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福建高考诊断试卷【1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福建高考诊断试卷【1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福建高考诊断试卷【1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福建高考诊断试卷【12】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福建高考诊断试卷【12】含答案考点

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B.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研究文字学几十年的老教授无可奈何地叹息道:“虽然我的研究生很多,但对文字学真心继承我的学说的不多,登堂入室者没有。

D.“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一挥,龙飞凤舞,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A“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错了对象。B.“积羽沉舟”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合语境。C.“大快朵颐”,指大饱口福,痛快淋漓地大吃一通。用在此处恰当。D.“龙飞凤舞”:形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此处褒贬失当。故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______、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可以成为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2)农村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了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变化莫测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

(3)新春伊始,欧洲人心头添堵。牛肉变马肉的丑闻闹得______,眼下已经席卷爱尔兰、英、法、德和瑞典等16个国家。

A.悠远缓和满城风雨

B.幽远缓解沸沸扬扬

C.悠远缓和沸沸扬扬

D.幽远缓解满城风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悠远”指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大。“幽远”是幽深的意思。“缓和”指平和舒缓,不

紧张不激烈。“缓解”指剧烈、紧张的程度有所减轻,变缓和。“满城风雨”指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秋天的景象,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沸沸扬扬”,“沸沸”指

水翻滚的样子,“扬扬”指喧闹、翻动的样子。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在此做“闹”的补语。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

A.中俄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在发展双边关系、处

理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的契合点很多,合作共赢的机会很多。

B.美国《预防》杂志刊文指出,年龄在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如果每天买菜、煮饭、干家务活

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他们的身体会更健康。

C.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

历的非山东户籍的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D.新落成的高铁车站的配套设施较以前的普通车站有了明显改善,高清大屏幕24小时不间

断地提醒旅客警惕防骗防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可以补上“新阶段”。B.“买菜、煮饭、干家务活”不合逻辑,分类不当。D.“警惕防骗防盗”否定不当,意思弄反了。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文件的起草是十分严谨的,先由办公室咬文嚼字写出初稿,再由局领导包括部分职

工代表对初稿进行认真的审订。

B.在中央出台多项惠农政策的大好形势下,镇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业,通过资金支持、科学

指导等手段,使牛羊大幅增殖。

C.现在有些职能部门吃喝之风盛行,“一瓶酒一月粮”已是普遍现象,吃饭更是讲究,食不重味,甚至一顿饭吃掉万元。

D.某地方电视台为了增加自办春晚的知名度,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不惜重金邀请一些高手

大腕来加盟,真是狐假虎威。

【答案】B

【解析】增殖:繁殖;增加之意。(A包括:含有,“局领导”与“职工代表”不是包含关系。C

食不重味:指吃饭不用两种菜肴。形容饮食节俭。D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

信息诱导,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时,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

离造成的。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本应该具备正常关系,很多大学和作家试图重建这种关系。D.历史证明,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必然是国民意识的复苏过程,更

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空前增强的时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主语残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C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D.主

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大国的崛起过程”与“时代”不能搭配。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

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顾毓琇:文理融通学术泰斗誉满中西

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

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

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

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

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

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

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

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

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土贡言献爆狂。

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

这是顾毓琇在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

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

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

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

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

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

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

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

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

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

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

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

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

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

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

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

的爱国思乡情切。

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

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

计献策。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

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期)

【相关链接】

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

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

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B.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

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

C.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

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

D.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认为是神

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

E.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

(2)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8分)

【答案】

⑴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⑵①他是国际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曾获得“蓝姆”金质奖章;②他曾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旅美期间,还写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

诗词;③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还对国

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④他曾撰写出版《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每

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⑶①心怀赤子之心:祖国处于混乱时期,他为祖国鼓舞呐喊;祖国处于和平时期,他为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②清醒认识人生:面对虚荣时,他不为虚荣所累,做到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③一生走在追求的路上:作为世纪老人,电机权威人士,他不

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成为文理融通的奇才。(每点2分)

⑷①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或者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不容忽视;②

个人的命运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始终心怀祖国,与时俱进,这样人的追求才

有动力;③个人爱好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④报国之路可能并不平坦,但是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就终将实现报国之志。(8分,既

有自己的观点,也要联系文本材料;没有观点的,最多得4分;没有材料的,最多也是4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一生都生活在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错,原文是“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D.“小时候就被认

为是神童”无中生有。E.“其后”表述不准确,时间跨度较大,准确地说,应是“中美建立外交

关系以后”。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

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

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

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

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

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

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

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

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注意审题,明确筛选的依据,“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主要从话剧创作方面、音乐史的研究方面、撰写禅史方面体现他的“奇”,同时在链接材料中还提到“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

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

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

体现在哪些方面”,既然是“哪些方面”,自然应是多角度。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

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

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

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

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此类题目与小说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题有相通之处。首先到文中找到写顾毓琇的内容,尤其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以及作者的评价。从他为混乱时期的祖国鼓

舞呐喊,为和平时期的祖国的建设献计献策这些内容里可以看出人物的一腔爱国热情;从他

面对虚荣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人物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在各种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来看,可以看出人物孜孜不倦地追求。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

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

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1.从事

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顾毓琇所做的事以及在这些事

件中顾毓琇的表现,然后再概括顾毓琇的人格魅力即可。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4)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应先概括人物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然后再谈启示,可以从家庭、社会、个人等角度答题。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

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

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

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

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富公为人,温良宽厚,泛与人语,若无所异同者。及其临大节,正色慷慨,莫之能屈。智识深远,过人远甚,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必万全无失然后行之。

宰相自唐以来谓之礼绝:百僚见者,无长幼皆拜,宰相平立,少垂手扶之;送客未尝下阶;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客踧踖起退。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自是群公稍稍效之,自公始也。

熙宁元年,徙判汝州。诏入觐,许肩舆至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令其子掖以进,且命毋拜,坐语,从容访以治道。弼知帝果于有为,对曰:“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又问边事,对曰:“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帝默然。至日昃乃退。欲以集禧观使留之,力辞赴郡。明年二月,召拜司空兼侍中,赐甲第,悉辞之,以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常深居不出;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所亲问其故,公曰:“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能堪也。”士大夫亦知其心,无怨也。尝欲之老子祠,乘小轿过天津桥,会府中徙市于桥侧,市人喜公之出,随而观之,至于安门,市为之空,其得民心也如此。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呜呼!苟非事君尽忠,爱民尽仁,推恻怛至诚之心,充于内而见于外,能如是乎?

(节选自《富弼》等史料)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之能屈屈:使……屈服

B.从容访以治道访:询问

C.自致仕归西都十馀年致:调任

D.吾衰疾不能堪也堪:承受

8.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晚年宾客请见者亦多,谢以疾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至日昃乃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而事无巨细,皆反复熟虑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D.客坐稍久,则吏从旁唱,“宰相尊重”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10.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

(2)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

12.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试加以概括。(4分)

【答案】

7.C

8.D

9.(1)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

和颜悦色。(“虽”“抗礼”“引”“从容”各1分)

(2)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有的不见,这不是同

等对待的做法。(“累”“盖”“是”“均一”各1分)

10.位高不骄,礼待下属;诚恳谏上,献计献策;礼待宾客,不论贵贱;深得民心,备受爱戴。(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

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致:辞去。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

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

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

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

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

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8.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

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用/因。B项才/竟然。C项表转折,但是/表递进,更何况。D项均表示承接,就。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

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

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

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9.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虽”即使;“抗礼”行对等的礼节;“引”延请;“从容”和颜悦色。第二句中,“累”多次;“盖”大概;“是”这;“均一”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

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0.试题分析:文章按照段落分别表现了富弼的“温良宽厚、正色慷慨”,由此可以总结段意。“及公为相,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抗礼,引坐语从容。送之及门,视其上马乃还”是其

礼待下属;“人主好恶,不可令人窥测;可测,则奸人得以傅会。当如天之监人,善恶皆所自取,然后诛赏随之,则功罪无不得其实矣”是其善于进谏;“凡待人,无贵贱贤愚,礼貌当如一。吾累世居洛,亲旧盖以千百数,若有见有不见,是非均一之道。若人人见之,吾衰疾不

能堪也”是其礼待宾客;“及违世,士大夫无远近、识与不识,相见则以言,不相见则以书,

更相吊唁,往往垂泣,其得士大夫心也又如此”是其深得民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一般

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在

整体把握的指导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

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

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

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

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参考译文】

富弼为人宽厚,温和善良,通常与他人交谈,好像没有执于己见的。可等到他面临重大事情时,他就表情严肃,义正辞言,没有人能让他屈服。智谋与见识深远,比其他人强多了,但

是不论大事小事都反复仔细考虑,必须万无一失之后才去做。

宰相,自唐朝以来可说是礼遇最高:百官来拜见的,无论老少都要行礼,宰相直立,稍微伸

手扶一下来客;送客不用下台阶;客人坐得稍久了,侍吏就从旁边大声说“宰相尊重”,客人

就恭敬不安地起身离去。等到富弼做宰相,即使是小官或平民拜见他,都和他行对等的礼节,延请就坐,说话和颜悦色,送客人到门口,看到他上马才回来。自此众官员渐渐学习富弼,(礼待下属)从富弼开始啊。

熙宁元年,调任汝州判官。诏令入朝觐见,允许坐轿到殿门。神宗御内东门小殿,让其儿子

从宫门进入,而且命令他们不要跪拜,坐下谈话,从容地向富弼询问治国之道。富弼知道神

宗果敢有所作为,上奏说:“人主的喜好和厌恶,不能让人窥测到;能窥测,那么奸人就得以逢迎。应当像天监视人一样,善恶都自取,然后进行惩罚奖赏,这样功劳和罪恶都各得其实情。”又询问边疆之事,富弼说:“陛下即位不久,应当广布恩德施行恩惠,希望二十年不提

用兵之事。”神宗沉默不语。到日影西移才告退。神宗打算将他以集禧观使留在京师,他极力推辞,到郡县赴任。熙宁二年二月,诏授职司空兼侍中,赏赐上等府第,全部辞谢,任以左

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自从辞去官职回到西都十多年了,常深居不出门;晚年请求拜见的宾客也多起来,他都以病

为理由,辞谢不见。亲近的人问他什么缘故,富弼说:“大凡对待他人,无论富贵贫贱贤达愚钝,都应一样的以礼相待。我家许多代人居住在洛阳,亲戚故旧大概成百上千,如果有的见

有的不见,这不是同等对待的做法。如果每个人来了都接见,我年老体衰又有病不能承受。”士大夫们也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怨言。

曾经想到老子祠去,乘坐小轿路过天津桥,适逢府中把集市迁到桥边,市上的人为富弼出行

高兴,伴随着观看,直到安门,市面为之冷清了,富弼如此深得民心。等到富弼去世,士大

夫不论远近,认识不认识,见面了就相互转告,见不到面的就以信(互告),相互吊唁,常

常落泪,富弼受士大夫爱戴也是如此。哎呀!如果不是尽忠职守侍奉君主,尽仁尽义关爱民众,他的怜悯至诚充满内心而表现在外,能像这样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3.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

14.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在

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引起人们关注。(共4分,答出一点给2分。)

1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干问的是“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这是考查景物及其特征,答题时结合

诗句进行分析,“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

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

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不畏严寒;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本题考查考查抒情方式,是考查表达技巧。开头两句写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第三、四两

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

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

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第五、

六两句诗人在这里进一步表现了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表现了诗人对毡炎附势的群小的憎恶,和对高洁正直的君子的赞美,以上六句是间接抒情,托物言志。最后两句“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梦幻一般。绁,绳索,系牲口的缰绳,这里名词活用着动词,当用绳索捆住。绁尘,被世俗所羁绊。在陶渊明看来,青松经霜不凋与众树的凋零

绝然不同,这是说他自已归隐之后,穷了,被歧视了,而更能显示他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又

感叹自己的出仕像在梦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梦幻间”,即生活在没有真实的价值观时代,所以会为世俗所束缚。诗人这时如梦初醒,说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高洁挺拔,卓然独立,

而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直抒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丁玉坤,自强美丽的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轮椅天使”。她爱笑,即使回忆起苦难的童

年,①_ ___;她爱美,漂染的头发映衬着精致的妆容,残疾的身体并未阻止她追求时

尚的脚步;她好强,从“吃低保”到帮助“吃低保”的贫困残疾人,②。残疾并不可

怕,③。她坚信,只要热爱生活,勇敢地追求梦想,一样可以走出精彩的人生。

【答案】①灿烂的笑容也从未在她的脸上褪去。

②坚强的信念撑起了她的微笑人生。或:她用不懈的奋斗(靠坚强的信念)实现了人生的逆

③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信心。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

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第一处根据“她爱笑”可以填写“灿烂

的笑容也从未在她的脸上褪去”类似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她好强”可以填写“坚强的信念撑起

了她的微笑人生。或:她用不懈的奋斗(靠坚强的信念)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类似的句子;第三处根据“残疾并不可怕”“她坚信”可以填写“可怕的是对自己失去信心”类似的句子。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

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①。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罕》)

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

人哉,樊须②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注】①鄙事:卑贱的事情。②小人:一般老百姓。樊须,即樊迟。

③襁:又称被单,背负小孩的布条。

16.孔子为什么说樊迟是个小人?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3分)

答:

17.孔子说樊迟“ 学稼”、“ 学为圃”是个小人,却又承认自己“多能鄙事”,二者矛盾吗?你是如

何理解的?(3分)

答:

【答案】

14.孔子讲求的道,志在济世救国,平定天下,(1分)强调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仁义礼智

信等道义上,而不是去学习种地和种菜。(1分)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救世济民

的管理者,而樊迟只是热衷学习种田和种菜这类小的技术,因此,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

(1分)

15.(3分)二者并不矛盾。(1分)孔子说樊迟是个小人,强调的是君子应该更注重于道德

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种庄稼种瓜果蔬菜等各种技艺。(1分)在孔子看来,自己的“多能”

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获得的,是符合君子的要求的。(1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樊迟退出后,孔子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

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

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

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呀!”在孔子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仁义礼智信等道义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救世济民的管理者,而不是去学习种地和种菜。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虽然考的不是句子翻译,但是侧重点仍然是对文言语句的理解。要想做对这个题,首先要将文段中的句子的含义都弄懂了理解通了才能做对。

15.试题分析: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君子论,他认为樊迟是个小人,强调的是君子应该更

注重于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掌握种庄稼种瓜果蔬菜等各种技艺。孔子自己通过不断的学习

和实践而“多能鄙事”,跟自己的君子论事相符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针对问题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参照孔子的论点,围绕孔子的观点说出相应的理由。

18.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⑴杜牧在《阿房宫》中,用“,”两句描写了秦人把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视为铁锅、石块等肆意挥霍的奢侈生活。

⑵屈原在《离骚》中,以用荷缝衣来象征自己高洁品质的两句是“,”

⑶陆游《游山西村》中,写景并富含哲理的名句是“,”

【答案】

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⑵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鼎铛”、“珠砾”、“芰荷”、“芙蓉”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作文(60分)

仔细观察下面一幅漫画,按要求作文。

请根据这幅漫画揭示的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略

福建省高考语文2020年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福建省高考语文2020年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2017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真题及答案(文字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

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 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 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 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 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 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 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 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 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 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 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 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 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来作答。C项强加因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不讥其辞,婴可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福建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24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李普曼认为,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现实利益,而且更大程度上为公众自身的信念所左右。在他看来,公众的舆论是建立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牢固的信念之上,这种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新闻报道和新闻舆论的影响;换句话说,是报刊等大众媒介通过经年累月的报道和宣传,塑造出一种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种知觉模式,从而在公众头脑中植入一整套“固定的成见”——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这种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去现察世界并形成舆论。他说;“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是先想象它们,然后经历它们的。如果不是教育使得我们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么这些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这些先入之见把某些事物划分为熟悉的或陌生的,强调了这种区别,所以,看到了有一点熟悉的东西就像是很熟悉;有一点生疏的东西,就像是非常陌生。”他认为,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了解,让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当成见的体系已牢固地形成时,我们都会注意那些能支撑成见的事实,而不去注意那些与成见相矛盾的事实,但是,固定的成见并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常常是有条理的、能够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社会意识的统一和公共价值的认同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固定的成见就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1.下列对李普曼的“固定的成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固定的成见会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使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幻的“拟象”之中。 B.固定的成见不总是偏见和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它是有条理并能自圆其说的信念体系。 C.固定的成见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对统一社会意识、认同公共价值有积极意义。 D.固定的成见是我们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它是看不见的社会习俗和对传统的维系力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众舆论的形成不仅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制于公众自身的信念。 B.公众舆论是公众在无意识中受到刻板成见的支配,以媒体的立场和视角观察世界而形成的。 C.人们对大多数事物的先入之见会深深地支配整个知觉过程,并妨碍人们对真实世界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三岁食贫。(《诗经·氓》) (2)群贤毕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4) ,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5)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6)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案】(1)自我徂尔(2)少长咸集(3)渚清沙白鸟飞回(4)人非生而知之者(5)岸芷汀兰(6)吟鞭东指即天涯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答案】D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

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 第1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不大会去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共同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之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时,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冲绳海槽。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意,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2021-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高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第1卷(选择题共24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不大会去问“为什么”的问题。90年前,A?WEGENER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共同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之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时,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海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70年代末,“ALVIN”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在各大洋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冲绳海槽。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的原核生物,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所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分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乎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

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封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语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荀子《劝学》) (2),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3)?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庄生晓梦迷蝴蝶,。(李商隐《锦瑟》 (6)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二)文言文阅言(15分) 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福建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福建卷) (福建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 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B项曲解原意,由原文“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知。A、C、D三项可以筛选和整合第一段和第二段信息看出均为正确选项。】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要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来作答。C项强加因果,】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福建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 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 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 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 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 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 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 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 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 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晏子之暑,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患于逾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于何为 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 料归。”晏子曰:“何为为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 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 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来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 吾乃今日赌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载之暴.也。” 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中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 也,吾以于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 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寝实者 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弃乎!婴诚率之。”乃令粪洒②政席,尊残③而扎之。 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扎不受摈④。夫子扎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 上客。 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骈,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读下之,其去俗亦远矣。

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福建卷

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师者,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宁溘死以流亡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

2016年河南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河南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适用地区: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广东、河南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 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 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 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 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 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 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 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 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 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 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 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 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

福建省历年高中高考语文试卷习题文言文阅读真题集.docx

福建省历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真题集 【2014 年】文言文阅读 (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 题。 张祖传 [ 明] 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 . 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 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 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 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 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 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 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 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 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 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 . 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 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 ,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 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⑤ 令以占籍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

福建卷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试题、答案以及译文

(福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⑴—⑷题。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团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父亲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就?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⑴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义笃.而辞质笃:深厚 B 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C 向人索.衣食索:搜寻 D 士友间鲜.不相庆鲜:少 答案:C(索取、索要)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3分)( )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⑥ 答案:D(①④是实际情况⑤是方苞想象四五十岁后的还无所成就的状态,不是愿望。) ⑶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方苞在回信中讲述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 方苞无法告诉僮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 心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 D 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答案:B(“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错误)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福建)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 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做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考试结束后,考生必须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匪来贸丝,。(《诗经??氓》) (2) ,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3)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王勃《滕王阁序》) (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 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七月二十八日,舟次. 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问守者,则曰:“非彭泽所治境也。”乃相与怃.然而去。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曰:?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注】①某:我。②甃结:砖块建筑。③聚足:登台阶一步一停。④徒

高考语文试卷福建卷含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福建卷)含答案 2012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三岁食贫。(《诗经氓》) (2)群贤毕至,。(王羲之《兰亭集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4),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5),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6)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己亥杂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一5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

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 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 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 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 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 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 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 后堂,匪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 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 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 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 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 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 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 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