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平台的地理设计研究_林天鹏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平台的地理设计研究_林天鹏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平台的地理设计研究_林天鹏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平台的地理设计研究_林天鹏

初中地理-中国地理自然环境、资源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一、我国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二、我国的行政区划 三、我国的人口

人口最多省:广东省,最少省:澳门 2、人口东多西少 (1)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2)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四、我国的民族 2、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a、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b、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东部和中部;c、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部分地形、地势和气候 一、我国的地形 1、地形特征及分布 (1)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分布:a、平原、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b、山地、高原和盆地多分布在西部地区。

3、主要地形区及特征 (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山区面积广大 (1)优势:利于多种农业模式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山区急流可以发电。 (2)劣势:地面崎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多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坡度大,不利于发展种植业。 二、我国的地势 1、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三、我国的气候 2、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3、气候的主要特征 (1)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复杂多样 形成原因: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为界

第二部分河流、自然灾害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东南为外流河,西北为内流河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水能资源:上游流经第一、第二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水能宝库”之称。世界最大水利枢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2)水运开发: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享有“黄金水道”的美誉。 三、黄河的开发与治理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虚拟地理环境中时态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第27卷第1期2004年2月 现 代 测 绘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Vol.27,No.1 Feb.2004 虚拟地理环境中时态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研究 谷风云1,2,崔希民1,谢传节2,刘清旺1,姜永阐3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3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9) 摘 要 介绍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含义,虚拟现实和可视化技术,探讨了线、面地理对象的时态信息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以近、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给出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和三角洲地形地貌动态显示的方法。关键词 虚拟地理环境 虚拟现实 可视化 时态信息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97(2004)01-0011-03 1 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含义 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无疑为加强地理科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和方法上的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地学相结合可以产生虚拟地理环境。虚拟地理环境(V GE)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1]。虚拟地理环境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概括,是区域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虚拟模型,强调身临其境之感,但又追求超越现实的理解,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出现实世界,更可以重建过去和预测未来。 2 虚拟现实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简介 计算机图形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由原来的单纯的文字信息向声音、图像信息转变,并且由原来利用鼠标、键盘的交互转变为通过高级的人机接口设备沉浸到由计算机生成的多维信息空间,这种高级的人机接口设备即是虚拟现实技术。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系统的更新,使虚拟现实系统发展成为数字化多维信息空间的技术支撑平台。到目前为止,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应用到教育、工程、商业和娱乐等各个领域。正如其他新型科学技术一样,虚拟现实技术也是许多相关学科领域交叉、集成的产物。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电子学、传感器、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控制、心理学等[2]。虽然该领域的技术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但是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目前虚拟现实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大部分还是集中在扩展计算机的接口能力上。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对地学信息可视表达、分析的研究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地学专家通过对可视化在地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与可视化研究相关的新概念,如地图可视化、地理可视化、GIS可视化、探析地图学(exploratory cartography)等(Kraak1999a;MacEachren1997; Neves1997;龚建华1999)。在这些研究中强调了可视化在人们与地学信息交流、认知分析和可视地学思维中的作用。 3 时态信息表达方法概述 时间问题是地理学中的一个基本研究问题。对应于时间维上不同的时刻或时间段,地理对象的属性(包括空间属性)有可能发生变化。研究时态信息的表达方法,离不开对时态数据模型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GIS时态数据模型为:“snapshot”模型、时态对象模型、基于事件的事空数据模型、“triad”模型和“bitemproal”数据模型[3]。 但是任何一种模型都无法反映现实世界的所有方面,在GIS中的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中,通常把空间数据抽象为点、线、面三种简单的地物类型,作为三种简单对象。 3.1 线地理对象时态信息表达方法 对于线地理对象而言,在表达时间维信息的时候引入一个点的位置函数,与此同时引入时间域中的两个概念:时刻和时间间隔。点的位置函数定义如下 t raj(ν)={locν(t)|t∈def(locν)} 该函数为分段线性函数。因此,对于每一点的运动轨迹都有一点集{p1,p2…p n}与其相对应,从而可以通过两个相邻点p i,p i+1的位置线性内插来得到。 如果顶点ν在t i时刻在位置p i,在t i+1时刻在

《中国地理》题库

《中国地理》题库 第一篇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国土概况 一、填空 1.中国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在世界各国居第位,仅次于和。 2.中国陆地边界约万千米。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南至,长万千米。中国岛屿海岸总长万千米。 3.中国大陆及沿海岛屿的领海,是以连结各基点之间的作为基线,由此基线起算,其外侧海里的水域是中国的领海。 二、选择 1.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是 (1)中国地理环境。(2)中国自然地理环境。(3)中国区域地理环境。 2.中国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是 (1 ) 研究中国全国及不同等级区域的自然地理过程、结构和区域分异规律。 (2)研究中国全国及不同等级区域的各自然地理要素性质、自然资源特点和人类开发利用的方向。 3.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1 ) 是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的总和。 (2 ) 是中国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表现之总和。 (3)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地理过程、结构的显著征象或重要因素,又是中国自然地理过程、结构的综合反映。 三、解释 1.自然地理过程 2.自然地理结构 3.区域分异 四、问答 1.中国地理位置和疆域对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形成有何作用? 2.中国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的表现如何? 第二章地貌 一、填空

1.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 2.第一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第二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第三级阶梯面的主要地貌类型是、、。3.世界的最高峰是,第二高峰是。 4.中国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它们是:北列、,中列、,南列。 5.中国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 6.中国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它们是:西列、、、、,中列、、、 ,东列。 7.中国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等。 8.横断山脉是由一系列平行岭谷相间的高山深谷组成,从东向西依次有:邛崃山、 河,大雪山、江,沙鲁里山、江,宁静山、江,怒山、 江,高黎贡山。 9.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自西向东有五列北北东向平行山脉,它们依次是:、、、和。中国东部的最高峰就位于台湾岛上。 10.中国的四大高原中,分布在第一级阶梯的有,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有、和。 11.中国的四大盆地中,分布在第一级阶梯的是,分布在第二级阶梯的是、和。其中,是海拔最低的盆地。 12.中国最大的平原是,其次是和,它们都分布在第级阶梯上。 13.中国的丘陵中,胶辽丘陵包括和,东南丘陵包括、和。 14.中国最大的火山群分布在,第二大火山群称为火山群,它们都分布于向与向构造带的交汇地区。 15.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是处于板块与 板块碰撞带,和板块与板块俯冲带附近。 16.新构造运动主要是指到晚喜马拉雅运动中的地壳运动。17.中国境内的地台主要有三处,即、和 地台。地台区的地壳运动比较和缓,反映在地貌上是以、和平原为主。18.地槽在现代地貌中表现为和。 二、选择 1.中国最长的山脉是 (1)喜马拉雅山脉(2)昆仑山脉(3)天山山脉(4)秦岭山脉 2.中国红层地形的红色岩系形成的环境是 (1)温带湿润环境(2)高温多雨环境(3)高温干旱环境 3.中国东部最高的山峰是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我国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摘要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文化观念,这也必然造成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区的文化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着很深的社会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一定地理环境下食物资源和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方式,尤其是人类生产活动早期,饮食文化的产生对自然环境条件有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饮食文化打上了人们为适应地域特殊环境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的深刻烙印。地理环境是饮食文化的因,不同的饮食文化则是地理环境的体现。我国的饮食文化发展与当地地理环境相适应,体现了很好的地域差异,也说明了地域对饮食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饮食习惯及饮食特点的形成,揭示我国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原因。从文化保护角度来说,了解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从而更好的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Abstract China's vast territory, different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material conditions, people formed different way of life and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cept, this also will cause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district difference in our country. The so-called “a side water and soil raises one party person”, the culture of any region is a product of the certain region with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has deep social roots and geographical origin. Food in a certai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he activities of production determines the people's diet,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human production activities, diet culture produces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has obvious and direct dependencies, diet culture with people to adapt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ke a deep imprint of effor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diet culture, the

虚拟地理环境期末作业

虚拟地理环境

一、试论述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并结合专业背景探讨虚拟地理环境的可能研究与应用前景。 (一) 虚拟地理环境的概念 1、从地理学、社会学角度:(广义上) 虚拟地理环境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其中的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世界中的化身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 广义上的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可以生活、工作、生产和消费的一个新的空间世界,它与现实地理环境一样,是一个包含空间系统、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一个开放的、复杂性巨系统。 2、从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角度:(狭义上) 虚拟地理环境,是以化身为基础的多用户分布式三维智能虚拟环境,是地理环境特定地理现象与规律的数字与多通道感知表达、计算与模拟,可用于地理多维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多媒体集成发布、人机交互交融式创新式地理科学研究、分布式地理协同规划、设计与决策、地理旅游、教育、培训及娱乐等。 狭义的虚拟地理环境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软件信息系,作为一种工具,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现实地理环境。 虚拟地理环境,特称为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原先:地学虚拟环境)。 (二) 虚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原型 虚拟地理环境,可定义为包括作为主体的化身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等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虚拟图形境象环境,虚拟经济环境,和虚拟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它包括作为主体的人类社会以及围绕该主体存在的一切客观环境,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 化身人类,是表示现实界中的人与虚拟界中的化身( avatar avatar)相结合后的集合整体。化身是用户在虚拟界中的三维图形表达。

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

虚拟化技术及其应用上海市浦东科技信息中心程三艳摘编 虚拟化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在计算机方面通常是指计算元件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运行。虚拟化技术的提出可扩大硬件的容量,简化软件的重新配置过程,模拟多CPU并行,允许一个平台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应用程序都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 1、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1.1 从实现层次来分,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硬件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等。 硬件虚拟化,又叫做准虚拟化,就是用软件来虚拟一台标准电脑的硬件配置,如CPU、内存、硬盘、声显卡、光驱等,成为一台虚拟的裸机。 操作系统虚拟化,就是以原操作系统为母体样本,利用虚拟化软件克隆出多个新系统。 应用程序虚拟化,主要任务是虚拟操作系统,保证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虚拟系统的某些关键部分,如注册表等,轻量、小巧;还可以实现很多非绿色软件的移动使用,通过局域网方便快捷地分发到企业终端上,不用安装,直接使用,在应用范围和体验上超越绿色软件,大大降低了企业的IT成本。 1.2 以应用领域来划分,虚拟化技术可以划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桌面虚拟化、CPU虚拟化、文件虚拟化等。 服务器虚拟化,应用了硬件虚拟化和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在一台服务器运行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并且可以同时运行,就相当于多台服务器同时运行了,利用率大大提高。 存储虚拟化,是将一堆独立分布的硬盘虚拟的整合成一块硬盘,存储虚拟化的目的是方便管理和有效利用存储空间。 网络虚拟化,一般是指VPN,它将两个异地的局域网,虚拟成一个局域网,这样一些企业的OA、B/S软件,就可以像真实局域网一样进行电脑互访了。 桌面虚拟化,是在服务器上部署好桌面环境,传输到客户端电脑上,而客户端只采用瘦客户机的应用模式,即只安装操作系统,接受服务器传输来的虚拟桌面,用户看到的就像本地真实环境一样,所有的使用其实是对服务器上的桌面进行操作。 CPU虚拟化,是对硬件虚拟化方案的优化和加强。以前是用虚拟化软件把一个CPU虚拟成多个CPU,而CPU虚拟化直接从硬件层面实现,这样大大提高的性能。 文件虚拟化,是将分布在多台电脑的文件数据虚拟成一台电脑上的,这样以前找文件要去不同的机器上查找,而现在则像在一台电脑上操作一样。 2、虚拟化技术应用 虚拟化技术具有可以减少服务器的过度提供、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IT的总体投资、增强提供IT环境的灵活性、可以共享资源等优点,但虚拟化技术在安全性能上较为薄弱,虚拟化设备是潜在恶意代码或者黑客的首选攻击对象。 目前常用的虚拟软件有VMware、Virtual PC以及微软在推的windows sever 2008中融入的Hyper-v1.0。自从全球经济危机开始,虚拟化技术被广大企业迅速应用,2009年也是虚拟化技术大潮兴起的一年。 2.1 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单机环境、C/S架构、B/S架构、SOA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涉及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相关领域,所需要的计算机平台、存储环境和网络环境多种多样,随之也带来了IT基础设施的资源利用率低和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将虚拟化技术应用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既能提高高校信息基础设施的效率,也能提升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降低IT相关管理成本。 使用存储虚拟化技术,将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中的所有存储资源整合为一个大的存储系统,通过统一存储数据和管理存储空间对外以透明的方式提供存储服务,根据应用系统对存储速率和访问要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存取方式。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 学时:62 代码: 适用专业: 制定: 审核: 批准: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云计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虚拟化技术发展史、虚拟化技术分类、虚拟化架构特性并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技术都有涉及,重点讲授虚拟化技术在服务器、桌面及网络上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虚拟化的基本知识,掌握虚拟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对目前主流的虚拟化产品进行熟练的使用、部署及维护,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严守规范、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情况、虚拟化的技术分类及虚拟化的基本技术架构等知识。 2. 了解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的基本概念及基础架构原理,了解市场主流虚拟化技术及产品。 3. 了解VMware ESXi的基本概念并熟练掌握VMware ESXi的安装、配置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了解VMware ESXi的重要功能并掌握VMware ESXi虚拟机的创建、定制技术。 4. 了解XenServer的功能特性、虚拟基础架构及XenServer系统架构,掌握XenServer服务器和XenCenter管理平台的安装、配置以及创建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5. 了解Microsoft Hyper-V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安装Microsoft Hyper-V服务器角色以及创建、定制虚拟机环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6. 了解KVM的应用前景及基本功能,掌握KVM环境构建、硬件系统维护、KVM服务器安装及虚拟机维护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7. 了解Docker的功能特性及系统架构,掌握Docker的使用技术,包括Docker的安装与卸载、Docker镜像与容器以及Docker Hub的应用技术等。 8. 掌握虚拟机服务器的部署,包括虚拟服务器的配置、工具的部署、虚拟服务器调优、虚拟服务器安全性、虚拟机备份、虚拟机业务迁移及物理机转虚拟机的方法及技术。 9. 了解虚拟化终端的类型及其特点、熟悉常见共享桌面的种类。了解主流虚拟桌面的产品及其厂商,掌握VMware View虚拟桌面的部署步骤过程。 10. 掌握虚拟专用网络VPN的部署与使用方法,包括硬件VPN和软件VPN;掌握虚拟局域网(VLAN)的部署与使用方法,包括标准VLAN、VMware VLAN和混合VLAN;掌握虚拟存储设备的配置与应用,包括IP-SAN在vSphere平台的挂载方法。 11. 掌握虚拟化架构规划的需求分析及设计选型的一般方法,能够针对具体的项目需求给出虚拟化架构规划实施方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1、陆地自然带的涵义; 2、地域差异原因; 3、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三、重难点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知识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网络虚拟化技术介绍及应用实例

网络虚拟化介绍及应用实例 技术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用户需求不断发展提高,市场也不断发展变化,谁能真正掌握市场迎合用户,谁就能够占领先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运营中关键资讯传递的畅通可以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关键资源,供应链、渠道管理,了解市场抓住商机,从而帮助企业维持甚至提高其竞争地位。作为网络数据存储和流通中心的企业数据中心,很显然拥有企业资讯流通最核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前各个企业/行业的基础网络已经基本完成,随着“大集中”思路越来越深入人心,各企业、行业越来越迫切的需要在原来的基础网络上新建自己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设施的整合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数据中心,企业不但能集中资源和信息加强资讯的流通以及新技术的采用,还可以改善对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好的数据中心在具有上述好处之外甚至还可以降低拥有成本。 1.虚拟化简介 在数据大集中的趋势下,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规模越来越庞大。随着服务器规模的成倍增加,硬件成本也水涨船高,同时管理众多的服务器的维护成本也随着增加。为了降低数据中心的硬件成本和管理难度,对大量的服务器进行整合成了必然的趋势。通过整合,可以将多种业务集成在同一台服务器上,直接减少服务器的数量,有效的降低服务器硬件成本和管理难度。 服务器整合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难题:多种业务集成在一台服务器上,安全如何保证?而且不同的业务对服务器资源也有不同的需求,如何保证各个业务资源的正常运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虚拟化应运而生了。虚拟化指用多个物理实体创建一个逻辑实体,或者用一个物理实体创建多个逻辑实体。实体可以是计算、存储、网络或应用资源。虚拟化的实质就是“隔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 ?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 ”和“活动2 “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 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岀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岀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 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一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岀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地关系

关于中国民居与地理环境、地方风俗的关系的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田园梁子(五班) 课题组成员:田园梁子朱成林政(五班) 课题指导老师:耿顺传王付江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来源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民居的调查研究,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在中国地域文化,并更好地将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课题的研究计划 1、课题研究的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2、课题进程的安排 第一天: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对地方民居有大致地了解。 第二天;多方面查找文献资料、媒体报道、照片,联系以前的实地考察经历,把资料进行汇总。 第三天:有条理地整理所搜集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第四天:对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研究报告,结题。 3.课题任务分工 田园梁子:总负责。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编辑,整理和筛选。最后撰写结题报告。 朱成林:多渠道搜集文献。 政:搜集照片,媒体报道等。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 1、容摘要: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方民居。我们将中国民居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少数民族民居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每个小方面又具体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最后通过中国民居的研究,我们发现应该对现有的这些民居建筑做到充分的保护,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伟大的民居建筑特色,让中国民居走向世界,让世界为之震撼! 2、关键词:民居、地理位置、气候、地方风俗、保护与继承 3、研究结论: 一、中国北方民居与地理环境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第八小组[摘要] 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此,我们仅选择中国内部文化及中外文化这两部分作为比较的主要对象。 首先,在中国内部,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南北差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文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这之中,我们选取了蒙古文化和岭南文化多为两个经典例证,来比较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异。 同时,地理环境对我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有着丰富的地理类型,也有着丰富的地形地貌,从而促使了我国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景象。不同地域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节日习俗,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此,我们选取了民歌这一部分来体现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在我国文化开放的程度中很好地被体现。地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进行文化传递与交流的一大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大额传播速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文化的开放程度,甚至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还从本国走向世界,选取了西方典型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国家希腊地区,将该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与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的情况作总体上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地理环境对中国内部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从整体地理环境说,按其地理环境的差异,人类可以粗略区分为

大陆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国家,人们生活的空间相对狭小,利用海洋漕运之便,往往商业比较发达,人员交往和流动方便。又因为内地活动空间有限,回旋余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动机。而中国整体地理环境的格局恰与海洋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相反。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从整体上看,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二是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三是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第一,从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之一问题上看,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显而易见,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 在南北差异的大框架下,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差异、南北建筑差异、南北服饰差异、南北风俗差异、南北饮食差异、南北文学差异、南北性格差异、南北方言差异、南北商业差异等等。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