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认识论联练习

第二章认识论联练习

第二章认识论联练习
第二章认识论联练习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 D 矛盾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能动的反映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3、意志、情感、灵感、直觉在认识中属于:

A理性因素B非理性因素C主体素质D客体素质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5、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7、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8、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9、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世界件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0、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11、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1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A.永恒性 B.客观性C.不变性D.终极性

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14、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C取决于人的努力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5、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

A事必躬亲B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

C无须学习间接经验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于直接经验

16、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的速度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7、“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这种观点是: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C绝对主义 D 相对主义

1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19、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是: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问题的辩证法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 反映论 B 唯理论 C 经验论 D 先验论

21、毛泽东总结的认识过程总公式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B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D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2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周检验和发展真理23、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区别是:

A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B是否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C是否承认真理的相对性D是否承认真理的具体性

24、“真理是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B实用主义真理观C主观真理观D形而上学真理观25、“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各种规定的总和”即()

A感性具体B思维具体C综合 D 归纳

二、多项选择题

1.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会导致()

A.唯心主义认识论

B.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2.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必须通过实践

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

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

3.任何客观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具体性

4.实践的基本特点是()

A、客观性

B、革命性

C、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5.下列哪些活动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A、渔民捕鱼

B、运动员比赛

C、工人炼钢

D、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

6.认识的主体包括()

A、自然界

B、个人主体

C、集团主体

D、类主体

7.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实践决定认识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结构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A认识的主体B认识的客体

C认识的中介D实践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认识的主体是:

A具体的、历史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群体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11、实践作为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12、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A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观点: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B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C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D肯定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

14、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认识论的主要缺陷是:(ABC)

A不懂得实践的伟大作用

B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C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D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A 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B 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6、感性认识是: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外部联系和现象的认识

C以直接性形象性为反映特点的认识

D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反映基本形式的认识

17、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

A概念B判断

C推理D知觉

1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的认识

B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对事物直接的认识,具体生动,丰富多彩

D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抽象的认识

19、下列命题属于经验论的有:

A认识不能超过感觉和经验

B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

C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D真理是由不证自明的公理构成

20、以下论断属于唯理论的有:

A认识是唤醒灵魂中早已具有的理念

B只有数学推理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理

C真理来自天赋观念

D、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

21、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必备的条件是:

A理性认识应该尽可能地正确

B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结合起来

C科学地分析各种材料

D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自觉的行动

2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这是因为:

A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B认识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

C人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23、真理之所以具有相对性,是因为:

A人的认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B人们认识事物的手段总是有局限性的

C认识总是受认识主体的状况制约的

D客观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

24、“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

A相对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

25、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26、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就是肯定:

A凡经过实践检验证实的真理,可以被丰富、完善和发展,却不能推翻它

B发展着的实践终将对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作出确定的检验

C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D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三、简答论述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4、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四、辨析题

1、假象就是一种错觉。

2、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

8、认识开始于经验。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之认识论试题整理归类

一、选择题 1、(海南单科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B)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海南单科卷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B) 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D) 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全国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C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课程标准税收基础

课程标准税收基础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四川省绵阳财经学校 会计专业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税收基础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授课对象会计专业会计、出纳岗位 授课学时 72 XX年XX月XX日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进一步了解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介绍税收基本理论,我国税制以及税收管理的课程。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税收基础是今后学习纳税实务课程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业务知识。同时,学习好该课程也是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为今后的工作做一个良好的铺垫。 2 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以各种税种要素为主要知识点进行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理解税对于会计的重要性,同时紧密围绕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训练,补充教材上相应的知识内容。 2.各章节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应相互区别理解,也可从会计知识方面进行更详细的解释,以便于学生接受相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做到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体现该课程的多元化。 3.在对税收概论的掌握上,结合各主要税种(尤其是从业考试涉及的主要税种)要素熟练掌握,以练习的方式强化理解。 4.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建议理论讲授57学时,实训11学时,复习测试2学时,机动2学时。 3 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税收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税收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熟知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熟练掌握各种税的计税方法和税收征管。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理解、运用。为学生将通过资格考试和胜任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 1. 税收概述、特点,税收分类、税法概念及分类; 2. 流转税制中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的计算及征收管理; 3.所得税制中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及征收管理; 4.税务代理、税收法律责任及诉讼。 能力目标 1.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自己分析计算各税种; 2.对于教材上未涉及但考试大纲存在的内容要认真掌握; 3.学会归纳总结税收征管的内容。 素质目标 1.树立遵纪守法的道德观念,严格遵守税法的规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良好的职业; 2.具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8.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w.w.w.k.s.5.u.c.o.m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税收基础知识习题目(2)

税收基础知识习题 第一章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税收的概述 第二节税收的分类及本质 第三节税收的作用及其他财政收入的比较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税收“三性”特征不含(B)。 A强制性B公平性C无偿性D固定性 2、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其核心是(D)。 A强制性B固定性C确定性D无偿性 3、早在夏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A)。 A贡B助C彻D初税亩 4、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发展实行的(A),标志着我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A初税亩B两税法C一条鞭法D租庸调制 5、税收产生的物质基础是(A)。 A剩余产品的出现B国家的出现 C阶级的产生D物品交换的出现 6、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C)。

A行政性收费B罚没收入C税收D发行货币 7、税收分配的主体是(D)。 A企业组织B个人C税务局D国家 8、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A)。 A国家的存在B经济的发展C阶级的产生D现实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现阶段,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BCD)等方面。 A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税收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C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D税收可以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体现公平竞争 2、下列关于我国税收历史发展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有(AB)。 A夏商周时期的“贡、助、彻”是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 B“初税亩”是我国农业赋税从雏形阶段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C在我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特定商品(尤其是盐、酒、茶等)课征的杂税占有主要的地位 D我国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引入了直接税并开始在现实中实行这一税种的征收 3、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BCD)。 A税收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B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税收的征收 C税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影响经济D税收与经济主要是间接影响关系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论主观试题

1.2016年4月,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目标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主要表明 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利用规律④人们可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在艰苦的条件下,走访中国各地,从传统中医药典《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不断实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的走访为其奠定了基础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屠呦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对青蒿素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屠呦呦的发现推翻了前人的真理性认识,达到了终极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青蒿素能否治疗疟疾是屠呦呦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丹麦女生在使用手机中发现,晚上睡觉若将开着的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上课,这让她怀疑手机辐射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于是她将研究转向手机辐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经过试验发现,没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水芹和豌豆种子都能发芽并茁壮生长;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种子不仅没有生长,甚至大多数都死了。这表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怀疑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2015年7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已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7时50分成功从距冥王星1.25万公里处飞掠,并陆续传回最新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照片,“新视野”号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为神秘和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85年前,2006年因轨道形态特质被降级为矮行星。这表明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②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③真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④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5.有人学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不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错在否认了实践的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6.2016年2月11日,美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它的发展是物理学界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被一一验证的事实告诉我们(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③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④认识运动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7.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现状,我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人多力量大”,到“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再到“双独二胎”、“单独二胎”,如今国家又开始放开二胎。计划生育政策是之所以需要逐渐完善,是因为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不断发展的真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 ③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④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诗歌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朗诵诗歌,不仅可以让我们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而且也能从中获得哲学智慧的启迪。下列诗句中,蕴含哲理相近或相似的是: 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可以亲自尝一尝;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却万万不能试一试,《本草纲目》上写得清清楚楚:“砒,大毒也”。这表明 A.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的认识来源于书本 B.任何认识都是在直接接触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 C.来源于亲身实践的认识比来源于书本的知识可靠得多

税收基础习题

《税收基础》(第二章)单元测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关于纳税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纳税人是税法直接规定的 B.当存在税负转嫁时,纳税人和负税人就不一致 C.扣缴义务人是纳税人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D.纳税人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自然人 2.不同税种分配对象和范围的差异是由()决定的。 A.纳税人 B.征税对象 C.税率 D.税源 3.体现征税广度的是()。 A.纳税人 B.税率 C.计税依据 D.税目 4.比较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不同点有()。 A.划分级距标准的性质不同 B.累进方式不同 C.划分级距标准的性质和累进方式都不同 D.累进方式相同 5.税收收入不受价格水平影响,只于征税对象的实物量有关的税率形式是()。 A.定额税率 B.累进税率 C.名义税率 D.比例税率 6.按税收与价格关系分,税收可分为()。 A.从价税和价外税 B.从价税和从量税 C.价内税和价外税 D.从价税和价内税 7.税收分类的基本方法是()。

A.按征税对象性质分 B.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分 C.按会计核算中使用会计科目分 D.按税收与价格关系分 8.()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 A.计税依据 B.税源 C.税目 D.税率 9.税率这一要素是以()为基础确定的。 A.课税对象 B.纳税主体 C.计税依据 D.纳税人 10.税收按()可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行为税和财产税。 A.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 B.按征税对象的性质 C.按计税标准为依据 D.按税负是否转稼为标准 11.()是价外税。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资源税 12.属于行为税的有()。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印花税 13.我国现行税制中,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央税种的是()。 A.消费税 B.增值税 C.企业所得税 D.个人所得税 14.税法规定起征点为200元,税率为10%,甲.乙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分别为200元和400元,则甲.乙纳税人分别纳税()。 A.0元和20元 B.0元和40元 C.20元和40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5.某纳税人某月取得收入250元,税率为10%,假定起征点和免征额均为240元,则按起征点和免征额办法计算,分别应纳税()。

哲学认识论模拟试题

2014年高考模拟试题选编认识论 1、(14年潍坊一模33)自古以来,火就是纸的“天敌”。“纸包不住火”。日前,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成功合成出一种高柔韧性、可耐1000oC以上高温的新型无机材料纸张——羟基磷灰石“耐火纸”,从此“纸里也能包住火”。这说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②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③改变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14年临沂一模20)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昕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表明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 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14年济南一模34)2013年11月21日,多国研究人员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世界最大中微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为揭示宇宙射线之谜奠定了基础。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物质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②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能够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来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活动因其主动创造性而具有了直接现实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14年揭阳一模33)201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承诺: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将细颗粒(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省级财政将投入2500万元从源头上治理PM2.5等大气污染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应对PM2.5时,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从广东总结出来的特殊经验,可到全国推广 C.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治理PM2.5重在行动 5、(14年滨州一模3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C.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6、(14年威海一模17)近年来,网络热词成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着文化 C.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14年临沂一模22)当前,“明察秋毫”级别的成像能力早已不足挂齿,高分辨率的显微成像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对化学键直接成像的水平。去年,美国研究者利用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拍到了化学反应中旧共价键断裂、新共价键形成的全过程。科学家在结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又可更进一步,高中化学课本上的分子结构图旁,终于可以为化学键配上货真价实的“素颜照”。这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发展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 ③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14年广州一模33)多年来,国家不断调整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起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胎子女”,本世纪初又开始实行“双独二胎”,2014年再过渡到“单独二胎”。…这表明 ①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调整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④政策制定要坚持与社会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14年淄博一模35)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的第一次“留影”,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 ①人们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思维规律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科学设备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0、(14年泰安一模24)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扎实开展。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取信于民,李克强到广西调研时强调指出:“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这句话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1、(14年临沂一模9)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一些网络“大V”利用网络便利,甚至通过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谋取不当利益。近期,国家采取一系列行动打击网络谣言。谣言被转发一万遍也不会成为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不断超越 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真理与谬误界限明确,无法转化 12、(14年菏泽一模23)2013年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成功举行,“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空一号”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理现象。地面上的单摆运动在太空中竟然成为神奇的圆周运动,这表明 ①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真理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④世界是不可知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14年佛山一模33)中国成功将嫦娥二号送入太空带给人们的喜悦尚未消散,却迎来一个令人始料未及的消息一一12月9日中国与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03星”,因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追求真理的过程永无止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14年德州一模24)物理学家麦克米兰根据传统理论断定,超导体的转变温度一般不能超过40K(约零下233摄氏度),被称为麦克米兰极限温度。中国科学家在掺Fe的SmOFeAs和CeOFeAs 中观测到了43K和41K的超导转变温度,并且利用高压合成技术制作出一大批不同元素构成的铁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得认识论之第一得与基本得观点就是( )。 A、实践得观点 B、联系得观点 C、发展得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就是理性自主得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就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社会性得物质活动 D、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得创造性得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因素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得对象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得就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得关系就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得延长包括在主体得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得哲理就是(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10、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上帝得启示或绝对精神得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得哲理就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就是判断就是非得标准 C、时间就是检验就是非得标准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得作用 B、理性认识得作用 C、直接经验得作用 D、间接经验得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得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就是认识论得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得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就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得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得提高 B、实践就是人类认识得基础与来源 C、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得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得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税收基础考试大纲教材

《税收基础》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 《税收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财经商贸类专业所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税收的概念、税收制度基本要素和税收的征收管理等知识,介绍了不同税种的具体内容。它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性较强、突出实务操作的专业课。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础。税收分配会改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的格局,对企业经济活动、公民切身利益以及政府决策行为都有着重大影响。税收与国家、与集体、与个人都密切相关,它是一门特别有用的学科,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 二、考核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考生明确中国税制的完整体系,了解掌握各税种的要素设置及税额的计算原理,学会运用所学有关税收制度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处理有关税种的计算。对提高考生的税收意识,普及税收知识,提高计算能力,从而提高全民纳税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微观税收的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税收的征收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也应掌握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具体税种的征收制度与操作实务,并且学会各税种的税额计算。三、考核的形式和题型

(一)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我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升学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 (三)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税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掌握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并能够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说明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的考试着重基本知识考查和应用能力考查两个方面,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表达其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能够应用会计原则分析和说明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计算和处理涉及一两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的会税收问题,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五)命题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在所学知识范围内,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 2.考试命题应该覆盖面广一些,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认识论练习题

期中考试高二政治复习学案 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练习题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 . 2008 年9 月25 日,我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型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送人太空预定轨道。这一壮举主要说明()A .实践的客观性 B .实践的能动性 C .实践的历史性 D .实践的社会性 9、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

认识论高考题

认识论主观题 副标题 一、论述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现传统兽医药事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求。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经过千辛万苦,历时半个世纪,冯洪钱终于在2008年完成了系列著作《民间兽医本草》,共计638万字,插图2353幅。书中收录3505种中草药,附方40000多则。《民间兽医本草》“汇古今兽医本草之大成,集民间兽医经验之精华”,冯洪钱被誉为“当代的李时珍”,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冯洪钱是如何在兽医中草药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3)结合学习冯洪钱的事迹,班级举行“我的青春?我的梦”主题班会,请你以“理想?奋斗?价值”为关键词拟定一份要点式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每个关键词对应相应要点,总字数100字左右。 【答案】(1) ①深入兽医药研制和畜病治疗第一线,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 ②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传统兽医中草药及药方,在继承传统中实现创新. ③收集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推进创新.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亲身的实践和他人的实践为冯洪钱提供了研究课题,为《民间兽医本草》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验证了兽医中草药成果的科学性;兽医药研制及其畜病治疗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创作《民间兽医本草》的目的和价值. (3)(6分)评分量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