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1)通过字里行间体会文中作者表达出的朋友间真挚的爱,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验方法:真字酌句,朗读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准备:

一、教师:

(一)设计预习提纲(或学案)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预习提纲(或学案)

学校:班级:姓名:

一、日积月累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

(二)生字: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写错的字:

2.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3.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4.趣味识字: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黄鹤楼、渭城、孤帆、碧空、天际、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

二、文本细读: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写的诗。“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诗句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句意,并揣摩关键字词“孤”“尽”“唯”“更”在句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4、了解两首诗的写作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5、背诵并默写古诗

6.课文有哪些难懂的地方?在文中做好标记。

三、拓展延伸:

1. 能知道背诵一两首课外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2、模仿两首古诗的写作方法创作一首古诗

预习提纲(或学案)设计要严格体现如何解决教学目标的。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2.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收集关于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以及李白,王维两位诗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要能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那些信息?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的意思;“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使”意思就是出使,题目的意思就是送元二出使安西。

二、预习评价

(一)展示预习完成全面、书写认真的同学:

1.出示学生名字,榜上有名的每位同学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二)展示填写预习检查统计表比较认真的小组长:

三、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

3、检查个别学生课文,查看批注情况。

4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四、精讲点拨

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

2、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独立学习,也可以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自主学习,师相机指导)

3、(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4、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5、“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6、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7、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8、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9、“孤帆”是什么意思?

10、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11、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12、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13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师小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一)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王维,字摩诘(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汉族。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4.简介时代背景。

这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咸阳县的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旅店门前的一排排柳树,显得更加新鲜。)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 体会路途的艰辛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请再喝一杯酒吧!西出阳关后就没有我这个好朋友了!)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系统总结。同学们,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今后继续畅游在古诗的海洋里,不断诗化我们的心灵吧!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句,给大家背诵一下。

六、限时检测。(限时闭卷)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尽唯-------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更尽无--------难舍难分

限时检测题:要能较全面地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四年级下册第 20 课《古诗两首》限时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读句子,根据拼音填写词语

huáng ha lóu guǎng líng

1、()送孟浩然之()

xī cí

2、故人()黄鹤楼

W?i jiàn

3、( )长江天际流

ka sha

4、()青青柳色新

Quàn jūn

5、( )更尽一杯酒

二、形近字组词。

陵( ) 烟( ) 渭( ) 浥( ) 棱( ) 咽( ) 谓( ) 挹( )

三、写出带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尽唯句意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故人句意

四、填空。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写的诗。“使”的意思是________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请再写出一首送别的诗。

教学课件:

教学用微视频(选备):

____。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送别诗)

20《古诗两首》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二小杨欣 教学目标: 1、明白诗歌中“送别诗”的概念。 2、通过想象诗句中关键词背后所蕴含的画面,体会诗歌中的情感,领会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感受古诗的含蓄美。 3、通过比较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了解“送别诗”中存在“同样的送别,不一样的别情。” 4、激发孩子们搜集、了解、积累更多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课时设置: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读熟古诗,并且释疑解难。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有节奏地读读这两首诗。 2、复习易错字:朝、舍,给多音字组词。 3、这两首诗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分别讲述。两首诗都是讲述送别的,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把这样的诗称作——“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4、谁愿意试试有感情地读读这两首诗。诗歌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诗中的离情别绪、浓浓的友情) 世间最打动人的莫过于一个“情”字。(板书“情”) 这两首诗中有“情”这个字吗?却无处不散发着浓浓的情,“情”藏在哪些字眼中?让我们今天来找找藏在诗歌中那份深情厚谊。 二、悟读《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悟“借景抒情”的写法。 1、让我们先来体会《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诗中动人的情谊。 自己反复读,边读边抓住关键词语发挥想象,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里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会说些什么? 给一个句式:

读到这个词语时,我联想到。(预设,孩子们会提到“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等) 2、老师发现你们提到的这些关键词语,有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景物的词语(板书“景”字)。作者意在言情,却着力写景,让景中有请,情景交融,这种写法,我们叫做“借景抒情”(补充板书为“借景抒情”)。语言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李白为什么不直接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情呢?他为什么不直接在诗中说明:孟浩然,我舍不得你,孟浩然,我祝福你,孟浩然,我希望你早点回来,……为什么,你们懂吗?是的,这就是古代诗人创作诗词时讲究的含蓄之美,隐隐约约,朦朦胧胧,隐约朦胧中,你却更能感受到那份言说不尽的深情,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厚谊,这样的情,美得醉心,美得深沉。 4、要读出这份情,就要读着文字,想象“景”所呈现的画面,突出画面的意味深长,来,试试朗读中突出景,来突出那份情,那份美。学生试读,指名读,评议,师范读。 三、比较《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使安西》,合作学习,感悟不同诗作中,相同的离情,不同的别意。 1、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是了解诗人情感的一座桥。《送元二使安西》也表达了诗人王维对元二依依不舍的离情,那么这两首同为送别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请各小组同学,借助老师提供的学习表来思考、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来汇报交流。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0课古诗两首

四年级下册第20 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张庄完全小学教师姓名: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唯”的形近字,通过区分偏旁来理解“陵” “唯”的意思,从而记住“陵”“唯”的音形义。 3.易读错字:“陵”与“棱” 4.多音字:朝、舍、更、尽 5.应会写字:孟、浩、陵、辞、唯、舍、君 (1)写正确:易写错字,“陵”右下部分是折文, (2)写美观: ①指导书写的字:浩、唯 ②指导要点:浩的三点水中间点靠左一些,唯字口居于左部右上方, 6.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1)地名:黄鹤楼、渭城 (2)景色:孤帆、碧空、天际、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体会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体会方法:“尽”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注神驰的情形巧妙地展现出来。 (2)重点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会方法:“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未提,但都见于言外。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仿写古诗(送别诗,借景抒情) (二)本课重点问题: 1.课后思考题:(1)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体会体会其中的情感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背一背你了解的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 2.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是“西辞” 三、情感体验: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 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 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

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 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 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 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6、两位诗人都是在这样美丽的风景中送别友人,同样是送,又有什么不同呢?诗人是怎样送别的呢? ①孟浩然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乘船去繁花似锦的扬州,是因为考进士名落孙山后出去散散心的,李白会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呢?(是啊,他要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来鼓励自己的好友不要灰心,要积极乐观面对一切。) 读第一、二句,读出向往、乐观、愉快之情。 ②江南三月,长江两岸繁花似锦,树木葱郁,长江上更是千帆竟渡,李白眼中看到的是什么?李白眼里看到的为什么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他深深牵挂的是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啊!(指名读出那份牵挂之情。) ③友人的船都消失了,李白是不是也该走了?他还久久地站在那儿干什么呢?他要让这滚滚的长江水捎去他的留恋和祝福。 是啊,这消失的的是——(生接)友人的帆影,“不尽”的是那——(生接)滚滚的长江水和对友人那份难舍难分的情啊。 (指名读出难舍难分、留恋之意。) ④让我们带着那份乐观、向往、祝福与留恋再读读全诗。(配乐) 6、李白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情谊,那王维呢?(一杯酒)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尽”:再饮完。为什么要一劝再劝呢?阳关是个怎样的地方?(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生死渺茫;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一别,不知何日相见……) ②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板书:伤感) 创设多种情境朗读: A.他最想对老朋友说的是什么呀?

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剧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课本剧-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 西人教新课标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道具:柳树、酒家、酒杯、石桌、石凳、喷水壶 人物:王维、元二、店小二 场景:客栈前,几棵杨柳低垂,显得十分凄凉。 旁白:在渭城的一所酒家前,清晨的雨轻轻地润湿了地面,显得格外清洁。元二和王维来到一间酒家前,坐了下来。(一个人拿着喷水壶到处喷) 王维:老板,上五两三十里红,二两牛肉。 店小二:好嘞!(跑去拿酒)先生,您的酒,请慢用。 王维:(深情地)元二兄,明天你就要出使安西了,真的舍不得你走,我们是这么多年的好朋友! 元二:我奉皇上命令,赴安西管理,我也舍不得离开王维兄呀! 旁白:雨一直下着,客栈前的杨柳变得嫩绿嫩绿的,充满春意。 元二:想当初,我们俩经常在一起钓鱼、喝酒,每次都满载而归,何等痛快! 王维:是啊,那时我们可都是高手! 元二:这次出使安西,恐怕再也没人陪我钓鱼喝酒了。 王维:元二兄,要知道,出了阳关就是西域,西域可荒凉了,你可要多保重啊! 元二:(喝一口酒)是啊,西域很荒凉,不过你放心,我会自己小心,平安归来。 王维:听说西域很乱,动不动就闹土匪,你可得小心啊。 元二:谢谢王维兄的提醒,我一定会注意安全的。 王维:你到了安西一定要经常写信给我,这样我才安心。 元二:你就放心吧,我有什么事一定会写信给你的。 王维:元二兄,我再敬你一杯。 元二:(仰头喝了杯中酒)王维兄,你也要多保重。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1、师:《红楼梦》中有副对联“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课件出示) 2、生读、理解知己 3、师: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真挚而宝贵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4、生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生:交流)

师:相机点评 ①、(课件黄鹤楼)并解释: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传说是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黄鹤楼留下了他们不少美好的回忆。 ②、简介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他有一首同学们很熟悉的诗作《春晓》。 2、师:那题目里还有什么你不知道的吗? 3、生汇报然后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4、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轰动呢?因为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去。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遇到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课件出示生带出的新词) ①、抽生读②、全班齐读③、相机指导书写“陵”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学生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生:汇报) 5、随生的回答师板书(板书:李白——孟浩然) 师: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阜外一小多晓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背诵古诗。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古诗的预习作业,搜集相关地名、诗人及好友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并背诵古诗。 2.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比较阅读中,感悟诗人表达情感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对比古诗,交流相同和不同之处 1.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两首送别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我们了解了古诗的意思,这节课,我们还将深入地学习,一起感悟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谁愿意来读读这两首诗?指名读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2.初步交流 上节课,我们预习后,比较了两首诗的相似之处。指名说 预设一:这两首古诗属于送别诗。 预设二: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 预设三:字面上有相同的用字:尽、故人 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都表达了诗人与好友送别时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依依惜别 这两首古诗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讨论交流。指名说 预设一:孟浩然去扬州,元二去安西,目的地不同。 预设二:描写了武汉、扬州和渭城的景色。 预设三:送行方式不同。 预设四:这两首诗的题目中都有送,但是不同的朋友,不同的送别原因,不同的送别场景,在这浓浓的惜别之情中,诗人表达的情感又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呢? 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二)研读古诗,想象画面,诵读并感悟情感的差异。 1.品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要想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们不仅要了解诗句的意思,还要借助文字想象画面。这首诗中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自己出声读读古诗,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诗中有画 预设:长江江水波涛汹涌,岸边黄鹤楼巍然屹立,好友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乘船离开去往扬州。李白站在岸上,只看见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飘越远,逐渐消失,只能看见奔腾东去的长江水。 预设:结合语言文字、插图、诗意等想象。 能通过有语气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预设:如果学生对烟花三月的想象不够,语气不够充沛。 引导:此时的南方繁花似锦,烟雾迷蒙。孟浩然要去的扬州会是怎样的美景呢?播放视频。 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或诗句来形容扬州三月的美景呢? 预设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预设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课《古诗两首》

胜利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年级四年级主备人毛革使用人课题20、《古诗两首》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时内容第一课时: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课时: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目标: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情感目标: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难点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PPT课件;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 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 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 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批注或调整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5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

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谁能试着读一读?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 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四、领悟诗情 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