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4总论

04总论

04总论
04总论

总论

《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和谐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原理》)乃是一部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提供全面理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著。在实践上,它的理论体系不仅可以运用在宏观控调的经济领域,更可以运用在建设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文明的政治改革领域;在理论上,作为诞生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理论体系,它对经济学、《资本论》学、政治学、社会历史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或研究机构均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原理》用辩证和现代数理的分析法,全面复兴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历史学的理论核心。

在历史学方面,它建立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社会历史动力学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包括英国资本主义的崛起和中国近代的衰落在内的诸多历史迷题。

在古典经济学方面,集斯密、李嘉图、马克思、斯拉法的劳动价值学说和一般均衡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精华为一体,创立了新劳动价值理论体系。

在货币经济学方面,它创立了简明独特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理论。

在政治学方面,它建立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包括资本主义进化理论,社会主义进化理论(与生产力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量化理论,和谐意识形态理论。

《原理》虽然是一部跨学科的著作,但却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

整体,具有着辩证的理论架构。

它的第一个层次讲述的是超宏观的历史经济规律,生产力函数(第一章),实际上是一种新的历史观,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种提升;它的第二个层次阐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一种动态演化的宏观理论(第六章、第七章);它的第三个层次阐述了市场机制的微观和中观经济规律(第二、三、四、五章)。因此,本书是微观、中观、宏观、超宏观理论互相之间有机联结、全方位辩证复合的整体理论系统。(参见本书辩证结构图)

21世纪与19世纪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21世纪的《原理》与19世纪的《资本论》存在一些相辩证的观点有着深刻的必然性,但是《原理》的属性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这样说不仅因为无论是理论构架上,还是理论的基调和色彩上,甚至是讨论的选题上,《原理》都受到了马克思作品的强烈感染和启迪,还因为本书采用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继承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如果有读者借此评价它已经落伍,那不会使作者感到任何不快,若一个学术问题被学者们争论久了却迟迟没有得到解决就可以将之定义为落伍的话。

《资本论》的精华在于唯物的辩证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资本论》的结构上。由于《原理》继承了这一方法,它的结构与《资本论》相比,必然会呈现出某种程度的相似,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本书的第二、五、三章与《资本论》的第一、二、三卷存在着对应的关系。认真地审视这些对应,会发现作者曾经深入精研马克思体系的一些痕迹,体味到《原理》怎样地维护、扬越、调动了《资本论》的思想精华。(参见本书与马克思主要著作对应关系图)

除了马克思,斯拉法、凯恩斯、马歇尔、瓦尔拉斯、德布鲁等学术前辈的作品也对本书思想的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并不直接表现在文字上,表现在对他们的理论赞成或反对上。它们以某种方式进入了作者的潜意识当中。没有这些东西,超越马克思缔造

的庞大的思想体系是不可想象的。

《原理》有着论文一般简捷凝炼的表述方式,在很小的篇幅空间内,容纳了相对更多的理论和观点。这样的写法合乎我的性格和我们的时代。一部写了几十个印张却不能使读者获得什么明显增益的理论作品,那不是一种深奥,那是一种智识方面先天的无能。当一个成年人无法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他要交流的内容时,或者说,短短一组明确的语言就可以表示出的内容,他却用了上千页的语句,那不是明显的弱智又是什么呢?语言越多,在表达内容不变的条件下,语言的效率越低。理论的精华在于抽象,在于概括归纳,在于演绎和思辨,而不在于将同一内容稀释成一幢摩天大楼。理论不是历史,越详细越宏富越可贵!也不是电视连续剧,越长越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多说是无益的,有学问和没有学问的人都这样感觉。○注1

《原理》不仅是一部科学著作,还是一部鲜明的意识形态著作

.........。它成功地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做了正面的沟通,从而为它们的根本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严肃的、独立的、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这种意识形态特征并非写作之先的某种预设,也无法做出这种预设,读者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结论、论证都可以说是研究过程的某种意外,而研究之初的观念绝大多数都被一一否定了。从预设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所做的研究,国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内容,本是远离主题不必加以讨论的,然而当本书的理论主体初步具备了之后,作者发现二者之间兼容的程度如此之高,以至于完全可以将二者统一为一个整体,于是预设又一次被抛弃了。

为什么要故作姿态远离政治呢?既然中国的“政治文化”已经进展到那样的程度,对比一下“文革”时代就可以知道,它已经站在文明之邦的石级之上,它已经有了建设文明之邦的物质基础,因而自然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意识形态心胸,并且已经用逐步升级的方式表达出了这一心胸,并且这种心胸正是世界历史的大潮流,正是马克思的共

产主义传统,正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理性、执政的前瞻性的表现。那么,作者还有何必要闪烁其词呢?

《原理》共分八章每章的章旨如下:

(一)新史观章的旨要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讲生产力的。

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会导致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它的主要内容。但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最关心、最需要回答的并不是生产力发展后会怎么样的问题,而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

对于后者,很多一流的经济学家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象斯拉法、马克思、凯恩斯、诺斯等,政治家也在自己活动范围回答它,象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

在这几位政治家中,邓小平的理论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和原则性,它是怎样回答的呢?概括地讲: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 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开放、建立市场体系皆为改革的一部分)

这就说明:邓小平将“科技”和政治经济制度作为影响生产力的两个主要因素。显然这两个因素是从中国科技落后和计划经济弊端重重的特定国情中科学地总结出来的真理,它的正确性已为中国经济成功起飞所证实。但是,我们可否跨时空地审视这两个因素呢?它们是否具有超越中国特殊性的普通含义呢?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又这样设问:

1.科学技术总是生产力吗?

2.科学技术总是第一生产力吗?

3.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总是生产力吗?

4.改革政治经济制度总不是第一生产力吗?

5.历史上有没有其它因素充当过第一生产力?

6.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是以怎样的方式作用于生产

力的呢?

7.可不可以将上述问题结构成一个问题?

8.有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回答它们?

9.可不可以数学化呢?

如果我们创立了这样的理论,它一定是针对人类社会历史而言的,因此,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历史观,而以上这些问题则是新史观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桥梁。

如果我们的理论是一种新的历史动力理论,那么,它就能有效地解释至今仍然众说纷纭的资本主义崛起之谜,更应该能够解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必然的转化之谜,这样的问题有了较为满意的答案后,有关中国王朝的科技发展的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似乎也已经不再成为问题了。

(二)创生劳动章的旨要

创生劳动是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卷一种科学地提出了抽象劳动的概念,但在后来的阐述中却一步步将之具体化,特定化了。

只有那些与物质产品时间空间上完全处于统一状态的“车间工人的劳动”才被视为形成产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其它为商品生产必须付出的劳动则被排斥在价值概念之外。在《资本论》第三卷,我们可以看到流通业中的雇佣工人

....创造商品价值的资格都被取消了。这就形成了大多数社会财富皆来自极少数物质商品制造业车间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论。多数人被剥削变成了多数人剥削人;少数人剥削人变成了少数人被剥削。○注2可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的存在正是以侵害劳动价值论基石——抽象劳动概念——的逻辑完整性为前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张对立的,如果想完善劳动价值论,势必要对剩余价值论加以扬弃。如果保留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则会处于逻辑矛盾之中。

本章的分析表明,直觉上应该正确的剩余价值理论过不了逻辑关,相反,劳动价值论则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看来直觉并不可靠。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可以在史料中找到“无数”例证,他的意思是剩余价值存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这也与作者在写作之初的想

法相同。但事实恰好相反。○注3

(三)转型研究章的旨要

如果说创生劳动概念的提出在于完善劳动价值论的质,那么,国际上曾经广泛讨论的价值向价格转型问题的彻底解决,则是完成劳动价值论量化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中间环节。

萨缪尔逊提出并回答的到底需不需要从价值向价格转换的问题比同时代转型研究家们提出并回答的到底如何从价值向价格转型更为根本,然而,萨缪尔逊也不是问题的究竟,原因在于两个不再转化的描述同一个市场经济的概念体系的选择和比较,并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一旦我们在它们之间做出了合适的选择,压在劳动价值论上百余年的也曾为意识形态争执利用的巨石,顷刻间,便会被轻松移开了。

(四)价值—价格方程章的旨要

将马克思和剑桥斯拉法的理论劣势剔除,可以建立价值—价格方程,在这个方程中,读者可以看到供求对价格的作用,也可以看到劳动时间对价格的作用,还可以看到经济系统结构参数的作用。

这意味着,供求决定价格是片面的,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是片面的,供求与劳动时间的复合决定价格的理论仍然是片面的。

因此,必须把结构因素考虑到价值概念中去,才能复活马克思提出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价值规律。一旦我们这样理解价值,价值—价格方程立即成为价值规律的数学表达,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化也即完成。

由价值—价格方程表述的价值规律,作为自由市场机制的根本法则还可通过帕累托最优的概念来阐述,这当然需要对帕累托最优的缺陷加以修正。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最感到不适意的将是那些排斥马克思经济学,视马克思经济学为古董的一类中西经济学家们,因为他们推崇的核心概念之一,优化以后竟以价值规律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五)市场经济原理章的旨要

投资和货币币值的稳定性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现象。政府经济行

为、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或者是它们本身的外化形式,或者是以它们为目标。因此,研究市场经济原理首先应该研究投资和货币币值稳定性的理论。

把投资与马克思开创的两部门模型结合可得到三部门模型,从这个模型中又可得到三部门再生产关系式,这个关系式对于n部门网络生产仍然适用。以之为基础,就可以详细地探讨货币币值的稳定性问题了。通胀通缩理论于是产生了,它也可以用对数表达,但它的解释力与统计得来的对数公式有本质的区别○注4,它们是马克思传统的独特延伸。

(六)社会主义制度均衡章的旨要

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全球后资本主义现象。

马克思的预言已经成为历史现实。

社会主义的演进方式是多元化的。和平演进达于市场社会主义与武装革命经由中央计划体制达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就进化的目标而言,没有区别。放长观察的视界,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这一点。

对于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应该予以足够的证视。马克思揭示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真理,而不是意识形态标识。正如瑞典模式并没有穷尽“社会主义”发展形式,并没有完成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模式也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状态,中国的社会主义确实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也只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平和发展已是世界的主题,摆脱冷战思维,才能看到社会主义大潮不可逆转,才能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同与资本主义接轨相区别,中国社会主义目标的合理性、前瞻性才能获得根据。

这种思维的转换应该从明确“社会主义”概念入手。

(七)和谐意识形态章的旨要

和谐意识形态,狭义上讲,即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这个概念系统是马克思1844年提出的,到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世界主流国家(包括中国)在相异的发展路径上纷纷将各自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锁定在共产主义上。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现象。

这种变化不是1844年马克思共产主义原生概念传播的结果。相反,人们只记住了他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词句,却把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共产主义所作的更加完整精典的规定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英国首相布莱尔推行他的目标时,竟以为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这种变化是人类社会演进之必然,共产主义不在遥不可及的时间序列的远端,它是上帝为启迪人类而经意投下的一件礼物,已被睿智的人类拾得并融入他们对自己和对宇宙的反思和决策中。

(八)全球化的马克思主义旨要

本章是全书的结论,明确了什么是列宁主义,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列宁主义的关系;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已经全球化的历史命题。

《原理》核心理论与概念解释如下:

1.唯物史观的适用域:

指自由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起点为自由资本主义,终点为社会主义。

2. 派生性上层建筑:

指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需要特定的制度安排。

3. 压抑性上层建筑:

指决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历史上它常与暴力专政相联系。

4. 一体性上层建筑:

指充当经济基础的一部分,或作为经济活动的指挥组织中枢发挥功能的上层建筑。

5. 新史观:

指用上层建筑类型、意识质量、自然资源与生产力(经济绩效)的相互关系,解释人类社会宏观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6. 生产力(经济绩效)函数:

F t = b 1

A (ab )t+1 +b 2

A (-ab )t+1 +ab s

z -+1

其中:a 为当期意识质量转化为下期生产力的能力系数,

b 为当期生产力转化为下期意识质量的能力系数,

s 代表上层建筑类型,

z 代表自然资源,

F 代表经济绩效,

A 1, A 2为由初始值F 0, F 1确定的常数。

7. 创生劳动:

指由人类一般劳动过程分化出来的,使生产要素按特定目的完成有机组合的一种劳动。这种劳动是抽象劳动而且在资本主义时代获得了普遍性和独立性。

8. 劳动价值论第一定理:

任何商品都是劳动的产物,商品的价格数量上是生产该商品所有工序中耗费的劳动价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p =∑∞

+1

)(i i v m p 表示价格, m 表示利润, v 表示工

9. 三部门再生产模型:

用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最终消费品三个部类刻画市场经济的模型。

10. 三部门再生产模型基本关系式:

∑+1

)(v m =Δc+ c 2 或 Ⅰ(m+v ) =Ⅱc +Δc

11.含有折旧的三部门再生产模型基本关系式:

∑+1

)(v m =Δc + c 2- l 0- l 1 或Ⅰ(m+v ) =Ⅱc +ⅠΔc -Ⅰl

12. 投资分配定理:

如果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投向中间品部类(Ⅰ部类)的比例为k ,最终品部类的比例为1-k ,()10,k ∈,要使经济部门扩大再生产有效进行,则要求,a k > ()10,a ∈。

13. n 部门市场网络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式:

∑n m

1 +∑n v 1 +∑n l 1 =∑n c 1 +∑n

w 1

14. 超额需求函数:

Z = (m+v )·(APC –1–2α+1α)

其中,1α(=v m c + )是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2α(=v m l +)是折旧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15. 市场内生通胀公式:

)ln(APC ln )ln(2111α+α--=+π

其中, π为通胀率

16. 货币增量型通胀:

指非经济增长下的增量货币不通过生产系统直接形成国民货币收入从而导致的一种通货膨胀。

17. 成本推动型通胀:

指非经济增长下的增量货币以生产者工资的形式,通过生产企业系统形成国民货币收入从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18. 经济增长型通胀:

指货币增量是以新增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形式,通过生产企业系统形成国民货币收入从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19. 货币增量及固定资产增长型通胀公式:

)ln()ln(APC ln )ln(21111α+α--σ++=+π

其中σ 为货币增量对国民收入的比例

20. 消费品增长型通胀公式:

)l n ()l n (APC ln )ln(21111α+α-σ+-σ++=+π

21. 消费品生产的通缩效应:

指当固定投资大于本期固定资产折旧时,银行系统增贷货币生产消费品不但不会使通胀增加,反而会使通胀减小的经济现象。

22. 投资品消费品共同增长型通胀公式:

)ln()ln(APC ln )ln(212111α+α-σ+-σ++=+π

其中2σ新增消费品产值对国民收入的比例

23. 经济增长与通胀关系定理: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新增投资量占总增长量的比例是决定增长是否带来通胀的关键因素。当这个比例高于基期固定投资与折旧之差占国民收入比例的时候,就会产生通胀压力,反之则会产生通缩压力,二者恰好相等,则经济增长与通胀通缩无关。

24. 成本推动型通胀公式:

211α+α-σ

=π+-α+α-σ+?σ+2111APC )(1

σ生产者工资上涨总额对国民收入的比例

25. 李嘉图噩梦:

指平均利润率参与决定价格的理论,因其约束了思索劳动价值的空间百余年,故称之为噩梦。

26. 逆转型:

指马克思对价值向价格转型的否定性反思,它的现实基础是超额利润存在的普遍性。

27. 生产价格曲线:

指生产同一商品的所有厂家按各自的生产价格由低而高排列形成

的数量—价格分布曲线,它更为本质的表征了供给曲线的内在设定。

28. 马克思均衡分析:

指马克思应用于差级地租Ⅱ的边际均衡分析,它的表格形式与马歇尔的曲线形式传达的内容并无差异。

29. 瞬时转换:

指转型解法的一项主要特征,转换某一时点的价值量到同一时点的价格量。

30. 体系择优法:

指借助比较价值系与价格系之优劣来研究转型问题的一种方法。

31. 边际效用恒定定律:

在消费未达饱和之前,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消费将获得同样的效用增量,达到饱和点之后,效用突然变为负值。

32. 组合偏好:

指如果两个商品是无差异的,这两个商品的凸组合一定优于任一商品,从而表现出对组合的一种偏好。组合本身就是有效用的。

33. 抽象劳动:

指撇开劳动的具体特征,为生产商品付出的无差异人类劳动,它由马克思首次提出,是劳动价值论的基石。

34. 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是一个决定于生产体系的向量,它由生产结构参数和劳动时间之积决定。供求作用于商品的价值形成商品的价格。价值决定价格,表现为一种必然性,供求影响价格,表现为一种偶然性。

35. 价值—价格方程:

商品价格 α?='h P 或 αμ?=')(L P

其中: h 为价值向量,α为供求向量,μ是经济系统的结构参数,L 是劳动时间。μ和L 都是与供求无关的。因此,L h ?=μ也与供求无关,只要实物体系结构和劳动时间给定,h 便唯一的确定下来。向量h 就是存在于商品之中的价值。

36. 价值规律的帕累托最优表达:

?==212,12

,1/p p MRT MRS 2,1212,1/MRT P P MRS →→

MRT 1.2 表示厂商边际转换率,MRS 1.2 表示消费者边际替代率。

37. 缺陷假设:

运用抽象法则,忽略掉一部分因素,而保留另一部分因素,对于现实问题来讲,就形成了非实在的前提条件假设。这个前提条件假设乃至以此为始点的演绎过程和最终结果即使经过正确的推理也一定与真实的前提条件下的演绎结果相偏离,这样的假设为缺陷假设。缺陷假设的演绎结果可称为理论或理论模型。

38. 非真假设:

如果一种假设,它不是将现实的前提条件集合加以抽象,舍弃次要,保留主要,而是将它加以更改..

。以此为起点的演绎过程和结果不是现实过程的一个偏离..

,而是与现实过程相背离。这样的假设称为非真假设。非真假设的演绎结果可称为游戏或游戏模型。

39. 资本主义社会:

即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资本家凭借创生劳动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通过货币媒介有机地组合起来,通过市场交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分配社会最终产品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

40. 市场社会主义社会:

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辩证否定形式。它以资本运动和市场为社会主要的生产模式和交换模式,以价值规律和国家税收共同作为社会主要的分配模式,将社会最终产品从价值规律的作用中抽调出来实现社会福利化分配理念的政治经济结构。

41. 共产主义社会: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向量趋于零,产品生产无法也无需用创生劳动来组织,计划生产和计划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全体人员效用最大化的共同选择。因而实现了无市场、无货币,按需计划、按需生产、按需分配的社会经济结构。

42. 社会主义制度均衡定理:

给定多党制和普选制。如果多党之中有唯一的社会主义—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政党存在,则:

ⅰ所有政党都将和平演变为社会主义政党;

ⅱ整个社会将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ⅲ这种转变是不可逆的。

43. 社会主义适度需求规律:

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路径必然是沿适度需求点逐步提升生产力的路径,社会主义程度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它不能偏离与特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适度需求点独自提高,这一结论可以称为社会主义适度需求规律。

44. 国有制中性:

指各种颜色的政权,都可以建立目标各异的国有制,国有制本身并不代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有制利润的分配去向决定了国有制的性质,

45. 社会主义的量化指标:

α?

β

(

S社会保障

GDP

公共支出α∈[0,1],

GDP

=)

(

)

β∈[0, 1]

46. 意识形态:

指统治者或国家政权机构强制推行的某种理论体系的纲领或信仰,它包括宗教意识形态和世俗科学意识形态两种形式。

47. 五维度自由:

指人们拥有占有自我实践本质的5种选择权,它们是事件起始点的选择权,终结点的选择权,目的选择权,手段的选择权,内容的选择权。

48. 共产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即共产主义价值观,指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以全面发展了的人或人类的自由劳动为内容,以完成了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相互的平等和相互的义务),人与类的

和谐(人权民主)为表现形式。

49. 和谐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的社会价值观如果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它也称为和谐意识形态。

50. 列宁主义:

指由列宁开创的将唯物的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支点并用以推进社会主义进程的学说。

51.马克思主义:

指马克思创立的一种社会进化学说,它告诉人们自由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又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共产主义将是人类社会进化的终点。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两项本质规定为:唯物的辩证法和共产主义。

注释:

○注1参见《草叶集》上,P62,沃尔特?惠特曼,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注2关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占绝对优势的数据,可参见《经济学新论》,P49,钱伯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注3参见《资本主义于21世纪》,P268,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注4关于统计通胀公式参见《中国经济转型》,P129 ~ P130,邹至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1次课 骨学总论、躯干骨和上肢骨

第1次课骨学总论、躯干骨和上肢骨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一)骨学总论 1.掌握骨的构造。 2.了解骨的分类、化学成分及其物理特性和骨的发生、发育。 (二) 躯干骨 1.掌握躯干骨的组成。 2.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 3.掌握胸骨的形态结构,胸骨角的概念和意义。 4.掌握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了解第1肋的形态结构。 (三)上肢骨 1.掌握上肢骨的组成及各骨的名称和位置。 2.掌握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3.掌握腕骨各骨的名称、排列顺序。 4.了解掌骨、指骨的名称及形态结构。 5.掌握躯干骨、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二、实验重点 1.骨的构造(骨质、骨膜和骨髓)和骺软骨、关节软骨、骺线。 2.椎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各部椎骨的主要形态特征。 3.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 4.胸骨的分部和结构。 5.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 6.腕骨各骨的名称、位置、排列。 7.躯干骨和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三、实验难点 骺软骨、骺线、椎骨上、下切迹、椎间孔、齿突凹、肋凹、骶岬、骶角、胸骨角、肋角、肋沟、前斜角肌结节、锁骨下动脉沟、锁骨下静脉沟、盂上结节、盂下结节、解剖颈、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尺神经沟、桡切迹、尺切迹。 四、实验时间:4学时 五、实验步骤和内容 (一)课前交待(25′) 1.主讲任课老师介绍实验室规则;各实验室任课老师作自我介绍。 2.主讲任课老师介绍本次实验内容: (1)骨学总论 ①骨的分部:中轴骨(颅骨和躯干骨)和四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②骨的形态:长骨(骺软骨、骺线、关节软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③骨的构造: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骨膜和骨髓。 ④骨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和无机质(观察酸浸骨和煅烧骨)。 (2)躯干骨 ①躯干骨的组成。 ②椎骨的数目和名称,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任课老师不具体讲)。 ③肋的组成和数目,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和第1肋骨的形态结构(任课老师不具体讲)。 ④胸骨的位置,形态结构(任课老师不具体讲)。 (3)上肢骨 ①上肢骨的组成(各骨的名称和位置)。

职业道德知识点汇总

职业道德知识点 第一章概论 一、道德的一般含义:道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和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道”是本源、“道”是规律、“道”是道路。“德”是对“道”的遵从。 二、道德的意义: 第一版本:一是学做人,一是学做事。(文史出版社陈老师) 第二版本: 1、学习职业道德有利于自己的工作 2、学习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学习职业道德有利于行风建设 4、学习职业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5、学习职业道德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人民提出的要求。(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三、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 1、产生的时间不同 2、依靠的力量不同 3、作用范围不同 四、道德和法律的联系 1、作用上互相促进 2、内容上部分重叠 3、关系上部分互相转换 五、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1、父慈子孝,尊老爱幼 2、立志勤学,持之以恒 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 4、任以待人,以礼敬人 5、诚实守信,见利思义 6、公忠为国,反抗外敌 7、修身为本,严于律己 六、职业道德: 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七、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 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正面影响: 1、自主观念的影响 2、竞争观念的影响 3、利益并重观念的影响 4、创新观念的影响 负面影响 1、利己主义影响 2、享乐主义影响 3、拜金主义影响 九: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1、抓领导 2、抓系统 3、抓结合 4、抓建构 5、抓制度 第二章职业道德与企业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二、企业文化的内容 1、企业环境 2、企业制度 3、企业价值观 4、企业经营之道 5、企业目标 6、企业作风 7、企业礼俗 8、职工素质 9、企业形象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 1、自律功能 2、导向功能 3、整合功能 4、激励功能 四、职业道德与企业凝聚力处理好三个关系 1、有利于协调职工同事关系 2、有利于协调职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3、有利于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五、职业道德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1、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职业道德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4、职业道德有利于实现企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 5、职业道德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和品牌

侦查学总论

侦查的定义:侦查是指公、检等机关以刑事案件为目标,依法采取公开和秘密的方法,收集、审查、核实、运用证据,以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的专门活动。 侦查学:侦查学是研究侦查活动及其规律的刑事应用法学。侦查学的研究对象: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是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侦查学的研究方法:1.经验总结法;2.案例分析法;3.科学实验法;4.比较借鉴法。 侦查活动的主体:侦查是一项专门的刑事诉讼活动,它必须由特定的主体--侦查机关来进行。 侦查活动的客体:客体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侦查客体就是侦查活动的对象,更具体地说就是指刑事案件。 侦查活动的方法:侦查方法应包括专门调查手段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两大方面,这两大方面的方法从公开程度上可分为公开的侦查方法与秘密的侦查方法两种形式,侦查方法分为侦查措施、侦查手段与侦查谋略三个大的种类。侦查措施是指公开的侦查方法,侦查手段则是指秘密的侦查方法,而公开侦查方法和秘密侦查方法的策略性运用就是侦查谋略。 侦查活动的目的:证据问题是侦查的中心问题。收集、审查、核实、保全证据,查明案情,查获犯罪嫌疑人是侦查活动的最直接目的。 侦查活动的性质:侦查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初的、重要的阶段,具有司法性质,侦查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司法权。 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把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抽象为侦查活动及其规律,从整体的角度对侦查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概括;把侦查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侦查活动及其规律,揭示了侦查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侦查学的学科性质:侦查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从法学部门角度看,它是与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并列的刑事法学家族中的一员;从认识论角度看,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由此我们认为,侦查学的学科定位应是刑事应用法学。侦查学是研究侦查活动及其规律的刑事应用法学。 侦查学的学科体系:由理论侦查学(理论研究)、应用侦查学(应用研究)、比较侦查学(比较研究)三个部分共同构成。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侦查学的学科体系: 1.理论研究。侦查学的理论研究所要阐明的是关于侦查学最一般的基本理论,它是整个侦查学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分支学科共同原理的概括,是侦查学的灵魂。2.应用研究。侦查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刑事科学技术。它是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侦查犯罪这种特殊条件下所形成的专门手段和方法;第二,侦查措施。它是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的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采取的有关强制性措施;第三,侦查手段。它是指在侦查活动中侦查机关所运用的秘密方法的总称; 第四,侦破方法。它是指各类犯罪案件的查破方法,即依照各类犯罪案件的规律和特殊犯罪案件的特点,制定侦查方案、作出侦查判断、确定侦查方向、采取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程序及门路; 第五,侦查谋略。它是指在侦查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犯罪案件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侦查技术、侦查措施、侦查手段、侦破方法的计谋和策略; 3.比较研究。侦查学的比较研究就是确认古今中外侦查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同异关系,它的直接目的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国外侦查学的产生与发展:近代侦查学的诞生地是欧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法医学和毒物学;笔迹鉴定技术也在19世纪的欧洲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622年,意大利人卡米洛·巴尔迪发表了《怎样根据字迹判断写字者的性格和气质》一书。1872年,法国人米尚出版了《笔迹学的体系》和《笔相学的方法》两本专著,因此,他被后人认为是笔迹学的鼻祖;19世纪中叶,侦查界开始探索人身鉴别方法。法国人贝蒂隆创立了闻名于世的“人体测量学”,开创了世界上科学辨认人犯身份的先河。1900年英国正式建立了以指纹为依据的人身鉴别制度。在 1914 年的摩纳哥举行的第一次国际警察工作会议上,指纹被确立为鉴别人身的标准方法;法医学、毒物学、笔迹学、“人体测量学”、指纹学等分支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为侦查学的诞生作了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准备。1892年,奥地利人汉斯·格罗斯将前辈和自己在同刑事犯罪作斗争中取得的经验加以总结概括,写成了《犯罪侦查》一书 ( 又译为《侦查工作指南》),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犯罪侦查学”这一术语,第一 次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侦查学体系。因此,格罗斯成为近代侦查 学的奠基人,《犯罪侦查》的问世也成为近代侦查学诞生的标 志。 我国侦查学的产生与发展:1.我国侦查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 期,大致从1948年至1953年。在这个阶段,我国侦查学的 主要任务是,总结解放区侦查工作的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 它的特点是:学科尚未形成,侦查学的内容仅以萌芽状态存 在;2.我国侦查学的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从1954年至1965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公安 院校的教学和研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全国公安院校相继 建立侦查教研机构,开设刑事侦查课程。这一时期我国侦查学 的特点是:刑事侦查工作的专业教材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侦 查学已具雏型;3.我国侦查学的停滞时期。这一时期大致从 1966年至1976年。这一阶段,我国侦查学的特点是:侦查 工作被所谓“群众专政”所替代,侦查科学研究呈空白状态, 既无内容,又无形式;4.我国侦查学的确立和发展时期。这一时 期大致从20世纪 70 年代后期至现在。从 1978 年开始,刑 事侦查工作开始进入恢复和新的建设时期,侦查学也继续向前 发展。这一时期我国侦查学的特点是:侦查学已基本上形成理 论体系。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的侦查学开始确立,并不断发展 和完善。 侦查学和刑法学、刑事诉讼法之间的关系:刑法学研究的基本 内容是关于犯罪与刑罚,尤其是刑罚问题;刑事诉讼法学是研 究刑事诉讼原则、制度和程序的科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 与侦查学都是独立的科学,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 的联系。侦查学以刑法、刑事诉讼法作为揭露犯罪、证实犯罪 实质上和程序上的依据和准则,其目的是揭示刑法所规定的犯 罪事实的存在,其活动则是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范来进行的。 然而,侦查学自身又具有特殊的侦查技术、措施和手段、方 法,以及专门的侦查活动,以维护刑法、刑事诉讼法的有效实 施。换言之,如果不能揭露犯罪事实,无法证明案件事实与作 案人的联系,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那么刑法、刑事诉讼法也 就无法得到实施。 物质交换原理的基本含义:当两个物体的表面在运动中相互接 触的时候,总会发生一定的微量物质转换,即一个物体表面上 的微量物质会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去。 物质交换的条件:1.有相互交换的物体;2.有外力的作用;3.两个 物质实体紧密接触;4.使原有的物体状态发生变化。 物质交换的基本形式:1.有形物体互换;2.无形物体互换;3.能量 交换。 物质交换原理在侦查中的意义:1. 物质交换原理是实施现场 勘查的理论依据;2. 物质交换原理是发现和利用微量物证的理 论依据;3. 物质交换原理是进行科学技术鉴定的理论依据;4. 物 质交换原理是采取侦查对策的理论依据。 因果关系原理的基本含义:因果关系原理是揭示刑事案件中普 遍联系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规律。引起一定结果的现 象叫原因;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必然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刑事案件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一果多因,即 在刑事案件中,一种结果往往不只是一种原因所引起的,而是 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换第二,一因多果,即同一原因,产生不 同的结果。第三,因果位置的“互换性”,即刑事案件中的原 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第四,刑 事案件因果关系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原因的隐蔽性上。 因果关系原理在侦查中的意义:1. 因果关系原理是预防犯罪 和控制犯罪的重要依据;2. 因果关系是侦查破案的重要前提;3. 因果关系原理是推动侦查活动向前发展的动力;4. 因果关系原 理是提高侦查自觉性的必要条件。 刑事案件中的主要因果关系:1. 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因果 关系;2. 犯罪动机与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3. 犯罪行为与现场痕 迹的因果关系;4. 犯罪行为与感觉等反映形象的因果关系;5. 犯 罪技能与犯罪方式之间的因果关系;6. 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的 因果关系;7. 犯罪结果与犯罪后行为的因果关系;8. 作案人的反 常心理与反常言行的因果关系。 同一认定原理的基本含义:同一认定是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的 一个专门术语,它是指在犯罪侦查过程中,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通过比较前后出现客体的特征而对这些 客体是否同一问题所作出的判断。 同一认定原理在侦查中的应用:同一认定理论不仅仅是刑事技 术鉴定的理论,而是贯穿于各项侦查措施和侦查手段之中,贯 穿于侦查活动的全过程。1. 同一认定贯穿于各种侦查措施和 侦查手段之中;2. 同一认定是刑事司法证明活动的核心内容。 同一认定的条件:1.客体的特殊性(辩证唯物主义的同一观使 我们深刻认识到,客体物本质的特殊性是指每个特定的客体物 所独具的特性,是客体物的特殊点和个别要素,它表明客体物 只能与自身等同);2.客体的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是物质运动的 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谓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 其特征基本不变,维系着自身同一的属性);3.客体特征的反映 性(客体特征的反映性是指客体的特征能够在其他客体上得到 反映的一种属性)。 鉴定型同一认定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之间的区别:一是主体不 同。鉴定型同一认定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人;非鉴定型同 一认定的主体是被害人、证人等;二是方法不同。鉴定型同一 认定一般要通过技术检验实现,检验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 系到鉴定结果是否科学可靠;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往往是通过 目击人或被害人的辨认实现的,辨认主体、辨认对象、辨认程 序等直接关系到辨认结果的可靠性;三是结果的法律意义不 同。鉴定型同一认定的结果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之 一,即鉴定结论;而非鉴定型同一认定的结论可能是一种法定 证据,也可能只是采取某种侦查措施的依据。 刑事案件的概念:刑事案件是指危害社会利益,触犯刑律应当 受刑罚处罚,并经侦查部门立案侦查的犯罪事件。 刑事案件的构成要素:刑事案件的构成是对刑事犯罪事实内容 的一种具体化剖析。这种认识和剖析,可以从两个角度着眼: 一是纵向的动态剖析,即剖析犯罪行为孕育、发生、发展演变 的全部过程,这是刑事案件的纵向动态构成。二是横断面的静 态剖析,即以犯罪实施阶段为横断面,剖析犯罪实施过程中有 哪些基本的构成要素,这是刑事案件(主要发展阶段上)的横向 静态构成。 刑事案件的纵向动态结构:1. 犯罪意向的形成阶段。2. 犯罪 的预备阶段。行3. 犯罪行为实施阶段。4. 罪后活动阶段。 刑事案件的横向静态结构:所谓的横向静态结构,是刑事案件 的内在组成部分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排列状况。 它属于对案件横断面的分析。1. 作案时间反映了犯罪行为的 顺延关系。2. 作案空间要素。3. 案件相关人要素。案件相关 的人是刑事案件构成的核心要素。包括作案人、被害人和知情 人。4. 案件相关行为要素。5. 案件相关物要素。 传统型(实体空间)刑事案件的特点:刑事犯罪一般表现为直接 侵害,并多有现场可供勘查;犯罪手段、方法受犯罪动机、目 的的支配;案件结果的突发性与案件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案件现 象的暴露性与案件本质的隐蔽性。 刑事案件的季节性规律,既表现在发案数量的变化,也表现于 发案类型的变化。总的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每年春、 夏、冬三季为案件多发期,这种季节性规律在不同区域有一定 的差异。二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中,刑事案件的种类 和手段也有差异。 刑事案件发生的基本规律:1.起伏变化律。刑事案件的起伏变 化规律,是指刑事案件的发案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法制、道德风尚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出现时起 时伏、忽高忽低的变化状态;2.时空影响律;3.辐射蔓延律;4.关 系互动律。 虚拟空间刑事案件特点:1. 犯罪活动的超强隐蔽性;2. 犯罪主 体的高智能与高技能性;3. 犯罪结果的极大危害性;4. 犯罪活动 的辐射蔓延性。 刑事案件的确立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从刑事案件的概念可 以看出,一起刑事案件的确立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犯 罪事实条件,即存在《刑法》规定的应予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事实;二是立案程序条件,即犯罪事实已经被发现,经过侦查 机关审查,属于自身管辖,并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 序规定》,履行了立案手续,经过批准决定进行侦查的。以上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犯罪事实是基础,立案程序是标志。只有 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的才称之为侦查学意义上的刑事案件。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与一般社会道德的辩证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与一般社会道德的辩证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及与一般社会道德的辩证关系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 总和。它包括工人道德、农民道德、商业道德、教师道德、医生道德、政治道 德等各种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是一种直接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属于一种“窗口”行业,这就使得教师职业道德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产品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 职业是一种“非窗口”行业,当然也有其职业道德特点,但这不在我们的讨论 之列。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教师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感情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 处理和调节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从 政治、思想感情、作风、意志和行为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一是:在内容上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表现在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历史继承。至圣先师孔夫子在其“礼”、“乐”、“射”、“御”、“书”、

“数”六艺教学中就把“礼”当作教育的核心内容。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认为不学周礼就不能在社会上做人。在六艺中,“礼”、“乐”、“书”三种是他“仁”的思想的反映,是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孔子在教育中,提出了相当广泛的道德观念,如仁、义、智、恭、宽、忠、恕、孝、悌、敏、慧等,其中有不少观点为后代长期借鉴。而这些观念也就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职 业道德的真实写照。比如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以图“智”,热爱祖国、献身教育是为“忠”,谦虚谨慎可谓“恭”,团结合作便是“宽”。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是:在性质上有明显的无私性和利他性。而这种无私性和利他性又表现在教师兼具奶牛与骆驼的品质。人们给予奶牛的是草,它以乳汁回报人们;社会给予教师的是堂皇的誉美之词,蜡烛如粉笔一样终成灰烬。人们给予骆驼的是重负,却不愿想驼蹄下漫漫的黄沙之路有多长;教师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是否有人知道他却要忍受沙

2018会计初级《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总论 一.法律基础 1.法的本质和特征 ①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②特征?: 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规范性 2.法律关系? ?主体: 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内容(权利和义务): ①积极义务(纳税、服兵役) ②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客体: 物(自然物eg土地森林;人造物eg机器建造) 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 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 人身 3.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直接原因,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为标准,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法律行为(以法律关系主体意志为转移): ①无论是合法还是违法行为,都会引起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②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志表示,法律行为分为→ 表示行为(eg订立合同)和非表示行为(eg拾得遗失物)

③单方法律行为(根据一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多方法律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主体意志为转移): ①自然事件(绝对事件):水灾、地震 ②社会现象(相对事件):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4.法的形式 ①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法律(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其他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③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条例、办法、规定) ④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⑤自治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 ⑥特别行政区的法 ⑦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 部门规章(国务院所属部委);政府规章(地方人民政府) ⑧国际条约 ?法律效力等级: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 5.法的分类 ①按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习惯法) ②按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根本法(宪法)和普通法 ③按法的内容分:实体法(实际内容eg:民法、刑法)和程序法(程序方面eg:刑事诉讼) ④按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人的效力分:一般法(普遍适用)和特别法(特别群体时间) ⑤按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国际法和国内法 6.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

道德的一般本质

道德的一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多种多样的,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用这些规范作为准绳;可是要判断已知的道德规范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为标准,应当寻找道德以外的淮绳,即道德的目的性。 约翰.密尔的功利主义认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乐,趋乐避苦的。密尔认为这是一个公理,是经验事实。他说:“只有人真正见到这个东西才能够证明这个东西是见得到的,只有人听到这个声音才能够证明这个声音是听得见的,同理,我觉得只有人真正欲望这个东西才是这个东西是可欲的那个意见所可有的证明。”这就是说,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因为人们在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对于快乐的可欲性,密尔说:“不是极乐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暂,快乐多而有变化,并且主动的快乐比被动的断然占多数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间有一些片刻的极乐。”人追求的快乐本质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尔反驳责难者道,如果说快乐论是猪的主义,不是功利论者把人降格到猪的水平,而是那些攻击

者把人与猪等同起来了,因为在他们看来,人除了享受猪的快乐之外.好象就没有别的快乐可享受似的。 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于乃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而公道与否的外在标准则是功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别得到他应得的东西,或者一个人得到了他不应得的东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为恰好反过来:留重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守约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为必需,还在于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友谊,制订契约。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证。 那么,既然人人追求快乐,道德的普遍约束力又从何而来呢?这要靠理性的利害权衡,靠人类以往的全部经验。——这是密尔的所谓“联想原理”。“人类由经验知道各种行为的趋势;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并一切道德上规律都是依据于这种经验的。”通过以经验为依据的理性权衡,我们就能知道获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入侵害公氮因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总之,目的论使我知道我该追求什么,理性让我知道我该怎样追求,由此产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上是非标准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象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从拿撒勒的耶稣的黄金律内,我们见到功用伦理学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象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

职业道德

第一章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具体、明确、针对性强等特点。和一般道德一样,职业道德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当社会出现职业分工时,职业道德也就开始萌芽了。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职业观念、职业良心和职业自豪感等职业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同时代的不同职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茶道养生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在茶道养生服务中的具体体现,是评价茶道养生师职业行为的总准则。其作用是调整好茶道养生师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热情友好、信誉第一、忠于职守、文明礼貌、一切为消费者着想的服务思想作风。 一、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作用 1.遵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茶艺人员的道德素质、修养 茶艺人员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是其整体素质和修养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能够激发茶道养生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使茶艺从业人员努力钻研业务、热情待客、提高服务质

量,即唐代刘贞亮所说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茶品即人品,人品即茶品。’ 2.职业道德能形成茶道养生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茶艺行业作为一种新兴行业,要想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成为服务行业的典范,它必须依靠加强茶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全体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来逐步形成。反之,如果茶艺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就会给茶艺行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 3.职业道德能促进茶道养生行业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茶艺从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提高茶道养生师的个人修养,形成茶道养生行业良好道德风尚,而且能够提高茶艺从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茶道养生行业的良性发展。茶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茶道养生师的精神面貌和茶道馆、茶餐馆、茶道会所的形象,只有奋发向上、情绪饱满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行业形象,才可能被社会公众认同,茶道养生事业才有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在整个茶道养生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道德在茶艺工作中的特殊内容和要求,不仅包括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而且还包括反映职业道德本质特征的道德原则。惟有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加深对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的理解,才能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去做。

超静定结构(精)

第4章超静定结构 §4.1 超静定结构特性 ●由于多余约束的存在产生的影响 1. 内力状态单由平衡条件不能惟一确定,必须同时考虑变形条件。 2. 具有较强的防护能力,抵抗突然破坏。 3. 内力分布范围广,分布较静定结构均匀,内力峰值也小。 4. 结构刚度和稳定性都有所提高。 ●各杆刚度改变对内力的影响 1. 荷载作用下内力分布与各杆刚度比值有关,与其绝对值无关。 2. 计算内力时,允许采用相对刚度。 3. 设计结构断面时,需要经过一个试算过程。 4. 可通过改变杆件刚度达到调整内力状态目的。 ●温度和沉陷等变形因素的影响 1. 在超静定结构中,支座移动、温度改变、材料收缩、制造误差等因素都可以引起内力,即在无荷载下产生自内力。 2. 由上述因素引起的自内力,一般与各杆刚度的绝对值成正比。不应盲目增大结构截面尺寸,以期提高结构抵抗能力。 3. 预应力结构是主动利用自内力调节超静定结构内力的典型范例。 §4.2 力法原理 ●计算超静定结构的最基本方法 超静定结构是具有多余联系(约束)的静定结构,其反力和内力(归根结底是内力)不能或不能全部根据静力平衡条件确定。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过程一般是在去掉多余联系的静定基本结构上进行,并选取多余力(也称赘余力)为基本未知量(其个数等于原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根据基本体系应与原结构变形相同的位移条件建立方程,求解多余力后,原结构就转化为在荷载和多余力共同作用下的静定基本结构的计算问题。这里,基本体系起了从超静定到静定、从静定再到超静定的过渡作用,即把未知的超静定问题转换成已知的静定问题来解决。 ●基本结构的选择(解题技巧) 1. 通常选取静定结构;也可根据需要采用比原结构超静定次数低的、内力已知的超静定结构;甚至可取几何可变(但能维持平衡)的特殊基本结构。 2. 根据结构特点灵活选取,使力法方程中尽可能多的副系数δij = 0。 3. 应选易于绘制弯矩图或使弯矩图限于局部、并且便于图乘计算的基本结构。 4. 对称取基本结构;或利用对称性取半结构;或求弹性中心;以减少未知力数目,并使力法方程解耦。 ●力法典型方程 典型方程可写成矩阵形式: δX+ Δ = C (4.2.1) 式中,δ为柔度系数矩阵(对称方阵);X为多余未知力列阵;Δ为自由项列阵(外因作用下的广义位移列阵);C为原结构多余联系处的已知位移(不一定为零)列阵。 ●力法的解题步骤 1. 确定基本未知量,合理选取基本结构。 2. 根据多余联系处的位移(变形)协调条件,建立力法方程。

龙驭球《结构力学Ⅰ》(第三版)辅导系列-第12章 超静定结构总论【圣才出品】

第12章 超静定结构总论 12.1 复习笔记 一、广义基本结构、广义单元和子结构的应用 1.力法中采用超静定基本结构 (1 )图12-1a 所示为一个三跨门式刚架,七次超静定,使用图12-1b 中所示的基本结构,包括三个超静定单元,基本未知力只有两个。 图12-1 力法方程简化为 (2)求系数和自由项时,必须使用超静定单元的内力公式和位移公式,可由有关设计手册查出。 (3)在力法中使用超静定的基本结构可以减少力法基本方程中的未知量个数。 2.位移法中采用复杂单元 (1)位移法的基本思路是把结构分解成单元,再由单元的刚度公式装配成结构的刚度公式,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 (2)通常作法的区别

①减少了未知数的个数; ②需要的单元种类增加不仅仅是等截面直杆。 (3)在选择这种基本结构时,必须先得出复杂单元的刚度方程,才能按基本结构进行位移法计算。 3.子结构的应用 应用子结构进行分析的过程 (1)将整个结构划分为几个子结构; (2)分别确定子结构的刚度或柔度特性; (3)将子结构进行整体分析。 二、分区混合法 1.分区混合法的基本未知量 ——混合选用多余约束力和结点位移 (1)分区混合法的特点 把结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力法分析,另一部分按位移法分析,兼有力法和位移法的双重优点。 (2)分区的基本未知量 图12-2

①a 区按照力法以多余约束力X 1为基本未知量; ②b 区按照位移法以结点角位移△2作为基本未知量。 2.分区混合法的基本体系——a 区去多余约束,b 区附加约束 (1)基本体系如图12-2b 所示 ①在a 区去掉与支座反力X 1相应的多余支杆,代以可任意变化的变量力X 1; ②在b 区增设与结点转角△2相应的附加约束,使△2成为可任意变化的变量位移。 (2)图12-2b 中的基本结构兼备了力法基本结构和位移法基本结构的双重优点①a 区的各杆内力是静定的,可由平衡条件直接确定; ②b 区的各杆都分隔成各自单独变形的直杆单元,单元杆端内力也可由转角位移方程和固端内力公式确定。 3.分区混合法的基本方程——由变形协调条件和平衡条件混合组成 分区混合法的基本方程包含两类条件 (1)变形协调条件—沿X 1方向的位移D 1应为零; (2)静力条件—与△2相应的附加约束力矩F 2应为零。 4.基本方程中的四类系数和两类自由项 (1)四类系数 ①主系数——此即力法中的柔度系数; 11δ②主系数——此即位移法中的刚度系数; 22k ③副系数——单位位移引起的位移;' 12δ11?=④副系数——单位位移引起的约束力。'12k 1 1X =(2)两类自由项 ①D 1P ,是荷载作用下在基本结构中引起的位移;

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

职业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 任何社会的职业道德总要受到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一般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之间在一定意义上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资产阶级直接操纵和参与的那些职业的道德,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道德原则的影响和制约最直接、最严重,它们是资产阶级一般道德原则的体现和具体补充。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则受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同时又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各行各业的具体体现和补充。 职业道德较之一般社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 ①职业道德是在历史上形成的、特定的职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常常形成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和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习惯,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②职业道德反映着特定的职业关系,具有特定职业的业务特征,因而它的作用范围仅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活动中,只对从事特定职业的人们具有约束力; ③职业道德通常以规章制度、工作守则、服务公约、劳动规程、行为须知等形式表现出来。在阶级社会中,一般社会道德总是一定阶级的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的职业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并体现一定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这是因为阶级社会中的职业最终都与一定阶级的实践活动相联

系,并受本阶级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不同阶级的人们必然会把本阶级的观点和情感带进自己的职业生活中,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剥削阶级总是把一些职业看作是“高贵”的,把另一些职业看作是“卑贱”的。那些所谓高贵职业的职业道德,往往更直接体现剥削阶级的利益和剥削阶级道德原则的精神,而劳动人民从事的那些所谓卑贱职业的职业道德,往往具有反抗剥削阶级的要求,同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相对立。但由于不同职业与统治阶级联系的远近、疏密程度不同,因而不同的职业道德受统治阶级道德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 不过,即使是医疗、体育、科学研究等这些并非直接隶属于统治阶级的职业的职业道德,也因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不能摆脱该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道德原则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也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道德的本质

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就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特殊本质) 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特殊的规范性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它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的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 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它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是人们思想、言行的标准、尺度和检查官,良心形成特定的动机、意图、目的,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曾经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 由于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于人类生活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对于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对于整个社会生活,表现出巨大能动作用:使人们从伦理关系上去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以伦理观念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以巨大影响,调节和引导着这些活动,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 1、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方式 (1)从“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上来把握世界 “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原本是休谟提出的著名难题,即所谓的“休谟法则”。“实然”、“是”、“事实如人类增强了走向理想未来的信心,并充分展示出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构建理想世界的主体性。 (2)从“规范性”与“导向性”的关系上来把握世界 一方面,道德既然是一种实然的存在,那么,作为人类行为的善恶准则,就必定表现出对人的行为的相应的约束性,即把人们的行为规范在一定限度内,以此来维持一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道德既然是一种应然的东西,那么,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就不能是“消极防范”,而是应该在这种规范性中体现出一种“导向性”,并通过一定的价值导向,把人们引向德性。道德的规范性与导向性的这种统一关系,充分展示出道德作用于世界的特殊性。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这既明确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又确定了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 职业、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就越发展。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社会分工实际上就是职业分工。 职业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在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本身既是生产关系的一种,同时,它也是一种责任关系、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从事一定的职业,就意味着担任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即对某些特定资源如资金、人才、职位、名誉等的使用、操作、管理和支配权; 而且每个职业都享有一定的利益,体现着一定的利益关系。总之,从事一定职业的个人或集团,在职业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上述这些复杂关系?用什么精神状态去完成自己的职责?如何运用自己的职权去完成自己的职责和谋取公共利益?用什么态度去协调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这里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道德问题。可见,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殊的职业关系中,在长期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道德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基本概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反映,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是用来调整职业个人、职业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躯干骨笔记

颈椎7块 胸椎12块 腰椎5块 骶骨1块 尾骨1块 颈椎-7块 特点:①椎体较小,横断呈椭圆形。 ②椎孔较大,呈三角形。 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④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由前弓、后弓和侧块构 成。 枢椎-第2颈椎 椎体上方有齿突。

胸椎-12块 特点:①椎体横断面呈心形。 ②椎体与椎弓根交接部的外侧面的上下缘有上下肋凹。 ③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 ④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5块 特点: ①椎体粗壮,横断面 呈肾形。 ②椎孔呈三角形,较 大。 ③棘突宽而短,呈板 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 特点:

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底中份前缘向前突出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有骶正中嵴,两侧各有四对骶后孔。两侧部各有耳状面。 骶管裂孔:骶管下端由于第四、五骶椎椎弓板缺如而形成一个裂孔,称骶管裂孔,是骶管麻醉的部位。 尾骨 特点:4块已退化尾椎融合而成。 椎孔: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一孔,称椎孔,全部椎骨的椎孔连接成椎管,椎管内容纳脊髓等。 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躯干骨——胸骨 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 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 角,侧方连接的是2肋,可作为计数肋序数的标志。 躯干骨——肋骨 肋骨包括肋骨和肋软骨 1~7对肋骨前端借肋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 8~12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对称假肋 8~10对肋骨的前端借软骨连于上位的肋软骨,形成肋弓 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骨学总论: 一、分类:全身共有206块骨 颅骨:脑颅骨、面颅骨 1、根据部位分躯干骨:椎骨、胸骨、肋 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 2 1)长骨:一体(骨干):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 两端(骺):两端膨大,称为骺,其光滑面称关节面 干骺端: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 骺软骨:幼年时骺与骨干之间借透明软骨相连,该软骨称~,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繁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融合骺遗留下来的痕迹称骺线。 2)短骨:立方形,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稍灵活的部位,如腕骨、跗骨。

管理学第1篇总论

管理学第1篇总论 一、多选题 1、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下属于激励因素的是() A、工资 B、工作上的成就感 C、工作安全 D、提升 E、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 BDE 2、下列哪些是人群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 D、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E、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正确答案: ABCD 3、责任原理要求() A、权力尽可能集中,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企业的控制 B、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C、管理者要尽可能授予下属权力,以激发积极性 D、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E、奖惩要分明,公正、及时 正确答案: BDE 4、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包括() A、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B、人是经济人,只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激励,就能让他们为企业卖力 C、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 D、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E、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走向完美 正确答案: ACDE 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那些需要属于激励因素?() A、生理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安全需要 D、感情和归属需要 E、尊重需要 正确答案: BE

6、对泰罗制评价正确的是() A、冲破了百多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 B、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C、把工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是会说话的机器 D、明确系统地指出有效维系组织连续和目标达成的基础是合法权力 E、主要着眼于基层管理 正确答案: ABCE 7、管理者基本技能主要由()三种能力构成 A、概念技能 B、人际技能 C、营销技能 D、技术技能 E、财务技能 正确答案: ABD 8、按管理者在组织中说处的地位,管理者可分为()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D、行政管理者 E、人事管理者 正确答案: ABC 二、单选题 1、被人们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韦伯 正确答案: A 2、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是最早研究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分工 的经济学家。 A、亚当·斯密 B、查尔斯·巴贝奇 C、费雷德里克.泰罗 D、大卫.李嘉图 正确答案: A 3、一般而言,在管理者技能中,哪项对于高层管理者是最为重要() A、概念技能 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 D、控制技能 正确答案: 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