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11课时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11课时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11课时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11课时教案

第十一课时有关0的加减法

学习内容:

课本第30页下半部分的内容及练习六。

学习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

2、培养观察、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学习重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既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0的加减法)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第1幅图中看到了什么?

2)、你从第2幅又看到了什么?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2、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第二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三、合作探究、交流

1)、还剩下几只小鸟?怎么列算式?

2)、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怎么列算式?

3)、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四、汇报展示

五、精讲: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六、拓展训练

1、完成P30的做一做。

2、观察每一组的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七、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加减法,知道了相同的数相减得0,一个数和0 相加,还得这个数,一个数减0还得这个数。

八、当堂检测

练习六第2、3、4、5题。

九、反思与提升

十、板书设计

有关0的加减法

3 - 3=0 一样的数相减,得数是0.

4 + 0=4 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

5 - 0=5 一个数减0,还得这个数。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_六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点击浏览该文件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84~87(苏教版)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把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有关知识系统化。2、使学生牢固掌握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3、使学生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学会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二、复习运走一批货物的25%提问:看到这个带有分率的条件句,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还有吗?三、新课教学1、教学例题(1)出示线段图水彩画:蜡笔画:师:看到这幅线段图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分数的问题?①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师:怎样列式?板书:(80-50)÷50=②水彩画比蜡笔画少几分之几?师:怎样列式?板书:(80-50)÷80=(2)归纳小结师:同学们提的这两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它们都表示求什么?板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师:请同学们小结一下这样的题我们用什么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就是相差量除以单位“1”的量。2、教学较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1)用已知条件和问题编应用题。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题应该怎样解答,下面就让我们把求出的两个分率运用在实际中来练习一下吧!蜡笔画有80幅水彩画有5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 蜡笔画比水彩画多60%水彩画有多少幅?蜡笔画有多少幅?师:同学们请你从蓝、红两组条件中各选择一个条件,配上一个合适的问题,编出4道不同的分数应用题,并说说它们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小组讨论)学生编,屏幕显示:①蜡笔画有8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水彩画有多少幅?②水彩画有5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60%,蜡笔画有多少幅?③蜡笔画有80幅,蜡笔画比水彩画多60%,水彩画有多少幅?④水彩画有50幅,水彩画比蜡笔画少3/8,蜡笔画有多少幅?(2)对比4道应用题。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①、②两道题,它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为什么?生:它们都用乘法解答,因为它们都表示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板书)师:③、④两道题又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它们都表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都用除法解答。(板书)师:这两道用除法解答的题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请学生口述方程解法)师:同学们,这4道题中有分数应用题,也有百分数应用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四、练习1、请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的题。(集体订正)蔬菜商店运来黄瓜210千克,运来的西红柿占黄瓜重量的2/3,运来西红柿多少千克?学校合唱队有39人,是舞蹈队人数的3/5,舞蹈队有多少人?六(1)班男生有1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女生有多少人?五、巩固练习1、翻版游戏。师:同学们,你想知道翻版的背面是什么吗?请你为每张翻版上的题列出算式。1234(1)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多少吨钢材?(2)仓库里有15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多少吨钢材?(3)光明制鞋厂四月份实际生产鞋26000双,实际比计划多生产1300双。实际完成了计划的百分之几?(4)某体操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教案讲诉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对象:八年级(4)、(6)班 备课时间:2016/9/1 教学用具:PPT 课件、教案、课本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 教学难点: 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 ,(2)从B→A→C ;不一样, AB+A 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 a b c (1) C B A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教版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开运动会吗?看,咱们鸡公岭小学的运动会开幕啦,小朋友们多高兴哪,他们穿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迈着整齐的步伐整队入场,这是二年级的同学,现在入场的是三年级的同学,向我们走来的是四年级的同学。热闹的开幕式结束了,首先进行的是体操比赛,小朋友们列成3个整齐的方阵,正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大家仔细观察列成的方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A、每个方阵有多少人?B、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 2.收集信息。 小朋友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就先来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知道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需要了解哪些信息呢? 学生汇报,老师课件:(每个方阵多少人,又从哪些信息能知道呢?)

小学数学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1)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片 出示问题: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的、椭圆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教师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告诉大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圆形。这里,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动画表演入手,既直

观形象,又易于发现,进而抽象出“圆”。学生从“看”入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与,利于学习。] (2)师生对话(学生可相互讨论后回答)。 教师:日常生活中或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学生:在钟面、圆桌、人民币硬币上……都有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学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觉:……闭封的、弯曲的。 教师(多媒体演示:圆形物体→圆):这(指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前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征,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圆)这种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教师(鼓励表扬学生):对,这个图形就是圆,你能说说什么是圆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这时,教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在脑子里想圆的形状,睁开眼睛再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记住它。) 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请学生回答:你还想认识圆的什么?学生说:还想认识圆的圆心、直径、半径……

如何做好一对一数学教学

浅谈如何做好一对一数学教学

————————————————————————————————作者:————————————————————————————————日期: 2

浅谈如何做好一对一数学教学 从事高中数学一对一教学工作已将近八年的时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两个小时的学习效率,抓好每一个学生,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取得优异成绩,是做好一对一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学生学习状态的分析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总是无从入手;有时,我们刚把一个题分析完,学生就说:“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很简单嘛!”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没有毅力。制订的计划只能坚持几天,做任何事稍感辛苦就半途而废,今日推明日,周而复始。 2.对数学毫无兴趣。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常做白日梦。他们不知道基础知识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是否有趣味性,趣味来自你认真的思考。 3.学习不主动。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坐等上课,上课后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 4.学不得法。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5.不重视基础。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针对以上情况的方法措施 1.要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互相讨论,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要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提高不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善于从多侧面,全方位思考,挖掘问题的实质。 3.要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每学完一节一章后,要按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总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这也是再认识的过程,对进一步深化知识积累资料,灵活应用知识,提高概括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4.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提高理解力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如果不做笔记,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何况在做笔记必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 5.要养成解后反思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解题后,要经常总结题目及解法的规律,只有勤反思,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完题目之后,要经常自我反思:如何分析探索出解题途径的?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回顾与反思,就能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深入了解学生,不但要了解学生表面的行为,更要了解学生内心的活动。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早就指出:"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现在的学生,你不去了解他,研究他,就不能很好地理解他;而如果不能理解他,那就很难提高教育的效率。平时在工作中,应重视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学生的行为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然后,努力正确地理解学生,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将会有较大的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3X3X2+7=25(个)3X3+3X3+7=25(个)[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对一辅导数学辅导教案

一对一辅导教案 日期:2015年1月26日上课时段:8:00----------10:00辅导科目:数学课次:第1次课时:(2)小时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2.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 教学内容 任意角 教学重难点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⑵ B1 y ⑴ O x 45° B2 O x B3 y 30° 60o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教学信息反馈表

日期年月日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 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如何进行有效的一对一教学知识讲解

一对一教学方法与策略 --论如何征服学生,如何有效提高成绩? 一对一教学,是一种领先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模式。“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学习情况和心理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出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导方案和心理辅导策略,除了让孩子掌握切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心理和心态更健康。个性化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成绩和综合素质能够稳步持续提升。 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让学生成绩有效提高是一线一对一教师的工作灵魂。但一对一教学不同于大班教学,一对一教学中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大班教学中一个老师对n个学生,因此,一对一教师直接应对的学生是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是千奇百怪的。某一个老师的性格是特定的,但一种性格对多种性格肯定是不行的,对于这种情况,一对一老师应该如何应对?从大班教学转型到一对一教学的老师,如何有效适应与大班教学不同的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前期基础上应该做出哪些调整?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一对一教师需要长期专研且必须攻克的问题。 下面我就两大方面对一对一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相关的阐述,希望能给在一对一教学一线奋斗的战友们起到一些必要的帮助。 一、在一对一教学中如何有效征服学生? (一)、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需求 学生本来不吃糖,你却给他(她)糖吃,最终结果只有一个:费力不讨好。 2、了解学生的兴趣 知道学生喜欢什么,你才能够有让他(她)开心的基础,最终他(她)才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 3、了解学校的背景 知道学生学校的情况,你才能知道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学习氛围下学习,才能更有效地了解学生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 4、了解学生家庭背景(了解时请注意方式,切忌赤裸裸了解) 了解家庭背景,了解其家庭关系,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更有效地征服学生。 5、了解学生的朋友群状况 深知学生喜欢交往什么样的朋友,才能够真正知道学生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更有利于与学生成为好朋友。 (二)、爱学生 1、爱学生,学生才会爱老师 2、在学生家长面前一定要自信,将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3、多收集学生喜欢的教育教学素材,与学生分享。 4、要宽容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三)、尊重学生 敬人者,人恒敬之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解决问 题》教案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

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1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一、方程 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对一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一对一教案 徐海怡 教学目标:掌握倍数和因数方法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基础巩固 一.填空 1、因为3×6=18,所以()是()的因数,18是6的()。 2、在自然数1~20中,质数分别有 ()。 3、同时是2,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数是()。 4、一个数既是9的因数、又是9的倍数,这个数可能是()。 5、有一个两位数5□,如果它是5的倍数,□里填()。如果它是3的倍数,□里可以填(),如果它同时是2、5的倍数,□里可以填()。 二.选择题 1、因为7×6=42,所以42是倍数,7是因数。() 2、偶数的因数一定比奇数的因数多。() 3、一个数的因数一定比它的倍数小。() 4、3、4、5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成三位数,一定是3的倍数。()三.1、写出下面每个数的因数,然后再写出每个数的倍数(至少写4个)。 20 因数:倍 数: 25 因数:倍 数: 17 因数:倍 数:

四、计算下图的体积(单位:分米) 重点练习 一.用0、5、8组成三位数: (1)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2)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3)这个三位数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5: 二、应用题 1.一块水泥砖长8厘米,宽6厘米,厚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把一块棱长是2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底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钢材,长方体钢材长多少厘米?

3.某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4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4.长方体的长为12厘米,高为8厘米,阴影部分的两个面的面积和是200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课后作业 一、填一填。 1、50以内9的倍数有(),100以内19的倍数有()。 2、25的因数有( ),65的因数有()。 3、()既是9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一个两位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这个数最小是(),最大是()。

数学教案解决问题教案

第九课时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看图理解图意,编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2.初步学会分析解答简单求总数的加法应用题和求剩余的减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87+917—8 l6—715—511+2 2.★★★★★★★★ ●●●●● ★和●一共有多少个? 3.△△△△△△△△△△△ 还剩多少个△?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20页的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讲—讲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结合,互述画面内容。) 2.板书: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 教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话,想一想问题是什么?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 教师:这道题的己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大家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什么这样列式? 教师提醒学生凡是应用题,得数后面都应该写上它的单位名称,并加上括号。 有一个信息“我们队踢进了4个。”这个条件有用吗? 介绍多余条件。

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图文应用题,今后我们在做应用题的时候看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如:第(1)题是知道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求总数用加法。 (2)、(3)两题是知道两个数的总数和其一个部分数,求另一个数是多少用减法。(可让学生自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0的“做一做”。 提问:这里有几个条件?有没有多余条件?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决问题(二)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第十一册)(第十二册)

浙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第十一册)(第十二册)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百分数(9 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 3.百分数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二)分数乘法(18 课时) 1.分数的乘法12课时 2.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4课时 3.整理和复习2课时(三)分数除法(21 课时) 1.分数除以整数2课时 2.一个数除以分数13课时 3.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3课时 4.复习3课时(四)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20课时) 1.四则混合运算6课时 2.应用题11课时 3.复习和整理3课时(五)圆的周长和面积(9课时) 1.圆的认识1课时

2.圆的周长2课时 3.圆的面积5课时 4.复习1课时 (六)总复习(5 课时) 合计大约83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百分数、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圆、总复习等。 第一单元百分数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百分数通常只表示两个数量的比。把它单独编一单元,可以加强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它的实际应用。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百分数知识打好基础。 重点:百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关键:通过实例,讲清百分数的意义。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重点:分数乘法意义和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三年级 《解决问题》教案2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能用两种方法正确地解答. 2、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了解连乘、连除、归一及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符号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唱儿歌 运用多媒体播放《儿歌:数青蛙》: 一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跳下水; 二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四只青蛙4张嘴,8只眼睛,16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五只青蛙5张嘴,10只眼睛,20条腿,扑通、扑通、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首儿歌,下面我们跟着我们的音乐一起来唱一遍。 板书出示: 7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0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16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20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跳下水。 师:我们一起来把黑板上这些()填满唱出来。 二、知识点传授(15分钟) 1.学习【知识要点】 师:同学们都有买笔、本子的经历吗?文具店会标明每枝笔和每个本子的价格,同学们是怎样算出你们应该付多少钱的呢?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要求学生从题目中找出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引导小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第1~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7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通过演示,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学法引导:(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 (2)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 3103103 计算10 3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9 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 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2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92+92+92=9222++=96=3 2(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 3 2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9 2?。再启发学生说出39 2?表示求3个92相加的和。 (3)比较39 2?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 2?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教案

《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26~33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师:白塔村计划修一条水渠,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就能修完。

第一天修了9米,照第一天的进度计算,多少天能修完? 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1:要先算出这条水渠有多少米…… 生2:应该这样列式…… 师:乘除混合,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自主探究,初步应用分析问题策略。 教学例2,创设情境。 一个养蜂专业户,今年饲养蜜蜂24箱。去年5箱蜜蜂酿了375千克蜂蜜,照去年每箱的酿蜜量计算,今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生:要先算出去年一箱蜜蜂酿多少千克蜂蜜。 三、初步应用分析策略,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某公司买了3箱公文包,每箱12个,一共花了720元,每个公文包多少元呢?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 生1:我先算每箱多少元,再算每个多少元。 生2:我先算一共有多少个公文包…… 生3:丫丫的算法可以列成一个算式…… 生4:亮亮的算法列成一个算式,要加小括号。 四、层次练习,强化巩固解题策略。 学校买来750册图书,平均放在3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多少本?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你们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对新课标体会: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旧教材中这一点就强调的很少,新课程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数学游戏,力求引导学生能在这些有趣的数学活动中逐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我们还注意到课本中每一章的新知识的引入也是以大量生动活泼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背景的事件作为引题引入的,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这一节课时,我们就是通过生活中“分东西”引入分数的,使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很快就接受了新的知识。当学生在他们心理愉悦的情况下掌握了新的知识,那么就会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强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师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为一体。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目前各套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种思路。一方面,各领域知识的学习都尽量从现实情境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适当地设置了专门单元,对学生进行较集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四、教师努力构建对话式的互动的课堂。 实施新课程以来,从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来看,教师都精心设计生生、师生多重对话方式,让教学活动在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中进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处处可以听到“你们想听听老师的想法吗?”“你还想说什么吗?”这样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师生平等的地位,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单纯的“施予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分享经验与智慧,共同成长。 五、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享受成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做法,现在教师都在努力改变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摒弃传统的数学学习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单调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从而形成学生对自己学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