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二章》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富贵不能淫》,回答问题。

1.翻译下列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举母亲告诫女儿“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B.“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

4.用简洁的语言陈述本文的论述过程。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身亡.所寄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4.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寡人愿安承教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⑦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国君的自称。承教,受教。②梃,木棍。③庖,厨房。④莩,通“殍”,饿死的人。⑤洒,通“洗”,洗雪。⑥耨,锄草。⑦溺,淹没。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寡人愿安.承教/尔安.敢轻吾射

B.民有饥色./天山共色.

C.叟之所知.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

2.翻译下列句子。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4.文中提到“以梃与刃”的譬喻,其目的何在?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分析了可以战胜秦楚的内因和外因,请你简要概括。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二章》答案

积累运用

1.yǎn ɡuàn qiè yín quǎn ɡé yuè xī zēnɡ bì

2.(1)真正,确实(2)停息(3)怎么,哪里(4)教导、训诲(5)告诫(6)同“汝”,你(7)准则,标准(8)遵循(9)兴起,指被任用(10)财资缺乏(11)违背(12)同“增”(13)同“横”,梗塞,不顺(14)指在国外

3.D(“一些”和“上海的”对调)

4.示例:文天祥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所说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孟子译注轲儒家思想

课内精读

(一)1.(1)(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光明的道路——义。(2)富贵不能使我惑乱,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的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批评张仪之流靠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不过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上大丈夫,而是小人。

3.C(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不能理解为“高位”。)

4.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孟子否定了景春的看法,委婉地讽刺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接着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二)1.B(A.灭亡/无,没有。B.使……劳累。C.同“增”;通“层”。D.集市;买。)

2.(1)(通过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能力。(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3)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因此灭亡。

3. B(从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本文的论点。)

4. 示例: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拓展阅读

1.C(A.安心/怎么;B.脸色/颜色;C.知道D.称王/大王)

2.(1)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2)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

3.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4. 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以此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5. 内因:国君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外因: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

各自逃散,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 ”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 ’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文意,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2.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2)父命.之 (3)以顺为正.者 (4)富贵不能淫. 2.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 (2)《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 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答案] 1.(1)真正,确实。(2)教导、训诲。(3)准则,标准。(4)惑乱,迷惑。 2.(1)轲子舆战国儒家亚圣(2)论语大学中庸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出这种铿锵誓言的人即继承并发扬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孟子。孟子的学说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它的指导意义。他提出的“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逆境出人才”的成才观,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共同学习被称为“四书”之一的《孟子》。 2.理解课文 (1)根据注释,疏通文章,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 (2)熟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明确:作者以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开篇,然后批驳了此观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再读文章,解决以下问题。 ①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②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毫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内心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③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能谈得上是大丈夫呢? 3.总结全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完成下面的阅读练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新编八年级《孟子》二章课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 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也,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 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课文翻译: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侯,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3、文章中心概括 文章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14、写作特色 文中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通过言“礼”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甚至是深恶痛绝的;并针锋相对的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孟子二章 同步训练(有答案)

《<孟子>二章》自主学习 基础锤炼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部编八上《孟子二章》知识点最新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富贵不能淫》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一词多义 戒: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谨慎) 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翻译(加粗划横线的部分重点掌握)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大丈夫)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 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二章》注释、翻译、选择、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 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 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女家:指夫家。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3.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4.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字音 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 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起,指被任用; (今义)交付、送出 管夷吾举.于士.举:被举用,被选拔; (今义)往上托或推举 士:狱官; (今义)士兵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 (今义)征召、走远路 (2)重点词语积累 a.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其身,行拂 性…… 苦:使……痛苦劳:使...劳苦饿:使...饥饿空乏:使...受贫困之苦 拂乱:使...颠倒错乱动:使...惊动忍:使...耐得住 b.人恒过 ..然后能改恒:常过:犯过失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国内出:在外面,国外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巨、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可以使人萎靡死亡(的道理)。 5.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证明了什么?

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课时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 ..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曾.益其所不能曾()(2)臣闻.求木之长者闻()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2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两章练习题含答案

一、2004年泰安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_____________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_______________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问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

部编版初中语文《孟子二章》练习题

《富贵不能淫》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词句过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困于心衡于虑。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 ..动心忍.性()()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空乏 ..其身()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苦.其心志()人恒.过()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 /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 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奋起,有所作为、被举用,被选拔、在外面,指国外、 给、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

21.《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 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 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 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最新部编版孟子二章复习资料

富贵不能淫 【作者资料】 本文选自《滕文公下》。 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重点字词】 【理解性背诵】 1.景春认定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 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的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重点赏析】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大丈夫的形象。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是什么?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要讲仁德,守法礼,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知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了福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此”: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请谈谈“富贫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8.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这句话出自“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为“实现志向,就与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因此,这里的“道”应该是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10.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几个人物说说, 富贵不能淫……关羽、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定)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这两篇短文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这与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辞不无关系。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国不以……威天下不以……”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开首列举历史人物,用的是并列排比;而“人恒过……”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教学设想:这两篇短文的注解也很丰富,学生可以通过预习来大致疏通文意。基于教材特点,我想在教学中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来品味排比、句式整齐等修辞的表达效果,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难点语句的文意和了解作者的主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2、理解“人和”思想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理清“人和”与“得道”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特色,背诵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

部编教材《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重点) 3、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度。(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准备:预习本课,理解本文大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俗语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哪样的人是大丈夫呢?我们伟大的思想家孟子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看法。我们一起进入到21课《孟子二章》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四、你读我读,疏通大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喜欢的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学,班级展示) 2、解释文本。(先对照课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学习) 3、展示活动成果。推荐学生诵读本文,请学生点评诵读。

4、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疏通文意,解决学生预习留下的问题。并对重点字词强调。 五、你想我想,感受精髓 1、理解:景春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何会提出此观点? 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他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 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驳论文就是争锋相对的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有破有立。孟子先驳斥,表示不认同的态度,接着以妾妇之道作比戳破景春的观点,再正面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六、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明确:不是说只有那些具有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的仁是真正的“男子汉”,也不是说只有那些具备崇高品德、拥有坚定心志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普通平凡的“大丈夫”需要你用慧眼去发现。 总结: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 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孟子》二章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部编版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研学后教

《富贵不能淫》研学案 广州市华师附中番禺学校初二语文备课组主讲人:林剑鹏 研学目标: 1、知人论世,通过了解相关资料掌握文章的创作背景。 2、刨根究底,深入理解孟子眼里真正的大丈夫。 3、拓展延伸,探讨孔孟之道的价值观。 重难点 刨根究底,深入理解孟子眼里真正的大丈夫。 【课前准备】: 一、疏通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二、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及其所处时代。 三、结合课文,初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课堂研学】: 一、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三点之间有无内在联系? 二、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结合知识链接,谈一谈为什么顺从就不是大丈夫? 三、孟子是如何做到仁礼义,成为真正的大丈夫的? 四、拓展延伸,探讨孔孟之道的价值观。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有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这时候还有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作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等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作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通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孟子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 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往之女.家: ②丈夫 ..之冠也: ③母命.之: ④以顺为正.者: ⑤富贵不能淫.: ⑥贫贱不能移.: ⑦威武不能屈. : ⑧居天下之广居.: 2、一词多义: 戒: ①戒之曰: ②必敬必戒: 居: ①居.天下之广居: ②居天下之广居.: 之:

①丈夫之冠也: ②父命之: ③母命之: ④妾妇之道也: ⑤与民由之: 得: 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②得志: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戒之曰: ②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4、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5、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6、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7、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8、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部编版八上语文孟子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孟子>二章》姓名: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公孙衍.()丈夫之冠.() 妾.妇()富贵不能淫.() 畎.亩()胶鬲.() 傅说.()百里奚.() 曾.益()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岂不诚.大丈夫() (2)天下熄.() (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父命.之() (5)戒.之() (6)女.家() (7)以顺为正.者() (8)与民由.之() (9)发.于畎亩() (10)空乏 ..其身() (11)行拂乱 ..其所为() (12)曾.益() (13)衡.于虑() (14)出.则无敌国外患()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4.根据画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人活于世上总要有些信仰,为了心中的道义,有人像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人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填空。 这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____》,孟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___________家。 课内精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21孟子二章》教案

21 《孟子》二章 第一课时 《富贵不能淫》 导入(文本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2.交流背景 有一次,有个叫景春的人和孟子对话。景春认为战国时魏国著名的说客公孙衍和魏国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说,这些人“焉得为大丈夫”,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所说的三句话就是孟子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这整齐的排比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后来,这三句话成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为许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 3.知识链接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