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

一、画意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

印象派接影

二、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

连环会

摄影分离派

三、纯粹派摄影

新客观主义

f/ 64小组

四、20世纪上半叶来,艺术摄影的其它重要发展

本来派摄影

物影照片

剪辑与拼贴

抽象与超现实

主观摄影

概论

摄影在追求艺术的实践中,在与绘画亲缘的交融和繁衍中,不断形成表现上的风格和流派,逐渐发展和演绎成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不论题材如何,在技法上,主要突出摄影本体语言中有关艺术造型的光、影调和构图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同时,注重以二维平面来展现三维空间的绘画性。在观念和格调上,强调创意和实验性,轻视功利性甚至实用性。

艺术摄影就是在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使用艺术语言和手法,侧重主观意念和视觉美感的一门摄影。

画意摄影运动兴盛至19世纪末,消退于20世纪20年代间。在兴盛时期,产生的主要支流有“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力求摄影具有绘画的效果,以争取使摄影也达到像绘画那样的艺术地位,但实现的只是对绘画语言的简单模拟和借用。

自然主义摄影追求的是以自然环境、自然情趣和自然手法表现的画意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对以后的摄影发展影响颇多。

印象派摄影主要以焦点视觉论和用绘画印象派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具有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印象派摄影做为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尝试,是对艺术摄影的丰富,但印象派摄影的模糊、朦胧效果,却是对艺术摄影的局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纪元之交期间艺术摄影的发展,则是经历了由画意摄影往纯摄影方向的过渡。在这个转折时期里出现的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则分别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连环会在活动中,坚持对凡是强调艺术表现的摄影,都支持和鼓励。在连环会的努力下,以画意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至20世纪初的十年前后,达到空前兴盛。

摄影分离派存在时期所焕发的艺术前卫精神和推动艺术摄影向前发展的先锋作用,使得世界艺术摄影的中心自20世纪起逐渐由英、法转移往美国。

20世纪1 0年代以后,艺术摄影开始出现重大转变。主要走向之一是画意摄影逐渐为直接摄影所取代,直至最终集合成纯摄影,而形成艺术摄影的一大主流。

20世纪20年代由德国兴起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又叫新即物主义摄影或新现实主义摄影)

30年代在美国发起的f/64小组

同时期,摄影在艺术表现上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摄影艺术家们不满足摄影的记实特性,而是着眼于新的视觉实验,利用摄影为手段,寻求各种影像造型的尝试性创作。在表现形式上,旋涡照片、物影照片、剪辑与拼贴、光学畸变和反转(中途曝光)……不一而尽,纷纷应时而生。艺术摄影伴随着世界性艺术思潮,在二、三十年间,相应演变出众多的风格和流派。

画意派摄影(Picorial Photography)

早期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由于缺少自身语言而更多地从绘画中借用,便产生了画意式摄影。画意派则是对画意摄影诸流派的总称。画意摄影在发展期间,由对绘画如何借鉴的不同观点,及不同的创作手法上,形成有不同的流派。

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10年代间达到兴盛的高峰。至20世纪20年代前后,随着直接摄影的崛起及摄影分离派的后期影响,画意派摄影逐渐衰落。

画意派摄影的美学准则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要以绘画为前提。

画意摄影诸流派的交替出现及画意派摄影表现风格上的兴衰,反映了早期艺术摄影由于不成熟而对绘画依附和摆脱的反复。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画意摄影运动追求摄影艺术精神的热情。正是这种活跃的反复式奋争,才为摄影取得艺术上的地位和艺术摄影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画意摄影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流派有

“高艺术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

“印象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High Art Photography)

画意摄影运动以19世纪50年代从英国兴起的高艺术摄影为开端。当时,摄影是新生事物,其记实性和工艺性使社会对摄影是否应算是艺术争执不休。在竭力为摄影获取艺术地位的奋争中,产生了高艺术摄影。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高艺术摄影发展的顶峰时期。

高艺术摄影的特点,是用绘画的规则和原理,摄影的技法,费尽匠心地去创作绘画效果的照片。高艺术摄影的著名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雷兰德、鲁滨逊、普瑞斯和卡梅伦等。

高艺术摄影代表人物

奥斯卡·吉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英国人,由画家转为摄影家。

18 5 7年,以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展出地的多底叠放作品《两种人生》而出名。这幅以道德做题材的摄影作品,模仿了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

这张照片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摄影作品能在艺术殿堂与其他艺术品并足鼎立来表明摄影是艺术的创作手段。雷兰德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亨利·佩奇·鲁滨逊(Henry Peach Robinson),英国人,由画家转为摄影家。

他的摄影风格,与雷兰德不同之处是技法上采用照片拼贴翻拍。即将叙事性的内容,按事先设计好的构图分别拍出照片,再将照片逐个按设计草图上的位置拼贴、修饰,最后翻拍而成。《弥留》(或叫“伤逝”)和《黎明与黄昏》都是他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作。

内容上则流露出强烈的拉斐尔前派绘画情调,这种伤感情惆,也是当年高艺术摄影喜欢表现的特征之一。

威廉·莱克·普瑞斯(William Laker Price),英国人,由画家转为摄影家。

普瑞斯的高艺术摄影特点,是用舞台化妆,导演摆布和按设计好的构想在预定的场景来进行摄影创作。

如作品《唐吉柯德在他的书房》便是典型。所谓“书房”,实际上是用他的摄影室布置而成。

以叠印、拼贴翻拍和化妆摆布为手法,刻意模仿绘画的高艺术摄影到19世纪80年代开始衰落,代之崛起的是新的写实风格的画意派摄影--自然主义摄影的出现。

自然主义摄影(Naturalistic Photography)

19世纪80年代,反对高艺术摄影的写实风格的摄影伴随着艺术上的自然主义思潮,首先从英国出现,并且因着代表人物彼得·亨利·埃默森(Peter Heary Emerson)在1889年的名著《自然主义摄影》而得名。

自然主义摄影重视对自然的感受,提倡在实际的自然环境中发掘题材,以写实手法来表现自然美的形象。自然主义摄影并不反对摄影对绘画的借鉴,只是反对用轿揉做作的手法去模拟绘画。

自然主义摄影代表人物

彼得·亨利·埃默森(Peter Heary Emerson)

其著作《自然主义摄影》中主要观点有:

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摄影艺术可以由自然环境中的自然题材,通过取景、构图、用光和选择调焦的直接记录来实现;

焦点视觉理论,即人眼视场的中间部分是清晰的,而边缘部分是模糊的,为达到人眼的视觉再现,则焦点不必完全准确,在不破坏拍摄对象的结构和形象的前提下,对焦可以有适当的模糊和变化。

印象派摄影(Impressionistic Photography)

19世纪90年代,画意摄影运动又兴起了印象派摄影。印象派绘画、自然主义摄影的焦点视觉论和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工艺,是促成这一潮流产生的主要因素。

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许多摄影家开始运用各种柔焦和软焦手法,包括印相时加用漫射滤镜等,竭力将影像朦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象印象派绘画的效果,籍此来实现他们所认为的艺术化。

印象派摄影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约翰·度德利·约翰斯顿(John Dudley Jobnston)英国画意派摄影家,擅长城市风光摄影。

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英国

罗伯特·德马奇(Rober Demachy)法国画意摄影的核心人物。以擅长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创作印象派摄影出名。1895年加入连环会,1914 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弃影从事绘画。

在印象派摄影兴盛的年代里,许多有名的摄影家.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像斯蒂格利茨,斯泰肯,克拉伦斯·怀特,科伯恩等都曾热衷过这类技法的表现。

差不多同时期,另一些画意派摄影家,如苏格兰的安楠,英国的伊文思等,则是在一种称做(Straight Photography),即“直接摄影”的拍摄路子上进行创作,不少热衷印象派摄影的人,最后也都转到这条路上。斯蒂格利茨,斯泰肯都是20世纪10年代后就由印象派摄影转为直接接影的。

直接摄影经新客观主义,“f/64小组”的完善,最终发展成强盛的纯摄影流派。

每一门艺术,必定要有自身的语言,这是艺术发展的定律。模拟和效仿,很快便使印象派摄影同早期的“高艺术摄影”一样,失去吸引力而走向衰老。软焦、柔焦的技法逐渐为大多数有见地的摄影家摒弃,当今,这种技法主要还用在婚纱摄影、时装和广告摄影中,只是为营造一种浪漫、梦幻和理想化的气致。

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

连环会(The Linked Ring Group)

连环会将世界画意摄影运动推向了高峰。

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

摄影分离派以它的前卫精神,为艺术摄影在20世纪的发展方向上开了先导。

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这两个组织出现和存在的意义至关重要,起到的是艺术摄影发展在世纪之交,从画意摄影往现代艺术摄影转变的承前启后作用。

连环会(The Linked Ring GrouP)

1892年5月连环会成立。

连环会最初是针对皇家摄影组织今人不满的展览政策和旨在使画意摄影成为独立的表现艺术而成立的。

发起者有埃默森,艾尔弗雷德·马斯克尔(Alfred Maskell),亨利·佩奇·鲁滨逊,乔治·戴维森等12人。

连环会促成了艺术摄影的大团结,几乎所有画意派的重要摄影家都成了连环会员。在连环会的旗帜下;画意摄影运动很快形成高潮,画意摄影在20世纪初的十年间,成为世界摄影的最主要潮流。

1908年,连环会解体。

摄影分离派(Photo—Secession)

摄影分离派是1902年在美国成立的主要由画意派摄影家组成的非正式团体,发起人是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ed Stieglilz)

摄影分离派的其他发起者有爱德华·斯泰肯、约瑟夫·基利(Josepht Kieley)、评价家出版商和印象派摄影家格特露德·卡塞比尔(Gertrnde Kasebier)、克拉伦斯·怀特、弗兰克·尤金(Frank Eugene),画家、印象派摄影家阿尔文·兰登·科伯恩、弗朗西斯·本杰明·约翰斯顿(Frandes Benjamin johnston)和安妮·布里格曼(Anne W Brigman)等。

摄影分离派发起初衷旨在将美国的画意摄影家们组织起来,通过各类活动来促进美国本土艺术摄影的发展,并与欧洲形成竞争。

机关刊物《摄影作品》(Camera Work,1903年创刊,1917年停刊共办50期), 着重介绍和宣传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及他们的作品;

开办了著名的“291 ”画廊(1905年在纽约的第五街291号开办,1917年关闭)

由于摄影分离派的影响迅速扩大,艺术摄影原先以英、法为中心的格局也就逐渐转移往美国。

摄影分离派在发展中最有意义的一步,则是向直接摄影的转变,这一举措为艺术摄影从20世纪起由画意摄影向纯摄影的摆渡开了先导。

摄影分离派代表人物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1879—1973)美国人,本世纪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之一。

“是20世纪对摄影有突出贡献和影响的人物之一。在漫长的一生中, 他以各种风格从事黑白和彩色摄影,他的题材包括人像、风光、时装、广告以至舞蹈和雕塑。他的早期作品显示了对柔焦画意摄影的精通,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成了纯摄影和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整个作品的特色是构思上的开拓意识。”

——《ICP摄影百科全书》

斯泰肯还是一个卓越的组织领导者。他曾任纽约现代艺术馆馆长15年。组织过近5 0次展览,其中“人类大家庭”、“古今杰作”和“美国”都是他一手策办的大影展。

“人类大家庭”影展于1955年起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并刊印画册。在编辑上,斯泰肯用了两年时间,从全世界

征集的两百万张稿件中,精选出68个国家273位作者的500幅作品。内容上,以广泛的人生为题材,包括生与死,爱情,学习,工作和创造,颂扬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也揭露了人类的不幸——战争与灾难的残酷。展览以其丰富的涵盖性,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社会,通过人类博爱平等的人道主义观点,向民族性、地域性和阶级性的观点提出质疑,从而成为一个超越民族和国境,牵动亿万人心的杰出影展。

摄影分离派代表人物

艾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美国人,摄影史上巨匠式的人物。

早期曾尝试画意摄影的表现,但很快便确定在直接摄影的追求方向上,并以此为终生的表现风格。同时,他始终能对画意摄影及其他风格和流派的摄影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斯蒂格利茨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家,而且具有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1902年,斯蒂格利茨在美国建立了摄影分离派,领导和带动全美艺术摄影向前发展,两年后,又创办了刊物《摄影作品》,开设了“291”画廊,不遗余力地提供条件,不计报酬的介绍和扶持欧、美的前卫画家、摄影家和他们的作品。

20世纪来,美国能夺英、法转成世界艺术摄影的前卫和中心,与斯蒂格利茨付出的不懈努力与所建树的卓越功绩不无关系。

纯粹派摄影(Pure Photography)

纯粹派摄影是指主要由直接摄影,如实摄影,新客观主义摄影和f/64小组的美学观念共同构成的一种摄影表现风格。

纯粹派摄影则立足于摄影本身的独立,关注摄影纪实特色的自然属性,索求的是对客观物象的视觉再现上,如何用摄影的自身语言进行真实完美的表述,诸如细节层次,影调和质感等,以本体特性之“纯”来实现摄影的自身价值。

纯摄影运用的是写实手法,包括反对摆布和人为修饰,尽可能清晰的焦点,尽可能宽的景深,尽可能大片幅的照相机和尽可能直接印相等。艺术摄影的特征方面与写实主义摄影的最大不同处在于,纯摄影的“纯”包含有写实上的非社会性和注重艺术表现上的主观情感成份。

纯粹派摄影的写实观念,对当今摄影仍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其原始痕迹,则可探溯到自然主义摄影。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前,纯粹派摄影的表现形式被称作“Striaight Photography”,意即“直接摄影”或“如实摄影”。

这一时期,执着于直接摄影的摄影家们,以严肃的态度,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精巧地利用相机、镜头和感光胶片的本身特性,不依赖后期加工去直接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由于直接摄影的表现方式更符合摄影本质功能上的记实特性,因而很快成为影响艺术摄影和其它门类摄影的表现风格,而纯摄影的理论体系也由直接摄影的美学观点而形成初步构架。

《石级之海》弗雷德里克·H·伊文思(Frederik · H·Evans),1898摄。英国人,连环会的重要成员。始终以直接摄影的手法创作画意式照片。拍摄题材上,以擅长表现建筑和中世纪教堂而著名。

查尔斯·希勒(Charles Sheeler)1932年摄。美国人,画家、摄影家。从20世纪10年代起,主要从事都市、工业和建筑为题材的拍摄,以直接摄影的写实手法为主。也有透视变形和双重曝光的表现。

20年代后,纯粹派摄影就彻底取代画意派摄影,成为艺术摄影的一大主流,这与20年代产生的新客观主义摄影和3 0年代崛起的f\64小组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是分不开的,而纯摄影的理念体系,也由新客观主义摄影和“f/64”的美学观念续入而在2 0世纪上半时更加丰富和臻于完善。

新客观主义摄影(New Objectivity Photography)

新客观主义又叫新现实主义或新即物主义。

新客观主义摄影实际是绘画上的新客观主义在摄影上的反映。

新客观主义摄影认为,摄影有着自己的特性,而客观准确地再现事物,揭示事物的自然本质,就是摄影的特性,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替代的。

新客观主义摄影强调通过观察和发现,进而以直观的、不矫揉造作的写实手法,去对客观世界做真实细致的描绘。

新客观主义摄影为突出细节全面清晰所尽的努力,有时会导致作品流于表面形式化,以致有批评认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表现只是为观察而观察,呆滞而不够艺术。不论如何认为,事实是工业摄影、产品摄影在表现方式上,对新客观主义摄影采用了大量的效仿。

新客观主义摄影代表人物

汉斯·芬斯勒(Hans Finsler),瑞士人,德国先锋派摄影师。

皮特·兹瓦特(Piet Zwart)荷兰人,擅长以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风格拍摄静物与广告。

阿尔博特·伦格--帕契(Alber Renger--Patzsch)德国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先驱人物。

从20年代起,用摄影对客观事物和人造物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常用手法是从近距离或特殊的角度,用均匀柔和的漫射光来获取真实清晰的细节,旨在以局限的题材去发掘无限的创造。

1928年出版代表性影集《世界是美丽的》,汇集有100幅突出表现建筑物、机械、动、植物细节性的图片。这本影集中反映出他的美学观念。

伦格--帕契多次举办个人影展和参加联展,作品也多次获奖,著名的如1960年德国摄影学会的文化奖和1961年的维也纳摄影学会金牌奖。

卡尔·布洛斯菲尔德(Karl Blossfeldt),德国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

从1889年就开始用摄影研究植物结构,穷30年不舍地捕捉植物的叶、茎,根等构成的自然形态美。包括以特写来刻画局部的细节。

1929年将精选出的植物照片编印成影集《自然界的艺术形态》。布洛斯菲尔德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多次参加展览。

伦格--帕契的《世界是美丽的》和布洛斯菲尔德的《自然界的艺术形态》成为新客观主义摄影的里程碑。在建立和发展摄影自身语言的理论体系上,新客观主义摄影的美学观念广泛地影响了世界摄影,包括对艺术摄影的写实表现有着重大意义。

f/64小组(f/64 Group)

30年代在美国崛起的f/64小组,是纯粹派摄影在发展上的一个重要团体。

主要成员有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aingham)、威拉德·范·戴克(Willard Van Dyke)等人。

1935年解散,存在期间,举办过数次展览,团体在摄影上的美学观点是一致的。

f/64小组的摄影信条是崇尚“纯正的”和“直接的”表现风格,创作观点包括摄影要真正的表现客观事物,应当对原物进行直接拍摄,而不是做作摆布;摄影画面应当全部清晰,各阶层的影调均要细微丰富,因而在拍摄上提倡用大片幅相机,必要时将光圈缩至最小的f/64;通过对曝光、显影和印放等技术的控制,最终影象是可以预见的,因而应当依靠纯正的摄影工艺,而不是借助树胶重铬酸盐印相和柔焦其它人为加工的方法,才能保障摄影的纯粹。

“ f/64”的出现,形成与分离派的背离,是对画意摄影的革命。

“f/64”的产生意义在于通过所奉行的现实主义纯摄影的拍摄实践,将摄影在自觉发展的方向上,即在合理结

合绘画语言来建立摄影本体语言的追求上,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f/64”的代表人物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一生拍摄涉及多种题材、且均有卓越建树。早期热衷于柔焦式的画意摄影,并因之多次获奖。20年代起,逐渐对画意摄影失去兴趣。特别是受斯蒂格利茨、保罗·斯特兰德和查尔斯·希勒的启发后,开始坚定地步入纯摄影之路。从1 922年他所拍摄的有关俄亥俄州ARMCO 厂的工业摄影,可看出所受希勒影响的痕迹,这一时期的摄影,也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点。

从1924年起,韦斯顿就完全放弃了软焦点技术的运用而投身于对自然形态直接如实的精确研究,如风景、人体、蔬菜昆虫等。其中30年代期间,对加利福尼亚的洛沃斯峡谷类自然形态的拍摄,是他的纯摄影风格步入成熟的精确体现。

1932年,韦斯顿领头创建了f/64小组,该组织所推崇的纯摄影风气,使艺术摄影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韦斯顿在拍摄上,以好用大幅面的底片(10X8英寸)直接印相和尽量小的光圈保障景深而出名,旨在追求全面清晰和影调细微,至今凡研究摄影的人,无不为他的作品所倾倒。韦斯顿的作品魅力在于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具有新意的题材,将普通的自然形体,赋与具有诗意的灵性,以精细的影调和严谨的构图,展示了摄影之美。安塞尔·亚当斯曾写道,“实际上,韦斯顿是当今少数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他重新创造了自然界的事物形态和力量,他使得这些形态意味深长地成为世界的基本单元。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的内在历程,使之达到精神上的完美程度。”韦斯顿于1958年病逝。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2 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大师一。

早期摄影主要是画意派风格。30年代起,受斯蒂格利茨的影响和保罗·斯特兰德的直接启发,而转变成坚定的纯粹派摄影家。

3 0年参与创建了F /64小组。

亚当斯的摄影生涯很长。曾多次举办展览和出版影集,包括27年出版第一本影集《高山摄影》;36年曾在斯蒂格利茨的画廊“美国场所”举办影展;40年代曾以日籍美国人的困难处境为题材,进行专题拍摄。并以《生来自由平等》为标题举办展览;53年曾与多罗西娅·兰格合作,为《生活》杂志拍摄有关犹他州摩门教徒的专题报道。重要著述有35年出版的《摄影创作》和48年出版的《摄影基础从书》。

除了其它题材之外,风光在亚当斯的摄影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亚当斯在风光题材的表现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权威性。音乐感、哲理性和庄严的古典美,是他风光作品的特色。亚当斯的风光摄影,主要取材于约塞米蒂谷(Yosemite Valley),从1916年到1960年代,他与约塞米蒂谷结下了不解之缘。

亚当斯追求技术上的精确完美,创造了“区域曝光”法。按照区域曝光法,在拍摄前,便可对最终影像做出预见。在他的作品上.黑白灰各层次间丰富的影调和清晰度得到充分的体现,令观者无不为之折服。黑白摄影的美妙,经由他的演绎,达到了一个极致。

亚当斯1984年逝世,他的风格,代表着纯粹派摄影的典范,他的作品,也成为世界上售价最高者之一。

"我接触摄影是基于我对环绕在四周的壮丽,以及细微景观的信仰。"

20世纪上半叶艺术摄影的其它重要发展

未来派摄影未来主义发端于意大利,受立体主义的启发,派生于1910年代。

未来派信奉现代机械文明产生的是运动、速度和力量,而以往的静态艺术是过时的。未来派认为,“一匹奔跑的马,不是有四个蹄子,而是有20个,并且它们都是沿着三角形运动的”,采用以事物的运动和速度状态来表现空间和时间。摄影上的未来主义风格表现为动态摄影。

1910年,意大利的安东·吉乌利奥·布拉加利阿(AntonGiulio Bragrglia)意大利未来主义倡导者和“未来派摄影

动态论”的理论家之一,最先提出摄影上的未来宣言。布拉加利阿的观点是摄影动态可以捕捉动作的复杂性、韵律、真实和非物质性。动态摄影的动感并非是技术上的失误,而是客观事物在运动中的完整轨迹的真实再现。布拉加利阿在创作上的实验.迄今已大量运用于用摄影表现,动静结合做为一种手法,被用来强调摄影图片静态画面上的动态感。

物影照片将物体置于感光材料上,不经过照相机拍摄而直接用光线曝光,再按常规显影后所得到照片,通称作物影照片。

20年代,受达达运动的影响,在摄影领域出现了以物影为形式,进行抽象和超现实的表现。

物影制作的意义,不在形式是否新颖或完美,而在于其创新实验的尝试和艺术前卫精神。

最著名的物影照片制作者当数夏德、莫霍利-纳吉和曼·雷。

克里斯汀·夏德(Christian Schad)德国画家,摄影家,瑞士达达派成员。

自1 918年起,最先利用平面材料制作物影照片.来进行拼贴抽象表现。而被誉为“夏德照片”(Schadograph)

曼·雷(Man Ray )美国画家雕塑家和摄影家。

一生曾参加达达、立体、超现实等多个艺术运动,与斯蒂格利茨,马塞尔·杜桑和毕卡比亚都有着较深的关系。尽管曼·雷在20年代已是闻名于世的摄影家,拍摄过众多名人的肖像.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一生都在进行创造性的实验,以愉快,自由的心态去从事艺术创作,因而使作品具有着创新和前卫气息,并因此焕发着长久的魅力而为后人所学习借鉴。

他在摄影上最突出的创造有两方面,一是利用多种物体创作立体性的“光彩图”(Rayographys)。曼·雷的物影照片与夏德的不同处是夏德用平面材料做物影,没有影调的变化,而曼雷由于采用立体材料,包括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因而有着影调的变化。

曼·雷的另一创造是率先应用“萨巴蒂”效应创造“中途曝光”的摄影技法。

曼·雷于1976年逝世。

拉兹罗·莫霍利—纳吉(Laszlo Noholy--Nany)匈牙利人,本世纪最杰出的前卫艺术家之一。

生前辗转多个国家,足迹遍行欧、美。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于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编辑和出版多方面均表现出独有见地的个性。

在学术上,对表现、构成、未来、达达、抽象兼收并蓄,实验上善于调用各种手段,最突出的研究是以光、空间和运动为对象;以构成主义创作机械化活动雕塑;以抽象手法进行光绘画和物影照片的实验等。

拉兹罗·莫霍利—纳吉

莫霍利--纳吉1922年至1928年在魏玛包豪斯学校任教授,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新包豪斯设计学校,生前有大量的艺术理论和著述。

莫霍利--纳吉在1946年因白血病早逝,英年51 岁。生前并无显赫声名,但他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广告学、建筑和雕塑等多个领域的独特创见,在当今仍持续产生影响,他的成就甚至属于明天。

“萨巴蒂效应”

将显影过程中的感光材料再次曝光,则局部影像会产生反转现象。这一现象是法国科学家阿曼德·萨巴蒂(Armand Sabttier)在1862年发现的,因而被称为“萨巴蒂效应”。“中途曝光”是对“萨巴蒂效应”的实践运用,一般是将显影了约一半时间的感光材料(主要指感光胶片)在光线下进行第二次曝光后,而继续完成显影和定影。中途曝光后的部分影像便会形成反转。而在反转与未反转的区域之间,就会生成一条透明的麦基线,制作照片,则为黑色的轮廓线。与萨巴蒂效应有关的因素是:曝光时间极短,光源越强,则反转效果越强;用中途曝光的负片做反转效果,要远强于相纸做中途曝光。萨巴蒂效应对彩色光源和彩色感光材料同样有效。

剪辑与拼贴剪辑在中国叫“蒙太奇”,即德文Montage 的音译,原意指装裱、安置和组合。剪辑照片的技

法出自20年代德国达达派,当时是将文字和图像拼集成单独的作品。拼贴从属剪辑,是从剪辑派生出来的,只是手法更加丰富,而技术上则不求考究的图像集合。剪辑一般指文字和图片的组合,而拼贴则包括更多的物品;剪辑强调作品的内容情节,拼贴则更侧重艺术表现形式。剪辑和拼贴常做混合运用,一般就把剪辑和拼贴列为摄影的一个类而统称做剪辑技法。

霍奇(Hannah Hoch ),德国人。

卡兹米尔兹·波德萨德奇(Kazimierz Podsadecki ),波兰人。

约翰·哈特菲尔德(John Heartfield),原名赫尔穆特·赫次菲尔德(Helmut Herzfield),德国达达派艺术家。

亚历山大·罗德钦科(Alexander Rodchenko),俄国构成派艺术家。

巴巴娜—摩根(Barbara Morgan ),美国画家、摄影家。

抽象与超现实抽象的本意是从现象的本质中,提取要素来突出特征。抽象摄影的表现,主要是以事物要素的具象或事物形式的非具象,来传递视觉情绪或表达更含蓄的内涵。

超现实是让现实和非现实在矛盾中共存,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非现实的现象,创造出即有现实中的合理,又有非现实的怪诞,以似是而非的构成而使人不可思议。超现实摄影正是利用摄影的“真实性”,使非现实成为具有合理性的创作手段。

抽象和超现实做为艺术表现手段,本世纪来,广泛地为摄影家所使用。如斯蒂格利茨以云彩进行抽象表现的“等效”系列;爱德华·韦斯顿对自然形态的抽象表现;卡蒂埃·布列松在现实主义风格上的超现实运用;而科伯恩、夏德、莫霍利一纳吉、曼·雷、哈尔斯曼等更是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善于运用抽象或超现实语言进行摄影创作的大师。

弗朗西斯·约瑟夫·布鲁吉耶尔(Francis Joseph Bruguiere ),本世纪著名的美国摄影家。

擅长于抽象和超现实表现,在运用多次曝光、剪辑,对光线构成的图案和割纸抽象等多方面都有卓越表现。

安德烈·科特兹(Andre Kertesz 1894-1985),匈牙利人。1 944年加入美国籍。

做为卡蒂埃·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的良师益友, 克特兹在30 年代就已是著名的摄影大师,在长达70年的摄影生涯里,科特兹几乎在所有摄影领域都有着超凡的成就,而且几乎全用小片幅相机。"相机是我的工具;经由它,我给与我周遭的所有事物一个理由。"

克拉伦斯·约翰·劳哈林(Clarence John Laughlin)当代著名美国摄影家。

劳哈林是一位多产的摄影家,从1934年起学习摄影,1936年举办第一次个展,迄今举办过的个人展览已超过二百个以上。劳哈林以超现实摄影和抽象摄影著名,擅长将静物照片,建筑物照片,抽象照片和人像照片用多次曝光进行合成,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代摄影家,包括杰里·尤尔斯曼。劳哈林最成功的影集是48年出版的《密西西比河畔的幽灵》,曾再版二十次以上。劳哈林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除了摄影外,他还擅长写散文和恐怖小说。自70年代之后,主要精力潜心于写作。

欧文·布鲁门菲尔德(Erwin Blumenfeld 1897-1969)出生于柏林,1946年入美国籍。

二十世纪时装摄影大师,从三十年代进行过多种摄影工艺的实验和研究,如反光镜、变形镜、反转效应和网纹负片等。在抽象、超现实、剪辑等风格的表现上,都有着卓越建树,四十至五十年代著名于欧洲和美国摄影界。

弗雷德里克·萨默(Frederick Sommer),出生于意大利, 80年代移居美国。

本世纪著名摄影家,尤长于超现实主义风格。从30年代起运用多种材料如碎玻璃、剪纸、废弃物、乐谱等进行探索性的实验,侧重于表现形式上的幻觉。1981 年,摄影国际中心为他举办了大型的作品回顾展。

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1904-1983,英国人。

早期从事新闻和报道摄影,二次大战后.兴趣转向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广角变形、怪诞照明、无中间影调的高反差等手法的突出运用,使他成为英国独树一帜的超现实主义摄影家。

"摄影家要具有婴儿、或初入未知国境的旅行者那样的眼光。"

杰里·尤尔斯曼(Jery Uelsman )1934—,美国当代著名摄影家。

擅长在暗房中,运用合成,叠放,正负像倒置等工艺,创作摄影上的超现实表现。作品特点是以巧妙、复杂的

暗房技法来改变正常视觉的空间和比例关系,从而将人和景营造出新奇的怪诞。在制作时,他常同时用6-8台放大机进行合成和叠放,其暗房被命名作“视觉研究室”。"那时,当我看到一张单独的照片就会泄气,因为那并非我心中完整的影像,最后这个困难都在多张底片的集锦处理下,迎刃而解了。"

主观摄影摄影经常被认为重要是获得视觉世界客观而真实纪录的一种技术,但在19世纪末之前的60年中,人们逐渐接受了摄影能表达除简单的视觉记录以外的东西的观点.有许多摄影家对主观摄影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们深信除非摄影能应用于研究精神的内部世界,否则踏步能成为一种完全成熟的媒介。

严格讲,主观摄影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种摄影观念的延伸。摄影的最大特性是具有再现事物的记实功能,除了完成视觉表象上的如实记录外,摄影是否还能进行有关内涵的探索和传达?主观摄影关注的正是如何用摄影表达事物的精神内涵或摄影者的内在精神如何通过相机去表达,也即精神的主观能动性在摄影活动中的作用。

主观摄影的概念是不拘泥于写实还是非写实的拍摄题材,也不拘泥于写实还是非写实的表现。认为摄影不在于形式,而是决定于摄影家对主题的特殊敏感性,注重在影像中,用摄影家主观感情的实际流露。

主观摄影的先驱人物

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把照片作为摄影家内心世界的隐喻,即等效。

“所有我的照片等效于我的基本生活哲理。”

迈纳·怀特

经过细心研究过的照片应把观众带至一个超越的梦幻境界。

奥托·施泰纳特

主观摄影包括个人摄影创作的所有领域,从抽象的物影照片至心理上意义深远的和视觉上严密构成的新闻报道。

迈纳·怀特(Minor While)1918-1976 ,美国当代著名摄影家,摄影教育家。

对心理学、禅宗和东方哲学的研究,使他相信,摄影应当是能够创造出心理学、艺术、科学和宗教相交迭的一个客观瞬间。在摄影的创作和教学中,迈纳·怀特尤其重视主观感情注入摄影作品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斯蒂格利茨“等效”理论的内省特点和亚当斯的”摄前预见”和“区域曝光”在他的运用中,得到出色的结合、继承和发展。米诺·怀特的作品,大都是以自然物象为题材,但由于他能将自己的情感和心绪赋予拍摄对象。因而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充满了神秘的隐喻和哲理感。迈纳·怀特的风格,在60年代.曾成为一代美国摄影家的效仿楷模。

奥托·施泰纳特(Otto Steinert )1915—1978,德国摄影家,摄影教育家。

施泰纳特全力推行和倡导创造性的摄影。

依施泰纳特的见解,主观摄影包括“个人摄影创作的所有领域,从抽象的物影照片到心理上意义深远的和视觉上严密构成的新闻报道”。“主观摄影”展览的概念表示,形式并非重要,重要的实质在于摄影者的主观感受,即通过影像所表达出的摄影者的主观情感。

为贯彻概念的精神。施泰纳特坚持鼓励进行各种可能的创造性实验。在主观摄影的指导思想下,他的学生创作了各式各样的照片,包括物影、剪辑…运动物体的慢速动,自然界事物在近距和微距下的特写等。这些展览,实验和施泰纳特为推动主观摄影发展所做的其它努力,无疑都为丰富和建筑现代摄影的整体构架,起到积极的促成作用。

哈利·卡拉汉(Harry Callahan)美国摄影家,摄影教育家。

具有“主观摄影”表现意识。斯蒂格利茨,莫霍利一纳吉等都有吸收。40年代起,任芝加哥设计学院(前身即新包豪斯)摄影系主任。卡拉汉既使用35毫米片幅的小相机,也使用8X10寸的大座机,擅长以多样化的手法诸如多重曝光、剪辑、拼贴和抽象等进行各类题材的拍摄体现了以实验为理念的学院模式。

浅谈形式美

什么是形式美?广义地说,它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狭义地说,它是大量具体美的形式提炼、概括出来那种抽象形式所具有的美。它是相对独立的外部形式诸因素的美,即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的组合构成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 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一部分是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之间的组合规律,或称构成规律、形式美法则。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主要是色彩、形状、线条、声音等。色彩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特定的刺激信息,具有情感属性,形成色彩美。如红色通常显得热烈奔放,活泼热情,兴奋振作;蓝色显得宁谧、沉重、悒郁、悲哀;绿色显得冷静、平稳、清爽;白色显得纯净、洁白、素雅、哀怨;黄色显得明亮、欢乐等。形状和线条作为构成事物空间形象的基本要素,也都具有极富特色的情感表现性。如直线具有力量、稳定、生气、坚硬的意味;曲线具有柔和、流畅、轻婉、优美的意味;折线具有柔和、突然、转折的意味;正方形具有公正、大方、固执、刚劲等意味;三角形具有安定、平稳等意味;倒三角具有倾危、动荡、不安等意味;圆形具有柔和、完满、封闭等意味。声音本是物体运动产生的音响,其物理属性是振动。它的高低、强弱、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也可以显示某种意味。如高音激昂高亢,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进取,轻音柔和亲切等。把色彩、线条、形体、声音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起来,就形成色彩美、线条美、形体美、声音美等形式美。 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也即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 形式美的法则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美的事物的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端发展,因此,在美的创造中,既要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又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某一种形式美法则,而要根据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形式美法则,在形式美中体现创造性特点。以下是关于形式美法则在不同方面的体现: 建筑形式美 一个建筑给人们以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是指将自然形态经过人为加工而成为一种新的美的形式。作为内容存在方式的形式,包含两方面的联系,首先是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排列方式,称为内形式,其次是与内部结构相关联的外部表现形态,即呈现于感觉形象的外观,称为外形式。如建筑物的结构与造型,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这是它的内形式;建筑物的外观造型、细部装饰、门窗柱及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这是它的外形式。事物的外形式美,总是诱发人们去欣赏它。 绘画形式美 面对一幅画,先从哪里看起呢?古人说得好:“观看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传染,然后形似。”一幅画的好坏主要不在画得像不像,而在于主题能否扣住鉴赏者的心弦,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中受到教育、感染和启发。画得像不像只是一种手段,有的画需要像,有的画就不需要绝对像,像了反而不好。欣赏中国画一般依据南北朝时代谢赫在《古画品录》序言中首倡的“六法”,其中“气韵生动”已成为品评中国画优劣的最高标准。气韵生动是指画家借助于笔、墨、色等在画面上对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表现。这种表现不仅是对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论坛 Forum 1977年,约翰·萨考斯基(J o h n Szarkowski)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镜与窗”的大型摄影展览,该展览的基本设想是,200余幅参展作品可以被理解为某些外部现实(窗)的记录,或是揭示摄影师自己的内部存在的内化的影像(镜)。批评界对该展览的看法毁誉不一。不过,一个主题却一再出现,那就是很多入选的照片可以从一个分类轻易地放到另一个分类,而同样具有或者没有意义。 回过头来看,展览组织中似乎最新奇的是与近期内MoMA举办的早于它的同类展览相比,它更像一个世界性的大卖场——莫过于选入了诸如劳申伯(Robert Rauschenberg)、拉斯查(Ed Ruscha)和沃霍尔这样的艺术家。因为像寓言中鸡圈里的狐狸一样,这些艺术家的入选,更具体地讲是由于他们各自对摄影的不同使用而引发的议论——对MoMA摄影部所供奉的现代主义品牌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 这三位艺术家所使用的摄影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所命名的文化生产中的déjà-lu(已读)方面的坚持。巴特的这个观念还在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中被理论化为从生产到复制的转向。现代主义艺术摄影宣扬图像的自我包容(self-containment)和作者的一目了然的在场,而与此观点形成对照的是劳申伯等人的作品在每一个可能的方面都强调它们对取自于大众传媒,已经存在的和高度样式化的图像的依赖。由此,“高雅”和“低俗”的文化形式之间的多个现代主义壁垒就同时被突破或模糊了(这是十年以前波普艺术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而现代主义对审美能指的强调也被有效地抛弃了。 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在各个方面、 从各个视角被理论化了。无论是建立在从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到管理资本和跨国公司的转变上,还是认可新的信息经济及大众传播和全球消费主义的巨大影响力,社会基础结构发生的变化要求相对应的文化生产方面的转变。因此,在当前有可能发现一种象征着现代主义文化权威性消退的反资本主义冲动的同时,后现代主义已被认为具有一种属于它自己的批判日程和鲜明特色。 然而,不管有人如何希望将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化(当然不能说存在批判的共识),摄影在其中的重要性是无法否认的。更有意思的是,使摄影成为后现代主义艺术中一种特别受欢迎的媒介的摄影影像的性质,恰恰是数代艺术摄影师所竭力想否定的。 我在此并不想在任何方面掩盖劳申伯、拉斯查和沃霍尔三人之间的真正的不同之处,但他们各自对这种媒介的使用与其形式品质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而更多地与摄影在标准和普遍使用中所实际起作用的方面有关。摄影在历史上起到了向多数工业化社会的居民(确实,图像的生产和消费是先进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其经验世界的作用,如果不是完全再现的话,所以它已经成为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一个主要代理人和管道。 相应地,当摄影开始在1960年代被 归入艺术时,它作为一种可多次复制媒介的身份被持续地强调着,尤其是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之中。沃霍尔对已有流行影像的独一无二的使用,他生产的系列和复数产品,为了生产图像而对生产线流程的摹仿,他将他的工作室命名为“工厂”,以及他所建立的削弱了艺术家的浪漫形象的公共人格(沃霍尔把自己表现为一个制作人),这些都构成了对现代主义价值观的重大突破。 以沃霍尔为样板的这种艺术生产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和杜尚(M a r c e l Duchamp)作品的一种重要的家族相似。主要以现成品闻名的杜尚所关心的是展示出艺术范畴本身是完全偶然和任意的,是一种话语功能而不是倾诉功能。杜尚的看法与一切认为艺术对象内在地和自律地被赋予了涵义、意义或美的观念相对立,他提出艺术作品的身份、意义和价值是被积极地、动态地建构起来的,这是对现代主义、理想主义美学的一种激进的拒绝。追随着现成品的逻辑,沃霍尔、劳申伯、拉斯查或约翰斯等艺术家,通过对来自大众文化的摄影图像的再呈现,走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或许该叫作“已成品”(already-made)。 克林普(Douglas Crimp)注意到后现代主义中摄影使用的另一个方面,他称 撰文/阿比盖尔?所罗门-戈多(Abigail Solomon-Godeau) 翻译/郑涛  Art Photography after Photography 艺术摄影之后的摄影 《杰洛》 1995 杰夫?沃尔摄 《无题》 1987 巴巴拉?克鲁格摄

《摄影艺术赏析》学后感

《摄影艺术赏析》学后感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了,手机上也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学会欣赏摄影作品是摄影者的基本功之一,因为会欣赏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经过《摄影艺术赏析》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摄影艺术赏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下是我经过学习学到的知识和一些感想。 摄影艺术欣赏也叫摄影鉴赏。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它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 1.摄影艺术欣赏是对摄影作品的接受与反馈 摄影家创造出来的摄影作品,必须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能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就如同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就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就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石块,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观众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生命力。 2.摄影艺术欣赏是一种主体创造活动 观众在摄影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摄影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其中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摄影艺术欣赏是审美经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从根本意义上讲,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摄影欣赏活动中这种主体力量集中表现在观众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将这多种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获得强烈的美感。 对于摄影艺术的受众,特别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怎样才能在面对一幅摄影作品时不但能懂得摄影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能够捕捉到摄影家在作品中带给观众的激情,从而体会到美的感受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一种“空”的状态,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进行欣赏时,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块海绵,随时准备吸收摄影画面中传来的一切信息,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体验。 其次,要深入体会摄影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普通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优秀的摄影作品中蕴涵着人类的丰富的情感。不同的形象、线条、影调、色彩这些形式手段终究只是传递情感的中介物,摄影者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以情感动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体会到摄影者按下快门时那一刻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再次。要努力唤起自己内心的联想和想象。事实上,任何的艺术性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对一幅摄影作品唤起想象和联想的时候,不要忽视标题所提供的信息。摄影作品的标题非常重要,它常常标示出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另外摄影作品还非常注重画面的节奏,观众可以从画面提供的音乐性节奏展开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不是一朝一夕形

网上农大摄影艺术赏析在线作业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A 最终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 1. 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的法国人是( )。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 达盖尔(Daguerre ) 大卫?穆恩奇(David Muench)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 本题分值:?? 用户得分:?? 用户解答:??达盖尔(Daguerre ) 知识点:??0 走近摄影艺术 2.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 达盖尔(Daguerre ) 大卫?穆恩奇(David Muench)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 本题分值:?? 用户得分:?? 用户解答:??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 知识点:??1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上) 3.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 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法并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有“约塞密提大师”美誉的摄影家是( )。 以下哪位摄影家善于抓拍作品( )

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 )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 本题分值:?? 用户得分:?? 用户解答:??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 知识点:??2 与风景对话——风光摄影(下) 4.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 曼?雷(Man Ray )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 Paolo Barbieri ) 本题分值:?? 用户得分:?? 用户解答:??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知识点:??5 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5.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艾森斯塔特 埃里克?沙洛蒙 罗伯特?卡帕 本题分值:?? 用户得分:?? 用户解答:??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知识点:??8 凝固的现实——纪实与新闻摄影(上) 6. 显微拍摄 美国着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 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家是( )。 通常可用于对名画真伪进行辨别的科技摄影类型是( )。

浅谈摄影艺术语言的创造与提炼

浅谈摄影艺术语言的创造与提炼 摘要:随着如今人们对于生活艺术品质的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追求,在生活中摄 影艺术的魅力展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在当今先进摄影电子设备不断完善和进步的同时,人们对于自身摄影艺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本文中先简要阐述了摄影艺术的发展,随后分析了摄影的艺术表达与创造,最后对于摄影艺术的语言运用和提炼予以了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摄影艺术;创造;提炼 前言 摄影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瞬间艺术,通过瞬间影象表现出真实的图像内容,也就是把思维、判断和构想在瞬间实现。面对被摄体,通过距离、接触、本体以及内部感觉等等,从而产生摄影艺术情绪的冲动,从而抓住生活中足以引起某种艺术感受的主题联想的刺激物,在大脑中迅速过滤、定位,并充分调动摄影艺术的语言,利用光线、色彩、取舍、构图、对比、虚实、夸大、压缩等,加大影像语言的程度和强度,并调配好需要的情绪色调,把它深刻的表现出来,这就是摄影艺术语言表现的根本所在,也是摄影艺术的魅力之处。 1.现代摄影艺术的发展 在目前很多的当代艺术表达中,摄影艺术可以说是其中最为年轻的之一,摄影的产生都源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从1839年发明摄影这门技术,再到19世纪末期产生的绘画派摄影、纪实摄影以及肖像摄影。从那以后,摄影艺术的发展开始越来越明朗。可以毫无疑问的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决定着是摄影艺术发展的前提。摄影器材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尤其是近几年摄影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更新,为摄影艺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摄影艺术发展过程中,它与当今社会的艺术潮流和思想潮流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在如今摄影艺术语言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和摄影艺术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时,使得摄影者们的技术手段不断地变化到最终走向成熟,因而摄影艺术的流派也随之而产生了。要想认识摄影艺术的发展,就有需要进一步了解摄影艺术的流派,摄影流派是伴随着历史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此外就是流派与风格的概念的区别,在平时,常常将流派与风格并提,但流派是指群体的,而风格则是指个体的。纵观摄影艺术史的流派,大致有以这些:写实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印象派摄影、自然主义摄影、抽象摄影、主观主义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等等[1]。 2.摄影艺术的语言创造与表现 摄影艺术属于造型艺术中的一类,通过视觉感官来展现。这和美术绘画的静止性、空间性和造型性等的相似之处的存在的原因是摄影艺术也是平面空间的表达。然而,摄影艺术是一定要面对真实物体的,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中实体再现”,也是与美术绘画的差异所在。无论是任何一种艺术都一定特有属于自身的语言,而对于摄影艺术来说,它的艺术语言是依赖光线、线条、影调、色调和空间感等构成它造型语言。正是通过这些语言来构建成摄影的艺术魅力。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利用其独特的形式表达给人以真实的感官思维,运用色彩、光线、影调等语言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艺术摄影作品与新闻摄影作品、商业摄影作品一样,都是摄影作品的子概念。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如何通过艺术形象感动(或感染)受众,引起受众由形象思维获得审美享受的因素方面。具体来说,艺术摄影作品的主要价值体现于审美追求和创新追求这两个向度上的成熟程度。也正因为如此,艺术摄影作品在摄制方面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凡是能够表现画面审美情趣,体现创新意图的拍摄特技、暗房特技或电脑制作特技,都可以运用。 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的记录性,也可以忽视摄影作品直接或潜在的商业要求。艺术摄影作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艺术摄影以美为目标。 黑格尔说:"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们是熟知的。"要问什么东西是美的,人人都可以做出回答;要问美是什么,人们就困惑了。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正是这样一种东西,如果问大家哪一张艺术摄影作品好看,谁都能说出来。要是问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艺术摄影作品的好坏,要回答清楚就难了。 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曾经众说纷纭。上个世纪80年代,张绍先在《论摄影艺术的本质》一文中,把形象性、审美性、摄影性、可塑性、逼真性这五性在作品中的统一程度,看作评价标准。丁遵新在《摄影美的演替》中,说:"一是求美,二是求新,三是力求形式多样。"陈晓琦、于德水、宋聚岭合写的《试论摄影艺术创作与欣赏信息传递的同构关系》,把艺术形象与认识表象的同构关系的贴切、

和谐程度,作为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 近年来,国内的摄影理论工作者在消化了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带来的新鲜素养后,对于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标准,有了不少虽然并非体系性的,却也很有见地的论述。这些论述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李树峰于《图片编辑与格式塔》中,将完形心理学的视觉力学引入对艺术摄影作品的评价,并在《摄影的"三个依赖"》一文里,以辨证的方式,这样阐述了思想于作品的重要性:"器材是工具,题材是取向,思想才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单纯依赖以上哪一种都不足以成器,大量的事实都能说明这一点。"鲍昆在《复制行为和摄影内心》一文中,为"观念摄影"的价值理念引入国内主流艺术摄影展览的作品评价,做了理论的阐述。顾铮在介绍中国摄影家对国外都市的视野时,提出"文化碰撞"的"他者性"在摄影画面中的价值体现。林路在解读百年经典风光摄影的时候,既强调贴近自然关注地球生态,也提倡"拉开摄影家与自然的距离,以宏观的角度俯瞰自然,从而将原本清晰的自然形态,形成点、线、面等抽象的构成?quot;藏策在谈到摄影界对作品评价的滞后现状时说:"这种好/坏评说式的'批评',多为即兴的、随意的,主观印象式的,往往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和学术上的严谨。比如,你认为某一文本(无论文字的还是影像的)为'好/坏',这种表述除表明你的个人倾向、偏好和态度外,很难说明更多的东西。因为你没有指出'好/坏'标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一标准是否可靠,其作为一种被'历史化'了的产物,背后的深层关系为何,哪些'意识形态'被加以掩盖了?"……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浅析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摘要:摄影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从观念到形式均进入了新时期,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追溯了摄影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在其生存价值特性中体现出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摄影历程纪实性艺术性时代价值创新精神 摄影即用光绘画,实质上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摄影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艺术创作、科研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相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数码摄影的出现使传统意义上的摄影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挑战,无论是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影像存储、处理、传播都体现出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它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人瞩目,面对摄影的现状和未来有必要探讨其时代的地位和价值。 一、摄影发展的时代历程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利用自己制作的光学暗箱,以“日光蚀刻”法经过8小时的曝光,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鸽子笼》。1835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发现在碘化银感光版上的潜影,利用水银蒸汽能够显现为可见的图像,这种显影方法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明亮光线下的景物只需20~30分钟,使摄影的实用变为现实。但是他的作品世存较少,只有在1838年拍摄的摄影的《巴黎寺院街》。1839年8月19日法国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的诞生日。诞生标志着摄影进入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成熟、完善的新时期。在达盖尔研究摄影法的同时,1835年,英国人F.塔尔博特(Fox Taibot)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张相纸负片,通过负片可以冲洗无数张照片,大大降低了摄影成本。1851年,英国F.S.阿彻尔(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了“湿版”摄影法,这种摄影法曝光时间短,可以不使用三脚架,它的出现促使了手持相机的发明。1888年,美国G.伊斯曼(George Eastman)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相机,又推出柯达胶片,透明胶卷的出现为后来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优势,把照相机推向批量产品的市场。1936年,彩色胶片的诞生,为人类的摄影技术带来了绚丽的色彩。人们可以通过照片欣赏多彩多姿的世界,而不必再不能留住明丽的色彩而感到遗憾。20世纪50年代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高灵敏测光系统、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以及现在的数码照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摄影常规,数码摄影的各种优势受到各行各业和个人用户的青睐,也使摄影变得更加有趣。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17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摄影专业“图片分析”考题

摄影专业“图片分析”考题 摄影作品分析(一) 请各位考生根据张峰拍摄的作品《寄托》(作品由监考老师发放),从主题思想、艺术内涵、摄影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分析文章,题目可自拟。 分析要求: 一、主题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摄影技术语言准确,构图、用光方式与色彩运用分析得当。 三、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摄影作品分析(二) 作品题目:热闹总是别人的 考生根据所附作品按主题思想、瞬间表现、画面构图、光线与黑白灰运用、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文章(作品为监考教师发放的一张彩色照片)。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字迹工整。可自定题目。 摄影作品分析(三) 请各位考生根据摄影作品《伤疤》(作品由监考老师发放),从主题思想、艺术内涵、摄影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分析文章,题目可自拟。 图片说明:2009年10月13日阿富汗坎大哈,7岁的阿图拉因胸口中弹在医院接受治疗,他的前方是一张巨大的X光片。几天前,驻伊美军在追捕塔利班武装分子的过程中,对塔利班的车辆开枪射击,没想到正在附近放羊的阿图拉不幸中弹受伤。 分析要求: 一、主题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摄影技术语言准确,构图、用光方式与色彩运用分析得当。 三、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摄影作品分析(四) 请各位考生根据摄影作品《触景生情》(作品由监考老师发放),从主题思想、艺术内涵、摄影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完成一篇摄影作品分析文章,题目可自拟。 图片说明:在摄影图片展览的现场,一位清洁工人正驻足欣赏一幅获奖摄影作品。 分析要求: 一、主题突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二、摄影技术语言准确,构图、用光方式与色彩运用分析得当。 三、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摄影作品分析(五) 分析电视散文《贵阳》 1、你认为片子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列举片中的两三个细节,谈谈你的看法。 3、本片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来说贵阳,请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自己的感受。

摄影艺术赏析作业答案全套满分!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的法国人是()。 (5.0 分) a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 达盖尔(Daguerre) c 大卫?穆恩奇(Davi d Muench) d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2. 促使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公园法并开辟约塞密提为国家公园,有“约塞密提大师”美誉的摄影家是()。 (5.0 分) a 安塞尔?伊士顿?亚当斯(Ansel Adams) b 达盖尔(Daguerre) c 大卫?穆恩奇(Davi d Muench) d 弗朗科?方塔纳(Franco Fontana) 3. 以下哪位摄影家善于抓拍作品?() (5.0 分) a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b 优素福?卡什(Yousuf Karsh) c 阿诺德?纽曼(Arnol d Newman) d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 Avedon) 4. 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5.0 分)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 b 曼?雷(Man 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 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 Paolo Barbieri) 5. 提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摄影家是()。

a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b 艾森斯塔特 c 埃里克?沙洛蒙 d 罗伯特?卡帕 6. 通常可用于对名画真伪进行辨别的科技摄影类型是()。 (5.0 分) a 显微拍摄 b 红外摄影 c X光摄影 7. 创立了“集锦摄影”,并以作品《春树奇峰》入选英国摄影沙龙的中华摄影家是()。 (5.0 分) a 奚志农 b 陈复礼 c 罗红 d 郎静山 8. 《雕塑家贾柯米蒂》的作者是()。 (5.0 分) a 优素福?卡什 b 理查德?阿维顿和欧文 c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d 爱德华?斯泰肯 9. 《老黑奴》的作者是()。 (5.0 分) a D?柯克兰德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 c 卡什 d 阿维顿 10. 《满天星》的作者是()。

浅谈摄影艺术的形式美

浅谈摄影艺术的形式美 艺术的目的,是通过表现手段创造美的作品,现实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家的反映、加工,提炼而产生艺术作品。美的事物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它必须具有目的性,规律性的内容,。摄影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创造审美价值的实践活动。它利用其特有的视觉可以感受的艺术形象来对现实生活进行独特的审美反映。任何艺术虽来源干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制品,所谓“按照现实生活本身的 面貌来反映生活”,并不是要求机械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个别对象的外貌。哲学家 黑格尔就坚决反对“把对外在现象的单纯模仿作为艺术的目的”。摄影是用具有鲜明具体的可视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努力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最富有艺术表现力,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场景和细节,而舍弃一切无助于表现创作意图的不必要的东西。而且要在这种选择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和创造。摄影艺术是审美的艺术,随着时代进步,摄影艺术也随人们审美能力和审美要求变化、发展。单凭熟练的摄影技术、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将摄影技术技巧与摄影艺术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摄影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构图美、光线美、造型美、线条美、影调美和色彩美等。风格、手法的多样,作品能否使人感动.缘于作者审美意识的深度,思维的活跃与感情的变化等。我认为还应有“慧眼”,应该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情感去溶合,用脑去思考。只有这样,拍摄出的摄影作品才能真正地称得上是摄影艺术作品,才会有个性,有感染力.根据摄影学习、作品观赏和创作实践,就此谈谈初浅的体会。摄影艺术的形式美,什么是摄影艺术的形式美?这是一个不容易表达清楚的精髓,它的规律以及在摄影创作中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冰雪艺术摄影的发展过程

冰雪艺术摄影的发展过程 作者:孙羽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一、黑龙江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之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筑中东铁路,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1 (二)拍摄主体: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主要是俄国人,是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勘测,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宁古塔、牡丹江、绥芬河及现在哈尔滨地区的风光。 (三)拍摄内容: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这些照片后来与修筑中东铁路时拍摄的一些工程照片一并收入画册出版,其中一些景观照片画面清晰细腻,有一定的艺术品位,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风光艺术照片。在这一时期,虽然照片是由俄国人所拍摄,但是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省产生的最早的关于冰雪艺术的摄影作品。所以,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综上所述,在20世纪初,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冰雪摄影艺术最初的雏形是涵盖在风光摄影之内的。此时,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的拍摄者都是外国人,我国大多数摄影者仍旧是照相馆艺术,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独自进行创作的人很少。

二、19世纪20~30年代,反映黑龙江冬季风貌的作品的诞生 (一)历史背景 自1901年到1931年的30年间,黑龙江地区先是受到沙俄侵略,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新闻出版中的摄影采访,多被日本人占据,社会纪实摄影受到严格控制,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在这三十年间,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虽然受到沙俄和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但是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二)拍摄主体 20年代初,华人摄影记者的出现,虽无史料表明哈尔滨市报业《国际协报》记者王岐山拍摄过冰雪摄影。但是也说明在这一时期,冰雪摄影的摄影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俄国人、日本人等外国人。中国也出现了自己专职的摄影记者。 (三)拍摄内容 在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摄影人也拍摄了一些哈尔滨的冰上运输、江上采冰的照片。有的还作成了明信片互相赠送。而随着胶印技术的推广,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绘画和摄影为主的单色彩画报,在这些画报中反映黑龙江冬季的田野风貌、冬季风貌、城市风光的摄影也偶有出现。2说明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产生了冰雪摄影。综上所述,在这一时期,单色彩画报的出现,说明了黑龙江地区的冰雪艺术摄影手段的增加。而冰雪艺术摄影已经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拍摄,本土的华人记者的出现,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 附答案

摄影艺术赏析考试作业(从第五讲到第十讲) 第五讲平凡中的不平凡——静物摄影 1. 单选题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摄影家是: A. 哈罗德.费因斯坦(Harold.Feinstein.) B.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C.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2. 单选题美国著名的F.64小组创始人之一,创造了许多花卉摄影经典之作的女性摄影家是: A. 爱德华.斯泰肯(Edward.Steichen) B. 曼.雷(Man.Ray) C. 伊莫金.坎宁安(Imogen.Cunningham) D. 吉安.帕洛.巴尔贝里(Gian.Paolo.Barbieri) 3.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家发明了“中途曝光法”: A. 曼.瑞(ManRan) B. 理查德.阿维顿(Richard.Avedon) C. 巴拉瑞.诺法雷(Balara.Norfleet)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Weston) 第六讲最美的美——人体摄影 1. 单选题最早的人体照片是: A.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 B. 《扮成溺水自尽者的巴耶尔》(又名《一个被淹死的男人》) C. 《安格尔的小提琴》

D. 《变形》 2. 单选题以下哪位摄影师拍摄了最早的人体照片: A. 伊莫根.坎宁安 B. 菲利普.哈尔斯曼 C. 弗兰克.霍华特 D. 希波利特.巴耶尔 生命的赞歌——生态摄影 1. 多选题被并称为世界摄影三大奖项的是: A. .世界野外摄影比赛大奖 B.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 C. 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D. 世界科技摄影比赛大奖 2. 单选题出版画册《追寻藏羚羊》,并最终让藏羚羊保护问题得到了社会关注的我国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3. 单选题被授为“气候英雄”的中国生态摄影家是: A. 罗红 B. 陈复礼 C. 奚志农 4. 单选题出版世界最畅销的野生动物画册——《塞伦盖蒂:非洲平原的自然法则》的摄影家是: A. 保罗.斯梯瑞

浅谈摄影艺术的普及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2160540.html, 浅谈摄影艺术的普及性 作者:古迎春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7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摄影艺术不仅是传媒文化的一部分,更是群众文化的一部分。而伴随着人们对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摄影的满足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照相。如今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艺术。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普及,为民间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不仅可以通过民众深刻的诠释我国的民族文化,还能有效的放大大众的审美角度,令群众的生活更具有艺术感,有效地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科技发展;普及性 [中图分类号]:J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7-0-01 一、摄影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摄影艺术的特点使得艺术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能够在广大群众中流传。传统艺术的主要创作主体一般都是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其大多为专家、精英等。而摄影艺术的创作主体并不要求其为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只要有摄影设备,每个人都可以从事摄影创作,随心所欲地将他们的创作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摄影艺术能够在广大群众中流传的原因。不过,摄影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摄影设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摄影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往往也比传统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正是由于摄影设备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傻瓜相机、各种数码相机的出现,使得寻常百姓家都能够从事摄影,使得摄影艺术成为人人都能够从事的一种群众文化活动。而这种大众群体的参与,也使得摄影艺术具有群众普遍性,并将大众的审美意识、日常生活状态和文化习俗比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二、摄影艺术的大众普及程度 1.审美角度的普遍性 照片是现代人非常熟悉的东西,最明显的就是身份证上自身的那张照片。在摄影设备还不是特别普及的年代,照片或许更多地体现在了一种身份的证明,而今随着摄影设备的普及,照片已经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思想。人们更多的通过摄影这一媒介,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达出来。通过照片这一静态载体,其中多表现出来的事物和人物,通过大众的欣赏、想象,表达出了无限的意境。而且在这个审美的过程中,并没有限定审美角度,这就使得摄影艺术对大众的“门槛”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才使得摄影艺术变得通俗化、群众化。 2.摄影工具的普及性

摄影的发展历史精编版

摄影的发展历史

在电脑上和在纸上欣赏摄影作品,所获得的感觉可能是很不相同的。 这组作品里,个人更喜欢采睡莲和纺织女童工。第一张照片约瑟夫·尼埃普斯:《窗外》 法国人约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摄者。从1793年起,尼埃普斯就已从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存影像的试验。1826年的一天,尼埃普斯在房子顶楼的工作室里,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的照片。他当时的制作工艺是在白蜡板上敷上一层薄沥青,然后利用阳光和原始镜头,拍摄下窗外

的景色,曝光时间长达八小时,再经过熏衣草油的冲洗,才获得了人类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在这张正像上,左边是鸽子笼,中间是仓库屋顶,右边是另一物的一角。由于受到长时间的日照,左边和右边都有阳光照射的痕迹。尼埃普斯把他这种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称作“日光蚀刻法”,又称阳光摄影法。他的摄影方法,比达盖尔早了十几年,实际上应被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只是由于尼埃普斯为保密而一直拒绝公开,也就未被予以公认。美国盖蒂研究保护所的科学家最近对这张世界上最古老的照片进行全方位分析后认为,这张照片至今保护完好。科学家正在设计一个内含惰性气体的密封盒,以求使这张照片能够再保存数百年。这幅照片最后一次公开展览的时间为1898年,此后一度销声匿迹,直至1952年才重新面世。科学家杜森·斯图里克说:“如果你想一想照片的整个历史,还有胶片和电视的发展,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从这第一张照片开始的。这张照片是所有这些技术的老祖宗,是源头。

也正因如此,它才那么令人激动。” 摄影术的诞生路易斯·达盖尔:《巴黎寺院 街》 法国人路易斯·达盖尔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用摄影术的发明人。达盖尔青年时从事舞台美术,达盖尔最初就是用查恩式暗箱进行精心绘画的,当他得知尼埃普斯的阳光摄影法之后,与尼埃普斯通信,并与他合作共同探讨新的摄影方法。但尼埃普斯没有同意达盖尔用银盐做进一步实验的主张,所以直到尼埃普斯去世,阳光摄影法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直到1837年,达盖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实验方法来彻底改进摄影的技术。他用感光过的镀银铜板,浸泡在加热的盐水中获得定影而完成了自己的“达盖尔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摄影艺术作品赏析 选择下图进行摄影艺术作品的赏析,谈谈个人的看法,分析作品的艺术效果和美感。 1,画面的整体布局。 从近景,中景,远景三个方面来分析。 近景是一堆半浸泡在水里的靠着水坝的光滑的石头,石头在水表面蒙蒙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而水表面的淡淡的雾气更增加了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欲窥不得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中景是一对含情脉脉注视着对方的情侣和广阔平静的水面,情侣的右手边也有一堆石头。同样的水面上浮着淡淡的雾气,远处的灯光倒映在水里留下一片淡淡的黄色光晕。朦胧的水面和朦胧的人像交相辉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远景是一座灯火辉煌的斜拉锁桥,横跨整个水面,同时也是画面的主要构成物之一。中间一个桥墩的顶端在灯火和夜色的掩映下看的不真切,在云端若隐若现,留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更远处还有朦胧的山脉蜿蜒其中。 将雾通过景物的透视效果,将纵深感表现出来,也使雾有远近浓淡的对比。在这里,摄影家在设置近、中、远景的同时,还特意采用逆光照射,将雾的朦胧感表现出来,丰富了艺术感染力。整幅画面给人的是一种朦胧的意境和淡淡的平静的唯美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觉得很温馨,很浪漫。 2,光线的选择。 本图选择的是侧光拍摄,侧光可以凸现景物的立体感,使景物真实可信。构图的均衡对称也给画面增添了宁静的氛围,让人犹如身临其境。利用侧光是斜拉桥投影在水面上,并用投影的光线构造朦胧的美感。使原本平淡的画面增加了趣味性。画面中灯光在水面上的反射光照亮了一部分朦胧的雾气,而周边的景物则略带神秘。整体的明暗对比时画面显得格外神奇,犹如童话世界一般梦幻,给人以美得享受,让人不禁幻想。 3,色彩的搭配。 整个画面的色彩比较丰富,过渡自然和谐。近处石头的泛着光泽的黝黑色,水面朦胧的乳白色,桥上灯光的晕黄色,人影背后白绿色的光线,远处深蓝色和墨黑色的天空。既有冷色调,又有暖色调,画面色彩饱和,色调和谐,有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低色温在画面上呈现暖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4

摄影艺术赏析_在线作业_4 显示答案 一、单选题 (共13道小题、每题5分) 1. (5分) ? B. 艾森斯塔特 2. (5分) ? A. 伊莫金.坎宁安 3. (5分) ? D. 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 ) 4. (5分) ? C. 陈复礼 5. (5分) ? B. 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lipe Halsman ) 6. (5分) ? B. 小孔成像 7. (5分) 拍摄表现二战胜利的经典之作《胜利之吻》的摄影家是( )。 《玉兰花》的作者是( )。 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奖,同时也是美国著名的F ?64小组创始人之一的摄影家是( )。 摄影作品《月光曲》的作者是( )。 被称为“美国人像摄影的怪杰”的摄影家是( )。 摄影技术的基本原理来自“( )”光学现象。 《滇金丝猴》的作者是( )。

8. (5分) ? B. 《坠楼》 9. (5分) ? B. D ?柯克斯 10. 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的法国人是( )。 (5分) ? C. 达盖尔(Daguerre ) 11. (5分) ? C. 《共和军战士之死》 12. (5分) ? C. 罗红 13. (5分) ? B. 爱德华?韦斯顿 二、多选题 (共2道小题、每题5分) 1. 人像摄影主要的两种方法是( )。 (5分) ? A. 抓拍 荣获了美国普利策新闻照片奖,显示了摄影纪实警示社会的强大力量,这组照片是( )。 《月明之夜》的作者是( )。 西班牙内战时期,被复制最多的一幅伟大的战争摄影作品是( )。 被授为“气候英雄”的中国生态摄影家是( )。 《圆环》,又名《蒂娜的裸体》的作者是( )。

摄影造型艺术美学浅析

摄影造型艺术美学浅析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摄影艺术造型美学特征和摄影造型语言的审美意蕴;探讨了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摄影造型语言构筑摄影艺术美的意义及其表现。 关键词:摄影;造型艺术;美学 人类对美的热爱、追求与创造是来自于本身的原始信念,是人的本质天性。美存在于人类的活动之中,是人类活动的历史发展的结晶。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无不蕴含着人类对美好追求的愿望。因此,摄影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其产生的摄影艺术作品,也是人类对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 一、摄影是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 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与其他造型艺术有本质的区别。它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美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 1.摄影作品的空间感 空间感,亦称深远感,在中国传统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画家们所倡导的“画贵深远”,就是强调绘画要有深远的空间感。同样,在中外摄影史上,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亦多是摄影家们娴熟地运用透视规律成功地表达出深远空间感的结果。如亚当斯的《月升》,张印泉的《七星烟雨》等,即是如此。 摄影艺术的空间感是怎样借助透视规律表现出来的呢?或者说,摄影作品表达空间感是运用的什么“材料”和“语言”呢?摄影艺术表现深远的空间感,所用的艺术语言主要是线条和影调。因为摄影作品对空间的表现,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形体透视,即线条透视;空气透视,即影调透视。当然,这两种透视,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又要借助适当地选择光线和拍摄角度等来实现。 2.摄影画面的立体感 摄影画面的立体感,即体积感,是使摄影作品生动自然,真实可信的重要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