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永远的阿Q_通过一篇英文文献谈阿Q形象及鲁迅的创作

永远的阿Q_通过一篇英文文献谈阿Q形象及鲁迅的创作

永远的阿Q_通过一篇英文文献谈阿Q形象及鲁迅的创作
永远的阿Q_通过一篇英文文献谈阿Q形象及鲁迅的创作

永远的阿Q

通过一篇英文文献谈阿Q形象及鲁迅的创作

梁红丽*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通过对John Chinnery所写的Lu Xun and Co ntempor ary Chinese Literature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分析,谈对阿Q形象和鲁迅创作的一些看法。说明20世纪80年代初的鲁迅研究尽管改变了建国初和文革中对鲁迅及其作品批评的偏差,但因为时代、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对阿Q和鲁迅的理解也就不同。

关键词:阿Q;鲁迅;John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3588(2008)03-0059-04

阿Q形象自创作伊始就成为一个不断被解释、被接受、被发挥的文学典型。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John Chin nery所写的Lu Xu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一文中对阿Q也有自己的评价,从分析可以看出因为时代、民族和文化的不同,对阿Q的理解的不同。

John在文中列举了钱杏邨、陈白尘、刘宾彦在不同时期对阿Q的不同评价,然后提出:在?文革#结束后,阿Q精神已然是阻碍现代化发展的因素,鲁迅在他的文章中批判的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各方面在他逝世45周年之后依然存在。!钱杏邨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文章认为阿Q的时代已经过去,认为?阿Q正传%着实有它的好处,有它本身的地位,然而它没有代表现代的可能,阿Q时代是早已死去了!阿Q时代是死得已经很遥远了!我们如果没有忘却时代,我们早就应该把阿Q埋葬起来!勇敢的农民为我们又创造了许多可贵的健全的光荣的创作的材料了,我们是永不需要阿Q 时代了!!这说明他认为阿Q只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过去,他的现实意义也就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了。陈白尘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观点认为阿Q虽然已经死了,但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依然存在。Jo hn是比较同意陈白尘的意见的,这其实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对阿Q的一种共识,阿Q就再一次地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钱杏邨代表着的是青年浪漫派!或者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后改称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派!的观点,这一派只是用浪漫主义的观点方法来分析鲁迅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之后就开始为鲁迅及其作品划分阶级、嘲笑鲁迅的人道主义、宣布鲁迅及其作品已经完全过时,在这样做的同时又不许鲁迅做任何的争辩,不然就会指责鲁迅的态度恶劣。这些人无论是出于自身认识的局限还是生活环境的局限,总之,他们的思想认识远远不能达到鲁迅的深刻程度,也就根本不能理解鲁迅的悲悯的情怀,不能理解阿Q形象的真正意义。

John在文章中提到鲁迅作品的特殊的讽刺形式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是不能运用的,不仅因为毛泽东时期认为这是一种反人民的方式,就是在今天也没有人充分讨论讽刺作品在现代社会有何作

59

第24卷第3期2008年9月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XINJIANG EDU CATION INST IT UT E

Vol.24,No.3

Sep.2008

*[收稿日期] 2008-04-22

[作者简介] 梁红丽(1978-),女,新疆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用。!自从建国以后,中国的文化界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直至最后,除了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语录以外,真正的文学就剩下鲁迅作品了。当然,鲁迅作品得以幸存决不是因为鲁迅作品是唯一值得阅读的文学作品,更不是因为政治家看到了鲁迅思想的深刻性,仅仅是因为政治家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鲁迅作品,在其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就是十分片面的。那么,鲁迅的写作中运用讽刺手法揭露社会的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方式自然是不能被提倡的,因为这不是当权者的本意。

John在文章中表达了对陈白尘观点的赞同,陈白尘认为阿Q虽然已经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存在,还在发挥着持续性的影响。陈白尘现实的指出了鲁迅的影响,尽管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中的很多方面仍显示出鲁迅的小说是现实的,且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至少,阿Q没有死。!这种看法与1949以来的鲁迅研究的看法有了不同,无论这些年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低,其实批评者面对的都不是真正的鲁迅,也就不可能走近鲁迅所创造的人物的内心。认为阿Q的精神仍然存在的观点较符合鲁迅当年创作时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的本意。周作人曾经说过:阿Q 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的结晶,没有自己的意志而以社会的因袭的惯例为其意志的人,所以在现社会里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也就是说阿Q是存在于所有国人的精神中的,是作者创造的一个典型。对此,沈雁冰也有过类似的看法:阿Q这人要在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这些都说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是怎样地缺乏求生意志,怎样地不尊重生命,这就是沉默的国民性。John在文章中还写到了剧作家苏叔阳对阿Q的看法。苏叔阳是公开承认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鲁迅的一个作家。他曾经说过,鲁迅的阿Q是暴露出了长期受压制的人们的弱点,现在的很多人依然是阿Q精神的复制品。他认为,批判和暴露这些弱点就是对自己的自我教育,所以,批判阿Q 精神的落后、愚昧、封建意识是文学作品的又一项重要工作。!但是,Jo hn认为,尽管如此,苏叔阳的剧作?左邻右舍%却更像是老舍的?茶馆%而不是鲁迅的作品。这也就是说,苏叔阳对阿Q的认识也趋于简单化,他关心的不仅是阿Q精神在人们平常感觉中所理解的那样,更多的是阿Q精神胜利法的技巧和方式。!苏叔阳认为阿Q的精神中有的是麻木和自私,这是中国人思想中都存在的东西。John认为苏叔阳的创作更接近老舍就是认为苏只是继承了鲁迅的一些观点和写作技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鲁迅深刻的思想。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化经历了文革的毁灭性打击之后的还原时期,这一时期,人们更多地能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尤其是过去的十几年的经历和体会中来重新阅读鲁迅,碰撞鲁迅的思想,这样的时候也许你自己激发了内心深处一些被遮蔽的东西&&你和鲁迅产生了共振,这种共振的结果不是说你服从鲁迅,而是你说出自己的新的话那些潜藏在你内心深处更加深刻的话,所以跟鲁迅发生心的碰撞,其实是对你新的唤醒,对自我的新的发现,你就会发出更加属于你自我的一种新的声音。!能让更多的人得到话语的自由,说出自己内心中真正想说的话,这也正是鲁迅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目标。阿Q就是活在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压制之下,愚昧而麻木,经历了种种苦难依然背着沉重的精神胜利法的包袱,不可能前行。更为可怕的是中国的阿Q不是简单的一个人,他的精神会不断以各种形式存在着,甚至就在阿Q的身边。如鲁迅说的:他(小D,引者注)叫?小同#;大起来,和阿Q一样。!

刘宾彦在1980年的一场演讲中说,作家不应该仅仅听从上级领导的指示,把文学当作政治统治的工具,而应该现实而客观地理解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应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John 认为刘宾彦的观点的确说明应该振兴中国的社会科学,但对文学作用的认识却仍然是应该描述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所取得的各项成绩,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刘宾彦自己的文学创作尽管与鲁迅的方式不同,但是在细致观察社会和将文学当作战斗武器两方面却可以说是鲁迅社会改革主张的当代版。尤其是提到文学家的责任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

以上提到的钱杏邨、陈白尘、刘宾彦三人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评价中,钱杏邨的评价无论结论如

60

第24卷第3期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何,因为有学术的批评态度,在形成期的鲁迅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陈白尘、刘宾彦二人的观点,尽管有些结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他们仍无法真正理解鲁迅及其作品,他们仍然是在用自己的理解为鲁迅及鲁迅作品赋予意义。文革!时,这些知识分子失去了言说的权力,精神受到压抑。文革!过去之后,一旦有了说!的权力,他们一定会在创作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人生经验找到自己说话的理由以及所说内容的合理性。他们发现鲁迅一直为之奋斗的就是人民自由言说的权力,这一点成为他们的理论支点或者说精神依靠。于是,他们更多地是从作家的角度去接近鲁迅的写作传统和技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鲁迅。出于这样的原因,站在这样特定的视角,鲁迅研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重复当时很多业务派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和话语,仍然不是鲁迅和鲁迅作品本身。这样的研究也就不能真正代表鲁迅和鲁迅作品研究的实绩,必然也就不能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鲁迅研究取得最大成绩的是汪晖和钱理群这样的人生哲学派和业务派知识分子的鲁迅研究者,他们在文革!之后选择自己想要的话语,过去的权威性话语对他们的影响很小。他们真正认识到鲁迅情绪的复杂特征,也认识到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正是其独特性,认识到鲁迅是在绝望中向人们昭示活的希望。但是John却没有提到这些人和他们的鲁迅研究,只是把陈白尘和刘宾彦的一些体会当作这一时期鲁迅研究的主要成果,这不能不说是John鲁迅研究的误区,也不能不说是我国文化研究输出时的缺陷。这些误区和缺陷的产生与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有关,也与文化交流的不足有关。没有遭受过相同精神压抑和苦难的民族,很难从心灵上贴近鲁迅,他们必然会把细致、如实描写社会生活当作是写作的目的,陈白尘、刘宾彦正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输出还不是很发达,这也使西方得到中国大陆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限制。

John认为鲁迅小说的贡献在于:第一,象鲁迅自己认识到的,他写作的优势在于他所处的环境给予他很多的发现生活真实面的机会,这种如实看待生活、没有先入之见和幻觉,是如实进行写作的前提。! 第二,鲁迅作为一个小说家,是中国最早的作家之一,也是现代时期第一位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作家。! 第三,鲁迅有能力把生活中的普通材料转换成为具有深刻意义的形象。!这些说法对于评价鲁迅的小说都是有道理的。但是除此之外,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具有持续的影响力,还有其它的因素。鲁迅小说的特点归纳起来就是:(1)?表现的深切# 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这些创作中的不同视角和情节、结构模式都是为了达到对人的精神创伤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2)?格式的特别# ?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这一点体现在鲁迅的小说中就是借鉴西方的很多新的写作手法,通过自己的融会贯通和个人的独立创造,写出中国现代时期的新的小说。鲁迅?呐喊%中的十几篇小说几乎每一篇的形式都不同,这就是他创作上的有益尝试。确切地说,鲁迅的小说是继承传统!与冲破传统!的统一。

在鲁迅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的问题上,John 看到了鲁迅与20世纪50年代的乡土作家的不同,认为:在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因为政治上的胜利而成为了领导中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经济改革的有威信的领导者,这时的许多作家都主要分析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描述共产党的政策。乡土作家掌握第一手的农村的资料,所以那时的乡土作家首先是农民,比如,赵树理和浩然,他们更多地不是写自己对现实的感觉,而是对党的政策的宣传。!这样的作品必将是没有更深内涵的应景之作,也就必将随着党的农业政策的变化而失去意义。而文学家的真正责任在于发现一切现象之下的真实,在于无论周遭的政治气候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批评都坚持自己的发现真实的责任。鲁迅的意义在这种状况下也就更加明显。正因为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其作品和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才会持续产生影响。所以,鲁迅作为当代作家的榜样是有理由的,同时应该鼓励产生能使作家可以表明自己对社会及其它问题观点的自由气氛。阿Q这个农民的意义就和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大不相同:阿Q身上有着中国人几千年积淀下来精神特质,即使故事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的时间和未庄的空间中,阿Q也是存在的。而赵树理等人笔下的农民离开土改,离开了具体的婚姻法等具体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作

61

梁红丽:永远的阿Q 通过一篇英文文献谈阿Q形象及鲁迅的创作

为乡土作家,鲁迅是:深入农村的根部,倾全力叙说者,往往不在各种压迫的过程,而是作为结果出现的精神的创伤。!乡土感也有深浅和强弱的不同。由于感性与理性在生理上的自然联系,表现在作品上,同样会显示出思想的深度和力度的差别。!所以,鲁迅是真正热爱并且了解乡土的作家,是一个为中国写心!的作家,是伟大的作家。

通过对John Chinner y所写的Lu Xun and Co 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 e一文中一些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初的鲁迅研究尽管改变了建国初和文革中对鲁迅及其作品批评的偏差,但仍然没有能够真正取得研究成就。英语世界对鲁迅的评价与国内不同,大概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和中西文化研究交流的不足造成的。阿Q是说不尽的,是文学长廊中永远鲜活的形象,而鲁迅也正是因为创作出了一系列这样的形象才具有独特性和持久的影响力,无论过去、现在、将来,这种影响力都必将存在,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研究也就必将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2]孙郁编.被亵渎的鲁迅.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年10月.

[3]周作人著.鲁迅的青年时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钱理群著.与鲁迅相遇.三联书店,2003年.

[5]陈漱瑜主编.说不尽的阿Q.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

[6]林贤治著.一个人的爱与死.东方出版中心中国出版集团,2006年.

[7]向阳,文珍编.鲁迅新画像.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8]吴中杰著.鲁迅的艺术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A Subject which Can Be Discussed Forever:Ah Q

A T alk about Ah Q's Im ag e and Lu Xun's Cr eations by Means o f an Eng lish Literature

Lian g Hongli

(2006graduate College o f the H umanities,Xinjiang U niv ersity U rumqi830046,Xinjiang)

Abstract:M y paper fo cus on the im ag e of A h Q,and Lu Xun cr eative view s by analysis the article Lu Xun and Contem por ary Chinese Literature w ritten by John Chinnery.M y conclusion is:tho ug h the study of Lu Xun w as more advanced in the early1980s than it had been at the beg inning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ultural Revo lution,it still no t really achieve great prog ress yet,for the differ ent times,na tions and cultures.

Key words:Ah Q;Lu Xun;Jo hn

62

第24卷第3期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9月

论鲁迅的翻译思想

论鲁迅的翻译思想 lu xun (1881-1936)has been zhou shu-ren’s pen name since he published diary of a madman. he was born into a declining feudal family. his extensive reading in youth enabled him to accumulate a great store of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he read translation works of modern social science and literature of the west,in which his favorite was huxley’s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entitled《天演论》.actually,evolutionary ideals used to be his spiritual weapon against feudalism. in 1902,his academic excellence won him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japan where h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in japanese,german,english and russian. in 1906,he gave up medicine and began his lifelong literary creation and translation career. in chinese history,he is considered as a great man of letters,thinker,revolutionist as well as an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he devoted himself to transl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it is he

鲁迅《药》的人物形象

六、人物形象 1.华老栓 华老栓是小说的主要出场人物,他和妻子,儿子小栓靠开茶馆过着贫寒的日子。 他可说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典型的群众形象。 (1)思想愚昧落后 作者通过“买药”的情节,刻画了华老栓的迷信与落后。华老栓的儿子得了痨病,他不去求医服药,却跟随迷信做法,用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他把辛劳所得的继续拿出来买“药”,当他一想到能买到人血馒头来治儿子的痨病时,就“觉爽快”,仿佛“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血馒头上。又如,当他去取“药”时,也正是夏瑜遭处决时,而他根本不想知道被杀害的是什么人!拿着人血馒头,“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以置之度外了。”他更没想到,这馒头上蘸的正是为像他这样的群众而牺牲的烈士的血,而愚蠢地相信这种人血馒头中有“新的生命”,他要将这“新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对刽子手康大叔,他是那么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他的迷信落后和愚昧无知由此可见。 (2)麻木、不觉悟 在精神上,华老栓世纪端麻木、不觉悟,根本不明白革命的目的。当他买“药”后回到茶馆,还提着大茶壶,“笑嘻嘻的听”康大叔对被杀害的革命者的恶毒咒骂。他不仅对他的话深信不疑,甚至还为自己碰到了好运气,得了“药”而沾沾自喜。他对于一个与他儿子一样的青年革命者的被杀,竟无动于衷,也没有同情,更没有丝毫愤怒。由此可见他精神上的麻木,完全没有民主革命的觉悟。 (3)勤劳、善良 华老栓经营小茶馆,藉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一家过着贫寒的日子,他拿出来买药的那包洋钱,也是他辛勤劳作,好不容易才有的一笔积蓄。 他在秋天的后半夜摸黑出门,要去买人血馒头,走到离刑场附近的丁字街口时,“吃了一惊”,“倒退几步”不敢前进;后来刽子手拿来了人血馒头,他一见到刽子手的眼光,就感到吃惊,仿佛被刺得“缩小了一半”,当刽子手撮着个鲜红的馒头给他时,他“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这都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小结: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 愚昧麻木,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气愤,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华小栓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1

从多元系统理论看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翻译思想,几乎涵盖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运用多元系统理论来研究鲁迅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进一步加深鲁迅翻译研究深度。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异化翻译;多元系统理论; On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ysystem Theory Huang Xiaoj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Ganzhou, 341000) Abstract:Lu Xun was a great revolutionary writer, thinker and outstan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a. His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ought have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a’stranslation history for proposing a series of excellentments with profound and unique insights on translation, which almost coveredevery aspect of translation, such as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so on.This article applies Polysystem Theory to study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strategy and further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u Xun’s translation. Keywords: Lu Xun;translation thought; foreignization strategy;Polysystem Theory 引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迅的翻译活动贯穿他的战斗的一生。在长达3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鲁迅共翻译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部(篇)作品,共计300余万字,大致跟他一生的创作量相当。鲁迅的译品除了外国文学外,还包括外国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方梦之,2004:419)在他长期的翻译实践中,鲁迅发表了相关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运用多元系统理论对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策略。 一.多元系统理论简介 多元系统理论是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Itammar Even-Zoha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这一理论是佐哈尔在充分吸收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的思想的基础上,借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该理论认为,各种符号现象,即文化、语言、文学与社会等由符号主导的人类交际形式,须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以更充分地理解与研究,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知识导航: 走近作者、走近作品 1、“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 “朝”表示早年时期,“夕”表示晚年时期。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2、对于《朝花夕拾》,你知道多少 《朝花夕拾》作于一九二六年,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后改名为《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其间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呆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3、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人称“文思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知识建构: 一、知识预备: 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入散文篇。全书由《小引》、、、 、、、 、、《后记》组成。这十篇散文勾勒了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世态图和风俗画,有现实的战斗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著态度。 二、合作交流: 1、结合作品中的情节,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人物 (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寿镜吾衍太太)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142280.html,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形象分析 作者:王蒙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11期 【摘要】鲁迅通过塑造封建科举制度受害者孔乙己的形象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思想。鲁迅将故事的主要场所定位在了鲁镇的咸亨酒店,文章分析了《孔乙己》中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此形象特征表现为三方面,即: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身受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身心俱毁至死仍不觉悟。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孔乙己;毒害;悲惨;执迷不悟 一、时时处处展示自己读书人身份 在《孔乙己》中,鲁迅把旧社会众生浓缩在了一间叫咸亨的酒店里。这个酒店的酒客,有两个不同的等级:以下层劳动人民为主的“短衣帮”和以上层地主阶级、有钱人和读书人为主的“长衫客”。“短衣帮”们因为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在酒店里只能站着吃喝,“长衫客”们却可以走进酒店的专属包间坐着,慢慢享受酒肉佳肴。孔乙己初次出现在酒店里,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惟一的人。既是穿长衫的,就应慢慢走进屋里,愉快地坐着吃喝。但是孔乙己却不能,他只能跟短衣帮一样,在柜台外站着喝酒,不伦不类。他读过书,但是没有考上秀才,不能依靠认识的字、读过的书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但是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就在于它不但使人与劳动脱离,而且还教育人轻视劳动阶层,灌输唯有读书是最高尚的思想。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可是孔乙己还是死要面子,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站着喝酒这个细节显示他不是地主阶级,不是有钱人,理应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脱下来,融入短衣帮的人群里。可是孔乙己又不愿承认自己的穷困潦倒,相反还觉得自己比他们都要清高,处处摆读书人的架子。他既不属于贫穷人士也不属于上层地主阶级,与这两个社会主流阶层都存在着距离。生活贫穷的孔乙己和当时社会的下层人民没有什么两样,但他时刻穿着在他看来是身份象征的“长衫”,这表明孔乙己内心虚荣,用长衫来维持自己引以为荣的最后一点自尊。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内心轻视广大劳苦众生,同时又渴望融入在他看来高大上的上层地主阶级和读书人、有钱人的世界,这种意识使他处在一种尴尬的社会地位当中,不但不被这两个阶层认可,反而成为他们讥讽的笑柄。孔乙己穷苦、懒散,身上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年多没有补,也没有洗”;反复被人欺负、殴打,脸上经常挂着新痕旧伤,偏偏他又自恃清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称号由此而来。鲁迅通过对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肖像、穿衣、话语及称号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社会地位与思想意识的矛盾所在。孔乙己热衷功名利禄,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时刻不愿脱下标志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长衫。 二、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却执迷不悟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杨译《鲁迅小说选》的翻译策略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适应选择论概述 胡庚申教授在其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进翻译理论研究,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从“适应”与“选择”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作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他认为: “翻译是译者不断自我适应和优化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具体地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文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在翻译实践中,成功的翻译就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 胡庚申,2004) 。本文选用杨宪益、戴乃迭的《鲁迅小说选》英译本,分析译者在具语言层面上如何在词汇、句法、修辞风格几个方面有效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并恰当处理英汉异质成分。

二、杨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项语际转换活动,译者在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成功翻译的基本要素。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该维度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具体包括词汇、句法、以及整体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适应性选择。 ( 一) 词汇层面 ( 1) 原文: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 《孔乙己》) 译文: The layout of Luzhen’s tavern is unique. 语言不同则思维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引起了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中渗透着“中庸之道”、“大同思想”。因此,鲁迅眼里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侧重的是一种和其他同类事物相比较而得出的不同之处,“不同”是“同”中的不同。而西方世界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注重的是对个体的关怀,倡导对个性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他们看酒店格局,更多的是看到这间酒店的独特之处,至于是否和别处不同,并不重要。杨宪益夫妇十分了解中西方这些思维和观念的差异性,所以他们在词汇的选择上作出了适应性选择。译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分析 知识分子和农民作为鲁迅作品中的两类主要的人物形象,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表现了他"哀其不兴"的态度,他的农民题材小说更多地表现了他"怒其不争"的思想,更集中地表现出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特点。鲁迅正是通过这两列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一、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集子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是鲁迅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精神特征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对他们既有批判,也有同情; 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一件小事》中的"我"和《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青年"等。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类形象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也是鲁迅最为看重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希望大家通过他们失败的故事,看到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鲁迅笔下的人物

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2007-08-27 04:55 ●狂人: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敢于向世俗社会挑战的民主主义者形象。性格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狂人的“狂”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作者是按照一个迫害狂患者的思维特征来塑造人物的。狂人的语言、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逻辑也不清晰,但是含意丰富而深刻。作者着意表现狂人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表现出清醒地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所以狂人的“不狂”是在于他说出了人们不敢说或者还没有说出了的话,从写满了“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发现的吃人本质,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面纱和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他的话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狂人的批判精神是人类社会前行进程的动力。 ●阿Q:鲁迅通过阿Q来挖掘中国国民的灵魂,其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面前不敢正视,不愿承认,更不去总结教训,而是以假想的胜利来欺骗自己,安慰自己,再以自己在虚假胜利中的陶醉去欺骗别人。这种性格曾经严重的存在于被列强所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也存在于今天的这个社会中,甚至整个人类社会。也许这种性格还会长期的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底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既不愿与做工的“短衣帮”为伍,又无力跨进那“穿长衫”的阔人之间,只好站着喝酒。孔乙己的可悲在于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常以“君子固穷”的谎言来麻醉自己、自我解嘲。作者在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做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对他的不幸遭遇也寄予了同情。孔乙己悲剧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历史、社会的清醒认识。 ●夏瑜:这是一个让人悲叹的革命者的形象,是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小说没有写他是如何进行革命斗争的,而是以浓重的笔墨写了他牺牲前后的孤独、悲凉和寂寞。他的理想、他的为理想而奋斗的行为,他的为理想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以及死后被用来治病的鲜血,这一切都不被他所爱的人理解,反而误解,反而憎恨。但是他仍然爱他们,并因为这爱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他不仅仅是一个革命理想的殉道者,而是一个人类理想的殉道者。 ●祥林嫂:祥林嫂深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的毒害,陷进封建礼教给妇女规定的牢笼里,尽管她勤劳、质朴、善良、热爱生活,仍为社会所不容,最后是想做奴隶而不得,被逼无奈惨死在新年庆典的雪夜之中。作者的深刻之处是细致地描绘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环境:这个环境的构成有鲁四老爷、“我”、祥林嫂自己、柳妈还有鲁镇的人们,或许还有所有的国人。特别是以“我”为代表的以启蒙者自居的知识分子,更应该反省自己在造成祥林嫂悲剧中的历史、社会责任。 ●涓生: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存和生活的冲突,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一个有着理想并为着这个理想已经付出了行动的理想者如何在现实的生存中败下阵来。这种失败毁灭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对理想的追求。理想的脆弱是涓生所要面对的,也是我们所有人要面对的。理想不能停留在“伤逝”中。 ●舜:从上古的贤君、圣人到“五四”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中国的脊梁”,使我们看到鲁迅对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和未来得信心。所以鲁迅不是一个悲观厌世者,不是一个历史虚无主义者、而是一个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先行者”。从舜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鲁迅的形象,他是真正的“中国的脊梁”。 ●魏连殳:是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他的悲剧是理想者的悲剧。他反抗现实,追求理想,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现实战胜了理想,魏连殳咀嚼着伤痛离开人世,他的狼嚎般的哭声回响在他曾经为之奋斗的现实中。他的悲剧在于他思考着痛苦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是一种无援的思想,但他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 ●女娲:本是人类的始祖,可在鲁迅的笔下这位人类的始祖在苦闷和宣泄中创造出一群群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却又使她不喜欢,甚至讨厌。“五四”启蒙者在精神上无疑有着这样的“始祖”情结,他们在创造世界、创造未来,可是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他们的创造结果是那样的出乎意料,不是自己想象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结果。于是充满了荒唐感,却又无可奈何,陷入了失望与焦虑之中。 ●后羿:后羿在神话中是一个为人类立下大功的英雄,他的悲剧是一个英雄的悲剧。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后羿的悲剧套用郁达夫的话说“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强的半绝望的国家”。wen墨子为宋国立下大功,回国后却遭遇了搜检、募捐、避雨被赶,最后得了感冒。理想者的悲剧不在于理想不得实现,而是理想者在世俗的世界作为“异类”被那些需要理想而实现不了理想的人所冷落所误解所欺凌,甚至可能会被毁灭。

鲁迅散文朝花夕拾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

11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 论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院系:中文系 所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文摘要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已任。他的笔端时时角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处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对千万这些妇女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鲁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挖掘,表现出作家对妇女问题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独特见解。 在鲁迅的《祝福》、《离婚》、和《伤逝》等一系列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深刻而富有典型意义的妇女形象。鲁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本文对鲁迅所描写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对每一类女性思想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中体会鲁迅为唤醒她们的意识而发自肺腑的呐喊,探索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妇女形象;妇女解放

The contents summary:Luxun is an our country great of thinker, revolutionist, author, his whole life always with attack the old influence, make public the dark phenomenon within society for have already allow.His pen carry always Cape and the society actuality, pierce through the humanities spirit of the democratism of the constant from beginning to end revolution.Particularly is to be placed in the feudalistic society most first floor, the Chinese women who was most easily hurt and is humiliate, the Luxun pay tremendous concern and pity.The social source and the thought sources of the tragedy destiny to these women of ten million, the Luxun carries on the extensive but thorough excavation, expressing the concern of a writer to women's problem and to the unique insight of the social problem. In Luxun of 《bless 》, 《divorce 》, and 《harm die 》a series of novel of etc., he molded numerous women's images of vivid, deep but full of typical model meaning successfully.Luxun at the time of sympathizing with their destin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life, also for the quest that their liberation road made the deep time.This text carries on the simple classification to the female image that Luxun describe, and to each female the thought carried on the earnest analysis, realizing the Luxun from it for wake their consciousness up but hair from the battle cry of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 investigate the Luxun to the thinking of women's problem. Keyword:Luxun;Women's image;The women's liberation

鲁迅及其翻译思想

一、引言 当今时代是翻译的时代,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文化、经济及各个领域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在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各方面的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人类思想文化交流史上最悠久的实践活动之一,作为各民族思想交流的工具,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可以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翻译工作者总是必须首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运用翻译技巧,在另一种语言中把它们表现出来。作为翻译工作者,他们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心所欲地翻译原语文本,任意地或甚至错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他们必须准确地、完好无损地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使读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有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以更好地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 二、明确翻译目的 翻译是人类从事的一种行为,而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那么,不言而喻,翻译工作者翻译行为的实施同样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德国翻译理论家弗梅尔将翻译目的分为三类:一类是译者所要达到的一般性目的,比如说赚钱;二是译文在目的文化语境中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第三类是使用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中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具体地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之前所明确的目的。老一辈翻译研究者中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在现今研究工作中仍然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给予我们翻译研究工作很大的启示,同时为我国目前乃至将来的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法国著名的阿歇特百科辞典甚至在“鲁迅”条目中这样介绍:“鲁迅为数蔚为大观的作品,是他对外国作品的译介。”(转引自丁小凤、韩虎林,2007)鲁迅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个:第一,“注重翻译,以此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创作。”鲁迅认为,要改革旧的文学形式,传播新思想,就必须“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第二,“中国的文或话,法子实在是太不精密了……要医这病,我以为只好吃一点苦,装进一样的语法去,古的,外省外府的,外国的,后来便可以据为己有。”鲁迅认为,中国旧的文字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而新的白话文还不够完善,因此,他主张通过对外国作品的翻译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字眼、新的词汇、新的句法,来改进和完善当时的白话文。第三,鲁迅进行翻译活动还因为他“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一间,便自然而然想到介绍外国作品这一回事”。 鲁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是遵循着其所定的翻译目的来从事翻译实践活动的,他一心希望通过翻译,不仅使中国作家学习到外国同行先进的思想,而且连外国的新的、较中国语言更严密

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鲁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中文化战线上的主将,现代文学史上一面光辉灿烂的旗帜。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深刻的人物形象,包括为了革命英勇牺牲却不被无知的人们所理解的反抗者们,把握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封建主义的代表的权贵,体现当时中国社会国民性的知识分子和农民等阶层的人物形象等等。鲁迅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全景式的反映了当时旧中国的普遍社会氛围,从一个国民审视者的视角入手,表现了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深切思考。 鲁迅笔下的权贵者 鲁迅笔下的权贵者形象有力地说明了这些权贵者违反历史潮流,最终都被历史的车轮辗作了尘土这一社会历史必然。《狂人日记》中的赵贵翁,《孤独者》中的杜师长,《阿Q正传》 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药》中的康大叔,《孔乙已》中的丁举人,, 一个个活生生的权贵者形象将先生的反封建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笔下的反抗者们 不管是《药》中的夏瑜还是《长明灯》中无名的主角,他们的命运都是相同的。失败后,这些反抗者们的一切崇高理想和真实奋斗,全都成了他们所希望唤醒的民众眼中的表演,变得毫无意义。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本人也是这么一名试图启蒙民众的人,他的小说中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迅自己的。因此,在这类小说中,被描写对象和作者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作品中渗透着较多鲁迅本身的生命体验。 鲁迅笔下的农民 两三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农业社会的国家,农民始终都是社会的主体。然而真正以农民为描写对象,以平等的姿态来观察感受农民并反映他们的生活和诉求,鲁迅可谓是第一人。在鲁迅的全部小说描写中,以农民为题材的小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作品以其真实的描写,强烈的抗议力量和沉郁顿挫的风格而震撼人心。 在直面农民悲惨生活并探究其原因的同时,鲁迅通过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及令人战栗的 艺术细节,真实描写了农民的精神世界。闰土,祥林嫂,单四嫂子,阿Q他们的奴性,迷 信,以及对生活重压的感知麻木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农民的阶级属性,而是强大的、无孔不入的封建礼教和思想毒害的结果。 对农民的悲惨遭遇,鲁迅感同身受。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情感与思考并没有止于良知和同情,而是上升到了怒其不争的层面。但这也不是他最终的诉求,“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才是他始终如一的目的。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们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的又一重要题材, 鲁迅从不同的侧面描摹了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性格命运,塑造了众多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而鲁迅对知识分子题材的开掘,着眼于的是揭示他们的精神创伤和危机。它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的无止境开掘,使鲁迅的小说有一种内向性:它显示的是灵魂的深处。 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鲁迅笔下的人物让人有一种“发现的喜悦”,我们能在普 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以其冷峻的沉思揭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疮疤并予以疗救,最终推动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