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SWA】香港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

【SWA】香港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

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_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_陈竹

59【摘要】指出公共空间虽广泛被认为是城市规划和 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但对于其跨学科 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国内学术界还未形成清晰的共 识。文章通过对西方城市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公共 空间理论文献的回顾,对其中主要研究角度和主 要理论进行了分析,以期形成较完整的公共空间 的理论框架,并有助于全面了解公共空间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空间;公共空间;公共领域 WESTERN THEORIES ON URBAN PUBLIC SPACE: AN EXPLORATION FOR A COMPRE- HENSIVE DEFINITION CHEN Zhu; YE Min ABSTRACT: The public space is considered as the study targe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b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public space still remains absent in domestic academic field.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ated western theori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ulti- dimensional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Further, it stre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a comprehensive under- 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urban public space and sug- gests building up a complete and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in the study of urban public space. KEYWORDS: public;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sphere 近年来,“公共空间”(public space)这一术 语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学术讨论和大众媒体中,似 乎显示“公共空间”的概念是简单明确被普遍认 知的。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理论和研究中发 现,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空间尚未形成统一和明 确的定义①,该方面的讨论也并不活跃。而在西 方,“公共空间”作为建筑、城市规划,以及社会、 人文学科的重要关注对象,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的广泛探讨显示出“公共空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复杂性首先来自于“公共空间”(public space)中包含“公共”(public)和“空间”(space)这两个重要概念。仅就“空间”这一概念而言,西方学术界就缺乏一个普遍认同和清晰简洁的定义。城市研究学者马丹尼波尔(A.Madanipour,1996) 在《城市空间的设计——社会空间的探寻》一书中在对“空间”进行了大量理论探究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释义而言,广义的“空间”在哲学以及物理学层面上具有“绝对空间”(absolute space)和“相对空间”(relational space)的不同定义。“绝对空间”是指“清晰的、物理上的、切实存在的”物质空间;与此相反,相对空间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人的主观观察所感知的空间,因而与特定的时间或背景环境相关。从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似乎决定了“空间”同时具有客观和主观的双重属性。与之相对应,科洪(Colquhoun)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建成空间”(built space)和“社会空间”(social space)(Madanipour, 1996)。这一概念表明城市空间不仅作为城市发展的物质的存在,包括视觉和使用上的功能,还包括了时间、运动等的主观体验过程;空间的发展变化蕴含客观规律性,又表现了社会机构运作的机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公共空间”概念的复杂性来自于“公共”(public)的概念。对于什么是公共/私人的定义区分实际构成近代西方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学科讨论的核心问题。“公共空间”中包含“公共”这一社会和政治领域的概念,显示“公共空间”具有较一般城市空间更突出的社会价值属性。本文中的“公共空间”主要关注作为建成环境的城市学科领域的城市公共空间。为便于分析讨论,本文按照将公共空间作为“建成空间”或者“社会空间”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理论 ——探索全面的公共空间理念 陈 竹 叶 珉 【作者简介】陈 竹(1973-),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叶 珉(1954-),男,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城市设计课程主任,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08-02-03 【文章编号】1002-1329(2009)05-005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香港 - 城市规划条例 (中文)

章:131 《城市規劃條例》憲報編號版本日期 詳題 30/06/1997 本條例旨在為有系統地擬備和核准香港各地區的布局設計及適宜在該等地區內建立的建築物類型的圖則,以及為擬備和核准某些在內發展須有許可的地區的圖則而訂定條文,以促進社區的衞 生、安全、便利及一般福利。 (由1991年第4號第2條修訂) [1939年6月23日] (本為1939年第20號(第131章,1950年版)) 條: 1 簡稱 30/06/1997 本條例可引稱為《城市規劃條例》。 條:1A 釋義L.N. 50 of 2005 10/06/2005 在本條例中,除文意另有所指外─ “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material change in the use of land or buildings) 包括在任何土地上放置物料,而不論該土地的全部或部分是否已經用作放置物料,只要放置物在面積、高度或數量上 有所增加; “土地擁有人”(land owner) 的涵義與《建築物條例》(第123章)第2(1)條中“擁有人”的涵義相同; “上訴委員會”(Appeal Board) 指根據第17A條組成的上訴委員會; (由1991年第101號第2條增補) “中期發展審批地區”(interim 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26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 “佔用人”(occupier) 包括任何土地擁有人的租客(不論該租客有否繳付租金)、居於任何建築物內的人,以及於任何建築物內作持續全時間佔用的人; “訂明費用”(prescribed fee) 就任何事宜而言,指根據第14(2)條訂立的規例就該事宜而訂明的費用; (由2004年第25號第2條增補) “建築物”(building) 包括任何構築物或構築物的部分; “財產”(property) 包括載於任何車輛或貨櫃內的任何東西,但不包括不動產;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現有用途”(existing use) 就某發展審批地區而言,指緊接該發展審批地區的草圖的公告在憲報刊登前已存在的建築物用途或土地用途; “貨櫃”(container) 包括改作居停地方或貯物之用或改作任何其他用途的貨櫃; (由1994年第22號第2條增補) “發展”(development) 指在任何土地之內、其上、其上空或其下進行建築、工程、採礦或其他作業,或作出土地或建築物用途的實質改變; “發展審批地區”(development permission area) 指在根據第3(1)(b)及20條擬備的圖則中指定為發展審批地區的地區,但不包括中期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 “違例發展”(unauthorized development)─ (a) 就發展審批地區的圖則中所包括的土地或第20(7)條所描述的土地而言,指違反本條例 的發展;及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六大精髓 香港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随城市发展而衍生的管理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城市管理较为先进的地区之一。香港城市管理充满了辩证法:看似对立矛盾的各种管理要素构成了一种难得的平衡协调关系,使香港城市管理进入了较理想的境界。本文要探讨的是:是什么内在机理使香港城市管理散发出辩证法的睿智? 一、“大”与“小”的均衡组合 “大”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全局、整体、系统,其载体是城市规划;“小”指的是城市管理的局部、单位、要素,其载体是城市的细节。“大”与“小”是一对矛盾,城市管理者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界限,又要注意它们的密切联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从这个角度看,离开了“大”,“小”也就不存在。香港特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把“小”放在“大”之中来把握。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香港城市道路管理混乱,车辆严重堵塞,交通事故频繁,曾被形容为“死城”。其症结是城市管理者把“小”等同于甚至凌驾于“大”之上,把思维局限于空间上的一点,时间上的一刻,孤立地看城市管理中星星点点的事情,而忽视了各个局部、各个事件、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一方面,香港政府树立了规划先行的理念。香港城市规划种类繁多,既有涉及全港的发展策略,例如现正在制定的《香港

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也有较为具体的次区域发展策略和指引,还有地区层面的详细土地用途图则。2002年法定图则有105张,涵盖全港约一半的土地。{1} 另一方面,“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决定城市管理的成败。香港城市管理的精细之处随处可见,比如,每年香港的道路挖掘工程就有6万项之多。但是,在如此高频率道路施工中,却能做到少扰民,少污染。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政府部门细致的监督管理。合约期间,路政署对承建商的监管工作展开多达七个方面的检查,如果承建商在合约工程中的表现不符合要求,这一情况将会在年度报告中予以反映,并可能影响相关承建商日后承投政府工程合约的资格。{2}为妥善统筹破挖工程管理,路政署成立了由运输署、警务处交通部及各公用事业机构组成的道路挖掘统筹委员会,每月一次会议,根据道路等级的主次等不同情况商讨各项详细作业计划,以此从整体上减少因各自为政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重复破挖,或延误工期等不良影响。 这就要求每一位管理人员都立足于本职工作,把目光放在细节上,将管理的触角向小街巷延伸,做到管理上精雕细刻、服务上精耕细作、技术上精益求精、花费上精打细算。 二、人与制度的均衡组合 管理中人重要还是制度重要?香港的经验表明:人和制度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作为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尽心、精心。精细化管理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1.引言 城市设计 2.背景 3.地理设计环境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5.应用范围 6.城市设计指引 6.1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6.2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 1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 2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 3 )海旁用地 ( 4 )公共空间 ( 5 )街景 ( 6 )文化遗产 ( 7 )观景廊 ( 8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7.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8.实施 空气流通 9.背景 10. 整体目标、应用范围 11. 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11.1主要原则 11.2地区层面 ( 1 )地盘布局 ( 2 )通风廊/风道 ( 3 )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 4 )海旁用地 ( 5 )高度轮廓 ( 6 )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11.3地盘层面 ( 1 )平台建筑 ( 2 )建筑物的排列 ( 3 )建筑物的透风度 ( 4 )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 5 )园景美化设施 ( 6 )外伸的障碍物 ( 7 )冷质物料 12. 空气流通评估 13. 结论 二零零六年七月版本 1.引言

1.1为了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形象,以及改善我们建设环境的 质素,规划署先在二零零三年完成了「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 ( 下称「城市设 计研究」 ) ,再在二零零五年完成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 1.2本章所载的城市设计指引,是根据上述两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制 订的。内容涵盖主要的城市设计及空气流通课题,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上缔 造美感和功能兼备的环境。 城市设计 2.背景 2.1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亦 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 尤为重要。它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动空间的建 立、 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观的过程。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 配置,以及建筑形式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个大纲, 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2.2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 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2.3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城市设计研究」。目的是拟备一套城市 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 纲领。下文各节详载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订的参考性城市设 计指引。 3.地理设计环境 3.1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贯其间。这地理环 境对城市形貌有以下重要的影响: (a)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我们城市的面貌; (b)香港的陡峭地形促使各区的城市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绵延 的山脉则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以及 (c)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虽然这些景色区的发展 形式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影响毗邻的景色区。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4.1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香港建 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 和概念。 4.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宏观层面:都市形象 ?天然环境 ?海港 ?山脊线 ?基础设施 ?环境保育 ?地区特色和市容?轴线规划 ?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 ?功能分区 ?土地用途和活动 中观层面:建筑物和空间 ?建筑物的组合?结集程度和高度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已有 554 次阅读2010-10-15 15:17|个人分类:城市社会地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解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摘要]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表层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者在城市精神及制度风俗的规范下互动形成,体现了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在空间尺度上城市文化空间表现为整体意向、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等四种形态,在需求层次上分为区域型、提升型及基础型三个层面。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文化意象;空间尺度;需求层次 1 城市文化及其层次 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程度,并将其产品变成可贮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如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那么城市文化怎么构成呢?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智慧以及普通常识。 由怀特对人类文化系统或文化结构的理解,我们可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陈立旭,2003)。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表层;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反应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内核。 2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 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互动共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文化系统,城市的物质文化

香港的城市规划发展史

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史 摘要:香港作为一个完全殖民资本促动型城市规划发展的典型城市,从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港城市风貌。国际流变中的香港,经历了特殊的城市演变,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实现了城市的繁荣,展示出充满特色的发展轨迹,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典范。本文就以时间为脉络,对香港开埠以来城市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城市规划进行了一个梳理,分析了香港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香港城市规划发展制度转型 一、香港城市概况 香港自1842年开埠后,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商港。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区继续其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截至2011年底,全港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89万亿港元。香港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一直是香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香港特区总土地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仅有265平方公里,占比约24%。剩余土地以林地、草地、灌丛为主,且有41.9%的土地属于郊野公园及其他受法定保护的土地,大量自然用地得到很好的生态保育。截止2011年,全港人口为710.81万人,主要集聚在都会区和新市镇,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如何使香港更好地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同时,满足本地居民的发展需求,是香港的城市规划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香港城市发展综述 香港全境的土地约有80%的地域属于丘陵山地,唯一较广阔的平地位于新界西北部,主要建成区位于维多利亚港狭长的南北面。据估计,香港人口的大多数居住于港九市区及新市镇,仅有约5%居住在新界乡郊地区,其增长以大规模移民为主,从开埠之初的5000余人猛增至1997年的650余万人。二次大战后的人口激增,加上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香港的城市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40~50年代的香港移民聚居在港岛和九龙市区,且大部分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简陋寮屋,没有完备的市政设施,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在60年代末,香港政府采取措施,大量清拆寮屋,并通过公屋政策,把人口迁移到市区外围地带,使香港城市发展向郊区延伸。至70年代,香港各主要市区渐趋饱和,城市发展只有向新界扩展,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新市镇计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成功地把35%的居民分散到8个新市镇。这项计划增加了香港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

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与特点

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与特点 香港研修班第二组 (叶健、张嘉玲、张帆、苏为学、李前航、刘汉勋、陈顺生) 香港地少人多,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有限的土地资源,造就了香港高密度城市形态的形成。对土地的高强度开发利用以及充分重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与融合,是香港商业地产的鲜明特性。五天的培训学习,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太古又一城、太古城中心、I-Square、朗豪坊等颇具代表性的商业地产项目,通过老师讲解以及组内讨论交流,我们对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及特点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以期对广百集团的发展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借鉴。 一、选址原则:交通、交通、交通。 传统的商业地产选址重视地块的地理位置,即LOCATION、LOCATION、LOCATION。香港的商业地产在此基础上,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化,提出了“交通、交通、交通”的原则。在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战略中,“交通”往往是最先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 (一)借力地铁 有数据显示,香港702万居民,每天出行总次数加在一起超过1200万人次,其中90%的人选择乘坐公交工具,而地铁和城

铁出行量达到公共交通出行量的40%。全香港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环地铁站500米的范围内,几乎所有常去的地方都有地铁到达。因此,香港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往往是紧随地铁建设的脚步,基本上是地铁开到哪里,购物中心开发就跟到哪里。 香港购物中心的商圈呈现典型的地铁商圈特点,香港建在地铁轨道交通线路上的购物中心,占到总数的70%左右。 (二)多种交通方式立体融合 在香港,建筑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限已越来越模糊,建筑综合体内容纳了更多的城市交通空间,除了地铁之外,越来越多的项目还将城市步行通道、城市休憩中庭、汽车停靠站、交通转换站等各种空间要素融入自身,组织成立体交通网络,供人们在其中穿梭与停留,以引导购买人流的形成。太古又一城项目则是多种交通方式和谐立体融合的典范。

《香港公交都市剖析》解读

读书:香港公交都市剖析解读》《刘守阳读书 Bookshelf 文章编号:1672-5328(2018)02-0109-02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E DOI:10.13813/https://www.wendangku.net/doc/2f2400763.html,11-5141/u.2018.0214 109香港是国际公认的公交都市典范,但是很多人不理解高度集约的土地开发 和狭窄的道路如何承担每天一千多万人次的机动化出行,公交企业如何不拿一 分补贴而运营自如,狭窄的城市空间如何打造出高质量的无缝换乘体验。如果 无法准确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在借鉴香港经验过程中很可能会陷入盲人摸象的 误区。 《香港公交都市剖析》一书从公交都市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沿革出发, 生动展示了香港公交都市发展的全景图,有助于拨开你对香港公共交通认知的 疑云。该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香港特殊的政治背景为切入点,详细介 绍政府、资本、市民三者博弈下如何形成公共交通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格局;第 二部分介绍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和辅助公交的发展、挑战和对策;第三部分讨论步行、机动车交通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港英政府统治下香港公交都市独特的基础条件 1)集约化的用地政策。港英政府管辖香港时奉行三大原则:确保城市空间安全原则;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集约化原则;注重眼前高效原则。港英政府以少数殖民官员管治城市,必须在城市布局上选择集中模式,便于以最少的人和最快的时间控制任何突发事件,单位地块采用长条式设计,面街宽度一般保持6~10m ,纵深超过20m 。 2)交通先行战略。拍卖土地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到四成,为了实现对资源掠夺的最大化,港英政府对土地的控制和运营格外严格。谨慎的卖地政策背景下,交通设施是否足够是卖地前一项重要依据,因为交通便利性会直接影响土地的售卖价格。殖民者不会进行长远建设规划,土地扩张采取渐进式,成熟一片才会开发下一片。20世纪90年代,香港推行城市规划建设时交通规划建设先行战略,公交设施的走向决定城市的开发方向,反过来道路和地铁线路的设计也以适应新建区域的扩展为目标。 3)官商共治的市场机制。香港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商业社会,港英政府早年依赖东印度公司维持香港的繁荣,后期探索减少政府直接投入的官商共治模式管理城市。一方面将公共交通交给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授让土地开发权等方式保证企业利益。当公共交通专营权被地产商瞄准并将之转换成地产升值工具之后,官商共治得以定型、定性。 运营模式运营模式::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竞争中求和谐的局面 1)轨道交通是骨干。香港以划拨地铁站和周边土地的方式让地铁公司寻找开发商共同开发,城市空间开发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大力投入,而地铁正好可以为房地产企业提供急需的增值资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长期争论,轨道交通才最终被确立为城市交通的骨干。 2)市场化的公共汽车。香港的公共汽车发展已近百年,从一开始,香港就以市场运作的方式来解决市民出行问题,公共汽车规划和设施配置以成本和效益为优先原则。然后,在这一基础上重视交通模式的合理布置和分配,在达到一定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再各自寻求进一步吸引客源的方法。政府在第一层次上定政策,在第二层次上通过对线路规划权的审批提供监督,在第三层次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服务水平决定了客流大小,进而决定企业利润,在市场无形之手拿捏下,香港公共汽车交通以一种“小步快跑”的模式不断改良并日臻完善。《香港公交都市剖析香港公交都市剖析》》解读 A Review of An Analysis of Hong Kong Transit City 香港公交都市剖析 作者:黄良会 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3月

香港大学城市设计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大学 城市设计 授课型研究生申请要求

香港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香港大学 学校英文名称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学校位置中国 | 香港 | 香港岛 2020 QS 世界排名25 香港大学概述 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大(HKU)”,是中国的一所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通常被认为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是中国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 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始终采用英语教学,其学术研究多可与欧美无缝对接、良性互动,也得益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见长的香港大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面独特的旗帜,享誉亚洲乃至世界。 香港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松联盟、Universitas 21、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 S双重认证成员,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 城市设计专业简介 城市设计硕士(泥浆)在建筑环境的设计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该计划满足了城市设计、建筑、景观建筑、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领域从业者的持续教育需求。这是一项为期一年的全日制研究生课程,由香港大学建筑系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提供。该项目侧重于亚洲和其他新兴市场城市的城市设计挑战,充分利用其在香港的地理位置、优质的学习空间和城市设计的生活实验室。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例子,泥浆项目探索了包括密度、城市化、健康、能源、气候变化等多个主题,学生通过课程、研讨会、实地考察、工作室和论文的结合来获得技能。目前的泥浆项目是该地区唯一一项由英国皇家城市规划研究所(RTPI)认证的城市设计项目。教学人员包括城市设计和其他学科的主要学者和实践者。该项目吸引了众多的本地和国际学生。许多人在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有过专业经验。毕业生追求的是设计专业人士的职业,他们可以进入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场。学生还可以在2年的时间内,通过5个模块的豁免,进入高级的站立路线。香港规划师学会(HKIP)、皇家城市规划研究所(RTPI)和特许物流与运输学院(CILT)认可的城市规划科学硕士课程。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_徐宁

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 徐宁徐小东 摘要:高密度并不意味着拥挤和公共空间的极度匮乏,香港的成功经验表明,在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下,也可以实现一个持续发展和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图景。论文将多元化的香港公共空间归为滨水型、商业 ①质”重于“量”;型、交通节点型和社区型公共空间四类加以具体剖析,并总结香港公共空间的特色为:“ ②层级性与系统性;③多元化与异质性。以期为内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空间类型;香港 1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建设用地内以人工要素为主导、空间属性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体。在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公众共享的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中间场所,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和日常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 就香港而言,其山地岛屿型地形给城市建设带来一定约束,更由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贯彻和规划管控政策的有力落实,已开发城市用地仅占总用地面积(1104km2)的21%,导致城市建成区密度和人口密度都相当高。①但就是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却承载着世界级的高度发达的金融、商业和旅游活动,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模式。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简称EIU)2011年最新公布的年度调查显示,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中排名第31位,这对于超高密度城市来说难能可贵,其设计良好和富于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它能够超越洛杉矶、伦敦和纽约等城市名列前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1]香港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有着独特需要:既要考虑为那些高强度工作环境下的人士提供精神放松的乐土;也要为发达的商业金融活动提供高品质的休闲娱乐场所;更重要的是,要为居住条件狭小局促的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愉悦身心的室外活动场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此外,双休日制度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加倍的休闲时间,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都面临着巨大的困窘与压力。上述需求逐渐转化为香港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日益渗透和影响到香港城市公共

私人物业公共空间_纽约与香港经验_对东莞地块包装的启示和借鉴

81 摘 要:从公共空间的理论定义出发,对美国纽约 和香港的“私人物业公共空间”(POSPD)的形成和管理机制进行回顾,同时介绍东莞地块包装在开发地块内留让公共空间的探索和尝试,倡导对城市公共空间实施严格精密的规划控制,加强空间建后监管。 关键词:私人物业公共空间;地块包装;东莞市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de? nitions and practical use of public spa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mechanism of the Public Open Space in Private Development (POSPD) in New York City and Hong Kong. It also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of POSPD by Package Planning in Dongguan and suggests a more elaborate measure of planning control and better management of public space. Keywords:public open space in private development(POSPD);package planning;dongguan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3-0081-04 1 概念 何谓公共空间?过往一直强调其物质属性,即开敞空间(Open Space),有学者则强调其物权属性,即公众可达空间(Public Accessible Space)。其实公共空间有更丰富的涵义,最早将“公共空间”术语引入城市研究领域的雅各布(Jacobs,1964)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指出,公共空间是城市开发和社区建设中促进良好社会交往,恢复城市活力的关键要素。1970年代后的城市理论发展,普遍强调公共空间作为生活和社会交往场所的重要性(陈竹、叶珉,2009)[6]。理想状态下,公共空间是公共部门提供、管理,对公众开放,容纳多元化公共用途的空间场所;但在现实中,公共空间也可以由私人(企 业)兴建并管理,在香港称为POSPD(Public Open Space in Private Development),在美国则称为POPS(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 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蔓延,东莞的城市建设用地日见紧张;中央商圈、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以及轨道交通出现而提倡的TOD 模式要求高强度开发,在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块内留让公共空间是大势所趋;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空间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有必要对私人物业的公共空间深入探讨(由于中国城市土地的公有制,国内所谓的私人物权通常指使用权、管理权,据此英文名字应为Public Open Space in Private Development,下简称POSPD 更为合适)。 2 纽约的案例 POSPD 在西方国家的出现,首先因为政府财政紧张,公共空间与教育、医疗、城市基础设施等逐渐转由私营部门独资或者合营来建设、管理;再有,现代城市的复杂性迫使人们追求认为相对“整洁、安全”的私人物业社会交往场所。1961年版的纽约区划(Comprehensive Zoning Plan)首次提出了容积率(FAR)概念,并将全市划分为容积率15、10、6等区域,并出台了“奖励性开敞空间”(Bonus Open Space)的规定,包括 广场(Plazas)、骑楼(Arcades),盖顶步行空间(Covered Pedestrian Space)及交通广场(Open Air Concourse)等符合要求的公共空间,可以按一定比例享受容积率鼓励,如FAR15区可获得3~10倍的奖励,FAR10区和FAR6区则可以获得3~6倍和3~4倍的奖励,奖励面积上限为原开发量的20%,成为世界上最早的POPS 衍生机制之一[2], [8]~ [11]。 由于POPS 的认定门槛低(只有基本的进深、面积和地坪高度等),具体设计和管理无须经过技术审查或行政审批,只需将POPS 方案向纽约市建设局(Department of Building)备案,即可向规划局(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申请容积率奖励。开发商的收益投入比高,POPS 大量涌现。1961-1974年间,纽约修建了231处POPS,中心区修建的95栋写字楼中有65栋提供了“符合要求”的POPS [1],被认为是POPS 的泛滥期,出现了负面的现象: (1)缺乏设计标准和用途指引,很多POPS 只是混凝土的剩余空地,冷漠而空荡,没有相关配套设施,不具备应有的公共空间品质;或者设立栅栏,变成了消费区,降低了公共空间基本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和公共度(Publicness)。 (2)缺乏从区域公共活动和行人流线考虑,出现了大量的无休憩、停留意义的广场,或者 作者简介: 黄皓彬(1981-),广东东莞人,香港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建筑学学士,广东省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建筑工程师,专业方向:可持续城市设计和绿色建筑,高密度城市环境设计,城市风貌与文化。 私人物业公共空间:纽约与香港经验 ——对东莞地块包装的启示和借鉴 Public Space of Private Property: Experience in New York and Hong Kong ——Its Revelation and Reference to Dongguan Land Plot Packing 黄皓彬 Huang Haobin 图1-左图:著名的麦迪逊大道IBM 总部中庭(来源:APOPS [5]);右图:纽约市的POPS 分布[1]

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

香港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 一、发展规划 香港的发展规划分为全港、次区域和地区三个层面,因而形成港发展策略、次区域发展策略及地区图则三层架构的发展规划系统。《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是技术政策文件,列明各类土地用途在设施配置方面的标准,同时也为公私发展计划的规划大纲提供指导。 1、全港和次区域发展策略 全港发展策略制订长远规划大纲,贯彻政府的土地用途、交通基础设施及环境方面的政策,作为次区域及地区规划的依据。次区域发展策略将全港发展目标在五个次区域(即都会区、新界东北、新界西北、新界东南及新界西南)演绎为更具体的规划目标。 2、地区图则 地区图则是详细的土地用途图则,将全港及次区域层面的概要规划原则在地区层面加以落实。地区图则分为法定图则及政府内部图则两类。 法定图则根据《城市规划条例》而制订,包括分区计划大纲图和发展审批地区图。分区计划大纲图明确规划分区内的拟议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商业、工业、游憩用地、政府/团体/社区用途、绿化地带、保护区、综合发展区、乡村式发展、露天存货或其它指定用途)和主要道路系统。分区计划大纲图附有注释,列出分区内通常准许的用途(第1栏用途),以及其它须取得规划委员会许可的用途(第2栏用途)。发展审批地区图主要为非城市地区而制订的过渡性图则,有效期为3年,期间可由分区计划大纲图取代。 3、规划图则的编制 依照《城市规划条例》的法定程序,法定图则由规划委员会遵照特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局的指令制订。在制订新的分区计划大纲图或对现有图则进行重要修订前,须先公布规划研究报告,供公众查阅和发表意见。规划委员会在制订或修订图则时,将会考虑规划研究报告和公众意见。图则草案送交各有关部门传阅以征询意见,然后提交有关的规划小组委员会审议。如规划小组委员会认为适当的话,该图便会提交有关的区议会征询意见,然后再由规划委员会考虑区议会的意见。图则草案公开展示2个月,供市民发表意见,受图则影响的人士可在些期间提出反对。规划委员会在聆讯并审议反对意见后,将图草案提交特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局审批,批准后的图则可供市民查阅。 政府内部图则的制订程序与法定图则相似,但提交发展委员会审议及批准。此外,政府内部图则没有规划研究报告和审理反对意见的程序,核准后的图则将公开发售。 4、规划图则的实施 全港发展策略为其它层面的规划提供指引,也作为配置公共资源及决定重要公共工程的依据;各次区域发展策略为地区规划图则提供指引。在地区层面上,规划土地用途和基础设施的实施经常会以不同政府

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城市设计指引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指引 1. 引言 2. 地理设计环境 3.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4. 应用范围 5. 城市设计指引 5.1 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5.2 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 1 )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 2 )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 3 ) 海旁用地 ( 4 ) 公共空间 ( 5 ) 街景 ( 6 ) 文化遗产 ( 7 ) 通风廊和观景廊 ( 8 )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6. 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7. 实施 1. 引言 1.1 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 个美好的环境,亦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 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尤为重要。它 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 动空间的建立、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 观的过程。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配置,以及建筑外 形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 个大纲,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1.2 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的优质建设环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城 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1.3 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 究。目的是制订一套城市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 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纲领。 本章是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定出参考性的 城市设计指引。 2. 地理设计环境 2.1 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 贯其间。这个环境对城市外形,有多重涵义: (a) 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 我们城市的面貌 (b) 香港的地形促使市镇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 地上,绵延的山脉则构成市镇的天然背景;以及 (c) 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虽然 这些景色区的发展外形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 影响邻近的景色区。 3.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 点 3.1 城市设计应 重能够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 计要素。改善香港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份,及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 3.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宏观层面:都市形象 ?天然环境?海港 ?山脊线 ?基础设施?环境保育?轴线规划 ?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 ?功能分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