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

叶朗著

绪论

一、美学的历史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芽,美学思想的诞生,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

美学(Aesthetica)学科的名称,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鲍姆嘉通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美学学科的形成过程:审美意识、美学思想。

美学学科的形成。

2、西方美学的发展

美学思想: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活动在公元前6世纪):最早开始思考美。按照数的关系,探究了身体、音乐、图形中能够带来和谐美感的比例关系。

柏拉图(前427—前347):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试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诗学》

美学学科的确立

虽然鲍姆嘉通确立了美学,但真正为美学学科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康德,因为康德从哲学的角度为审美判断确立了一个独立的原则。

3、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美学学科的名称是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但不能说,在近代之前中国没有美学。也不能说,中国古代有“美”无“学”。在中国历史上,审美意识早就存在,如新石器时期的陶器,很明显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美学是审美意识的理论形态,在中国也早就存在。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庄子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老子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境说、意象说、审美心胸理论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儒家美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是探讨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庄子继承了和发展了道家美学,提出了超功利、超逻辑的“游”的状态,一种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魏晋玄学。

清代前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

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

1、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共同点:学习和介绍西方美学,并尝试把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结合起来。

学术成就最大者:王国维。

“境界说”;《人间词话》

2、现代:朱光潜和宗白华

朱光潜:“意象”论;《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诗论》。

美学学科建设贡献巨大。研究方法:心理学的

角度和方法。

宗白华:立足点是中国哲学。《美学散步》

丰子恺:

3、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1、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

1)艺术(艺术哲学)

2)美(美的本质和规律)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4)审美经验

5)审美活动

2、美学研究人类审美活动

国内美学界大多数人都赞同把美学研究对象设定为审美活动。

这一设定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活动,是人性的一项基本的价值需求。

如何理解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性的需要。没有审美活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2)审美活动是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

3)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它在人类历史上发生、发展,受人类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具有社会性、历史性。

第一章美是什么

第一节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

区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是什么”

在美的事物、美的现象后面还有一个美的本质。

“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永恒的,绝对的,是美的“理念”(idea)。这种理念是客观的,是先于现实世界中美的东西而存在。

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分为两大类: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圆形、球形

亚里士多德:“秩序、匀称和明确”,从形式的关系结构中规定美。

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传统。古典主义绘画和雕塑。

2、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A:从精神本体

柏拉图:“美是理念”;

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B:从观赏者主观心理

休谟(1711-1776):“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

从主客二分式到天人合一式。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是物在人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于心和物的关系上。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朱光潜的贡献:

说明了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

第三节不存在一种实体化、外在于人的“美”

柳宗元:“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也。”

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

二、美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现不同的面目。

三、美带有历史性。

总之,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第四节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第五节美在意象

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一、相关论述

朱光潜:“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包含“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是每个人独特的创造。

宗白华:审美活动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美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石涛)

二、意象的分析

灿烂的感性: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广义的“美”。

三、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

辛弃疾:“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便无梅”。

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和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美与美感的同一性: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

四、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实的世界

1、显现真实。在意象世界中,世界如它本来存在的那个样子显现出来。本然状态。

2、超越与复归的统一。对自我的超越,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对主客二分的超越。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回到人生的自由境界。

3、真、善、美的统一。这个善不是狭隘、直接功利的善,而是在精神领域提升人生境界的“善”。

第二章美感的分析

美感,也表述为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愉悦等。

美感经验是审美活动的唯一标志。美感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

美感或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一、美感是体验

1、美感不是认识

主客二分(主体——客体):人(主体)认识外在的对象(客体)“是什么”。其特征:

1)外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外在的。

2)对象性:万物处于被认识和被征服的对象的地位。

3)认识桥梁型:通过认识而在外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以建立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

审美活动并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并不是要把握外物的本质和规律,求得逻辑的“真”。而是要通过

体验来求得人“怎样是”“怎样存在”。(如其所存而显之)

天人合一关系的特征:

1)内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

2)非对象性:人与万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

3)人与万物的相通相融。

美感不是认识,不能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进行研究。

2、美感是体验

美感是审美活动发生时产生的一种经验状态。

美感是体验,是和生命相关的经历。体验是经历过并伴随着强烈感情的经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是有着丰满的意义的一种体验。

审美体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连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二、审美态度

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心胸。

朱光潜:“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要有审美的态度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的态度,就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

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心理的距离”。指审美主体必须与实用功利拉开一定距离。

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也有助于产生美感。实际也是和实用拉开距离。

心理的距离是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并不是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离。

中国的审美心胸理论

老子:“涤除玄鉴”;发源。

庄子:“心斋”、“坐忘”、“游”;心斋: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

庄子是对超功利、超逻辑的审美心胸的真正发现。

宗炳(南北朝时期画家,《画山水序》):“澄怀观道”;

三、美感与移情

移情:“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地情感”;“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

德国美学家费肖尔首次使用,“把情感渗进里面去”,直接随着直觉来得物我同一。

立普斯(1851—1941,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慕尼黑大学教授):移情说的主要代表。

移情作用的核心是物我同一,而这正是美感的特征。所以,移情作用是一种美感经验。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愉悦性

愉悦性是美感最明显的特性,是美感的综合效应或总体效应。人们通常说的“审美享受”,主要就是指美感的这种愉悦性。审美愉悦是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包含了我们整个生命的颤动。

二、创造性

是美感的重要特性。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

审美的创造与科学的创造不同。科学的创造所得到的东西(规律、定理)带有普遍性,是可以重复的。而审美创造所得到的东西是唯一的,是不能重复的。

波洛克

三、无功利性

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康德:把美定义为“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

四、直觉性

美感是一种审美直觉,已为大多数美学家所承认。

超理性并不是反理性。在审美直觉中包含了理性的成分,是情与理的结合。

五、超越性

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是一种精神的超越。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第三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

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在每个人身上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在整个社会则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丹纳《艺术哲学》中认为,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审美活动,它的性质和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

梁启超探讨了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对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一,不同的天然景物,影响一个朝代的气象(审美风貌)。第二,不同的天然景物,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社会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是一种精神上的气候,这种精神上的气候决定了精神文明的产物的面貌。”——(法)丹纳《艺术哲学》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的一个总和。

审美趣味是个人文化的产物,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格调(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的区别,纯正和恶劣的区别等。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

审美风尚又称时尚。是在某个时期为社会上多数人追求的审美趣味,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体美、服饰、建筑、艺术作品一直到社交生活。

时尚的特点之一:影响面非常广(超越社会地位、社会阶层)

时尚的特点之二:渗透力和扩张力非常强(往往要经历一个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阶段,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时尚的传播:上层精英用一种符号、信号象征体系来进行自我区分,较低阶层努力通过采用相同的符号、相同的信号进行文化认同。

时尚的流行是有时间性的。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时代风貌是一个社会在一个较长时期中所显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审美风貌,是那个时期的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显示的时代特色。

第二编审美领域

第四章自然美

一、自然美的性质

1、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形状、色彩、体积以及对称、和谐等。

2、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黑格尔。

3、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李泽厚。

4、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朱光潜。

自然美的性质

叶朗: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与契合。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郑板桥:“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二、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问题

1、是否所有的自然物(自然风景)都是美的

“自然全美”:自然中所有的东西都具有全面的肯定的审美价值。自然总是美的,自然从来都不丑。

加拿大艾伦卡尔松提出的。

狼是不是美的?

沙漠是不是美的?

苍蝇是不是美的?

自然中的事物不可能是“全美”

2、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之分

审美活动是包含有价值内涵的。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的领域,完全排除审美的价值内涵是不可能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话都说明在人们的审美经验中,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

3、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还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一方。19世纪英国学者罗斯金:“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座希腊女神的雕像比得上一位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一半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个塑像的美决不可能超过一个活人的美,因为一张照片决不可能比本人更美。”

主张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一方。黑格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黑格尔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结论:从美作为审美意象这个层面,即从美的本体这个层面,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低之分。

三、自然美的发现

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美的发现是一个过程。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不是孤立的,是和那个时期对于人的发现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魏晋时期。宗白华认为,中国的魏晋时期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相似,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的时代,是精神上大解放的时代,其中一个表现就是自然美的发现。

自然美是历史的产物

但丁“只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的第一人

彼特拉克:真正切身感受自然的第一人。

鲍桑葵《美学史》

西方对自然美的兴趣从14世纪才开始

四、自然美的意蕴

自然美是一个情与景合意与境会的意象世界。它离不开人的胸襟与心灵,离不开人的精神,最终离不开时代与文化环境。

即使是同一种自然物,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子、不同生活氛围中成为审美对象时,意蕴也不相同。

清代张潮《幽梦影》:“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瘦、透、皱、漏、清、丑、顽、拙、奇、秀、险、幽、

十二字的赏石要决

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的观念。

生态美学:并不成熟。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美学的理论资源

第五章社会美

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美的生成,要超越主客二分,超越“自我”的局限性,实现人与世界的沟通、融合,社会美的生成也是如此。

二、人物美

1、人体美

人体美是由形状、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人体美的形式因素不能脱离人的感性生命的整体,不能脱离人的社会文化生活的环境和人的精神生活。

人体美和所有美的事物一样,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和具体的审美活动中生成的。

二、人物美

2、人的风姿美和风神美

人体美是人的感性生命的美,而当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声音笑貌表现出这个人的内在的灵魂美、精神美时,就成为一种风姿之美、风神之美。

风神美是综合形体、容貌、服饰、行为、风度、语言与心灵、气质、品格、学识、修养等因素而形成的生命意象。

它是短暂易逝的“形于外”(风)与恒久绵长的“充于内”(神)的统一,是人类之美的最高诠释。

人性美、人格美

古典风神美以魏晋风度为典范:清峻通脱、任情放达、雅致超拔

二、人物美

3、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前两个层面都是把人的美从社会生活环境中相对孤立出来欣赏,而这一个层面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来欣赏。比前两个层面,包含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生意蕴,也更能引起欣赏者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三、日常生活之美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普通、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如果人们能用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展示出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是社会美的重要领域。

日常生活的美,在很多时候是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氛围给人的美感。这种生活氛围,是精神的氛围、文化的氛围、审美的氛围。

社会美是一个意象世界,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的意蕴,照亮了老百姓的生活的本真状态。

四、民俗风情之美

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地区的民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人们称之为民俗。当这种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审美价值时,就称为风情。

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因为其中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百姓的喜怒哀乐。

大理白族三道茶

五、节庆狂欢

节庆狂欢活动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在狂欢中由于超越了日常生活的严肃性和功利性,生活回到了自身,人回到了自身,“回复到人类原来的样

子”。体验到自己是人,体验到人与世界是一体的。这是纯粹的审美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说,狂欢节的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

这种形式超越了世俗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以及各种特权、禁令,也就超越了日常生活这种种局限和框架,现实了生活的本身面目,或者说回到了生活本身,回到本真的生活世界。

六、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

(美国)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休闲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以优雅的姿态,自由自在地生存。”

休闲文化的核心是一个“玩”字。玩是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玩很容易过度到审美状态,所以休闲文化常包含有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欣赏,而且休闲文化所展现的意象世界,往往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交叉和融合。

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从人的功利化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是日常生活的隔离和中断。

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有了这种情趣和快意,“玩”就成了一种高级审美活动,在“玩”的活动中,玩家就能体验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获得审美感兴、审美享受。

休闲使人获得了对自身和自身之外的世界打量的冲动。

休闲的游戏特征是通往审美的中介。

休闲中的体验是一种审美体验。

休闲是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

第六章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品的美,是艺术品中有意蕴的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审美感兴。

第六章艺术美

一、对“什么是艺术”的几种回答

回顾中外艺术发展史,可以看到虽人们对艺术的解释不同,但认识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艺术是人造物,是人工的产品(作品)。艺术必然作为艺术品才能存在,而艺术品必然有一种物质载体。人工性。

第二,艺术与技艺不可分。艺术品是艺术家依靠技艺才能生产出来。技术性。

第三,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它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生产(创造)出来。精神性。

艺术的本体:

1、模仿说。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

2、表现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或艺术是主观心灵的表现,或艺术是自我的表现。

3、形式说。艺术的本体在于形式或纯形式。

4、惯例说。美国美学家乔治·迪基认为,艺术是由一定时代人们的习俗规定的。

二、艺术品呈现一个意象世界

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艺术品之所以是艺术品,就在于它在观众面前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

意象是“情”、“景”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艺术家把他创造的“意象”(“胸中之竹”)用物质材料加以传达(“手中之竹”),这就产生了艺术品。艺术品是“意象”的物化。

艺术的本体就是美。(广义的美)

艺术以自己的方式解放人的感性,提升人的境界。它不是要人不顾现实作清凉的美梦,更不是让人消极地对待现实,它呼吸大地的气息,为贫瘠的土地创造出馥郁的花朵,为跳动的心灵建立起精神的家园。

意象世界揭示人如其本是的存在,通往人类共同的心理世界,生命中那些不可言说的美丽惆怅与庄严,在这里江成生命之流。

三、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美与美感是同一的,所以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在于能否生成意象世界,能否使人产生感兴。

三、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比较常见的是把艺术作品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二分)或三个层次(三分)。

三、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一)材料层

艺术作品必然要有物质材料作为载体。材料层面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二是物质材料层面会给观赏者一种质料感。

材料层可散发出一种韵味和氛围,可使质料感融入美感并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二)形式层

与材料层相联系。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卡西尔:“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粘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线条和布局以及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感染了我们。”

艺术作品中的这个形式层在作品中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显示作品的意蕴、意味,一方面这个形式因素本身又可有某种意味。即,形式美或“形式感”。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还涉及艺术的技巧,因为艺术形式要靠技巧来创造。有时这种技巧可以突出出来,成为一种技巧美。

(三)意蕴层

意蕴是美感(审美体验)的对象,只能在直接观赏作品时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把它说出来。

意蕴蕴涵在意象世界中,而且这个意象世界是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再生成的,因而艺术得到意蕴必然带有多义性,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

艺术作品的意蕴层与材料层、形式层是不可分的,即,艺术作品的意蕴是蕴涵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材料中的。

艺术的形式层带有某种复合性,因此艺术的意蕴层也带有某种复合性。声情与辞情。

四、关于“艺术的终结”的问题

关于艺术发展的前景,最早由黑格尔提出,近年美国学者丹托又重新提出。

1、黑格尔的命题

1)艺术让位于哲学。并不是说艺术从此消亡了,而是说,艺术对人的精神来说,不再有过去那种必需的和崇高的位置。

2)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不再是一个诗性的时代,而是一个散文的时代。是功利的和理性的时代,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2、丹托(1924-2013)的命题

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为背景提出

黑格尔是立足于他的观念哲学,而丹托立足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实践,即后现代艺术的一些流派抹掉艺术品和现成品的界限,艺术转到观念领域,艺术变成了哲学,导致了艺术的终结。

行为艺术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以极端的方式,以艺术行为过程表达自己的观念与思考

极端的行为可以引发思考

不可避免地又落入道德的悖论

如朱昱食人

现代艺术最可贵的是对现实的关怀与思索,是一种介入的姿态与实践。

现代艺术远离民众

第八章技术美

技术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技术美属于社会美的范围,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领域。

所谓技术美,就是在大工业的时代条件下,把实用的要求和审美的要求统一起来,达到的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

一、对技术美的追求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莫里斯:手工艺运动。第一阶段

1861年,英国社会思想家、诗人莫里斯和他的朋友开设了一家美术装饰公司。宣布公司宗旨是:通过艺术来改变英国社会的趣味,是英国公众在生活上能享受到一些真正的美观又实用的产品。无意中为工业化时代技术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既重实用又重审美的思想为后来的设计家所发扬光大。莫里斯成了现代技术美学的不自觉的先驱。

(二)苏利约:功能主义。第二阶段。

在《理性的美》一书(1904)中,他最先指出:美和实用应该吻合,实用物品能够拥有一种“理性的美”,实用物品的外观形式是其功能的明显表现。他对技术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实际创立了功能主义。他把实用与审美的矛盾关系用内容与形式来描述和说明,并用“功能”一词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从此,审美设计师的眼光才真正从装饰挪到实用功能上来。设计的审美价值就在功能的完善中。

(三)包豪斯(Bauhaus)

技术美学的功能主义在西方各国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德国的“包豪斯”。

1919年由格罗庇乌斯等人创立的“包豪斯学校”,以“艺术与技术重新统一”的理想为指导,以崭新的教育方式,强调自由创造的审美设计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他进一步强调了新的工业产品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辩证关系,并且说明了产品的美不仅在于外观的美,而且在于其功能美。设计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创造技术性能和审美性能最有效结合的工业产品。

布劳耶瓦西里椅(1925)

(四)从产品设计到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设计。第三阶段

二、技术美最大的特点——功能美

技术美不同于艺术美,它不能撇开产品的实用功能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享受,它必须把物质和精神、功能与审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用功能与审美有机统一就是功能美。

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功能美首先讲究实用,还必须讲究形式美。

功能美不仅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是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

当代越是高档的产品文化功能体现得越明显,形式美要求也越高。

三、功能美的美感与快感

艺术领域的审美体验是一种无实用功利的纯粹审美经验,而技术美给人的美感体验是复杂的,是实用性、生理快感与精神愉悦的复合体验。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和审美、产品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

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这种大审美经济的标志就是体验经济的出现。

约翰·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

《体验经济》(1999):

创造能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如果体验美好,不可复制,非我莫属,不可转让,消费者就愿意为体验付费。

大审美经济学者卡尼曼: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最完整的愉悦体验的生活。

这种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反映出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评价

从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历史的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而技术美学,使本来从物质中、实用中超越出来的审美活动,重新回到物质的、实用功利的领域中去。

这并不是把审美的、精神的东西变为物质的、实用的,是把实用的东西升华为审美的东西,或者说,是在物质的东西中增添一个精神的层面,在实用功利的东西中增添一个超功利的层面。

消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质与核心

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你欢喜让你忧

第三编审美范畴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我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会有明显不同的体验、感受和心理。当然,我们不仅在不同的艺术品或不同的生活经验中,感受或获得不同形态的美感经验,有时也会在同一作品或同一对象中形成不同形态的美感经验。

(一)美感经验这些具有某种稳定性与独特性的不同心理和体验的状态,就形成了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审美范畴则是这种“大风格”的概括和结晶。

(二)美感经验形态史及其原因

同一个时代有不同的审美形态,不同的时代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形态。但一个时代往往有主导的审美形态。美感经验形态形成原因

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审美活动的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于我们的生命形态的变化。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1、优美:优美又可称作优美感、阴柔美、秀美或典雅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

优美在西方是古希腊文化培育出来的审美范畴。

古代希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感情与理智都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民主政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培育了希腊文化的和谐。

优美的特征

1、优美的特点: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

A、自由感:体现主体与客体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态。人类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两方面感受到自身活动的自由。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B、纯粹的形式感:表现为和谐、光滑、绚丽整齐、对称、合乎比例,呈现为舒缓、雅致、精细、圆润。

2、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崇高

崇高:

是一种庄严雄伟、惊心动魄的美,它以巨大的矛盾冲突获得审美价值,以粗犷刚健激荡的形式表现强劲的气势。

三崇高的文化内涵

1、崇高(Sublime)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救赎、原罪、承担、信仰意识造就了希伯莱文化的宗教精神,典型表现为哥特式建筑。

2、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人自身成为了崇高的主体,表现人的激情、理想、超越,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诗和音乐成为“崇高”的感性显现;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讨论

最早古罗马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第一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第二要有“慷慨激昂的热情”。

博克对崇高感的分析:与优美对立起来研究;“痛感”;“可恐怖性”;“惊惧”;“崇敬”。

康德奠定关于崇高的理论基础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1729——1797)

明确将崇高作为一种审美经验形态提出,第一次与优美对比讨论。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讨论

崇高的基本特征

1、无形式,非和谐

A人与对象之间的矛盾冲突。

B形式往往巨大、粗犷、无限、恐怖。

2、心理过程:辩证的过程。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即崇高感。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唤醒人内在的无限与超绝的生命力,升华人的生命境界。

第十章悲剧与喜剧

广义的悲剧和喜剧,又可称为悲剧感和喜剧感,是一种审美范畴,审美形态,或美感经验类型。而作为戏剧种类的悲剧和喜剧是狭义的艺术种类。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集中体现在作为戏剧的悲剧与喜剧中,也体现在小说、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与社会生活中。

一、悲剧的历史发展与主要特点

悲剧的历史发展

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存在悲剧:一、悲剧的历史与特点

悲剧的主要特点

人物遭受不幸。死亡、失败、陷入困境,不能源于偶然性。

悲是最明显的体验。包含压抑、恐怖、苦痛。

净化作用。观者得到情感上、精神上的解脱。

二、美学理论史上对悲剧性质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过失说”、“净化说”。悲剧引起的怜悯和恐惧而使人得到净化。

黑格尔:“冲突说”和“永恒正义说”。

两种片面的理想的冲突,而不是一般的、单纯的性格冲突。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

尼采:酒神精神

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雅思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1883—1960)的“存在悲剧观”

人的存在本身的荒谬性是悲剧的真正根源。

人们克服了恐怖与痛苦,用超越的眼光看待人生的不幸

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三、悲剧的本质

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

的灾难却要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核心。

人物对“命运”的抗争所构成的情节冲突发展成为悲剧的前景,而潜行于情节之中的“命运”

则成为背景。

“非如此不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

忧,唯有杜康。”

是一种英雄式的感伤,是苍凉,是对人类命运的屈服,但是是恪尽人力之后的屈服,屈服中包

含着人类的尊严。

四、悲剧的美感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对此进行了探讨:主要包含三种因素

恐惧、怜悯、振奋

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丧;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

抗。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

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

三、悲剧的美感

悲剧引起观者的怜悯和恐惧,但最后并不会使人感到沮丧和压抑,这是因为悲剧主人公有一种

敢于接受命运的挑战,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

五、喜剧和喜剧感

(一)喜剧的特点

感受上:笑;内容上:可笑性

结构上:可笑者与发笑者

(二)美学理论史上对喜剧的解释

1.“鄙夷说”和“突然的荣耀说”亚里士多德、霍布斯

2.“失望说”和“乖讹说”康德、叔本华、斯宾塞

3.“生命的机械说”柏格森

4.“能量消耗的节省说”弗洛伊德

巴赫金(1895-1975)

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符号学家,其理论对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

心理学都有巨大影响。

狂欢理论:百无禁忌的笑。对霸权的反抗。

二、喜剧

(三)喜剧的本质

尼古拉·哈特曼(1882—1950,德国哲学家,新存在主义):“透明错觉”。在观察者面前某种

属于深远内层的东西被虚构成为伟大而重要的事物,为的是最后化为某种无意义的东西。

讽刺喜剧:低下卑劣的东西以高尚堂皇的面貌出现;

生活喜剧:无足轻重的东西以异常严重的面貌出现

发笑者对对象必须有超越性。智力上、判断力上的、生命力上的。

笑或喜剧感就是超越之后的轻松和快乐。

喜剧感的突出特点是轻松愉快的笑。

同情感、智慧感、新奇感。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

两点强调:一是“丑”作为审美范畴,和优美、崇高等审美范畴一样,并不是一个客观物理的

存在,而是情景交融的世界,它有一种“意义的丰满”。二是作为审美范畴的“丑”,并不等同

于伦理学范畴的“恶”。“丑”和“恶”是两个概念,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

一、丑的历史

“丑”的概念产生很早,亚里士多德曾谈到丑。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主要是近现代的产物。近代以来,由于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丑”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理性膨胀人与自然分裂的产物,也是人的主体性增强对人生认识深化的产物。

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即使写丑,也是对美的衬托。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主义戏剧家.《拉奥孔》

雨果(1802——1885)美丑对照。

《〈克伦威尔〉序》

19世纪50年代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以丑为美。

1853年,德国美学家卡尔罗森克兰茨《丑的美学》:丑不是美的陪衬,丑在审美王国中以独立的身份出现的。

叶朗的观点:

丑的审美价值:

1、“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

2、“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一个事物的个性特征。

丑形式上的特点:不和谐。是对正常尺度的偏离。(正常尺度是历史性的)

丑感:广义美感之一种。主要是一种痛感。

丑的本质——如何理解丑的愉悦感?

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与人生的苦难或阴暗的一面,让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丑的艺术在形式上的不和谐,表现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复杂性,给人一种满足感。

三、荒诞的文化内涵

荒诞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比起丑来,向人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迈进,探索也更为深入。

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

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理性失落、信仰失落、人失落,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断裂。荒诞出现了。一个新的审美形态。可概括为,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

粗暴地践踏美,鄙夷崇高,摧毁一切传统。

四、荒诞的审美特点

形态上的显著标志是:

平面化:取消了时空深度,单面的、单向度的存在;

平板化:无高潮、无中心,生命是无聊的平板;安迪沃霍尔;

价值削平:平板上的一切都是等值的、无价值的;

怪诞的表现形式;审美意象的象征性;寓言成为主要表现手段

五、荒诞感

荒诞是一个被疏离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荒诞感: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人与世界的疏远和分离,一是由此而造成的心理苦闷。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是一种复杂的审美体验类型。可概括为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

荒诞感更多的似乎一种理智感,而不是一种激情,掺进了理性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美感。

卡夫卡的作品以荒诞的形象与象征的手法写被充满敌意的社会包围着的绝望的孤独的人。

从内容上看,荒诞更接近于悲,因为荒诞展现的是与人对立的东西,是人和自然、社会最深的

矛盾。但荒诞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无法像悲剧和崇高那样去抗争和超越,所以说,荒诞是对人

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感悟。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

沉郁、飘逸、空灵

第十二章沉郁和飘逸

一、沉郁的文化内涵

是儒家的“仁”,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

“仁”,“爱人”(《论语颜渊》)“泛爱众”(《论语学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

语公冶长》)人类之爱,人间关怀之情。

“仁”与治国安邦、拯救社会联系起来,“人能弘道”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忧患意识。“健”

“和”

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穷年忧黎元,叹惜肠内热”的杜甫诗是代表。

二、沉郁的审美特征

1、带有哀怨忧愤的情感体验。一种“醇美”。

哀怨忧愤是源于对天地万物的同情、关爱,杜诗是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结合在一

起,引发的体验和感受。继承了《诗经》、楚辞、汉魏诗歌的传统。

这种情感且极深厚,故能升华为温厚平和的醇美意象。温厚平和哀而不伤的“醇美”。

2、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的苍茫感

一种哀怨忧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同时弥满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

凉感和苍茫感。它们都源自至深的仁心,源自对人生至深的爱、对人生和历史的至深的体验。

三、飘逸的文化内涵

是道家的“游”;包含两个内容:

1、精神的自由超脱。人的精神从一切实用利害和逻辑因果关系的束缚中超脱出来。

2、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天和”。

二者互相联系。

“游”表现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逸”,超脱浊世。

李白的诗:

自由的精神世界;

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

第十二章沉郁和飘逸

四、飘逸的审美特点

“天乐”的美感。三方面:

1、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宏大的空间、宏伟的气势,神幻瑰丽、奇险荒怪的情境。《蜀

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2、意气风发的美感:放达不羁、逸兴飞扬;《将进酒》

3、清新自然的美感:天真素朴、清新自然的美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十三章空灵

一、空灵的文化内涵

禅宗的“悟”。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前者象征天地的悠悠和万化的静寂,是本体的静,本体的空;后者

显示的是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是现实世界的动。

“悟”就是从“一朝风月”的当下体验“万古长空”的永恒,二者融为一体。

“空灵”:“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

二、空灵的静趣

“空灵”是静之美。

不是没有生命活动,是摆脱了俗世的纷扰和喧嚣的“静”。

清:透明、澄澈。“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幽:静中的深远,冷色调,神秘的色彩。

体现了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平常心是道”,平静、恬淡的愉悦。

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三、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要人们从当下、瞬间去体验永

恒。

就是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的“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这

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第十四章美育

一、美育的人文内涵

美育的历史

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20世纪初:梁启超“趣味教育”“熏、浸、刺、提”

王国维提出四育说德智体美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美育的历史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诗学》音乐的功能: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罗马诗人贺拉斯《诗艺》寓教于乐

第一部审美教育的宣言书:1795年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古希腊社会人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和谐统一,而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制与等级差别造成了人的分裂,大力推行美育,使人从“感性的人”变成“审美的人”。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就是审美,就是对形象的无目的的欣赏。

审美对于人的精神自由来说,审美对于人的人性的完满来说,都是绝对必需的。没有审美活动,人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人也不能获得人性的完满,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二、美育的功能1、培育审美心胸2、培养审美能力3、培养审美趣味:

本质意义上,美育的目的是实现人性的完满,让人的心灵获得解放,让人得到唤醒,懂得审美地对待生、第十五章人生的境界

审美活动对人生的意义最终归结起来是提升人的人生境界。

一、什么是人生境界: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包含品位。一个人的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人生境界的品位

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

自然境界:按照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做事,不清楚他做的事情的意义。

功利境界:意识到他自己,为他自己做各种事。后果有利于他人,动机是利己。

道德境界:求社会的利。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天地境界:人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

后两种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是精神的创造。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概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自我并不是实体”是谁的观点?()(1.0分)1.0 分 A、笛卡尔 B、叔本华 C、歌德 D、康德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1.0 分 A、物理的实在 B、抽象的理念概念 C、情景交融 D、主客分离 3以下对美育的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美育不应该孤立起来进行,应该和提高一个人整体的文化教养结合在一起进行。 B、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十分关注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他的心灵的深刻影响。 C、美育是通过维护每个人的精神和谐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D、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4为广大网友解决网络课问题的是()(1.0分)1.0 分 A、20932+ B、02559 C、扣扣 D、百度 4谁提出“自下而上”的美学,并引发了将美学看作时心理科学的思潮?()(1.0分)1.0 分A、海德格尔B、费希纳C、萨特D、杜夫海纳 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绘画把最好的东西描绘的最坏,而把最坏的东西描绘的最令人满意是因为()。(1.0分)1.0 分 A、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B、人无法把握自然美 C、自然美是独立的 D、艺术无法表现自然 6以下对于“自然的人化”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B、它的狭义指的是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 C、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属于()。(1.0分)1.0 分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 8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1.0分)1.0 分 A、王国维 B、胡适 C、张潮 D、欧阳修 9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自然美的性质实质上是“美是什么”的问题。 B、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C、存在着纯审美的眼光。 D、自然物的审美价值不能脱离人的生活世界及人的审美意识。 10“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1.0 分 A、黑格尔 B、康德 C、鲍姆嘉通 D、海德格尔 11《葬花词》集中反映了()的人生感。(1.0分)1.0 分 A、林黛玉 B、史湘云 C、贾宝玉 D、薛宝钗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1.0 分 A、愉悦性是美感的一个重要特性。 B、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之情。 C、美感只能从耳目两个感官中获得。 D、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 13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1.0分)1.0 分 A、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14不属于美育主要功能的是()。(1.0分)1.0 分 A、培养审美心胸 B、提升审美能力 C、培养审美趣味 D、形成审美风尚 15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1.0 分 A、吴道子 B、张璪 C、石涛 D、郑板桥 16下列对美学学科性质描述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何年何人的什么著作。 2.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研究美学的是何人。 3.美学的学科性质。 4.西方开启美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是何人。 5.西方美学史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6.黑格尔认为,美根源于什么。 7.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什么样的观念。 8.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四个流派。 9.谈谈你对审美关系的认识。 10.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及其他感性认识相比有什么特 点。 11.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12.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种境界。 13.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14.什么叫审美趣味。 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15.审美活动特殊性的表现。

16.什么叫审美体验。现代美学范畴,指人在对审美对象 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 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 审美体验的特征 1、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2、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 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3、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 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4、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 17.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 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8.简述审美发生论的几种学说。 19.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观点的是何人。 20.审美形态的特点。 21.什么叫自由人生境界。 22.美与功利、道德、实用、合适等关系问题。 23.艺术是否需要传达问题。 24.结合美、丑、悲剧、喜剧等相关美学知识,谈谈对现 代荒诞剧的认识。 25.物、美、艺术、审美意象的关系。

美学导论复习资料提纲

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美感经验:所谓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澈,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种瞬间状态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这使你暂时忘记了此外的一切,既包括你的俗常生活和操劳,也包括利益的计算和得失的考虑,整个地凝神关注于此情此景之中,在那里流连忘返。 2.表现:所谓表现,通常是指把不可见的、隐秘的或内在的东西呈现为可见的、外在的。3.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4.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5.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 6.巫术直观:是原始人类通过生命活力的普遍可沟通性而与周围世界直接的、前理性的交流方式,它把世界万物都变成了充盈着生命力的活的形象,而人也与这些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一样,受普遍的生命活力的支配。 7.赋形活动:就是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赋予事物、纷繁复杂的感性材料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以符号形式的活动。 8.喜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指那些体现了一定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可笑现象。 9.直觉说:也称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艺术,也就是美,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不是道德活动等,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 10.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遇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在这种存在性境遇向符号形式的凝聚的过程中,既不是借用已经有的形式以便把存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美国哲学家(鲍姆喜通)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人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表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的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 二, 1,“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基本的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三. 1,审美趣味p95 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1、像是康德那样把审美趣味看做主体的鉴赏力或审美能力。2、把趣味与兴趣看做是相似的。 2,审美距离p307 所谓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3,审美体验p119 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有意味的形式p317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四 1,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p48-51

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1、作为学科的“美学”概念的提出 2、“美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 3、“美学”在当今中国的学科定位 4、中西美学发展概观 第二、美的本质论 1、美学史上重要的美的本质论说 2、实践美学的主要观点 3、美的相对性与共同美 4、美与形式 第三、审美感知论 1、想象与移情 2、直觉与表现 3、距离与虚静 4、物化与高峰体验 5、关于“异质同构” 第四:自然美 1、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自然的审美属性 2、在艺术中追求的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 3、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

4、关于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 第五、艺术美 1、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 2、艺术的创造 3、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4、不同艺术门类对美的表现 5、艺术中的化丑为美 第六、审美与社会生活 1、劳动与休闲 2、人类的诗意栖居 3、超越与审美胸次 第七、崇高与优美 1、西方美学对“崇高”范畴的解说 2、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阴柔”之美 第八、悲剧与喜剧 1、作为文体的“悲剧”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2、西方悲剧学说 3、中国传统文化与悲剧意识 4、喜剧的美学特色 5、荒诞、反讽、丑怪及其他审美范畴 第九、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2、和谐: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 3、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十、审美教育 1、美育的特点及其目标 2、近代社会的“病态”与西方美育思想 3、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4、健康、全面、和谐的人格理想的培育 主要参考书目: 《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学散步》,宗白华着,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着,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版天津师范大学美术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的初试科目为: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720)美术史论 (512)素描 参考书目为: 1、《中国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华梅等; 2、《西方工艺美术史》天津人民出版社,要彬著; 3、《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薄松年主编; 4、《西方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李春主编; 5、《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俞剑华主编; 6、《美的历程》天津社科院出版社,李泽厚主编; 7、《绘画迹象论》人民美术出版社,钟孺乾主编; 8、《美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张法主编。 先聊聊英语 单词部分:我个人认为不背的单词再怎么看视频也没用,背单词没捷径。你想又懒又快捷的提升单词量,没门。(仅供个人选择)我建议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一天200个,用艾宾浩斯曲线一个月能记完,每天记单词需要1小时(还是蛮痛苦的,但总比看真题时啥也看不懂要舒服多)。好处在于是剔除了初高中的简单词,只剩下考研的必考词,能迅速让你上手真题。背单词要一直从3-4月份持续到考研前几天,第一遍记完必须要在暑假前。 阅读完形部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就挺好用的,不需要做真题以外的任何阅读题。因为真题就是最贴近实战的练习题了,还记得近十年的真题我是刷了大概有四五遍。 不过,我建议从05年的开始抠真题,需要一个单词都不放过,因为考研英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 第一至三章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 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 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名词解释:趣味判断】 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 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 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 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 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 “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 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 仁、义、礼、智等。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 19.荀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 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 (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再次 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20.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 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招生12人(其中含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2名,只从该校在职人员中招收),下设艺术学理论专业。笔试、面试各占50%。 二、招生专业及人数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导师考试科目备注艺术学、 艺术学理论 (130100)艺术理论王一川 彭 锋中国艺术学理论50%、西方艺术学理论50%含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2名艺术史 丁宁李松翁剑青美术理论50%,中外美术史50%艺术批评陈旭光 李道新 影视理论50%,中外影视史50% 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叶 朗林一美学与艺术学理论50%,艺术管理与文化产业理论50%三、导师介绍 王一川,1959年生,四川乐山沐川人。现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教务处处长、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近年主要研究艺术理论、文艺理论、美学、影视批评等。著有《意义的瞬间生成》、《语言乌托邦》、《修辞论美学》、《张艺谋神话的终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学引论》、《文学理论》、《文艺转型论》、《第二重文本》和《革命式改革》等。 彭锋,1965年生,湖南祁东人,美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美学协会执行委员,业余策展人。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艺术批评、美学原理、中国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西比较美学。出版学术著作有《美学导论》等。 丁宁,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系主任,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委员、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1.0分) 1.0分 ?A、 制作目的不同 ? ?B、 制作程序不同 ? ?C、 制作依据不同 ? ?D、 观赏感受不同 ? 我的答案:B 2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1.0分) 1.0分 ?A、

梁启超 ? ?B、 蔡元培 ? ?C、 王国维 ? ?D、 华罗庚 ? 我的答案:D 3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0分) 1.0分 ?A、 儒家 ? ?B、 道家 ?

?C、 佛家 ? ?D、 阴阳家 ? 我的答案:B 4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1.0分) 1.0分 ?A、 沙僧 ? ?B、 猪八戒 ? ?C、 玄奘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5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 1.0分 ?A、 坚持主客二分 ? ?B、 跳出主客二分 ? ?C、 坚持情境融合 ? ?D、 坚持天人合一 ? 我的答案:B 6 想象得之在瞬间()。(1.0分) 1.0分

?A、 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 ?B、 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 ?C、 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 ?D、 与体验和修养息息相关 ? 我的答案:D 7 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1.0分) 1.0分 ?A、 亚里士多德 ? ?B、 黑格尔

?C、 毕达哥拉斯 ? ?D、 尼采 ? 我的答案:C 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观点。(1.0分) 1.0分 ?A、 彭加勒 ? ?B、 牛顿 ? ?C、 爱因斯坦 ? ?D、 狄拉克

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 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第三,审美判断虽然是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认为带有普遍性。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美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 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1758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第一、二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其美学含义为感性学,即Aesthetics,从属于哲学。 美学学科的发展 (一)本体论阶段:古希腊罗马至十六世纪,美学思想主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把美看作是所有审美现象产生的根源。 (二)认识论阶段:文艺复兴之后到十九世纪,美学思辨的焦点由美的本体转移到对人的认知能力的探讨上。 (三)存在论阶段:十九世纪末期以后,哲学转向对人的活动方式研究,语言是人的活动方式的代表。美学开始对语言的意义进行分析。认为美是一种无意义的形而上的概念,美存在于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活动之中。存在论阶段也称为语言学阶段。 美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美和艺术问题 (1)把美和艺术分开来研究:柏拉图 (2)把美和艺术统一起来研究:普洛丁 二、研究艺术的哲学 黑格尔:“我们的这门科学的正当名称却是‘艺术哲学’,或者要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 三、研究审美心理的科学 鲍姆加登:思考“感性的完善” 英国经验主义者休谟和柏克:研究审美经验 中国美学家的观点: (1)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 (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 (3)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科学 (4)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美学研究方法 哲学方法:包括观察、了解和分析,体验、追问和对话,解释与建构等方式。 十九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西纳在他的《美学导论》中把哲学的方法分为“自上而下”的方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就是哲学思辨的方法。 第二章 一、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六世纪,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形成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认为,万物的最基本的原素是数,数统治着宇宙中一切现象。“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他们认为,美就是数的和谐。并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二)苏格拉底论美: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谈美。他认为,美就是有用的;美具有相对性。(三)柏拉图论美:柏拉图把世界分为三种形式,即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它就是“美本身”。而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都要依赖于这个美本身,才能成为美的事物。柏拉图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

2018超星尔雅的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地的题目

实用标准文案
2016 超星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表现崇高的大风格的作品是()。
? ? ? ?
A、拉斐尔的绘画 B、歌德的《浮士德》 C、普希金的诗歌 D、莫扎特的音乐 正确答案: B
2“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这句话出自()。
? ? ? ?
A、《牡丹亭》 B、《枉凝眉》 C、《金瓶梅》 D、《西厢记》 正确答案: B
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 ?
A、“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 B、物的形象是“美”的属性的本体。 C、物的形象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 D、物本身的模样是艺术形态的东西。 正确答案: D
4 以下对盛唐气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 ? ? ?
A、它呈现出博大恢弘的气象。 B、它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 C、它广泛体现在诗歌、绘画、雕塑等各种领域。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5 不属于展示人体美画作的是()。
? ? ? ?
A、《法庭上的芙丽涅》 B、《维纳斯的诞生》 C、《米洛斯的维纳斯》 D、《沉睡的维纳斯》 正确答案: C
6 对“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象”是实在的世界 B、“象”可以脱离人的意识而存在 C、“象”是物的一种显现 D、中国古代艺术家常常把“象”称为“物色”
? ? ?
正确答案: B
7 以下著作中不属于朱光潜的是()。
? ? ?
A、《美学散步》 B、《文艺心理学》 C、《西方美学史》
精彩文档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学导论复习总结大纲

美学导论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 荒诞:荒诞是对理性和规律否定后的产物,荒诞表现的是与人的趋美本能和美好理想完全相反的宇宙人生的荒诞性,它的可怖是深层的,是看不到可怖的可怖。 2. 滑稽:从感性形式讲,是事物、事件、言行不伦不类的组合,从内容上讲,是被历史否定了的东西,它偏离或低于正常的历史尺度。 3 原型:即原初的一,主要指在人类诞生以后,作为人的原初的一。 4. 移情:就是指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舍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和事物发生共鸣,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状态。(1)移情是以内模仿为基础的。它从内模仿的完结处开始,虽然表现为一种主体的主动性,但主体把什么样的情感移入对象,是受对象的形象制约的。(2)移在客体上面的情感的性质总与客体自身的性质或性质的某方面有同质之处。(3)移情讲的是由主体移向客体,突出的是主体的作用。有了主体的向外移情,主体就感受到了美感;有了情感的移入于客体,客体就成了美的客体。(4)移情是主客体的浑然合一。 5. 美在形式: 6. 意境:在意境理论中,客体形象有两上概念:物与景,物是单体之物,景是两个以上的单体之物形成的整体。 7. 悲剧:悲剧是对不能把握的强大的敌对物的一种抗争,抗争的结果的失败,通过失败而产生一种思想升华 8. 悲态:悲态是由人生失意的沉痛升华为宇宙人生本体询问的感伤情怀。悲态基于对宇宙规律的信仰,源于对宇宙规律正常性的偏离,悲态在偏离中询问的,不是对宇宙规律何以要设置偏离的询问,而是对“为什么是我碰上了偏离”的询问。 12. 对称:对称是物体中轴线的两边一样,这“一样”包括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两方面。对称即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两侧相等。 13. 直觉:直觉是彻底地拒斥概念(加括号)之后,主体经过完形转变成为审美主体后的感受,这不是一般的感受,而是审美主体的直觉。 14. 内模仿:指当主体面对客体的时候,人的知觉会按照客体的性质进行模仿活动。内模仿是知觉——身体——心理的三位一体的运动,但以筋肉运动为主;内模仿讲的主体模仿客体,突出了客体的作用;内模仿突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动态联系 17. 形式美的规律:形式美的结构法则: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主从结构 18. 美的形式元素:形式美的三个因素是点,线,形 19. 美:其一,美是一个开放的家庭;其二,美存在而不可言说;其三,美在于人与神相通。 20. 心理距离:人面对物,物的形象性之所以能脱离其他属性而呈现出来,是由于人用审美态度去看的结果,这审美态度就是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一个现象学的术语,就是人把自己心理中的其化属性暂时“悬搁”起来,或者用另一个现象学的术语,把心理中的其化属性用括号括起来。 二、简答题 1. 简单谈一谈,把握中国色彩系统的三个主要逻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