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半模型与平行线

一半模型与平行线

一半模型与平行线
一半模型与平行线

第一讲:一半模型

知识概述:

常见的一半模型有一下几种:

(1)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的对角线把整个四边形的面积平均分成4块。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中选取最大的三角形,其中三角形的底边落在四边形的某条边上,另外一个顶点在对边上。这个最大的三角形面积是四边形的一半。

(3)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内部取一点,连结该点与四个顶点的连线,讲四边形分成上下左右四块,其中上下两块的面积和=左右两块的面积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①+②=③+④

(4)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我们通常可以利用平行线找到相等的高,从而帮助我们解答题目。

课前热身

请认真观察下列图形,并且指出哪几幅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占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

(1)(2)(3)(4)(5)

例题精讲:

【例1】长方形ABCD的面积为16,那么三角形BCE的面积是多少?

【巩固】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例2】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42,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A

B

C

D

E

【巩固】如右图,ABFE 和CDEF 都是矩形,AB 的长是4厘米,BC 的长是3厘米,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F

E

D C

B A

【例3】长方形被其内的一些直线划分成了若干块,已知边上有3块面积分别是13,35,49.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巩固】如下图所示,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36,三角形AOD 的面积为8.三角形BOC 的面积为多少?

【例4】一个长方形分成4个不同的三角形,绿色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0.2倍,黄色

三角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问: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巩固】如下图所示,一个长方形被分成4个不同颜色的三角形,红色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黄色三角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绿色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那么蓝色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5】下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4厘米,阴影部分的总面积是10平方厘米,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超常挑战】P 为矩形ABCD 内一点,PBC △S =27,PAB △S =13,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

少?

等积变换热身:

1、如图,△ABC 的面积是24,求△DBC 的面积。

2、如图:两个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为6厘米,大正方形的边长为10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想一想: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没有告诉大正方形的边长,阴影部分的面积能求吗?

作业:

1、求下图长方形ABCD的面积(单位:厘米)。

2、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4厘米,DE的长是5厘米,AF垂直与DE于F,则AF的长度为多少?

3、如下图所示,四边形ABCD与DEFG都是平行四边形,试说明它们的面积相等。

4、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4㎝,CG=3㎝,矩形DEFG的长DG为5㎝,求它的宽DE等于多少厘米?

5、如图,已知ABGH为正方形,ACEG为平行四边形,CDFG为长方形,且AB=BC,AH=10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超常挑战】如图,有一四边形的玉器,现在要求过其中一个顶点A作一条直线,使得直线刚好将四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块。

(完整版)七年级尖子班讲义第1讲平行线四大模型

平行线四大模型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l、平行线的判定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l: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上图: 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 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本讲进阶平行线四大模型 模型一“铅笔”模型 点P在EF右侧,在AB、CD内部“铅笔”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PFC=3 60°; 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 模型二“猪蹄”模型(M模型) 点P在EF左侧,在AB、CD内部“猪蹄”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 结论2:若∠P=∠AEP+∠CFP,则AB∥CD. 模型三“臭脚”模型 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臭脚”模型结论1:若∥,则∠=∠-∠或∠=∠-∠; 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 模型四“骨折”模型 点P在EF左侧,在AB、CD外部“骨折”模型结论1:若∥,则∠=∠-∠或∠=∠-∠; 结论2:若∠P=∠CFP-∠AEP或∠P=∠AEP-∠CFP,则AB∥CD.

平行线典型例题

平行线典型例题

例、如图,∠1=∠2,∠3=110°,求∠4. 例、如图,AB∥CD,AE交CD于点C,DE⊥AE,垂足为E,∠A=37°,求∠D的度数. 例、如图,AB,CD是两根钉在木板上的平行木条,将一根橡皮筋固定在A,C两点,点E是橡皮 筋上的一点,拽动E点将橡皮筋拉紧后,请你 探索∠A,∠AEC,∠C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并 说明理由。(提示:先画出示意图,再说明理 由)提示: 这是一道结论开放的探究性问题,由于E点位 置的不确定性,可引起对E点不同位置的分类 讨论。本题可分为AB,CD之间或之外。

结论:①∠AEC =∠A +∠C ②∠AEC +∠A +∠C =360°③∠AEC =∠C -∠A ④∠AEC =∠A -∠C ⑤∠AEC =∠A -∠C ⑥∠AEC =∠C -∠A . 例、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角尺的一边上,∠1=30°,∠2=50°,则∠3的度数为( ) A 、80 B 、50 C 、30 D 、20 例、将一个直角三角板和一把直尺如图放置,如果∠α=43°,则∠β的度数是( ) A 、43° B 、47° C 、30° D 、60° 例、如图,点A 、B 分别在直线CM 、DN 上,CM ∥DN . (1)如图1,连结AB ,则∠CAB +∠ABD = ; (2)如图2,点1 P 是直线CM 、DN 内部的一个点, 连结1 AP 、1 BP .求证:BD P B AP CAP 1 11∠+∠+∠=360°; (3)如图3,点1 P 、2 P 是直线CM 、DN 内部的一个点,

连结1 AP 、2 1P P 、B P 2 . 试求BD P B P P P AP CAP 2 2 12 11 ∠+∠+∠+∠的度数; (4)若按以上规律,猜想并直接写出+∠+∠2 11 P AP CAP … BD P 5∠+的度数(不必写出过程). 例、如图,已知直线l 1∥l 2,且l 3和l 1、l 2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P 在AB 上. (1)试找出∠1、∠2、∠3之间的关系并说出理由; (2)如果点P 在A 、B 两点之间运动时,问∠1、∠2、∠3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3)如果点P 在A 、B 两点外侧运动时,试探究∠1、∠2、∠3之间的关系(点P 和A 、B 不重合) A M B C N D P A M B C N D 图 P P A M B C N D 图

平行线有关模型汇总

直线平行的条件和性质 1. 猪蹄模型 已知:如图,AB ∥CD ,求证:∠B+∠D=∠BED 。 2. 铅笔模型 如图,已知: CD AB ∥,求证: ∠+B ∠D +∠=BED 360°. (至少用三种方法) 3. 其他 4. 角平分线 如图1,在ABC ?中,BE 平分,ABC CE ∠平分ACB ∠.若80A ∠=?,则BEC ∠= ;若A n ∠=?,求BEC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如图3,在ABC ?中,BO 平分外角,CBD CO ∠平分外角BCE ∠.若A n ∠=?,求BOC ∠. 如图5,在ABC ?中,BE 平分ABC ∠, CE 平分外角ACM ∠.若A n ∠=?,求BEC ∠. 5. “8”字形 如图b 所示的“ ”字型,其也存在着一个等式:1+2=3+4∠∠∠∠,请证明; 6. “A ”字型 如图a 所示的“”字型,我们可称其为“A 字型”或“塔形”,其存在一个等式: 1+2=3+4∠∠∠∠,请证明;

7. 燕尾形 如图c所示,其也存在着如下等式:D A B C ∠=∠+∠+∠,请证明 一.考点:平行线的性质,角度的计算与证明. 二.重难点:常见的几种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位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内错角的角平分线平行;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垂直. 三.易错点: 1.性质是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决定“数量关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其实可看成点到直线的距离. 题型一:猪蹄模型 例1. 如图,直线a∥b,直角三角形ABC的顶点B在直线a上,∠C=90°,∠β=55°,则∠α的度数为() A. 15° B. 25° C. 35° D. 55° 题型二:铅笔模型 ∠+∠+∠+∠=() 例2. 如图,AB∥CD,A E F C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3.3.4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能力和方法: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情感和价值: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王新敞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

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 ?=++=++0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 二、讲解新课: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00B A C By Ax d +++=王新敞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0或B =0时,以上公式0:=++C By Ax l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 一个曾今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3.3.3 --3.3.4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2)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距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 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及其推导: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00B A C By Ax d +++=王新敞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方程中A =0或B =0时,,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 一个曾经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专题四 平行线模型归纳

专题四平行线模型归纳基本模型归纳: 基本模型的运用: 基础过关: 1.将两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摆放,使其中一张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另一张矩形纸 片的一边上,求∠1+∠2的度数。

2. 如图,直线a//b ,求∠A 的度数。 3. 如图,已知AB//CD,∠1=100°,∠2=120°,求∠3的度数。 4. 如图,已知AB//CD,∠ABC=80°,∠CDE=140°,求∠BCD 的度数。 5. 如图,已知l//m ,∠1=115°,∠2=95°,求∠3的度数。 6. 如图,已知直线AB//CD ,∠C=115°,∠A=25°,求∠E 的度数。 7. 如图,已知FC//AB//DE ,∠1:∠D:∠B=2:3:4,求∠1,∠D ,∠B 的度数。 E A D B

8. 如图,已知∠BFM=∠1+∠2,求证:AB//CD 。 能力提升 1.已知AB//CD,∠AEC=90°。 (1)如图1,当CE 平分∠ACD 时,求证:AE 平分∠BAC (2)如图2,移动直角顶点E ,使∠MCE=∠ECD,求证:2∠BAE=∠MCG G A B A 2.如图,已知CD//EF ,∠ 1+∠2=∠ABC ,求证:AB//GF 。 F A 3.如图已知AB//CD ,∠ABE 和∠CDE 的平分线相交于F ,∠E=140°,求∠BFD 的度数。 E D C E B

4.如图,直线AB//CD,∠1=30°,∠2=90°,∠3=30°,∠4=50°求∠5的度数。 D C B A 5.如图,已知 AD//CE ,∠BCF=∠BCG ,CF 与∠BAH 的平分线交于点F ,若∠F 的余角等于2∠B 的补角,求∠BAH 的度数。 D C E G 6.如图,直线AC ∥BD ,连接AB ,直线AC 、BD 及线段AB 把平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部分,规定:线上各点不属于任何部分.当动点P 落在某个部分时,连接PA 、PB ,构成∠PAC 、∠APB 、∠PBD 三个角. (提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重合的射线所组成的角是0°) (1)当动点P 落在第①部分时,有∠ APB=∠PAC+∠PBD ,请说明理由; (2)当动点P 落在第②部分时,∠APB=∠PAC+∠PBD 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试写出∠PAC 、∠APB 、∠PBD 三个角的等量关系(无需说明理由); (3)当动点P 在第③④部分时,探究∠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写出你发现的结论并加以说明.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说课)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说课教案) 一.本节内容的具体安排及编写思路: 出于简洁性的考虑,教材编写单刀直入地直接提出核心问题,并给予解决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降低难度,教给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逐步逼近目标,充分展示数学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均能自觉主动地参与进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以充分体现,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对教材上的例10、例11,由于是直接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较易,故让学生直接去阅读、去理解,熟悉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但对例11的稍许变化,却抓住不放,通过例11的解法的启示,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去探究二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利用有限的时间和学生刚成功的那一股学习的惯性,对教材进行拓广,让学生对归纳总结出的公式有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及结构特点,并能熟练准确的应用这一公式,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2)、学会寻找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及推导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体现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在研究讨论问题时的数学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4)、教学中鼓励同学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熟练的应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是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 四、主要教学构想: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自然引入课题,降低教材难度。主要由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讨论,去归纳总结得到公式,再辅以适当的例题、习题帮助学生熟悉公式,学会运用。特别是引导学生对例11的进一步探究,既拓广了教材,又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的理解。从而达到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完善结论——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实例:某供电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最后一个村庄的用电问题,经过测量,若按部门内部设计的坐标图(即以供电局为直角坐标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半轴,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半轴,长度单位为千米),得知这个村庄的坐标是(15,20),离它最近的只有一条直线线路通过,其方程为:3x–4y–10=0,问要完成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线?(如图4—1所示)

平行线四大模型

1、平行线的判定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l: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上图: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 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 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模型一“铅笔”模型 点P在EF右侧,在AB、CD内部“铅笔”模型 结论1:若AB∥CD,则∠P+∠AEP+∠PFC=3 60°; 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 模型二“猪蹄”模型(M模型) 点P在EF左侧,在AB、CD内部“猪蹄”模型 结论1:若AB∥CD,则∠P=∠AEP+∠CFP; 结论2:若∠P=∠AEP+∠CFP,则AB∥CD. 模型三“臭脚”模型 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臭脚”模型 结论1:若AB∥CD,则∠P=∠AEP-∠CFP或∠P=∠CFP-∠AEP; 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

最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经典例题与变式练习(精选题目)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如下图,如果1l ∥2l ∥3l ,则 BC EF AC DF =,AB DE AC DF =,AB AC DE DF = . l 3 l 2l 1F E D C B A 2.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如图,在三角形中,如果DE BC ∥,则 AD AE DE AB AC BC == A B C D E E D C B A 3. 平行的判定定理:如上图,如果有 BC DE AC AE AB AD = =,那么DE ∥ BC 。

专题一、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基本应用 【例1】 如图,DE BC ∥,且DB AE =,若510AB AC ==,,求AE 的长。 E D C B A 【例2】 如图,已知////AB EF CD ,若AB a =,CD b =,EF c =,求证:1 11c a b =+. F E D C B A 【巩固】如图,AB BD ⊥,CD BD ⊥,垂足分别为B 、D ,AC 和 BD 相交于点E ,EF BD ⊥,垂足为F .证明: 111 AB CD EF += . F E D C B A 【巩固】如图,找出ABD S ?、BED S ?、BCD S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F E D C B A

【例3】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 129AB CD ==,,过对角线交点O 作 EF CD ∥交AD BC ,于E F ,,求EF 的长。 O F E D C B A 【巩固】(上海市数学竞赛题)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 a BC b 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AF 交BE 于P ,CE 交DF 于Q ,求PQ 的长。 Q P F E D C B A 专题二、定理及推论与中点有关的问题 【例4】 (2007年北师大附中期末试题) (1)如图(1),在ABC ?中,M 是AC 的中点,E 是AB 上一点,且14 AE AB =, 连接EM 并延长,交BC 的延长线于D ,则 BC CD =_______. (2)如图(2),已知ABC ?中,:1:3AE EB =,:2:1BD DC =,AD 与CE 相交于F ,则EF AF FC FD + 的值为( ) A.5 2 B.1 C.32 D.2 (1) M E D C B A (2) F E D C B A 【例5】 (200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如图,在ABC ?中,D 为BC 边的中点,E 为 AC 边上的任意一点,BE 交AD 于点O .

苏版七年级平行线和全等三角形模型(拓展提优)

平面图形(二)&全等三角形模型汇编 平行线四大模型: 结论1 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 结论1 结论2:若∠P=∠AEP+∠CFP,则AB∥CD. 结论1:若∥,则∠=∠-∠或∠=∠-∠; 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 结论1 结论2:若∠P=∠CFP-∠AEP或∠P=∠AEP-∠CFP,则AB∥CD. 巩固练习平行线四大模型证明 (1)已知AE // CF ,求证∠P +∠AEP +∠PFC = 360° . (2)已知∠P=∠AEP+∠CFP,求证AE∥CF. (3)已知AE∥CF,求证∠P=∠AEP-∠CFP. (4)已知∠P= ∠CFP -∠AEP ,求证AE //CF . 模块一平行线四大模型应用 例1 (1)如图,a∥b,M、N分别在a、b上,P为两平行线间一点,那么∠l+∠2+∠3= .

(2)如图,AB ∥CD ,且∠A =25°,∠C =45°,则∠E 的度数是 . (3)如图,已知AB ∥DE ,∠ABC =80°,∠CDE =140°,则∠BCD = . (4) 如图,射线AC ∥BD ,∠A = 70°,∠B = 40°,则∠P = . 练如图所示,AB ∥CD ,∠E =37°,∠C = 20°,则∠EAB 的度数为 . (七一中学2015-2016七下3月月考) 如图,AB ∥CD ,∠B =30°,∠O =∠C .则∠C = . 例2如图,已知AB ∥DE ,BF 、 DF 分别平分∠ABC 、∠CDE ,求∠C 、 ∠F 的关系. 练如图,已知AB ∥DE ,∠FBC =n 1∠ABF ,∠FDC =n 1∠FDE . (1)若n =2,直接写出∠C 、∠F 的关系 ; (2)若n =3,试探宄∠C 、∠F 的关系; (3)直接写出∠C 、∠F 的关系 (用含n 的等式表示). 例3 如图,已知AB ∥CD ,BE 平分∠ABC ,DE 平分∠ADC .求证:∠E = 2 (∠A +∠C ) . 练 如图,己知AB ∥DE ,BF 、DF 分别平分∠ABC 、∠CDE ,求∠C 、∠F 的关系. 例4如图,∠3==∠1+∠2,求证:∠A +∠B +∠C +∠D = 180° 练(武昌七校 2015-2016 七下期中)如图,AB ⊥BC ,AE 平分∠BAD 交BC 于E ,AE ⊥DE ,∠l +∠2= 90°,M 、N 分别是BA 、 CD 的延长线上的点,∠EAM 和∠EDN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 F 则∠F 的度数为( ). A . 120° B . 135° C . 145° D . 150° 模块二 平行线四大模型构造

平行线模型经典例题

平行线模型经典例题 几何学有形象化的好处,几何会给人以数学直觉,不能把几何学等同于逻辑推理,只会推理,缺乏数学直觉,是不会有创造的。现在初一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几何的证明,普遍会出现证明步骤不规范,在书写的时候也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做题速度也普遍变慢,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正确作答。所以,只要学生能够学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几个基本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中的一个经典题型为例,引导学生来掌握最基本的平行线的模型,为以后的学习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探究: (1)如图a,若AB∥CD,则∠B+∠D=∠E,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2)反之,若∠B+∠D=∠E,直线AB与CD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3)若将点E移至图b所示位置,此时∠B、∠D、∠E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4)若将E点移至图c所示位置,情况又如何? (5)在图d中,AB∥CD,∠E+∠G与∠B+∠F+∠D又有何关系? (6)在图e中,若AB∥CD,又得到什么结论? 名师点拨:已知AB∥CD,连接AB、CD的折线内折或外折,或改变E点位置、或增加折线的条数,通过适当地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得出新的结论,给我们创造性的思考留下了极大的空间,解题的关键是过E点作AB(或CD)的平行线,把复杂的图形化归为基本图形. 解:(1)过E作EF∥AB,则∠B=∠BEF, ∵AB∥CD, ∴EF∥CD, ∴∠D=∠DEF, ∴∠BED=∠BEF+∠DEF=∠B+∠D. (2)若∠B+∠D=∠E,由EF∥AB,∴∠B=∠BEF, ∵∠E=∠BEF+∠DEF=∠B+∠D, ∴∠D=∠DEF,∴EF∥CD, ∴AB∥CD; (3)若将点E移至图b所示位置,过E作EF∥AB, ∴∠BEF+∠B=180°,∵EF∥CD,∴∠D+∠DEF=180°, ∠E+∠B+∠D=360°; (4)∵AB∥CD,∴∠B=∠BFD, ∵∠D+∠E=∠BFD, ∴∠D+∠E=∠B; (5)∵AB∥CD,∴∠E+∠G=∠B+∠F+∠D; (6)由以上可知:∠E 1+∠E 2 +…+∠E n =∠B+∠F 1 +∠F 2 +…+∠F n-1 +∠D;

学而思寒假七年级尖子班讲义第1讲平行线四大模型

目录 Contents 第1讲平行线四大模型 (1) 第2讲实数三大概念 (17) 第3讲平面直角坐标系 (33) 第4讲坐标系与面积初步 (51) 第5讲二元—次方程组进阶 (67) 第6讲含参不等式(组) (79)

1平行线四大模型 知识目标 目标一熟练掌握平行线四大模型的证明 目标二熟练掌握平行线四大模型的应用 目标三掌握辅助线的构造方法,熟悉平行线四大模型的构造 秋季回顾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l、平行线的判定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l: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上图: 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 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必修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能力和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情感和价值:1。 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学导式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王新敞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用POWERPOINT 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 两条直线方程如下: ?? ?=++=++0 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 二、讲解新课: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 200B A C By Ax d +++=王新敞 (1)提出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 的坐标为),(00y x ,直线=0或B =0时,以上公式0:=++C By Ax l ,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呢? 学生可自由讨论。 (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d 是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的长. 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 一个曾今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 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方案一:

平行线四大模型

平行线四大模型 1、平行线的判定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上图: 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4=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移 3.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translation),简称平移。 4.平移的性质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数学公开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数学公开课:《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所用教材是人教版教科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单元第2.2.4节) 【课标要求】能够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并会应用。 【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有两个层次:一是“推导”要求学生亲力亲为经历公式的探究过程,发展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二是“会应用”就是要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准确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材分析】本节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第二课时,教材对于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没有专门大篇幅进行推导,只是通过例题的形式给出公式,然后应用。其例题的设置是由一般到特殊,由例题以及练习让学生总结公式的运用条件,从教材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本节的重点是公式的应用。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对于本节内容,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将其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去求解,公式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反思,探索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2.通过练习和比较例题,能总结出公式运用的条件。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的难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易错点】公式应用时的条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提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练习以下三题: (1)求点 (2)求点 (3)求点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已知直线和直线:是两条平行线,求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 .探索实践,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基本方法如下: ①因为和是两条平行线,可以将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转化为点与线之间的距离问题。 ②在上任取一点,如A点(1,3); ③利用上一节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从而得到和之间的距离。 3. 小结做题过程,引入新知

2021中考数学平行线的五大拐点模型探究试题

2021中考数学平行线的五大拐点模型探究试题 模型一:铅笔头模型基础 (1)如图,若CD AB //,此时,E D B ∠∠∠,,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 360=∠+∠+∠E D B (2)反之,如图,若 360=∠+∠+∠E D B ,直线AB 与CD 有什么位置关系?请证明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CD l //则CD AB //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 ②若CD AB //,则 360=∠+∠+∠E D B ③若 360=∠+∠+∠E D B ,则CD AB //

模型一:铅笔头模型进阶 如图,两直线CD AB ,平行,则= ∠+∠+∠+∠+∠+∠654321 解答:如图,过F 作AB l //1,过G 作12//l l ,过H 作23//l l ,过I 作34//l l 得证 900654321=∠+∠+∠+∠+∠+∠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1(180121-=∠+∠+???+∠+∠-n A A A A n n 【2-n 个拐点】 模型二:锯齿模型基础 (1)如图,若CD AB //,则E D B ∠=∠+∠,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得证E D B ∠=∠+∠ (2)在图中,CD AB //,G E ∠+∠与D F B ∠+∠+∠又有何关系?

解答:如图,过点E 作AB l //1,过点F 作AB l //2,过点G 作AB l //3得证 G E ∠+∠=D F B ∠+∠+∠ (3)在图中,若CD AB //,又得到什么结论? 解答:同理可得n n E E E D F F F B ∠++∠+∠=∠+∠++∠+∠+∠- 21121 总结: ①辅助线:过拐点作平行线,且有多少个拐点就作多少条平行线 ②所有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所有朝右的角之和

七年级数学培优-平行线四大模型教学教材

七年级数学培优-平行线四大模型

平行线四大模型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l、平行线的判定 根据平行线的定义,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无限延伸,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定义来判断两条直线 是否平行,这就需要更简单易行的判定方法来判定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l: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如上图: 若已知∠1=∠2,则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3,则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已知∠1+ ∠4= 180°,则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另有平行公理推论也能证明两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平行线的性质 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当它们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 旁内角也有相应的数量关系,这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本讲进阶平行线四大模型 模型一“铅笔”模型 点P在EF右侧,在AB、CD内部 “铅笔”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PFC=360°; 结论2:若∠P+∠AEP+∠PFC= 360°,则AB∥CD. 模型二“猪蹄”模型(M模型) 点P在EF左侧,在AB、CD内部“猪蹄”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 结论2:若∠P=∠AEP+∠CFP,则AB∥CD. 模型三“臭脚”模型 点P在EF右侧,在AB、CD外部“臭脚”模型结论1:若AB∥CD,则∠P=∠AEP-∠CFP或∠P=∠CFP-∠AEP; 结论2:若∠P=∠AEP-∠CFP或∠P=∠CFP-∠AEP,则AB∥CD. 模型四“骨折”模型

点到直线 平行直线间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一.知识要点 1.已知点00(,)P x y 和直线:0l Ax By C ++=,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0022Ax By C d A B ++=+. 注意:(1)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直线上的点与直线外一点的连线的最短距离; (2)在运用公式时,直线的方程要先化为一般式. 2.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1l 10Ax By C ++=,2:l 20Ax By C ++=, 则1l 与2l 的距离为1222C C d A B -=+王新敞 注意:应用此公式应注意如下两点: (1)把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方程;(2)使,x y 的系数相等. 二.习题精选 1.点(0,5)到直线y =2x 的距离是( ) A.52 B. 5 C.32 D.52 2. 已知点(3,)m 到直线340x y +-=的距离等于1,则m =( ) A .3 B .3- C .33- D .3或33 - 3.已知点)4,3(A ,),6(m B 到直线0743=-+y x 的距离相等,则实数m 等于( ) A. 47 B .429- C .1 D. 47或4 29- 4.已知直线3x +2y -3=0和6x +my +1=0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 .4 B.21313 C.51326 D.71326 5.过点(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为( ) A .x +2y -5=0 B .2x +y -4=0 C .x +3y -7=0 D .3x +y -5=0 6.P ,Q 分别为3x +4y -12=0与6x +8y +6=0上任一点,则|PQ |的最小值为( ) A.95 B.185 C .3 D .6 7.点),(y x P 在直线x +y -4=0上,则22y x +的最小值是( ) A .8 B .2 2 C. 2 D .16 8.已知点(5,8),(4,1)A B ,则点A 关于点B 的对称点C 的坐标为 . 9.两条平行线01243=-+y x 和0386=++y x 之间的距离为 . 10.直线0142:1=++y x l 与直线0342:2=++y x l 平行,点P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一点,P 到直线1l 和2l 的距离分别为1d ,2d ,则21d d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思考题】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分别过点)1,3(),2,6(--B A ,若这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为d ,求 (1)d 的变化范围; (2)当d 取最大值时,求两条直线的方程.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两点、点到直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练习 1.若x 轴上的点M 到原点及点(5,-3)的距离相等,则M 的坐标是 ( ) A.(-2,0) B.(1,0) C.)0,23( D.)0,517 ( .2若(16)P --,,(30)Q ,,延长QP 到A ,使1 3 AP PQ =,那么A 的坐标为 ( ) A.7(8)3--, B.9(0)2, C.2(2)3-, D.2(2)3-, .3点(0,5)到直线x y 2=的距离是 ( ) A. 5 2 B.5 C. 3 2 D. 54 .4若点(3)P a ,到直线340x y +-=的距离为1,则a 值为 ( ) A.3 B.33- C.33 或-3 D.3或3 3 - 5.两条平行直线0943=-+y x 与0286=++y x 之间的距离是 ( ) A.58 B.2 C.511 D.57 6.已知直线3230x y +-=和610x my ++=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 A.4 B. 213 13 C.51326 D.71326 7.两点A(1,2),B(-1,3)间的距离是_________ 8.已知点(4)M x -,与(23)N ,间的距离为72,则x 的值为 9.过点(1,3)且与原点距离为1的直线方程为 . .10直线l 经过(25)P -,,且与点(32)A -,和(16)B -,的距离之比为12: ,求直线l 的方程. 11.已知ABC △中,(32)A ,,(15)B -,,C 点在直线330x y -+=上,若ABC △的面积 为10,求出点C 坐标. 12.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且()02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求直线l 的方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