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长阳实验小学刘小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土家吊脚楼的来历、结构、形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3.会画土家吊脚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家吊脚楼》课件,学生准备土家吊脚楼的相关资料和画画用的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民居

欣赏民居:看看这些民族的居所有些什么特点?

课件示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傣族、羌族、土家吊脚楼的居民组所图片与解说。

引入新课:土家吊脚楼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板书课题:土家吊脚楼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2)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3)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4)土家吊脚楼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5)土家吊脚楼的画一个吊脚楼

2.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吊角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课件示学生收集的吊脚楼的简介,点名读,相互交流。

3.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角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课件示学生收集资料中的几个特点,点名读,学生交流

4.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学生交流;课件示。

(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5.吊脚楼的传说

学生交流,课件播放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这里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遍地都是。土家先人们搭起的“狗爪棚”常遭

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人们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的老人想到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再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后来就发展成现在的吊脚楼。三.课堂小结,拓展训练

学生谈收获,师补充;

你能结合你这节课学的知识,把你对土家吊脚楼的印象用一张画画出来吗?

学生作画;

成果交流与展示。

土家族吊脚楼

[编辑本段] 土家族总体介绍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6 6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00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 [编辑本段] 土家吊角楼的结构 吊角楼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复杂而又最能显示富有的一种典型的建筑形式。随着经济机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吊角楼成为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普遍建筑,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角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角楼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除具有土家族民居建筑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外,还有着十分突出的空间宇宙化观念。土家族的吊角楼不仅单方面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中,宇宙也同时处于宇宙自然的怀抱之中。这种容纳宇宙的空间观念在土家族上梁仪式歌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上一步,望宝梁,一轮太极在中央,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印江现保存完好,具代表性的有朗溪、合水一带的土家吊脚楼。

解密湘西吊脚楼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姓名:XXX 学院:XXX 学号:XXX

解密湘西土家族吊脚楼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

基金项目:2008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08j w sk111)的中期成果。收稿日期:2008-11-24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与文化保护 王希辉 摘 要: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其文化生境主要体现在以山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外来文化影响等三个方面。在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建筑工艺失传、传承者后继无人、政府保护缺位等尴尬局面。同时,现存吊脚楼建筑群也处于濒危边缘。因此,笔者认为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保护意识,从立法、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多角度来加大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生境;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T U -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8)06-0041-04 土家族是聚居于湘、鄂、川、黔、渝边区的一个山地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已达8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165%。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吊脚楼文化。据学者研究,土家族吊脚楼主要有“一”字型、“L ”型、“撮箕口”型、“现代”型和“复合”型等六种类型。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还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任何民族文化也都在特定的生境中产生与发展。所谓文化生境,就是由特定文化加工,并与特定文化相适应的外部空间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自然和社会两大 系统。 [1](P161) 因此,当文化生境发生变化时, 文化系统也会发生巨大改变。正如段超所认为的那样:“文化生态是民族文化存活的基本条件,一旦发生变化,该文化就会发生变异甚至消解,民族文化资源就会发生变异和消失”。[2] 因此,本文拟以吊角楼为例,来探讨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土家族的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问题。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生境 吊角楼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土家先民长期生态适应而形成的居住样式。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长河中,吊角楼基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产生,也伴随着土家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吊角楼文化。笔者以为,土家族吊角楼的文化生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4?

土家吊脚楼 教学案例

土家吊脚楼 长阳实验小学刘小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土家吊脚楼的来历、结构、形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3.会画土家吊脚楼。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土家吊脚楼》课件,学生准备土家吊脚楼的相关资料和画画用的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民居 欣赏民居:看看这些民族的居所有些什么特点? 课件示蒙古族、满族、藏族、纳西族、傣族、羌族、土家吊脚楼的居民组所图片与解说。 引入新课:土家吊脚楼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板书课题:土家吊脚楼 1.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2)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3)土家吊脚楼的形式 (4)土家吊脚楼的传说和文化内涵 (5)土家吊脚楼的画一个吊脚楼

2.土家吊脚楼的简介 吊角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当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多用泥瓦铺盖。 课件示学生收集的吊脚楼的简介,点名读,相互交流。 3.土家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角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土家族民俗建筑

公共选修课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古典家具艺术鉴赏任课教师:叶聪 论文题目: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 学生姓名:吴琴学号:1306104038 所属院部:建筑工程学院专业: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班级: 13城市地下空间工程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的结构 二、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建筑传说 二、历史发展 三、民居的优势 四、文化内涵 《五》.、结语

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料。杉木是中国特有的和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地区。杉木树体高大,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轻软,加工容易,不翘不裂,耐腐防虫,耐磨性强,而且具有芳香气味,有木中之王的美称,为中国重要的建筑用材和家具用材。因为杉木材的这些优点,被广泛用于湘西吊脚楼的建筑构架、围板、栏杆、地板、门窗和雕刻,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四、吊脚楼周边的环境 (所有图片来自百度)

吊脚楼

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结构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得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传说土家人祖先因家乡遭了水灾才迁到鄂西来,那时鄂西古木参天、荆棘丛生、豺狼虎豹随处可见。土家人们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兽袭击。人们为了安全就烧起树蔸子火,里面埋起竹子节节,火光和爆竹声吓走了来袭击的野兽,但还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胁。后来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小伙子们利用现成的大树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铺上野竹树条,在顶上搭架子盖上顶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饭睡觉都在上面,从此再也不怕毒蛇猛兽的袭击了,这种建造“空中住房”的办法传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们都按照这个办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来,这种“空中住房”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吊脚楼 吊脚楼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建筑,最原始的雏形是一种干栏式民居。当人类的记忆尚处于模糊不清的原始时代的时候,有巢氏创造的吊脚楼就作为最古老的民居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临水而立、依山而筑,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

论单吊式土家族吊脚楼

论单吊式土家族吊脚楼 吊脚楼这一古老的建筑形式,是土家人特有的建筑,它种类繁多,我在这里描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单吊式吊楼。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这使得它具有或顺山势,或随水而建的特点。 单吊式吊脚楼的产生和特点 吊脚楼建筑是土家人民智慧的体现。土家族大多居住在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那里雨量充沛,多洪水,这便促使人们发明了一种适合当地人居住的新式建筑——单吊式吊脚楼。后来又以此为基础产生出更多种类的吊脚楼。不仅如此,它还具有防野兽的作用。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 1

也有用石板盖顶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盖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现在的吊脚楼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柱子做支撑,石棉瓦做屋顶。它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单吊式吊脚楼的结构和功能 土家族大都居住在山坡陡岭,由于这地势关系,住房多采用吊脚楼形式。在住宅两端立四根木柱,沿着山坡的走向搭成木架,在以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上搭横木,盖上木板, 三面装半装台的板壁或木走廊, 2

3 以草或杉皮作天盖,楼下四面皆空,可用作堆积肥料,也可以临时拴牲口,吊脚楼通风防潮,阳光充足,土家人十分喜爱,是土家地区建筑上的具有重要特色。的建筑之一。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 楼檐翘角上 翻如展翼欲飞。房子 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作者:王希辉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是聚居于武陵山区的一个内陆民族。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土家族已达80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65℅,主要集中在湘、黔、渝、鄂等省市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 千百年来,土家族先民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土家人以其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富于开拓的民族精神和勤劳勇敢的民族智慧,创造了地域色彩鲜明、民族特点突出的土家文化,为武陵山区的开发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吊脚楼就是土家文化中的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本文拟就土家族吊脚楼的类型及其文化内涵作粗浅探讨,试图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土家人的生产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促进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基本类型 吊脚楼这一古老民居,为“干栏”建筑的一种主要形式,是鄂、渝、湘、黔地区土家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模式。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板、椽、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有人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但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尤其是近年来土家族社会的巨大变迁,吊脚楼在用材上也开始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传统土家族吊脚楼的现代转型与调适。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平面大体分为五种类型: “一”字型、“L”型、“撮箕口”型、“回”字型、“复合”型和“现代”型等。 1、“一”字型。最基本的住宅形式由三间正屋并列,中间为堂屋,两侧为人间(鄂西称为“房屋”)。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人间为卧室,一般父母住左边,孩子住右边。人间又以柱为界,前为伙房(又叫“火铺堂”), 后为卧室,中间设火坑。人间上部为天楼,主要用以贮藏粮食,伙房上可熏烘腊肉。正房中堂靠近大门一边设燕子楼。“一”字屋正屋一般不吊脚,但随着地形变化亦有吊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湘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建筑 民俗研究 1、渊源: 传说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张天王求东海龙王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人。龙王假装答应了。张天王从龙王处选了一座吊脚三柱二骑的殿宇,答应七天后送还。土家族人仿造成现在的湘西吊脚楼。七天后张天王还给龙王时,提起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搁在河的两岸。“你自己去搬吧!”龙王拿不上,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人们担心龙王发怒涨洪水,在桥下安上斩龙刀,它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 2、现状及其特点: 湘西土家族吊脚楼建筑多半临空悬立,因地制宜,形态各异。湘西土家族大都住在靠山面水的地方,因此造房时往往利用山坡倾斜度较大或者濒临水、沟的一侧,使屋的前半部分临空悬出,从而盖起比比皆是、大同小异的吊脚楼来。这种吊脚楼,是干栏屋中的一种,朴实轻灵,古色古香,与楚建筑或巴建筑有着渊源关系。后来经过历代苗族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不断加工装饰,使建构更为古朴而实用,美观又大方,给苗乡山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3.吊脚楼的民俗学功能: 1)审美功能: 别致的形式和风格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吊脚楼作为审美对象的建筑,除了体现一般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个性品格外,更主要的是它们具有别具一格的形式美,和丰富多彩的审美个性品格。 流动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浪漫的情调。湘西吊脚楼因着地形的复杂所形成的多是“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或“天地均不平”的剖面。这些错落有致并且空间处理弹性很大的建筑给人产生了一种流动的浪漫感。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上追求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依山傍水,就地起楼,巧妙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建造出吻合大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湘西的吊脚楼在建造时的技术施工符合当地的地形土质以及气候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也注意与美型观点结合,既保证了实用性,也兼顾了外观的艺术性。 2)社会功能: 吊脚楼是湘西复合式经济结构在民居建筑形式上的最佳选择。土家人所居之地,既要方便上山采集和野猎,又要方便下河临渊捕鱼,还要方便农耕生产。吊脚楼这种立体居住形式,完整的体现了农耕所需要的生活空间,吊脚楼可以说是湘西土家族小而全的复杂经济结构在建筑上的投影。 吊脚楼的修造过程是交流感情、传播知识、教化族人的一种独特方式。在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中,族人在一起共同工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效地维护了土家族内部的稳定与和谐。 4、湘西吊脚楼的发展前景 申遗与发展特色旅游是保护与发扬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由于诸

解读湘西吊脚楼

图1 依山枕水的湘西民居 图2 秩序明确的湘西民居 解读湘西吊脚楼 [摘要]:湘西民居无论是在形态布局、与自然结合,还是在乡土文化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它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湘西民居吊脚楼的布局、形制等因素的解读,来研究湘西民居的特点,找寻它的建筑思想源泉,审视其建筑布局特征和形式,在新的时代里,结合现时的建筑潮流,给与其更深更广的生命力。 [关键词]:湘西 吊脚楼 民居 1 引言 在中国各地的民居建筑中,湘西民居不拘一 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居文化的多 样性特征,它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适应周 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 果。湘西地处边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各地城 镇地势多山多水,风景独特,反映了中国人对待规矩,追求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再加上人文、乡土文化的润色,使湘西民居以自身的魅力得以延续下来,至今还受到建筑界的青睐。 2 湘西民居的布局特点 湘西民居的布局十分有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2.1 体态自由、秩序明确 湘西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形地势呈 现出三维的空间特性。基于这种特性,房屋多沿 等高线排列,依山脉、河流的趋势和走向,而不 强求座北朝南。整体布局和单体形态均表现出不 规则的自由倾向和多方位的空间特征。除了自然 的地形地势以外,路径街巷和邻舍也是构成自由 多变的空间体态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遵循自然、巧于取舍

图 3 错落有致 图4 木架构吊脚 图5 吊角楼细部构造 利用地形高差组织居住空间,争取更多的可用面 积由于地形和邻里的原因,地形平面常为不规则形, 为争取居住空间,房屋则随地形曲折变化、寸土必争。 舍与让、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不仅使内部空间 富于变化,也使住宅的外部体型参差错落,形成居住 整体空间复杂多变的主要机制。 2.3 开合有度、公私分明 利用空间的转折来增加层次和私密性是特性之一。室内外空间的分与合空间的分与合与民族习惯、生活方式和地域气候,乃至社会秩序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湘西民居的堂屋常在正面全部开门,使堂屋与室外空间完全融合,有利通风采光,而房屋开窗较小,至于卧室一般不开窗,面积较小,光线很弱,有条件的仅在顶部设置很小的采光天井。尤其是苗族,对光线要求不高,室内光线幽暗。堂屋异常开敞,卧室极为封闭,家庭内部公私很分明。 3 湘西民居的典型 —— 吊脚楼 “吊脚楼”代表建筑,西民居。 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 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 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 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 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 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 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 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 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 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

土家族吊脚楼的历史文化

土家族吊脚楼的历史文化 土家族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民族,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传统,人们热情好客,地处西南地区的土家 族人长久的居住在这里,气候适宜,环境清幽,十分舒适。当然引 人出众的就是土家族吊脚楼了,这种土家族独有的建筑风格让世人 称奇,这种奇特的居住模式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每一 天都会有不同的人来到这里欣赏这些奇特的建筑,它是土家族人智 慧的精华,也是土家族文化繁荣的一个象征。 来到土家族的居住区,我们会深深地被这里的传统民俗吸引,特色的食物,到处都是碧绿一片,高高的树木,浑身散发着属于历史 的气韵,还有成片的茂密森林给人的感觉就是祥和安谧。而作为土 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吊脚楼,有着来自古代占卜师一类的思想韵味, 它传承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一样的认识。 这里的吊脚楼都是十分的气派,每一栋都是靠着智慧与艰苦建起来的,每一处都是土家族人的骄傲,吊脚楼多是依山而建的,顺着 山势建起来的吊脚楼恢弘而霸气,而且当我们见到这些吊脚楼都仿 佛悬在水面之上的,它凭借着一半与陆地相接,另一半与水面相依,真的就是吊起来的一样,把这些结实的树干一根根的组合起来,拼 接成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建筑物,集文化与建筑智慧于一体,给世 人都带来一些震惊与稀奇。 这些吊脚楼都是有好几层的建筑,一层层的高楼透着古朴一样的气韵,曲廊围绕在一块的建筑给我们的是放松还有明亮,进入这个 建筑物中,每一层都是分工明确的,有的是卧室,有的就是厨房, 有的则是会客厅,宽敞明亮,真正的是那种空中楼阁性质一样的, 看着四周翠绿的高山,看着碧蓝清澈的水也是一样,心态瞬间平静 下来,情不自禁的融入到这个优雅的环境中去。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

浅析湘西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特点 摘要民居建筑是构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因素,又被称为石头的史书。民居形态多样,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湘西建筑受地理人文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本文以凤凰古城为例,通过对吊脚楼、马头墙和木构架的解读,探寻传统建筑中蕴涵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马头墙吊脚楼吞口屋木构架凤凰古城 正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全境南北长66公里,东西宽5O 公里,土地总面积1745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历经300多年古貌犹存。现东门和北门古城楼尚在。湘西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布局、立体安排、空间序列、建筑装饰等,虽不是属于狭义艺术范畴的,但在满足一定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湘西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生活理想、美学追求、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 凤凰县城沱江镇是于2001年12月27日才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它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古镇中解放前修建的民宅约占大半。据专家统计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就有120栋之多①,其主导建筑年代应为清代至民国时期。②湘西民居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河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另一种是房屋主体以中国传统的汉族穿斗式和部分抬梁式木结构为主,山墙采用具有徽派特征的马头墙风格的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 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世代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大山之中,艰难复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元素。湘西地区以土家族的吊脚楼为典型。吊脚楼在建筑学上称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兽以策舒适安全,而所谓的“半边楼”则是一种吊脚楼形式,房屋一部分架空,另一部分搁置于坡崖上,有的搁置部分也可以石支垫,小有抬起,高差一至二步。这样形成半楼半地的特殊形式,又有楼居高敞的特点,又具地居方便的特点。它的主要目的除防潮之外,更重要在于适应地形,利用坡地空间,这种半干栏形式较之全干栏具有更多的优越性。 最迷人的湘西凤凰县的建筑就是这种吊脚楼,由于临沱江而居的苗族和土家族人的居住空间有限,为了获得更大的使用面积,家家户户都想法将房屋向江面伸展,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吊脚楼。 二马头墙 在住宅的两山墙顶部筑有高出屋面的“封火墙”,因形似马头,所以称之为马头墙。作用为防止火灾蔓延。由防火的功能决定马头墙必须高于屋面,至于马头墙的造型可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人们便可按照自己的爱好随心所欲地选择马头墙的造型。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不同地区的马头墙有各自的特点,甚至是同一地区的马头墙也千变万化而没有定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头墙最能反映一个地区民族建筑特色和风貌。 湘西地区的马头墙其构造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上面再安装各种式样的座头,有“鹊尾式”,即雕凿形似喜鹊尾巴的砖作为座头;有“印斗式”,即由窑烧制的;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等数种。造型多呈跌落的台阶形状,并在其上镶嵌瓦檐,用青灰抹去脊背,使脊的外端高高翘起。这不仅可以丰富单体建筑的外轮廓变化,同时对于整个村镇来说,高出屋顶并充满起伏跌落变化的马头墙可以打破整个村镇建筑单调和平淡的格局。

土家族吊脚楼1

土家吊脚楼 我家住在,那里是山区,而且是一个土家族聚集的地方,一眼望去除了大山还是大山,但随着历史大发展,在这大山之中也孕育出了一些优秀的文化,而吊脚楼就是我们土家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一走进土家族山村,就可以看到丛山树影中一个个依山而建,凌空而立的灰黑色瓦木民居建筑,那就是土家族的吊脚楼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角部分)的上面住人,厢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角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悬空的,所以称吊角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

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坑,一家人就围着火坑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 图(1) 设计学院:政史学院 姓名:阳良雁 学号:201102407120 指导老师:韦学飞 时间:2012年12月

目录 《一》、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 一、简介 二、吊脚楼的由来 三、地理位置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选址、建筑材料及环境 一、选址 二、材料 三、环境 《三》、土家族吊脚楼的结构、建筑特色及建筑形式 一、吊脚楼的结构 二、吊脚楼的建筑特色 三、吊脚楼的建筑形式 《四》、土家族吊脚楼的建筑传说、历史发展、民居的优势及文化内涵 一、建筑传说 二、历史发展 三、民居的优势 四、文化内涵 《五》.、结语

浅析湘西土家族吊脚楼民居摘要: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由落地建造的座子屋与架空的横屋组成的"半干栏",是我国南方干栏式建筑一个独特的类型。吊脚楼民居主要分布于鄂西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地的武陵山区。吊脚楼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是专家们研究少数民族民居住宅的重要对象。笔者将从吊脚楼的地域特征、来由、建筑特色等方面来分析湘西土家楼吊脚楼。 《一》、湘西土家族吊脚楼的地域特征简介 一、简介 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湘西吊脚楼,属于古代干阑式建筑的范畴。所谓干阑式建筑,即是"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层铺木板作居住用的(庄裕光《干阑建筑》)一种房屋。这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地区,以及山区。因这些地域多水多雨,空气和地层湿度大,由于干阑式建筑是底层架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 二、地理位置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地区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地势南东低、北西高,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由北东向南西斜贯全境,可分为西北中山山原地貌、中部中底山山原地貌、中部及东南部低山丘岗平原地貌区,最高海拔1737米,最低海拔97.1米。 《二》、土家族吊脚楼独特的建筑材料及环境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 观察湘西吊脚楼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发现以当地的杉木作为主要材

吊脚楼资料及图片

简介 水上吊脚楼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

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的形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单吊式 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

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双吊式 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 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 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 吊均适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