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揭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国付出的代价沉重

揭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国付出的代价沉重

揭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中国付出的代价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 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纪念。1945年5月7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8月15日中午,日本裕仁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投降。9月2日在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举行投降仪式,9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下令全国庆祝三天,并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日。这一天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日。9月9日上午9时举行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理解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形成,就需要了解战争形势发生改变后世界大国对国际格局的安排。经过数年战争,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没有取得预期结果,战争形势发生逆转,盟军转入反攻。为确定战后世界秩序,盟国首脑们多次举行会议,对未来世界格局进行了磋商、谈判。1945年以后的世界格局就是历次会议所取得成果的部分反映。这些成果的主体部分一直持续到1989年东欧剧变。而由美国倡议建立的联合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

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的政治安排是由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下来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雅尔塔会议,因此,战后世界体系又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在会议过程中各国有势力均衡方面诉求、有利益方面攫取,经过紧张激烈的交锋,最终达成了广泛一致意见。

开罗会议与德黑兰会议

在这四次会议中,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实际是分两次进行的一个会议。因“苏日和平条约”的存在,蒋介石不愿意与斯大林会面,斯大林也不愿意参加这个会议。这样,罗斯福、蒋介石与丘吉尔率先在埃及开罗进行会议,主要是讨论日本问题,形成《开罗宣言》,宣告,战后日本必须将东四省(包括热河)、台湾和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朝鲜独立。随后,罗斯福、斯大林与丘吉尔又在伊朗德黑兰举行会议,解决德国问题进行讨论,签署《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发表了《德黑兰宣言》,主要是英美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在西线登陆,苏联则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对日作战,同时以苏联进入大连港,使大连港成为自由港作为交换。

开罗会议中,中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收获。1943年11月23日晚蒋介石与罗斯福举行会谈,中国取得了

与美英苏三国同等地位,成为当时的四强之一。此外,还就日本天皇制度的存废、对日军事占领、日本战后赔偿、领土收复、军事合作、朝鲜印度支那泰国的未来地位、对中国经济援助、外蒙古和唐努图瓦(唐努乌梁海)的历史关系问题等重要议题上取得广泛共识。

开罗会议后紧接着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伊朗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会议一个重要内容是罗斯福总统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构想。1943年11月29日下午2时45分,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会谈,罗斯福表示:很想同元帅就以联合国家为基础的某种机构前景进行讨论。接着他简要概述了联合国的建立方案,接着又提出“四个警察”概念,由苏美英中四个国家组成的“这个机构有权立即处理对和平的任何威胁,以及需要这种行动的任何突然事变”,这个机构就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雏形。但斯大林却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外。

德黑兰会议的核心话题之一是波兰问题,斯大林展示了竭力扩张的野心:通过肢解德国,使波兰边界西移,并建立亲苏政权等方式来实现苏联势力范围的扩大。

波兰问题不仅是德黑兰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也是一年以后雅尔塔会议的中心议题,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东欧附庸化都在德黑兰会议上得到了体现。

稍后,还有一次比较能够体现中国利益的会议。在1944年1月12日进行的太平洋战争委员会一次会议上,罗斯福重申了开罗宣言,特别提出琉球群岛归属问题,据会议记录记载,“他完全同意这些岛屿属于中国,因而应该归还给中国。”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参加了这次会议。

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会议于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举行,是继德黑兰会议后的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此时已处于战争尾声。会议形成了多个文件,1945年2月11日发表《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的议定书》,12日分别发表《英美苏三国克里米亚(雅尔塔)会议公报》和《雅尔塔协定》,主要就对德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和对日问题作出决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的基本格局。

对德问题

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对德进行军事占领,关于德国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

波兰问题

波兰问题主要是边界确立和政府组成问题,波兰东部边界大体上以寇松线为准,在若干区域作出对波

兰有利的5~8公里的逸出,同意波兰在北部和西部将获得德国领土作为新领土,最后定界留待战后解决;关于波兰政府的组成经过激烈争论,同意以卢布林的波兰临时政府为基础进行改组,容纳国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联合国问题

同意苏联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决定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规定“实质性问题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原则。

远东问题与对日问题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协定》专门提出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千岛群岛交予苏联;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原属中国领土)的现状,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故有“雅尔塔密约”之称。不过协定同时指出,涉及中国的部分“尚需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

会议还讨论了希腊、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有关问题。巩固和维护了三国战时联盟,对协调盟国对德、日作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促进

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

雅尔塔体系确立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再次希望分割德国和要求德国赔偿——战后,苏联将德国工业搬迁到苏联境内,与斯大林当初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在2月6日下午的全体会议上,讨论内容为安全理事会问题,由于赋予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较大的权限,丘吉尔认为,英国和美国的目的是拯救世界,没有统治世界的野心。在当天的会议上又重点讨论了波兰问题,苏联明确要求建立一个亲苏政权。英美对苏联作出了较多的让步。

雅尔塔会议对于缓和反法西斯盟国之间的矛盾、加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作战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后惩处战争罪犯、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影响等起了重要作用。三大国在会议上作出的战后世界秩序安排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这次会议也引发不少争议。许多人批评美英绥靖政策使苏联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罗斯福和丘吉尔并没有依照当时被占领的国家愿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的国家交由联合国代管。

波茨坦会议

解决战后政治安排的最后一个首脑会议是波茨坦会议,实际上是对雅尔塔会议决定的补充和完善。波茨坦会议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西南约27公里的小镇波茨坦举行,纳粹德国已经投降,大战进入尾声,因此会议代号被命名为“终点”。

会议主要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对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峡问题等。规定:必须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和肃清纳粹主义;苏美英法四国总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领区内行使管理权;英美承认波兰临时政府并与流亡政府断交;波兰西部边界问题由和会最后决定;设立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国和意大利等战败国的和约问题;认为关于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修订;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区划归苏联。

波茨坦会议期间出现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情节,没有参加波茨坦会议的中国政府首脑蒋介石,于1945年7月26日与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签署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而参加会议的苏联元首斯大林却被排除在外。

原来,雅尔塔会议美英两国的绥靖政策已经使得苏联势力深入欧洲中部,引起西方国家的巨大不安。

如果苏联再度出兵对日作战,必将在远东获得更加广泛的利益,这是美英及其西方国家所不愿意看到的。但由于日本在战场上的顽强抵抗,太平洋战场进展缓慢,盟军不仅伤亡惨重,若要彻底取胜还将付出更大代价,促使苏联出兵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在参加波茨坦会议前十分纠结,他说:“我已经准备好去会见丘吉尔和斯大林,可我真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真是欲罢不能了。”

就在会议期间,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将一份电报交给杜鲁门:美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拟定轰炸目标为广岛、新泻、小仓和长崎。这一消息使杜鲁门感到十分振奋:苏联是否出兵问题不再那么刻不容缓,这意味着苏联扩张野心受挫。于是,美国决定撇开苏联,只与中国和英国发表联合声明,这就是《波茨坦公告》的由来。

在公告中,三国声明: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对此种行动之诚意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1945年8月14日,日本当局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次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投降。

冷战开始与德国分裂

德国战败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决定,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进行了军事占领。苏联在占领区大量拆除占领区工业,搬迁德国资产作为战争赔偿,使生产能力下降了26%,到1948年春天,占领区被拆除了1900家工厂,其中1700家整体搬迁,同时还带走了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苏联去安装这些设备。对于没有搬迁的工厂,则将产品据为己有。至1953年,苏联占领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被用于占领开销和赔偿。据统计,苏联从占领区榨取的财富远远超过了雅尔塔会议规定的一百亿美元的赔偿费用。此外,苏联还对占领区实行国有化运动,以消灭容克阶级和大资产阶级。

而西方占领区政策和苏联占领区的政策截然相反,西方采取了复兴战后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和德国重建政策,大大刺激了西方占领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很快开始复苏。德国东西方占领区在政治、经济政策上的严重分化,使得德国分裂迹象越来越明显。在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著名演讲:“从波罗的海便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道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他的“铁幕演说”成为“冷战”的标志。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对美国议会发表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强调了对共产

主义的遏制,他的这个演讲被赋予了全球性政策的意义。他说: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这篇咨文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3月至4月在苏联举行了莫斯科外长会议,东西方关系破裂,美国政策转向了对苏联扩张的遏制。

苏联于1948年2月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使之成为准政府组织,3月退出盟国管制委员会。西方占领当局于1948年6月18日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币制改革”,发行“B”记马克以对应。这是正式分治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苏联随即于6月24日全面封锁西占区与柏林西管区之间的水陆交通,并宣布在东占区和大柏林区发行新货币,开始实行“柏林封锁”,将西方与柏林的联系完全中断,由此形成战后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柏林危机。危机持续近1年,1949年5月达成协议,双方取消了一切封锁,这一危机使大柏林分为东西柏林(各有自己的行政系统)。

德国东西部占领区的距离越走越远,德国分裂已经不可避免。1949年5月8日,西部占领区通过了相当于宪法功能的《基本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简称“西德”,并于8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大选。同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简称“东德”。德国的分裂也是全球政治的分裂。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签订华沙条约,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导人在马耳他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7月1日华约组织正式解体。雅尔塔体系从此告一段落。

雅尔塔会议为大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尤其苏联在东欧的全面扩张,除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国家被纳入苏联版图,成为苏联的一部分,东欧国家几乎全部成为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卫星国。

二战后最直接的政治后果是冷战,但并不能说雅尔塔会议就是冷战,只是形成的政治体系为冷战提供了某种便利。

中国是二战的胜利国,在战时阶段获得了一些政治承诺,虽然这些问题要到战后才能逐一落实,但总体上对中国还是比较有利的。由于国民政府迅速陷入内战,并在短期内退踞台湾,中国政权更迭,蒋介石

与罗斯福的会谈成果全部落空。

中国作为战胜国完全没有分享到战胜国的荣耀和利益,除了战争中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代价外,还为政治局势的变化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