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动力学复习

药物动力学复习

药物动力学复习
药物动力学复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剂型因素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

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和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

率等。

3)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和

溶液剂等。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贮存条件

2 生物因素

1)种属差异:如鼠、兔、狗和人的差异

2)种族差异:如不同人种的差异

3)性别差异:如动物的雌雄与人的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和老年人等生理功能的差异

5)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

遗传因素:酶的活性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

的过程。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转运机制及其特点

胃: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的褶皱,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差。

为什么说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1、全长2-3m,表面积200平方米(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比同长度

圆筒面积大600倍。

2、胆汁、胰液中和胃酸,有适宜的pH。

3、丰富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慢少)

4、pH:5 – 7.5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胆酸盐(牛磺胆酸钠、甘胆酸钠)使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吸收↑。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十二指肠的过程。

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描述。

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P28

肝首过作用:药物透过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入肝后转运至体循环(在进入体循环前)过程中,药物被降解或失活的现象。

胃肠淋巴系统: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转运也是药物吸收的途径之一。(大分子,脂溶性的药物)

胃肠道中未解离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与消化道pH函数,其关系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PKa-pH=lg(Ci / Cu)

pH-分配假说:药物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称之为pH-分配假说。

通常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所预测的值要高,原因有:

①小肠吸收表面微环境比肠内pH低(弱酸性药物);

②小肠吸收表面积大。解离药物→→未解离

研究表明,无论在胃中还是在小肠内,酸性药物的吸收百分率随着PKa的增大而增大,碱性药物的吸收百分率随PKa的增加而减少。

通常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说明该药物的脂溶性较好,吸收率也大,但油水分配系数与药物的吸收率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

药物的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固体药物

在肠道内经历崩解、溶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

药物粒子与胃肠液或溶出介质接触后,药物溶解于介质,并在固-液界面之间形成溶解层,称之为扩散层或静流层。

增加药物的表面积,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可促进药物的溶出速度。

溶剂化物:药物含有溶媒而构成的结晶。

药物在水中的溶出速率大小: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溶液剂>混悬剂 >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第三节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一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二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三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四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

为提高二类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制剂设计:

1.制成可溶性盐类

2.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

3.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

4.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

5.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6.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留时间

7.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静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是100%

皮下注射:一些油混悬型注射液或植入剂可注射或埋藏于皮下,以发挥长效作用。

皮内注射:一般作为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

肌内注射的药物吸收速率一般:上臂三角肌 > 大腿外侧肌 > 臀大肌

对于全身性疾病,药物必须通过角质层。

口腔粘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有,能避开肝首过效应,无胃肠道的降解作用,给

药方便,起效迅速,无痛无刺激,患者耐受性好。

一般认为口腔粘膜渗透性能介于皮肤和小肠粘膜之间。口腔黏膜中舌下黏膜渗透性能最强,颊粘膜次之,齿龈粘膜和颚黏膜最慢。

影响口腔黏膜给药制剂吸收的最大因素是唾液的冲洗作用。

某些蛋白多肽药物经鼻黏膜吸收均能达到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以及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粘膜给药。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少的转运距离,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过效应的影响。

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经角膜渗透和不经角膜渗透(结膜渗透)两种途径吸收。

眼用制剂角膜前流失是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采用的措施有增加制剂黏度,减少给药体积或应用软膏,膜剂、调节pH、渗透压和表面张力。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

蓄积:当长期连续用药时,在机体的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表观分布容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表示全血或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的比例关系。

V没有解剖学上的生理意义,但是V表示药物在血浆和组织间动态分布特性。

平衡时的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越强,对药物的贮存能力也越大。

蛋白结合率高的高的药物,在血浆游离浓度小,结合率低的游离浓度高。

药物和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可用血浆蛋白结合率(β)表示

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给药剂量增大或者同时服用另一种蛋白结合能力更强的药物后,由于竞争作用其中一个蛋白结合能力弱的药物可能被置换下来,导致游离药物浓度急剧变动,从而改变药物分布,引起药理作用显著增强。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易发生药用安全问题。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对于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淋巴系统转运使十分重要的。一些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的治疗,需要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脏从而避免首过效应。

在血浆PH7.4时几种分子型药物向脑脊液转运的速度与理化性质的关系。它表明药物透入脑脊液的速度与其在PH7.4时的分配系数几乎成正比。

脂肪组织内的药物分布和蓄积,还影响着体内其他组织内药物的分布和作用,尤其是农药、杀虫剂等可以降低某些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起着保护机体减轻毒性的作用。

第五章药物代谢

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境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可发生改变,这一过程即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的产物极性都比原型药物大,以利于从机体排出。

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

1.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

2.代谢使药物活性降低

3.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

4.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

5.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代谢酶分为微粒体酶和非微粒体酶

一相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甲基化后的代谢产物极性减小,如烟酰胺在体内经甲基化转移酶作用,生成N-甲基烟酰胺。

乙酰化结合反应,通常情况下,药物发生乙酰化后其水溶性降低。

首过效应: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ER):药物在肝中减少的比例,介于0-1之间。肝提取率为0.5表示药物从门脉进入肝脏后有一半被清除,其余量通过肝脏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互作用;

诱导作用:许多药物,特别是在肝中停留长,脂溶性好的化合物,能够是某些药物代谢酶过量生成,从而促进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这种现象酶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药物相反对代谢酶具有抑制作用,使其他药物代谢具有抑制作用,使其他药物代谢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导致药理活性或毒副作用增强。

第六章药物排泄

尿的生成有赖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用菊粉的清除率表示)

正常成年男子GER约125ml/min左右,妇女大约低10%。

影响药物被动重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脂溶性

2.尿的PH

3.尿量

4.药物的Pka

若一物质的肾清除率低于fu.GFR,则表示该物质从肾小球滤过后有一定的经肾小管重吸收。反之,若清除率高于fu.GFR,则表示除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分泌排泄,可能同时存在重吸收,但必定小于分泌。

胆汁排泄是肾外排泄中最主要的途径

肠肝循环: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被吸收返回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某些药物因肠肝循环可出现第二个血药浓度高峰,被称为双峰现象

第七章药物动力学概述

隔室模型(房室模型):是经典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动力学特性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把这些隔室串联起来构成的一种能够反映药物动力学特征的模型,称为隔室模型。

单室模型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器官和组织在任何时候的药物浓度都一样,但要求集体各组织药物水平能随血浆药物浓度的变化平行的发生变化。

第八章 单室模型

第一节 静脉注射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C = C 0·e

-kt

半衰期:

表观分布容积(V ): 0

0C X V = Xo 为静脉注射剂量,C0为初试浓度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V X A U C k 00=∞→

总清除率:kV C

kX Cl ==

第二节 静脉滴注

达到坪浓度某一分数所需时间:

k f ss )1ln(t --

= 负荷剂量:

第三节 血管外给药

达峰时间,峰浓度与曲线下面积

图1 单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在达峰顶的一瞬间,吸收速率恰好等于消除速率,其峰值就是峰浓度(C max ),这个时间称为达峰时间(t max )

药物制剂的达峰时间

t max 峰浓度C max 能够反应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速率和程度。

第九章 多室模型

第一节 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消除相半衰期21t (β):β693.0t 21=

t t Be Ae

C βα--+=

分布相半衰期21t (α):α693.0t 2

1= βαB A AUC += ββV AUC

X Cl ?==0 在零时间体内所有药物都在中央室,X0为静脉注射给药剂量,Vc 为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

隔室模型的判别

B A X

C X V C +==∴00B A B A k ++=∴αβ212110k k βα?=∴10

2112k k k --+=βα100Vck X B A AUC =+=βα

SUM 值愈小,说明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别愈小。

拟合度(r 2)法 :(r 2)值愈大,拟合程度愈好。

赤池信息(AIC )判断法:

Re 为权重残差平方和

AIC 值愈小,拟合程度愈好。AIC 判断更为常用

第十一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这些特征,主要与药物在高度条件下体内药物代谢酶或载体的饱和过程有关。

第二节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方程

由于非线性过程往往因为酶或载体的饱和作用所致,故用M-M 方程来表征非线性药物动力学过程。

Vm 为药物在体内消除过程中理论上的最大消除率;Km 为Michaelis 常数,简称米曼常数,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为Vm 的一半时所对应的药物浓度,即当-dC/dt=Vm/2,Km=C.(注意浓度单位)

第十二章 统计矩分析

第一节 统计矩的基本概念

平均滞留时间(MRT )被定义为:给药剂量或药物浓度消除掉63.2%所需的时间。632.0t =MRT

第十三章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P

N AIC 2Re ln +?=

治疗药物监测:是近年来在临床药学领域兴起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是以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与计算机手段,通过对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探讨用药过程中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据此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以及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提供重要依据。TDM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十四章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生物利用度(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

生物等效性(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的剂量,反应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浙江省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试题

浙江省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代谢和排泄过程合称为_____________,代谢主要在_____________进行;此外,_____________也是重要的代谢部位。 2.大多数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都是以_____________机制通过生物膜的,生物膜_____________形。 3.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及制剂因素包括: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 4.肌肉注射的药物先经_____________扩散,再经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进入血液循环。 5.眼部给药的常用剂型较多,其中起效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起效最慢的是_____________。 6.皮肤给药的主要屏障是_____________,眼部给药主要屏障是_____________。 7.药物代谢产物的极性一般比原药物_____________,且代谢后活性_____________;但个别例外。 8.药物排泄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但通过_____________排泄也是主要的消除途径;一般药物在体内以代谢产物形式排泄,也有的药物以_____________排泄。 9.按隔室模型的划分,骨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划分为周边室。 10.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指标全面地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 )属于剂型因素。 A.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B.制剂处方与工艺 C.A、B均是 D.A、B均不是 2.多肽类药物以( )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 A.十二指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3.血流量可影响药物在( )的吸收。 A.胃 B.小肠 C.大肠 D.均不是 4.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

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

主题词:@生物样品/分析;@生物样品分析/药代动力学 分类号:R912.1;R927.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在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或新药开发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获得的资料最终能否用于临床实践或药物研究结果的说明和解释,取决于研究方案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应用于化学药品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包括中药和中药复方)分离、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导,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分析和检测手段越来越快捷、准确。然而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除正确设计和精心实施外,尚应包括了解该方法的特性及其限制因素。方法的特性包括被测物在体液中的稳定性,分析测试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萃取过程的回收率,定量计算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以及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1 方法学验证 1.1 稳定性 从生物样品(体液)的收集到样品的分析完成,样品中的待测药物(有效成分)必须是稳定的。否则将导致易变的回收率并降低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分析方法建立的过程中,应了解待测成分(药物)在不同的pH、光照等情况下的稳定性,同时也应了解、考察生物样品及分析操作过程中待测成分的稳定性。这一点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来说应特别注意,因为除待测的有效活性成分外,中药中尚有许多未知成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些成分与待测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待测成分“量”和/或“质”的改变。 体液中药物稳定性的考察应包括在室温和储藏温度(-20℃或-80℃)两种情况的研究。如发现有明显的降解,则应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如尿液中加甲苯以抑制细菌生长,含三硝基甘油血清中添加少量硝酸银抑制三硝基甘油的降低等)。如要了解较长时间的储藏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一般是制备与分析样品含有相同药物(成分)和代谢物的对照样品,两者作平行处理,从对照样品的分析结果可判断药物稳定性的情况。 1.2 灵敏度 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取决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所用药物的剂量,给药次数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等特征。临床前或临床(药理)资料有助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确定。一般来说,分析方法应有一定的浓度范围。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物或代谢物的浓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可采用一些简便的方法(如样品的稀释),使样品中待测成分的浓度落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虽然在同一研究中可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应尽量避免,以利于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 1.3 选择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药代动力学与生物药剂学考试试题库

一.选择题 1.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称为( A )。 A.吸收 B.分布 C.排泄 D.生物利用度 E.代谢 2.小肠包括(B)。 A.盲肠 B.空肠 C.直肠 D.结肠 E.胃 3.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 A )。 A.25/1 B.1/25 C.1 D.100 E.无法计算 4.下列( ABC )属于剂型因素。 A.药物理化性质 B.药物的剂型及给药方法 C.制剂处方与工艺 D.均是 E.均不是 5.消化道分泌液的pH一般不影响药物的(B )吸收。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促进扩散 D.胞饮作用 E.膜孔转运 6.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碱性药物的pKa-pH=( A )。 A.lg (Ci/Cu) B.lg (Ci×Cu) C.lg (Ci-Cu) D.lg (Ci+Cu) E.lg(Cu/Ci) 7.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 D )。 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逆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C.顺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D.顺浓度差进行的不消耗能量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8.假设双室模型药物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均为一级动力学过程,则下列哪 项不符合各房室间药物的转运方程(D )。 A.dX a/dt=-k a x a B.dX c/dt= k a x a-(k12+k10)X c+k21x p C.dX p/dt= k12X c-k21x p D.dX p/dt= k12X c+k21x p E.均符合 A.糖 B.蛋白质 C.脂肪 D.均是 E.B和C一样 9.下列()可影响药物的溶出速率。 A.粒子大小 B.多晶型 C.溶媒化物 D.溶解度 E.均是 10.肾清除率的单位是( C )。 A.mg/kg B.mg/min C.ml/min D. ml/kg E.时间的倒数 11.对线性药物动力学特征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说法正确的是(E )。 A.与药物剂型有关 B.与给药剂量有关 C.与给药途径有关 D.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因生理、病理情况的不同而改变 E.生物半衰期是药物的特征参数 12.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中哪个是正确的(E )。 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大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 B.胃肠道内的pH值从胃到大肠逐渐下降 C.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在胃中吸收较差

药物动力学复习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 剂型因素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前体药 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和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 率等。 3)药物的剂型、用药方法:注射剂、片剂、胶囊剂、丸剂、软膏剂和 溶液剂等。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贮存条件 2 生物因素 1)种属差异:如鼠、兔、狗和人的差异 2)种族差异:如不同人种的差异 3)性别差异:如动物的雌雄与人的性别差异 4)年龄差异: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和老年人等生理功能的差异 5)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 化 遗传因素:酶的活性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 生物膜性质 1.膜的流动性构成的脂质分子层是液态的,具有流动性。 2.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的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物质分布不对称。 3.膜结构的半透性膜结构具有半透性,某些药物能顺利通过,另一些药物则不能通过。 膜转运途径 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

的过程。 2.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药物转运机制及其特点 胃:胃黏膜表面虽然有许多的褶皱,但由于缺乏绒毛,吸收面积有限,除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外,大多数药物吸收差。 为什么说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 1、全长2-3m,表面积200平方米(皱壁 + 绒毛 + 微细绒毛),比同长度 圆筒面积大600倍。 2、胆汁、胰液中和胃酸,有适宜的pH。 3、丰富血管、毛细血管和乳糜淋巴管(慢少) 4、pH:5 – 7.5有利于弱碱性药物的吸收。 脂肪类食物促进胆汁分泌,胆酸盐(牛磺胆酸钠、甘胆酸钠)使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吸收↑。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胃排空:胃内容物从幽门部排至十二指肠的过程。

药理毒代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

全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负责人第二期高级培训班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
毒代动力学及 其研究方法
李川
(021-********;chli@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2044678.html,)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成都
演讲内容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二 影响体内药物暴露的因素 三 毒代动力学的概念 四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实施 五 小结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过去20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发生的变化
45% 30%
ADME/PK
15%
0%
Financial
CaImndpirdoavteed
Formulation
Commercial Human AEs
ToAxnicimityal
EfCficliancicyal
Other
Br. J. Clin. Pharmacol. 25: 387 (1988)
Nature Rev./Drug discovery 3: 711 (2004)
化合物资源
新药上市前必须对其 安全性进行仔细评估
药物发现
1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药药物物候候选选化化合合物物
非临床安评研究
由于开展临床试验的伦理限制,必须先在
新药开发
1 临床前研究 2 临床试验
动物上进行全面的新药安评,以揭示新药 对动物器官组织的毒副作用,研究其剂量
药药安


依赖性、体内暴露相关性和可恢复性等, 帮助确定临床试验的初始安全剂量和应观
效代评


察的潜在毒副作用。
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安全性考察
新药安全有效评价体系
安全性始终是临床试验关注的重点,影响临床试
验的推进。先从低剂量、小范围人群开展临床试
验,在安全性得以保证后,再增加给药剂量、扩
大人群已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为什么在药物安评中要考虑体内药物暴露?
(确定药物的两个要素:功能和物质)
剂量-暴露
体内药物暴露
(化学形式/浓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相对准确
浓度-效应
给药剂量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好用,但不准确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毒副作用
1

药动学练习题及答案

1.给1位体重50kg的患者静脉注射某抗生素6mg/kg,测得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如下: 求(1).消除速率常数、表观分布容积,半衰期,消除率。 (2).描述上述血药浓度的方程。 (3).静脉注射10小时的血药浓度。 (4).若剂量的60%以原形物从尿中排出,则肾清除率为多少? (5).该药消除90%所需要的时间? (6).该药的血药浓度小于2ug/ml时无效,它的作用时间有多长? (7).如果将药物剂量增加1倍,则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增加多少?解: (1)C=C0*e-kt=8.588e-0.17t k=0.17(h-1) C0=8.588(ug/ml) V=X0/C0=6*50*1000/8.588=34930(ml)=34.93(L)

t1/2=0.693/k=0.693/0.17=4.076(h) CL=kV=0.17*34.93=5.938(L/h) (2)C=C0*e-kt=8.588e-0.17t (3)t=10时,C=8.588e-1.7=1.569(ug/ml) (4)剂量的60%以原形物从尿中排,则X u∞=0.6 X u X u∞=(k e X u)/k k e =0.6k CLr=k e*V=0.6kV=0.6*0.17*34.93=3.563(L/h) (5)消除90%后,C=0.1C0 ln(C/C0)=-kt=-0.17t t=13.54h (6)C=2ug/ml时,t=8.572h.它的作用时间为8.572小时 (7)C0=2*8.588=17.18(ug/ml) C=C0*e-kt=17.18e-0.17t C=2ug/ml时,t=12.65h 它的作用时间为12.65-8.572=4.078小时 2. 普鲁卡因胺(t1/2= 3.5,V=2L/kg)治疗所需血药浓度为4~8ug/ml,一位体重为50kg的病人,先以每分钟20mg速度滴注,请问何时达到最低有效治疗浓度?滴注多久后达到最大治疗浓度?欲维持此浓度,应再以怎样的速度滴注?

药理学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名词解释集锦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并且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还要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2.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4.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6.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7.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8.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10.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11.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安全界限:(LD1)/ED99 12..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 A 型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药理学是研究 ( ) A. 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 药物的科学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 ) A. 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3、非基因工程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 ) A. 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 D. 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A.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D. 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B. 改变机体的生化 功能 E. 产生新的机能活 动 ( ) B. 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E. 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C. 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C. 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6、副作用是 ( ) A. 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 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 D.病人肝或肾功能低下 E.高敏性病人 10、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 ) A.毒性反应 B.高敏性 C.副作用 D.后遗症状 E.治疗作用 11、 质反应中药物的 ED50 是指药物 ( ) A.引起最大效能50%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C. 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D.达到50 %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E. 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12、 半数致死量(LD50 )用以表示() E.药物在体内的的变化 D. 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 预料以外的作用 A. 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作用拮抗 E.以上都不是 8、 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作用 9、 下列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E.副作用 A. 一次性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药物动力学复习题及答案

药物动力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动力学;2.隔室模型;3.单室模型;4.外周室;5.二室模型; 6.三室模型;7.AIC判据;8.混杂参数;9.稳态血药浓度;10.负荷剂量; 11.维持剂量;12.坪幅;13.达坪分数;14.平蚜稳态血药浓度; 15.蓄积系数;16.波动度;17.波动百分数:18.血药浓度变化率 19.生物利用度;20.绝对生物利用度;21.相对生物利用度;22.生物等效性;23.延迟商 二、单项选择题 1.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 A.隔室模型 B.药动一药效结合模型 C.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 D.统计矩模型 E.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 2.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哪一种变化规律 A.药物排泄随时间的变化 B.药物药效随时间的变化 C.药物毒性随时间的变化 D.体内药量随时间的变化 E.药物体内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3.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B.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C.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 间的变化

D.药物动力学是研究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E.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很长的 路要走 4.反映药物转运速率快慢的参数是 A.肾小球滤过率B.肾清除率 C.速率常数D.分布容积 E.药时曲线下面积 5.关于药物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一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 B.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短 C.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途径有关 D.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释药速率有关 E.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药物的吸收速率有关 6.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指标是 A.给药剂量 B.尿药浓度 C.血药浓度 D.唾液中药物浓度 E.粪便中药物浓度 7.关于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正确的有 A.表观分布容积最大不能超过总体液 B.无生理学意义 C.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的真实容积 D.可用来评价药物的靶向分布 E.表观分布容积一般小于血液体积 8.某药物的组织结合率很高,因此该药物 A.半衰期长 B.半衰期短 C.表观分布容积小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

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膜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三节药物的吸收 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医科大学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标准答案图文稿

医科大学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标准 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 A. AUC0→n+cn/λ B. MRTiv+t/2 C. MRTiv-t/2 D. MRTiv+t E. 1/k 正确答案:B 2.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 A. 随给药剂量而变 B. 固定不变 C. 随给药次数而变 D. 口服比静脉注射长 E. 静脉注射比口服长 正确答案:B 3. 标准曲线低浓度点的实测值与标示值之间的偏差一般规定在什么范围之内() A. ±20%以内 B. ±10%以内 C. ±15%以内 D. ±8%以内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A 4.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5. 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是:() A. 极性高的药物 B. 脂溶性高的药物 C.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D. 解离型的药物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B 6. 关于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下列哪种观点是错误的() A. 生物转化是药物从机体消除的唯一方式 B. 药物在体内代谢的主要氧化酶是细胞色素P450 C. 肝药酶的专一性很低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和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体内过程 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 2、药物性质: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 (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 (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难以吸收。。 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生物利用度(或生物可用度)。 2.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酶等在Caco-2细胞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的代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第九章药物的体内动力学过程 一、最佳选择题 1、最简单的药动学模型是 A、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三室模型 D、多室模型 E、以上都不是 2、药物的半衰期主要用于衡量药物的 A、吸收的速度 B、消除的速度 C、分布的速度 D、给药的途径 E、药物的溶解度 3、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越大则该药 A、起效越快 B、组织摄取越少 C、起效越慢 D、组织摄取越多 E、代谢越快 4、尿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 A、 B、 C、 D、

E、 5、某药物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经4 个半衰期后,其体内药量为原来的 A、1/2 B、1/4 C、1/8 D、1/16 E、1/32 6、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1,分布容积为5L,静脉注射给药200mg,经过2 小时后,(已知e-0.693=0.5)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 A、40μg/ml B、30μg/ml C、20μg/ml D、15μg/ml E、10μg/ml 7、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首剂量(负荷剂量)的计算公式 A、 B、 C、 D、 E、 8、经过6.64 个半衰期药物的衰减量 A、50% B、75% C、90% D、99% E、100% 9、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为 A、1 个半衰期 B、2 个半衰期 C、3 个半衰期 D、4 个半衰期 E、5 个半衰期 10、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与X0成正比的是 A、t max B、C max C、k a D、k E、F 11、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中的吸收速率常数的计算可采用 A、残数法 B、对数法 C、速度法 D、统计矩法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 ss)max与(C ss)min的几何平均值 C、达稳态时的 AUC0-T大于单剂量给药的 AUC0-∞ D、多剂量函数与给药剂量有关 E、理想的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一般是通过调整给药剂量 X0及给药时间τ 来获得的 13、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 为

(完整版)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 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 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 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

药学《药物动力学》山东大学网络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药物动力学 一、名词解释 1. 生物利用度: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包括生物利用程度与生物利用速度。 2.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含药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3. 积蓄系数:又叫蓄积系数,或称蓄积因子,系指坪浓度与第1次给药后的浓度的比值,以R 表示之。 4. 双室模型:药物在一部分组织、器官和体液的分布较快,分别时间可忽略不计,则可以近似地把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连同血浆一起构成“中央室”,把药物分布较慢的组织、器官和体液等部分称为“周边室”,从而构成双室模型。 5.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有些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体内消除过程,不符合线性药物动力学的三个基本假设之一,呈现与线性动力学不同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这种药物动力学特征称为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 ss ss ss C C C DF min max -= 药物血药浓度的波动度为稳态最大血药浓度与稳态最小血药浓度差,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 2. )1111()(0min τ τa k k a a ss e e k k V Fx k C ------= 多剂量血管外给药,当t =τ时,药物稳态最小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3. AUC MRT X V SS 0= 药物单剂量静注后,稳态表观分布容积为消除率与平均滞留时间的乘积。 4. ()()t e t e u e k x k e k x k dt dx βαβ αββαα--?--+?--=210210 二室模型静注给药,原药经肾排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5.0 0X V X K C m m ss -=τ

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一、A型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 1、药理学是研究( ) A.药物效应动力学 B.药物代谢动力学 C.药物的科学 D.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与原理 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 ) A.药物的临床疗效 B.药物的作用机制 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D.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E.药物在体内的的变化 3、非基因工程药物对生物机体的作用不包括( ) A.改变机体的生理机能 B.改变机体的生化功能 C.产生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 D.掩盖某些疾病现象 E.产生新的机能活动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 ) A.治疗作用与副作用 B.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 C.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D.预防作用与治疗作用 E.原发作用与继发作用 5、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 ) A.药物的剂量太大 B.药物代谢慢 C.用药时间过久 D.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病人对药物反应敏感 6、副作用是( ) 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常是难以避免的 B.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 C.由于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 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 E.预料以外的作用 7、药物副作用的特点不包括( ) A.与剂量有关 B.不可预知 C.可随用药目的与治疗作用相互转化 D.可采用配伍作用拮抗 E.以上都不是 8、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称为( ) A.治疗作用 B.后遗效应 C.变态反应 D.毒性作用 E.副作用 9、下列关于药物毒性反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一次性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D.病人肝或肾功能低下 E.高敏性病人 10、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属于( ) A.毒性反应 B.高敏性 C.副作用 D.后遗症状 E.治疗作用 11、质反应中药物的ED50是指药物( ) A.引起最大效能50%的剂量 B.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C.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D.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E.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12、半数致死量(LD50)用以表示( ) A.药物的安全度 B.药物的治疗指数 C.药物的急性毒性 D.药物的极量 E.评价新药是否优于老药的指标 13、A药的LD50比B药大,说明( ) A. A药的毒性比B药大 B. A药的毒性比B药小 C. A药的效能比B药大 D. A药的效能比B药小 E. 以上都不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