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力研究_汤国明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力研究_汤国明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力研究_汤国明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力研究_汤国明

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力研究

□汤国明刘东菊

摘要:世界技能大赛的使命是通过大赛促进各成员体之间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的交流和发展,因而其竞赛的技术种类既体现了大赛的比赛目标,也代表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能要求。参赛国家既要通过大赛了解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技术理念,也要参照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标准致力于国内竞赛研究,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对新技能的追求,推动国内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院校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影响力;研究

作者简介:汤国明(1964-),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数学文化等;刘东菊(1963-),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技能竞赛、教师伦理、创造教育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158(2014)22-0014-04

创办于1950年,并有“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技能大赛,至2013年已成功举办了42届,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的成员体(国家和地区)到今年已达到72个。不是所有成员体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只有准备充分的才参加。2013年7月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参赛的成员体只有53个。世界技能组织以开放办赛的理念,让更多亲临大赛现场的青少年领略和感受了世界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竞技水平与才华,并通过大赛主办方设计的“试一试”项目,让来观赛的青少年学生在亲自体验各种职业技能之后,能够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兴趣,认识到未来不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

世界技能大赛的办赛目的是为增进各国青年之间的技能交流,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及方法方面的信息交流。对各参赛国而言,通过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一方面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另一方面可以按照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筹备国内的竞赛,有利于培训选拔青年优秀技能人才。

本文围绕着世界技能大赛所倡导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提出职业院校以技术岗位标准培养学生技能素质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职业院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以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世界技能大赛倡导全球技能人才培养新理念

为了体现世界技能大赛对全球技能的影响力,世界技能组织致力于完成并延续平衡的技能大赛,在大赛中体现全球经济的六个方面,即运输与物流、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工程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创造性艺术与时尚、社会与个人的服务。为了发展范围广阔的世界技能大赛,世界技能组织提出了能够体现全球经济的六个方面的技能:竞争与经济成功所必须的现代技能、知识社会中必须的信息通讯技术与革新技能、工作中必需的社交技能,包括创造性、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交流等、发扬传统和文化遗产的技能。从近三届开始,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达到45项。每个参赛项目都有一份《技术说明》,它定义了技能的名称、要测试的能力规范以及工作的整体情况,测试项目的发展、选择、确认、改动(如果合适的话)以及公布大赛的进行和技能相关的安全要求。每个测试项目都是让选手来展示他们对该技能的掌握程度。项目《技术说明》在每届大赛循环年(正常为两年)由专家更新一次,以囊括最新的技术进步并提交大赛秘书处。而更新并确认的“新技术说明”必须要由大赛80%的专家签字才能在下届大赛上使用。如果未能更新和确认,则此项技术说明仍需沿用到下届比赛。

世界技能组织在制定的大赛规则中进一步明确,每项竞赛项目的技术标准,要充分体现该技能要表达的衡量标准,包括制造技能的标准、设计技能的标准、营销技能的标准、交流技能的标准。同时也明确了项目解决方案要遵循相关行业标准、ISO 标准以及该领域的最新规定,确保测试项目涵盖各种技能特征和能力。并且这些技能能够代表全球经济的技能要求。世界技能组织的核心价值是诚实、透明、公平、合作与创新,因而,世界技能大赛对“选手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规范质量”、“任务协作”等方面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彰显出对现代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

世界技能基金会在所作的“职业精英培养研究计划”国际项目的研究报告中,分析了当前全球化愈来愈依赖技术的经济背景下,技能培训不再只是让工人能够操作和监控机器,而是需要有发展包括解决问题、决策和团队合作等高层次认知技能的机会,必须能够将他们的所学从一个工作岗位转移到另一新的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21世纪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机会,去参与和解决工作中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世界技能大赛正是以这种人才培养的理念为主导,在实际的竞赛活动中贯彻着对选手现代技术能力的检验,因而使得世界技能大赛越来越受到关注。正如前世赛组织主席杰克·杜塞尔多普先生所说:“世界技能大赛中列出的几十种技能,都是与实实在在的经济活动相关的,许多世界级大公司也来到赛场展示自己的相关产品或招募需要的技能人才”。对于担负培养大量技术人才职责的职业院校,应该循着世界技能大赛对青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变革,提升技术人才的培养水准。

我国负责技能竞赛工作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领导明确提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成果,同时我们更要“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使国内技能竞赛在技术规则和组织形式上逐步向国际竞赛靠拢”。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关注世界技能大赛,而且要将世界技能组织所倡导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以世界技能大赛的技能标准来培养学生,改变以往教学中重书本知识传授、缺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现状,不仅要让学生学有所知,也要学有所获,并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逐渐改变不利于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切实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确保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技术人员的实际标准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

世界技能大赛以通过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将成员国联系在一起,以全世界的热情、专门技能和投入为基础,专注于技术与职业教育培训。如今历时64年的世界技能大赛,在更高的期望和更严格的监督下,体现着世界技能标准。

世界技能标准是所有大赛遵循的一般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大赛标准是世界技能大赛的有关专家通力合作共同制定,参照业内最佳实践标准,参考内容包括选手能力和特长。标准规范明确规定构成技术与职业行为国际最佳实践基础的知识、认识和特定技能。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的要素体现为“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优秀的工作环境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高强度的集训项目=出色的表现”。[1]

世界技能大赛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世界技能大赛所遵循的是世界技能标准,其竞赛项目所检验的就是体现技术和职业行为的高水平技能。高水平技能是指知识与判断力,即具备全面、专业、实际的理论知识;技能,即辩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具备组织能力,能独立开展工作;不断反思,提高自身技能;创新工作方式,包括交流、发明与创新;采用新技术,包括把握与挖掘新兴技术的潜力。

“高水平技能的特征与绩效相关(例如:具有适应性、毅力与应变能力),与道德品质相关(例如:诚信、具有责任心、富有正义感、具有同情心)”。[2]具体而言,实现高水平技能,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接受更为广阔、实在的技术培训,还要有顽强的意志,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世界技能竞赛正是以世界技能标准,对各成员体参赛的技术工人进行体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成果的高水平技能的检验。

在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选手的技能水平需要通过作品或产品来体现。而对高水平技能产品的检验,需要运用先进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测试设备的精度和性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在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机电一体化项目第一次在竞赛中使用新型传感器,并配备有说明书,选手要根据说明书

要求进行安装、接线、调试等工作,并和自己编写的程序配合起来;电子技术项目,选手要根据控制需要制作不同的线路板,有些线路板需要焊接,有些需要维修,有些需要利用CAD软件设计并制作,这些技能都是企业需要的实际能力;电气安装项目,所用的线材、管材等材料必须按要求进行预加工、精加工、安装、测试等工序,按照图纸通过电钻安装到墙体上等等。[3]上述竞赛项目的具体要求与企业要求和生活实际完全一致,不仅要求选手正确安装,还要对操作过程的细节、精度、规范、质量、安全等要求进行科学公平的考核,同时也检验了选手的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职业素养、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充分反映了现代企业中对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世界技能大赛就是以现代企业技术标准来检验参赛选手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结果,以此来引领世界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与世界技能大赛对比,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不足“集中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不够,或者说教学过程与一流企业生产要求衔接不够,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更多行业、一流企业投身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鲁昕副部长提出的‘五个对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人才支撑”。[4]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要切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就要积极借鉴或参照国际技术标准,严格按照企业培养技术员的标准训练学生,不仅体现在提升技能方面,还在操作的细节、工艺流程、安全意识、合作能力等全方面提出要求。努力扭转不良的教育教学现状,既要重视让学生名符其实地参加各种技能大赛,通过竞赛强化技能训练,更要落实在训练的技术规范要求上,而且教学重心要放在培训学生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必要的相关技能,重视实用技术的传授,强调实践能力的体验。重理论知识中相关结论的使用而轻其推导过程,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此外,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学校要有实训设备建设的投入,有利于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实训,提高技能。要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就要让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校企合作,能让学生在企业的仿真设备上得到有效训练工作,是培养实际技能人才的关键。此外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们通过了解世界来了解自身存在的价值,激励他们积极致力于自身技能水准的提升。

三、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青年技术工人参加的重要国际赛事,但通过参赛选手的个人素质,体现的是成员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事业发展的状况。

职业院校以培养和培训大量的具有专业特性、行业特性的技术人才、建设工人和服务人员等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因而职业院校的教师素质必然与其他领域的教师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教师素质应依据专业类型而提出要求,但肯定的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绝不能只停在课堂内讲知识,必须有专业实践经历,这样才能使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学生接受实训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时才不会感觉到学无所用。

在对我国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技术项目集训选手的带队教师所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这些教师都毕业于工科类的高等学校或技师学院,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发挥了有效作用,学生们也都取得很好的名次。他们都肯定自已是双师型教师,有的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也取得很好的工作业绩;有的是在省级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得较好的名次;有的是取得硕士学位,并定期到企业接受实际锻炼。这说明具有双师型教师素质,是指导、训练和帮助学生在大赛上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同样,双师型教师在培养未来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员工上也会发挥积极作用。

有些教师之所以能被企业请去培训员工或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说明教师了解企业实践,能在培训员工或技术研发项目方面发挥作用。没有扎实的实践工作经验,企业就不会聘用教师。这也是关系校企合作的重要基础。校企之间能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就会提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若学校缺少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兴趣自然不会高。所以,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一方面,学校要严格执行在岗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工作制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吸纳企业优秀员工进入教师岗位,并重视其作用的发挥。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进入教师工作岗位后,受到在职教师的歧视情况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这些实践型教师作用的发

挥,更给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伤害,亦会制约着企业优秀员工进入教师岗位的积极性。这一现象特别需要管理层领导引起重视。

重视职业院校教师技术岗位工作能力的提升,既是现实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也同时是工业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亦反映了世界对技能型教师培养的共同取向。

日本为在工业领域的生产一线上,掌握实践技术的职业训练指导员所进行的研究生层次教育设计了“职业技能士”,它同时是一种资格证,主要由日本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研究科培养。“职业技能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开发高技术、高技能的创造能力,具有在大学之外技术、技能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具有掌握为训练设施本身革新的研究开发能力,以在生产现场掌握较强的实践技术的职业训练指导员为目标。日本“职业技能士”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与专业有关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操作课。日本之所以重视提升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一方面是雇佣形势、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劳动力的高学历化需求加剧;另一方面是快速的工业技术革新的变化,使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特定技能训练变得更为陈旧,无法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作为高等教育训练机构,应不断根据社会需要,保持职业训练业务不断更新,提高职业训练机构职员的创造力。日本的这一做法,启示我国职业院校下大力量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日报道:在天津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报关技能大赛上,超过半数参赛学生没见过报关单,四分之一的学生用错报关单,二分之一的学生不知报关单为无碳复写纸,尽管试题难度一降再降,成绩仍不尽如人意;来自报关行业和企业的专家连呼没想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相差如此之大!赛后专家分析,课程教材出版滞后且不适合实际的教学是导致专业培养水平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追根溯源,问题关键在于校企合作未得到有效结合,教师缺少教学实践知识,一线行业的人才未能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学校忽视企业实际,不重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等。这种现象是当今我国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样而已。此外,以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CAD 机械设计比赛项目为例,该项目遵循相关行业和国际标准化组合(ISO)的最新标准,涵盖了行业技术工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建立工程产品设计的模型、图纸以及包含了制造信息和涉及典型行业机械产品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的零部件文档编制工作。该项目的比赛是一个与CAD机械设计技能相关的能力评估或技能示范过程,但比赛项目完全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

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以世界技能大赛为风向标,要面向企业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技能人才,就要积极致力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因为全球工业发展进程的推进,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提升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既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关键,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技能大赛需要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理应引领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力争成为技术能手和技能名师。借助各种大赛,要让更多教师不仅参与进来,而且要为教师创造更多了解企业流程,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让教师围绕竞赛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技术,并围绕企业的实际运作来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这既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同时更有益于教师的教学变革,教师在了解企业实践过程中,也会掌握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应有的工业文化素养,即①具有较强责任心、敬业精神;②有良好心态,诚实守信;③踏实肯干、工作用心;④有基础知识,具备可塑性;⑤掌握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⑥掌握新技术,适应现代产业;⑦有挑战能力,适应工作压力。并将这些素质培养融入教学中,使教学更贴进企业需要。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必然成为职业院校双师教师职业素质的核心体现。

参考文献:

[1][2]世界技能大赛国际评估顾问、前英国世界技

能大赛领队珍妮·夏柯顿在2013年11月来中国参加中英世界技能交流巡回活动时所作的报告“世界技能大赛:标准与评估”[EB/OL].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1836802.html,/2013-11-13/159638242.html.

[3]黄鑫.在观摩学习中思考教学仪器制造创新之路——

—第42届世界技能竞赛观摩体会[J].中国培训,2013(10):17-19.

[4]车明朝.行业企业参与大赛产教结合贯穿全程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2):59-70.

责任编辑韩云鹏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精选范文3篇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精选 范文3篇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精选范文3篇第一篇 1.“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思是指:职业院校应履行两项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这两项功能是我国1996年开始实施的《职业教育法》规定的。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执行好,所以需要完善。 2.学历教育与培训关系的认识。这里的“培训”应当非常明确:主要指职业技能培训,简称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有同有异: (1)二者同之处主要表现为:都要以就业为导向,都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都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重要环节。 (2)二者异之处,一是性质不同。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学历的技术技能培养;二是功能不同。学历教育兼具准职业人培养功能和专业深造功能; 职业培训则兼具受训者就业功能和技术技能提升功能;三是对象身份不同。学历教育对象主要是校内学生;职业培训主要对象是校外劳动者——愿意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培

训的学员;四是双证书要求不同。学历教育要求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具,职业培训没有双证书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五是学习制度不同。学历教育的时间是全日制的;职业培训时间是碎片化的长短期不一的。 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二者之间,既有亦此亦彼的模糊地带,也有非此即彼的本质区分。 3.完善当然非常必要,但,从现代中国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果仅仅包括这两项功能显然缺乏应有的社会贡献度。 4.“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认识。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角度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那就是:学历教育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等学历学位的衔接;职业培训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各专业技师(工程师)类、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联通。 (二)实施建议: 1.“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建议。首先,建议要转变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观念,树立用办学历教育的态度办职业培训的信念;其次,建议设立专门机构,配备足够人员负责具体运作;再次,建议按照业务相连、资源共享、师资通用、课酬分开、标准相同、方法多样、齐头并进原则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培训条件。 2.职业院校不仅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还建议考虑四个功能、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取得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但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办学条件较差;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教育教学质量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1、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 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和需要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因此,课程改革必须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传统过程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封 闭式模式,根据市场变化和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在课程改革上下功夫,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职 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提高素质与掌握职业技能并重。 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忽视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的指向某个专业所达到的就业要求,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视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写注重文化课知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载体,使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如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缺乏应用性

打开我们的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职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校要进行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理论和原理。考试结束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实际操作能知多少。 3.开发空间小 我们课程内容的编制系统而严密,条理而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只能在规范中进行。尤其是专业技术课,更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某一个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比如“某一个导游班的毕业生,带团到某一个旅游圣地,他在向游客介绍时就像背台词一样一字不差,不能增加不能减少,让游客们感到得是这个导游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师在教学课堂的设计也缺乏预设的空间,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 4.缺乏灵活多变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不同的时期,市场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调整,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也应该不断地变化、调整。比如:西宁市是一个物流城市,在这个大市场中就缺少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这一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一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专业人才。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第一篇 1.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思是指:职业院校应实行两项功能: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这两项功能是我国1996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法》规定的。20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履行好,所以需要完善。 2.学历教育与培训关系的认识。这里的培训应当非常明确:主要指职业技能培训,简称为职业培训。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两者有同有异: (1)两者同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都要以就业为导向,都要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材为目标;都属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系统的重要环节。 (2)两者异的地方,一是性质不同。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份,职业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份,属于非学历的技术技能培养;二是功能不同。学历教育兼具准职业人培养功能和专业进修功能;职业培训则兼具受训者就业功能和技术技能提升功能;三是对象身份不同。学历教育对象主要是校内学生;职业培训主要对象是校外劳动者愿意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创业培训的学员;四是双证书要求不同。学历教育要求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历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兼具,职业培训没有双证书制度的强迫性要求;五是学习制度不同。学历教育的时间是全日制的;职业培训时间是碎片化的长短时间不一的。 可以说,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两者之间,既有亦此亦彼的模糊地带,也有非此即彼的本质辨别。 3.完善固然非常必要,但,从现代中国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果仅仅包括这两项功能明显缺少应有的社会贡献度。 4.畅通技术技能人材成长渠道的认识。从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角度谈畅通技术技能人材成长渠道,那就是:学历教育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职教本科、职教硕士等学历学位的衔接;职业培训方向,畅通的渠道主要是各专业技师(工程师)类、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类的职业技能等级联通。 (二)实行建议: 1.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建议。首先,建议要转变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观念,建立用办学历教育的态度办职业培训的信心;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对策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观点与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实践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它肩负着为社会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管理型人才的使命。在社会转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但由于我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待健全与完善,教学经验也存在不足,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 1.重理论知识轻技能教育倾向依然存在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工学结合的办学目标,中国特色的课程开发初露端倪。在课程开发方面,先后经历了三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即从普高学科体系到能力本位体系,再到工作过程体系。但是,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局部的调整,至今仍停留在对学科体系的改良上面。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依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更

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体现出来。总之,“三段式”课程体系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整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实现根本的变革,因而导致了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问题:重知识理论,轻能力和工作过程,学生毕业后不少所学的知识无法在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运用,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却没有学。因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转变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观念,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应该说,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核心课题,但影响这一项攻坚课程推进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高职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加深对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思路。 2.培养实践型、适用型、发展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明显增强 只要留意目前的新闻即可发现,目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社会要求高职院校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又有较高的实际技能的职业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书本知识,而缺乏足够的实践能力,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社会所需要的并不是仅具有一个方面实践能力的人才,而是具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较广的适应面,又要有突出的特色、专长。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到数量等方面都是不断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高职院校必须洞察和适应这种变化趋势。 二、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我校自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为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的,规范化管理,扎实办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在继续贯彻原有教学管理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强调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训练及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最终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范围及政策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采取“以点带面”的原则,首先拿出几门课程进行改革试点,然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最终全面铺开。本次参与课程改革的科目为《实用英语》、《经济数学》、《财务会计》、《数据库》四门课程,任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申报。 三、内容及要求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包括教案规范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两个部分。 (一)教案规范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必备教学文件。为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并且为了确保教案的编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和要求。 1、课程教案基本要素 (1)授课时间 (2)授课方式 (3)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5)教学重点及难点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 (7)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8)课后小结 (9)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2、教案基本要素说明

(1)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备课中应考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整个课程或某一课堂的学习,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及其重点、难点。 (3)教学方法:是教师把自己的学识传授给学生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4)教学手段: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注:教学手段含:板书设计及教具、图表、幻灯和录像、计算机、投影仪等的使用)。 (5)课后小结: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在这五个因素中,教学内容进程是整个教案的主体部分,既体现出教学活动的逻辑程序,又要划分出若干环节或步骤,并考虑到它们的时间分配、具体方法的应用,相互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教学过程与板书的协调等等,充分反映教师教学设计思想,体现教师的教学经验和风格。 3、要求及格式 教案分为教案封面、教案首页、教案要求书写规范,基本要素齐全,具体格式请参见附表1(请认真按照填表要求填写),另附教案检查考核标准,见附表2 附表1说明: 第一张表为教案合订本的封面。 第二张表为教案合订本首页,请参照大纲编写,放在教案合订本第二页。 第三张表按每2课时编写,此表可按授课内容增加页数。 (二)课堂教学过程规范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除理论课教学外,还含实验课、实训课等 1、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理论阐述准确。做到思路清晰、观点正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肩负着普及高中教育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如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围绕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百姓满意、特色鲜明的职教发展之路,是关系到我县教育发展格局的重要问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背景 2002年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2005年国务院再次下达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还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二、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学校建有比较规范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阅览室,建有40座位的学生微机室两座、教师电子备课室一座,学生教室全部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学校建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多功能餐厅,建有5000多平米的教学综合楼和2000多平米的学生公寓楼各一座。 职教中心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60人,其中外地学生241人,生源来自全盟十个旗县市。学校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9人。学校开设农学、机电、建筑、化工、财会、旅游、美工、计算机等八门专业课,其中农学、机电、建筑为盟级重点骨干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学校先后被评为盟级“文明单位”、盟级“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盟级“重点职业中学”,是花园式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建自治区重点职业中学。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几年来,我县充分把握国家、自治区对中等职业教育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倾斜和扶持的有力机遇,树立新的人才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就业为目标,挖掘内部潜力,强化内部管理,在学生升学、校企联办、校外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 (一)加大宣传力度,完成招生工作。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不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学校专门派人到县内外多所初中调查、了解、宣传,鼓励学生报考职教班、联办班,教师根据学生的爱好和学生成绩帮助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特长的专业。号召每名教职工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每人至少招录一名线下学生。学校与联办学校联系,2007年邀请150多名学生与家长免费到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黄庄职业高中等地进行考察。每年的4月-7月,我们通过开展职教宣传月、交流会、校园艺术节等专人进行设点宣传,通过电视图文广告连续十天滚动播出招生简章。由于政策宣传深入人心,我县职业教育05年完成招生560人,06年完成招生580人,07年完成招生640人。连续三年招生突破500大关,在全盟率先实现并突破职普招生比例1:1的目标。 (二)加强联合办学,实现订单培养。我县职业教育在04年尝试与北京电子工业技工学校开展“2+1”模式联合办学。在总结两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又慎重选择了与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进行联合办学。2007年继续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与烟台开发区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胶南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韩国大宇(烟台)造船厂开展联合办学。联办班学生在我县职教中心学习1-2年的文化基础课及部分专业基础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释放了多个红利。 置顶宏观政策层面,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优先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并将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的“促进就业”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宏观政策层面。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既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途径,把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既体现了重视职业教育的导向,也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既是民生之本,更是立国之本。

扩招100万人,赋予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助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丰富高等教育办学的主动诉求,也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最突出的量化指标,就是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并在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补助标准,证书互通衔接、办学体制优化和财政投入方面给予多项政策保障。这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合理合法要求,更是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规模结构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不仅是数量规模的扩大,更是生源对象结构的丰富。在过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以18—22周岁适龄人口为主,即主要是传统生源。但今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应届生源比例将持续提高,因其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盲目乐观于扩招带来的福利而停止优化自身内涵的努力。可以设想,扩招百万背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优化,专业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并针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有效性教学管理课堂要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上的变化。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1];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理论规范建设,不注重实践创新总结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关于课堂教学改革,高职学院管理者偏重于理论规范方面的建设,按照某个理论或某个模式规定教师应该怎样,学生应该怎样,这样就限制了教师个体的创造性。有的高职学院鼓励教师创新,但不注重总结、完善,常常是“虎头蛇尾”,一段时间后就不了了之,收获不明显。 从管理角度来看,只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便是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如此。根据“系统原理”,只有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整体联动,改革才可能有所突破。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当然,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考”似乎更是责任重大。“考什么”是“教什么”、“学什么”的导向,“怎样考”也是“怎样教”、“怎样学”的前提,是考知识还是考能力?是理论性考试还是操作性考核?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 由此看来,没有管理层的推动就不可能最大程度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2]。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近年来,无锡市以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 市目标为引领,以增大投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资 源整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积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 扩大,办学体系持续完善,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 城市转型发展的水平全面增强。 一、无锡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职业院校基本情况。当前,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其中省属4所、市属3所、民办3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 业学校20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8所、县区属10所、民办1所),技工院校14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3所、县区属2所、企业办3所、民办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含成人学历教育)达21万人。其中有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 高水平示范性中职校12所,省重点技师学院1所,21个基地入选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 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对职业中学、技工学校、 中专学校以及成人学校的资源实行整合重组,市区公办职业学校由37 所整合为17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真正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招生数达到职业教 育招生总量的95%以上。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无锡职教园。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范围达6 平方公里,已入驻中高职院校8所,师生8万余人,每年为无锡市和 长三角地区培养1万多名毕业生和3万名实习生。同时,建成启用了 功能水平先进的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动中心在实训基地落户。 (三)展开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统筹发展中高等 职业教育。立足于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人才系统培养, 积极参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市教育局组织全市 职业院校研究起草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市政府 同意后报送省教育厅审批。2012年,申报获批“中高职3+2分段培 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13个试点项目,招生计划近1500人;2013年,申报获批“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 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等28个试点项目,招生 计划近两千人。 (四)实施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 水平。自2007年起,全市已连续组织实施了三轮增强职业教育内涵建 设的专项工程。2007—2009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50万元,实施职 业院校课程、专业、师资“三项建设”。2010年—2012年,每年安排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XX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XX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XX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材料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材料 以校企合作为动力 全面提升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近年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在省教育厅及新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提升质量突出特色为核心,以优化结构和扩大规模为增长点,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校地、校企、校校合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特色日渐突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对接产业需要,优化专业结构 我院坚持紧贴中原经济结构调整、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新乡制冷、生物与新医药、电池及新型电池材料、特色装备制造、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需要,构建与企业、产业高度契合的新型合作关系,为区域经济产业链提供技能人才。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密切专业规划研讨机制,每年召开办学方向咨询年会,合作论坛等,邀请企业老总、行业协会、教育专家、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到校,探讨当前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

构调整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共同规划、商讨和调整学院的专业体系,逐步形成了有效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体制机制。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校企双方按照“扶强”、“扶特”、“扶需”三大原则,打造专业品牌,促进了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对接。我院的数控、焊接等迅速成长为企业认可、办学水平较高的骨干专业,为新飞电器集团、豫飞起重集团、金龙铜业集团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用得着”、“上手快”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受到企业的欢迎。 二、强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监控系统。学院成立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的教学质量督导组和顶岗实习督导组,负责组织教学质量分析会议,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订和对系部教学过程、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建立了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质量信息和毕业生质量反馈。 2、优化师资结构打造一流队伍。我院坚持把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作为提高办学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一是重视重点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先后自主引进近百名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才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对有效地缓解了师资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紧密与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加强交流,共建师资队伍。仅在2011年中,我院就向新乡大中型企业及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等院校派出教师24人,实施轮岗培

学习《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学习《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心得 体会 近期我院党支部组织我们学习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院党支部书记对今后学习工作提出要求:一是要学深学透,进一步领会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更新观念,要有责任感跟危机感,要抓住职教发展的新时机新机遇。二是要立足当前,将文件精神融入到学校工作中,做稳自身功课,坚实牢固基础,创新工作方法,拿出可行方案。三是要通过学习,提高干部队伍、教师队伍思想认识,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切实加强深度校企合作,抢抓机遇,快速发展。 通过开展学习,使我对文件精神有了深刻的领会,对职教改革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解了内涵,拓宽了思路,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文件立意明确,影响深远,提到了很多具体的发展目标,为职教发展指明了方向,给我校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增强使命感,上下一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工作做好做实,全力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学习深刻体会到我们应该将教育的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方面提出我们的教育观必须要适应现代化 建设的需要。实施方案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引路人。因此,我认为,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注重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有的生命个体,各有差异,也各有志趣,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别,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发展潜能得到激发;不论学生的学业天赋和家庭背景等有何差异,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适合的平等、优质、多样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

以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为例探索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摘要]文章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目前高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方法因循守旧,课堂教学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授课方法上,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主体,即使是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今天,有的课程也是多媒体课件一幅幅文字的电子黑板代替了粉笔黑板,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限制了学生智力发展。最终使学生失去听课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教学质量下降。

2.教学对象研究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段学生,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才来高职院校学习,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对高职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失去了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玩电子游戏,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把握不透。有的教师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有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教师对理论不熟悉,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有的老师对教学内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完全弄清,课堂教学只能读书。有的年轻教师大多对教材内容不甚熟悉,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学而脱离教材,致使教学内容经常游离于教材之外,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解决好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动检测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实践,在高职课堂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以人为本,确立高职课堂教学主体化的教学理念。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 一、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1.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科学评价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该指标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办学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指挥棒。同时,该指标体系还应体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指标体系的质量保障作用,引导教育产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2.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观念上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实现由“升学导向”到“就业导向”的转变尤其是职业教育,其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学生的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特征。各级政府的行政部门、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转变观念,逐步认识到就业是大众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方向,通过市场选择,使以岗位准人制度为标志的职业资格证书

成为就业的香悖悖,通过“双证书”、定单培养等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健全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其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就业压力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二是现行的有关法律未能有效地解决就业和保障就业问题;三是制定促进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有利于社会转变观念,加快劳动就业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__匕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4.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政策机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各级政府当在政策_L予以支持和保障。一要千方百计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二要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人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三要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四要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支持员工的在岗、离岗、转岗及再就业培训,鼓励员工创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五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扶贫与救济制度,以技术激活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致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前提的教育,建立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的职业教育体制,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教育有效性。为此,要积极探索多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温岭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台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从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加快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温岭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增强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选择性需求和成长意愿,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制选择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突出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满足直接就业需要

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适合综合发展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追求实效性。摒弃阻碍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5年上半年,由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在部分专业先行试点,积累经验。2015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行中职课程改革。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多样化选择机制。 创造多层级选择机制。高一入学选大类,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为学生提供一次调整专业方向或专业的选择机会;就学一年后,为学生提供两次以上关于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