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宋君本源翁元配曾氏孺人墓表

宋君本源翁元配曾氏孺人墓表

宋君本源翁元配曾氏孺人墓表

宋君本源翁元配曾氏孺人墓表

谢宋平(整理标点)

大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十二月初二日乙卯,安福乡钦仁里湛溪村宋君本源之孺人曾氏终于内寝,将即窀穸。其子馗执孺人行状请志。

按状:孺人姓曾,讳琳,字幼聪,族出太平乡二十都小源村。其父梅野辉仲是也。孺人性端淑,娴女工,遵姆教,阖门剑曰:“此女不凡,当择佳婿。”既及笄,乃归于宋氏,宋氏为湛田巨族,二本源君多外事,家政委于孺人。孺人属恭妇道,事舅姑以孝,抚子侄以恩,尊者敬之,卑者慈之。持以劝,守以俭,故宗族乡党皆称羡焉!

孺人生于元至正丁未年(1367年)十二月初九日辰时,以明洪武丙辰年(1376年)又九月十一日嫔于宋,殁于壬寅(1422年),享年五十有六。子三:长曰馗,字尚敏,先娶十六七都李宗海女,早逝,复娶邑西温伯辰女;次曰解,字尚吉,娶长乐里廖贤宗女;三曰珀,字尚亨,娶西关何宗海女,珀先卒。女三,皆适名家。孙男八人,孙女四。于本月十九日壬申奉厝本里枣树坑之原。余嘉孺人之德,故为之铭!

铭曰:

孺人之德厥善孔藏既配名族克尽其良妇道姆仪足为矝式

胡天不佑中寿而殁郁郁佳城栖兹懿灵勒诸坚石垂于万龄

广西柳州府罗城县儒学教谕年家眷教弟李秉异拜撰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文言文《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二、给加点的字注音:溉汲.. gài jí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 井得一人 2.溉汲.. 3.及. 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问之于. 丁氏: 7.得一人之使. 8.丁氏对.曰 9. 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四、词语分类归纳: 1.重要虚词。之 ①宋之.丁氏②有闻而传之. 者③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得一人之. 使⑥求闻之.若此其 ①及其.家穿井②其. 人曰③奈何忧其.坏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②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 1 2.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②国人道之.③国人道之.五、重点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浇田,经常委派一人在外面。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井,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3.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听到就去传播的人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5.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宋国的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 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7.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六、问题梳理: 1、《穿井得一人》寓意是什么?答: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新闻传播学之新闻起源和本源

新闻传播学之新闻起源和本源 一、新闻的起源 1、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方式 (1)口头传播又叫口传新闻,是人类最早运用的新闻传播手段之一。口头新闻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报告马拉松战役胜利的故事。长处是灵活、简便。消息不胫而走,有广泛的适应性。缺点:容易失真。 (2)信号传播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号传递某种信息(新闻)。长处是传送信息迅速。缺点是传递复杂的内容比较困难。 (3)符号传播,就是通过图画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长处是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易懂。短处是必须事先约定其含义。 (4)文字传播,采用文字作为手段,传递信息。长处是与上述三种传播手段比较而言,文字传播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拓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短处是必须识字,且有较高文化程度。 2、坚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 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有两类说法: 一是“本能说”,他们认为,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正是好奇心对远近发生的变化产生无限的兴趣,才有追求、采集和传播新闻的欲望与动力。 二是“意志说”。他们认为,现实世界是非本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新闻这种现象由意志这种本质的“外化”而产生。 二、新闻的本源 1、新闻的本源1943年9月1日,陆定一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论述了新闻的本源和新闻的真实性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文章中说:“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 2、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a、有事实才有新闻;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理解寓言的寓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故事中明确,对于生活中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故事《三人成虎》,说说这个故事的寓义。 2、介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初读课文。 2.重点词语释义 溉汲:浇田、打水。居:停留。及:到了……的时候。 国人道之: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使:使唤。吾:我家。对:回答。 不若:不如。穿井:打井。穿,挖掘,开凿。 闻:第一个“闻”是“听到”的意思,第二个“闻”是“使知道”的意思。 常一人居外: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3.整体感知 《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二、合作交流重点深研 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分三层。

中外新闻史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的起源 一口头传播时代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特点: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由于口语传播有局限性: 1.传播范围有限 2.导致新闻失真 为了弥补口语传播不足,产生了以下3种非语言传播。 1 标记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体或符号为载体,传递或保存音讯的传播方式,结绳记事。 2 声光传播是指以声音和光线为传递信息载体的传播方式,烽火报警,击鼓传讯。 3 图式传播是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二手写传播时代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的里程碑 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罗马:公元前59年《每日纪事》尤里乌斯?凯撒 公元前6年《每日纪闻》屋大维 报道内容: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议会记录等。 中国: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小报 欧洲文艺复兴:Venice Gazette威尼斯小报 法国在15世纪《偶然》《小报》刊载新闻和论战文章 近代报刊的萌芽与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一近代报业出现的历史条件 1.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新闻传媒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2.社会信息需求的旺盛。(环球航行,全球市场与殖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3.近代邮政制度的建立。 二定期刊物的出现 时间上最早德国 1615年艾格诺尔佛?莫尔(德国报业之父)《法兰克福新闻》(世界新闻史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 英国1621年8月13日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尼古拉斯?鲍尔尼和托马斯?艾克尔)1665年《牛津公报》后改名为《伦敦公报》(作为政府公报一直发行至20世纪) 1704年丹尼尔?笛福(英国报业之父)《评论》周刊(政论杂志的鼻祖) 三日报 德国1656年蒂莫泰斯?里兹赫《新到新闻》(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1660年莱比锡印刷局长《莱比锡新闻》(世界上第二家日报) 英国1702年3月11日爱德华?马莱特《每日新闻》(第一个提出客观报道) 1730年真诺《每日广告报》(第一张现代新型日报) 法国1777年元旦巴黎《法国新闻》(法国第一家日报) 集权主义报业 集权主义报业理论思想来源:柏拉图,中国的韩非子,文艺复兴时代的马基雅里(集大成者)。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四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理论之一 专制政府控制报业的各种手段: 1.新闻检查制度

1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产生新闻的根源,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的内涵: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的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2具有新意,3新闻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报道,是新闻报道者对客观事实的一种反映。4新闻必须是公开传播的事实。5报道及时。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新闻来源必须真实可靠;报道内容必须准确无误;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人物。事件的过程原因结果,以及新闻中所用的数字资料和描写细节都必须确有其事,实实在在,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不得加以主观想象。拔高夸张或隐瞒。 新闻真实的本质要求:新闻事业要全面完整深刻精彩的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相,不仅要做到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以及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努力做到整体真实。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状况,而且要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要反映事物与现象的内在联系。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党性和真实性的一致性。 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要认真开展新闻队伍的行业自律活动,将培养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和改进作风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要坚持准确公正全面客观的报道原则。3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新闻价值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要素的总和,是新闻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 新闻价值的要素是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与趣味性。 新闻价值的客观性?指构成新闻的各种特殊素质,它寓于事实本身,是客观的,不以传播的主观需要而增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并产生社会影响,是由受众而不是由传播者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衡量新闻价值的客观标准是受众对新闻的选择和实践对新闻的经验。 新闻价值的综合性?指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受众在选择和判断事实时所反映出来的需求欲望。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约。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包括信息价值,舆论宣传价值文化教育价值。 新闻价值取向?1新闻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总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因素的制约。2在判断和衡量新闻价值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政治制度学术观点经济利益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取向。3处于不同新闻传播体系的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传播体系的性质构成变化过程的制约,所持的新闻价值取向是有差别的4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也为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提供了宏观深刻的内在依据。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重要的职业能力之一。即迅速准确的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 新闻敏感能力的具体表现的特点?1快捷2准确3灵活 新闻敏感的主要表现1及时发现新闻线索2准确判断新闻价值3预测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 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1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2物质条件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导致近代新闻事业的产生,16世纪报纸诞生在威尼斯,17世纪日报和周报的出现标志信贷新闻事业的正式诞生。 日报的特点1刊载新闻为主2定期连续出版3面向社会公开发行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点?1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通过新闻手段在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2新闻资产实行社会公有制度,不允许外资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渗透和控制3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宣传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新闻宣传一定要把远大理想和现实政策有机的统一起来,坚持用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 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 ..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2.说·讲3.不如

二·1.得到·获得2.找到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背诵版

1、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2、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3、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4、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5、真实准确的含义: 6、1、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着的。 7、2、指新闻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真是客气。 8、3、指新闻不仅要求对具体事实的报道真实准确,而且在事实的整体和相互联系上也应 该客观全面、符合实际。 9、内容新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则是新闻的天性。 10、传播公开:新闻不同于内部情况和机密情报,也不同于私人信函,它必须面向社会, 公开传播,这是新闻固有的特性。 11、新闻真实性原则: 12、1)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 13、①、构成新闻的要素“五个W”要准确无误。 14、②、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 15、③、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 16、④、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17、2)从总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应事实。 18、3)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 19、4)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20、①、倾向性:指的是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反映客观事实的立场、态度在新 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1)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能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趣味性。 3)新闻价值的新鲜性: 4)1、是指事实在时间上的“新近”。 5)2、是指事实在内容上的“新鲜”。 6)新闻事实向新闻文本转换的步骤(新闻价值的呈现): 7)1、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8)2、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制成新闻文本。 9)3、寻求恰当的传播方式,展示新闻文本。 10)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11)阶级立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新闻政策、新闻宣传价值、新闻媒体定位等。12)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13)新闻事业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产生标志是:在社会分工中体现了专职的新闻采集、写作和传播者。 14)新闻事业的性质:

世界现代新闻的起源

世界现代新闻业的起源 以前的教材都说,现代报纸最早起源于1566年意大利威尼斯的手抄新闻。 这是欧洲中世纪新闻传播发展的顶点,不是现代新闻业的起点,因为现代新闻业的最早载体——报纸,应该是印刷品。手抄作业,不是现代新闻业的标志。 现代新闻业的产生与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拓展相联系 1453年5月29日(星期二),发生了一件影响欧洲工业和商业进程的事件:奥斯曼帝国军队经过59天激战,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堵塞了欧洲商人通往东方的道路(丝绸之路),逼着欧洲人寻找通往东方的海路。 1497-1499年,葡萄牙人达·伽马首先发现了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海路,随后欧洲人发现了美洲,最后证明海路可以通往世界所有的地方。于是,欧洲的市场经济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开始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 新闻业作为独立的行业,产生于这个历史大背景下。 达·伽马(Vasco da Gama ,1460-1524)1497-1499年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170多船员回来时剩下55人。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ristóbal Colón ,1451-1506)1492-1505年间三次向西航行发现美洲。 麦哲伦(Ferdinand Magellan,1480-1521)1519年9月率270人的船队开始环球航行,本人1521年4月在菲律宾被杀,其部下埃尔卡诺率领剩下的唯一的船“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原来船队的人仅剩10人(另外还有路上征召的12人)。 麦哲伦海峡563公里,3.3-33公里宽,深20-1170米。 一、现代报刊得以在欧洲起源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条件 1.世界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商业和工业从地中海贸易转向全球贸易,因此造成对新闻传播的规模化需求。 2.此时,欧洲地理上正在形成连成一片的文明地区,地理上进行贸易的关卡减少,传递信息的障碍也随之减少。 3.六个主要的欧洲民族(意、西、葡、德、法、英)经过文艺复兴运动,自然形成了各自的标准语言和文字,奠定了规模化新闻传播的语言文字基础。 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1616)、卡蒙斯(Luís Vaz de Cam?es,1524-1580) 拉伯雷(Fran?ois Rabelais,1494-1553) 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53-1592 )

1-中外新闻史笔记(新闻传播的起源)

《中外新闻史》 | 张昆 2008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口头新闻时代 奴隶社会初——14、16世纪文艺复兴:手书新闻时代 一、口头新闻时代 二、手书新闻时代 西方文字体系演变:象形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 纸张的出现改写了手书新闻传播的历史 1、 古代西方的手书新闻传播 最发达的地区:古罗马,主要形式:公告式(官方公报)、私人新闻信。 (1) 公告式:前59年,《每日纪事》——前27年,《每日纪闻》 (2) 手写新闻信:有人抄录政府公报等信息,分送各地订户获取报酬。(由奴隶分发,是历史上最早的“职业 新闻工作者”) 2、 中国古代的手书新闻传播 甲骨文——钟鼎铭文—— 其他表现形式: 露布(南北朝,军事长官发布) 游记、旗报(明,军队中传播,起义军的文告、捷报)、牌报(明) 3、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14-16世纪) 意大利商人为获取商业行情、船舶道路信息,于16世纪初在威尼斯后在罗马出现“专门搜集消息的机构”,其工作人员被称为“采访者”和“报道者”。逐渐政治色彩浓厚,诋毁教廷,受到查禁。 1566年,威尼斯与土耳其战争中出现过《消息公告》手抄新闻,曾收取一个威尼斯铜币,铜币英文成为欧洲近代报纸的统称。 英国,13世纪出现手抄新闻,米诺特。16世纪初,邮政发达,邮政局长多兼售手书新闻书。 法国,15世纪出现手抄新闻,折叠而不装订,《偶然》(刊官方消息)、《小报》(刊刊新闻和论战文章)16世纪中,法城市出现手抄报织,由邮局兼售。 德国,15、16世纪之交,出现手抄新闻。纽伦堡大贵族施乌尔将买到或得到的手抄新闻报寄各贵族,杜来,独自编手抄新闻报,由妻子发售。富格尔家族大富商重视收集新闻消息,还雇人抄写编成《富格尔新闻》对外出售。 评:文字出现至15、16世纪,手术新闻是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手段 12世纪前,几乎不收费,还未成为商品,到宋小报和文艺复兴时,开始改变,以出售为目的。不受身份 限制,付费后任何人都可获得。 成为职业,出现最早的新闻工作者。 三、辅助传播手段及其评价 1、辅助手段:结绳记事、击鼓传讯、实物表意、烽火报警 2、口语、手书、辅助手段的历史地位评价; (1)一直保存下来,成为历代主导型新闻传播工具的补充。 (2)积累,才有发展。 (公元前700年,等同于《每日纪闻》) 作用:朝宿之用、上传信息 诏令等转报地方。地方政府驻京之邸发行的报纸 还有报装、观察使牒 定期发行 开始出现审查制度(枢密院、定本) 宋末出现民间小报:出现新闻职业、出 现最早报探、发行人、记者、编辑 简单区别

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初中 语文 穿井得一人阅读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 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穿井得一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关于新闻起源问题的思考

关于新闻起源问题的思考 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早期生成的意识现象,它的产生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周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人的自觉意识,在新闻起源中,是一个必然的重要环节,而它一开始就同劳动联系在一起,劳动不仅为早期新闻活动创造了主体,直接产生了主体对新闻活动的要求;而且,赋予早期新闻及新闻活动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可能性。新闻起源于劳动。新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开始又是怎样存在的?人类为什么需要新闻?卡斯柏.约斯特说:“人类同时又被赋有无尽的好奇心,它创造了一种对事物不断的兴趣,关于别人的举动行为,对于自然所发生的程序和事情,对于不论远近每一个人物的情况,都有无限的兴趣。”“这些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管翼贤说:“新闻的起源,是出于人类新奇性的要求。”郑贞铭说:“人类需要新闻,是基于好奇的天性使然,人类固有好奇,求知的天性,不仅希望多见、多闻,更希望五所不可,无所不闻。”“人类的好奇心,除“见”与“闻”外,还会对于事物的真相前因后果发生兴趣,而作进一步的追问,引出其他的问题,这都是以满足人类对新闻的渴求,也就是满足人类好奇和求知的天性。”“由于人类需要新闻;而传播新闻又是任何群居动物的本能,所以新闻传播的活动早就发生。”刘文钊说:“我们讲到新闻的原始,就要提到“新闻欲”的问题了,新闻之所以发生,实缘于“新闻欲”,人类的本能是富于“新闻欲”的,如果没有“新闻欲”,人类就不会进化,文化也决不会发达的。”以上种种说法,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认为新闻起源于人的好奇心,是人的心理天性的表现,即:新闻起源的“天性论”;其二,认为新闻根源于人的本能,是如同动物一样的本能的表现,即:新闻起源的“本能论”。可以说,新闻起源的“天性论”和“本能论”,既是以往关于新闻起源问题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观点;也是唯心主义新闻起源观的理论支柱。第一,人类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对事物的不断兴趣”,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这种“好奇心”和“对事物的不断兴趣”是哪里来的呢?其最终根源是什么呢?唯心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却截然相反。在唯心主义看来,这种“好奇心”,是上帝赋予的,“天性使然”。因而,新闻产生的源泉、根源,就在于这种人类的所谓“天性”。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包括好奇心在内的人的一一切心理现象,并不是上帝赋于的。它只能在历史过程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其深刻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水

部编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划分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新闻专业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新闻和新闻事业 一、新闻的起源与本源 新闻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事实第一性和新闻第二性 (辨析题: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要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事实和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防止主观主义、歪曲事实、制造假新闻。)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公认的、具有权威地位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必须依据事实;内容上具有新意;公开报道和传播;时间上讲求时效) 三、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与本质要求 具体: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准确可靠;背景材料完全真实、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本质:1、全面、完整、深刻,力求从事实的整体和联系上反映事物内在规律;2、注意代表和反映事物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质,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评论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必须客观、公正、有立场 当前新闻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让防止新闻失实? 1、新闻真实性的要求——基本要求、本质要求; 2、新闻失实的表现:一)子虚乌有二)合理想象三)以偏概全四)猎奇传讹五)导演摆布六)添枝加叶七)商业炒作 3、怎样防止新闻失实:A、接近“起点源”法,尽量接近“起点消息源”,坚持不做实地采访、不到事发现场不写新闻,是保证新闻真实的最可靠的方法。 B、全面采访法,采访一定要深入、全面,这是实践检验了的、新闻采访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

如何写好新闻 来源

如何写好新闻来源:文学博客网作者:佚名发表时间:2010年11月16日点击数:112 新闻学里,对新闻的定义有两个:一是,新闻是新近事实的报道;二是,新闻是新近变动事实的消息。其中,定义一强调新闻是一种报道,定义二强调的新闻是一种消息。不管定义一还是二,都突出强调新闻要具备两个性质才算是新闻:一、真实;二、新鲜。 如何做到真实新鲜呢?那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及时的如实报道所见所闻。并不是所有所见所闻的事实都是好新闻材料,这里就要涉及到新闻的选择。比方说,陈旧的现象,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和反复出现的事实就不是好新闻材料,像这样的新闻我们就没有必要去作报道。就如西方一位新闻工作者所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无处不在,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值得去报道,就要看如何去选择新闻。新闻选择必须经过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法律法规三道关卡去约束,层层淘金,余下的就是好新闻。它们就好比是一个筛子,把不好的新闻淘汰掉,留下的都是精华。也许,有读者不清楚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陈述下。新闻价值具有五性:一、重要性。人民最关心的事,就是最重要的新闻。二、时新性。越及时越新鲜的新闻,越会引起群众关心。三、趣味性。新闻越有趣,越引起群众注意。四、显著性。西方教科书有个公式诠释这点:名人+普通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事=新闻。五、接近性。接近性分地域和心理上的接近,新闻越与群众接近,越引起群众关心。只要具备新闻价值五性之一,加上新闻特性真实性就是好新闻。具备了新闻价值,在报刊上发表后,想产生巨大的群众效应,我看未必能如此。这就要谈及宣传价值,宣传价值也包含五个方面:一、与传播媒介所持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相一致。如果一个时政报,刊登一条经济新闻,就没有价值。二、普遍性。新闻不是反映部分人所关心的事,而是针对一大群人。三、典型性。新闻报道的事例越典型,越具有说服力。四、针对性。针对性越强,越能针贬时弊。五、时宜性。抓住时机报道,产生效果越好。最后,还要新闻法律法规的约束。只要做到以上,写出来的新闻才能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新闻的来源有多种途径,可以是亲自去现场采访,也可以是来信来访。不管哪种来源,我们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核查信息的真实可靠性。由此可以看出,只有自己去现场采访的新闻最可靠,所以以后的新闻工作中,应多去采新闻,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等新闻。只有真正深入群众,写出的新闻才算是为民说话,服务群众,才能真正配得上那句:“人民口舌要害!” 个人体会:写好新闻,主要是写好消息。因为,消息,是新闻的主体。 那么,消息,按具体行业或具体事件来分,有政治、经济、会、文教、科技、体育、政法、国际等新闻。 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的共性来分,有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报道、调查报告、新闻述评等。 怎么写最好?格式如何?简单地说:一篇消息通常包括导语、主体、结尾三部分。或者,形象的讲,一篇消息要求达到“凤头、猪肚、豹尾”。 1、导语:消息开头的一段话。作用有两个,一是用最简明的语言把消息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告诉读者;二是它应当像诱饵一样把读者吸引住,使他们有兴趣往下看,欲罢不能。因此,一篇好的消息,在导语上是要很下功夫的!所谓“凤头”。 2、主体部分。要毫不矫柔造作,极少形容雕琢、清晰无误地把事情说清楚;内容要足,信息量要大。所谓“猪肚”。 3、结尾部分。结尾,对消息来说不是很重要。正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的:“故事一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 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西方新闻传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理论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分析 (一)新闻的起源 新闻起源: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早动因,级新闻传播活动是怎么产生的。 1、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 (二)新闻的本源 新闻传播本源,就是指新闻的基本来源,是新闻产生的根本前提。 新闻本源:指新闻产生的根源,即新闻是什么,由什么构成。 新闻的本源是变动的事实。 新闻本源必须区别于新闻起源。前者是新闻来源;后者指新闻传播活动发生时代及动因。 1、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什么是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事实报道,渗透、传达出新闻主导者的观点、认识、评价。即在事实的选择与传达中,体现选择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倾向性。 2、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3、新闻事实:被人们选取,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反映,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客观事实。

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整理

原文译文对照翻译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 卷160 篇。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 三、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

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四、词语分类归纳: 1.一词多义(重要虚词) (1)之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4)闻 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说) 求闻之若此(名词,传闻) (5)若

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1448517.html, 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文献综述 作者:马玉霞 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6期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闻传播学应运而生了一个新兴的学科分支——“数据新闻学”,并被视为未来新闻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数据新闻也成为新闻界的新宠。本文对数据新闻的发展进行梳理,理清数据新闻的起源,并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其次探讨其兴起与发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并从认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归类。最后就国内研究中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据新闻大数据数据新闻学文献综述 一、数据新闻概述 1、数据新闻的兴起与发展 说起数据新闻的起源就要提到之前的新闻报道中的数据运用,在严格意义上来说还算不上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算是数据新闻的先驱,1821年5月5日创刊第一期上的一篇调查未成年教育系统的报道被视为该报最早的数据新闻。① 我国国内与之相关的研究最早开始于80年代末,在中国知网上搜索“数据新闻”最早出现的年份是1988年的一篇文章,谈的是广播新闻中的数据应用。随后的1990年也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谈到如何在新闻报道中把数据用活,使新闻报道更加形象化。包括2006年的两篇文章,在他们的文献中并没有给出关于“数据新闻”的确切含义,而把之理解成“统计信息”。2005年由《数据》杂志主办的评选中国百姓最关注的十大数据新闻中,也并没有详细解释何为“数据新闻”,只是简要说了入选数据新闻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即“除了贴近主题、年度发生、真实可靠之外,数据新闻必须要从数据特色、数据魅力和事件重要影响程度两方面的结合上来产生。”②此外,2002年的两篇和2003年的1篇,2006年的2篇,2009年的2篇和2010年的1篇都是着重从技术层面上来谈及数据挖掘。 所以说,与今天意义上接近的国内关于“数据新闻”的研究可以说始于2011年。从知网的文献总量上我们可以管窥一斑,2011年(3)、2012年(2)、2013年(24)、2014年(90)。由此可见关于“数据新闻”是近两年来才逐步为学者所重视,成为新闻界重点研究的对象,并在2014年呈现一个激增的状态。 2、与数据新闻有关的几个关键概念的界定 (1)关于“数据新闻”概念的界定。国内学术界和业界关于数据新闻的概念的界定并没有一个清晰明了的含义,我国学者在关于数据新闻的文献研究中大都采用国外的概念界定,或是自己随性的概括其含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源头探究其含义。

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

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 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就是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新闻稿的来源及其内容来看下面: 网络新闻稿件的来源【1】 1、记者采写稿(最常见) 2、社会来稿 3、专家或学者的约稿 4、网络组稿 5、其他 内容拓展【2】 新闻的要素 六要素:包括:“五个W”: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一个H”:How(如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六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三大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的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第三有助于明了的新闻体裁要义 新闻稿组成 新闻的分类:消息、通讯、评论等

新闻的结构: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高度概括抓人眼球 导语: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新闻稿发布方法 一、举办新闻发布会请行业及大众媒体参会由企业新闻发言人对外公开发布企业重大消息 这种方式对企业来讲费用花费很高而且是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型企业才有这样的号召力和媒体关注度 二、与公关公司合作这个方法可以省去很多事公关公司在公关传播服务方面比较专业而且资源和服务流程都是现成的 公关公司通过挖掘企业的新闻事件撰写成新闻稿然后通过公司的媒体资源发布到全国各大媒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