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年中国LED、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研究报告(上)

2010年中国LED、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研究报告(上)

2010年中国LED、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研究报告(上)

?我国深沪上市的新能源企业情况

28 个样本中,通过IPO 上市的企业14 家,其中上交所7 家,深圳主板1 家,中

小板5 家,创业板1 家。从上市时间来看,通过重组进入新能源产业的大多数在2005 年之前上市,而2005 年之后的均通过IPO 方式上市,且大多数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

上交所IPO 的新能源企业以国有大型新能源设备商企业居多,而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则大多数属于民营新能源企业最多。

重组情况

在深沪两市的新能源上市企业中,重组的和实现IPO 各占一半。重组的14家企业中6 家属于生物质能行业,4 家属于光伏太阳能,两家涉及LED行业,风能和核能各有一家。14 家重组企业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企业原有行业出现成长瓶颈,企业主动改变主业方向,进入新能源领域,形成了新能源业务与原有业务共存的模式。如原主业属于纺织类的江苏阳光、孚日股份进入光伏太阳能领域,生产家电的德豪润达进入了LED 照明产业;

其二,上市公司子公司或所投资的公司进入新能源领域。如天威保变拥有天威英利

25.99%和新光硅业35.66%的股权,2009 年天威英利和新光硅业分别向天威保变贡献

了1.55 亿元和2972 万元的投资收益;

其三,原有上市公司陆续亏损进入退市阶段,通过重组进入新能源领域。如进入LED 照明产业的三安光电原为湖北的活力28,后曾重组为天颐科技,2008年正式变更为三安光电。

(二)业绩情况

1、企业规模

以2009 年数据为准,28 家样本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值为8.07 亿美元,2009年底市值均值为22.17 亿美元。与其他国家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以及我国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相比,深沪上市的新能源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市值均值偏低,深沪两市市值最大的新能源企业金风科技2009 年的市值约为64.5 亿美元,这一市值略高于全球新能源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但还明显低于我国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市值均值(请见表25)。

2、盈利能力

2009 年,28 个我国深沪上市新能源企业的净利润均值为0.42 亿美元,净利润率均值为10.4%,其中2 家企业出现亏损,占比为7.14%。与国外新能源上市企业相比,深沪上市企业的净利润均值较低,但亏损企业比例也最低。与IPO企业相比,深沪通过重组进入新能源领域的企业盈利能力波动更加明显。

3、成长性

与海外上市新能源企业所不同的是,我国深沪上市新能源企业的成长性更为稳定,既没有风险较大的大盈大亏的现象,像第一太阳能、无锡尚德这样快速成长的行业领袖企业也较少。部分新能源企业通过深沪上市获得了高速成长的空间。

以中小板金风科技为例,企业2006 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约为2.3亿美元和0.48 亿美元,而2009 年则分别为16.11 亿美元和2.62 亿美元,增长率分别高达600%和445.8%。

案例链接五:金风科技——资本运作“弯道超车”

金风科技2007 年底在中小板挂牌上市,IPO 募集资金18 亿元,融资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资本市场所提供的资产运作平台也加速了企业的“弯道超车”。

金风科技是第二批我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其隶属的风能产业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这个技术为王的行业,即便是每年投入6%的销售收入到研发领域,金风科技也同样感受到了压力。2008 年4 月,上市后的金风科技开始资本运作,斥资4120 万欧元购买了世界上第一家研究直驱式风机的德国VENSYS 公司70%的股权,同时,金风科技提供了2000 万欧元的流动资金给该公司,还购买了一个当地的工厂作为这家德国子公司的生产基地。德国VENSYS 是全球最早研究开发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的公司,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开发该技术的公司之一,由其技术平台研发的MW 级风力发电机组的批量产业化。公司与西班牙Eozen 公司、捷克CKD 公司、印度Regen 公司等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每年可以从中获取稳定的技术转让收入。

这项并购案给金风带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是明显的。

其一,收购可以使金风科技最终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和设计能力,实现将德国VENSYS 公司技术优势和金风科技的产业化优势相结合,制造出“德国品质、

中国成本”的风力发电机组,获取在世界风电市场的产品竞争优势,打开国际市场销售的空间,有助进一步提升公司价值;

其二,金风科技因此获得了VENSYS 在世界各国的技术使用客户,印度、阿根廷、欧洲等国的客户可以每年提供技术使用费给金风。

其三,德国公司成为金风科技三大研发基地之一,其成熟稳定的团队在更高兆瓦级的风机研发方面给金风科技贡献了不少力量,参与了金风科技2.5 兆瓦和3 兆瓦新产品以及电控技术等零部件的研制,2.5 兆瓦和3 兆瓦新产品分别将于8 月份和第四季度下线。

其四,收购VENSYS 后,金风科技随即又通过VENSYS 收购创建了VENSYS 制造变流和变桨系统的德国子公司,同时,利用VENSYS 的高端德国制造品牌打入欧洲市场。

4、市盈率

以2009 年收盘价数据为准,28 个我国海外上市新能源企业股票市盈率均值为83.45 倍,高于其他国家海外新能源上市企业市盈率均值(63.49 倍),但低于我国海外上市新能源企业的市盈率平均水平。

(三)市场表现

1、超额收益率

2009 年,从超额收益率来看,深沪上市新能源企业均值为54.46%,明显弱于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请见表26)。将IPO 和重组两类企业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深沪两市重组进入新能源的企业涨跌幅明显较大,为176.98%,超额收益类为97%;而IPO 类的涨跌幅为98.01%,超额收益率仅为20.44%。其中涨幅最大的是重组进入LED 行业的三安光电,其2008 年底股价为9.55 元,2009 年底股价为52.75 美元,一年涨跌幅高达452.36%。

2、波动性

以2005~2009 年的五年时间计算,深沪上市的新能源企业股票波动性大于全部海外上市公司均值,但远小于我国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均值。28 只样本股股价的波动系

数均值为9.09 倍。其中IPO 类新能源企业的波动系数为7.56 倍,而重组类新能源企业的波动性系数明显较大,为10.27 倍。

案例链接六:三安光电——以“新能源”名义疯狂

2010 年1 月20 日,主攻LED 照明产业的“三安光电”发布业绩预增220%以上和10 转10 股分配预案的利好公告,该股盘中创出78 元历史新高,也再次创造了中国股市的“重组”奇迹。

“三安光电”是我国股票重组最为经典的案例之一。该股票最初是“活力28”(“沙市日化,活力二八”的广告词还记忆犹新),1993 年在沪市上市,是湖北省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之后重组为天颐科技,无奈好景不长,2007 年4 月27 日,S*ST 天颐因三年连续亏损而暂停上市,濒临退市的企业开始进行重组,2008 年6 月重组完成,公司由食品加工业进入了最为炙手可热的LED 照明产业。随之而来的是二级市场股价的一路狂飙,2006 年的最低价仅1.5 元,2009 年股价最高至56 元,2010 年除权前创出了78 元的高价,10送10 除权后,股价更是在4 月创出了119 元的高价(复权价)。不可否认,三安光电的确是我国LED 照明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拥有14 台MOVCD 设备,具备年产45 万片外延片、芯片150 亿枚的生产能力。但从整个产业的产业链分布来看,芯片衬底技术为美国纳斯达克的CREE和日本的日亚公司牢牢掌控,生产外延片和芯片的主要设备MOVCD 为纳斯达克上市的德国AIXTRON 公司所垄断,三安光电可以拥有的优势主要仍是LED 封装技术而已。但其325.4 倍的市盈率无疑已经成为了全球LED 公司中估值最高的股票之一。

三安光电近年来的股价走势图

四、我国新能源企业上市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

(一)新能源企业上市的可行性和资源情况

新能源战略已经成为各国争夺未来制高点的重要砝码,我国也不例外。2010年3 月,美国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所发布的国际清洁能源竞争力排行榜显示:中国2009 年清洁能源投资超过了美国美国清洁能源企业。根据排名,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风力涡轮发电机生产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和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尽管此报告的权威性受到众多质疑,并在美国引发了激烈反响和争论,但由此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确实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尽管我国已经产生了数量可观的新能源企业,但在沪深上市的新能源企业较少,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龙头企业多是前往海外上市,新能源企业群体是创业板和中小板未来可以重点开发的上市资源(详见附件八)。新能源企业属于典型的技术资金密集型企业,因此与间接融资相比,新能源企业更迫切需要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首先,新能源产业大多需要长期发展的资金,股权融资显然更有利于支持产业长期发展;其次,新能源企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风险,间接融资难以对高风险产业提供融资支持;第三,发展到一定层次,新能源产业势必需要进行产业整合,资本市场通过其特殊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购并与资产的重组;第四,新能源企业的上市,可以形成“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资本市场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和中介机构进入新能源产业。

(二)新能源企业前往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次报告的研究数据显示,美欧日等国的新能源企业多数选择本国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海内外上市的中国新能源企业近60 家,其中海外上市的31 家,在深沪IPO 上市的仅有14 家。我国新能源企业较多选择海外上市的原因大体包括以下方面:

1、不同细分行业的新能源企业需要不同层次市场支持,我国新能源企业选择海外上

市与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有一定关系。

从2005 年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开始,我国新能源企业海外上市时间段主要集中在2005~2007 年期间,上市地点既包括成熟的主板市场,也包括创业板和三板市场。由此可见,尽管同样属于新能源企业,企业多样化的特征决定了其不同的融资需求和上市地选择。

数据显示,一部分新能源企业呈现出传统制造业的特征。如核能和风能企业多数属于规模较大企业(在我国多数属于国有企业)。此类企业技术趋于成熟,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模式和业绩均趋于稳定,大多数属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二级市场上,其定价和市盈率偏低,超额收益率和波动性较小,市场风险较低。此类企业比较适合在主板市场上市融资,我国此类企业也多数选择在深沪两市或港交所上市。

另一部分新能源企业呈现出创新型企业的特征。如光伏太阳能、生物能源、电动汽车和LED 类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属于民营企业,企业规模较小,注重技术创新,一旦技术突破,成长具有非线性特征;同样一旦技术落伍,企业则很可能陷入发展的困境。

二级市场上,此类企业定价和市盈率偏高,超额收益率和波动性较大,市场风险较大。

此类企业比较适合在创业板和三板市场挂牌融资,在我国创业板和三板市场尚未推出之时,此类企业大多数选择海外上市。

2、灵活的定价机制和便捷的再融资渠道吸引企业前往海外上市

从我国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来看,上市前一年处于亏损和微利的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这些企业难以在深沪市场实现上市。而在已经盈利的企业IPO中,其发行定价趋于市场化,如同样是纽交所上市的光伏太阳能企业,英利绿色能源的发行市盈率为220 倍,而天合光能的发行市盈率则为28 倍;而在纳斯达克实现IPO 的新能源企业多是处于亏损或是微利状态。IPO 之后便捷的再融资和私募融资也是国内新能源企业前往海外上市的原因之一。如无锡尚德在2005 年登陆纽交所融资5 亿美元之后,又先后再融资或私募融资1 亿多美元。

3、部分新能源企业属于外向型企业,海外上市有助于其海外市场拓展发行上市除了可以融资之外,同时也可以间接地起到企业宣传和市场拓展的作用。互联网等新兴企业前往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上市前的盈利能力

无法达到国内资本市场的要求,且国内当时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理解尚不到位。而在海外上市的新能源企业则有所不同,这些企业上市前大多已经获得盈利,并满足了国内主板和中小板的上市标准,其选择在海外上市的原因更多在于其“两头在外”的经营模式。

以光伏太阳能产业为例,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中游太阳能电池生产环节,属于典型的“两头在外”。上游的多晶硅原料供给主要由欧美日的七大厂商垄断,企业所需原材料绝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

另一方面,90%以上的光伏电池组件和系统销往国外,共中德国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九成为中国制造。国内企业在海外寻求和开拓市场的同时,自然也产生了在海外市场融资的需求。

4、外资中介机构识别能力较强,在新能源企业资源挖掘过程中作用明显在海外上市的我国新能源企业,特别是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均经历了“外资创投进入(私募)——国际投行保荐——海外市场上市”的流程。外资中介机构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和较强的识别能力,可以发掘出优秀的新兴企业前往海外上市。

本次报告数据显示,前往纽交所上市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在上市前均获得了私募和创投的资金注入,其中以外资为主(请见表27)。前往纳斯达克上市的纳斯达克上市的7 家新能源企业中也有3 家公司上市前获得了外资VC/PE 的投入以无锡尚德为例,公司曾在初创期的2001 年获得无锡高新投的VC 投资,在公司上市前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引入了高盛亚洲、龙科创投、普凯投资等6 家外资PE,引入资金8000 万美元,最后以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国际知名投行为承销商发行上市。

在美国上市的我国新能源企业几乎都有成功的背后推手,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银行、瑞士信贷、美林证券、德意志银行个个均是国际知名大投行。它们一旦看准某个公司,在上市阶段,往往以企业主承销商、财务顾问和发行股票全球协调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系列设计和运作,协助企业最终完成海外上市。尽管身处名门,但国际投行往往都能与企业家们保持频繁接触或实地尽职调查。据江西赛维相关人士介绍,在其上市过程中,大摩的人不厌其烦地前往新余调查,并不断地向企业介绍和解释海外市场的定价的模式,和企业反复协商发行定价。国际投行的敬业令公司上下都感到惊讶和敬佩,同时也坚定了企业前往海外市场融资的决心。

(三)新能源上市企业的主要风险

实证分析显示,新能源上市企业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方面:

1、政策变更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今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对新能源产业实施了多种扶持政策,政策支持也成为了新能源企业被青睐的重要因素。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政策变更也会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这其中既包括国内的政策,也包括国外其他国家的政策。

如国家发改委1204 号文件强调“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政策给本土风电企业提供了发展良机,但是随着国内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欧美的企业和政府认为上述规定限制了国外企业在中国风电产业的公平竞争,2010 年1 月,发改委取消了此项规定,这一开放风电市场的政策变化对已经产生政策依赖性的国产风电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又如我国的光伏太阳能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海外,外国新能源政策的变更也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以德国为例,该国太阳能系统市场占有率约达全球5 成,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年初德国政府提议,在7月1日降低太阳能屋顶补助16%,9 月

1 日降低太阳能地面型(Ground)补助15%。3月,德国参议院针对新太阳光电补助费

率调整案,提出降低幅度不应超过10%建议,虽尚未立法定案,但可确定的是,德国政府与民间协商已渐产生共识。两次政策的变更,尽管没有定案,但已经给全球光伏太阳能产业带来巨大影响,且影响还将延续。

2、产业“过热”所带来的危机

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千呼万唤仍未出台,但光伏太阳能、风能或现产能过剩之忧,或受制于电力传输的瓶颈,发展受到掣肘。产业“过热”对于企业是巨大的经营风险。以光伏太阳能为例,我国的多晶硅产能已经远远超过电池需求,在2008 年上半年多晶硅最狂热的时候,同时上马的多晶硅项目仍高达30多项,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划出专项用地用于建造光伏太阳能产业园,个别企业更是抛出了万吨多晶硅的计划,这些项目存在巨大的风险。尽管金融危机给全球的新能源产业泼了一盆冷水,但产业“过热”所带来的危机仍会长期存在。

3、企业核心技术问题

新能源企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技术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尽管我国已经逐渐成为新能源大国之一,但核心技术的缺失仍然是企业“软肋”所在。以LED 照明产业为例,我国是全球LED 封装量最大的国家,但在LED衬底材料的技术和外延片生产设备方面存在明显瓶颈。

另一方面,即便拥有一定的技术实力,但新能源产业日新月异,如果企业不能持续创新,原有的技术优势也很有可能化为乌有。以光伏太阳能产业为例,目前该产业单晶硅和多晶硅技术以原材料资源丰富、转换效率高等因素略胜一筹,我国企业在此方面的产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不过目前以第一太阳能为代表的薄膜太阳能已经快速崛起,成本迅速降低,预计在未来几年将对单(多)晶硅太阳能产生巨大冲击。这一技术变革无疑也将对中国光伏太阳能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创业板发行上市规则中“业务和技术”一节中,要求披露企业主要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技术,包括技术来源、技术水平、成熟程度,说明技术属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情况。因此对于新能源企业而言,核心技术问题是上市应关注的重点。在已经发行上市企业的反馈意见中,新能源企业大多数被明确要求披露公司核心技术的来源及定价依据,并需说明了以专有技术出资的专有技术权属不存在纠纷,且有认定机构和评估机构证明其合法合理性。

4、上市后的市场风险

尽管二级市场风险并非是企业上市过程中所具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上市的新能源企业股价暴涨暴跌,则可能对其他新能源企业的上市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上市新能源企业的IPO 市盈率明显超过市场平均水平,个别市场的个别股票存在暴涨暴跌的现象。同时也可以发现,我国新能源企业股价的暴涨暴跌现象主要存在于重组类型的上市公司之中,而IPO 类新能源企业的股价相对平稳,市场风险主要集中于那些通过重组进入新能源产业,炒作新能源概念的股票。

(四)新能源企业上市的难点问题

除了新能源企业上市的几点风险之外,新能源企业上市还有一些难点问题。

1、新能源企业商业模式的理解问题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新能源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同时在商业模式上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如何理解这些商业模式成为了新能源企业上市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不少的新

能源企业涉及一种新兴商业模式——节能环保工程外包,即客户(一般企业)将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外包给新能源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特许经营,完成节能环保工作。这种新兴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真正通过节能减排为客户带来效益,并从其效益中获得过程外包的报酬。

又如金风科技上市时的经营模式也备受关注。金风科技采用以系统集成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模式,风电机组配套零部件由外部合作厂商按照金风提供的技术参数和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公司对采购的零部件进行检测、总装、调试,形成最终产品。这种经营模式使公司得以利用外部供应商的资源,减少资本投入,缩短新产品的产业化周期,是一种轻资产高成长的战略,在企业发展早期阶段具有很大优势。但是该模式在企业规模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之后(如全球前十名),能否应对国际巨头的竞争成为了上市审核中关注的问题。

2、新能源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问题

首先新能源企业如何确保从客户手中及时获得相应的工程款项。节能环保工程外包项目大多数由政府推动11,如太阳能和风能并网发电的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盈利也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企业收入受相关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大;其次,新能源企业的收入确认问题。在新的商业模式中,客户为了确保节能环保外包工程的质量,往往会与新能源企业签订利用节能效果分期交付工程实施款项,即客户用每期节约的电费(或者是获得的政府补助)支付外包工程款项,新能源企业的收入确认问题就需要解决;最后,是新能源企业的税收问题。新能源产业大多数属于国家政策扶持产业,因此在税收方面有各种各样的优惠,但这些优惠政策一般比较复杂,同时能否长期存在也还有一定疑问。如核电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核电发电企业生产销售核电产品,自核电机组正式商业投产次月起15 个年度内,统一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返还比例分三个阶段逐级递减12;

同时,核电发电企业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专项用于还本付息,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五)基于实证分析的两点启示

基于海内外新能源企业上市情况分析的启示是:

1、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中均占

有一席之地,但新能源上市公司更多地仍是集中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的资本市场,其中美国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更是几乎拥有了80%以上的全球最知名新能源企业。相对宽松和市场化的环境或许是美国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上市资源开发中能够赢得先机的原因。

2、新能源企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具有上市潜力的群体之一,吸收此类企业

上市将有助于新能源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代办转让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新能源企业更多选择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前往海外上市的家数明显减少,但在制度方面仍需不断完善,如何更好地挖掘新能源上市资源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2009 年;

2、《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6~2007》,国家技术前瞻研究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

社,2008 年;

3、长城证券研究所新能源产业系列研究报告;

4、国家能源局相关网站

5、《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 Gaining Momentum》,Daiwa Inst itu te of

Research,

September,2009。

三、新能源及节能产业支持政策体系

《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可以预见已经可以规模化利用的新能源,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会得到加快建设;传统能源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如整体煤气联合循环(IGCC)发电机组,大容量循环流化床(CFB)技术、高临界超超容量发电技术等;新能源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如智能电网、抽水蓄能调节电站、大型储能装置、新能源汽车配套充电站等都将得到大力发展。

(五)《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 年4 月,国务院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指出:以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和福清、广东阳江、浙江方家山和三门、山东海阳以及后续核电站建设工程为依托,推进二代改进型、AP1000 核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级泵阀、应急柴油机等主要设备的国内制造。以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和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场工程为依托,推进风电设备自主化,重点实现变频控制系统、风电轴承、碳纤维叶片等产品的国内制造。进一步提高70 万千瓦以上水电设备、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设备、大型燃气机组、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等技术装备的性能质量。开发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展大型火电、核电站辅机。

附件二: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综述

新能源发展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

(一)先进核电技术

核电的利用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已经形成了美国发展的AP1000 和欧洲发展的EPR 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同时,第四代核能系统发展路线图提出了超高温反应堆等6 种反应堆堆型,形成了10 国集团,2020 年前后第四代核电站将进入市场。另外,一个由欧盟、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瑞士和俄罗斯7 方共同参与研发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希望通过可控的核聚变反应造出一个“人造太阳”,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

(二)光伏发电开发利用技术

光伏发电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从远期来看,光伏发电将以分布式电源进入电力市场,并部分取代常规能源;从近期来看,光伏发电可以作为常规能源的补充,解决特殊应用领域和边远地区无电地区民用生活用电需求。

技术上看,晶体硅电池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是光伏电池的主流品种。经过多年发展,

“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业链各环节都已发展了成熟的工艺;

薄膜电池的市场份额将继续提升,a-Si、CIGS、CdTe 三种技术都不断取得长足进步,目前龙头企业已基本能将度电成本控制在1 元以内;

聚光光热发电采用传统发电原理,适合高强光照荒漠地区的大规模并网发电,靠规模化降低发电成本,但已建成的项目规模均较小;

聚光光伏因其价格十分昂贵,主要用于航天领域。

(三)风能开发利用技术

由于其良好的环境效益,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发展最快,最可能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技术之一。国外对风电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和人员,

近20 年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技术方面。不过,在兆瓦级风电系统中控制器和变流器技术、商业化风电整机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二是农业废弃物;三是水生植物;四是油料植物;五是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六是动物粪便。目前各国开发的生物质能液体燃料主要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气化合成柴油、生物裂解油等,这些优质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各国交通清洁

能源发展的重点。

(五)半导体照明技术

LED (light emi 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具有发光效率高(一个两瓦的LED相当于15 瓦的白炽照明)、耗电量小(耗电量只有普通照明的1/10)、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被认为是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目前美欧日等国在努力开发研究使用寿命更长、更轻薄、成本更低的GaN 高效蓝光和紫外LED 技术,以期彻底取代传统荧光灯的地位。

(六)洁净煤发电技术

未来20 年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仍是主导能源,化石燃料的高效开发、清洁利用技术也因此得到广泛重视。其中,FutureGen 电站技术和高效率、零排放燃煤发电技术代表着未来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常规燃煤发电的先进技术。在燃煤污染控制方面,低NO燃烧器、分段送风技术和再燃烧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主流。在众多的燃煤电站脱硝技术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应用最广、技术成熟的烟气脱硝方法。

(七)电力输送技术

当前的输电技术正朝着高电压、大容量、远距离的目标不断进步。在交流超高压发展的同时,高压直流(HVDC)输电技术也进入了工程实用阶段。此外,灵活交流输电技术已经在美日欧等国家重要的超高压输电工程中得到应用。在电力输送方面,紧凑型输电技术和超导输电技术也逐步被使用或是成为研发重点。另外,新型能源与大电网的并网耦合技术和基于先进储能的分布式电力与微型电网技术还有待突破。

(八)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

氢燃料电池高效地将氢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加以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以子交换膜为电介质,是目前国际上研发的重点。碱性燃料电池(AFC)适合在太空使用,磷酸型燃料电(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和常规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均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附件三:太阳能光伏产业分析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简介

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打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为电能。由于拥有保护气候、改善环境等众多优点,太阳能光伏产业(以下简称“光伏产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1996~2006 年10 年间增长26 倍,年复合增长率38%。国际能源组织预测,2010~2020 年间光伏产业发展速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4%,预计2020年光伏产业发电量将达到250TWh 以上,占当年总发电量的1%,2040 年占总

发电量的20%。

我国的光伏产业启动较晚,2006 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为80MW,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2020 年我国光伏

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0MW,2050 年将达到10G W。

二、光伏产业技术路线和产业链分析

(一)技术路线

光伏发电目前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非晶硅a-Si,铜铟镓硒CIGS、碲化镉CdTe 电池三种类型)、III-V 族半导体化合物电池(以砷化镓GaAs 电池为代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目前晶体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已大规模商业化,GaAs 电池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染料敏化电池尚处于实验室阶段。

从两种主流的电池技术来看,晶体硅电池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经过多年发展,“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业链各环节都已发展了成熟的工艺。晶体硅电池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继续压缩多晶硅成本(比如冶金法)、继续提升电池转化效率、继续压缩各个环节的原材料消耗量(如降低硅片厚度)。随着2006 年多晶硅价格的一波疯狂上涨,全球范围内的薄膜电池投资大幅增加,a-Si、CIGS、CdTe 三种技术都不断取得长足进步。薄膜电池适合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其同样产能所需工人数量约为晶体硅电池的1/25,本降低空间明显大于晶体硅电池。

图 1 光伏产业主要技术路线和产业链

(二)晶体硅光伏产业链

上游(晶硅和硅片):占据产业链利润的60%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由硅原材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以及发电系统构成。由于技术壁垒的原因,越靠近上游的产品其技术壁垒越高,生产企业家数成金字塔形式分布。多晶硅是整个晶体硅光伏电池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投资额最大、建设期最长的一环,该环节利润空间占到整个晶体硅光伏发电产业链的60%左右。高纯多晶硅生产在2007 年以前基本上为Hemlock、Wacker 等七家国际大厂所垄断,其多晶硅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90%以上。近两年,随着行业的技术和资金壁垒被逐渐攻破,多晶硅行业变得更像传统的低壁垒行业。Hoku 和江西赛维等国内外新进入者开始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三、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光伏产业是新能源中最为突出的一类。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仅次于日本和德国,位居全球第三,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之一。但是我国光伏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仍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

以多晶硅电池来看,尽管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电池生产国之一,但我国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定价权,其原因主要在于多晶硅提纯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国外七大厂商手中。而薄膜电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或是核心技术由国外企业把握,或是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我国企业主要的优势仍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较为宽松的环保压力。

2、产业与市场倒挂

我国成为了全球生产光伏电池最多的国家,但光伏电池的使用却远远落后,形成了典型的产业与市场倒挂现象。我国90%以上的光伏电池组件和系统销往国外,共中德国安装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九成为中国制造。而光伏发电仅限于边远无电地区和大城市里的一些示范工程,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光伏发电成本高昂,为传统能源的5~8 倍,国内企业只有到海外寻求市场,二是国内仍缺少对于光伏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盲目扩张可能产生的后遗症

目前我国的多晶硅产能已经远远超过电池需求,但在2008 年上半年多晶硅最狂热的时候,同时上马的多晶硅项目高达30 多项,不少企业抛出了万吨多晶硅的计划,这些项目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是多晶硅项目技术复杂,工艺参数多,许多项目投入巨资但却不能按期达产;二是环保风险,因为多晶硅是高污染的项目,环保不达标,有被强制关停的风险;三是投资巨大且项目建设及回收周期长。尽管经济危机给全球的光伏产业泼了一盆冷水,但产业潜在的狂热仍然存在。

附件四:风电产业分析

一、风电行业简介

二、风电产业链分析

风电产业链的核心是风力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风力发电机组(包括风力发电机、机舱、塔架、控制器等)、辅助设备(即通用的电力和控制设备,包括输变电设备及线路,通讯控制系统等)和其它配套设施。世界风电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丹麦、德国、西班牙的欧洲国家和美国。其中欧洲地区的风电设备制造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50%以上,是最重要的风电设备生产地,也是最大的风电设备出口地区。

美国的GE WIND 公司也占据了世界风电设备市场的16%左右份额。

图1 风电行业产业链结构

(一)上游零部件——国产化程度较高相较而言,风电设备的上游零部件技术含量较低,大部分零部件均能在国

内实施采购。特别是国家发改委1204 号文件(《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对风电建设管理提出具体要求: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

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进口设备海关要照章纳税。该政策直接推动了风场建设对国产零部件的采购需求。

目前,我国风电上游零部件的塔筒、机舱罩、叶片和电机等完成了国产化;

蓄电池

偏航器

塔架

电机

轮廓

变频器

主轴轴承

齿轮箱

叶片

上游零部件

风机风电场

基建材料

输变电设备

整机运营塔架、叶片、机舱、底座和电机等零部件因壁垒较低,已经呈现供大于求的迹象。而主轴轴承、齿轮箱和变频器(主轴轴承、齿轮箱和变频器在风机中占成本比重高。目前1.5MW 风机主轴轴承毛利率约30%;齿轮箱毛利率约25%;变频器价格毛利率约35%。)部分实现国产化,目前市场上仍然没有国内厂商可以批量生产兆瓦级风机变频器,金风、天威保变和湘电都在自行研制。

未完待续--2010年LED、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研究报告(中)和2010年LED、太阳能光伏、核电、风电研究报告(下)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