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基第二章1-4节

三基第二章1-4节

三基第二章1-4节
三基第二章1-4节

三基第二章1-4节

一、名词解释

1、哮喘持续状态:

2、阿斯综合征:

3、心肌梗塞:

4、高血压危象:

5、败血症

6、污染伤口

7、感染伤口

8、外科热

9、完全胃肠外营养(TPN)

10、反常呼吸

11、心包填塞

12、嵌屯性疝

13、腹膜刺激征

14、晚期妊娠

15、高危妊娠

16、早产

17、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8、惊厥

19、新生儿窒息

20、新生儿呼吸困难

二、填空

1、双侧气胸应同时行(),切忌()。

2、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可以减少(),解除(),增加()。

3、急性肺水肿有大量白色泡沫样痰时,应给(),(),并使其通过盛有()。

4、室性早搏心电图的特点:()提早出现,形态宽大畸形,时限(),提早出现的QRS波之前无相关的()。

5、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点:()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频率为(),在()导联较明显。

6、心室颤动时应即刻进行()除颤,能量一般是(),一次不成功,可以加大能量重复除颤。

7、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常有三种情况,即()、()和()。

8、心脏按压有效的指标是能扪及()搏动,上肢收缩压大于(),()和()转红润,瞳孔(),()恢复、睫毛反射恢复等,只要出现其中()项指标,心脏按压就应继续。

9、脾肿大伴有()、()和()减少者称脾功能亢进。

10、急性胰腺炎起病急骤,多在饱餐或饮酒后()小时突然发生。

11、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见病发症有()、()和()。

1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人()增高,当高热时不能用()

进行物理降温,因其可使()、(),易诱发()。

13、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14、()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大量脂肪酸在()经B-氧化产生(),酮体包括()、()和(),其中()和()的酸性较强,易产生酸中毒,即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5、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是()、()和()。

16、脑出血通常突然起病,几乎都是在()、()时发病,可有()、()的诱因。

17、胸腔闭式引流管安置()小时后如肺完全复张,8小时内引流液少于(),无气体排出,病人无()即可拔管。

18、急性阑尾炎其临床特点为()和()。

19、胆石形成的因素有()、()和()

20、胆管结石最凶险的并发症是(),应紧急行()。

21、胎盘的主要功能有()、()、()、()和()作用

22、产道可分为()和()。

23、7.25%硫酸镁的药理作用有()、()和()作用。如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用()和()拮抗。

24、产后出血的原因是()、()、()及()。

25、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发病原因有()、()。

26、孕妇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体重明显下降,严重时可引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中毒等,称为()。

27、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临床上分为()、()、()三度,轻度是指血压()或较基础血压(),可伴()。

28、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年龄多数在()岁,月经周期一般为()天。月经持续时间正常为()天,出血量一次约为()。

29、新生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抗体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从初

乳中获得分泌型抗菌素全(),也称营养性免疫。

30、静脉滴注补钾浓度不得超过(),1日内滴注时间不尖短于

(),并在扩容、利尿、改善肾功能之后即()。

31、

三、是非题

1、肺心病病人因支气管痉挛而出现重度缺氧时,应用可拉明来兴奋呼吸()

2、支气管哮喘病人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

3、诊断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标准为PaO2<8kpa(60mmHg)、PaCO2>6.7kPa(50mmHg)。

4、因血氧饱和度(SatO2)能灵敏地反映氧反压,故在重症呼吸衰竭抢救治疗时,血氧饱和度可以帮助评价缺氧程度,调整吸氧浓度和考核氧疗效果。

5、按异位起搏点部位不同早搏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6、急性心肌梗塞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各种注射,以防出血。

7、溃疡病病人服用制酸剂宜在饭后1-2小时服用,或睡前加服1次。

8、病人行脑室引流术毕回病室后,护士要立即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接上引流瓶,并将引流瓶悬挂于床头,高度为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9、末次月经为1995年8月25日,其预产期应为1996年5月3日。()

10、妊娠合并心脏病产妇应于胎儿娩出后,立即用沙袋压腹部并包扎固定,以防腹压突然降低,引起心力衰竭。()

11、接触性出血是宫颈癌的早期临床表现。()

12、胎儿宫内缺氧,可引起脑及脑膜充血,水肿,胎血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发生颅内出血。()

13、新生儿窒息分青紫窒息和苍白窒息,其中青紫窒息也称重度窒息()

14、臀部皮肤发红并伴皮疹称为臀红(尿布皮炎)III度。

四、单项选择题

1、上呼吸道是指()

A、鼻腔至环状软骨下端

B、鼻腔至甲状软骨下端

C、鼻、咽部以下

D、鼻腔至支

气管E、鼻腔至细支气管

2、呼吸衰竭最早的临床表现是()

A、紫绀

B、呼吸困难

C、咳嗽

D、发热

E、嗜睡

3、中毒性肺炎休克时若脉压差在4KPA以下则表示()

A、心肮收缩力增强,心搏血量增加

B、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血量减少

C、周围

血管阻力减小、心搏血量减少D、周围血管阻力减少,心搏血量增加E、周围

血管阻力增加,心搏血量减少。

4、肺结核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

A、胸片

B、CT检查

C、血沉

D、痰菌检查

E、结核菌素试验

5、下述疾病可使用人工呼吸机通气的是()

A、张力性气胸

B、II型呼衰

C、纵隔气肿

D、大量胸腔积液

E、肺大泡

6、典型的心绞痛不可能出现()

A、心律失常

B、血压降低

C、血压升高

D、血清转氨酶升高

E、左肩疼痛

7、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药物为()

A、美西律

B、普鲁卡因酰胺

C、利多卡因

D、阿托品

E、异搏定

8、心肌梗塞损伤区的心电图波型是()

A、ST段抬高

B、宽而深的Q波

C、T波倒置

D、T波高耸

E、ST段压低

9、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起病24小时内最主要的死因是()

A、心脏破裂

B、严重心律失常

C、心源性休克

D、急性左心衰

E、脑梗塞

10、上消化道大出血伴休克时的首要护理措施是()

A、安定患者情绪,准备急求用品

B、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C、建立静脉输液途径,

补血容量D、迅速抽血配血交叉E、根据医嘱,迅速采取各种止血措施

11、腹腔穿刺一次放液量不宜过多,主要是为了防止()

A、休克

B、心力衰竭

C、蛋白质丢失过多

D、电解质紊乱

E、继发感染

12、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肾性水肿

B、肾性高血压

C、肾绞痛

D、膀胱刺激症

E、排尿困难

13、尿毒症病人出现哪种情况最危急()

A、高钠血症

B、多尿

C、代谢性酸中毒

D、高钾血症

E、低钙血症

14、不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是()

A、胰腺

B、肝脏

C、肾脏

D、肺脏

E、脾脏

15、有关有机磷中毒时阿托品的应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用量应根据中毒程度适当掌握

B、急性中毒时应静脉给药

C、达到阿托品化后

立即给药D、应早期、足量、快速、反复给药E、严密观察精神症状和瞳孔的

变化

16、脑出血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E、5周

17、休克病人的合理体位是()

B、头低足高位B、水平仰卧位

C、垂头仰卧位

D、仰卧中凹位

E、以上都不是

18、全麻术前禁食、禁水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术后腹胀

B、防止术后尿潴留

C、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D、防止呕吐物

误吸E、减轻胃肠切开时对手术的污染

19、颅底骨折病人,忌做腰椎穿刺如耳鼻堵塞,其目的是()

A、防止颅内感染

B、防止颅内压升高

C、防止头痛

D、防止脑疝形成

E、以上都

不是

20、颅脑损伤病人出现双侧瞳孔大小多变,不等圆,对光反应消失,提示为

()

A、脑震荡

B、脑挫裂伤

C、脑干损伤

D、硬脑膜外血肿

E、硬脑膜下血肿

21、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最危急的并发症是()

A、呼吸困难和窒息、

B、声音嘶哑

C、误咽

D、手足抽搐

E、甲状腺危象

22、乳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A、乳房内无痛性肿块

B、乳房皮肤酒窝征

C、局部皮肤呈桔皮样

D、患侧乳头红

肿E、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23、乳腺癌多发于()

A、乳房内上象限

B、乳房外上象限

C、乳房内下象限

D、乳房外下象限

E、乳晕区

24、护士巡视病房时,发现一病人胸膜闭式引流管脱出应立即()

A、报告医生

B、紧急封闭引流口

C、吸氧

D、将脱出的此流管重新插入

E、急磅

手术室处理。

25、腹股沟斜疝术后切口部位压沙袋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切口疼痛

B、防止切口裂开

C、减轻腹壁张力

D、防止切口感染

E、预防

阴囊血肿

26、脾破裂并发失血性休克最重要的是处理原则()

A、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手术止血

B、首先补充血容量

C、使用升压药物

D、禁

饮食E、应用止血药物

27、股骨胫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创伤性关节炎

B、骨化性肌炎

C、坐骨神经损伤

D、缺血性骨坏死

E、静脉血

栓形成

28、骨折急救时不正确的措施是()

A、若有休克应先抗休克

B、骨折端戳出伤口应立即复位

C、使用止血带应注明时

间D、长骨骨折固定要超过骨折两端的关节E、脊柱应轻放于平板后平稳运送

29、临床的主要标志是()

A、子宫收缩、见红、破膜

B、规律性宫缩、破膜、胎头下降

C、规律性宫缩、子

宫颈扩张、胎先露下降D、见红、破膜、胎先露下降E、子宫颈口扩张、破膜、

规律性宫缩

30、前置胎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A、妊娠晚期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

B、出血发生的早晚及量的多少与其类型有关

C、

出血量与贫血程度成正比D、大量出血可发生休克并因缺氧而发生胎儿宫内窘

迫E、以上均是

31、胎儿宫内窘迫时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

A、25%硫酸镁10ml+50%GS40ml慢推

B、左侧卧位,吸氧,静推50%GS60ml+

维生素C2g C、迅速做术前准备,行剖宫手术D、气管插管,加压给氧E、

严密观察,勤听胎心

32、羊水栓塞的治疗原则包括()

A、给氧

B、补充血容量

C、抗过敏

D、缓解肺高压

E、以上均是

33、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孕妇,为预防所生婴儿为乙肝,应采取的措

施是()

A、婴儿出生后1小时内,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1ml,生后1个月、2个

月及6个月时,各注射乙肝疫苗20ugB、生后24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30ug,生后3个月及6个月时,再各注射乙肝疫苗20ugC、生后1个月、6个月、一年分

别注射乙肝疫苗30ugD、生后3天内注射乙肝疫苗10ug,再于3个月及6个月时

各注射10ugE、以上均可

34、新生儿出生后败血症的感染途径主要是()

A、呼吸道

B、消化道

C、泌尿道

D、口腔粘膜

E、脐部和皮肤

35、一迁延性肠炎病儿在输液过程中或之后出现惊厥或手足抽搦,测体温正常,其

原因你考虑应为()

A、低钠

B、低钾

C、高钠

D、输液反应

E、低钙

36、急性肾炎小儿需绝对卧床休息的时间为()

A、1-2周

B、2-3周

C、3-4周

D、4周以上

E、不需绝对卧床

五、多项选择题

1、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为()

A、呼吸困难

B、紫绀

C、精神神经症状

D、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E、肺性脑病可

无明显呼吸困难

2、为使心力衰竭病人避免便秘和大便用力不宜使用()

A、大量不保留灌肠

B、训练床上排便习惯

C、口服硫酸镁

D、开塞露塞肛

E、解

除思想顾虑

3、窦性P波在哪些导联是直立的()

A、II导联

B、I导联

C、III导联

D、avF导联

E、avR导联

4、室性早搏的特点有()

A、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宽大畸形

B、QRS波群前无相关的P波

C、T波常与QRS

波的主波方向相反D、代偿间歇不完全E、ST段和T段移位

5、心绞痛的诱发因素为()

A、劳累

B、情绪激动

C、用力大便

D、平地快步走

E、饱餐

6、下列疾病需常规禁食的是()

A、溃疡性出血

B、慢性萎缩性胃炎

C、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D、肝性

脑病E、急性胰腺炎

7、肝硬化腹水病人的护理包括()

A、大量腹水者限制水摄入

B、严重腹水者限制水摄入

C、注意皮肤护理,受压部

位禁止热敷和按摩D、准确记录出入量E、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

8、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时错误的卧位是()

A、侧卧位

B、去枕平卧位

C、半卧位

D、坐位

E、俯卧位

9、肾病综合征的三高一低是()

A、高血压

B、高度水肿

C、高脂血症

D、大量蛋白质

E、低蛋白血征

10、格林巴利综合征出现哪些情况可导致死亡()

A、呼吸肌麻痹

B、肺部感染

C、心力衰竭

D、延髓麻痹

E、四肢对称性软瘫

11、休克的抢救治疗原则是()

A、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B、纠正微循环障碍

C、治疗原则发疾病

D、纠正酸碱平衡

失调E、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12、闭式胸膜腔引流的目的是()

A、排除胸腔积液积气

B、增加心排血量

C、预防肺部感染

D、减少炎症分泌物的

刺激E、预防肺部感染

13、食管癌术后并发吻合口瘘的表现有()

A、呼吸困难

B、高热

C、黄疸

D、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E、病人上胸部叩诊鼓

14、T形管引流的作用是()

A、防止胆汁性腹膜炎

B、减轻胆管缝合处张力

C、促使炎症消退

D、减少胆法的

分泌E、防止狭窄、梗阻等并发症

15、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依据是()

A、出现休克伴有明显腹膜刺激症

B、多脏器功能衰竭

C、血钙明显升高

D、血糖

降低E、腹水内淀粉酶明显升高

16、长期卧床的骨科病人护理时应注意预防()

A、血栓性脉管炎

B、足下垂

C、肢体挛缩畸形

D、褥疮

E、肌肉萎缩

17、产褥期保健内容有()

A、产后早期下床活动,伤口拆线后不感觉疼痛时可做产后保健操

B、产褥期禁止

性生活C、产后42天开始采用避孕措施D、哺乳期不宜选用药物避孕,可选

用工具避孕E、产后42天去医院检查盆腔内生殖器恢复情况

18、子宫颈癌的临床表现有()

A、阴道出血,早期为接触性出血,后为不规则出血,晚期可发生大出血

B、阴道

排液,初为水样,有感染时呈脓性颧米汤样恶臭白带C、早期即可出现疼痛D、

多数有停经史E、晚期可因宫旁组织明显浸润而出现严重持续性疼痛

19、新生儿脐部护理原则是()

A、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B、有分泌物、用酒精消毒后涂1%龙胆紫并及时更换消

毒纱布C、脐部感染时,除局部清洁处理外,可应用抗生素D、脐部有肉芽组

织增生,可用2.5%硝酸银烧灼并用生理盐水棉签擦洗E、勤换尿布,将尿布上

端反折垫厚,避免污染脐部

20、静滴催产素引产的注意事项有()

A、先调节好静脉输液速度至每分钟4-6滴后,再加入催产素

B、从小剂量开始

C、

专人监护D、严密观察宫缩及胎心情况,并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滴数E、如血压

正常,可加快滴速,以尽快结束分娩

21、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包括()

A、生理性体重下降

B、假月经

C、乳腺肿大

D、生理性黄疸

E、新生儿脱水热

22、新生儿期的非条件反向是判定新生儿已经成熟的指标包括()

A、觅食反射

B、吸吮反射

C、吞咽反射

D、握持反射

E、拥抱反射

六、问答题

1、病人男性60岁,慢性咳嗽20年,有肺气种,1周来咳嗽剧烈,黄色粘痰不易咳出,

气促加重,紫绀,首先考虑什么诊断?怎样为这位病人吸氧,为什么?

2、简述大咯血室窒息的抢救及护理

3、简述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状体征

4、简述糖尿病的饮食治疗与护理

5、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使用胆碱酯酸复能剂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6、如何对脑出血恢复期病人进行出院指导

7、脑疝的先兆症状及应急处理措施是什么

8、手术后病人早期下应酬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9、简述大量快速输血时的注意事项

10、简述胃肠减压的护理要点

11、骨牵引术后护理应注意什么

12、25%硫酸镁的药理作用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3、妇科腹部手术后护理常规

14、产科病房母乳喂养成规定包括哪些

15、一名8个月小儿因突然意识丧失,两眼上翻,四肢抽搐伴发热急来诊。当时,

若医师不在,护士应如何紧急处理

16、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要点

17、简述儿科用药剂量常用计算方法

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科目化学模块必修1 人教版时间2014.11.15 第二章三节共 3 课时模块总36 课时教学设计编号: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授课班级高一(2)班授课教师魏崧 学情分析 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较简单,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就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块,他们的化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不系统;从能力方面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自主感悟与小组交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然后从化合价的角度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最后从电子的转移的本质上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理解四种基本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分析概念 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识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 与 价值观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学习 化学; 2、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自主感悟、媒体展现、自我完善、小组交流、教师引导。教学资源多媒体PPT,实物投影仪,教学导学案。

10第二章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及第四节房地产状况描述(2012版)

第三节房地产的种类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房地产进行分类。对房地产估价来说,有意义的房地产分类主要有:①按照立法用语的分类;②按照房地产用途的分类; ③按照房地产开发程度的分类;④按照房地产实物形态的分类;⑤按照房地产权益状况的分类;⑥按照房地产经营使用方式的分类;⑦按照房地产是否产生收益的分类。弄清了房地产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就了解了估价对象的种类。【原教材为6类,2011版教材为7类】 一、按立法用语划分的种类【教材新增内容】 中国的土地和房屋的所有制、管理部门及其征收、登记等活动或行为适用的法律法规通常不同。根据《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习惯用语,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土地、房屋和其他不动产三类。其中,土地有时特别指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有时特别指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可能还包括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所称被征收房屋价值,不仅包括土地上的房屋价值,还包括土地使用权价值。其他不动产是指土地、房屋以外的林木等不可移动的财产。 二、按用途划分的种类 按照房地产的用途,首先可以把房地产分为居住房地产和非居住房地产两大类,非居住房地产又可分为商业房地产、办公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农业房地产和特殊用途房地产,具体可细分为下列10类: (1)居住房地产:是指供家庭或个人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是指供家庭居住使用的房地产,又可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又可分为单身职工宿舍、学生宿舍等。 (2)商业房地产:是指供出售商品使用的房地产,如商铺、商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卖店、批发市场等。 (3)办公房地产:是指供处理各种事务性工作使用的房地产,即办公楼,又可分为商务办公楼(俗称写字楼)和行政办公楼两类。 (4)旅馆房地产:是指供旅客住宿使用的房地产,如宾馆、饭店、酒店、度假村、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疗养院、培训中心等。 (5)餐饮房地产:是指供顾客用餐使用的房地产,如餐馆、饭馆、酒楼、饭庄、餐厅、快餐店、美食城等。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1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教材分析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

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水平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出大气受 热的基本过程。 水平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大气对 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特 点,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说明影响大气 削弱作用的因素,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水平4:根据图表资料,探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人地协调观: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合理安排人类活 动,调控人类活动。 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影 响大气受热过程的因素。 地理实践力:运用大气受热 过程原理指导生产、生活实 践。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三种削弱作用 2.大气削弱作用的纬度差异:低纬度地区的太阳高度□ 07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径

08多。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1.判断正误。 (1)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的。(√) 2.太阳辐射被削弱的方式中,叙述正确的是( ) A.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 B.散射使得太阳辐射都回到宇宙空间 C.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红外线 D.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紫外线 答案 A 解析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最显著,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故A项正确。散射是向着 四面八方的,一部分被散射回宇宙,故B项错误。平流层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 线,故C项错误。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故D项错误。 3.阴天时,气温一般比晴天低。为什么? 提示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反射强烈,很多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表,大气获得太阳 的能量较少,所以气温不会太高。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三种辐射特征 2.地面接收到太阳辐射后,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辐射向大气;几乎全部被大气中 04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的□03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所以□ 05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3.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 06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 部分则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07保温作用。 4.大气逆辐射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 5.地球外部存在大气层,将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保存在大气—地面之间,类似于玻璃温 08温室效应”。 室的作用,人们称之为大气的“□ 1.判断正误。 (1)太阳温度高、辐射能力强,所以太阳辐射是长波辐射。(×) (2)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第二章负债第三节长期借款第四节应付债券习题答案13

第二章 负债 第三节 应付债券(包括长期借款)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发行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按其票面利率计算 【正确答案】:B 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对于一次还本 付息的债券, 其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通过 “应付债券 应计利息”科目核算。 该题针对“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2、企业发生长期借款利息的情况下,借方不可能涉及到的科目是 )。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一般情况下长期借款的利息应该记入“财务费用”科 目;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的利息费用记入“管理费用”科目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 ) ;为在建工程购入的长期借款利息符合资本化条 件的应该记入“在建工程”科目。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应该记入( )科目。 A. 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B. 应付利息 C.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D. 应付债券——面值 答案解析】:对于分期付息、 到期一次还本的债券,其按票面利率 A.管理费用 B. 应付利息 C. 财务费用 D. 在建工程 (不 3、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利息支出, 不应该计入财务费用的是

)。 A.应付债券的利息 B. 短期借款的利息 C.带息应付票据的利息 D. 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筹建期间的长期借款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管理费用”,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该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中。 该题针对“长期借款的会计处理,短期借款的核算, 应付票据的核算, 应付债券的会计处理”知识点进行考核】 4、甲公司于2009年1月1日从银行借入资金800万元,借款期限为 2年,年利率为6%,利息从2009 年开始每年年初支付,到期时归还 本金及最后一年利息。所借款项已存入银行。2009年12月31日该长期借款的账面价值为()万元。 A.48 B.896 C.848 D.800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利息应通过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不计入长期借款账 面价值。 5、甲企业2009年7月1 日按面值发行5 年期债券200万元。该债券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票面年利率为5%,实际利率也为5%。甲企业2009 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为()万元。 A.0 B.10 C.5 D.50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2009年应确认的财务费用二200X 5%< 6/12 = 5 (万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测试题 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孙继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B.1.55亿C.2.45亿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城市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知能演练轻松闯关 一、单项选择题 1. 模型法是化学中把微观问题宏观化的最常见方法,对于2HBr(g) H 2(g)+Br 2(g)反 应。下列四个图中可以表示该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为可逆反应的是( ) 解析:选C 。C 项说明三种物质共存,是可逆反应。 2.298 K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 2(g)+3H 2(g) 2NH 3(g) ΔH =-92.4 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和3 mol H 2放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放出的热量为92.4 kJ B .有无催化剂该反应放出的热量都为92.4 kJ C .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D .若再充入1 mol H 2,到达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应为92.4 kJ 解析:选C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正向不可能进行到底,所以1 mol N 2和3 mol H 2反应放出的热量始终小于92.4 kJ ,C 正确。 3. 对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可逆反应N 2(g)+3H 2(g) 2NH 3(g) ΔH <0,能说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为( ) A .断开一个N ≡N 键的同时有6个N —H 键生成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 .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 .N 2、H 2、NH 3分子数比为1∶3∶2的状态 解析:选C 。断开N ≡N 键与生成N —H 键是同一个反应方向,A 不对;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M r =m n ,反应过程中m 始终不变,若M r 不变,则n 不变,说明反应已达平衡。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密度始终不变。 4.在2NO +O 22NO 2(正反应为吸热反应)的反应中,如图所示表明在30 ℃和100 ℃时的平衡体系中,NO 的百分含量与压强(p )或压强一定时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 )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堂达标即时巩固

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堂达标即时巩固 1.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Z,同时生成2n mol Y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C。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2Y(g)2Z(g)达到平衡状态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X、Y、Z各自生成的物质的量等于其消耗的物质的量,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但X、Y、Z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2. 在如图所示的三个容积相同的容器①②③中进行如下反应:3A(g)+B(g)2C(g)ΔH<0,若起始温度相同,分别向三个容器中通入3 mol A和1 mol B,则达到平衡时各容器中C物质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A.③②①B.③①② C.①②③D.②①③ 解析:选A。①与②相比,由于②能把反应产生的热量散到周围环境中,相比①来说相当于降低温度,故平衡右移,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②大于①;②与③相比,由于反应向右进行时分子数减少,故③中活塞下移,相对②来说,相当于给体系加压,平衡右移,故C的体积分数③大于②。 3. (2012·邵阳高二质检)有一化学平衡:m A(g)+n B(g)p C(g)+q D(g),如图是表示A 的转化率同压强、温度的关系,分析图像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B.正反应是吸热反应,m+np+q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m+np+q。 4.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 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550 ℃时,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分子的性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案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 分子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分子的极性; 3、了解范德华力定义,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和价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学习难点】多原子分子中,分子极性的判断。 【探究方法】: 采用图表、比较、讨论、归纳、综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 【探究设计具体过程】: 【学习目标展示】 【知识回顾】什么是电负性?有何意义?什么是共价键?明确提出运用“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来指导本节课的学习【提问】能从电负性的角度找出H-H和H-Cl的区别吗? 【引导设问】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会导致什么不同? 【学生归纳】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能力相同,电荷分布均匀——非极性共价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双方吸引电子的能力不相同,电荷分布不均匀——极性共价键。

【结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多角度比较,填表 【反馈练习】1、2 【集体讨论】得出答案 【过渡引入】键有极性,那分子是否有极性呢? 【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水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的极性 【设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分子极性呢?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几种常见分子构型)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举例讲解】⑴已知分子的空间结构依据——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总结归纳】在合作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填表格方式对键的极性、分子的空间构型与分子的极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 【思考与交流】分子的极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集体讨论】学生展开讨论 【投影】(通过投影出示结论) 【规律小结】 只含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对称——非极性分子; 含极性键空间构型不对称——极性分子。 【举例讲解】⑵未知分子的空间结构经验规律—— ①ABn型分子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是否等于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 外层电子数 ②ABn型分子中心原子有无孤电子对,若有为极性分子,若无为非极性分子

第2章 第3节 第1课时

第3节醛和酮糖类 第1课时常见的醛和酮 [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醛、酮的分子结构特点,会写简单醛、酮的结构简式。2.知道醛、酮的分类、命名及常见醛、酮的物理性质。 一、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1.概念及结构特点 或—CHO 2. (1)系统命名 ①选主链:选含醛基或羰基且最长的碳链做主链。 ②编位号: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 ③写名称:醛基碳是一号碳,支链以取代基的形式标明位号写在名称前面。酮分子中的羰基碳必须标明其位号。 例如:命名为3-甲基丁醛。 命名为2-戊酮。 (2)习惯命名 命名为甲醛,命名为苯甲醛。 3.醛、酮的同分异构体 (1)官能团类型异构 ①饱和一元醛、酮的通式都是C n H2n O,即含相同数目碳原子的饱和一元醛与饱和一元酮互

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和。 ②饱和一元醛和等碳原子数的酮或烯醇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和烯醇CH2===CH—CH2OH(羟基不能连接碳碳双键)。 ③饱和一元醛还与同碳数环状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如CH3CH2CHO与 、和。 (2)官能团位置异构 ①醛基一定在1号位上,故醛不存在此类异构。 ②酮存在官能团位置异构,如与。 (3)碳骨架异构 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多时,醛和酮均存在碳骨架异构,如CH3CH2CH2CHO和。 (1)甲醛结构的特殊性 ①甲醛分子中连接两个氢原子,没有烃基,结构式为,1 mol HCHO相当于2 mol—CHO。 ②由于羰基中的碳原子与氧原子之间以双键连接,所以甲醛分子中所有原子共面。 (2)醛、酮的类别异构 饱和一元醛、酮与同碳数的环丙醇、烯醇、环醚同分异构,如CH3CH2CHO与、 CH2===CH—CH2OH、等。 例1下列关于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醛是甲基跟醛基相连而构成的醛 B.醛的官能团是—COH C.饱和一元醛的分子式符合C n H2n O D.甲醛、乙醛、丙醛均无同分异构体 答案 C 解析A项,甲醛是H原子与—CHO相连而构成的醛;B项,醛基正确书写为—CHO;D

第二章第三节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学科 地理 设计人 袁苗苗 审核人 张庆春 制作时间 2011-11-16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学科 地理 设计人 袁苗苗 审核人 张庆春 制作时间 2011-11-16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名言共勉------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章丘一中高一年级学案(C ) 学科 地理 设计人 袁苗苗 审核人 张庆春 制作时间 2011-11-16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不属于图示内容的是 ( ) A.断层 B .褶皱 C .火山喷发 D .岩层运动方向 2.图示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 ) A.张力 B .挤压力 C .摩擦力 D.垂直挤压力 3.下列可能由图示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 A.阿尔卑斯山脉 B .大西洋 C .长江三峡 日本富土山 4.下列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 :地壳运动 B :岩浆活动 C :侵蚀作用 D :变质作用 5.下列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挪威峡湾风光 B 。喀斯特地貌 C .海岸山脉 D 。长江三峡 6.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质作用都在瞬间发生,会使地貌巨变 B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C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D :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内外力起着同等 重要的作用 二、综合题 7、读下图思考回答: (1)从地质构造上看,A 处为 ,B 处为 ;C 处为 。 (2)解释B 处成谷,C 处成山的原因: 。 (3)若开采石油,应在 处;打自流井,应该在 处;大型水库的选址,应避开 处,以免发生 、 渗漏等不良后果。 8、读某地区地质剖面构造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 ③处的地形属 山地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 (多选)。 A.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第二章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节 康普顿效应及其解释 第四节 光的波粒二象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康普顿效应及其意义.2.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并会分析有关现象.3.了解什么是概率波,知道光也是一种概率波. 一、康普顿效应 1.用X 射线照射物体时,一部分散射出来的X 射线的波长会变长,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2.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散射前后光的频率不变,因而散射光的波长与入射光的波长相等,不应该出现波长变长的散射光. 3.光子不仅具有能量,其表达式为ε=hν,还具有动量,其表达式为p =h λ . 4.一个光子与静止的电子(电子的速度相对光速而言可以忽略不计)发生弹性碰撞,光子把部分能量转移给了电子,能量由hν减小为hν′,因此频率减小,波长变长,同时光子还使电子获得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5.X 射线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 [即学即用]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光子的动量与波长成反比.( √ ) (2)光子发生散射后,其动量大小发生变化,但光子的频率不发生变化.( × ) (3)有些光子发生散射后,其波长变大.( √ ) (4)康普顿效应证明了爱因斯坦光子假说的正确性.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 √ )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导学探究] 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过程中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比如: 光的单缝衍射实验(图1A)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图B) 光电效应实验(图C) 康普顿效应实验等等. (1)在以上实验中哪些体现了光的波动性?哪些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是否矛盾? 图1 答案 (1)单缝衍射、双缝干涉体现了光的波动性.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体现了光的粒子性. (2)不矛盾.大量光子在传播过程中显示出波动性,比如干涉和衍射.当光与物质发生作用时,显示出粒子性,如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知识梳理] 1.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 (1)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2)实验要求:降低光源S 的强度,直到入射光减弱到没有两个光子同时存在的程度. (3)实验结果: ①短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杂乱分布的亮点. ②较长时间,感光片上呈现模糊的亮纹. ③长时间,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干涉图样. (4)实验结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概率波 (1)对干涉实验中明暗条纹的解释 每个光子按照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一点,概率大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多,形成亮纹;概率小的地方落下的光子少,形成暗纹. (2)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干涉条纹是光子在感光片上各点概率分布的反映.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光是一种波,也是一种粒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 (2)光子数量越大,其粒子性越明显.( × ) (3)光子通过狭缝后落在亮条纹处的概率较小.( × ) (4)光是一种概率波.( √ ) 一、对康普顿效应的理解 1.光电效应揭示出光的粒子性,每个光子携带的能量为ε=hν,爱因斯坦进一步提出光子的动 量应为p =h λ ,式中λ为光波的波长. 2.康普顿效应不仅有力地验证了光子理论,而且证实了微观领域的现象也严格遵循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康普顿效应揭示出光具有粒子性的一面.

第2章第三节.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课程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新课改的理念(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 (一)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综合性,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 课程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三级管理,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新课改的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密切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4、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6、课程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新课改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课时比例6%-8%。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 2、教材的编写 教材管理“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密切联系生活,关注个体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学生是独立的人,是责权的主体。 教育知识与能力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合作学习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育知识与能力 (四)课程管理 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体现学校特色。 (五)课程评价 建立发展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和教师,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教育知识与能力 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A均衡性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017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练习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练习(氧化还原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就是( ) A 、NH 4HCO 3=====△NH 3↑+CO 2↑+H 2O B 、Na 2O +H 2O===2NaOH C 、Na 2CO 3+H 2SO 4===Na 2SO 4+CO 2↑+H 2O D 、2H 2O=====电解2H 2↑+O 2↑ 2、在反应中,元素X 的原子将电子转移给元素Y 的原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①元素X 被氧化 ②元素Y 被氧化 ③元素X 发生还原反应 ④元素Y 发生还原反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3、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氧化反应的就是( ) A 、HCl→H 2 B 、Mg→Mg 2+ C 、Cl -→AgCl D、CuO→Cu 4、下列反应中,氯元素全部被氧化的就是( ) A 、2P +3Cl 2===2PCl 3 B 、2NaCl 通电,2Na +Cl 2↑ C 、NaOH +HCl===NaCl +H 2O D 、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5、判断一个反应就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就是( ) A 、就是否有氧参加反应 B 、就是否为置换反应 C 、同一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就是否发生变化 D 、就是否为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6、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化合物)变为游离态(单质),则该元素( ) A 、一定被氧化 B 、一定被还原 C 、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 D 、以上都不就是 7、下列说法正确的就是( ) A 、复分解反应中有的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不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B 、置换反应有可能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C 、化合反应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D 、分解反应不一定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8、某温度下,将Cl 2通入NaOH 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 、NaClO 、NaClO 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 -与ClO 3-的浓度之比为1∶3, 则Cl 2与NaOH 溶液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21∶5 B、11∶3 C 、3∶1 D 、4∶1 9、对于反应CaH 2+2H 2O===Ca(OH)2+2H 2↑,有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就是(提示:CaH 2-1)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

主备人:赵升国审核:王军纪包科领导:年级长:程辉使用时间:2012.3.26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1课时) [学习目的] 建立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习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学习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反应速率(v) 1.定义: 2.表示: 以N2 + 3H2==2NH3为例:v( N2 )= v( H2 )= v(NH3)= 同一个反应,同一段时间,v( N2 ):v( H2 ):v(NH3)= 结论: 3.单位: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2.外因:⑴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练习:下列反应中,产生氢气速率最快的是() A.常温下铝与6mol/L的硝酸B.常温下镁与3mol/L的醋酸 C.常温下铁与3mol/L的盐酸D.常温下镁与3mol/L的硫酸 ⑵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 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思考1] 2L密闭容器中,投入5molN2,8molH2,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反应,2min 时,测得容器内生成NH34mol,若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同样生成4molNH3所花费的时间___2min(<,=,>,),为什么? [思考2] 在室温条件,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改变容器体积? [结论]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强增大,化学反应速率____ 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固体,液体或溶液时,压强对反应速率___影响?(填有,无) [探讨]N2+ 3H2==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①容器若为恒定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化学反应速率_____(加快,不变,减慢),原因是_______ ②容器若为恒压容器,在容器内充入惰性气体,则反应速率(加快,不变,减慢)_____,原因是________ 。 ⑷催化剂请例举几例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例. [实验演示] H2O2分解: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 ⑸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物的表面积 练习: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纵坐标为H2的生成速率) v(H2 常见题型例举 1、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