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最近在看一本陆元鼎编写《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书籍,其内容采用了以建筑学为主,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气候地理等角度来分析对中国民居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尤其对其中聚落、单体、气候这一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观后感,在此浅谈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族群或聚落之间发展不平衡,这必然带来适应、利用和改造局部自然气候或环境的许多差异。

西北地区高原多,民族群落多,海拔高,阳光充足,雨水稀少,干旱风大,而且冬天寒冷,经常有沙暴,夏天干热,因此往往单体采用封闭式的空间。即使有院落也很小,采光通风采用天窗或小小的天井,若干个单体互相毗邻。在夏季温和不热的青海省,因冬季需争取日照,所以天井开口较大。

东北地区,冬干开春风大,日照较充足,夏季短暂,冬季严寒,因冬季太阳高度角低,为了争取日照,民居间距较大,多数民居以烧炕取暖(包括做饭)平面紧凑。

华北地区,冬天干燥风大而寒冷,日照充足,夏季炎热,既要注意防寒又要防热,但以防寒为主,典型的实例是北京的四合院,其单体间距较东北地区窄,四合院可毗邻相接,形成邻里街坊。每个四合院有强烈的主轴线,轴线往往是南北方向。四合院主体建筑空间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以便争取冬日阳光,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因此聚落与单体之间形成以南北或东西方向的交通道路。

内蒙古以牧区为主,冬干风大日照好,牧区传统上流动性较大,为了减少各方向的迎风阻力,及节能和防寒,民居平面非常紧凑,形成圆柱体型弧型顶盖中央有采光排气孔洞的帐房。帐房以轻便为主,所以维护结构很轻薄,且为了减少冬日的取暖耗热量,所以尽可能减少与室外大气表面相接触的表面面积。

江南地区海拔低雨水多,城镇水网密集,冬天平均气温虽不太低,但伴有寒风及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潮湿闷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建筑及要防寒又要防风隔热,以后者为主。建筑单体封闭性不强,需要争

取一定的穿堂风,聚落内宜有一定的水面,以便改善聚落内的气候及满足其它生活需要。单体间的交通走向无一定格局,水陆交通都可具有,富有代性的民居是苏杭民居,其实安徽民居也类同。

华南一带冬季温暖、夏季湿热,经常受台风袭击。其建筑以通风防热及防台风为主,其措施是遮阳求荫凉以及通透以便争取穿堂风。城镇聚落内单体毗邻相建,单体入口是铺面,具有小天井通风阁楼的竹桶式单体主要应朝主导风向,以便争取穿堂风,同时也需遮阳,因此,街面形成遮阳及遮雨的骑楼式人行道,这种形式既有防热防雨之功能又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性质。

西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多数地区与广东地区相似。桂林地区,夏天与川东相似,但冬天风大偶有清寒。建筑以放热为主,多数为木板墙干栏住宅,轻薄通透,易生火警为其特色。四川盆地夏季湿热,但川东易旱川西易涝;盆地冬季湿冷,尤其是川东多绵绵细雨。建筑上川东多为吊脚楼,一般使用楠竹或衫杆承重,粉刷竹篱笆墙围护,在川东坝区也有使用夯土建造墙体,但数量上不是很多。在川西平原因稻做文化发达,所以收稻子后的含稻根田土经碾压密实、切割制胚再凉晒干燥后用于建造住宅。宅旁一般种植竹子,成林后既挡风又遮荫纳凉。种竹后不但能取得竹子复叶的额外收入,还有竹笋可食,因此既适应自然气候又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夏季无酷暑,阴天很多,甚至有的地方不怕西晒而怕失去太阳光;冬天微寒日照少。建筑上与川东类似。

云南地形复杂,有高寒地区,有温带地区,有亚热带地区及热带湿热地区,他们的海拔差异可达5000多米,加上民族众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因此民居形式多样化,有轻薄通透遮阴荫凉的干栏式建筑——竹楼,也有厚重封闭的土掌房。有些地方冬干风大日照充足,夏季多雨不热,整年如春,但一雨成秋,整年温差不大,但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建筑多半为半封闭式。单体平面多方正,适应地形与气候,形成高低错落有制、外观内向厚重的建筑群落。此类建筑既能争取日照,也能防风又能抗震。

西南地区的藏族聚居区,地处高原,气候较干燥,气温日交差大,空气稀薄,阳光充足,气候变化很大。单体建筑由于受建筑材料土、石、木等材料限制,多采用土掌房或石砌碉楼民居形式,以便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热稳定性。住宅顶层设两台或屋顶架设独木梯后间作晾台。藏族民居形式很封闭厚重,以便争取更多

的太阳能、提高建筑内部空间的热稳定性和避风性能。

总之,气候与建筑的单体或聚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王崴

2007-10-26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一、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1.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2.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3.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采光面积、房间间距、朝向。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石家庄气候对建筑影响

石 家 庄 气 候 对 建 筑 影 响 2015年11月26日 石家庄气候对建筑影响 要讨论家乡气候对当地的建筑环境,建筑形式的影响,就要清楚当地的气候环境。一般说来,气候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风、气压和降水量等因素。这些气候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

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感觉、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如云南布依族的石屋;西双版纳傣族人的架竹木楼;北极圈爱斯基摩人的圆顶雪屋。各有特色的建筑风格都离不开当地一年四季气候的影响。我以石家庄为例,介绍气候对当地建筑的影响。 石家庄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位于北纬37°27′~38°47′,东经113°30′~115°20′之间,属于华北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南部淮河流域处于向亚热带过渡地区,其气温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温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 华北平原大体在淮河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以北则属于暖温带湿润或半湿润气候。冬季干燥寒冷,夏季高温多雨,春季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春季旱情较重,夏季常有洪涝。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随纬度增加而递减。

热量 热量资源较丰,可供多种类型一年两熟种植。≥0℃积温为 4 100~5 400℃,≥10℃积温为3 700~4 700℃,不同类型冬小麦以及苹果、梨等温带果树可安全越冬。≥0℃积温4 600等值线是冬小麦与早熟玉米两熟的热量界限。≥0℃积温大于4 800℃的地区可以麦棉套种,大于5 200℃地区可麦棉复种。 气温 黄淮地区年均温14~15℃,京、津一带降至11~12℃,南北相差3~4℃。7月均温大部分地区26~28℃;1月均温黄、淮地区为0℃左右,京、津一带则为-5~-4℃。 全区0℃以上积温为4500~5500℃,10℃以上活动积温为3800~4900℃,无霜期190~220天。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南部淮河流域800~1000毫米,黄河下游平原600~700毫米,京、津一带500~600毫米。 光照 光资源丰富,增产潜力大。本区年总辐射量为4 605~5 860兆焦耳/(米·年),年日照时数北部为2 800小时,南部为2 300小时左右。7~8月光、热、水同季,作物增产潜力大。9~10月光照足,有利于秋收作物灌浆和棉花的吐絮成熟。 降水 降水量不够充沛,但集中于生长旺季,地区、季节、年际间差异大。年降水量为500~900毫米。河北省中南部的衡水一带降水量<500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5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5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讲义湘教版必修1

第15讲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一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化 提示 升高,冰川向高山、高纬地区后退。 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1)主要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2)升温原理: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提示 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1)通过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 (2)科学预测、积极地适应未来气候变化。 反思归纳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 2.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题组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分析 (2013·江苏地理)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下图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 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 2.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易知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正相关。第2题,图中四地年平均温度均发生波动,但四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且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题组二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 3.(2012·浙江文综)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③增加森林面积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①使用太阳能、核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②降低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会导致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从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③森林的光合作用会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④提高单位GDP能耗,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增加。 考点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为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1.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1 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温度对建筑的结构还有材料选择的影响,属于工程范围,这里不再介绍。 2.2 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影响

2021届一轮复习专题复习卷—气候对自然环境景观的影响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 下图为某岛国四处山地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 读图回答下列题。 1.该国最有可能是 A. 菲律宾 B. 日本 C. 英国 D. 冰岛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丙山所处纬度最高 B. 同时体现了沿海向内陆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 植被分界线倾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 D. 海拔2 000米以上无阔叶树种 秦岭南北宽100~150千米,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显著,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图示意秦岭南北坡的景观差异。据此完成下题。 3.图中A处的自然带是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温带草原 4.秦岭高山灌丛草甸发育的主要环境特点

A. 暖干 B. 暖湿 C. 冷干 D. 冷湿 5.有专家认为,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应确定在秦岭某海拔高度处,请根据示意图推测该分界线海拔 约是 A. 0米 B. 800米 C. 2300米 D. 2500米 阿萨勒湖(Lac Assal)位于非洲吉布提中部(下图)、塔朱拉湾以西的阿萨勒洼地中,为非洲大陆最低点。 该湖属于高盐度湖,它曾经是一片海,古地质时期的一次突发地质事件使它变成了内陆湖。它又是天然的“造盐工厂”,人们源源不断地从稳定不变的湖岸取走湖盐,不久,新的湖盐又重新“长”了出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L海峡: A. 深层海水常年向南流 B. 经常见超级油轮驶过 C. 表层海水1月向东流 D. 可眺望到茂盛的草地 7.材料中“古地质时期的一次突发地质事件”可能是: A. 火山喷发 B. 海平面下降 C. 全球气候变暖 D. 崩塌及滑坡 8.天然的“造盐工厂”,这一奇特现象证明该湖湖盐来自于: A. 盐矿 B. 湖床 C. 河流 D. 海水

(完整版)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1、对地形的影响-----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⑴、对河流的影响 ①.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b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②.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⑵、对湖泊的影响 ①. 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 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 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 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 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三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对土壤的影响: 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1.1温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温度升高会加快水化反应,促动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形成,但温度升高 也会造成水分的蒸发加快,能够利用的水分减少,从而延缓水化反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形成不利。混凝土表面温度会高于大气温度很多, 温度升高时前期强度没有太大变化,但当经过一段时间后其抗压强度 会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水分的蒸发,骨料和水泥性质发生变化,骨料 和砂浆之间的粘结力降低造成的。 1.2湿度对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湿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含水率的改变,从而改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混凝土含水率过大,则抗压强度和环压抗拉强度会减小,对劈裂 强度的影响较小。干燥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会显著增加,但其环压抗拉强度下降很多。 1.3其他气候因素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气候因素都不同水准的对建筑材料有所影响,例如紫外线 会加快建筑材料中聚合物的降解速率,减少使用寿命,降雨、高温和 强烈的日照、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塑料、石材、金属、砖瓦和木材等 建筑材料。 二、气候变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1气候变化对建筑基础的影响 气候改变会改变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的作用,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的 变化,降雨和大风会对土壤造成冲蚀和风化,给建筑物基础带来危害,在基础较浅的建筑基础中更为严重。例如干缩湿胀会导致地基的隆起,

基础产生位移,进一步增大建筑结构的变形和沉降,主体结构出现开裂。长期降雨情况下,雨水浸入到基础下部会破坏承载土层强度。 2.2气候变化对上部结构的影响 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风荷载是以长期的历史风速记录和较为安全 的系数确定的,在世界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大风的频率和强度都会增加,所以建筑工程设计时要考虑增大风荷载的安全系数。暴雨对建筑 结构墙壁的裂缝会产生渗透作用,降低墙体的保温性能,严重时出现 变形和裂缝,影响建筑物美观,造成安全隐患。暴雨的频率增加也会 造成洪流灾害的发生,对建筑物的结构是更大的考验,暴雨还会加快 结构的风化作用,所以要增大结构的维护力度,在门、窗等节点处要 做好密封工作。洪水和暴雪作用,洪水能够直接冲击建筑结构,可能 造成地基掏空、基础下沉,甚至出现墙体倒塌。洪水长期的浸泡也会 对结构材料和地基承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建筑物内的装饰、抹灰等 也会破坏。暴雪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是长期的雪荷载超过了设计要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 三、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 3.1气候变化对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影响 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和抗弯承载力和材料强度有很大的关系,而频繁的 极端气候会造成混凝土材料的强度产生退化。混凝土材料的徐变变形下,挠度持续增加,减小其抗弯承载力。 3.2气候变化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环境温度会影响混凝土碳化的速度,在温度升高时,二氧化碳的扩散 速度会提升,碳化的化学反应速度也相对应提升。环境温度也会加快 对钢筋的锈蚀作用。相对湿度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为当湿度过低时,二氧化碳的扩散速度会增快,但因为缺少碳化反应的液相环境,碳化 反应会相对降低;湿度过高时孔隙内水分饱和,二氧化碳扩散速度慢,所以碳化速度和湿度成抛物线关系,当湿度为50%时,碳化速度最快。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生物多样性:物种将大量死亡。北极熊和北极的其他动物将会像珊瑚礁水域的鱼一样成为主要受害者。?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海平面上升最

关于热带气候影响下的建筑策略探讨

关于热带气候影响下的建筑策略探讨 摘要:创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应根据当地具体的气候特点,从热环境的具 体要素入手,研究相应的技术措施。海南地处热带气候区,创造热舒适的建筑环境,最为突出的就是要解决好夏季通风隔热等问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气候的 特点,结合海南当地传统建筑在通风、隔热、遮阳等方面的热工特点,讨论适应 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设计相应策略。 关键词:热环境;通风;隔热;遮阳;策略 作为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海南岛,夏季湿热,日照强度高、时间长,雷雨频繁,这种气候 条件下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而且大大增加了能源消耗,为节能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因此,建筑物热工环境的探讨就显得尤其重要。创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研究相应的 技术措施,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解决夏季的隔热与致凉问题,其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保 证建筑物良好的自然通风是解决夏季致凉的重要环节。良好的通风可以将室内的热空气排出 室外,带走环境中大量的热,直接降低室内温度,并且通风能有效地改善空气的湿度,可以 有效降低温度,避免建筑结构和附属构造受潮和结露而受到损坏。 1、海南岛的建筑气候特点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 GB 50178-93》,海南 属于建筑气候区划分区里面的IV区,并且属于二级分区的IVA区,该区长夏无冬,温度高湿 气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 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 2、热带建筑的遮阳隔热 建筑遮阳的目的就是为了遮挡太阳直接辐射,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直射光,防止室内过热,或避免眩光和防止物品受到阳光照射而产生变质、损坏或褪色。设计合理的遮阳能够有 效地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海南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在一年之中,无论建筑南北向皆可 受到太阳直射的作用,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紫外线强,因此遮阳隔热成为本地区 一个重要的设计因素。 2.1传统建筑的遮阳 海南地区传统建筑在遮阳方面具有热带的地域性特点。同大多东南亚国家一样,遮阳在 建筑形式上表现突出。在建筑朝向上,则回避西向,由于西面除了长时间的太阳辐射外,还 加上一整天累积的地面辐射,成为温度最高、最不利的朝向。因此,在西面,鲜有布局供长 时间停留的居住空间,主要布局辅助用房,如农具间等。而在建筑界面上,多采取挑檐、回廊、骑楼或帆布等遮阳形式。在空间上,建筑及生活空间多选择在庇荫处,屋前屋后种植树 叶较大或较密集的热带植物,如竹子等,并且在很多人家里可以随处看到架起的果辅和藤类,绿色遮阳形式丰富,庭院内外普遍树荫较多,庭院和室外已经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延伸。还 有黎族人民的船屋形式,屋顶较大,把墙体盖得很低,这和东南亚地区的形式也是相近的, 采取大屋顶的形式,减少太阳对墙体和室内空间的直接照射。 2.2传统建筑的隔热 海南传统民居的隔热,主要是采用导热系数和蓄势系数较小的本土材料作为建筑外围护 结构,比如生土、茅草等。在海南很多过去的民居中,可以看到夯土墙的大量存在,比如文 昌地区的乡村中,就有以筑版夯土为承重墙、屋顶采用木屋架的建筑,以及黎族地区的部分 船屋,其墙身就是夯土墙,这种夯土墙截面厚度很大,除了结构承重方面的作用,另外就是 起到保温隔热的热工作用。由于夯土墙的导热系数较小,且截面又很厚,在炎热的夏季,热 空气就会被阻挡在室外,而冬季冷空气也进不来,就形成了一种夏凉冬暖的效果。而黎族地 区的船屋建筑,普遍采用茅草等作为屋顶,茅草是比生土导热系数和蓄热系数更低的材料形式,这样就保证了建筑室内在短时间内难以有大幅地升温,并且在雨水过后,可以保持湿凉 的窒内环境,成为隔热有效的建筑材质。 3、热带建筑的通风 建筑物的通风是由于建筑物的开口处存在着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压力差是产生通

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微专题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知识构建】 【知识补充精析】 2.对水文的影响: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3.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光热水的组合 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植被。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与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热带沙漠地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沙漠。 5.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影响----台风、寒潮(大风、降温、冻害)、暴雨、洪涝、沙尘暴等---对公路、铁路的选线,桥涵的孔径大小等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为例 (2)从气候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做出评价。 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③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⑶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7.对水电的影响----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8.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9.对战争的影响----如二战盟军的登陆、德军功打莫斯科城、诸葛亮赤壁之战 10.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干燥)) 12.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3)气象站-----各种天气或气候环境都有 14.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是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下图为纳米比亚局部区域图。图示地区可观赏“倒沙入海”的 奇景:红色沙漠依偎着蔚蓝的海洋,滚滚沙流飞泻入海。上万 只火烈鸟聚集在附近的浅滩上。回答1~3题。 1.图示国家叙述正确的是( ) A.西部山脉抬升多地形雨 B.海岸线曲折,多海湾 C.首都选址的主要原因气候凉爽 D.该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倒沙入海”奇景的形成 A.反映了当地气候干旱并盛行离岸风B.源于入海河流的含沙量大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建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南北方建筑的影响: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 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建筑材料方面,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装修简单。黄土高原之上还常建有窑洞建筑,总体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还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设计探究

微专题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知识精析】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1.主要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2.我国主要农业地区气候条件的比较、评价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 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1)水土流失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生产时会大量的砍伐植物,谁将会没有阻挡,造成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中考地理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 形 C. 自然资源贫 乏 D. 水源充足 2.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A. 地形更平坦开 阔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便 利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3.下面的邮票上绘有民居,其中反映当地降水量相对较少地区的民居是()

A. B. C. D. 4.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存在的是() A. 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 屋 B. 青藏地区藏式服装一藏袍 C. 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 户 D. 黄土高原利用毛驴运输 5. 民居外貌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气候特点的是() A. B. C. D. 6. 关于我国南北方比较正确的是() A.北方传统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为排水通风 B.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 C.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D.南方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7.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2018年高三下学期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学案

气候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导学案 知识精析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有光照、热量、降水量、昼夜温差及气象灾害等,具体影响分析如下:

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主要气候类型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1.分析角度 (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2. 农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了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燃植被、地表环境及地表辐射特性和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1)水土流失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生产时会大量的砍伐植物,谁将会没有阻挡,造成流失。水土流失是在湿润或半湿润地区,由于是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的。因为植被破坏严重,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导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加大植被的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如果是在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会导致沙尘暴或者土地荒漠化,而不是水土流失。 (3)土地盐碱化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浅析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最近在看一本陆元鼎编写《中国民居与自然环境》的书籍,其内容采用了以建筑学为主,从社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气候地理等角度来分析对中国民居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尤其对其中聚落、单体、气候这一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观后感,在此浅谈气候对各地族群或聚落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族群或聚落之间发展不平衡,这必然带来适应、利用和改造局部自然气候或环境的许多差异。 西北地区高原多,民族群落多,海拔高,阳光充足,雨水稀少,干旱风大,而且冬天寒冷,经常有沙暴,夏天干热,因此往往单体采用封闭式的空间。即使有院落也很小,采光通风采用天窗或小小的天井,若干个单体互相毗邻。在夏季温和不热的青海省,因冬季需争取日照,所以天井开口较大。 东北地区,冬干开春风大,日照较充足,夏季短暂,冬季严寒,因冬季太阳高度角低,为了争取日照,民居间距较大,多数民居以烧炕取暖(包括做饭)平面紧凑。 华北地区,冬天干燥风大而寒冷,日照充足,夏季炎热,既要注意防寒又要防热,但以防寒为主,典型的实例是北京的四合院,其单体间距较东北地区窄,四合院可毗邻相接,形成邻里街坊。每个四合院有强烈的主轴线,轴线往往是南北方向。四合院主体建筑空间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以便争取冬日阳光,达到冬暖夏凉的目的。因此聚落与单体之间形成以南北或东西方向的交通道路。 内蒙古以牧区为主,冬干风大日照好,牧区传统上流动性较大,为了减少各方向的迎风阻力,及节能和防寒,民居平面非常紧凑,形成圆柱体型弧型顶盖中央有采光排气孔洞的帐房。帐房以轻便为主,所以维护结构很轻薄,且为了减少冬日的取暖耗热量,所以尽可能减少与室外大气表面相接触的表面面积。 江南地区海拔低雨水多,城镇水网密集,冬天平均气温虽不太低,但伴有寒风及雨雪袭击,气温会陡降,不过持续时间不长;夏季潮湿闷热,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建筑及要防寒又要防风隔热,以后者为主。建筑单体封闭性不强,需要争

9种气候类型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影响

9种气候类型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影响9种气候类型: (Perfect Version)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成因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对流旺盛 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 控制,冬季受xx信 风带控制 受xx信风带或副热 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导致从陆地吹 向xx的xx季风, 夏季由于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导致xx 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转为xx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 致冬季从陆地吹xx

洋的xx季风与夏季 从xx吹向陆地的西 xx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 致冬季从陆地吹xx 洋的xx季风与夏季 从xx吹向陆地的西 xx季风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带控制,冬季受来自 xx的盛行xx控制 全年受来自xx的盛 行xx控制(暖流) 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特征 全年xx分布 南北纬10度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全年高温干燥全年高温,一年分雨 旱两季南北纬10度到20度大陆西岸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南北纬10度到回归线大陆东岸(仅分布在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 热带季风性湿润气 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 温和少雨亚热带大陆东岸(东亚的最为典型,其他大洲季风性较之弱,年降水量较之少,故称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北纬35度到55度大陆东岸(仅分布在亚洲)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 寒冷少雨 xx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 全年温和湿润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南北纬30度到40度大陆西岸(除南极洲外,各洲均有分布)南北纬40度到60度大陆西岸南北纬40度到60度大陆内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自然环境要素: (除气候外)水文土壤地形(地貌)植被(景观)生物生态问题自然灾害 人类社会: 农业工业交通商业人口xx 热带雨林气候 水文: 河流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流量大,流量变化小,无冰期。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 【摘要】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越来越明显,通过气候变化对建筑物室内热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及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介绍,分析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作用机理,从而提出从标准、建筑材料以及结构安全性能上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气候变化;建筑工程;温度;湿度 0 引言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并随着变化范围和程度的加深,建筑工程也必须考虑其带来的不利因素。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直接关系到建筑气候分区的划分和建筑节能的设计要求,极端气候的出现也造成了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重视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对维护和建设新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积极的改进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措施,使得建筑环境更加的适应周边环境的变,保持舒适、节能和安全的效果。 我国目前对气候变化对土建方面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路桥方面,而对建筑的影响关注很少。黄朝迎和孙冷[1]系统研究了气候异常对重大工程建设方面的影响;王唐修和姜鑫民[2]申明了在公路和桥梁设计中要将气候因素考虑进去;朱贝宝[3]介绍了大桥在极端寒冷气候条件下施工时应该采取的技术措施。系统的对气候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影响研究几乎没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总结了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及混凝土结构性能的影响。指出未来建筑工程应开展的一些问题。 1 气候变化对建筑环境的影响 1.1 气候变化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各地的建筑都有显著的特点,都反映着当地的气候特征,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建筑的内环境更是和气候有很大的关系,建筑室内环境包括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和声环境等。影响最大的是建筑室内热环境,气候的变化意味着目前很多建筑室内热环境未来将不再满足舒适度要求。 1.2 气候变化对建筑施工环境的影响 施工环境方面,对施工的技术措施、工期和材料的运输储存、现场的安全、从业人员健康等都有很大影响。长时间的浆液或低温天气会使土方工程延期,大风会给大型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带来安全隐患。气候变化对混凝土施工影响更大,可能会造成混凝土中水分蒸发过快或太慢,影响浇筑质量,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可能出现温差裂缝。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