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首次描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形态。夸美纽斯教学描述的特点:

第一,普及义务教育,扩大教学对象

第二,课程体系的变革

第三,发展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素养

第四,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五,教学方法体系日益丰富

这几个方面是现代教学形成的内在力量和基本标志。

(2)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现代教学分化出的两种具体形态:一是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班级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的活动教学模式。

多样化有两种基本倾向:美国和英国重视直接经验和学生个性,忽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共同规范。因此,改革重视提高教学的质量要求和规范性。

日本和前苏联比较强调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质量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和教学自由。于是,弘扬学生个性和提倡民主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3)我国现代教学的发展

3.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1)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2)现代教学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教学

(3)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四)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优化教学就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它的一般标准包括: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高效率标准和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第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第二,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

第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科学、道德、艺术的教学过程,自然带来教学质量和效率。

质量标准、效率标准和过程标准是相辅相成的。

(五)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1.遵循教学规律

利用教学原则

2.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

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成为推进教学系统优化的内在机制。

教学实验由自然主义(或者整体主义)到科学主义

教学改革:第一,通过行政和司法的力量,进行改革。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二,狠抓课程改革

第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3.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总之,教学规律是基本依据,实验和改革是基本形式,主体性是力量源泉。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任务的规定或设想。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其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功能:

1.导向功能

2.激励功能

注意: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要与学生的兴趣相一致;难度要适中。

3.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就是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各项教学目标由最高的类,依次分为较低的类乃至更低的类,形成一个逐渐具体的多层次系统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系列化、细目化和可操作化的基本途径。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主要阐述了其对教学目标分类的观点,他认为,各种意识水平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他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又按层次将各个领域分成若干个小的领域。其主要贡献在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由易到难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纠正了传统教学偏重认知层面的失误,兼顾了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层面。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包括学科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内容点目标四个层次。课堂教学中可操作性的目标,主要是学科教学目标和课时目标。

课程标准阐述了各学科的教学目标。

(2)科学性原则

认知目标科学化的基本要求:设立单元目标应有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知识结构;突出教材重点,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灵活性原则

2、教学目标的编制和撰写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有三种表达方式:即行为目标、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现目标。

行为目标一般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学生应该······”

(2)行为动词,“写出”、“说明”、“列出”、“背诵”

(3)行为条件,“利用字典”

(4)表现程度。“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法”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表现目标侧重点自傲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而不在于接受教育后所达到的行为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庐山的云雾》的意境。

三、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结构

1. 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

教学范型。

2. 教学模式的结构

一般来讲,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构成要素: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教学程序、运用策略和评价体系。

(1)理论基础

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据就是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思想。

教师主导作用: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决定、支配的地位。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分面。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

(3)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指具体的教学模式在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步骤。它具体规定了在每一环节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环节之间的先后顺序等。

(4)教学模式运用策略

在教学模式的运用过程中,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而规定的较适合学生采用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措施的总和。它包括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各方面的具体要求。

(5)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教学活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的方法体系。在一种具体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为了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需要建立评价和反馈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控,并由此达到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二)几种值得关注的教学模式

1.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初探与求索、总结与概括,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基本要义:

一是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和创造为基本特点;

三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

四是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和动态性。

教学目标有:

一是发展学生主体性;

二是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2.研究性教学模式

(1)研究性教学模式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题型、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2)教学目标主要有: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3)实施阶段和步骤

第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第二,选题立题阶段;

第三,组织课题小组,制订研究方案阶段;

第四,实施阶段;

第五,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阶段;

第六,展示成果阶段;

第七,总结反思阶段。

3.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主要目标就是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3)模式程序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一般性解决问题的阶段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检验假设。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自学,第180-181页)

四、教学评价(新增)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及类型

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教育评价在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又称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结果进行的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是以学生所处的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团体中的常模作为参照标准,依据个体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报告评价的结果。

标准参照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方式。

(二)学生学业成就的量化评价

重点掌握:教师自编测验的题目类型及其特点(P277-278)

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重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我们常用的量化评价方法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绩

测验。

(三)学生学业成就的质性评价

重点掌握:观察、表现性测验评价、成长记录袋三种方法的含义、类型及特点等(p285-289)

质性评价又称自然主义评价方法,是通过自然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的评价方式。它和量化评价相对应,强调质的分析和把握,主要方法包括观察、评语、档案记录袋等等。

表现性测验评价:所谓表现性测验指的是客观测验以外的一类以行动、作品、表演、操作、写字、制作档案资料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力、文字表达力、思维能力、随机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及学习成果与过程的测验。

成长记录袋也叫档案袋。是质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的有关评价材料,学生作品及其他相关证据材料。分为产品记录袋、过程记录袋和进步档案袋三种类型。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例年试题及答案

2008年 7月 一、 1.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互动调适观 2.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 或设备。 3.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又要顾及 4.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以及一门 课程的各构成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5.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_ 的_ 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 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l.“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 环境。( 2.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3.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4.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5.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教学? 2.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3.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4.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 四、论述题 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答案 一、填空题 1. 忠实观生成观 2. 工具媒体 3. 内容学生的特点 4. 结构要素 5. 学生自学 二、判断题 1. 对2.错3.错4.对5.对 三、简答题 1. 教学: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2. 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3.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4. 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四,论述题 1. 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 (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 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一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2. 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 )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 (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 (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如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计10分〕 2009年1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学习活动、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功能目标、实现条件、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与评价目的、收集和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 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 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 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 )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四、论述题 1.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并说明遵循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 答案 一、坟空题 1. 课程内容评价 2. 理论基础活动程序 3. 课程目标选择 4. 科目模块 5. 叙述性语言 6. 个别化教学模式 二、判断题 1. 错2.对3.错4.对5.错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 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整合性; 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3. 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 二、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 四、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 五、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

东师课程与教学论17春在线作业2答案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首次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口号的是 A. 施瓦布 B. 斯腾豪斯 C. 泰勒 D. 古德莱德 标准答案:B 2. 一种观点认为“教育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教学须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容的种种联合或联结从外部构造心灵。这种教学观可简说为“塑造说”或“外烁说”。这种学说的典型代表是 A. 杜威 B. 赫尔巴特 C. 布卢姆 D. 凯洛夫 标准答案:B 3. 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取向是 A. 目标取向 B. 过程取向 C. 主体取向 D. 实践取向 标准答案:A 4. 认为“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的教育家是 A. 查特斯 B. 坦纳 C. 泰罗 D. 博比特 标准答案:D 5. ()是把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所得成绩进行比较,或把个人有关侧面进行相互比较判断的评价。 A. 相对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个体内差异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标准答案:C 6. 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 哲学取向 B. 创生取向 C. 背离取向 D. 心理学取向 标准答案:B 7. 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 ) A. 课程内容的科学逻辑组织 B. 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C.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 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的 标准答案:B 8.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表现性评价 D. 发展性评价 标准答案:A 9. .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下列()不属于教学动力具有的特征。 A. 方向性 B. 动力性 C. 动态性 D. 转化性 标准答案:A 10.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课程评价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的顺序是 A. 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评价时期、建构时期 B. 测验时期、评价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C. 评价时期、建构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 D. 评价时期、测验时期、描述和判断时期、建构时期 标准答案:B 11. 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 课程解读范式 B. 课程理解范式 C. 课程实施范式 D. 课程评价范式 标准答案:B 12.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最符合21世纪教育的趋势 A. 德育优先发展 B. 为求更多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升,学校需增加学习的份量与时间 C. 重视多元智慧,给予适性发展,启迪个人潜能与智慧 D. 为尊重个人发展,教学以放任为原则 标准答案:C 13.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 《老师,再见!》 B. 《爱的教育》 C. 《班级生活》 D. 《隐性课程论》 标准答案:C 14.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 主体 B. 资源 C. 脚手架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及答案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演示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3答案 (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实践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说、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8.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陶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 B)。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 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 A )特征。 A.动力性B.方向性C.动态性 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 A )——( )——拟定计册——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A)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B.自学 C.个别教学 D.非指导性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 C)。 A.实验法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 A )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1

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在红心,而不是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虽然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它的好处确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开放教育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 开放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以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这一特点体现了面授只是起到一个辅导作用,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学习。下面我谈一谈我的自主学习计划: 第一,我先了解所选的专业的教学计划,需要修读的课程,其中,由中央电大统设的必修科为10门左右,限选科不超过3门,这些课程是我必读的,我还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集中实践环节。此外省级电大开设的必修课我也必须修读。以上这些课程的学分加起来通常答不到最低的毕业学分,我因该从实施性教学计划中选修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也可以选修若干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或跨学科的选修课。 因为我的饿学习时间比较充裕,对所要选读的课程也比较有信心,所以我给我自己确定的目标是每学期要修3到4门课程,这样我才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或提前毕业,开放教育的课程每学期都要滚动开设,并提供教学和考试服务,所以有一些比较难的课程,我要考虑延长修度的时间。 第二,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在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时候,我注意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比我更熟悉课程及其前修后续的关系,可以在选课的时间安排上给我提供指导,使我的个人学习计划更加合理。 处理好工学矛盾,因为我有固定的工作,业余时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要利用好这段时间来进行学习,我试着把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安排,我发现我可以挤出许多时间,接下来,我给自己拟订了一份周学习计划表,将学习分散在一周的每一天中,虽然安排了不少于20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计划,但一周的生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没,只不过时间安排的更加紧凑了,而且这样分散安排也不至于太辛苦,有利于保持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光制定了计划而不能坚持下去也是不行的,所以我着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1、合理规划每天的时间 2、按照既定的时间表来行事 3、即时复习 (二)经常向自己和他人体温 1、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2、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3、充分利用课程的学习资源,电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以及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 除了文字教材是系统学习课程全部内容的主要媒体,必须选用以外其他媒体是学习课程的辅助媒体,我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使用条件选用了以下几种: 音像教材一般都"少而精",着重讲重点,难点,讲思路和方法。教材中有些学习的内容,当我通过文字教材难以理解清楚时,可能需要看与该内容相关的教学录象或VCD,或听关于该部分内容的录音讲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

1、阐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所谓的核心素养指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合作交往、道德修养、信息素养、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等都属于核心素养的范畴,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的提出,既回答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性提问,又回应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培养21世纪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养成既是个人的勤奋、天赋、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接受外界教育、训练的结果。因此,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素养,特别是人文学科的素养,是分内之事和不可推卸的职责。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培育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次升华。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育领域各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核心素养成为当今课堂教育的首要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升综合能力,转变教学现状,对于构建和和谐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形成和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2、简述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的特征。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要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1)基于生活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

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被认为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着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的原理》? C、《怎样编制课程》? D、《儿童与课程》 ?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3、“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 A、观察? B、审议? C、实践? D、规定 ? 4、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着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学记》? 7、提出“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 8、学习过“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儿童,通过学习“菱形”这一概念,知道了“菱形是四边形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是奥斯伯尔所提出的(?)? A、尚未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总结学习 9、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随着后天经验的增长,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成功驱力? B、自我提高驱力? C、附属驱力? D、认知驱力? 10、下列属于行为控制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加涅的教学设计模式? B、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 C、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 D、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 11、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条件反应”和(?)? A、“积极强化” B、“消极强化” C、“实物强化” D、“奖励强化” ? 12、“学生将通过陈述而证明已掌握了五个逗号规则的知识,并能在逗号被删除的句子中正确插入逗号。”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属于(?)? A、行为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 13、课程开发以当代社会的需求为基点、强调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的优先性,此种课程观是(?)?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4答案 (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所谓教学手段,就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得教学目得”,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得“工具、媒体或设备" 2.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分为五类: 光学媒体、音响媒体、文字图像媒体、视听媒体、综合媒体。 3。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育信息传播得过程,传播过程中有四个要素,即传播者、信息、媒体与受传者。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与个别化学习模式。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得非言语表达艺术就是非常丰富得,它一般要通过体态、手势、头语、眼神、表情等来表达、 6. 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描述性语言 7.导课得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得需要,又要顾及学生得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得主要功能。 9、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得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得与重点得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0.档案袋得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得、收集与选择作品反省与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 C )就是指教学媒体能在同一时间内传递信息得范围。 A、重现力B.表现力C.接触面D。参与性 2。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得就是( B); A.多媒体化B.实用化C、网络化D.智能化 3.现代教学媒体得扩散性就是指( D )、 A.媒体可以记录与存储信息,以供在需要时再现 B.媒体固定得信息符号就是可以再现出来 C.若干种教学媒体能够组合使用 D。教学媒体可以将信息在一个扩大了得时间与空间范围内传递 4.教完《竞选州长》,教师设计这样得结束语:马克·吐温实在算得上就是一位幽默大师,她得小说既深刻又有趣,她写得两本反映儿童生活得小说《汤姆索娅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是令人着迷得书,同学们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这属于( B)。 A.激励式结课B拓展延伸式结课C.比较式结课D、悬念式结课 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得就是( D )、 A、科学性 B.教育性C。启发性D正规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得就是( B)。‘ A.趣味性 B.丰富性 C.直观性D、启发性 7、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得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 C )。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C.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D、背景、输入、过程与成果评价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测验得特点得就是( B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4试题及答案 形考任务4 考核形式:总结课程学习体会,从基层一线教师的认识角度,举例说明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矛盾与动力”及其表现的认识。 考核要求:学习者须提交有独立思考分析的实例报告(约1000字),将其上传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主要内容应包括: 1.概述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30分) 2.从基层教学工作中,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意义。(10分) 3.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现实工作体会,专门撰写的教学经验短文(500字左右),提出自己亲历或身边真实发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件,概括自己对于其中所体现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与动力”的状况分析(有实际进程为证),并分析此经验如何帮助自己提升了教学工作的能力。(60分) 答案: 教学过程的矛盾一般情形及其动力特征表现 矛盾: (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 (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动力特征表现: (1)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教学过程的内部动力、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 (2)教学过程的动力特征:方向性、动态性、转化性、强度性多样性、差异性 基层工作的经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基层学校的工作及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结合这些经历,我有以下思考:加强过程性管理,加大督促随检力度。在管理的过程中,谁都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对于基层管理单位,大的结果不容易得到,所以,抓好过程不失为管理的一种好的措施。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一个人对外界条件的感知性。任何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他都需要上级的激励,就像现在素质教育提倡的一样。 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 一、数学素养的内涵 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数学应当达成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素养不是指具体的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学能力。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2014秋《课程与教学论》作业 1.第1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2.第2题 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施瓦布 D.夸美纽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3.第3题 课程研制目标模式的奠基者是 A.波比特 B.泰勒 C.布卢姆 D.司滕浩斯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5.第5题 意义学习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施瓦布 D.奥苏贝尔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6.第6题 认为课程与教学必须重视学科结构、直觉思维和发现学习的学者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罗杰斯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7.第7题 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5.0 8.第8题 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为中心的、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是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整合课程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6)

. 2002年4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任务四

学习新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体会 (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1、教材全新的设计理念。 一是坚持“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二是主张“双主体”互动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三是强调“新三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 2、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阅读、探索、思考、观察、实践、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和体验丰富人生的环境。 3、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向自主探究合作式转变。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研究式——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方法;讨论式——参与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学习;小组协作式——小组成员协作,互相分享;和谐合作式——师生之间互教互学、平等合作;综合活动式——在活动中学、在实际情景中学。 4、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给思维的“活”提供了条件,学生得到了解放,教材变得开放,教学过程开放了,教学时空也开放了。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可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质疑、指正和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拥有被尊重的权利等等。给予学生这些自由和权利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发展。 (二)新课程如何实施 1、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新教材每一框内容活动不少,设计的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我们的学生,有时我们可以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活

最新自考课程与教学论_重点归纳__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电大形考《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过程改革尝试--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过程简述: 校本课程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改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补充,具有学校特色,能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第一阶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大决策,研究制定开发、管理条例,检查、监督开发方案执行情况。 第二阶段:需求评估: 我校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前期和启动后问卷调查,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委员会提出的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评估学生、学校及社区的需求,校领导探索出以"情感关怀"育人模式为主导,创建艺体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这既体现了我校的办学思想及教育特色,又体现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 第三阶段:课程目标: 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由此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总体目标为: 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健全人格,珍爱生命。 学树立自信心,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学会交往,诚实、自信、合作,顾全大局,爱护集体,享受茁壮成长的快乐。 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形成创新意识。 具体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10月--2017年12月)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评估校本课程开发主题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并构建目标体系,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2、用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组织有关人员、专家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开展调查和评价,修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3、组织全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以及掌握文本编写的方法。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起) 1、2018年1月: 撰写调查报告,确定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编写校本课程文本、课程纲要。 2、2018年2月: ①根据我校学生特点、需求和学校、社区特色资源,探索校本课程的内容。 ②开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实施验证,并对其进行评估调整,形成校本课程纲要。 ③审核校本课程纲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程纲要、活动方案等。 ④形成校本课程教师操作文本。 ⑤形成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3、2018年3月: 上报我校校本课程所有资料。根据审核意见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操作文本资料等文本进一步进行评估、整理、完善。 (三)小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2018年6月) 1、撰写工作总结、研究报告。 2、修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教师操作文本。

课程与教学论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课程与教学论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 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 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 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 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 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 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 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 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 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 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 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 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 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 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 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 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 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 “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 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 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 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 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 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 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 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 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是 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 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 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 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 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 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 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 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其基本特 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 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 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 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