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000011 第290首[唐补137]《逢入京使》岑参

000011 第290首[唐补137]《逢入京使》岑参

第290首[唐补137]《逢入京使》岑参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背景]
参加工作的岑参,心有不甘。
百无聊赖之际,发生了一件事,痛下决心。
唐帝国在西域的主要对手就是吐蕃,因为鞭长少及,让它暗度陈仓地有了很多发展的机会。翅膀硬到一定程度后,有了想法,那些原来依附唐朝的小国,悉数被他打服。于是,改头换面,唐朝的贡品少了。
贡品少只是表面,更主要是的以吐蕃为首的这些国家,对唐帝国形成了威胁,李降基坐不住了。
先后派出几次人马,铩羽而归。
硬骨头必须硬人啃,关键在于帅。聪明的李隆基看准了安西副节度使高仙芝。
果不其然,马到成功,原来那些小国重新归队。吐蕃的再次孤独,让玄宗喜上眉梢。于是,高仙芝转正,成为安西节度使,一把手。
749年,高仙芝春风得意,凯旋入朝,声名鹤起,京城飘红。
打住,说他以前的一件事:
当时还任副节度使的高仙芝,长得俊,仪表堂堂。平时出军时,气宇轩昂、大讲排场,随从几十名,前呼后拥。而且个个衣服鲜亮,这在当时的西域,尤其是在军队中,绝对是一道风景。
一个人控制不住了,羡慕之至,就是当时的节度使夫蒙灵詧(4字人名)的幕僚封常清。
于是,写了一封信,毛遂自荐。
高仙芝没搭理。
第2天依旧,又写信,高仙芝急了:“吾奏傔已足,何烦复来?”(奏:所得。傔[qiàn]: 侍从。)
封常清丝毫不觉得掉价,反唇相讥:“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方圆:规则。)
“子羽”啥意思?
孔子学生之一,因为长得丑,招致不待见,学完规定的课程后,蔫蔫回家。回家后,发扬卧薪尝胆之精神,终有所成,跟随弟子300人,声势浩大,耳贯诸侯。孔子听说后,偷偷感叹:“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失:过错。)
那么,高仙芝为什么不收,封常清又何出此言?
原来,封常清是个残疾,眼斜、足跛、脚短。
高仙芝注重仪表,你一个废人,起什么哄?
继续不搭理。
显然,高仙芝低估了封常清的意志力。自此,封常清不再写信,改为蹲坑,天天守在高家门口,日复一日,百折不挠,终于,胳膊拧了大腿。
之所以说这件事,是想说高仙芝的个人魅力。尤其是,他现在功成名就。
史料说,是高仙芝辟岑参入幕。但其中具体缘由,外人不知,以下猜测:
高仙芝会主动辟召岑参吗?
玄,大唐帝国,人才济济,何以独睐岑参?
高仙芝

之于岑参,犹如高仙芝之于封常清,人往高处走,怀疑岑参主动示好,然后2人一拍暗合。
至于为什么远赴边塞,历来的说法之一:因为唐玄宗迷恋杨玉环造成的怠政,以及宰相李林甫的独柄阴暗。
以为牵强。
岑参与杜甫不同,不那么忧国忧民,可以说,他只想建功立业。
玄宗怠政与李林甫专权,只是后人站在历史的角度,外围审视,属于典型的脏水泼坏人。当时身在其中,文人们未必个个心明眼亮。
“你们就尽情地玩吧,关我鸟事。”
总之,岑参支边了。
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黄沙漫漫,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想家了,写诗。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逢入京使》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故园:故乡,这里指亲人所在地。 龙钟:涕泪纵横的样子。
30多岁的人了,哭成这样,至于吗?
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形单影只,风餐露宿,掉几滴眼泪,难免正常,但如此兴师动众,岑参失态了。
掉眼泪是件严肃的事,大把地哭,必有原因:
1.唐代最狠的边塞诗人有3位:王昌龄、岑参和高适。
王昌龄的边塞之旅,属于自费,乐在其中。路途的艰辛,对于一个贫家子弟来说,扛得住。
后来的高适急于功名,属于不得己而为之,但他同样也是苦孩子,也扛得住。
唯有岑参,有些不同。
大胆地讲,岑参可能属于小资一族,虽然父亲死得早,但肯定有积蓄,况且2位哥哥及时出仕,养家糊口。所以,他没受过多少苦。
千里跋涉,体力不支时,眼眶难免湿润。
2.与外出旅游不同,这次去的地方,是战场,严重说,命悬一线。万一自己挂了,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老妈妻子儿女。
可能有些后悔,产生动摇。为了功名,舒服的京城不住,跑到这荒郊野外。说到底,心里委屈。
3.严重想家。
即使有些委屈,也不至于改变诗人的意志,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必须上路。
然而,路途的艰辛,伴着孤独寂寞,委屈感此起彼伏,这样,越来越想家。
单相思是一种伤,当确认对方也在想自己的时候,这种双相思中的单相思,思上加思,是更大的伤。
离家越远,扭头回家的可能性就越小,结束委屈的几率就越低。虽然心知肚明,这种委屈不起作用,仍会继续向前,但在潜意识里,它是个支撑,模模糊糊地代表着某种希望。
所以,“路漫漫”是这2句中的重点。
反正,旷野无人,不如索性大哭。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凭:请。
第一次远行边塞,路况不熟,为了

减轻家人的惦念,岑参肯定想写信。
可是,再走多远,才能有邮局,心里没谱。所以,当遇到“入京使”的时候,喜出望外,捎信或捎口信,成了当务之急。
与“入京使”只是狭路相逢,人家也是赶路匆匆,哪容你写信,只能传口信。
“无纸笔”的可能性,几许?
也许有,但时间紧,来不及。也许真的没有,还是相信岑参吧。
这2句,给了我们怎样的想象?
哭成泪人的岑参,见对面来人,眼前一亮,抹去眼泪,灰头土脸地急切地驱前盘问,当得知是“入京使”时,大声地反复地叮嘱,自己家的住址,2位哥哥的姓名及供职单位。
然后,拱手致谢。
然后,“入京使”继续匆忙赶路。
然后,我们看到了一位孤独的骑马者,踽踽而行。人影越来越小,频频回头中,渐渐消失于无垠之沙漠。
解析完毕。
======================================
委屈、性情、恋家的岑参。
第291首[唐补138]《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岑参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 参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写作背景]
风尘仆仆,终于到了安西(今新疆库车县)。
高仙芝给了岑参什么官?
掌书记,负责军中各类文书,大概机要秘书。
工作顺利吗?
貌似不咋地。
根据就是读他此间的作品,发现了问题:
1.作品很少。
2.很少的作品中,没有涉及高仙芝,几乎全是思乡。
到了新环境,肯定难适应,如果不机灵,必成眼中盯。
按说,掌书记与府主接触多多,最易揣测上司的意图,然后对症下药。来来往往中,偷偷摸摸中,如果掌控得当,乐不堪言。
想法太俗了。
近水楼台月不得,一定是出了状况。
也许是因为自己仍在想家,心未收回而得到高仙芝的小视,也许是因为高仙芝的小视,不得志而更想家。总之,很想家。
上司与上司的不同:
任何领导都喜欢工作积极主动的下属,即使你没事找事,粗人型领导尤甚。相对说,文人上司有所不同,如果发现你还未进入角色,他可能会找你谈心,找出症结,鼓励鞭策,指点迷津。
而粗人领导则是指责嫌弃,不理不采。
总之,在粗人手下当差,必须自找机会,如前文的封常清。如若一贯的等待、按部就班,会被他视为无能,更可悲的是,此时的你,还认为自己是一位中规中矩、认真负责、忠于领导、不会闯祸的好员工。
象高

仙芝这种,他的精力全在打仗,哪有耐心和你磨磨叽叽。所以,毛泽东的部队有政委指导员,专做思想,相辅相成,扯远了。
说到底,岑参的阅历太浅,官场经验严重不足,尤其是没有底层生活的经历,不懂投机,当然更不懂名正言顺的看似正派的投机。这一点,他远不如高适。
郁闷难免。
以上是猜测。
下面发生的一件事,则证明了2人的不睦。
玄宗晚年,他一定感觉良好,大唐盛世,国泰民安,这是外,至爱杨玉环,朝夕陪伴,这是内。一生至此,内外无憾,足矣。
有了这种感觉后,对一个老人来说,必有一种表现,就是对家人、属下的宽容,或者说是善良。
所以,才有了杨家人的骄横跋扈和边帅们的肆意妄为。
在西域,已经不可一世的高仙芝,私欲膨胀,对一个附近小国,露出了贪婪的目光。
石国(今乌孜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富甲一方,对大唐毕恭毕敬,尽表臣服。高仙芝派使者将国王骗至京城长安后,突然进攻,洗劫一空,金银财宝,占为已有。
回师途中,搂草打兔,顺便抢了突骑施(西域国家之一),并虏了国王。
呈报皇帝后,好大喜功的李隆基,给了高仙芝一个大大的奖赏,允许他在安西开府。
开府指开设府第,允许自设官吏,无疑是莫大的荣誉,这可是国家一品待遇。
如此天大的事,在岑参的作品里,没有蛛丝马迹,是诗人对高仙芝的作法不以为然吗?
未必。岑参的政治觉悟不是太高。极有可能是,他没有参与,在高仙芝的眼里,他是边缘小弟。
处境不妙。
高仙芝的胆大包天,慢慢地被玄宗警觉,怕他惹出更大的麻烦,调离,改任河西节度使,治所武威(今甘肃武威市)。
自然,岑参一同迁随。
不料,事出有变,原河西节度使安思顺死活不愿意,偷偷命令手下割耳毀面,死求力保,心太软的李隆基,收回成命,改任高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进了长安,成了京官。
而属下们原地不动,岑参继续武威。
在安思顺的一亩三分地,以岑参目前的活动能力,想得志,难。
那么,在军营中,岑参有朋友吗?
有,宇文判官就是其一,而且是诗人最好的朋友之一。
在赴安西,刚刚离开长安的时候,诗人写的第1首诗,就是给他。之所以能成行安西,估计与宇文判官有关,可能是他,在高仙芝与岑参之间,牵线搭桥。
真心朋友意味着某种寄托,得知他出使回来,已经到了晋昌的时候,蹉跎岑参写下这首诗。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晋昌:晋昌郡,大概现在的甘肃瓜州县,在

武威的西北方位。
——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
因为下雨,黄鹂躲进了戍楼,这2句应该是实写。
那么,黄鹂有所指吗?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喜欢这2句,尤其“飘”和“挂”。
“飘”,只要有风,花落时都飘,关键是把这些“飘”的花比喻成了泪。只有近距离,才能注意到人是否流泪,而这“飘”的花,让你有目共睹。一下子,视野大了,扩展了,比仅从两眼往下流更有面积感,更具渲染力。
相对于“飘”,“挂”代表的是一种静,“飘”的花最后可能远离你的视线,甚至随风无影无踪,但柳丝不同,它就“挂”在那,绵绵长长滴,让你抬头即视,无法躲避。
愁是无形的,而“挂”着的柳丝却很具体。
前2句,读不出悲喜,这2句,有了味道。
太憋屈,还不如黄鹂,黄鹂还有躲避风雨的安栖之地。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敝:破旧。 裘[qiú]:皮衣。 敝裘:破旧衣服,这里指精神状态。
外面的景色,经过诗人的想像,变得不堪,视线收回。
“明”字,读起来刺眼。
30多岁的岑参,即使有白发,可能也不多,快乐的时候,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失意,它们就是针,针针扎心。
尤其是“明”镜,想自欺欺人的忽略都成了妄想,无法回避,必须面对。
有了白发后,有人体味过这“明”镜的厉害吗?
曾经的青春焕发,如今的老气横秋,对视着镜中的自己,即使勉强做出振作状,也是力不从心。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瓜州:即晋昌。
这2句,类似鸡肋。
好朋友出使,令得不到上司欣赏的岑参倍感孤独,当他知道已到了瓜州时,心中有了盼头。
那么,瓜州至诗人所在的武威多远?
1000多里。这个距离,到武威,恐怕还要有些时日,我们的岑参着急了。
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急,我们顿生怜悯,好脆弱的岑参。
整首诗,最令人感动之处,个人以为,就是这2句。
解析完毕。
=================================
面对困顿,没有埋怨,将感情全部寄托给了亲人和朋友,这就是诗人的与众不同。
孤独无助时的脆弱岑参。
第292首[唐补139]《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写作背景]
善恶有报,高仙芝开始忙了。
高仙芝灭了石国和突骑施后,2国百姓变得苦大仇深,伺机行动。而这时,大食(古阿拉

伯帝国)窥视东方已久,这下,双方迅速有了切合点。
安西危在旦夕,冤有头债有主,玄宗下令,高仙芝出征。
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先发制人,率3万人马,西进迎敌。
这次,诗人依旧,没有机会。五月,同僚刘判官被征前线,有些羡慕的岑参,写诗送行。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碛(qì):新疆哈密市东南至甘肃省郭煌一带的沙漠。 碛西:泛指西域。 行军:出征之军。
赴碛西行军:追赶大部队,即追赶高仙芝征伐大食的部队。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火山:山名,以热著名,位于新疆吐鲁番境内,亦即《西游记》中夸张化的火焰山。
非常喜欢这2句,好在哪?
表面上,“火山”既不在诗人所在的武威,也不是高仙芝的“行军”处,是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它在2者之间。那么,为什么单独提到它?
“火山”是如何地热,诗人深有体会,因为当初赴安西时,经历过。诗的开篇,就把它提出来,是对朋友的体贴,这种体贴,需要认真揣摩。
比如你的朋友正在操作某件事,你仔细推算过他期间的难度吗?甚至某个具体环节?
诗人作品中,送行诗特别多,如果进行统计,恐怕他是冠军,说明了什么?
重情重义,诗都是有感而发。
至于他的作品不反应民众疾苦,就认为他冷血,未必。
岑诗中,有2个显著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奇”。
身边的一只鸟,突然起飞,会发现它的速度很快,几乎是在瞬间,已飞出老远。
“马去疾如鸟”,这就是诗人的“奇”。比喻得让我们意想不到,却又形象贴切。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都护:都护府的最高领导,高仙芝曾身兼2职,即安西节度使和安西都护符的副都护,这里指高仙芝。
行营:即高仙芝所率部队行军途中的临时驻地。
太白:即太白星,早晨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叫长庚。 太白西:形容远。
角声:古代军中吹奏的乐器声,用于报时,相当于现在的军号声。 胡天:泛指西北方位的天空。
前句,点明了朋友此行的目标,而且从“太白”2字,判断已是傍晚。
后一句,让人意犹未尽。
“角声”,本来是在天欲晓的时候,军营里吹的起床令之类,诗人把这个因果关系反过来,说成是因为“角声”,才“天晓”。这种倒序,无疑“角声”成了主导,尤其是“动”字,更加强调了“角声”的力量,它能令“胡天”动,再配“一”字形容,力量更大了,只需“一”个“动”,就能“晓”。
这就是岑诗的第2个

特点:浪漫。
那么,这句跟朋友远行有关系吗?
有。
想像着朋友已经追上大部队,“角声一动胡天晓”的时候,部队整装待发,斗志昂扬,奔赴战场。
这一句更大的可能是,以高仙芝的能力,诗人相信,此次出征,必定取胜。在高仙芝的带领下,只要“角声”一动,敌军便溃,“胡天”便“晓”。
说到底,是羡慕,羡慕朋友的出征,而自己原地不动。
羡慕的背后,是孤独渴望,是茫然无奈。
解析完毕。
================================
不被重用的岑参。
第293首[唐补140]《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 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写作背景]
高仙芝与大食国的战争,结果如何?
败了,关键时刻有人反水,高仙芝杀出一条血路,逃回长安。
万幸,岑参没有被征。
这次战败,附带了一项技术的无偿输出,就是被俘的唐军中,有造纸工匠。自此,中国的造纸术,传入西方。
大概752年,诗人任职期满,回到了长安,等待再分配。
终于与家人团聚,终于又回到了梦寐以求的终南山草堂。
此时的高仙芝也在长安,俩人同处一城,从诗人的作品中,没有任何关联。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游山玩水,走亲访友,看似轻松的背后,有着丝丝沉重,期间的一些重要活动,不得不提。
1.与杜甫的相识。
诗人在长安东南附近的杜陵有别业,经常小住。天缘巧合,当时潦倒不堪的杜甫正蜗居于此,2位大诗人相遇,从此成为朋友。
杜甫《渼陂行》中的“岑参兄弟皆好奇”中的“奇”,据我所知,可能是最早用“奇”来形容岑参的第1人。
2.不同寻常的五人大聚会。
大概752年秋,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和薛据,相聚于长安的慈恩寺,面对大雁塔,吟诗唱和,一人一首,成为诗坛佳话。
其中,杜甫力压群芳,以他的忧国忧民,获得大多评家的赞誉。
而岑参的作品中,流露出的则是对仕途的无望叹息与厌倦。
是真的厌倦吗,还是无奈时的牢骚?
岁月无痕,轻轻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有的消沉,有的奋起,有的在静静等待。
机会来了。

封常清(?-756),山西永济人。
外祖父犯事,流放安西充军,担任城门守卫,无奈,封常清跟随。
封常清喜欢读书,在外祖父的指导下,阅览无数。城楼之上,经常会出现这要的一幕:外祖父踱步巡逻,小常清孜孜不倦,于是,不知不觉间,成了文人。
30岁时,终于改头换面,成了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詧(chá,4字人名)的幕僚,无所建树,心急火燎。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察,发现副节度使高仙芝更有前途,于是,百折不挠地成了高的随从。
在高仙芝手下,起初默默无闻,因为一件事,入了高的法眼,崭露头角。
继续。
有一次,高仙芝带队出征,封常清陪伴,回来后,封常清交出了一份文件,令高仙芝大吃一惊。
这份文件,就是“捷书”。按规定,每次打完仗,都要写一份报告,记录出战过程。看着这份记载详细的报告,高仙芝笑了,因为不仅记录详细,其中的措辞也是非常的精确到位,与自己想说的,难以启齿的,不谋而合。
更为重要的是,这不是封常清的职责,他是无偿帮闲。
自此,告诉了花瓶生涯,正式成为高仙芝手下不可或缺的人物。
封常清的故事,反复告诫我们,工作要主动。
当高仙芝代替夫蒙灵詧,成为一把手的时候,封常清升为节度判官,成了心腹。
每次处出,高仙芝都令封常清留守,因为在他的心里,封常清足以信任。
李隆基调离高仙芝后,接任者为王正见,奏请封常清为安西四镇支度营田副使、行军司马。王正见死后,封常清成为代理节度使。
有条不紊,步步为营。
更大的考验在等待着他。
高仙芝任安西节度使的时候,只是打败了吐蕃附近的小勃律国,还有一个大勃律国更加猖獗。封常清决定一试身手。
753年,队伍出发了。
一路上,披荆斩棘,屡战屡胜,终于降服,凯旋而归。
玄宗乐了,754年,下诏封常清入朝,授御史大夫,并任北庭节度使(治所庭州,大概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这样,封常清已经身兼2职,即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
也就在这时,岑参与封常清有了接触,一双茫然无奈的眼神,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754年夏,岑参启程,开始了他的第2次西域之旅。
这次,什么官?
封常清出手大方,给了岑参一个节度判官。
按唐制,节度判官都是由节度使自选。职权高于掌书记,是节度使的绝对心腹。
山有木,工则度之。岑参幸福了,因为他遇到了知己。
路上不苦,思家有度,一溜小跑,很快到了庭州,进入角色。
于是,终日乾乾,夜秉黄卷,利见大人,阳气冲天,封常清的一

次西征,终于点燃了他心底的浪漫。
一首名作问世。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川:这个川的具体名称,已不可考,有人以为“走马川”就是。但是,没有证据,因为“走马川”只出现在本诗中,之前之后,皆没人用过,而且史料无载。个人以为,就是普通的一个川。
走马川行:这首诗是岑参为封常清西征送行,部队刚出发,所以是“走马”而不是“跑马”,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部队的战马沿川向西而行。其中的“行”,现在看到的解释,全是指一种体裁,感觉未必。
西征:向西征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雪海:指道路旁的大片雪原,浩瀚似海。
平沙:平坦的沙漠。
这3句,首先介绍部队出发时的位置环境,沿“川”而行,旁边有“雪海”,前方是平坦的沙漠。
“君不见”这样的开篇,后面的字句在气势上一定要配合,否则不搭。
“雪海”是阔,“莽莽黄入天”形容远,一个横向,一个纵向,大背景气场。尤其最后1句中“入”,仄声,读起来有了顿挫,语感上有了配合,而且“黄入天”,浪漫夸张。
不能以为这样的句子每个人都能信手拈来,写过诗的人深有体会。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轮台:今新疆乌鲁木齐米泉市。 一:整个,全部。 斗:十升为一斗。
轮台是部队出发的地点,这次,岑参留守,没有随队出征。
上3句中的“平沙”是个伏笔,刚出发的时候,风还没起。
这3句,是描写部队出发后,轮台的景况。
胆儿够大,估计我做梦也做不出这个,将浪漫发挥极致。
那么,这种极致的背后是什么?
是情绪,一种无所畏惧的昂扬情绪,是诗人在封常清手下当差的激动亢奋,“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在这里泛指西域少数民族。 草黄:指秋季。金山:大概指新疆的博格达山。
烟尘:指峰火台的警报烟火及入侵敌军兵马扬起的风尘。 汉家大将:指封常清。
秋季,匈奴马肥膘壮,有了物质准备后,开始入侵。封常清抗敌出征。
这3句,有特别之处,让人心动。
这首诗,每3句换韵,但这3句的最后1句,与前2句不押,这样,读到第3句时,气势立马减了下来,诗人为什么会这么写?
写到第3句时,猜测他情绪可能有点变,就是有了顾虑,也就是担心封常清,怕他有万一。
这3句,我很欣赏。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拨:碰撞


上3句的最后1句,担心主帅,这3句的开始,出于思维惯性,还是继续封常清。
这3句描写行军途中的状况,诗人没有随队出征,他怎么知道?
是经验,这次没出征,以前肯定有过。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五花:即五花马,把鬃毛剪成5个花瓣的马,这里泛指名贵马。
连钱:指马身上钱状的相互接连的圆形花斑。
檄:指檄文,在这里指声讨敌军的宣文。 草檄:起草檄文。
这3句,继续描写苦。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虏骑(jì):敌军的骑兵。 车师:指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这里曾是后汉车师国所在地。
伫:等待。 捷:战利品。
最后,对主帅及出征的部队充满信心。
这首诗,我们读出了什么?
内心的澎湃及浪漫情怀,能把边塞诗写成如此开放浪漫的,好像只有岑参。
能打动人的诗,就是好诗,简单说好诗分2种,一种是含蓄的,让你自己去体会,体会到了,受到感动。一种是直率,靠文字间抑扬顿挫的节奏打动人,这样的诗,讲起来枯燥,但是,特别适宜读。
本诗属于后者。
解析完毕。
==================================
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于是就无比浪漫的一首边塞名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