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方法论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

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

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有

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

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构性)

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

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

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筹兼顾。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机遇。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规律。

联系的条件下原理

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

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

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唯物辩证法——“发展”:

当事物存在普遍联系中时,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受到作用的事物会发生变化,变化即运动,运动会朝着两个方向发展:向上前进或向下倒退,这种向上的前进变化就叫发展,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性(即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叫新事物。反之叫旧事物。

辩证法过程论

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一个特定的具体运动过程,没有抽象的过程;二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生成和灭亡;三是指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从属于一个更大的过程,是更大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或一个部分.

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事物的表现不同,就产生了同类事物之间的不同,即:量

总结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是事物不显著和显著地关系,

2、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3、连续性和间断性的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矛盾的三大特性:

1、在双方相互依赖中使得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

2、在双方贯通中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因素

3、在双方相互转化中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和发展

矛盾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共同发展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互为条件

主观矛盾和客观矛盾

主观矛盾就是主观思想上的逻辑矛盾

客观矛盾就是客观事物的客观矛盾

客观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先有客观矛盾才有主观矛盾,主观矛盾是对客观矛盾的反映。

主观矛盾与客户矛盾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①包括的内容:

1、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客观事物种种联系中根本的(普遍的、共性的)关系。

2、揭示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客观事物联系、发展的根本就是矛盾,因此矛盾就是把握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范畴的基本线索。也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范畴的基本都是对立统一关系。③因此矛盾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对立中还有统一。不同中不是绝对的不同,不同中还有相同。

统一不是绝对的统一,统一中还有对立。相同中不是绝对的相同,相同中还有不同。

反对绝对化的,片面化的看待问题。

矛盾(对立统一)的定义:

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关系(联系、发展、过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客观性原理

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无条件的。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逻辑矛盾是人的主观矛盾,逻辑矛盾不能否定事物客观矛盾的存在。

矛盾三大系列、不大原理

第一系列:从矛盾的属性出发

1、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2、矛盾——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

3、矛盾的内因与外因

第二系列:当认识矛盾的时候

4、普遍性

5、特殊性

6、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

第三系列:当解决矛盾的时候

7、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

8、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发展及其过程论

3、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4、度的规律

5、量变和质变的规律

6、对立统一规律——三大系列,八大原理

三大系列

7、辩证否定观原理

8、否定之否定原理

9、现象与本质

10、必然性和偶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在认识中主体能动把握对客体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

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2、主体对客体是能动的反应

3、认识的总过程及其规律

4、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5、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特征

7、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认识论在哲学史上的对立观点

a\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物质决定意识,因而意识、认识只能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感觉——思想”、“感性——理性”

b\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意识决定物质,意识、认识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

“思想——感觉——物”、“理性——感性”

a\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把实践引入及辩证法运用认识论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论:脱离了实践与辩证法,认识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感官认识,是对客体的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不可知论

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两者区别:

实践:是人得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通过改造世界,把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两者联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实践高于认识,实践和认识是统一的。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首要基本观点。原因: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需要):在实践中主体才能与客体相联系,形成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可能):实践不断发展认识,并提出新的问题;不断提供对认识的新手段、方法、素材;不断锻炼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目的就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可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为什么改造世界?

马克思所认为的现实世界中,传统的私有制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人类自身全面而深刻的异化。通过“改造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因此,必须"改造世界"。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于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符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也就是检验人的主观意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程度;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的特点,与真理一样都具有客观性,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不管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从实践获得认识的来源,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身实践,因此间接经验(如:书本知识)十分重要,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间接经验对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

最终,间接经验一定要通过从事实践,在实践中转化为直接经验,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是能动性反应和创造性反应,反映是创造的基础。在认识活动的形成过程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因素。人的认识不仅可以反映世界,而可以创造世界。

只强调反映而否认创造是形而上学,强调创造而否认反映是唯心主义。

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任何认识的产生过程,包括:感觉、经验、想法)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的发展过程,最终实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为什么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具体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所以要求人的认识一定要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事物相统一。

实践是历史的,要求人得认识实践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超越实践是“左”倾,实践落后于认识是“右”倾。

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的发展过程,认识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地得到解决。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反复性:

1、受认识主体的生理、心理、实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2、受认识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质规律有一个逐步显露的过程。

因此,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的。且常被事物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

出现重新认识,反复认识。

无限性:

世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变化中,从而要求人的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即认识是跟随事物的永恒变化运动而不断的深入认识的,且是无限的。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在现实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

如何看待创新,为什么要创新?

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反复无限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错误就是认识,认识一定要到实践中去,认识在实践中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不断的反复过程中,认识难免就会出现曲折,难免会烦错误。

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为什么主观想象是错误的如何真确的认识事物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看法。(P42-P43)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

马原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

马原(课堂笔记)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 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 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 社会历史观+ 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 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 +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 结构+原因……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0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 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 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 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 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

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和。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

马原(课堂笔记)

—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 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 1、. 2、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 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3、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 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 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 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 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 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 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 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 … 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 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 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 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 1、: 2、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3、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4、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 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 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 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 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 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第一章 *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 (名)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 : 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名)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马原》各章核心知识点归纳

绪论、主干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主干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马原资料整理(主)

句子分析 1.“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产品的关系是对立的,异化的。“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这句话表明劳动产品是物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它应该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这就是说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这段话也使我们了解到,异化劳动,即一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的本质,就在于这种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一种产生异化现象的劳动。它集中表现在劳动的产品同它的创造相离相违。对劳动者来说,它既是劳动者的创造物,又是劳动者异己的存在物;既是劳动者劳动行为的后果,又是劳动者树立起来的对立面、敌对力量、统治者或上帝。这种异化性质就是异化劳动的本质所在。2.“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世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 这句话表明了从实践领域来看,人的普遍性即社会性,正表现在人们能够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即把自然界作为自己生产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自然界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和进行生产活动的源泉,场所和对象。人离开自然界既不能生产,也不能生活。人离不开自然,人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自然界中独有的生产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社会性的、改造对象世界的生产)是自然界同人和动物关系的最重要的区分。当然,这里的自然界更多地是指人化自然,不仅包括外在自然,还包括社会的人文环境。 3.“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人的意识表现为有目的、自觉的活动。这与动物的意识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指出,“类特性”无论是动物和人都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就在于它是“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但作为人的“类特性”,就不能仅仅满足于此。人的类特性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其中“类特性“的内涵是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而所谓自由、自觉地活动,就是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这里主要指生产劳动活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或者说,这种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则同动物自身不加区分,浑然一体,直接等同。所以动物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即没有将对象世界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自己仅仅是对象世界、自然界的一部分,没有构成对象世界的对立面——对象。人则把对象世界变成自己的对象世界,即作为意识、意志的对象。就是不仅仅把外界世界看成是认识对象,而且还是革命对象。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成为真正的人的“类特性”与动物的“类特性”的分水岭。 4.“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已经明确认识到在生产中人和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和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他已经认识到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着的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只有这种人和人的经济关系才是客观地、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关系。这句话中的“他人”不仅仅指一个工人之外的其他人,还包括其他的非工人在内。即进一步深入到要分析由异化劳动使工人异化非工人(奴隶、机器等),即讲非人同原有的(指未异化者)人的异化关系,即讲非人与人的异化关系。

(完整版)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绪论 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及基精神实质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 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列宁的物质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原》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 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 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 鲜明特征: (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 (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 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马原笔记整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提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正确地理解实践概念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答:核心思想:以社会实践为主线,批判旧唯物主义。 理论意义:1,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在理论上的错误,阐明革命实践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面临的历史任务。 2,马克思这个《提纲》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写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试述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 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1.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2.既然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的社会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就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一般人的本质。恰恰相反,人的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3. 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读书笔记总结

摘抄: 1.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摘自《引言》)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5.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感悟: 我们从中学就了解到《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着作,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典政治文献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纲领之一,现在细细读来,才更了解其中价值。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 它篇幅不多,但微言大义,价值相当与许多部着作。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历史实践的考验,虽然有了许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总的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一开头就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着重地叙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简要地表述了它的发展规律。 宣言中还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过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亦是如此。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制度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深灰本身与存在着自身不能克服的基本矛盾,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替代资本主义而存在,必然会建立一个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全新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同时产生的。它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是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掘墓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也得到发展。无产阶级是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发展的。最后,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属于自己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并在全球扩张,《共产党宣言》便揭示了资本全球扩张的本性及其造成的后果,即在全球配置资源,进行发展。

马原知识点整理

1、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P2-P3) (1)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得,为她们得后继者所发展得,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得科学理论体系,就是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得科学。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统一基本组成部分。 (2)①从创造者、继承者得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得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与发展得观点与学说得体系;它既包括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与列宁等发展了得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理论成果。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与整个人类解放得科学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得性质、目得与解放条件得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得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得学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发展规律得学说。 2、思考并归纳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P29-P33) (1)意识得能动作用及其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得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②意识得能动作用就是人得意识所特有得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得能力与活动。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意识具有目得性与计划性。人反映世界时会表现出主体选择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非凡创造性。人能在思维中建构一个现实中没有得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得作用,可变客观为现实。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得行为与生理活动得作用。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得辩证关系:首先,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得客观性为前提。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认识与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得规律;认识与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其次,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否认人得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得价值性得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得否定。 3、当前中国一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试结合有关矛盾原理谈谈瞧法。(P42-P43) (1)矛盾得普遍性与矛盾得特殊性就是辩证统一得关系得基本原理。矛盾得普遍性即矛盾得共性,矛盾得特殊性即矛盾得个性。矛盾得共性就是无条件得、绝对得,矛盾得个性就是有条件得、相对得。任何现实存在得事物得矛盾都就是共性与个性得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得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得个性。矛盾得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得道理,就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得精髓,就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得关键。 (2)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得普遍真理同各国得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哲学基础,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哲学基础。21世纪,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得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

马原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笔记课题名称:《资本论读书笔记》 学院(专业):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姓名(学号):吴思遥 20 指导教师:王彬彬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实践论》读书笔记 学院计算机学院学号20姓名吴思遥 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写一篇读书笔记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的重要著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从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大一的思修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批判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 1、《实践论》对经验主义的批判。学了中国近代史及现代史的都能了解经验主义所带来的不良后果。经验可以带来益处,但经验主义是却会在不经意中令你万劫不复。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都坚决地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实践证明,反对和纠正经验主义,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2、《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是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这也就让我想到老师的举例:我们学生往往容易如此,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理解这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再积累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从而我们不难理解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在阅读《实践论》和一些对《实践论》的观点及看法的同时,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有于两点,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可能生活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再比如说我们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一切还处于摸索阶段。这难免犯一些错误,比如1958年的人民公社及大跃进运动,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等浩劫,从而使本已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甚至,这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又观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其原因就在于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